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最新

发布时间: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最新

这个是可以到国家新闻总署去看的,一般都是会有的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杂志2014年7月号 Preface卷首语1 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What’s Hot 特别推荐【编者按】当声势浩大的世界杯遇上浓浓的巴西风情,又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魅力世界杯4 Ten Facts About Brazil’s World Cup 巴西世界杯菜鸟直通车6 World Cup 2014: Eight Players to Watch 2014年世界杯八大必看足球名将12 The Beautiful Game—Why Soccer Rules the World美丽的运动——足球为何能风靡世界一战百年纪念16 Why Should We Remember the First World War?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一战?导读:只消时间轻抚,再深的伤痛,也很容易被遗忘。然而有些东西,本不该忘记。20 A Teenage Soldier's Last Letters Home一个少年士兵的一战家书导读:少年不知战之殇,回家,只不过是最天真的渴望。Entertainment 娱乐频道英乐天堂22 What Is Love——这就是爱23 日积月累碟影重重24 Rio 2《里约大冒险2》——活在当下导读:告别风情万种的里约街头,回归神秘多彩的亚马逊丛林,新的世界,拥有无限可能。Curriculum Extension无忧升学备战考试30 详解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三大常考题型33 一词一分(6)34 设空分清类,完形轻松解36 热线答疑38 高考英语写作“必杀技”之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功夫英语37 英语细节词汇扩充有招40 玩转单词卡片,轻松背单词导读:制作单词卡片?Come on!谁不知道可以这么做?可你会用单词卡片玩连连看吗?你会用单词卡片斗地主吗?你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卡片背单词吗?这篇文章里所写的,才是寓学于乐的极致!留学海外42 笨鸟先飞,也要讲方法——高中准备出国英语考试应注意什么Beautiful English 美丽英文名家经典44 The Call of the Wild《野性的呼唤》——追求生命的自由与本真导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之战,听一曲英勇悲壮的生命之歌。人生百味48 The School Lunch That Almost Killed Me 豌豆汤的秘密50 A Moment That Changed Your Life患癌女孩的自白:改变生活的瞬间导读:你是不是曾想过“让我经历生死,我必会珍惜生活”?可是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人,还有多少人有珍惜的机会?53 Final Exam期末考试54 Reading the World in 196 Books读196本书看世界Discovery 探索之旅趣味科学58 Great Tree, Great Axe巨树与巨斧行万里路62 Extraordinary Rainbows of the Natural World自然界的别样“彩虹”导读:将属于彩虹的七彩赋予山峦、湖水和天空,那该是怎样壮美的景色啊!天下奇谈65 Seven of the World's Weirdest Bicycles世界上最古怪的七款自行车Culture 文化点滴68 古英语——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从前70 Inside the Kremlin Walls 克里姆林宫秘史Opinion观点互动29 地球那些事儿72 读来读往

国家教育刊物可发中国校外教育,中国科教新导刊,中学生英语,高中数理化等期刊,CN教育期刊网上有详细信息,可参阅。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

京哈铁路 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黑龙江哈尔滨的铁路,于1881年动工,1912年建成,全长1388千米。其中的唐山至胥各庄段原为开滦公司所建,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京哈铁路连接中国的华北与东北地区,是东三省的核心铁路干线。 京通铁路 自京包铁路的昌平至内蒙古通辽,全长804千米,1972年10月开工,1977年12月通车,1980年5月交付运营。是沟通关内外的第三条铁路干线。 集通铁路 > 集通铁路自内蒙古集宁的贲红车站至通辽,全长995千米。途经内蒙古自治区四个盟(市)、13个旗县,是最长的地方铁路,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铁道部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享盈利、共担风险、联营性质的合资铁路,是国内最长的合资铁路。全线采用蒸汽机车牵引,是世界上最后使用蒸汽机车牵引的主干线铁路 哈大铁路 哈大线是中国铁路的一段,连接黑龙江的哈尔滨和辽宁的大连,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命脉。 长图铁路 长图铁路自吉林省长春至图们,全长529千米,是通向中国与朝鲜国境线的一条铁路 滨洲铁路 自黑龙江省哈尔滨至内蒙古满州里,全长935千米,是中国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一条干线。 滨绥铁路 滨绥铁路自黑龙江省哈尔滨至绥芬河,全长548千米,是中国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的一条干线 烟大铁路轮渡 烟大铁路轮渡指山东省烟台市至辽宁省大连市之间的铁路轮渡,新建铁路引线35千米,海上运输距离约28海里,将成为我国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也是世界第37条跨海铁路轮渡。北部通过旅顺支线连接到哈大铁路,进入东北铁路网,南部通过蓝烟铁路,与山东的铁路衔接。2004年开工,预计于2006年底建成运营。 蓝烟铁路 蓝烟铁路自山东省蓝村至烟台,全长710千米,是烟台连接到胶济铁路的一条铁路线 胶新铁路 胶新铁路自山东省胶州至新沂,全长6千米,是连接胶济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一条铁路线。 新长铁路 新长铁路自陇海铁路上的新沂至浙江长兴,全长561千米 萧甬铁路 萧甬铁路是中国浙江一条连接杭州和宁波的铁路。起点是杭州钱塘江南岸的萧山站,终点在宁波南站,全长32千米,建成于1937年。 甬台温铁路 甬台温铁路自宁波至温州。全线长268千米,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客货兼顾的国家一级铁路。建设技术标准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为200千米,预留时速可提升到250-300千米。投资约为170亿元。近期运量货运1090万吨,客车46对;远期运量1450万吨,客车60对。2005年10月动工,预计于2009年建成通车。 温福铁路 温福铁路自浙江省温州市至福建省福州市,全长97千米,2005年动工。 京沪铁路 京沪铁路(1968年)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上海的铁路,于1968年建成,全长1462千米。原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京山铁路的北京至天津段,建于1897年至1900年。中段从天津到江苏南京的浦口(长江北岸),称为津浦铁路,于1908年动工,1912年建成,山东及以北段系德国投资建设,江苏、安徽段系英国投资建设。南段从上海到南京下关,称为沪宁铁路,于1905年动工,1908年建成,系英国投资建设。1933年在南京下关与浦口之间的长江上建成火车轮渡,开通从上海直达北平的快车。在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两条铁路接轨,并改名为京沪铁路。京沪铁路连接了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沿途大都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因此成为中国目前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并正在筹建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以缓解运输压力。 京沪高速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计划是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建设高速铁路的计划 京九铁路(连接北京及深圳,经九广铁路东铁到香港九龙。)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香港九龙的一级双线铁路,于1993年2月全面动工,1996年开通运营,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香港等10个省、市及特别行政区,全长2397千米。加上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千米。 京广铁路 京广铁路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广东广州的铁路,于1957年建成,全长2324千米。原分为北南两段。北段从北京到湖北汉口,称为“京汉铁路”(1949年以前称“平汉铁路”),于1897年4月动工,1906年4月建成。南段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称为“粤汉铁路”,于1900年7月动工,1936年4月建成。在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两条铁路接轨,并改名为京广铁路。 广深铁路(连接广州和深圳,经九广铁路东铁到香港九龙,全长146公里。广州至深圳段是中国大陆最早达到200公里时速的铁路线,分为上、下行两条客运专线和一条120公里时速的客、货车混跑线。) 同蒲铁路 同蒲铁路自山西省大同,经太原至风陵渡口,全长865千米,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南同蒲段513千米,于1933年5月开工,1935年12月竣工。北同蒲段351千米,于1933年11月开工,修至朔县到大同段,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1951年8月,同蒲铁路全线恢复通车。 焦柳铁路 焦柳铁路是中国一条从河南焦作通往广西柳州的铁路,于1978年建成,全长1639千米。原分为北南两段。北段从河南焦作到湖北宜都(原名枝城),称为焦枝铁路,于1969年动工,1970年建成。南段从湖北宜都到广西柳州,称为枝柳铁路,于1970年动工,1978年建成。1988年两条铁路合并,改称焦柳铁路。 粤海铁路 粤海铁路自广东省湛江至海安,经琼州海峡跨海轮渡到海南省海口市,沿叉河西环铁路途经澄迈县、儋州市至叉河车站,全长345千米,与既有线叉河至三亚铁路接轨。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 宝成铁路 宝成铁路是中国一条从陕西宝鸡通往四川成都的铁路,全长2千米,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是沟通中国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自四川省成都至云南省昆明,全长1134千米,原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1958年7月动工,在修了61千米后停建。1964年8月复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一度停工,1970年7月1日全程贯通。中国铁路主要干线之一。 丰沙铁路 丰沙铁路自北京丰台至京包铁路的沙城,全长106千米。1952年9月开工,1955年6月通车。1955年11月交付运营。这条铁路是避开原京张铁路关沟段33‰大坡道的另一通道,是当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所选的几条线路中认为较好,但因造价较高而被迫放弃的路线。丰沙线一直担任煤运的重任。1963年初增建第二线。1972年,丰沙线复线改建完成,1984年电气化。现在很多客运列车亦已改行丰沙线。 京包铁路 京包铁路自北京至内蒙古包头,原为京张铁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修建,1909年9月24日通至张家口市。1921年5月1日又修建了张家口至绥远路段,全线更名为京绥铁路。1923年延伸到包头,改称为京包铁路,全长810千米。 包兰铁路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1954年10月开工,1958年7月通车,1958年10月交付运营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青海省西宁至西藏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2月8日宣布修建,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2005年10月12日全线贯通;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于10月15日在拉萨火车站举行;预计2006年7月1日试运行,2007年通车。 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是晋煤外运的专线铁路。 神黄铁路 新月铁路 石德铁路 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是位于山东境内,连接济南与青岛的铁路线。胶济铁路全长393千米,于1904年建成通车。 陇海铁路 中国一条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的铁路,于1905年动工,1952年建成,全长1735千米。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铁路干线, 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自中国甘肃省兰州市至新疆乌鲁木齐,全长1903千米,是陇海铁路向西的延长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 北疆铁路 北疆铁路自新疆乌鲁木齐市至中哈交界的阿拉山口,全长460千米,是兰新铁路的西延线,是欧亚大陆桥的一个部分。 南疆铁路 宁西铁路 宁西铁路自江苏省南京至陕西西安,经安徽省合肥、六安、湖北省随州、河南省信阳、南阳、陕西省商洛、渭南,至西安市新丰镇编组站,目前已经修通合肥至西安段,全长2千米,是八横八纵之一。 宁启铁路 宁启铁路自江苏省南京,途经六合、扬州、泰州、海安、南通至启东,全长365千米,是八横八纵中宁西铁路的一部分。 武九铁路 湖北省武汉至江西省九江,全长261千米,是国家路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等级为一级复线。 宁芜铁路 沪杭铁路 沪杭铁路是中国一条从上海通往浙江杭州的铁路,于1906年动工,1909年建成,全长189千米。它与沪宁铁路相连,并与浙赣铁路、湘黔铁路和贵昆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该铁路全线都是复线并正在实现电气化改造。 浙赣铁路 浙赣铁路是中国一条从浙江杭州通往湖南株洲的铁路,于1899年动工,1937年建成,全长946千米。浙赣铁路与沪杭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目前已全部实现了复线,正在进行客货共运铁路电气化改造 湘黔铁路 湘黔铁路是中国一条从湖南株洲通往贵州贵阳的铁路,于1937年动工,1972年建成,全长820千米。湘黔铁路与沪杭铁路、浙赣铁路、贵昆铁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向铁路干线。目前该铁路正在建造复线,并已全部实现了电气化。 贵昆铁路 贵昆铁路自贵州省贵阳至云南省昆明市,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于1966年3月建成。全长639千米。现为八横八纵的沪昆通道的一部分 南昆铁路 南昆铁路自广西南宁至云南省昆明市,全长7千米。 粤海铁路 粤海铁路自广东省湛江至海安,经琼州海峡跨海轮渡到海南省海口市,沿叉河西环铁路途经澄迈县、儋州市至叉河车站,全长345千米,与既有线叉河至三亚铁路接轨。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 鹰厦铁路 鹰厦铁路,又称鹰厦线,是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它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694公里。它在鹰潭与浙赣铁路交汇,另外,在南平市的来舟有一支线通往福州,被称作来福铁路。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其途经地区多山且雨频,因此时有山崩爆发造成铁路中断事故。 外福铁路 外福铁路也称来福铁路,自福建来舟南侧的四等小站外洋起,至福州站,全长194千米。1956年3月动工,1959年12月1日正式营运。2000年11月10日完成电气化铁路改造。 福马铁路 福马铁路自福建省福州东站至福州马尾区青洲,全长2484千米,1970年9月动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车。 漳龙坎铁路 漳龙铁路自福建省漳平市至福建省永定县坎市,全长98千米 漳泉肖铁路 漳泉肖铁路,曾称梅福铁路(梅水杭到福德),自福建省漳平市梅水坑站出岔,至福建省泉州市湄洲湾肖厝港,全长8千米,1959年11月至2001年2月,分段建成。途经大深、福德、剑斗、湖头、安溪、南安、丰泽、洛江、惠安,止于泉港区的肖厝火车站 皖赣铁路 皖赣铁路自安徽省芜湖市至江西省鹰潭市,全长570千米,北边连接宁芜铁路,南边连接浙赣铁路和鹰厦铁路。 横南铁路 横南铁路自中国大陆江西省横峰县至福建省南平,全长470千米。途经江西省铅山、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建瓯。1997年12月30日通车。是福建省铁路出省的第二通道。 萧甬铁路 萧甬铁路最早由浙路公司兴建。1903年从宁波至曹娥江东岸的东段开工,1913年通车。1936年,萧山至曹娥江西岸的西段开工,1937年11月建成。两端之间隔着曹娥江,需要中途换车。1937年12月,为了阻止日本军队进犯,全线钢轨拆除。1938年,宁波火车站遭日本轰炸毁坏。 1953年7月,萧甬铁路开始复建,1959年10月1日全线通车,其中,1955年3月18日建成曹娥江大桥,连通东西两段。2002年完成复线改造。 萧甬铁路是中国浙江一条连接杭州和宁波的铁路。起点是杭州钱塘江南岸的萧山站,终点在宁波南站,全长32千米,建成于1937年。 金温铁路(计划) 金温铁路是中国一条从浙江金华通往温州的铁路。始建于1992年12月18日,1998年6月11日全线通车运营。客运运输由金华南站到温州站,全长252千米。是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金温铁路是由香港的温州乐清籍学者南怀瑾先生提议并出面筹资4568万美元建设,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甬台温铁路(计划) 甬台温铁路自宁波至温州。全线长268千米,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客货兼顾的国家一级铁路。建设技术标准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为200千米,预留时速可提升到250-300千米。投资约为170亿元。近期运量货运1090万吨,客车46对;远期运量1450万吨,客车60对。2005年10月动工,预计于2009年建成通车。 甬台温铁路从宁波站与既有的北仑支线并行至宁波东站,从宁波东出岔,经奉化、宁海、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乐清、永嘉、温州瓯海。 金台铁路 金台铁路自浙江省金华至台州。全线长65千米。投资约为14亿元。年货运输送能力超过500万吨。 在规划中,金台铁路自金温铁路石柱车站接出,穿大盘山经仙居、白水洋至临海,在台州市区北部(椒北)与甬台温铁路接轨,再向东延伸至头门岛港陆上基地。 温福铁路(正建) 温福铁路自浙江省温州市至福建省福州市,全长97千米,2005年动工。途经浙江省的瑞安、平阳、苍南,福建省的福鼎、霞浦、赛岐、宁德、罗源、连江,与福州既有的福马铁路(福州至马尾)连接,同时与2005年动工的福厦铁路(福州至厦门)相接。温福铁路是全国“八纵八横”的铁路网骨架之一。 福厦铁路(正建) 福厦铁路自福州南站至厦门西站,途经闽侯、长乐、福清、莆田、涵江、仙游、惠安、泉州、翔安(马巷镇曾厝)。全线长273千米,总投资2亿元。设计标准采用Ⅰ级双线电气化,速度为200千米/小时,预留300千米/小时,全线设14个车站,2005年10月动工,预计在2009年建成。 赣龙铁路 赣龙铁路自江西省赣州至福建省龙岩市,全长1千米,2001年12月8日开工,2004年12月30日全线铺通。2005年4月1日通车。总投资3亿元,其中福建段158公里。赣龙铁路是福建省第四条出省铁路通道,为国家一级铁路。 赣龙铁路从京九线上的江西赣州东站出岔,途经江西省赣县、于都、会昌、瑞金,福建省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新罗区,与漳龙线上的龙岩西站接轨。 2005年1月10日起开通北京至龙岩的特快列车,全程运行时间为26个小时。 龙厦铁路(计划) 龙厦铁路自龙岩至厦门,线路全长约140多千米,设计时速超过160千米,定位为城际客运兼货运铁路功能,按一次复线电气化铁路设计建设,与福厦铁路和厦深铁路相匹配。2006年开工建设。 由龙岩向南,经南靖县东南,越过九龙江,经漳州市,与鹰厦铁路线龙海站,再由龙海建复线到角美站,进入厦门 厦深铁路(计划) 厦深铁路起自福建省厦门市,到广东省深圳市。规划里程约550千米,设计时速超过200千米,总投资约为300亿元。厦深铁路是上海至深圳快速客运通道的一部分,是中国铁路“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中的“一纵”。计划于2006年开工,预计在2010年通车。全长25千米,全线设18个车站,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输送能力将达旅客列车75对,货运2500万吨。由铁道部第二、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 厦深铁路沿线经过厦门、漳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等8市 石长铁路 石长铁路是石门到长沙的一条铁路,全线位于湖南境内。西起焦柳铁路石门北站,东接京广铁路捞刀河站,全长264公里。石长铁路是湖南第一条股份制铁路,由中国铁道部和湖南省政府合资兴建,由石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和经营。 广梅汕铁路 广(州)梅(州)汕(头)铁路是一条横贯中国广东中部和东部的铁路,跨越17个市县,总长度480公里,1991年5月31日正式开工,1995年7月20日全线贯通。广梅汕铁路与纵贯中国南北九省、市、区的京九铁路在龙川县城交汇。 梅坎铁路 梅坎铁路自广东省梅州市至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坎市,全长147千米,1999年12月28日全线铺通。途经广东省梅县、Template:大埔县和福建的永定县,为国家二级铁路。是广东省的第四条出省通道。福建省的第三条出省铁路 粤海铁路 粤海铁路自广东省湛江至海安,经琼州海峡跨海轮渡到海南省海口市,沿叉河西环铁路途经澄迈县、儋州市至叉河车站,全长345千米,与既有线叉河至三亚铁路接轨。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 黎湛铁路 黎湛铁路自湘桂铁路上的黎塘至广东省湛江,至绥芬河,经广西贵港、玉林、广东河唇、遂溪,全长312千米。始建于1995年,2005年底完成复线改造。 成渝铁路 川黔铁路 川黔铁路自重庆市起,与成渝铁路共轨至小南海站,经綦江进入贵州,再经桐梓、 遵义、息烽、修文至贵阳,全长470千米 湘桂铁路 湘桂铁路北起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友谊关,与越南铁路相接。是连接长江流域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铁路。主要经过城市有:衡阳、零陵、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等。与京广铁路、焦柳铁路、黔桂铁路、黎湛铁路、南防铁路、南昆铁路等接轨。 历史线路 吴淞铁路 连接上海至吴淞镇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建成营运的铁路。1876年由英国商人未经批准建造。通车十六个月后被清朝官员以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买回,之后被拆除。 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主兴建使用的铁路。由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的问题而下令矿务公司修建。铁路最先计划连接开平煤矿至北溏口,但为朝庭反对。胥各庄至北塘口一段改以运河运输。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因地势不能建运河,在李鸿章力争下最终获得批准兴建铁路,但被限制不能行驶蒸气机车,车辆只能以骡马拖曳。铁路于1881年6月开工,同年11月竣工,全长约10公里。铁路总工程师为英国人金达,使用标准轨,轨重每米15公斤,建造费用11万两白银。 铁路后为中国首家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所收购,后更名为“中国铁路公司”,由伍廷芳任董事长。铁路的南段在1887年获准延长至天津,在1888年8月通车。北段则获准延至山海关,于1893年通车;唐胥铁路亦改称“津榆路”。之后“中国铁路公司”改组为“铁路总公司”,负责兴建关内外铁路。津榆路日后逐步发展成目前的京沈铁路。 唐胥铁路唐胥铁路不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全长5公里,为英国人未得政府同意,采用欺和蒙混手段,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的名义修建的,后被购回拆除,在二十年后再被重建。 新易铁路 京张铁路建成之前中国最先有新城至高碑店之新易铁路,亦由詹天佑建成,但只供慈禧太后祭祖使用。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千米,于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1。詹天佑是建设铁路的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 京张铁路的线路是詹天佑从三条他亲自勘定的路线中,选择出建造成本较为低的一条。由西直门经沙河、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至张家口。这路线最困难的一段是南口至八达岭一带的关沟段,不单地势险峻,坡度亦很大。八达岭近青龙桥段,为了穿越燕山山脉军都山的陡山大沟,在22千米线路区段内采用了“人”字轨道,列车在用折返方法攀斜;但坡度仍达7‰,要由两部机车牵引。铁路上有四条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长1,092米,采用竖井方法挖掘;居庸关隧道长400米。另外有200米长的钢架结构的怀来大桥。 京张铁路在1905年9月4日开工,四年后的1909年8月11日建成,10月2日通车,施工时间比原定缩短了两年;而建造成本亦比原来预算节省了三十五万两白银。 今天的京张铁路是来往北京及包头的京包铁路的首段。由于原京张铁路关沟段一带通过能力较差,1952年起另外建成了来往丰台及沙城(怀来)的丰沙线。丰沙线走的即当年詹天佑认为较好,但因造价较高而被迫放弃的路线。丰沙线一直担任煤运的重任。1972年,丰沙线改建成复线,1984年电气化。现在很多客运列车亦已改行丰沙线。 -11-24/ZhongGuoTieLuLiShi-html

烟大铁路轮渡 烟大铁路轮渡指山东省烟台市至辽宁省大连市之间的铁路轮渡,新建铁路引线35千米,海上运输距离约28海里,将成为我国最长的跨海铁路轮渡,也是世界第37条跨海铁路轮渡。北部通过旅顺支线连接到哈大铁路,进入东北铁路网,南部通过蓝烟铁路,与山东的铁路衔接。2004年开工,预计于2006年底建成运营。

1949年8月17日,省会福州解放。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福建省立图书馆。1950年9月,省文教厅下达《福建省各县市人民教育馆编制表(草案)》。各地开始对已接管的公立图书馆、文化馆、民众教育馆配备或调整工作人员。10月,省文教厅下文将现有公立图书馆、文化馆、民众教育馆统称为人民文化馆,并对文化馆的各种制度及业务范围作了规定。1951年1952年1月,福建省立图书馆改名为福建省人民图书馆。1953年1月,福建省人民图书馆改名为福建省图书馆。1954年8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北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我省图书馆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参加学习。1955年1956年3月,省图书馆为配合做好老兵复员和新兵入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派专人常驻福州军区新兵转运站,在新兵驻地开展图书图片及连环画的流通工作。9月,省图书馆暨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机关图书馆管理员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等各厅局图书管理人员20余人。11月,省文联、省图书馆举办埃及问题讲座。1957年3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北京图书馆、江苏省文化局、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在南京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省图书馆派员参加学习。11月,省文化局、省图书馆抽调人员组成“图书馆调查小组”,到各县、市进行图书馆工作调查研究,为时一个半月。1958年7月,省文化局在泉州市图书馆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现场会。传说着重交流经验、观摩评比、汇报各县、市图书馆业务工作进展情况。1959年2月,省图书馆于春节期间在馆内陈列有关农业十大倡议为中心内容的书刊,并摆书摊为广大读者服务。省文化局于1959年6月15日至1959年6月24日在清宁县(即清流县与宁化县)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现场会,并举办图书馆干部训练班,与会同志讨论修改了《怎样办好人民公社图书馆》小册子。1960年3月,省文化局在厦门召开全省图书馆辅导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省13个重点县、市图书馆及省图书馆代表18人。会后,省图书馆辅导协作会编印《福建省全省图书馆辅导协作会议专辑》。6月,福建师范、福州大学、福建医学院、福建农学院、厦门大学、福建省图书馆联合组成“福建省图书馆集中编目组”。8月,省图书馆派员参加文化部在文化学院举办的第三期图书馆研究班学习,研究大型分类表。1961年1962年6月,省图书馆、福州市图书馆抽调专人组成小组,对福州市鼓楼区各租书摊进行图书审查。11月,省文化局召开全省社会文化工作会议,研究社会文化各项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为农村群众服务,讨论制定1963年全省社会文化工作支援农业生产计划问题。参加的有各专、市文化局,省、专群众艺术馆,县、市文化馆,省、县、市图书馆,以及专门性博物馆、纪念馆等代表共108人。1963年7月,省图书馆召开“读者阅书心得座谈会”。到会的有工人、农民、干部、科技人员和社会青年等。7月,省图书馆大力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知识青年读者,优先发给借书证。同时,编印了《馆藏古旧农书目录》。文化大革命期间资料缺失1970年省图书馆接受陈绍宽先生捐献古书262种、273部、5193册。1971年1972年12月,在漳州市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各地、市文化组、部分县、市图书馆、文化馆的同志参加。会后提出和下达一个《纪要》。1977年12月,全省文博图工作座谈会在龙岩地区召开,揭批“四人帮”在文物、博物馆、图书馆领域犯下的罪行。文化部文物局将我省座谈会的有关材料印发各省、市、自治区文化(文物)局。1978年1979年6月,应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邀请,美国西蒙斯学院图书馆学情报研究院副院长刘钦智博士在福州市图书馆作题为《美国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现代化》的学术报告。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于当年11月25日在福州成立。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金云铭教授任理事长。学会办公室设在省图书馆。学会决定出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定期刊物。1980年省图书馆外文部为揭示和利用馆藏进口的外文书刊,发挥其积极作用,于4月6日至13日举办了《1975-1980年馆藏进口外文书刊展览》,展出书刊二千余种。应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的邀请,美国哈佛里恩大学教授吴珍娜,于1980年7月23日在福州作题为《美国图书馆制度》的报告。福建省图书馆学会1980年年会于9月2日至18日在福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88人。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仁栋在会上作了参加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观访问的报告。12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论方法组1980年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陈仁栋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参加学术交流。1981年1月,省图书馆学会发出《随时准备与台湾图书馆界建立联系的倡议书》。1982年2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福州开设函授班,招收学员30名。4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和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在福州联合召开“图书馆建筑专题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本省各系统图书馆工作者,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和论文作者60多人。5月,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理事扩大会在福州召开。会议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章程》(修改稿)进行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就召开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次科学讨论会的筹备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

福建龙岩人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

我在龙岩学院读过书,但我也不知道校长叫什么!知道了又能干嘛??你可以打114台问问看

李泽彧

校长是 :李泽彧,男,1962年1月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福建省龙岩学院校长。编辑本段教育背景  1983年 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5-1987年 攻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后获硕士学位)   2000年 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27-2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1期高校领导研修班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7— 8 任教于厦门大学德育教研室   7— 任教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讲师   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副教授   1994—1998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直属支部书记   1998— 7 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7 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厦门大学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   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教授   7 当选厦门大学纪委委员   7—2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2— 龙岩学院院长   4—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编辑本段出国出境经历  2000年11月 赴台湾东海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山大学进行校际学术交流   2002年5-6月 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作学术访问   2004年1-2月 到澳大利亚在职培训。   2004年7-8月 访问韩国荷仁大学、梨花女子大学。   2004年10-11月 赴台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并访问淡江大学、嘉义大学、世新大学、辅仁大学、朝阳科技大学、慈济大学、吴凤技术学院、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开南管理学院等。   2007年8月 访马来西亚大学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分会 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 成员 中国高等学校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理事 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 副会长 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常务理事 福建高教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 龙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龙岩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编辑本段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编辑本段主要科研成果专著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副主编)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借鉴意义";,"闽南三角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合作者) "高等文、理、法科教育结构",《福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合作者) “林砺儒”,“马君武”,“萨本栋”,《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合作者) "在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民国时高教之演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点的历史透视"《高等教育论文集(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合作者) "陈嘉庚","王亚南",《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高等教育法总则的探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成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Justifications for Economic Activity of Colleges and UThe Changing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 Regional Development,6-8 November 1995, Hong Kong[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浸会大学出版,ISBN 962-8027-8] "高等教育部分"《厦门教育之城规划及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参与)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第一作者)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及结构布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主持人之一) "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第一、二、三节,《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管理"《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合作者) "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第一作者) "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2001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合作者) "回顾、成就、问题-我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要论"《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正式出版。(合作者) “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管理与组织模式的特征”《2005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合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一作者) 《新编素质教育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台港澳私立大专院校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合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主编) 《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11 月出版 (第一作者) 主编:《科学与民主: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2010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论文  "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广西高教研究》1 "亚洲学生留日状况(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2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及其发展迟缓原因分析",《福建学刊》6 "浅谈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 "辛亥革命前的外债与中国海关",《长沙水电师院学报》2。(第一作者) "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报告",《教育文汇》2 "简析台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原因",《中外高等教育》1。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教研究与探索》1。 "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福建高教研究》1。 "试论台湾高等教育三大关系问题",《高等工程教育》2。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高教与人才》6。 "评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泉州师专学报》1。 “近代赔款与中国海关”,《史学月刊》,2(第二作者) "福建省高等教育文理政法科类发展的战略思考",《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9期。 "马君武与大学教育",《高教与人才》5。 "对于一种研究的研究",《高教研究与探索》1。 "高校人员下海扫描",《大学教育论坛》2。 "简论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地位",《江苏高教》6。 "通幽洞微,钩深致远",《教育评论》6。 "台湾小学教育面面观",《小学语文教学》2。 "融合·冲突·驳杂-民国高教思想探微",《大学教育论坛》2。 "一部从教育学角度对科学进行把握与阐释的力作",《教育评论》3。 "台湾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初探",《高教研究与探索》3。 "跨世纪的厦门教育最佳发展道路",《厦门教育》6。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 《西北教育管理研究》2(第二作者) "高校从事产业活动的合理性新探",《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3。 "两岸学位制度比较研究",《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合作者) "略论高等学校与公共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3。(第一作者)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综论",《中国电力教育》3。(第一作者)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论",《高教研究与探索》3。(第一作者) "教育基本规律--争论与结论",《高教研究与探索》1,2合刊。 "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投资问题探讨",《建材高教研究与实践》3。 "面向21世纪转变高教人才观的方向性与策略性问题",《高教探索》3。 "论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必将进一步发展",《辽宁高等教育研究》4。 "简论我国高教投资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5。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高等教育研究》5。 "不变与应变及其为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探要",《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高教研究与探索》1,2合刊。 "试论学院制的实行与内涵",《吉林教育科学》3。(合作者)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99专刊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高教研究与探索》(社科版专辑)4。(第一作者) "高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 "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上和以教师为主体",《有色金属高教研究》6。 "校友:大学公共关系的重要资源",《高教研究与探索》,2001.3。(合作者) "关于我国高教扩招与教育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探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7。 "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11。(第一作者) "我国高校直面入世大考的五个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8; ‘Five issues that fac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 China joins the WTO,2004年美国SSCI全文收录,收录刊物为:JOUR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3, V36, V5 (SEP-OCT)。(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学院制的若干思考",《江苏高教》5。(第一作者) "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11。(合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 "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陕西师大学报》2003年专刊。(合作者) "论合并院校组织文化转型的内容与途径",《教育发展研究》2。(合作者) "关于我国大学排名评价的几点质疑",《厦门大学学报》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8。(第一作者)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高等理科教育》5。(第一作者) "再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黑龙江高教研究》6。(合作者) "关于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若干问题的探讨",《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第一作者) “中国巨型大学缘起的动因分析”,第二作者,煤炭高等教育,2005/3 “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二作者,《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科学发展观专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 “冲突与协调:现代大学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层化”,《江苏高教》,2(合作者) “论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关系问题”,《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7 “美、英、日三国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及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06/03(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8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探讨——办学自主权的视角”,《高教研究与探索》,2006/03(第二作者)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几个重要问题”,《辽宁教育研究》,2006/05(第二作者) “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问题”, 《龙岩学院学报》,2007/02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6 “试论大学校训的应有之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2第一作者 “论我国高校“大学”、“学院”名称的由来、现状及走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第一作者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亟需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嘉应学院学报2007/05。第二作者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见《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一书,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编,2007,12,高等教育出版社 “规模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的关键抉择”,《龙岩学院学报》2008/01(独立作者)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动态的探讨”,《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之审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五类关系”(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知识观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第二作者),《厦门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 “我的课堂教学观” (独立作者),《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质疑与反思”,《厦门大学学报》(第二作者), 2009年增刊(教学研究一辑) “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新探——基于资源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泉州师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中国高教研究2010-第3期(第一作者),(又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4日第4版“期刊看点”对本文要点转载)。编辑本段承担课题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重点课题,1993年,课题负责人。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部法规司课题,1995年,课题负责人。 港澳台高教法规建设与政策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青年基金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世纪初我国高教发展战略和结构布局,教育部高教司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我省校院管理体制的现状调研与发展走向研究,省社科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两岸互认学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外港办课题,2002年,课题负责人。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2年,课题负责人。 台港澳私立大学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4年,课题组第二负责人。 中国巨型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课题,2005年,课题负责人。 高等院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课题负责人。 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差异性研究(课题批准号:FJI10-033),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负责7立项 龙岩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10~2020(课题批准号:JA10270S),2010年省教育厅A类(重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负责,8立项编辑本段主要获奖情况专著  《百年之功》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2。(合作者)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9。(第一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2。(合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2。(合作者) 《公共管理学》,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2。(合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2。(第一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2007年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专著奖三等奖(第一作者) 《港澳台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作者) 2009年:《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主编) 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第8届) 三等奖。论文  "评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几个主要问题",厦门市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6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综论",厦门市社科二等奖9 。 "大学生数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厦门社科三等奖6。 "不变与应变及其如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2。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2。 " 我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大问题",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 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专著奖二等奖,2007。 2008年:“论高校办学特色若干关系问题”(独立作者)获“闽西文化奖”一等奖。编辑本段教研项目  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2。(合作者) 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2005年。 高等教育管理学 硕士生学位课程 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博士生学位课程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查询

对于查询,在参保地社保处才可以的对于查询,你不必担心,除登陆当地社保网查询(有时功能并非完善和稳定)外,你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询:(一)当地社保局(二)拨打社保局服务电话12333切记:查询需要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号。建议你到当地社保局申请查询,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这个是可以到国家新闻总署去看的,一般都是会有的

国家教育刊物可发中国校外教育,中国科教新导刊,中学生英语,高中数理化等期刊,CN教育期刊网上有详细信息,可参阅。

国家级-教育类期刊 《中国教育科学》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分学会 《未来教育家》 主办: 中国教育学会 《文理导航》 主办: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中国职工教育》 主办: 中国工人报刊协会 《中国校外教育》 主办: 中国儿童中心 《课程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现代教育科学》 主办: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中学生英语》 (教育部主管) 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参考》 (教育部主管) 主办: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新课程教学》 (教育部主管)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育部主管) 主办: 华中师范大学

福建省龙岩市教委刊物目录电子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8号)文件精神,我校围绕《通知》确定的办学行为“五规范”要求,加强宣传引导,开展专项自查自纠,严肃纪律,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新秩序,确保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规范办学行为,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逐年提升。规范课程设置。学校全面严格执行省颁课程方案。“三表”(教师任职表、课程表、作息表)都通过校务公开栏向家长和社会公布。学校都按要求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体育、科学、艺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都已实施落实到位。体育课高中安排2节,初中安排3节;课间操、眼保健操已合理安排;学校还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如:七、八年级跑步,九年级跳楼梯,高一跳骑马舞,高二高三做广播操;确保学生在校锻炼时间累计至少1小时。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开展教学活动,无随意加深课程难度,无随意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学校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教师不论公事私事都有严格的审批手续,确保教学秩序正常,无随意调课的现象。期中或期末复习期间、非考试科目也按计划安排,确保正常教学。学校没有组织或要求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活动,也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有违教育规律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禁止的各种比赛、竞赛活动。学校文理分科均在高二年级之后。规范作息时间。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科学制定校历和作息时间表,合乎上级规定。严格控制初中各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总量,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5小时以内。学校和教师没有占用节假日和休息(含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并规定不准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学校合理安排寄宿生的晚自习时间,加强统一规范管理。晚自习安排教师下班督修,晚自习时间初中为2小时,高中为3小时。学校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教师人人有师德承诺,自觉遵守《福建教师20条禁令》,学校制定规定要求和教育处罚措施,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绩效工资、职称聘任等挂钩。规范评价考试。我校每学期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我校无组织或要求学生学生参加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举行的学科考试及竞赛活动。严格按照初中阶段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要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采用学业成绩加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如实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及时填写发放。无公布公开学生考试成绩和名次排位。教绩评价方案由教代会通过,教绩结果公示。无高考、中考炒作。规范招生行为。学校按上级要求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没有拒绝适龄儿少的正常入学要求,初中并接收符合规定的226名(占初中生18%)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学校按上级规定的时间进行招生,没有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等任何形式选拔入学,也没有与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或特长评级相挂钩。学校初中没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普通高中没有在校内设往届生补习班。我校高中没有违规跨设区市招生,没有招收往届毕业的插班生。按“三限”政策招收择校生。本校初中辍学率低于2%。学校按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学生学籍。初中“借读生”按规定要求和程序程序办理手续。学校运用全省统一电子学籍网络平台管理。规范教学用书管理。我校严格执行省颁的《教学用书目录》内征订教科书。我校坚持学生自愿订用原则,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渠道向新华书店发行部门订用教辅用书。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细化管理的意见》(闽教基[2011]61号)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龙岩四中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围绕校园布局和环境卫生管理、校舍和各类场所管理、校园安全等三大方面的管理目标,大力加强学校班子和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师生二大主体的潜能,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动机的激活,聚焦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转变师生教与学行为,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使之成为教研、科研、师训的主阵地,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全体、全面、全程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强班级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构建和谐校园。加强组织建设管理,确保工作全面实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组织全体行政和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校园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成立了校园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学校主要领导经常利用各种类型会议宣传、布置、总结和表彰精细化管理工作。二是措施具体,实施有力。学校领导班子重视精细化管理,思想开拓,工作务实,分工明确,建立了值周行政每天巡查校园制度,对学校每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实行日记管理,发生问题及时交办,限期整改,切实将校园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精细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校园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龙岩四中规章制度汇编》,建立精细化管理部门责任制度,细化各项措施,具体明确岗位责任,完善考核制度,真正将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校园设施管理,确保校园设施安全。一是完善校园布局,强化校舍设施安全。学校整体布局合理,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重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学校校舍建设符合《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校舍建筑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完好;严格按照《国旗法》要求设置升旗设施,严格执行中小学升降国旗制度;定期巡查校舍和校园各项基础设施安全,定期检查和维护学校的排水、供电和消防系统,全面更换学校老化的供电线路,定期巡查学校的消防设施,确保安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学校人文环境。(另见第六大点汇报)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和学生食堂宿舍管理,完善师生食宿条件。在全校各年段、各班级中全面开展“三最”和“五有”、“五无”评比活动,建立了班级卫生包干和检查评比制度,坚持每天三小扫的常规卫生打扫制度,卫生区责任到人、到班,加强学生食堂管理,建立健全食堂卫生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聘请专人严把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和加工关口,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加强寄宿生管理,聘请了3名生管教师,严格实行学生宿舍夜间巡查、值班、请假登记和查铺制度,宿舍的设施设备齐全,寄宿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定期重点做好宿舍消防和用电安全自查工作。加强校园安全设施管理,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值周制度,制定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以上应急演练,通过宣传栏、广播、校会、印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类事故的避险、逃生、自救、自护方法,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和非营运车辆,严格规范学生上学和放学途中的交通行为,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认真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定期检查完善校园消防设施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和正常使用,定期排查整治校园火灾隐患,严防校园火灾事故发生。二是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配齐配强学校专职保卫干部和保安人员,现配保卫科长1人,聘请保安人员3名,保安人员均持证上岗,并定期参加保安培训班,严格落实外来人员、车辆问询、登记、校园值周、课间教师巡视制度。加强校园视频安全监控,在学校校门口、学生宿舍等校园重要部位均安装视频监控,在校门口保安室设立监控平台和报警电话,重视加强楼道、楼梯的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设施安全情况,确保楼道、楼梯安全畅通,加强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管理,严防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见第二大点汇报) 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师德水平。学校高度重视师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大讨论,向全体教职工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师德教育宣传学习材料,利用行政会、教工会、支部会、年段教师会、班主任会等,认真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师德教育考试和普法考试,撰写心得体会,师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措施落实,效果良好。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好两年一度的德育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德育工作经验,表彰德育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在全校教职工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自觉遵纪守法,无任何违纪违法现象发生。近三年多来,共有96人次受区级以上各类表彰。加强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师能水平。我校制定了《龙岩四中教师岗位练兵活动实施方案(2010—2013)》,连续三年在全校教职工中大力开展以“学洋思先进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开展了以学洋思经验为主题的校本培训、公开课研讨、课堂教学比赛和教育教学研讨会,同时重新修订学校10多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近三年来,共有400多人次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和进修,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大大提高。积极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工作,大力加强新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措施和有成效。教师业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如:(1)坚持每年暑期开展为期5天的校本培训活动,主要内容有:专家讲座、备课组集体提前电子备课(半个学期的教案)、典型经验交流、评优评先等。2009年和2011年,还举办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形成论文汇编4辑。(2)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教研开放周活动,围绕“三导”课题,举办公开课研讨,专家名师讲座,校长主任论坛,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评比,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并形成论文汇编3辑。(3)坚持开展我校首创的“三导”(导学、导疑、导练)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从2008年启动,长抓不懈。2011年12月,《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整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三导”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课题接受了市普教室和教育学会专家组结题验收,获得认可,并在下一阶段将申报为省级课题。(4)2011年5月22日,我校举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这次比赛共有14个学科24位教师参加,分为文科组、理科组和综合组,抽签进行15分钟片段教学,全校专任教师签到现场观摩。5月24日,评委小组对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进行评定,综合评出一等奖9人,二等奖15人。为了做好这次比赛,在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来四中专题讲学的基础上,教研室印发校本培训材料,分管校长对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和广泛动员,形成详细活动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综合素质和“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目的,反响良好。另我校获区教师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教师李伟林、曾炎参加龙岩市教学技能大赛获高中化学、体育一等奖,曾炎还获省三等奖。 围绕学校的发展,学校着力抓好三个办学特色: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办学品牌。青少年科技教育是龙岩四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项有特色、有影响的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面广,获奖层次高,一直走在全市学校的前列,学校19人次(师生)获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人次获2010年“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银牌1块,铜牌3块。苏首宾老师荣获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突出贡献奖”和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陈兴鹏校长、张淑红老师先后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级优秀项目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以上36项,市区级229项。打造高考艺体特长生培养的办学品牌。学校的特长生培养,从2000年首办特长班至今已有13个年头,已经形成了“关注差异起好步、培养兴趣选好苗、专业训练靠活动、文化与专业培养并举”的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10多年来,学校校为高校输送体育和艺术专业学生450余人,先后有30多个学生考入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北影学院、上影学院、上海体院、西安体院、天津体院等全国重点院校,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校高中男子篮球队2011年蝉联市中学生男子篮球赛乙组冠军。校合唱队获2011年红歌献给党全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二等奖的第一名。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近年来,学校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1名,兼职1名,八年级每周开设1节心理健康课,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配有心理咨询室1间,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宣传栏各1个,开通热线电话,2012年6月,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4人)完成了课题《龙岩四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并编写了《龙岩四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曾召开过全区中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校内外产生良好的反响。 近几年,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8年上半年,投资40余万元,通过省中学示范图书馆评估验收,图书馆藏书72112册。经过努力,2010年拆除了已经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三层教学楼和C级危房的四层教学楼,在全区最早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校舍校安工程”,兴建了总投资506万元、面积4792平方米的6层教学大楼,其中邵逸夫教育基金捐赠80万港元,一座现代化、标准化的30间教室的教学楼于2010年12月底竣工交付使用;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规划和筹建,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塑胶运动场、校大门、校园广场、师生停车棚等多项重要的校园建设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根本性改变,为学校创达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协助东城街道办事处,精心筹划,多方动员,于2011年11月11日成立了东城街道教育基金会,共募集资金709万元,其中现场捐赠到资909万元,为学校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暑期,将附属楼(厕所)拆除,扩建了投资120万元,面积8平方米的6层6间年段教师办公楼和体育保管室及操场司令台;与此同时,将学校食堂、校内和东苑小区的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投资50多万元建成校园文化主题墙和文化长廊及班级文化。按二级达标配置,2012年12月,由区政府拨款专项资金281万元,调整出专用功能室26间,并装修改造,仪器设备已于2013年2月全部安装和入橱到位。面积320多平方米的生物园也已同时竣工。学校接入宽带网实现全校联网,每班于2012年8月都安装了班班通并投入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日臻完善。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新台阶。学校的高考、中考和会考成绩处于同类校前列:2009年高考上本科线113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统招线52人;2010年高考上本科线122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统招线78人;2011年高考上本科线126人,本一3人,中考上一中、二中统招线53人(考生172人);2012年高考再创新高,上本科线135人,其中本一2人,本科上线率8%;艺术、体育专业和文考双上线65人,上线率6%;中考综合比率5%,“四率”评比居新罗区城区片第五名(入学生源居第七,最末);近几年的高中会考各科的优良率、及格率均达到或超过省三级达标校标准的要求。学校荣誉斐然。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省三级达标校、省先进教工之家、省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省首批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校、省中学示范图书馆、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已评估验收)、市文明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市绿色学校、市先进职工之家、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有九点深刻体会:一是创建达标给我校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动力和活力;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更加成熟了;三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了;四是校园文化建设日趋完善,内涵发展更加丰富了;五是学校精细化管理更加到位,计划性更强了;六是行政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七是教师的质量意识增强,更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八是教育质量在逐年稳步提升,特色发展初显成效;九是学校的办学条件上了一个台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自查整改阶段中,我们清醒得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校园面积偏小,生均公用面积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还有待挖掘;特色高中尚未形成规模;一大批新教学设备的配管用还有待细化等等。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今天,与时俱进的四中人将继续秉承“精品特色,差异发展”的办学宗旨,发扬“不甘示弱,勇争一流”的四中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力争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设施齐全、校风严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精品完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