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国学核心观点

发布时间:

国学核心观点

国学或“国故学”指的是一国固有的学问。中国固有的学问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包括哲学、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多个方面。从诗书传世,诸子纷起,百家争鸣开始,经两汉今古文之争,魏晋清谈,南北朝隋唐经学注疏、佛典译介,至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及近代诸子之学,传承融汇而成国学一脉。 第一,国学所要复兴的内容是由国学自身中的精华与现实社会里的需求共同决定的。 时下社会上有许多人把国学等同于儒学或孔学。而实际上,国学范围很广,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和多种流派,儒学或孔学只是国学一支。当然,儒学或孔学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脉是不争事实,但谈到复兴国学,又不可置其他非儒学派于不顾,而且极重要的是复兴国学中的非儒学派。 从整体上看,国学中诸多学科及其历代传承发展是很繁复庞杂的,其中诸子百家及其后学的哲学思想是旁通它支的核心与纽带,也是国学的精髓所在。国学复兴首要的任务就是复兴传统诸子百家及其后学的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教育、政治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哲学思想。在这诸多方面中,先秦诸子自老子以降各有长短。是儒非墨或者是墨非儒的态度,儒家内部崇荀非孟或尊孟非荀的观点,以及汉宋独尊儒术而排斥诸子,近代排抑孔子而褒赞诸子的做法恐怕都难免失之偏颇。既然儒、墨、道、法、兵等诸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应该各取其长,各弃其短。当然,具体说来可能要更复杂得多,也许还有许多争议,但这个大方向和大原则是必须秉持的。 此外,如同新文化运动中一说要“打倒孔家店”许多人就完全抛弃儒学或孔学一样,一说复兴国学有人就要把老祖宗所有的家什都翻出来重新使用,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曾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的话。他所要批判的是孔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其目的是使人们可以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独立而彻底地反思救国救民的真理,找到适合中国独立、民主与富强的途径与方法。这种批判不是要完全抛弃儒学或孔学,更不是要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学术文化。在今天,我们复兴国学也要反过来认识到国学是需要扬弃的,对其中的缺点和不足要敢于承认和探究弥补与救治良方,像儒家或孔学的血亲情理至上,宗法等级观念这类“国故”恐怕就是有革除之必要的,否则又怎么发展社会公益和平等自由。 第二,国学复兴途径与方法的取舍应以国学研究传承的特点和时代世情的变化为依据。 我们现在复兴国学不是要回到故纸堆里去,不是要简单重述古圣先贤的观点。而是要在整理和研究国学之时关注当代、放眼世界,把其中能促进时代进步,更好指导生活,指向美好未来的理论观点继承下来并发展下去。 从基础方面看,重新兴起国学典籍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普及是提高的前提和促进条件,乒乓球运动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方面目前做得有些成效的是小孩子的读经,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当前读经更多关注的范围仍在儒学或孔学,读的主要是儒学或孔学的“经”。今后应拓宽领域,不能限于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要把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都作为读经的选择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所要读的经典。同时,读经从小孩子抓起是很对的,但又不仅是小孩子读经的问题,我们这些大人们也应该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身体力行。现在2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多数人是没有读过多少传统文化典籍的,读过的多数也集中在文学领域;一般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如果不是中文、历史、哲学等院系的,对传统文化也往往知之不多,即便是史学和哲学领域的,如果学习、研究外国史和西哲恐怕对国学也欠缺深入的了解。 同时,复兴国学又必须借鉴、学习西学。我一提学习西学恐怕有些人以为我在宣传西学优于国学的观点,其实不然。我认为,越是先进的人和先进的理论越会更多地对别人有所学习和借鉴。我提学习西学,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学术是可以互相印证并借对方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与把握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感官心理大致是相同的,在大同小异的境遇中应对各种问题而产生的思想学派也有许多相同或至少相通之处,比如墨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思想中就有些这样的地方。一方所有而另一方所无往往是境地时势不同使然,西学未必不如国学,国学亦不可妄自菲薄或自命不凡。国学复兴其实是需要借西学而将之作解释和阐述工具的。同时,因为中国古代学术多为平行纪述——《庄子》的《天下篇》和《汉书》的《艺文志》这样的总论文章也是如此——极少系统纵贯而下的。直到近代,才有胡适等人以西学为鉴借,开创了一条国学系统化研究的途径,这不能不为我们今天所继续发扬。 当代中国处于开放日益扩大,联系日益紧密,网络等技术手段日益发达的世界之中。会当西学深入传播与国学复兴初起之时,合中外思潮而开创当代中国的新哲学、新学术正是运势所趋。张岱年先生早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恐怕要在当代中国得到一些验证了,而国学的真正复兴也正是这种综合创新与发展中的复兴…… 以上拙见,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

回答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思想体系分别有:仁、义、礼、智、信,创始人是我们所熟知的孔子。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如果文化可以用一两句话讲透,那就不是文化

天人合一。

国学的核心观点

如果文化可以用一两句话讲透,那就不是文化

我觉得是礼

国学的核心思想价值,就是以“易、道、儒、法、易、兵”为价值核心的一切中华传统文化。

不知生 焉知死

国学核心观点是

天人合一。

一种自以为是的狭隘论调

中庸,博大

不知生 焉知死

学科核心观点

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的基本主张是: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等,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探究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

学科中心理论优点突出知识的体系小容易编码教学和学习,发挥教师的作用,短时间内可以高效学习,教师容易教学生易学,保证教育质量。缺点是忽视了学生自身本身的需求,分科教学教师引导课堂教学满容易产生满堂灌的现象,容易使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与实际相脱离。加深学科分离。

国学核心观点有哪些

世界观:道家以道、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人生观:道家主张超脱通达,儒家主张中正平和文艺观:道家主张得意忘言自然天成,儒家主张文以载道科技观:道家主张以术演道,以道御术,儒家认为是奇巧淫技,不值一提宗教观:道家认为大道在鬼神之上,儒家敬鬼神而远之法律观:道家主张原道生法,儒家主张春秋决狱治国观;儒家认为靠圣贤施行仁政就可使天下大治,道家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靠民众的自为才能无为无不为,靠民众的自治才能无治无不治总的来说,儒家学派充溢着一种道德精神,而道家学派充溢着一种自由精神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的主要内容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扩展资料:《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著成标志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黄帝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后世奉为“经典医籍”,为学中医者必读之书。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汉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集结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建议你学习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应该可以做个大致了解。想要仔细了解就要仔细认真地研读关于道家、儒家的相关书籍以及我国国学大师的文章了,比如:钱玄同的《国学文稿》、王国维的《历史、文学、戏曲论稿》、梁启超的《国学讲义》等。预祝您学习愉快。

1、国学是一个国家治国、齐家、修身的所有学术、文化的总和。含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在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不但不可缺,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3、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4、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5、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6、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7、国学”大概是与“中文”相关的一个领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类的东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学如红学、金学之类 8、“国学”,它的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但普遍认为: 国学,就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它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 钱穆先生《国学概论》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 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于经部;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 列从属地位;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其中儒家哲学,至为重要。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是的,时值今日,国学更是不能趋向寺庙化,而应走出象牙塔。再兴国学,是求其思想,而并非整理古籍,辨别古书真伪,校正古书文字,考释名物制度等进行考据。在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便竭力推崇汉儒那种“实事求是”(也就是古文经学派的“我注六经”)的学风,而兴起“汉学”。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对于这不发表思想、脱离社会实际的考据训诂,清代后期龚自珍、康有为等人都曾大力反对。当代新儒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的学生弟子主办的《鹅湖》也是以宋明心性之学抗拒考据饣豆饣丁之学,以创造性地重建儒学,复兴中国文化。现在,我们暂不论考据学的是非对错,我们知道经过乾嘉学派大师戴震等人的不遗余力之考证后,到我们这一代,考据学已没有必要再加深究了--尽管至今或许仍然难以离开训诂。至于考据学被现代某些学者视为钻牛角尖的“雕虫小技”,想来是有欠公允的。那么,我们所要鉴借的国学思想是什么呢?试举几例,如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反朴归真;法家的“废私立公”、“国之四维”等等思想。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先贤有云:中华文化存,中国亦存中华文化亡,中国亦亡。当时的国粹派便曾将国学与国家兴亡直接挂钩:“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既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芨芨乎?”美国人以门罗主义为国魂,日本人以武士道为国魂,中国的国魂便是黄帝。高旭在其〈南社启〉也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又说:“然则国魂何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毋论国家兴亡是否与国学有着逻辑关系或是依赖关系,但于中已大可见国学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