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心理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心理学报主编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唯一的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理论探讨与进展、研究方法与工具。 《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应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刊登心理学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论文、评述、研究报告和学术动态。特别欢迎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心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咨询、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发表心理学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的探索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业余心理学爱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91年起被纳入R74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类学术核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涉及学科包括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全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水平。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仅拥有国内相关领域的大量作者,权威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精神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内被收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比中,该刊连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获得中国科协专项资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定期收录本刊发表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发表应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健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问题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工作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发表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健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科学》。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

本答案原文来自心理学之家,由心理学之家提供。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迷信院心理研讨所主办,迷信出版社出版,主要宣布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程度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政府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讨程度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只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名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2 心理迷信   《心理迷信》(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中心期刊。  《心理迷信》片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效果,论文触及心理学各个范畴,反映国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讨效果和最新停顿。   3 心理迷信停顿   《心理迷信停顿》(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静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迷信院心理研讨所主办,主要宣布可以反映国际外心理学各范畴研讨新停顿、新意向、新效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讨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迷信停顿》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迷信文献计量评价研讨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迷信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迷信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迷信中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迷信数据库研讨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迷信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开展与教育   《心理开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政府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心理研讨所承办。是国际独一的开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宣布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畴的高质量研讨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开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安康与教育、理论讨论与停顿、研讨办法与工具。  《心理开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中心期刊,是中国迷信文献计量评价研讨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迷信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迷信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迷信中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迷信数据库研讨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迷信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使用心理学   《使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登载心理学使用研讨和使用基础研讨的论文、评述、研讨报告和学术静态。特别欢送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意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询问、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范畴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迷信研讨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迷信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宣布心理学理论研讨、实证研讨和办法研讨的探究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讨、认知心理学研讨、开展和教育心理研讨、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讨办法、使用心理研讨、心理学教学变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职业者和广阔专业心理学喜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迷信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肉体卫生研讨所。1991年起被归入R74神经病学和肉体病学类学术中心期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触及学科包括肉体病学与肉体卫生学、安康心理学、儿童开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片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范畴的研讨现状和学术程度。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只拥有国际相关范畴的批量作者,威望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域的作者和特约编辑。  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肉体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际被支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学科技材料目录《医药卫生》。  在全国期刊评选中,该刊延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取得中国科协专项赞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政府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迷信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迷信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活期收录本刊宣布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宣布使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讨效果,内容包括心理询问与医治、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安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成绩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职业者、心理学职业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职业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际外地下发行,国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讨   《心理与行为研讨》(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讨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讨》主要宣布认知心理、开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根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讨办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讨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职业者、教育职业者、社会职业者和医学职业者等。  除了以上引见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安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迷信》。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

常用的心理期刊包括:(1)心理学报(2)心理发展与教育(3)心理科学进展(4)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6)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心理学科学(8)应用心理学(9)心理与行为研究(10)心理探索(11)心理研究心理技术及其应用《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月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出版中国心理学家的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论文。李树目前是《心理学》杂志的主编,著名心理学家曹里刚,潘伟,徐连仓,匡培子,林仲贤,陈永明,杨玉芳,林文娟和张侃曾担任过编辑

心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2008年9月8日被聘为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007年11月9日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学会聘为第二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07年5月28日被聘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国人部发[2007]77号);2006年11月7日被聘为西南大学学科评审组教育与心理学学科组组长;2006年9月4日被聘为重庆市高校教师社会科学学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期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2006年9月1日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社会科学学科)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学科组组长,聘期: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2006年6月1日被任命为西南大学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西校[2006]161号);2005年至今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基础心理学人格研究专栏的主持人;2005年被聘请为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2005-2009);2005年被聘请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2009);2005年被聘请为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报编委会”编委(2005-2009);2005年10月被选为第九届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2005年元月4日被选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2003年12月20日-21日重庆市心理学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第四次学术大会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召开,黄希庭教授继续当选为理事长;2003年9月16日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2003年9月被聘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教育心理学组组长,聘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2003年6月3日被聘请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心理学评议组召集人。学位聘字第5-0702号;2002年7月27日经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审定同意,批准为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任职时间:2002年1月-2005年12月。(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心理学;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根据关于增补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56号),为2001-2005年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2001年11月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2001年10月15日被聘为陕西师大兼职教授(陕师人发[2001]8号为期三年)。16日下午为教育学院作了一个“当代心理学进展”的报告;2000年10月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兼职研究员;2000被选为重庆市第一届学校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长;1999年2月12日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文件人发[1999]10号文关于在全国设立78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有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1999年3月17日西南师大校人[1999]19号文被任命为专家指导组组长;1998年被选为重庆市第一届心理学会理事长;1997年6月至今任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常委;1997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至今被聘为西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全国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1996年至今被聘为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2001年被聘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至今被聘为西南师范大学理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1999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93年至今被聘为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1993年12月11日至今被评定为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选为西南师范大学科协副主席;1993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全国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1989年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常务理事兼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被聘为《心理学报》编委;1988年至今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1987年4月被选为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1986-1988年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1986年5月晋升为教授;1983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79年2月晋升为讲师。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7月正式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荆其诚教授选为执委(1984、1988年)、副主席(1992年);张厚粲教授选为执委(1996年)、副主席(2000年);张侃教授选为执委(2004年)、副主席(2008年);张建新教授选为执委(2012年)。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徐联仓教授选为执委(1984年起连续三届);张侃教授选为执委(1998年);韩布新博士选为执委(2006年)。1990年加入亚非心理学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王甦教授选为执委(1990年)、联合主席(1992年);林仲贤教授选为执委(1994年)。1990年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张厚粲教授曾选为理事。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本团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一)开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二)组织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工作。(三)普及心理学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技术,发现并推荐人才。(四)依照有关规定编译出版心理学书刊。(五)开展对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补充更新知识。(六)举办各种心理学培训班、讲习班,培训项目实施单位:中育心理网。(七)配合或协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心理学的课题,发挥心理学咨询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八)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心理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九)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承担心理学科技成果、心理学仪器及其他心理学产品的鉴定。(十)接受委托,承担心理学领域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心理学文献和标准的编审以及相关项目的论证评估。(十一)对在心理学科研、学术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和成就的会员,开展奖励和表彰活动。 分支机构总览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陈英和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姚家新 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佐 斌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王登峰 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孙向红 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编:钱铭怡 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李 纾 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编:韩布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主编:李其维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 任 乐国安(南开大学) 委 员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沈模卫(浙江大学)  洪 炜(北京大学医学部)  隋 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马 皑(中国政法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李京诚(首都体育学院)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刘志宏(武警警种学院)  王登峰(北京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孙向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委 员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蔡华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 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苏彦捷(北京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刘 力(北京师范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张 钦(首都师范大学)  江 新(北京语言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管 健(南开大学)  毛志雄(北京体育大学)  水仁德(浙江大学)  范 方(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赵玉芳(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 秘 书 刘 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 任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 玮(第四军医大学)  连 榕(福建师大)  高 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委 员 丁新华(北京林业大学)  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 健(北京回龙观医院)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 嫦(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唐卫海(天津师范大学)  詹启生(天津大学)  张雅明(河北大学)  胡淑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先菊(山西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桑青松(安徽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高 源(哈尔滨育源心理教育学校)  钟建军(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维青(新疆政协文史委员会)  王有智(陕西师范大学)  韩继明(延安大学)  林永峰(青岛市疾控中心)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大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彭小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红宇(华中师范大学)  卢会志(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  顾雪英(南京师范大学)  刘泽文(浙江理工大学)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  纪汉平(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  赖小林(汕头大学医学院)  张锦坤(福建师范大学)  田 珍(海南省第二劳教(戒毒)所)  王 伟(第四军医大学)  冯 耘(中国心融集团)  邱明煌(泉州电业局泉港供电公司)  罗 静(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范晓兰(积木宝贝国际早教机构)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檀培芳(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秘书 况扶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副主任 张 明(苏州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赵守赢(贵州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委 员 刘邦惠(中国政法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王晓钧(深圳大学)  张灵聪(闽南师范大学)  周成林(上海体育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马剑虹(浙江大学)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  钟 年(武汉大学)  周爱宝(西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刘金平(河南大学)  李 强(南开大学)  赵慧莉(青海师范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石文典(上海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冯正直(第三军医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文 萍(广西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范大学)  郝春东(黑龙江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张振新(浙江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聂衍刚(广州大学)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李祚山(重庆师范大学)  何晓丽(宁夏大学)  张仲明(西南大学)  董圣鸿(江西师范大学)  陈 陈(南京师范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何 宁(陕西师范大学)  陈 璟(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 任 张 莉(中科院心理所)副主任 刘 艳(北京师范大学)  夏凌翔(西南大学)  李 林(华东师范大学)委 员 陈光辉(山东师范大学)  杨海波(天津师范大学)  管益杰(北京师范大学)  李 虹(中科院管理学院)  定险峰(华中师范大学)  徐守森(首都体育学院)  姜丽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舒 曼(华东交通大学)  刘兴华(首都师范大学)  訾 非(林业大学)  闫洪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傅春胜(中科博爱心理研究所)  王 力(中科院心理所)  管 健(南开大学)  陈 硕(浙江大学)  高 博(河南大学)  冷 英(华南师范大学)  任亚辉(南京师范大学)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秘 书 周明洁(中科院心理所)  卢 敏(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 任 梅 建(中国心理学会)委 员 王廷礼(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  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连 榕(福建师大)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顾原斌(中科普(北京)教育科技中心)学术秘书 王利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工作委员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何先友(华南师范大学)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姚梅林(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陈秋燕(西南民族大学)  戴 艳(四川师范大学)  龚少英(华中师范大学)  胡卫平(陕西师范大学)  李 虹(清华大学)  李洪玉(天津师范大学)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晓东(深圳大学)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 霞(北京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七十三(内蒙古师范大学)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  师保国(首都师范大学)  司继伟(山东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  谭顶良(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辛自强(中央财经大学)  邢 强(广州大学)  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  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  杨昭宁(曲阜师范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俊峰(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 任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陶 沙(兼秘书,北京师范大学)委 员 王美芳(山东师范大学)  刘 文(辽宁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 耘(北京师范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毕鸿燕(中科院心理所)  陈 旭(西南大学)  戴斌荣(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邓赐平(华东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朱莉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大华(北京师范大学)  王争艳(首都师范大学)  吴国宏(复旦大学)  徐 芬(浙江理工大学)  杨晓莉(西北师范大学)  张丽锦(陕西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张 野(沈阳师范大学)  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  纪林芹(山东师范大学)  李 丹(上海师范大学)  李富洪(辽宁师范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李晓东(深圳大学)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  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罗小兰(忻州师范学院)  莫秀锋(广西师范大学)  宋耀武(河北大学)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 主 任 吴艳红(北京大学)副主任 刘 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刘 嘉(北京师范大学)  丁锦红(首都师大)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委 员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蒋 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黄昌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李 晟(北京大学)  方 方(北京大学)  罗 劲(首都师大)  郭春彦(首都师大)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  毕彦超(北京师范大学)  傅世敏(清华大学)  张清芳(人民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李寿欣(山东师范大学)  邓晓红(湖北大学)  周治金(华中师范大学)  刘思耘(华中师范大学)  钟毅平(湖南师范大学)  王穗苹(华南师范大学)  陈 骐(华南师范大学)  高定国(中山大学)  任 杰(上海体育学院)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  邓 铸(南京师范大学)  冯成志(苏州大学)  冷 英(南通大学)  高 华(福建师范大学)  王恩国(河南大学)  宣 宾(安徽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刘 强(辽宁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  邱 江(西南大学)  陈安涛(西南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任 俊(浙江师范大学)  张德玄(杭州师范大学)  刘希平(天津师范大学)秘书长 耿海燕(北京大学)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委会 主任 钱铭怡(北京大学) 副主任 樊富珉(清华大学)赵旭东(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委员 杨蕴萍(北京安定医院)瞿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林芳(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方新(北京大学医院)刘军(北京安定医院)陶勑恒(南京晓庄学院)盛晓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孟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桑志芹(南京大学)罗锦秀(山西医科大学)李旭(“解决-相遇与对话”心理工作室)陶新华(苏州大学)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海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向一(深圳南山人民医院)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肖旭(四川大学)唐登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侯志瑾(北京师范大学)施琪嘉(武汉市心理医院)谢钢(江苏大学)钟杰(北京大学) 委员兼秘书 徐凯文(北京大学) 秘书 卢贺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学报》编辑部《心理科学》编辑部 《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该刊为双月刊,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1992年第5期至2009年第6期,香港大学心理学系为协办单位;现协办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0年第5期始)和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2010年第1期始)。 《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 第十一届理事会名单 理事长:沈模卫(浙江大学) 前任理事长:乐国安(南开大学) 候任理事长: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副理事长: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周晓林(北京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秘书长: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常务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陈 红(西南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重鸣(浙江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理事: 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 曹立人(浙江大学)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 陈楚侨(中科院心理所) 陈 红(西南大学) 陈英和(北京师范大学) 陈中永(内蒙古师范大学) 戴海琦(江西师范大学) 董 奇(北京师范大学) 樊富珉(清华大学) 方富熹(中科院心理所) 方 平(首都师范大学) 方晓义(北京师范大学) 傅 宏(南京师范大学) 傅小兰(中科院心理所) 高定国(中山大学) 高峰强(山东师范大学) 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 郭春彦(首都师范大学) 郭秀艳(华东师范大学) 郭永玉(华中师范大学)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所) 侯玉波(北京大学)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 黄希庭(西南大学)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 李 红(辽宁师范大学)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美华(青海师范大学) 李其维(华东师范大学) 李 纾(中科院心理所)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 李小融(成都师范学院) 连 榕(福建师范大学) 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 刘电芝(苏州大学) 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 刘 鸣(华南师范大学) 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 鲁忠义(河北师范大学) 罗桑平措(西藏大学) 罗跃嘉(深圳大学) 梅 建(中国儿童中心)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 莫 雷(华南师范大学) 聂衍刚(广州大学) 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 彭运石(湖南师范大学) 钱铭怡(北京大学) 邱炳武(中科院心理所) 桑 标(华东师范大学) 申继亮(教育部) 沈模卫(浙江大学) 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 时 勘(中国科学院大学) 舒 华(北京师范大学) 苏彦捷(北京大学) 隋 南(中科院心理所) 孙时进(复旦大学)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陶 沙(北京师范大学) 陶 云(云南师范大学) 王登峰(教育部) 王 垒(北京大学) 王重鸣(浙江大学) 韦义平(广西师范大学) 闻素霞(新疆师范大学) 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 吴艳红(北京大学)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 肖少北(海南师范大学) 许 燕(北京师范大学)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杨继平(山西大学) 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 杨玉芳(中科院心理所) 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 姚树桥(中南大学) 叶浩生(广州大学)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 余嘉元(南京师范大学)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 乐国安(南开大学) 张大均(西南大学) 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张建新(中科院心理所) 张 侃(中科院心理所) 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 张丽锦(宁夏大学) 张 明(东北师范大学) 张 奇(辽宁师范大学)张庆林(西南大学) 张守臣(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 卫(华南师范大学)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 赵国祥(河南大学) 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 郑 雪(华南师范大学) 周爱保(西北师范大学) 周晓林(北京大学) 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邹 泓(北京师范大学) 佐 斌(华中师范大学) 司库: 孙向红(中科院心理所) 副秘书长: 梅 建(常务) 李 扬(专职) 刘 勋(中科院心理所) 刘正奎(中科院心理所) 黄 端(专职)       第十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杨玉芳 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 红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 主任:张 侃 青年工作委员会 主任:史占彪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张 侃 教育心理学分会 会长:申继亮 发展心理学分会 会长:董 奇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会 会长:周晓林 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 会长:彭运石 工业心理学分会 会长: 医学心理学分会 会长:姚树桥 生理心理学分会 会长:隋 南 心理测量分会 会长:车宏生 法制心理学分会 会长:马 皑 学校心理学分会 会长:郑 雪 体育运动心理学分会 会长:张力为 社会心理学分会 会长:金盛华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会长:钱铭怡 军事心理学分会 会长:苗丹民 人格心理学分会 会长: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林文娟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第十一届理事会分支机构名单 学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乐国安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主任:孙向红  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主任:高文斌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 莉  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   主任:梅 建   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芳  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邹 泓  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吴艳红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  主任:彭运石  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沈模卫  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洪 炜  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隋 南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主任:方 平  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马 皑 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郑希付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李京诚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赵旭东  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刘志宏  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登峰  《心理学报》编辑部   主编:张 侃 《心理科学》编辑部   主编:李其维

物理学报主编

1903年出生的贝时璋院士是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过了百岁之后,贝时璋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功能还很好,只是从1999年96岁开始,他的听觉和视觉功能逐渐萎缩。与人对话时,就由家人用水彩笔写大字给他看,或者用手指写在老人的手心里。贝时璋用放大镜细细看每一个字,偶尔碰到字数多的问题也会提抗议:写得简单一点嘛!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不打针吃药。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从中关村北一条的住所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走了整整40年。今天,这位年逾百岁的资深院士虽说已不再往返于这两地之间,但前几年,他仍坚持每天在自家室内、走廊和阳台上走3000步,以模拟从家里到实验室的路程所走的步数。自己还编了一套操,按摩手脚、头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每天操练两次。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贝时璋始终把自力更生挂在嘴边,以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在饮食上,他的原则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和热量,吃饭要讲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的搭配。除一日三餐,他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不吃生冷食物,饭菜全吃热的,所以从来不闹什么肠胃病。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时,学生中盛行吸烟,他也学会了吸烟。烟一直吸了60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说戒烟,便从此再不抽烟。他也从不吃其他补药和营养品,只是每天坚持吃4片复合维生素B、6片维生素C。之所以每天坚持吃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贝时璋认为根据自己的细胞重建理论,维持好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的重要环节;而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靠机体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来维持。吃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就可以维持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从而可以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保持健康。贝时璋喜欢和年轻人相处。在他身边就活跃着一群年轻人,贝时璋和他们在一个课题上共同研究交流,合作非常愉快。贝时璋认为老年人除了和老友交往之外,还要多交“忘年交”。年轻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头脑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多和年轻人交朋友,能使老年人萌发童心,可以调节心理,保持愉快心情,消除孤独、寂寞、烦躁、忧郁等不利于健康的情绪。这就是一位世纪老人、一位生物学家的养生“秘诀”。二  家乡,是每个游子心中美好感情的载体,是游子珍藏心底的绚丽多姿的童年记忆。贝时璋年少时便离开家乡,如今老了依旧一口浙江腔的普通话,“北京蹲了几十年了,北京话就是讲不好”。青少年时代,贝时璋在汉口和上海读书,那时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回家。贝时璋时常对人回忆从前,回忆他每天上私塾都跳跃着走过小镇的那座青石板小桥,走过开满油菜花的乡村,绿色的树上结满了香甜的果子,而私塾旁那棵百年老槐树则是他童年的乐园。讲起儿时的趣事,贝时璋一下子变得年轻了,脸上浮现出生动的笑容,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县一个世代种地打鱼的家庭。贝时璋的祖父是位贫苦渔民。童年时,贝时璋常听说乡镇渔民出海打鱼,翻船丧生、家破人亡的事情,使他感触很深。父亲小时给人放过牛,后当学徒、店员,又到汉口开小店,最后在德商乾泰洋行“买办间”当一名中国账房,以其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小时候的贝时璋沉默寡言,却勤于思考,从小到大,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总要问个为什么。父亲有时会带小贝时璋到上海办事。那些贝时璋从未看过的新鲜景象常常促使他不停地提出疑问并冥思苦想。他看见过拉纤人,看见过船老大把橹摇得飞快,可江上那条“江天火轮”大船却让贝时璋感到奇怪:没有拉纤人和摇橹的船老大,“江天火轮”怎么会动呢?船舱里没有灯油,灯怎么就能亮了呢?贝时璋百思不得其解。在大上海,贝时璋看到了更多新奇古怪的事:黄包车与乡下的独轮车不同,黄包车是人在前面拉,独轮车是人在后面推;繁华的南京路上,商店橱窗有个木头的、黄头发、会自己转动的“洋模特”。贝时璋看呆了,他不明白木头人怎么会自己转动。贝时璋还在姑妈家看到了真正的电灯,这电灯依靠“扳头”,一上一下扳动使它一亮一灭。贝时璋想,乡下要有这玩意儿就方便多了。每次到上海,贝时璋都觉得大开眼界,他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想,也不断开启着他心中好奇与探索之门。父亲言语不多,但平时喜欢读书,生活很有规律。他经常告诫贝时璋存放东西要有固定的位置,以免乱找乱翻浪费时间。在父亲的影响下,贝时璋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东西从不乱摆乱放,柜子里的衣服也叠得整整齐齐。因家境贫寒,贝时璋8岁才进了家乡的“进修学堂”上学。母亲为了摆脱“目不识丁”的痛苦,对他上学寄予很大希望,特意租了一套上学礼服,有红缨帽、天青缎外套和黑缎小靴,把他像模像样地送进了学堂。母亲曾对贝时璋一字一句地说:“儿呀,男人要成大器就得有文化,阿姆(妈妈)没文化苦了一辈子,你一定要给阿姆争气,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出息的男人。”第一天上学,先拜孔夫子,接着开笔老师刘楚臣教“天地日月,山水土木”,用墨笔描红字本。当时贝时璋很高兴,日常看见的东西都可以用字写下来,这多好!两年后,贝时璋转学到另一个较大镇子的“宝善学堂”。4年后,以优异成绩考进了中学。1915年,贝时璋的父亲改做生意后,去汉口开铺子,就把贝时璋接到汉口,送到德国人开办的德华中学去念书。这所学校大多使用德文教材,除国文、史地外,其他课程都由德国老师担任。3年半后贝时璋就结束了中学的学业。1922年3月,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贝时璋赴德国留学,踏上了探索生命的科学之旅。在回忆自己的生活道路时,贝时璋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父母的教诲使我受用终身,我把父母勤劳节俭、宽容厚道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意志坚定,排除一切困难,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三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说起对生命科学的最初兴趣,贝时璋印象很深的便是小时候念过的李白的这首《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的“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下沉者为地。”对贝时璋的影响也很深,他觉得很有哲理,认识到天地宇宙是自然开辟的,不是神造的。而在汉口德华中学的学习则使贝时璋得到理科知识的启蒙。当时学校备有许多册《理科书本》,书中几乎什么都有,如天文、物理、化学、矿物、植物、动物以至人体方面有关内容。虽然都很浅,但知识面较广,且有系统。贝时璋很爱读这些书,从中学到不少关于理科方面的启蒙知识。1918年秋的一天,15岁的贝时璋在汉口华景街旧书摊上买到一本德文原版书——E菲舍尔著的《蛋白体》,读得很感兴趣,虽然一知半解,但初步懂得蛋白体对生命是很重要的,也使他对与生命有关的科目发生了兴趣。谁能想到,就是这本描述蛋白质结构和组成的通俗浅显的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贝时璋的心。1919年春,他违背了父亲要他进洋行工作的意愿,考入了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入学后,先在德文科,经过半年德语深化学习,贝时璋顺利升入了同济的医预科。在此期间,给贝时璋印象最深的,也使他受益最多的是当时教解剖学的鲍克斯德老师,他授课不带稿,也不发讲义,讲课时,用图谱和实物相互对照,讲解之细致生动,教学之认真负责,使贝时璋对形态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22年,贝时璋留学德国。德国福莱堡大学承认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的学历,可以立即转入医科,而贝时璋却改了“行”,先后在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3个大学学自然科学,并以动物学为主修。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拥抱的美丽土地上,贝时璋成天与书本和仪器为伍,以实验室为家,刻苦攻读。他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许多门课程,又自学一些数学,并寻找一切机会参加实验或野外实习,这些大学的学习活动使贝时璋受益匪浅。1924年初,土滨根大学动物系的导师给贝时璋提出了博士论文题目:《两种寄生线虫的细胞常数》。经过深入思考,贝时璋提出寄生的线虫不适合做实验,因为不能培养,且虫体太大,细胞数目太多,又不透明,做实验很困难;而以自由生活的、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实验材料,可用稀释的醋培养,个体小,细胞数目少,又透明,便于观察,有利于做实验。导师同意了他的意见。这样,贝时璋顺利地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再生等进行了实验研究。于1927年、1928年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一篇《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是他的博士论文。贝时璋的博士论文显示了他非凡的才华,得到高傲的德国生物学界权威人士的赞誉。权威的大生物学家JWHarms向贝时璋的导师发去了贺信,祝贺他培养了一名杰出的生物学人才,并在自己的论文内引用了贝时璋的一大段论文内容。1928年3月1日,贝时璋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跳”,戴上了第一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桂冠。但贝时璋毕竟初涉生物学界,有人戏称他为“银博士”。1928年到1929年,贝时璋在土滨根大学动物系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贝时璋在德国一共待了8年。这8年,他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了学术思想,积累了研究工作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他注重秩序,什么事情都细致周密,有条不紊。他不轻易发表论文。工作做完了,论文写出初稿了,他总是那么放着,不急着拿出去,总在反复推敲,或者补充实验。他的论文也总是写得尽可能短。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共聚焦或双光子显微镜,贝时璋用的Leitz光学显微镜,所有制片都是手绘。他的论文含80张这样精细的绘图,每张图都非常逼真,看后令人赞叹。50年后,即1978年3月,由于贝时璋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卓越成就,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又一个10年过后,在1988年3月,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钻石博士”)。世界上获土滨根大学如此青睐者仅贝时璋一人。当初,贝时璋初露头角,引起德国学术界的重视。注重技术效益和学术竞争激烈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千方百计挽留这位年轻的人才。然而,物质上的诱惑,导师的相劝,都没有动摇贝时璋回国效力的决心。1929年秋,贝时璋离别土滨根大学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在当时的中国谋个适当的职业绝非易事,但经过一些曲折,贝时璋于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担任系主任。在教学之余,贝时璋仍然在科学领域执著探索。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里,贝时璋获得了许多科学成果,他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其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从在德国留学时起,贝时璋就开始了实验细胞学的研究工作。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这一现象是新的细胞繁殖方式和途径的发现,打破了细胞只能由母细胞分裂而来的传统观念。贝时璋将此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并于1934年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次讨论会上报告了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了名为《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的论文,从此奠定了贝时璋作为中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的学术地位。四  在浙江大学20年,贝时璋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众多学生,推进了中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贝时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卓越的科研组织者、领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协助筹建中国科学院,贝时璋奔走于北京、杭州之间。1950年离开浙江大学到上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学术秘书处,贝时璋被调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贝时璋将实验室迁往北京。那段时间,贝时璋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科学组织工作方面。他是组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倡议者之一,也曾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很多重要规划。生物物理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贝时璋就洞察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相互渗透的大趋势,深信生物学必将从描述性科学向定量性科学转变。到了50年代,他匠心独运地组织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合作共事,把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概念运用到生命科学研究中去,于是,生物物理学便在中国应运而生了。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由贝时璋负责在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基础上组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任研究员兼所长,这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并为其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64年,贝时璋领导了全国第一届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报告了“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指出生物学与物理学相结合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结合会像生物学与化学结合那样,在生物学领域产生一系列重大发现。在他的领导下,1980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在学会成立大会上,贝时璋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1985年,《生物物理学报》创刊,由已届耄耋之年的贝时璋担任主编。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到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寻,探讨生命的本质,而这种深刻而立体的认识与年轻时是不能相比的,那时可能只对一个单薄的独立的生命感兴趣。21世纪是生命科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追求长寿已不再是一种梦想。贝时璋学识渊博,他的学术兼职也很多。对于自己分担的所有社会工作,他无不奋力完成。鉴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一般投稿都是过3审。最后一审叫终审。就是这个过了就可以出现在杂志上面拉。所以你希望很大,改改发过去吧

物理学报》:发展与成就《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创刊于1933年,原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份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3年易为现名的中文期刊。《物理学报》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丁燮林,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吴大猷、王竹溪和黄祖洽,现任主编是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院士。70余年的变迁,《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物理学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现在,《物理学报》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物理类学术期刊,赢得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和信誉,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权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由中国科技信息所统计, 2003年《物理学报》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0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30,总被引频次为2410次。特别是该统计显示,在本学科国际同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位于中上水平,在68种国际上综合性物理类期刊中,《物理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1位、中国科技期刊第1位,影响因子为中国物理类期刊第2位。这几年来,本刊继续以提高质量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线,在办刊理念、学术品位、编辑质量、出版发行与宣传,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准,《物理学报》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跟踪热点课题加强组织和征集优秀稿件,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导向性和权威性。主要刊登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最新科研进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优秀论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学报》刊登的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为5%。这表明《物理学报》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体学术水平。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物理学报》被引相对较多的论文,其学术内容按国际物理学分类来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统的理论和模型、量子光学、流体力学、量子论、离散系统的经典力学、黑洞、点阵理论和统计学、介观体系和量子干涉、表面电子态、聚合物、薄膜与低维结构、光电效应、固体团簇结构与碳纳米管及纳米结构材料、超导电性、分子运动论、辐射的发射与吸收及散射、自旋电子学、磁熵变材料等研究领域,其中反映了当今物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新的方向。目前,对国内外发行和交换约1700份,光盘发行量约为600多个平台。2003年《物理学报》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网站中论文下载为3080篇次;在清华同方数据中,本刊2003年web下载58余万篇次,印刷版总被引频次2845次,其web扩散系数为61倍,在物理类期刊中,下载论文篇次居第1位。该统计显示,《物理学报》2003年即年指标2715,web影响因子4813。本刊2003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并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学报》平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近几年来,《物理学报》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2002、2003年度百种杰出期刊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特别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03年10月《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题词祝贺:“格物唯实,推理求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题词为:“格物致知、勇创一流”。题词的著名科学家还有彭桓武、黄昆、杨振宁、李政道、冯端、陈佳洱、李荫远、黄祖洽、白春礼、王乃彦、赵忠贤、杨国桢、李方华、梁敬魁等。《物理学报》主管部门与主办单位及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这些都表明《物理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其中除杨振宁教授上述对《物理学报》的评价外,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指出:“《物理学报》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发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刊载的论文大多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审稿制度严格,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编辑出版严谨细致认真”。“《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物理学报》创刊71年来为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称:《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刊物,所登的许多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辑出版质量高,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当今,科技期刊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面对我国入世后激烈的挑战,中国期刊的使命更加艰巨。时代呼唤期刊工作者与科学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的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作出积极贡献,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半导体学报》简介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它报道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内容包括半导体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包括量子点和量子线等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性质测试,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cad设计和研制,新工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与半导体器件相关的薄膜生长工艺,性质和应用等等。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半导体学报》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期190页左右,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导体学报》主编为王守武院士。国内定价为35元。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半导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国内读者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护理学报主编

李亚洁,,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理部主任,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学报》主编,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李亚洁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级统计源核心期刊《护理学报》主编、卫生部科教司护理科研项目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内科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肾病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INS(静脉输液学会)会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6年至今,已培养数十名护理研究生。主持军队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医学科研基金、省科技开发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卫生部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软件二等奖1项。2000年至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创伤护理、医院感染控制、肾病营养、职业危害预防及控制。 王惠珍,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从事护理教育工作近30年,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护理教育分会理事、广东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三种护理杂志编委;曾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近几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各类教学成果奖及教学优秀奖近20项,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目前承担各类教学研究课题15项、发表论文共6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护理教育、护理管理。 刘雪琴,主任护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老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学会护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静脉输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5年来,主持省社会发展计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科委指令性课题1项、、省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护理科技一等奖, 2007年获广东省第九届科技丁颖奖。在国家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50余编,主编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以老年护理为主攻方向,集中对老年综合征涉及的内容进行研究。

地理学报主编

2009年:Hongliang Zhang , Shijie Li *, Qinglai Feng, Shitao Zha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reconstructed from the sediment of Xingyun Lake, Yunnan Province, C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9, 1-(责任作者,SCI)李世杰,Bernd Wünnemann, 夏威岚,于守兵,沈德福,姜永见,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水位变化事件及其原因初步研究。 地学前缘,2009,6期,162-167。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沈德福,赵湘桂,李春海,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94-100。张宏亮,李世杰,于守兵,申慧彦,沈德福,青藏高原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兹格塘错元素地球化学沉积记录。山地学报,2009,27卷2期,248-256。(责任作者)张宏亮,李世杰,冯庆来,张世涛, 云南星云湖沉积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来自正构脂肪醇的证据。沉积学报,2009,27卷2期,352-359。(责任作者)舒卫先,李世杰,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DDT、HCH 的残留特征与风险评估。土壤通报,2009,40卷 5期,1171-1175。(责任作者)舒卫先,李世杰, 江苏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卷,1 期,27-32。(责任作者)缪卫东,李世杰,王润华,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第四纪研究,2009,29卷 1 期,126-134。(责任作者)成小英,姜勤超,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107-110。史威,朱诚,李世杰,马春梅,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地理学报,2009,64卷11期,1303-1318。2008年:李世杰,张宏亮,施雅风等,2008,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1期。122-131。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北太湖沉积岩芯中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8卷 4期。683-689。张宏亮,李世杰(责任作者),冯庆来,2008,云南星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4期。746-753。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太湖流域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卷 4期。1409-1414。刘吉峰,李世杰(责任作者),丁裕国,2008,基于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预估。水科学进展,19卷 2期。184-191。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刘吉峰,2008,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干旱区地理,31卷 2期。229-236。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湖泊沉积物中DNA提取与PCR扩增。地球科学进展,23卷 4期。 433-438。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于守兵,2008,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中碳酸盐与可溶盐环境记录的研究。 山地学报,26卷 2期。189-195。缪卫东,李世杰(责任作者),王润华,2008,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层和古地磁特征。中国地质, 35卷 3期。489-495。舒卫先,李世杰,姚书春,2008,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卷 3期。 67-72。Yao SC,Li SJ,Zhang HC, 2008,210Pb and 137Cs dating of sediments from Zigetang Lake, Tibetan P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 2008 (2) 1-李世杰,2008, 我国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中国经济报告,3期。 60-69。李世杰,2008,青海湖还有没有明天。新探索,第12期。44-51。2007年:Shijie Li,PGell, and SFritz, 2007, Salinity,Climate Change and S PAGES NShijie Li, 2007,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s from geological record of glacial and lake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239-Shijie Li, Wanchun Li, Weilan Xia, Bernd Wunnemann, 2007, Abrupt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events during Holocene period derived from Zigetang Lake sediment, Tibatan P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Yanhong Wu, Liping Zhou,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Sumin Wang, Shijie Li, 2007, Reservoir a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Co Ngoin and Zige T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455-Wu Yanhong,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Li Shijie & Wang Sumin, 2007,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e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V50,N10, 1548-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SHEN Qing, XUE Jing,2007,Response of Cultural Lake Eutrophication to Hemp-retting in Quidenham Mere of England in Post-M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1) 069–吴艳宏,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李世杰,王苏民,2007,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中国科学 D 辑,37卷9期,1185-1191。申慧彦,李世杰,舒卫先,2007, 湖泊沉积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卷3期,37-42。申慧彦,李世杰(通讯作者),于守兵,姚书春,2007, 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记录的研究。第四纪研究,27卷4期,613-619。Jinglu Wu,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cke and Shijie Li, 2007, A stable istope record from freshwater lake shells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o Boreas, 36(2007), Taylor &F 38-刘吉峰,霍世青,李世杰,杜宇,2007, SWAT模型在青海湖布哈河流域径流变化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第2期,159-李世杰,2007,中国湖泊的变迁。森林与人类,第 7 期,1-28。2006年:Ulrike Herzschuha, Katja Winter, Bernd Wunnemann, Shijie Li,2006,A general cooling trend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recorded by the Lake Zigetang polle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2006), 113–Wu Yanhong(吴艳宏),LI Shijie(李世杰),and XIA Weilan(夏威岚), 2006, Weathering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1 8 20 AD in Hoh Xil,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Evidence from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ake sediments of Gulug Co L CHINESE J0URNAL 0F GE0CHEMISTRY, Vo1.25 No. 56-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2006, An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51, N13, 1603- (责任作者)成小英, 李世杰,2006,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科学通报 ,51卷 7期,848-855。(责任作者)李世杰, 窦鸿身, 舒金华, 范云崎, 刘吉峰, 2006,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中国水利,2006(13),14-17。李世杰,2006, 应重视湖泊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 5 期,399-405。刘吉峰,李世杰,丁裕国,姚书春,2006,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山地学报,24卷3期, 291—297页于守兵,李世杰,刘吉峰,2006,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山地学报,24卷4期,480~488页。刘吉峰,李世杰,秦宁生,于守兵,2006,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干旱区地理,29卷3期,321-326页。胡东生,张华京,徐冰,张国伟,李世杰,彭渤,王伟铭,陈诗越,徐士进,田新洪,2006,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的地球卫星遥感监测及地球动力学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第8卷第5期,33-44页。成小英,李世杰,濮培民,2006,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 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 湖泊科学,18卷3期:218—224页。CHENG XiaoYing, LI ShiJie,2006,Quantitative Rec0nstructi0n for Lake Environmental Changes Using the Diatom-pH Transfer F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Vo1.23 No.3,357-363。姚书春,李世杰,刘吉峰,薛滨,夏威岚,2006,太湖THS孔现代沉积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计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6卷第2期,79-83页。刘吉峰,李世杰,姚树春, 2006,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16卷,第 1 期,233-237页。李世杰,2006,冰川与冰缘地貌。 见:高抒,张捷 主编,现代地貌学 (第七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 171-285页。李世杰,郑本兴,2006,羌塘高原与冈底斯山系第四纪冰川。见:施雅风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第九章)。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石家庄。282-308页。

09-09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博士后12-09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10-02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02-03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 02-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06-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03-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03-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10-10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02-09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03-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12-04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04-10 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主任12-09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09-0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01-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1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0-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0-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科评审组副组长“自然资源学报”编委,“资源科学”副主编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教育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地球科学进展”编委,“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编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减灾”编委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出版社出版基金地学组咨询成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高级科技顾问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应急办高级专家组成员IRGC科学委员会委员OECD巨灾管理高级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防沙治沙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AGIS)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PGIS)地理信息科学主编中国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委委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陕西省人民政府顾问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