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火箭推进期刊

发布时间:

火箭推进期刊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建立应当归功于该院古根汉姆空气动力学实验室几位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人。从1934年开始,该实验室就开始研究高速飞行问题,从而逐渐认识到螺旋桨飞机的先天性缺陷。航空大师冯·卡门的研究生、波兰籍留学生马林纳于是开始研究喷气推进问题。1936年初,在实验室例行的周末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的助手玻雷作了一场关于火箭推进飞机可能性的报告,报告主要引用奥地利工程师的欧根·桑格尔所做的研究。当地帕萨迪纳的报纸发表了玻雷的文章,很快吸引了两位火箭爱好者帕森斯和福尔曼。这两个人都是自学成才,曾制造过火药火箭。他们一心想试验液体火箭,但觉得力不从心,于是决定找加州理工学院帮忙。1936年2月,马林纳、帕森斯和福尔曼经过讨论后,决定成立火箭研究小组,设计高空探测火箭。不久史密斯和中国留学生钱学森也加入到火箭小组中来。天体物理实验室的阿诺德在加入小组的时候,还捐助了1000美元资金。这样,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基本上初具规模。在进行火箭飞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他们因陋就简,制造了一个不带冷却的发动机开展试验,推进剂选择了氧气和甲醇。由于冯·卡门的支持,他们获准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小型发动机试验。从1936年10月29日到1937年1月,共进行了多次试验。1938年5月,冯·卡门收到美国陆军航空兵的信函,表示对火箭推进感兴趣,他们又向美国科学院建议用火箭进行飞机助推的研究。1939年1月,美国科学院批准了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关于飞机助推的研究计划。冯·卡门觉得火箭一词在公众心里已名声不好,这样,火箭研究小组被改名为“喷气推进实验室”(即著名的JPL)。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火箭理论研究、试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研制出美国第一种探空火箭,开展了火箭助推飞机试验,研制出固体推进剂、近程导弹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宇航局成立后,“喷气推进实验室”并入宇航局,专门负责深空探测器的研制与运行,成为这个领域顶尖的研究机构。

航天六院的<火箭推进>是核心期刊,还不收版面费,前段时间恰好投过,不错,望采纳

火箭推进杂志

万户——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火箭是现代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载工具,是我们祖先首先发明的。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到13世纪,人们把火箭用作战争武器,以后传入欧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为标准,最早的载人航天应是约600年前的万户飞天。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 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将月球表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有人说,中国人的“载人飞船研究”,其实从600多年前便开始了。而在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上天41年之后,这一伟大的进程,终于回到了人类登天的“祖国”——中国。“神舟”号,是为了完成万户没有实现的古老梦想,也是为了圆一次中华飞天梦。 据《文明》杂志介绍,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基姆在书中并没有提到“万户飞天”一事的来源。国内清华大学教授刘仙洲首先将其翻译为中文,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前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编辑本段]谣言终结者的“飞天试验” 根据传说记载,早在16世纪,万户便开始尝试用民间自制的烟花来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他飞往太空。 捆绑着47支烟花的座椅便成了万户的第一架也是最后一架“飞行器”。在发射当天,万户穿戴整齐,坐上座椅。随从他的47位仆人同时点燃了烟花。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当硝烟散尽后,万户和他的“飞行器”早已灰飞烟灭。 著名的探索频道节目“谣言终结者”历来以尝试各种疯狂实验而闻名。 节目制作人员曾经复制了万户的飞行座椅来进行发射实验。当烟花引燃后,座椅还未离开发射台便已爆炸,捆在座椅上的仿真人体模型被烧的惨不忍睹。他们也尝试用新型的火箭推进器来代替古老的烟花进行实验,但是很难让座椅离开地面甚至一公分。实验证明,利用捆绑在座椅上的小型火箭推进器是根本无法产生足够的推力来使座椅升空的,更不用说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了。

火箭队是一支有高中锋传统的球队,从早期的摩西-马龙(Moses Malone)、拉尔夫-桑普森到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轮选中的中国中锋姚明。1967火箭队年加入NBA,当时落户于圣地亚哥,经历了4个平淡的赛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顿。跟许多球队一样,火箭队的处子赛季令人失望。1967-1968赛季,火箭队仅15胜67负。第二个赛季火箭队从休斯顿大学得到“大E”埃尔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赛季平均每场就拿下4分,火箭队队成绩开始上扬,1968-1969赛季火箭队取得37胜45负的成绩,打进了季后赛。1970年火箭队27胜55负,1971年40胜42负,从1971年开始,火箭队就搬到了休斯顿。直到1994年,火箭队才获得第一座总冠军奖杯。奥拉朱旺在那个赛季平均每场得了3分9个篮板和71个盖帽。在总决赛中,火箭队碰到纽约尼克斯队。奥拉朱旺战胜了尤因,火箭队以4比2夺得球队第一个总冠军。1995年火箭队从开拓者得到了“滑翔机”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在总决赛中,奥拉朱旺碰到年轻的奥尼尔,火箭队以以4比0横扫奥兰多魔术队,蝉联总冠军。2000赛季火箭16年以来首次未能进入季后赛,不得不进行重组。在2003年选秀大会上,火箭队钦点来自中国的姚明为状元,再引入高中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2004年夏天,火箭队放弃三名球队主力—老大弗朗西斯、莫布里以及卡托,从魔术交易来两届得分王麦蒂,总经理道森期望姚麦这一内外组合能重现大梦滑翔机时代的辉煌。然而,不断的伤病导致球队战绩始终无法达到人们预期的高度。尽管2005年和2007年两度闯入季后赛,却均第一轮便刹羽而归。在07年夏天,在一片怀疑的眼光中,新任总经理莫雷上任。莫雷对球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炒掉了主帅范甘迪,聘请原国王队主教练阿德尔曼,在保留了姚麦两大核心的基础上,换来麦克·詹姆斯和斯科拉,尤其以零代价请回弗朗西斯最令球迷欢欣鼓舞,使得新赛季的火箭阵容在各个位置均有补充,实力大大增强。历史:1967-71 圣地亚哥火箭队(San Diego Rockets)1971-今 休斯顿火箭队(Houston Rockets)获总冠军年份:1994年、1995年

小说《高达前哨战》驾驶员为僚·鲁兹和虚拟女性人格ALICE。 MSA-0011(Ext) Ex-S Gundam,简称EX-S高达,EX是Extraordinary的缩写,具有异常、惊奇的意思。机体设计和追加的武器高度系统化,作为MS单机,在核心模块和MS本体上,进行了庞大的武器体系设计。 Ex-S高达以S高达为基础作出部分改动,这些改动令MS的整体性能起微妙的变化。头部沿用S高达的设计,并没有追加任何功能。胸部中间方型的装置是I-FIELD发生器,能制造小型I-FIELD整流罩,在短时间内确保驾驶舱及胸部变形机构不受光束武器的攻击。B部件(G-Bomber)的驾驶舱位于机体跨部正前方,防御能力不足容易造成伤害,故追加装甲,保证MS形态驾驶舱不受实弹武器的威胁,内部藏有G-CRUISER形态时使用的起落架。 EX-S高达装备的背包,具有多种用途,是S高达整个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背部装备的推进背包是S高达高度集成的部分,将燃料箱、核熔炉(Generator)、强化型推进器等进行一体化处理。这个部件仅作为推进器使用的话,和S高达或者G-CORE组合就存在着多种的使用方式。EX-S高达装备,背部追加大型稳定器(Stabilizer),两侧安装两门12MW的大型光束加农炮,与机体的平衡推进尾翼衔接,更能进一步提高机体的机动性。此外,还可以与S高达脚部互换,这就是S高达[Bst]非“人型”形态的由来,此时,S高达对当时的MS而言性能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背包作为G-CORE战斗机推进器的构想,还在激烈的讨论当中。将主翼标准化,加装在推进器上,G-CORE就拥有在大气层内航行和战斗的能力,可以执行对空、对地、战斗、爆击、迎击、超距离攻击等任务,除此以外,还可以担当航空航宇兵器大部分的任务。 腿部沿用S高达的设计,在腿后部追加推力强化装置,有效地提高了机体的机动性和运动性。膝盖部位左右各追加一个Incom单元,虽然不能作出复杂的动作,火力也不算很强,但在实战中,其扰敌功效却十分显著。 EX-S高达与S高达外形上的分别在于双肩装备的辅助燃料箱(Propellant Tank)。辅助燃料箱集附加燃料箱与前肘整流罩功能于一身。装备辅助燃料箱后,EX-S的续航能力以及作战半径得以延长。G-CRUISER形态时,辅助燃料箱被当作气流整流罩使用。 作为TMS的S高达,由于使用拆装式活动骨架(Movable Frame)的关系,只能分离变形,不能整体变形为巡航模式(G-CRUISER)。在EX-S高达上,这个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在背包上追加连接用挂钩,使A部分(G-Attacker)和B部件(G-Bomber)连接成一个整体。G-CRUISER形态下,机体的攻击力可与战舰相媲美。 EX-S高达的专用兵器高精度智能光束炮(Beam Smart Gun)经过一些修改,性能提升不少。由于腹部增设的可变框架,高精度智能光束炮的换装不再需要拆除大腿部的光束加农炮,直接可以跟胸部连接,高精度智能光束炮的供电改由背包提供,不再使用大腿左侧的能量补充器(Support Unit)。首先,高精度智能光束炮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而改装成3个形态,普通形态、追加高精度照准形态以及连射形态。其次,在高精度智能光束炮的枪口位置加装一个I-FIELD发生器,这个I-FIELD发生器的用途跟胸部的那个不同,不起保护作用,而是对射出的光束进行整流,达到折射的目的。也就是说,高精度智能光束炮可以进行折射式射击。此外,高精度智能光束炮上还附带了自动索敌的监视镜头和电脑,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高精度自动瞄准。 EX-S高达那繁杂的武器配置已经超出人类的运用范围(因为是给ALICE,而不是驾驶员准备的),高度自主的火控电脑在确定目标之后就可以半自动的对敌人进行优化的进攻。而当ALICE完全独立之后,更可以进行无法由人类发动的快速精确格斗。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Ex-S高达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的MS。 MSA-0011[Bst] PLAN303E "Deep Striker",是阿纳海姆电子公司的“ι计划”小组提出的MSA-0011 S高达的衍生机方案之一,代号为“N303”。以S高达[Bst]为蓝本,高速突入敌阵展开攻击、单机突破防线为开发目的,各方面装备都比S高达[Bst]高级许多。机体背部右侧装备着与亚加玛、艾利修级战舰的主炮同型的MEGA粒子炮;背部左侧装备有大型圆盘状雷达系统,左臂肘关节装备有多用途探测器,使本机具备与专门用于侦察的EWAC类机体相媲美的索敌能力。胸部、下腹部搭载的装置是I-FIELD发生器,确保驾驶舱内驾驶员的安全;脚部装备着与S高达[Bst]同级的强化型推进器,并追加燃料槽,进一步提高本机的续航能力。除MSA-0011(Ext)以外,本机为S高达泛生型中性能最高的,但价格过于昂贵,制造工艺复杂,所以还停留在设计图上。 MSZ-010 ZZ高达与MSA-0011 S高达为同期竞争机体,ZZ高达走的是专门供NT驾驶员使用的路线,而S高达走的却是以模拟女性人格AI(ALICE)(注2)控制的无人驾驶机体的路线,设计思路与开发路线大有不同。在与NewDesides(纽迪塞斯)的战斗中,唯一的一台S高达被击毁,但那种能因应不同任务而换装部件的高度模块化的设计得以延续,后来的MS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注1:Incom系统能主动地扫描驾驶员的大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NT强大的意念波命令,一种普通驾驶员可以使用的念动制导系统。 注2:ALICE,全称“Advanced Logisic & Inconsequence Cogniaing Equipment(发展型逻辑/非逻辑辩识装置)”,一部拥有自我人格,可以独立行动的超级电脑。ALICE拥有女性人格,其能力在于以思维方式超越逻辑和常识的“危险份子”机师的“恋爱”过程中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其可能影响到地球联邦内部的派系结构,所以计划最终被强行终止。唯一一部完成的ALICE也在与NewDesides(纽迪塞斯)的战斗中与搭载其的S高达一并毁损。机体番号: MSA-0011(Ext) 机体代号(日文): Ex-Sガンダム 英文: Ex-S Gundam 中文: Ex-S高达 出现作品: GUNDAM SENTINEL 机体类型: 增加装甲装备泛用试作型可变MS 制造商: 阿纳海姆 所属: 联邦 初次配备: UC0088 技术参数 内部环境: 标准式全视野监控 尺寸: 头顶高:73米 全高:90米 G-Cruiser模式下全长:63米;翼展:89米 重量: 本体重量:24吨 全备重量:50吨 G-Cruiser模式下本体重量:28吨 全备重量:36吨 装甲材料及结构: 高达尼姆γ合金 发电机出力: 7180KW 推进力: 267500KG×4+56000KG×2=1182000KG 姿势制御喷嘴数:15 加速度: 27G 装备及设计特征: 传感器探测有效半径:18800米 固定武装: 头部2连装60mm火神炮×2;背部光束加农炮×4(12MW);光束军刀×2(9MW);大腿部光束加农炮×2(14MW);I FIELD发生器;60mm火神炮×4 选用武装: 精灵光束炮(56MW) 选用手部武器: 远程武器: 头部Incom(8MW);腿部反射式Incom单元×2

1、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2、什么是火箭?  火箭是以热气流高速向后喷出,利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运动的喷气推进装置。它自身携带燃烧剂与氧化剂,不依赖空气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气中,又可在外层空间飞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随着火箭推进剂的消耗,其质量不断减小,是变质量飞行体。3、火箭历史沿革 (1)国内历史  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北宋后期,民间流行的能升空的 “流星” (后称“起火”),已利用了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南宋时期,出现了军用火箭。到明朝初年,军用火箭已相当完善并广泛用于战场,被称为“军中利器”。明代初期兵书《火龙神器阵法》和明代晚期兵书《武备志》以及其他有关中外文献,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火箭的形制和使用情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了研制现代火箭的专门机构,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研制出多种类型的火箭,并于1970年用“长征” 1号三级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用更大推力的火箭── “长征2号”,发射了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发射了新型运载火箭。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又获成功。特别是1984年4月8日和1986年2月1日,用装有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长征3号”火箭,先后发射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表明,在现代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欧洲方面  1926年,美国火箭技术科学家RH戈达德试射了第一枚无控液体火箭。1944年,德国首次将有控弹道式液体火箭V-2用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和美国等相继研制出包括洲际导弹在内的各种火箭武器和运载火箭。在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方面,德国工程师Wvon布劳恩,苏联科学家С.П.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箭被复制及改进成为R-1、R-2及R-5导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i Isaev的发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际导弹R-7。R-7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及行星际探测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到了1960年代形成了火箭科技极速发展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他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最终导致了60年代末期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3、火箭的应用  20世纪中叶以来,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种可控火箭武器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炮到反坦克、对付飞机和舰艇以及攻击固定目标的各类有控火箭武器,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反导弹、反卫星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完善之中。各类火箭武器正继续向高精度、反拦截、抗干扰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地地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各种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  在80年代初,苏、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七个系列的运载火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重量约2930吨,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运载火箭正朝着高可靠、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火箭武器,还将使建立空间工厂、空间基地以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

火箭推进期刊英文

The subject of rocket propulsion is trea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basic technology, performance, and design Attention is given to definitions and fundamentals, nozzle theory and thermodynamic relations, heat transfer, flight performance, chemical rocket propellant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solid propellant rocket fundamentals, hybrid propellant rockets, thrust vector control, selection of rocket propulsion systems,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rocket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被列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多次被评为航天优秀期刊。1993年改刊名为《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主要报道中国导弹与火箭系统及分系统技术及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与报告,并适当报道国际航天领域的热点、最新成果及新动态。本刊设有综述与述评、专家论坛、运载器总体及分系统技术、论文与报告、研究简报、高科技窗口、国外进展、热点漫谈、简讯、广告等栏目。《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文核心期刊;航天优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还有其他的可以在杂志之家看到!

火箭推进期刊官网

shi de

火箭推进原理 火箭推进理论是航天理论的基础之一。火箭发动机是一种推进工具,它能提供强大动力,使航天器达到所需要的宇宙速度。它的工作是基于直接反作用运动的原理,这一原理特别有利于高速航行。 那么什么是直接反作用运动呢? 按照牛顿力学基本定律,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任何一种移动,广义地说,都是反作用运动。举两个例子:一是轮船,由于船的叶轮作用在水上,水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二是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由于发动机中的燃料燃烧,膨胀的燃气高速向后喷出,发动机便得到与燃气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而向前运动。 以最一般的观点去研究产生推力的现象时,上述两种运动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运动的。但是,从反作用力产生的特征来看,二者是有区别的:在第一个例子中,发动机本身不能引起运动,它仅是个能源,若船上有发动机而没有叶轮,那么,发动机的功率再大,船也是不能运动的。因此,除了发动机(能源)外,有着一个介于发动机和外界某物体(如本例中的水)之间的中间机构,它与外界某物体相互作用,井承受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这种中间机构,通常称为推进器(如本例中的叶轮);在第二个例子中,没有中间机构,推力是由燃气对发动机本身的反作用产生的。我们把前一种类型的运动称为间接反作用运动,后一种类型的运动称为直接反作用运动。当然,也有直接与间接反作用运动并存的混合式,如:涡轮螺浆式发动机,发动机能量的一部分传给螺旋浆(推进器),另一部分,则产生燃气流的直接反作用运动。 喷气推进属于直接反作用运动。那么什么是喷气推进呢?将物质以气体喷射的形式从被推进的物体中喷出,这种推进方式称为喷气推进。 喷气推进所喷射的物质叫做推进剂;利用喷气推进产生推力的发动机,叫做喷气发动机。运动时,相互作用的物体,一个是发动机本身,另一个是从它内部喷出的高速气流。高速气流产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发动机本身,方向与气流方向相反,这就是推力。 喷气发动机分为两大类: 一是空气喷气发动机,它是利用大气来产生喷气射流的喷气发动机。例如:以大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燃烧燃料产生燃气射流;或在核子热交换器中加热空气,然后由喷管排出; 二是火箭发动机,它是自身携带全部喷射物质的喷气发动机。例如:带有氧化剂和燃烧剂以产生燃气射流。 火箭发动机所达到的推力和速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推进方法。这种发动机不依赖周围介质条件,在空间环境也能工作,这一特点,保证了在不同飞行速度下,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不受空气接受能力的影响,而是恒定的,这也使得火箭(发动机)所能达到的飞行速度比其它任何类型发动机要高得多;其次,由于是直接反作用运动,没有中间机构,在主要的喷射通道中不存在限制工作温度的运动机构,这就决定了火箭发动机的结构简单,而所产生的推力却很大。

火箭推进剂论文

The subject of rocket propulsion is trea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basic technology, performance, and design Attention is given to definitions and fundamentals, nozzle theory and thermodynamic relations, heat transfer, flight performance, chemical rocket propellant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liquid propellant rocket engine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solid propellant rocket fundamentals, hybrid propellant rockets, thrust vector control, selection of rocket propulsion systems,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rocket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