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少数民族教育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少数民族教育的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受社会、经济、历史、自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显得十分落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教师缺乏,合格率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多聚居于高海拔,高寒贫困的艰苦地区,本土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本地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而外地教师苦于环境的艰苦,流入更少,最终导致教师缺乏,素质偏低。经济落后,财力紧缺,办学条件差。少数民族教育历来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帮助和扶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税费改革和取消农村教育附加费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增拨了许多种类的教育专款,再加上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项目,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做了一定的投资。但由于投资体制和运行体制本身的不合理,种类繁多的教育专款与下面学校实际所得形成巨大反差,乡下的中小学尤为严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学生辍学率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和信息交通不便,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文化观念较为保守、落后。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无太多价值,送孩子上学主要是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程第三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价值与功能第二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第三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第三章 民族式摔跤第一节 民族式摔跤简介第二节 民族摔跤竞赛规则简介第三节 绊跤基本技术介绍第四节 中国式摔跤(绊跤)的技术教学第四章 毽球第一节 毽球简介第二节 毽球技术第三节 毽球的技术教学第五章 花炮第一节 花炮简介第二节 花炮技术第三节 花炮技术教学第六章 高脚竞速第一节 高脚竞速简介第二节 高脚竞速技术第三节 高脚竞速的技术教学第七章 珍珠球运动第一节 珍珠球运动简介第二节 珍珠球技术第三节 珍珠球技术教学第八章 木球第一节 木球运动简介第二节 木球运动技术第三节 木球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第九章 蹴球第一节 蹴球运动简介第二节 蹴球技术第三节 蹴球的技术教学第四节 蹴球战术教学与训练第十章 陀螺第一节 陀螺简介第二节 陀螺技术教学第十一章 射弩第一节 射弩简介第二节 射弩技术简介第三节 射弩技术教学第十二章 押加第一节 押加运动简介第二节 押加运动技术第三节 押加的技术教学第十三章 板鞋竞速第一节 板鞋竞速简介第二节 板鞋竞速的基本技术教学第十四章 打沙包第十五章 表演项目第一节 表演项目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 表演项目的分类第三节 表演项目的比赛规则第四节 表演项目的选编……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参考文献

【英盛观察】由于地域等客观条件的差异,城乡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地处边穷地区的中小学受到传统语文教学的观念影响较深,一时无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因此,教师除了认真、负责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更应该结合实际,探索边疆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学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来提高当地的语文教学质量,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 一、当地师生情况分析 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现时“应试教育”长期对老师的压力,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学校都把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的高低与老师的工资待遇和晋级挂钩,驱使了教师功得观念的强化,为高分而教。故导致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加班加点(同末补课)、正所谓是时间加汗水等办法来训练学生的应试本领,甚至使用猜题的手段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挥。长此以往,教师们就只能是照本宣科了。 边疆地区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八九岁未受幼儿教育就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读书。他们有的入学从未接触过汉语,也就是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这使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部分教师不得不使用“双语教学”,尽管如此,成绩还是不理想,少数几个学生进入中学后仍然不会写作文,根本无法用汉语表达清楚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情况要学好语文谈何容易? 其次,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时,学习积极性较高,越到高年级,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就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原有的汉语基础较差,对于理解、掌握高年级的语文知识、技能越来越困难。另外,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困难、未来去向等各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的厌学的情绪。虽然政府、学校都给了他们大力的支持(想方法开展各种帮扶活动,甚至向他们承诺将来找工作的问题对少数民族有特别照顾)但是,近年来国家扩大招生,上大学不再那么难,找工作却越来越难,面对这样的结局,很多家长和学生都难以看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在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语文教学。 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策略面对当地教学的种种困难,我们如何才能跟上形式,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教师是孩子的领路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记得曾经有人把教师比作老驾驶员,把学生比作实习驾驶员,师傅要带好徒弟,当然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目前贫困山区最需要的就是具有真本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可根据目前的了解,语文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在紧缺语文教师的情况下,中专毕业就被分配到各所农村中学任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急迫性。但是这些教师是利用假期十多天的时间去被动的接受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教育,主动提高教学能力,认真研讨教育教学理论的干劲仍然不足。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和学历提高培训,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勇于创新。我们要做到任何改进教学的尝试都是一种创新,大胆的去尝试,让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配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不能全靠父母,也不能光靠学校教师,家长不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小学毕业会写名字就可以,所以不支持子女上学,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就是把子女送到学校也很少过问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个别家长连孩子的中文名叫什么,在几年级几班就读都弄不清楚。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家长、学校、班主任和任科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配合,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来改变本地经济落后的面貌,从而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更好地了解学生 由于我们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都较城区相对落后。又因少数民族学生跟汉族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教师就更应该对教学对象作进一步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才更有利益开展教学。因为汉族学生是从母语(汉语)到语文,而少数民族学生则母语(瑶语、状语、苗语、傣语、彝语等)到汉语又到语文。其中很多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一,有的甚至用汉语沟通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少数民族学生要越过汉语学习并非易事。例如: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他打我的‘堂兄’”,我听后问了半天才弄明白他是说“他打我的胸膛”。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要比汉族学生多,他们中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习语文就更容易。因此,要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而不愿“开口”,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创设语言环境,如:游戏、讲笑话、讲故事、开晚会等,培养学生勤开口的习惯,做到有话肯说。那么,大声模仿,大声朗读、大声回答问题、大声练习口语就不是问题了。再培养学生勤读、勤动手、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只要给说会做就自然产生了兴趣。 (三)教师要全面地关心学生的学习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译”问题,即把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转换”成母语,并经过“过滤”“选择”才能完全理解,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维。他们的思维需要“转弯”多,费时也相对较多。少数民族学生用母语思维,在造句作文中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如壮、汉语“直”译时,汉语的“我妈把新书包放在桌子上。”壮语为“妈我放书包新在上桌”等等。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语序由逆到顺的调整过程,且单词还得“对译”。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小学生改变用母语思维的习惯是民族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呢? 对刚入学的民族小学生,还得用方言辅助授课,但随着时日的增多,师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拐棍,要让他们掌握好,但也不宜做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常因学生接受汉语不快而把教学时间不断拉长的现象在民族教学中较普遍。对此现象我们不妨引进“快节奏求高效率”这个概念。 “快节奏求高效率”在民族教育中应按正常教学节奏或稍快些的节奏教授语文课,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同时,适当加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的壮、汉对译练习(或其他民族语言与汉语对译)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认识的词语应是课文虽暂时还没出现,但是学生却容易认识,且对下一步的学习有用的词语,让他们对这些词有初步的认识,且能对译。如在上第四册《骄傲的孔雀》时,第一课时是解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拼音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让大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骄傲、炫耀、拖、散步、礼貌、一模一样、五彩洒金、迈步、挣扎、丑等,这些词语要让学生分别用壮、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若学生说不出来,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当学生基本理解后,再提出以下词语(课文中没有)自豪、自卑、夸耀、大话、吹牛皮、拽、漫步、闲逛、礼节、怪模怪样、五彩缤纷、起步、挣开、丑八怪等等,这些词语一般只以小黑板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认识,并与前面要求掌握的词语稍作对比,如骄傲——自豪,夸耀——炫耀等。通过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为学生用普通话思维打下基础。总之,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他们对汉文认识的视野,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是提高他们汉语言实践能力,尽快走上用普通话思维的有效方法。 身处边疆贫困地区的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保证他们能留在学校,并平、健康、快乐地往返校园,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让他们认清当前的形势和学习的重要性,诱导、激励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学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学习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理解和鼓励。 另外,对优、中等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分别他们不同难度的目标,以便于他们能获得成功感,肯定学生的点滴进少,让学生知道自己能行。要以满腔热情去关爱所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要尊重他们的民族情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提高边穷地区的语文教学质量是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得把学生留住,让学生能够安心读书,其次才是设法用各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方法方式来教学。在这样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不求最好(不能跟发达地区相比较),但求更好,在努力抓尖子生,培养国家栋梁的同时,更要特别注意培养中等生和后进生,升学无望不等于一生无望,他们才是改变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边疆少数民族多的地区,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更进一步的努力,需要老师们的齐心协力,争取让语文教育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参考文献: 1、陈红寿《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五)》[M]成教科技出版社,1992 2、江平,朱松年《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谢启晃,孙若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双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传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传统双语教育)开始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调适。当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制约,进行新的战略定位。 双语教育应该注重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 当代双语教育要将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双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天然优势。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母语的教育上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因此,在教育中,双语教育者要认识到母语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将那些积极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与双语教育连接起来,将发掘出来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在双语教育中,要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对那些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能力,树立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自觉,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良好氛围。 要在双语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省、自信、自觉。在双语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寓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于双语教育之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担当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通过教育,培养出一部分懂得保护传承自己民族语言文化、能够顺应主流文化需要、能够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能够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去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 在双语教育中,要让学生形成团结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护的有利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要面对汉族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中介和引领作用,引导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形成源流共识、兄弟共识、国家共识,不断培养他们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意识。在双语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祖国是共同栖居的母亲,从而形成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习惯和认识,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 将双语教育提升到国家创新层面上并有所作为 要认识到双语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语言是人类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集中表达。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则是创新必要条件。双语教育必须认识到语言对思维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能力。若没有语言,各民族之间思维和实践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不同的思维,才会产生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无限性。囚禁在一种单一的思维、智力和精神状态下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要是我们过分强调语言文化的一元,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复制的国家和民族。因此,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各级部门、团体和个人,要认识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把双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度,而不是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 国家在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上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确定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创新能够更加持久的动力源泉,没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创新将难以为继。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车轮不可逆转的现实背景下,发挥双语教育在创新上的作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国家应该从长远出发,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制度设定和制度执行作用。一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国家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实现双语教育规范化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双语教育影响的有力举措,更是确保国家创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 双语教育应从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进行战略考量 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有增无减、无处不在。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一贯的选择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计其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主导权,就会让别人的文化占领我们的阵地,我们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汇集而成的伟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种文化的支撑,中华文明这一座大厦的稳定型就会受到破坏,国家的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笔者认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汉语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熟视无睹。因此,双语教育应该在角色上进行战略换位,不能停留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为。必须在双语教育中将民族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系统教育和交叉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文明自信,使他们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防线。 强化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双语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断向学生传播国家观念、中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双语教育中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流关系。中华文明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组合而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辉映形成中华文明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个系统的平衡是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当我们面对文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对于文化安全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在教育中凝聚共识。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够保证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绎。如同我们看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要是这个系统只有人类,没有了鹰击长空,没有了游鱼戏水,没有了野马奔腾……,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毫无生气、多么可怕的世界,一个成熟的文明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系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当代双语教育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进行战略考量,通过强化双语教育的功能,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突破思维鸿沟,超越文化界限,树立国家观念,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国家共识。参考: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战略选择

首先说明一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是法律要求的结果。坚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①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也是我党走入群众,贴近群众的积极政策,所以需要坚持,需要各方理解。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大批民族干部的同时,还能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如一些满语地名,因为缺乏满语的继承者,结果导致前后翻译不一,不同时期出版的图书,译文并不相同,很多时候差异极大,这就造成了,后人对一些文化的不理解,从而不能正确传承中华文化。③坚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打破各类“谣言”,纠正各类错误,如云南古代深受藏语的影响,这就使得涉及云南的历史问题,多用藏语记录,缺乏扎实的藏语基础,根本无法在云南问题上发言,更不能打破各类云南各个历史时期的谣言;再如维语的计算机输入标准,就是建立在坚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如果缺乏此类教学,国内根本就没有相关语言的建设标准,从而失去语言主导权,在各个领域都会陷入被动。

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也同汉族一样是9年制的,教学上一般分为汉语文授课、汉民双语授课和民语文授课三种,在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教材多为民族文字。我是蒙古族,所以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在蒙古族自治地区蒙古族学生学习的大多都是蒙古语文,历史有民族史也有中国通史,其余的数理化地理政治外国语等课程基本与汉语区相同,只是文字实用蒙古文而已。不过在蒙古语学校也必修汉文的,因为汉文是国文。

少数民族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由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应梁主编,林超民任副主编。199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上中下三册,115万字。现民族出版社拟于近期出版修订本。  20世纪开始,民族史逐步从政治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民族史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民族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梁启超先生在20世纪初开始倡导新史学,即提出了民族史的科目,并作了初步研究。至20世纪30年代开始,吕思勉、林惠祥、王桐龄、吕振羽等学者,先后编撰出版数种《中国民族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史研究工作,由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和主持编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为55个少数民族各编了一部本民族的简史。近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共同编写的《大百科全书?民族卷》问世,先后出版了翁独健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王钟翰主编的《中国民族史》等。许多民族史学工作者所撰写的族别史、地区民族史、断代民族史论著相继问世。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民族史奠定了基础。  江应梁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出版后,不少知名学者发表书评,给与高度评价,认为是研究中国民族史难得的创造性硕果,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为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荣膺中国图书奖、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 它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至清灭亡,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论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和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的疆域是不断变迁的,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但是我国的疆域大体上还是稳定的。我国疆界早在汉代,由于匈奴、鲜卑的内附,就包有北至漠北与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由于南粤的臣服,而囊括南至南海的辽阔地区;由于西域各国的归降,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而管辖西域之地;由于夫余、挹娄的内附,使疆界东至于海上;由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将版图扩展到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历代王朝大体保持了这个疆域。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正是从这个传统发展而成。中国传统疆域是由南部水田农业区、北方旱地农业区与北部草原游牧区组成的。我国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正是这个经济基础,促使我国各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多次分裂,最终仍归于统一,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有时受间接统治,但各民族间的联系并未因此中断,仍然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发展。  由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与中原相比较为落后,历代王朝为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政权,其形式与内地不同,如秦汉时期的属国、道、边郡,唐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元明清时期的土官、土司,史称“羁縻政权”,政权形式不同,属于中国统一的整体则毫无差异。有些少数民族虽也建立过独立的政权,但没有脱离中国整体历史的发展。中国是以汉族为主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不因为建立王朝的民族不同而异;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汉族和中原王朝,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地方政权。中国的历史疆域,不仅包据中原王朝的辖区,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的辖区。统一的概念,主要是指政权而言;整体的概念,则是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与凝聚。政权的统一,是在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具体原因,有时只有一个政权,有时有几个政权存在,但整体并没有改变。本书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纳入一个整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论述,各民族的个性恰到好处地显示于共性之中。  第二, 本书突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本书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顺序来叙述中国各民族历史。历代王朝尤其是中央王朝的更迭演进及其几千年不断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历史的一个明显特征。王朝的兴衰更迭,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以及各民族活动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以王朝发展的顺序这一客观存在为线索来笼括中国各民族的发展,不惟脉络清晰,而且多民族国家的同一性连贯性也由此上升到突出地位。事实上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清等大一统王朝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历代王朝的兴亡大都与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兴衰与中央王朝的统治也紧密相关。本书不是简单地以王朝更迭为线索编写各民族历史,而是在具体阐释中,将二者结合融会于一体,深刻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规律。这正是本书有别于以往中国民族史和一般中国通史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 本书突出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中国各民族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地发展演变的。每一个民族都必须与周围的民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民族关系对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也使各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将民族关系史作为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不可分离的有机联系和日益强化的凝聚力,并进而揭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更加鲜明。  第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十分注意汉文文献,也注意吸收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尤其注意采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丰富资料,尽可能多地吸收近年来考古学、古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使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论文挺好写的啊,我能够给你上届用过的。论文是教育科学研讨作用的首要表述办法之一,即是专门关于一个疑问进行深入谈论和谈论的文章。 通常讲,这个疑问都是很杂乱的,很大的,对比首要,或许有新发现的疑问。再大一些,能够叫做“课题”。

少数民族参考文献

中国这个具有有就历史的大国,共有56个民族,当然汉族应该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么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占全国总人口9%左右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及其它边远落后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其中西部有334个,占64%。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与东部相比,西部人口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部平均每100人中科技人员18名,西部2名;东部人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西部人均为3年零6个月;西部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东西部的综合人才差距10:1。西部虽然总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制约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这事关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名族,分别是: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德昂族 、侗族 、东乡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回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畲族、 水 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族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92%扩展资料:中国少数民族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名族,分别是: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 族、 德昂族 、侗 族 、东乡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鄂温克族 、高山族。仡佬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回 族、 基诺族、 京 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 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满 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怒 族、 普米族、 羌 族、 撒拉族、畲 族、 水 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扩展资料: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均为单一民族国家,共有人口7500万左右。除了朝鲜和韩国,朝鲜民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根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朝鲜族约有183万人,根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70万。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保安”系本族自称。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20074人。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百度百科

关于少数民族的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