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火箭推进杂志

发布时间:

火箭推进杂志

万户——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 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将月球表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有人说,中国人的“载人飞船研究”,其实从600多年前便开始了。而在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上天41年之后,这一伟大的进程,终于回到了人类登天的“祖国”——中国。“神舟”号,是为了完成万户没有实现的古老梦想,也是为了圆一次中华飞天梦。 据《文明》杂志介绍,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国内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编辑本段]谣言终结者的“飞天试验” 根据传说记载,早在16世纪,万户便开始尝试用民间自制的烟花来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他飞往太空。 捆绑着47支烟花的座椅便成了万户的第一架也是最后一架“飞行器”。在发射当天,万户穿戴整齐,坐上座椅。随从他的47位仆人同时点燃了烟花。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当硝烟散尽后,万户和他的“飞行器”早已灰飞烟灭。 著名的探索频道节目“谣言终结者”历来以尝试各种疯狂实验而闻名。 节目制作人员曾经复制了万户的飞行座椅来进行发射实验。当烟花引燃后,座椅还未离开发射台便已爆炸,捆在座椅上的仿真人体模型被烧的惨不忍睹。他们也尝试用新型的火箭推进器来代替古老的烟花进行实验,但是很难让座椅离开地面甚至一公分。实验证明,利用捆绑在座椅上的小型火箭推进器是根本无法产生足够的推力来使座椅升空的,更不用说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了。

火箭队是一支有高中锋传统的球队,从早期的摩西-马龙(Moses Malone)、拉尔夫-桑普森到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轮选中的中国中锋姚明。1967火箭队年加入NBA,当时落户于圣地亚哥,经历了4个平淡的赛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顿。跟许多球队一样,火箭队的处子赛季令人失望。1967-1968赛季,火箭队仅15胜67负。第二个赛季火箭队从休斯顿大学得到“大E”埃尔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赛季平均每场就拿下4分,火箭队队成绩开始上扬,1968-1969赛季火箭队取得37胜45负的成绩,打进了季后赛。1970年火箭队27胜55负,1971年40胜42负,从1971年开始,火箭队就搬到了休斯顿。直到1994年,火箭队才获得第一座总冠军奖杯。奥拉朱旺在那个赛季平均每场得了3分9个篮板和71个盖帽。在总决赛中,火箭队碰到纽约尼克斯队。奥拉朱旺战胜了尤因,火箭队以4比2夺得球队第一个总冠军。1995年火箭队从开拓者得到了“滑翔机”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在总决赛中,奥拉朱旺碰到年轻的奥尼尔,火箭队以以4比0横扫奥兰多魔术队,蝉联总冠军。2000赛季火箭16年以来首次未能进入季后赛,不得不进行重组。在2003年选秀大会上,火箭队钦点来自中国的姚明为状元,再引入高中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2004年夏天,火箭队放弃三名球队主力—老大弗朗西斯、莫布里以及卡托,从魔术交易来两届得分王麦蒂,总经理道森期望姚麦这一内外组合能重现大梦滑翔机时代的辉煌。然而,不断的伤病导致球队战绩始终无法达到人们预期的高度。尽管2005年和2007年两度闯入季后赛,却均第一轮便刹羽而归。在07年夏天,在一片怀疑的眼光中,新任总经理莫雷上任。莫雷对球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炒掉了主帅范甘迪,聘请原国王队主教练阿德尔曼,在保留了姚麦两大核心的基础上,换来麦克·詹姆斯和斯科拉,尤其以零代价请回弗朗西斯最令球迷欢欣鼓舞,使得新赛季的火箭阵容在各个位置均有补充,实力大大增强。历史:1967-71 圣地亚哥火箭队(San Diego Rockets)1971-今 休斯顿火箭队(Houston Rockets)获总冠军年份:1994年、1995年

小说《高达前哨战》驾驶员为僚·鲁兹和虚拟女性人格ALICE。 MSA-0011(Ext) Ex-S Gundam,简称EX-S高达,EX是Extraordinary的缩写,具有异常、惊奇的意思。机体设计和追加的武器高度系统化,作为MS单机,在核心模块和MS本体上,进行了庞大的武器体系设计。 Ex-S高达以S高达为基础作出部分改动,这些改动令MS的整体性能起微妙的变化。头部沿用S高达的设计,并没有追加任何功能。胸部中间方型的装置是I-FIELD发生器,能制造小型I-FIELD整流罩,在短时间内确保驾驶舱及胸部变形机构不受光束武器的攻击。B部件(G-Bomber)的驾驶舱位于机体跨部正前方,防御能力不足容易造成伤害,故追加装甲,保证MS形态驾驶舱不受实弹武器的威胁,内部藏有G-CRUISER形态时使用的起落架。 EX-S高达装备的背包,具有多种用途,是S高达整个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背部装备的推进背包是S高达高度集成的部分,将燃料箱、核熔炉(Generator)、强化型推进器等进行一体化处理。这个部件仅作为推进器使用的话,和S高达或者G-CORE组合就存在着多种的使用方式。EX-S高达装备,背部追加大型稳定器(Stabilizer),两侧安装两门12MW的大型光束加农炮,与机体的平衡推进尾翼衔接,更能进一步提高机体的机动性。此外,还可以与S高达脚部互换,这就是S高达[Bst]非“人型”形态的由来,此时,S高达对当时的MS而言性能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背包作为G-CORE战斗机推进器的构想,还在激烈的讨论当中。将主翼标准化,加装在推进器上,G-CORE就拥有在大气层内航行和战斗的能力,可以执行对空、对地、战斗、爆击、迎击、超距离攻击等任务,除此以外,还可以担当航空航宇兵器大部分的任务。 腿部沿用S高达的设计,在腿后部追加推力强化装置,有效地提高了机体的机动性和运动性。膝盖部位左右各追加一个Incom单元,虽然不能作出复杂的动作,火力也不算很强,但在实战中,其扰敌功效却十分显著。 EX-S高达与S高达外形上的分别在于双肩装备的辅助燃料箱(Propellant Tank)。辅助燃料箱集附加燃料箱与前肘整流罩功能于一身。装备辅助燃料箱后,EX-S的续航能力以及作战半径得以延长。G-CRUISER形态时,辅助燃料箱被当作气流整流罩使用。 作为TMS的S高达,由于使用拆装式活动骨架(Movable Frame)的关系,只能分离变形,不能整体变形为巡航模式(G-CRUISER)。在EX-S高达上,这个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在背包上追加连接用挂钩,使A部分(G-Attacker)和B部件(G-Bomber)连接成一个整体。G-CRUISER形态下,机体的攻击力可与战舰相媲美。 EX-S高达的专用兵器高精度智能光束炮(Beam Smart Gun)经过一些修改,性能提升不少。由于腹部增设的可变框架,高精度智能光束炮的换装不再需要拆除大腿部的光束加农炮,直接可以跟胸部连接,高精度智能光束炮的供电改由背包提供,不再使用大腿左侧的能量补充器(Support Unit)。首先,高精度智能光束炮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而改装成3个形态,普通形态、追加高精度照准形态以及连射形态。其次,在高精度智能光束炮的枪口位置加装一个I-FIELD发生器,这个I-FIELD发生器的用途跟胸部的那个不同,不起保护作用,而是对射出的光束进行整流,达到折射的目的。也就是说,高精度智能光束炮可以进行折射式射击。此外,高精度智能光束炮上还附带了自动索敌的监视镜头和电脑,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高精度自动瞄准。 EX-S高达那繁杂的武器配置已经超出人类的运用范围(因为是给ALICE,而不是驾驶员准备的),高度自主的火控电脑在确定目标之后就可以半自动的对敌人进行优化的进攻。而当ALICE完全独立之后,更可以进行无法由人类发动的快速精确格斗。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Ex-S高达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的MS。 MSA-0011[Bst] PLAN303E "Deep Striker",是阿纳海姆电子公司的“ι计划”小组提出的MSA-0011 S高达的衍生机方案之一,代号为“N303”。以S高达[Bst]为蓝本,高速突入敌阵展开攻击、单机突破防线为开发目的,各方面装备都比S高达[Bst]高级许多。机体背部右侧装备着与亚加玛、艾利修级战舰的主炮同型的MEGA粒子炮;背部左侧装备有大型圆盘状雷达系统,左臂肘关节装备有多用途探测器,使本机具备与专门用于侦察的EWAC类机体相媲美的索敌能力。胸部、下腹部搭载的装置是I-FIELD发生器,确保驾驶舱内驾驶员的安全;脚部装备着与S高达[Bst]同级的强化型推进器,并追加燃料槽,进一步提高本机的续航能力。除MSA-0011(Ext)以外,本机为S高达泛生型中性能最高的,但价格过于昂贵,制造工艺复杂,所以还停留在设计图上。 MSZ-010 ZZ高达与MSA-0011 S高达为同期竞争机体,ZZ高达走的是专门供NT驾驶员使用的路线,而S高达走的却是以模拟女性人格AI(ALICE)(注2)控制的无人驾驶机体的路线,设计思路与开发路线大有不同。在与NewDesides(纽迪塞斯)的战斗中,唯一的一台S高达被击毁,但那种能因应不同任务而换装部件的高度模块化的设计得以延续,后来的MS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注1:Incom系统能主动地扫描驾驶员的大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NT强大的意念波命令,一种普通驾驶员可以使用的念动制导系统。 注2:ALICE,全称“Advanced Logisic & Inconsequence Cogniaing Equipment(发展型逻辑/非逻辑辩识装置)”,一部拥有自我人格,可以独立行动的超级电脑。ALICE拥有女性人格,其能力在于以思维方式超越逻辑和常识的“危险份子”机师的“恋爱”过程中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其可能影响到地球联邦内部的派系结构,所以计划最终被强行终止。唯一一部完成的ALICE也在与NewDesides(纽迪塞斯)的战斗中与搭载其的S高达一并毁损。机体番号: MSA-0011(Ext) 机体代号(日文): Ex-Sガンダム 英文: Ex-S Gundam 中文: Ex-S高达 出现作品: GUNDAM SENTINEL 机体类型: 增加装甲装备泛用试作型可变MS 制造商: 阿纳海姆 所属: 联邦 初次配备: UC0088 技术参数 内部环境: 标准式全视野监控 尺寸: 头顶高:73米 全高:90米 G-Cruiser模式下全长:63米;翼展:89米 重量: 本体重量:24吨 全备重量:50吨 G-Cruiser模式下本体重量:28吨 全备重量:36吨 装甲材料及结构: 高达尼姆γ合金 发电机出力: 7180KW 推进力: 267500KG×4+56000KG×2=1182000KG 姿势制御喷嘴数:15 加速度: 27G 装备及设计特征: 传感器探测有效半径:18800米 固定武装: 头部2连装60mm火神炮×2;背部光束加农炮×4(12MW);光束军刀×2(9MW);大腿部光束加农炮×2(14MW);I FIELD发生器;60mm火神炮×4 选用武装: 精灵光束炮(56MW) 选用手部武器: 远程武器: 头部Incom(8MW);腿部反射式Incom单元×2

1、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2、什么是火箭?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3、火箭历史沿革 (1)国内历史  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北宋后期,民间流行的能升空的 “流星” (后称“起火”),已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南宋时期,出现了军用火箭。到明朝初年,军用火箭已相当完善并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明代初期兵书《火龙神器阵法》和明代晚期兵书《武备志》以及其他有关中外文献,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火箭的形制和使用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研制现代火箭的专门机构,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火箭,并于1970年用“长征” 1号三级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用更大推力的火箭── “长征2号”,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运载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特别是1984年4月8日和1986年2月1日,用装有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长征3号”火箭,先后发射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表明,在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欧洲方面  1926年,美国火箭技术科学家RH戈达德试射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弹道式液体火箭V-2用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和运载火箭。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德国工程师Wvon布劳恩,苏联科学家С.П.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箭被复制及改进成为R-1、R-2及R-5导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i Isaev的发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际导弹R-7。R-7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及行星际探测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到了1960年代形成了火箭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他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最终导致了60年代末期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3、火箭的应用  20世纪中叶以来,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种可控火箭武器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炮到反坦克、对付飞机和舰艇以及攻击固定目标的各类有控火箭武器,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反导弹、反卫星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完善之中。各类火箭武器正继续向高精度、反拦截、抗干扰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地地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各种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  在80年代初,苏、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七个系列的运载火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重量约2930吨,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运载火箭正朝着高可靠、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火箭武器,还将使建立空间工厂、空间基地以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

火箭推进期刊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建立应当归功于该院古根汉姆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几位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人。从1934年开始,该实验室就开始研究高速飞行问题,从而逐渐认识到螺旋桨飞机的先天性缺陷。航空大师冯·卡门的研究生、波兰籍留学生马林纳于是开始研究喷气推进问题。1936年初,在实验室例行的周末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的助手玻雷作了一场关于火箭推进飞机可能性的报告,报告主要引用奥地利工程师的欧根·桑格尔所做的研究。当地帕萨迪纳的报纸发表了玻雷的文章,很快吸引了两位火箭爱好者帕森斯和福尔曼。这两个人都是自学成才,曾制造过火药火箭。他们一心想试验液体火箭,但觉得力不从心,于是决定找加州理工学院帮忙。1936年2月,马林纳、帕森斯和福尔曼经过讨论后,决定成立火箭研究小组,设计高空探测火箭。不久史密斯和中国留学生钱学森也加入到火箭小组中来。天体物理实验室的阿诺德在加入小组的时候,还捐助了1000美元资金。这样,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基本上初具规模。在进行火箭飞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他们因陋就简,制造了一个不带冷却的发动机开展试验,推进剂选择了氧气和甲醇。由于冯·卡门的支持,他们获准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小型发动机试验。从1936年10月29日到1937年1月,共进行了多次试验。1938年5月,冯·卡门收到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信函,表示对火箭推进感兴趣,他们又向美国科学院建议用火箭进行飞机助推的研究。1939年1月,美国科学院批准了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关于飞机助推的研究计划。冯·卡门觉得火箭一词在公众心里已名声不好,这样,火箭研究小组被改名为“喷气推进实验室”(即著名的JPL)。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火箭理论研究、试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研制出美国第一种探空火箭,开展了火箭助推飞机试验,研制出固体推进剂、近程导弹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宇航局成立后,“喷气推进实验室”并入宇航局,专门负责深空探测器的研制与运行,成为这个领域顶尖的研究机构。

航天六院的<火箭推进>是核心期刊,还不收版面费,前段时间恰好投过,不错,望采纳

火箭推进剂论文

The subject of rocket propulsion is trea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basic technology, performance, and design Attention is given to definitions and fundamentals, nozzle theory and thermodynamic relations, heat transfer, flight performance, chemical rocket propellant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solid propellant rocket fundamentals, hybrid propellant rockets, thrust vector control, selection of rocket propulsion systems,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rocket

火箭推进器论文

介绍我国使用推进器主要是以液体火箭推进器为主,液体火箭推进器以偏二甲肼(C2H8N2)作为主要燃料,相比固体火箭推进器便宜且安全。液体火箭推进器的起源罗伯特·戈达德1882年生于美国。在中学时代,他阅读了《月球上的第一批人》等科幻小说,萌生了献身宇宙航行事业的念头。从1909年开始,他对火箭动力学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1911年,他将一枚固体燃料火箭放在真空玻璃器内进行点火实验,证明火箭能在真空中工作。1919年,他写了一篇题为《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的论文,论述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原理,并提出将火箭发往月球的方案,“制造重2千克的火箭,可以把9千克的镁送到月球,火箭撞月时将镁点燃,镁的明亮闪光可持续几秒钟,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它。”由于一些媒体的夸大宣传,褒贬纷至沓来,一时间,“月球火箭”成了戈达德的代名词。然而,戈达德不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从1920年开始,他白天在克拉克大学任教,业余时间从事液体火箭研究和试验。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挫折后,1925年11月,一台长6米、重5千克的小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以煤油和液氧为推进剂,成功地工作了27秒钟。 1926年3月16日,以这种发动机为动力、带有两个推进剂贮箱、高04米的火箭,从一个简陋的铁架子上发射成功。虽然火箭的飞行时间只有5秒,达到的高度只有12米,水平距离56米,但这次成功发射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却是宇宙航行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戈达德的火箭事业得不到官方的投资。直到1929年11月戈达德结识了单机飞越大西洋的英雄查尔斯·林白后,才通过林白得到著名慈善家古根海姆的资助,在此后的几年中共获资助8万美元。有了资金,戈达德辞去了教学工作,潜心研究火箭,使液体火箭技术不断提高,取得了A、K、L、P系列火箭的许多试验成果。1930年12月30日,一枚新的液体火箭发射成功,高度达到610米,飞行距离300米,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1931年,他在火箭发射试验中,首先采用了现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统。1932年,他首开先河,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正当戈达德的研究试验取得累累硕果时,因全球经济大萧条,古根海姆于1932年7月中断了对他的资助。为取得资金,林白建议他向美国军方打报告,但陆军和海军都拒绝资助他研究液体火箭,直到丹尼尔—弗洛伦斯古根海姆基金会给他一笔补助金后,他才于1934年9月回到试验场继续试验。1935年,戈达德的液体火箭最大射程已达20千米,速度超过音速。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到处写信,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反法西斯战争。但军方仍不愿把钱花在液体火箭上,而要他搞马上能使用的固体燃料火箭。1941年9月,戈达德获得一项6个月的合同,为海军和陆军航空部研制一种帮助飞机起飞的液体助推火箭。这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于1942年委任戈达德为海军研究局主任。他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研制用于飞机起飞的助推火箭的合同任务,并进行了变推力液体火箭的研究。可惜,从小体弱多病的戈达德这时肺结核病已到晚期。他不顾朋友和医生的忠告,仍然忘我地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日本投降的前两天,即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逝世。戈达德一生获得212项火箭研究方面的专利,为火箭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当时的美国政府却没有认识到他的贡献的重要意义,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支持。1944年6月,戈达德从德国人的V-2导弹残骸中发现,德国人的火箭竟与他制造的火箭一模一样。虽然不能肯定V-2直接使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至少可以证明,戈达德可以研制出与V-2同样先进的火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洲际导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等方面连连领先于美国,引起美国国民的强烈反响,在历史的检讨中,美国于1961年发表了30年来戈达德研究液体火箭的全部报告,使戈达德获得“美国火箭之父”的尊称。美国政府将航宇局的一个空间飞行中心命名为“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在这个空间中心的人口处建有一块纪念碑,碑上刻着戈达德的一句名言“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1959年,林白在观看火箭发射时想到30年前戈达德的多级火箭蓝图,他感慨地说:“我真不知道是他那时在做梦,还是我现在在做梦。”我们都熟悉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首先,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整个太阳系。”比较这两位科学伟人,他们的事业理想如此一致,这绝不是偶然的。

火箭推动器点燃燃料后,向后喷射出大量气体,利用反冲将火箭发射出去。说到底是根据动量守衡定理

不是空气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燃烧的高温高压的燃气从火箭尾部高速喷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是高速喷出的燃气给火箭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 对,火箭里面有燃料即一般是液态的氢气,还有助燃剂即液态氧气。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

火箭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火箭推进编辑部

(1)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3分许,航天员成功出舱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3分许,航天员成功出舱  (2)神七资料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 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 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长征”系列运载新华网酒泉9月20日电(记者白瑞雪、张汨汨)由我国独立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主力运载工具,自1996年10月以来,已连续进行了66次成功发射。  火箭有4大系列12个型号,包括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等,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征”运载火箭家族。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系列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一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一号火箭的改进型,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系列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系列火箭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并可进行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长征四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A、长征四号B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  到目前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共进行了108次成功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已连续进行了66次成功发射。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国家航天局网站记者采访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栾恩杰。栾恩杰难抑心中的激情,就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以及“探月工程”及其目标、航天活动的下一步发展等重要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栾恩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我也非常激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技、中国航天科技已经实现了新的跨越!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0年前就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目标,这是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1992年,我国在航天事业达到了一定水平、有能力完成这项工程时,就不失时机地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航天战线的广大职工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希望。我们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几代航天人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航天人对祖国、人民和党有了一个圆满的交待!能够参与这项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对人类探索太空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栾恩杰:我认为,航天活动是人类的活动,各国取得的航天成就都是人类的成就。1999年,中国第一艘航天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后,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给我发来贺电,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里程碑式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而美国对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的认识,也都是人类的认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中国国家航天局制定的方针是:开发太空,和平利用,造福全人类。我国的成就表明,人类在探索空间活动中,又有了一支生力军。中国的航天力量,作为国际航天力量的一部分,将在人类探索天空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界人士将在此基础上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共同提高人类的深空探索和太空活动水平。 记者: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栾恩杰: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领导。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能独立地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子,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是主力军,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拼搏。还有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就是各行各业的大协作、大配套,全力支持,克服了许多困难。他们默默无闻,是幕后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牵动着国人的心,他们给我们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劲,这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记者: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来看,您认为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吗? 栾恩杰:评价一个国家的航天能力,有几个指标:其一,是否具备独立的运载能力、有多大的运载能力、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就是能用不同组合的运载完成各种各样的有效载荷和轨道要求。其二,送上天的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是可用的,卫星型谱完整,并且每个型谱下的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其三,是研发能力,研制、生产、开发、服务、测试的能力。再就是地面的服务系统,如测量船等。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了。但离航天强国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记者: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探月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栾恩杰:“探月工程”是我们在条件很成熟时提出来的。第一,离开地球,奔赴月球,跨越39万公里的路程,并且进入月球后,围绕月球旋转,同时完成对月观测,我们有这个能力,技术上是成熟的。我们只需适度修改完善现有的火箭、卫星,重新研制探月用的探测器,完成对月运行过程中需要的独特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装置,地面设备适度完善,就可以完成探月任务。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航天专家就提出,我们应该进行探月活动,这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科学研究的需求。我们研究月球的科学家提出建议:测出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测量月球厚度,探测月球的表面,探测地、月之间的太空环境,这些就是促进探月工程起步的意向和支撑。我们“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也比其他国家开展第一步月球活动时多。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探月工程”的三大步:“绕、落、回”。“绕”,即环绕月球;“落”,即落到月球上,对月球进行实物探测;“回”,即取样返回。我们对第一步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只要对现在的成熟的运载技术进行适应性修改,重新研制一些针对月球的有效载荷等,我们就能较快地完成探月工程的第一期任务。“落”和“回”则比较复杂,难度较大。 记者:中国的航天活动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栾恩杰: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定了我国今后若干年航天发展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我认为,中国载人航天活动要继续发展,同时要加大深空探测工程的密度。第一,我们准备以“探月工程”为突破口,进行深空探测的研究,探测月球是进入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第二,开展空间基础设施的论证和研究,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航天的设施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来研究和发展,要像建设高速公路网一样,来建设空间基础设施。我们要加强天地统筹的、一体化综合应用体系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点的空间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的卫星要实现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我们要尽快研制无毒、无污染,大推力,可靠性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在“十一五”形成模块化的、组合式的新的运载火箭体系。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认为我们的这种转变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国家航天局将朝这个方向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和民用航天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国家航天局网站记者采访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栾恩杰。栾恩杰难抑心中的激情,就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以及“探月工程”及其目标、航天活动的下一步发展等重要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栾恩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我也非常激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技、中国航天科技已经实现了新的跨越!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0年前就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目标,这是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1992年,我国在航天事业达到了一定水平、有能力完成这项工程时,就不失时机地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航天战线的广大职工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希望。我们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几代航天人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航天人对祖国、人民和党有了一个圆满的交待!能够参与这项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对人类探索太空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栾恩杰:我认为,航天活动是人类的活动,各国取得的航天成就都是人类的成就。1999年,中国第一艘航天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后,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给我发来贺电,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里程碑式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而美国对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的认识,也都是人类的认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中国国家航天局制定的方针是:开发太空,和平利用,造福全人类。我国的成就表明,人类在探索空间活动中,又有了一支生力军。中国的航天力量,作为国际航天力量的一部分,将在人类探索天空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界人士将在此基础上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共同提高人类的深空探索和太空活动水平。 记者: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栾恩杰: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领导。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能独立地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子,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是主力军,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拼搏。还有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就是各行各业的大协作、大配套,全力支持,克服了许多困难。他们默默无闻,是幕后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牵动着国人的心,他们给我们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劲,这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记者: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来看,您认为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吗? 栾恩杰:评价一个国家的航天能力,有几个指标:其一,是否具备独立的运载能力、有多大的运载能力、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就是能用不同组合的运载完成各种各样的有效载荷和轨道要求。其二,送上天的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是可用的,卫星型谱完整,并且每个型谱下的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其三,是研发能力,研制、生产、开发、服务、测试的能力。再就是地面的服务系统,如测量船等。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了。但离航天强国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记者: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探月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栾恩杰:“探月工程”是我们在条件很成熟时提出来的。第一,离开地球,奔赴月球,跨越39万公里的路程,并且进入月球后,围绕月球旋转,同时完成对月观测,我们有这个能力,技术上是成熟的。我们只需适度修改完善现有的火箭、卫星,重新研制探月用的探测器,完成对月运行过程中需要的独特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装置,地面设备适度完善,就可以完成探月任务。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航天专家就提出,我们应该进行探月活动,这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科学研究的需求。我们研究月球的科学家提出建议:测出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测量月球厚度,探测月球的表面,探测地、月之间的太空环境,这些就是促进探月工程起步的意向和支撑。我们“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也比其他国家开展第一步月球活动时多。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探月工程”的三大步:“绕、落、回”。“绕”,即环绕月球;“落”,即落到月球上,对月球进行实物探测;“回”,即取样返回。我们对第一步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只要对现在的成熟的运载技术进行适应性修改,重新研制一些针对月球的有效载荷等,我们就能较快地完成探月工程的第一期任务。“落”和“回”则比较复杂,难度较大。 记者:中国的航天活动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栾恩杰: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定了我国今后若干年航天发展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我认为,中国载人航天活动要继续发展,同时要加大深空探测工程的密度。第一,我们准备以“探月工程”为突破口,进行深空探测的研究,探测月球是进入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第二,开展空间基础设施的论证和研究,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航天的设施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来研究和发展,要像建设高速公路网一样,来建设空间基础设施。我们要加强天地统筹的、一体化综合应用体系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点的空间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的卫星要实现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我们要尽快研制无毒、无污染,大推力,可靠性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在“十一五”形成模块化的、组合式的新的运载火箭体系。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认为我们的这种转变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国家航天局将朝这个方向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和民用航天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火箭队是一支有高中锋传统的球队,从早期的摩西-马龙(Moses Malone)、拉尔夫-桑普森到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轮选中的中国中锋姚明。1967火箭队年加入NBA,当时落户于圣地亚哥,经历了4个平淡的赛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顿。跟许多球队一样,火箭队的处子赛季令人失望。1967-1968赛季,火箭队仅15胜67负。第二个赛季火箭队从休斯顿大学得到“大E”埃尔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赛季平均每场就拿下4分,火箭队队成绩开始上扬,1968-1969赛季火箭队取得37胜45负的成绩,打进了季后赛。1970年火箭队27胜55负,1971年40胜42负,从1971年开始,火箭队就搬到了休斯顿。直到1994年,火箭队才获得第一座总冠军奖杯。奥拉朱旺在那个赛季平均每场得了3分9个篮板和71个盖帽。在总决赛中,火箭队碰到纽约尼克斯队。奥拉朱旺战胜了尤因,火箭队以4比2夺得球队第一个总冠军。1995年火箭队从开拓者得到了“滑翔机”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在总决赛中,奥拉朱旺碰到年轻的奥尼尔,火箭队以以4比0横扫奥兰多魔术队,蝉联总冠军。2000赛季火箭16年以来首次未能进入季后赛,不得不进行重组。在2003年选秀大会上,火箭队钦点来自中国的姚明为状元,再引入高中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2004年夏天,火箭队放弃三名球队主力—老大弗朗西斯、莫布里以及卡托,从魔术交易来两届得分王麦蒂,总经理道森期望姚麦这一内外组合能重现大梦滑翔机时代的辉煌。然而,不断的伤病导致球队战绩始终无法达到人们预期的高度。尽管2005年和2007年两度闯入季后赛,却均第一轮便刹羽而归。在07年夏天,在一片怀疑的眼光中,新任总经理莫雷上任。莫雷对球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炒掉了主帅范甘迪,聘请原国王队主教练阿德尔曼,在保留了姚麦两大核心的基础上,换来麦克·詹姆斯和斯科拉,尤其以零代价请回弗朗西斯最令球迷欢欣鼓舞,使得新赛季的火箭阵容在各个位置均有补充,实力大大增强。历史:1967-71 圣地亚哥火箭队(San Diego Rockets)1971-今 休斯顿火箭队(Houston Rockets)获总冠军年份:1994年、1995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