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德育期刊点评文章

发布时间:

中国德育期刊点评文章

问一下杂志社就不就知道了啊。

我也想在中国德育杂志上投稿,怎么投呢?

期刊名称:中国德育主办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期刊名称:中小学德育主办单位:国家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这2个都不是核心期刊,都是普通期刊。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熟悉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熟悉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中国德育期刊点评

可以问一下负责您文章的编辑

为什么中国德育效果不好?3这75

人口基数太大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

我也想在中国德育杂志上投稿,怎么投呢?

中国德育期刊点评怎么写

观看了中华德育故事之后,深感这些动画不仅是当代教育孩子最好的资料,也是我们青年、中年乃至老年人都应该学习的。而且看其完美以及珍贵程度,更可作为传家之宝! 我们让孩子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有人说太枯燥了,一言一行都是很说教的,都是大道理,离我们生活太远了。200年传统文化的断代让我们失去了是非判断,100年西方教育的借鉴带给我们的是叛逆、青春期、崇拜自由新潮的短暂愉悦。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四处借鉴,别人说好,我们就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效果怎么样?大家都在实验,当小白鼠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失败了。可是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和宝贵,人生不能重新来过,我们的孩子耽误不起。现在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还是政治家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思想的作用力。人家都在给植物和动物听古典音乐了,我们的孩子在听什么?对一杯水说美妙的话和粗鲁的话结晶都不一样,我们在对孩子说什么?所有的幼儿教育家都在呼吁家长要读一点心理学和国学,我们还在看什么? 小孔融四岁知让梨,引导无数人称赞。但是他的宽容大度以德化怨都是在父亲严格的教导下感化出来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幼小的苗木,只有通过不断修整才能成为有用的木材,年幼的孩子只有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大文豪欧阳修幼年丧父,家里贫寒,母亲却用炉灰荻草教其写字,欧母以朴素和淡薄教育孩子廉洁,欧阳修官至宰相却仍旧恪守节俭。孩子从小受着这样的熏陶长大势必会审查克己。2010年,我爸是李刚;2012年,我爸是李双江成为社会焦点,一时间让人恍然明白为孩子创造过于舒适安逸的环境成为养育低能、弱智、危害社会人的温床。拼爹不如拼孩子,一个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一个孩子教育失败了那就是百分百的失败。所以家庭教育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命运,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警觉。给孩子传递正确的思想,大多数的时候大道理才是真道理。 家庭是孩子教育启蒙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堂课。细细想一下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往往都是传承父母的,而且根深蒂固。科学研究0-12岁的孩子是塑造好品行和好习惯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孩子的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在众多的早教、家教资料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和甄别,这里有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养树重在养根,育人重在育心。”“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如果我们只是心里一味的想着想要一个听话懂事知礼的孩子,却不用正确的人生道理去引导,就像我们天天幻想有好的工作却不去努力一样。童蒙养正保持孩子的清明天性,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否善恶道德观已刻不容缓。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再加上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对孩子真的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洗衣做饭亲力亲为,家里活更是全部包揽,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了或者耽误学习了,以至于孩子自理能力差、自私自利、缺乏抗挫折能力,所以有的孩子都上高中了连衣服都不会洗,有的孩子在家里像大爷一样,烛台倒了不再扶的,父母让拿个筷子碗都不愿意,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行窃、抢劫、卖器官,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作奸犯科的更是屡见不鲜。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也必然是个无德无行的人。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定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这样的人才会体谅帮助别人。德育故事里面很多孝顺父母的故事,孩子在这样的故事中成长学到的也都是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从而扎下德行的根基。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缺失,花花世界灯红酒绿的环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我们整天在思考:孩子早恋了怎么办?打架斗殴怎么办?学习成绩差怎么办?领导总是找各种理由扣我们的工资怎么办?工作很忙很累却得不到认可怎么办?除了工资不涨啥都涨的社会还让不让人活?原来初中的内容现在都放到小学的课中学了,内容越来越难、科目越来越多,学习怎么这么难?公交车上没人给老人让座,被让座的老人攻击让座的好心人,小孩被车撞了司机和过路的无人理睬,明明是绿灯往前行时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人民公仆中也会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现象,讨饭的乞丐、化缘的和尚真假难辨,这样的现实让我们情何以堪,又该何去何从呢?德育故事给我们找到了答案,学习古代圣贤为人处事,从我心做起。 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孔子学院,弘扬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更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提倡中华德育故事的最终目标是让家庭、学校、社会,孩子、大人、老人,家长、教师、医生等都来学习德育故事,从我心做起,带动社会良善风气,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孝顺父母、兄弟和睦、讲信用、讲道义、坚持本心、勤俭节约、谏言、忠于上级、廉洁奉公、勤学好问、乐于助人。 愿德育故事的美德种子,洒遍人们的心田,结出人间美善和谐的硕果!

德育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思想的演变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所谓“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麼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这种思想,与“美德是通过贵族的血统代代相传”的保守观点相比,显然是一个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他还认为,音乐在德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J,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和道德品质,要求“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J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他主张德育要注意儿童成熟过程的阶段和年龄特点。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十分重视德育。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著真正的力量。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德育主要是形成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道德观念的统觉群。德育的任务侧重於道德观念的培养。他是所谓“主智说”的代表人物。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为了适应当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德育应以“民主社会”的理想为出发点。他说:“儿童将为其中一员的社会是美国”,“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的,也没有什麼目的”。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於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德育任务侧重於训练行为习惯,故属于“主行说”。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共产主义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就号召青年要学习“共产主义”,并明确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德育要渗透於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思想建设决定中国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这也就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即社会内容。它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熟悉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熟悉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上小学那几年,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希望未来可以做的好,有事业心,受过教育的人,尽自己的努力,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当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是很辛苦的,热情有时做的事情只有三分钟,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可以做的更好。 我的学生自觉遵守守则,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尊重教师,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注和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愿意努力工作的劳动,有意识的锻炼往往参与组织为基础的组织的各种课程,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活动。 兼优,我的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离开学校后,我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在密切接触社会,体验生活,领略了人生的跌宕起伏。 离开,我有一个简短的小学六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个总结。首先,让我明白不记入小学学习死记硬背的作用,但娱乐,热爱生活,我的学习进度并不快,但我知道,学习是一个终身的斗争,我爱学习在小学的生活。第二,我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知道,在未来很长的路要走,我想独立思考的痛苦和快乐的生活,人生的哲理,我已经学到了很多教师不夸张,只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我很年轻,但我要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命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最后,我想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对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更大的视野,并我知道完成小学,后来又学海需要我的耐力和毅力,长老们给了我这个信念,相信自己,我会说话,我能做到这一点,长住我的小学生活。

中小学德育期刊点评

环节一:案例点评,总结写好评语的关键  屏幕上分三次出现六则评语案例,每两则为一组,分为日常小结、作业评语和学期评语,参加活动的人员对这些评语进行对比和点评,对以上三类评语的特点做了概括,同时总结出“好评语”好在哪里,讨论得出写好评语的关键要点是:  1、评语应该采用谈话式,用第二人称,与以往比要有新意、有新内容。  2、评语应该能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突出学生成长进步中的亮点和闪光灯,多鼓励。  3、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用建议和期待的语句,不能过于简单直白,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4、要注意运用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可以从学生自我小结、小组学生互评、任课老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中进行提炼、概括。  环节二:案例赏析,解读优秀评语的特点  屏幕上分别出现三则优秀评语,参加活动的人员通过阅读分析,找出三则评语的写法技巧和共同特点。  第一则:我喜欢你的日记,你的小文没有书卷气,有你真的情,真的感受,有成长的烦恼,有一个真正的你。你喜欢读书。读书时,那样子是恬静的,如禾苗逢春雨,欢欢向上。你乐于战胜自己,在“快乐的十分钟“活动中,你以歌声赢得真诚的掌声,自己的内心也暖暖的,欢欢的。你对音乐、地理、新闻、广播有一定的兴趣。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期望理解和成功,心灵是开放的。凭你的智力与基础,学习不应该成为意见犯难的事情呀?如果你能够抓紧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理应胜任和轻松的。这件大事理不顺,将剪不断成长的烦恼。你是一个有头脑的孩子,你看是否在理呢?这则评语从学生名字“欢欢”入手和延伸,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先扬后抑,语气委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善意和惋惜的意味,收到较好的效果;最后采用设问式评语,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产生了情通理达的教育作用。  第二则:我为你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运动场上总能见到你矫健的身影;艺术节时,你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和声情并茂的演讲是那么令人难忘。你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为班级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总是自豪的大家说,你是班上最出色的女孩子。但我不明白,今年的“优秀学生干部”你怎么没有选上呢?去找一下原因吧!相信明年你一定会继续努力,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干部,好吗?”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意志品质尚弱,身上的错误缺点尽管不能令人高兴,但是它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教师要坚信孩子的品质是向上的,在大人看来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也可能意味着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或是需要以努力为代价的行动。孩子们渴望教师的留意与在乎,渴望得到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语言或是老师的一个慧心的微笑,这则评语充分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的尊重,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尊重。  第三则:你的遭遇我很难过。本来,它也许可以催你早熟,能够激励你上进。然而你因此放松了自我,自卑、好玩、不爱学习,课堂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举起小手;光荣榜上,我找不到你的名字。每当看到、听到你做了错事,老师的心就像碎了一样。你啊你!你怎么能对的起和你相依为命盼你长达成才的奶奶呢?孩子,你可知道,生活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老师就是你的父母,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我们大家在时时刻刻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同时我们为你的点滴成绩而欣喜,迈出你上进的步伐吧,美好的明天属于你!  这是写给一个“自幼父母离异,任性、贪玩、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的”男孩的评语。教师通过评语,对他进行了心理上的辅导。这则评语充分体现了老师真切的关怀和鼓励,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心理辅导,鼓励他抛去自卑的心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回取得巨大的进步,这样的评语一定会让这位学生慢慢改变。  经过这一环节,老师们一致认为:评语要融入爱的真情实感,要有民主平等的尊重,语言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环节三: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好评语的评价  现场播放了事先采访的视频片段,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分别对评语的意义发表了各自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认为“看评语就像是好朋友和我谈心”。谈心式评语就像一条彩虹,一头在老师心里,一头抓住学生的心。  家长说:谈心式评语是催化剂。它促使孩子自觉地向好的方面转化,也促使老师的教育思想有了转变,使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密切了。  老师认为谈心式评语是一面镜子。既是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体现,又是对自己教育工作的一次检验。  通过这次主题沙龙活动,老师们觉得受益匪浅。教师通过撰写评语对学生进行适当评价这一教育的基本行为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随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不断推进,评价的首要目的变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评语应该要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用客观事例来阐述学生的发展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环节四:校长观点,对评语撰写给出建议最后,殷涛校长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德育活动一定要注重内涵的提升,德育工作要从基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策划和思考,多一些学生的视角,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他对老师们撰写评语给出了几点建议,他强调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与学生要加强交流沟通,要注意观察、收集和整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成果,评价语言要规范、客观,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容、理解和肯定,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朝阳的文化。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从各自撰写的评语中推荐出优秀的评语发到校园网,以便更好地交流和学习。下列摘录几则,以饲读者:  吴冬梅:课堂总能见到你积极发言的身影,课后总能见到你与同学友好相处。性格内向的你内心深处有一颗上进的心,心中有集体,尊敬老师,这些都让我们为你骄傲。你是老师心中的一匹黑马,拿出你的行动,与持之以恒为友,以毅力为伴,让班级的同学、老师一起欣赏你的优秀风采,我们期待着。  吴玉萍:你是一个天真无邪孝顺的女孩儿,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你,经常能看到你脸上灿烂的笑容,听到你甜美的嗓音。出好每一次板报,设计每一次海报,你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宣传委员的认真负责。本学期你获校体育节吉尼斯达人赛“悬垂举腿”第三名,还积极参加爱心义卖,看到你不厌其烦、竭尽所能推销每一件义卖品,老师真为你高兴,为你的爱心点赞!希望你更主动地学习,多思、多问、多练,大胆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使学习也可以像你画画一样出色,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加油!  周蓓姿:“小火山”,我可以这样叫你吗?早在我查阅新生资料的时候,就用我的火眼金睛在人群中觅得了你的踪迹,从那张陌生的女孩面庞我似乎已然察觉到了那心底暗藏涌动的热情与爆发力,可你却拥有着一张稳重、恬静的面容。你总是那么的处变不惊,不管环境如何嘈杂,都无法影响你专注的思维,让人颇为羡慕与敬佩。一学期悄然而逝,不经意间我发现你的眼神中分明多了那么多梦想的光芒,多了对责任的担当,多了对未来的向往,已然不再躲闪、不再彷徨。灿,别让心中的那团火熄灭,在这个属于你的青春,勇敢地拼搏吧!别让机会从指缝间溜走!

有效的德育评价有这样一则网络广告:《中小学生评语大全》能彻底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迅速地写出评语。本大全分别从总体评价、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存在问题、提出希望等方面提供了200多句评语,而且评语均可随时修改增补。如果您还未注册,请立即注册,您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轻松体验。如今,像这样的评语大全、评语集锦、评语荟萃可谓数不胜数。这是一种评价的流水生产线与罐装车间,一段评语就是整个德育评价,内容模糊,语言老套,失去应有的教育、激励功能。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人的外貌来说,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父母和亲友也能根据细微的差别准确无误地认出他们。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没有两个人生长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自然素质区别于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这样的“人”才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有着其独立的人格、权利、能力和主观体验。既然个别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教师在评价活动中要做的就不是漠视、扼杀这种差异,也不是抹平这种差异,而是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让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找到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为他带来创造和欢乐。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一、多元评价其中有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男孩子成绩很差,门门不及格,还常以各种各样的恶作剧把女教师气得双手发抖,面孔发白。当男孩子的家长决定让其辍学时,女教师如释重负,其他教师也都向她表示祝贺。事隔半年,女教师的电视机坏了,那位上门修理的师傅手艺高超,很快修好了电视,并开出了保修三年的单据,而他就是当年那位男生。女教师百感交集,愧疚于心:“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课堂上的那个人啊……”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而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其实是有很多途径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证明自身的价值的,只不过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帮他们寻找到。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以后,有记者到其家乡采访杜鲁门的母亲。记者首先称赞道: “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赞同道,“不过,我还有一 个儿子,同样使我感到自豪。” “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 “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在杜鲁门的母亲看来,认真地做事,快乐地生活,不论成就的高低,都值得自己骄傲。教师如果都能拥有杜鲁门母亲这样的良好心态,就等于攥紧了开启一扇扇心扉的钥匙。2、评价主体多元化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教师外,还可由学校的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承担,实施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评价从单向性转变为交互性,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3、评价标准多元化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拓宽教育思路,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发展,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让孩子在正确评价下建立自信,汲取动力,获得成功!4、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激励性评价是首选,如各种形式的表彰是对优秀生、优秀集体的评价;举办个人作品展示应是对特长生的最高评价;更多的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当然根据不同的需要,还可以采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运用。二、过程评价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碟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德育的内化过程必须遵循人的理性观念形成的规律,它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从感受、体验、实践到反思、理解、领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步实现。传统的评价方式属于终结性的评价,它通常以书面的形式体现,内容也是结论性的:寥寥几句话概括学生一个阶段的积极表现和存在的缺点或者不足,然后给出一个诊断性的结论。这种终结性评价,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用一种静止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之外,以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看不到学生本身所具备的潜力,以及这种潜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简言之,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评价,缺乏对学生成长过程应有的关注。相比之下,过程性评价能充分体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终极关注。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应当贯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而不是对学生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断章取义。它决不是面面俱到的累词赘语,应是从分散到集中,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观到客观进行评价的过程。过程性评价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三、人文评价“几个例子,莫不过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助人为乐的是雷锋,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兢兢业业的是孔繁森。”——韩寒《三重门》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应在评价中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学习上的落伍者、智能上的滞后者、家庭条件上的困难者都应算作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这部分学生,由于认识比较浅显,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在老师头脑中他们是绝对的“差生”。对这部分学生,评价不能忽略他们,更不能伤害他们,要及时、到位地关心和关怀这些学生,给予真诚的关爱。关爱每个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个体,并且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之体。教师评价学生时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与个人观点,才能体现出人性与人文。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都同时存在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只有使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得到强化,扬长才能避短,积极因素才能战胜消极因素。广为流传的陶老“四颗糖”的故事,不正是评价人文性的表现吗?陶老通过对学生错误中的可取部分的肯定,使他在提高道德认识,改正错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这就是德育评价的睿智,这就是工作的艺术。四、在评价的同时,还需注意什么?1、真诚。诚意、真挚的激励最能打动人心。孩子的心是敏锐的,他可以从老师、家长的声调、表情上感觉出师长的赞美、激励是否真心。如果孩子觉得来自师长的激励是虚情假意,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将更大。如一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孩子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时,老师忍不住脱口而出的话就是“哎哟!太阳简单从西边出来了“。这对孩子的打击有多大!2、适度太空、太泛的激励评价往往会被孩子误解为是讥讽、挖苦。如“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比爱因斯坦还能干”,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评价之后就会觉得“这是老师和家长在敷衍”,可能会打击他的自信心。 3、明确德育评价的内容不能过于笼统甚至不可捉摸,如说一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过于抽象。如果一个学生在热爱祖国方面被评为“中”或“差”,其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一个学生这个月得到“优”,下个月又变为“良”,其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 4、针对。(1)对低年级孩子的激励以精神鼓励为主。激励可以用微笑、抚慰、点头或亲切的语言进行。并且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奖励应该持续不断。(2)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我们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受激励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自信。(3)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激励,真实诚挚的语言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生长的时期,心理的敏感程度相当大,我们更应该学会与他们民主、平等的交流。5、与批评相结合 小学德育应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真正有效的德育应是顺应儿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熟悉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熟悉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道德与文明期刊点评文章

额~历史系?你是说的东湖校区人文学院的里面有。理工有两个学院:一个是老校区(元和校区),一个是东湖校区。网址里有联系电话、系部介绍什么的,你可以去看看至于主任是谁,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很遗憾%>_<%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对你有用,O(∩_∩)O~ 学院教授简介 许 霆:1951年生,男,江苏太仓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8年晋升为教授。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博士点重点项目《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1952生,男,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2001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语》导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还撰写出版散文集《逝水钩沉》(雅园出版公司,2008年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丁晓原:1958年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从事报告文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和从事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6月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2000年晋升教授。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含省教育厅)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为《新华文摘》转载,20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复印,30篇为CSSCI收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作品)5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厅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市首届“东吴中青年学者”。 李铁匠:1944年1月生,男,江西新建人。北京大学伊朗研究所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古史等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伊朗部分条目(1990年版);国家社科基金6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分册(1986年版);国家社科基金75规划重点课题《外国帝王传》伊朗和以色列部分;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课题《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伊朗部分(1999年版);95规划重点课程《中国外交大辞典》伊朗部分。近年来,撰写出版的史学著作有《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古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古代伊朗部分条目。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浩逊:1949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2000年被评聘为教授。主要从事唐诗研究。已出版《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著作5种。参撰《唐诗艺术技巧词典》、《唐代文学百科词典》等7种中型工具书。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社会科学评论》、《古典文学知识》、《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唐诗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复印、介绍、摘登。目前正在进行专著《唐诗接受研究》的写作,国内尚未见同类著作出版。 张道理:1947年出生,男,安徽定远县人。1969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科技学院思政室主任、社科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1998年调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现任常熟理工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道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在常熟理工学院期间主要担任“伦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教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领导科学”、“人生哲学新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人生哲学新论》、《法律基础教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等;参编《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形势政策学》等多部教材。先后在《高校理论战线》、《中国高等教育》、《江淮论坛》、《黑龙江高教》、《高等农业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等70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发表论文、述评多篇。完成了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全国职大学生思想观念调查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科技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被全国地方院校德育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参编的《大学生思想修养》获安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曹培根:1957年10月生,男,江苏吴县人,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宣传部部长。中国索引学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以来从事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参撰《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古籍提要》丛书卷(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教育部师范教育科研课题"高师学生的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司〔1997〕40号)、常熟文献史研究"(苏教财「1996」27号)、"文献检索与用户教育史研究"(苏教财[1997]98号)等。有论文集《文献史料论丛》,编纂《黄人集》(原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标校《重修常昭合志•艺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完成教育部、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吴中历史藏书概述》、《汉语史料学》等多项。主要著作有《文献检索知识概要》、《书乡漫录》等6种。主持标校《重修常昭合志》,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札记百余篇,其中多篇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何东亮:1952年出生,男,江苏常熟人。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开设过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主持的“苏南发达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研究”课题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学习因素诊断测验在苏南地区的试用报告”(心理科学)、“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南师大学报)、“弗洛伊德分析心理学中的辨证思想”(苏州大学学报)等二十多篇;出版编著、教材有: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管理心理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心理学会理理事,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会理事。 杨景龙:196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是安阳市“名师工程”首批名师、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市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诗探索》、《词学》、《古籍研究》、《文史知识》、《名作欣赏》等刊发表古代诗词曲和现当代新诗研究文章70余篇,出版独著、合著多部,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蒋捷竹山词校注》、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另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多个。论著获1997年度、200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市1997年度、2004年度、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独著的《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在上海“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学遗产》论坛”上受到好评,被誉为“中国诗学研究领域贯通古今的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专著”,获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张幼良:1963年生,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奖两项。近五年来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期刊收录10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篇,为各类文章和学术机构选录4篇,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专著3部。张 永:1967年生,男,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民俗学研究、沈从文诗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等。199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6月入伍,先后在解放军炮兵学院基础部、政治部工作,中校军衔;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到2003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朱晓进教授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到2007年,在扬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文艺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沈从文小说的民俗世界”(20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2005)。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发表论文三篇,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其中《论沈从文情爱小说的民间意象》一文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提名。论著《民俗学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25万字)即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 宏:1962年生,男,江苏省吴江市人,哲学博士。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南京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和《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论略》、《哲学:智慧的地平线》、《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知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等著作10余部;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省厅级科研项目,6次获国家和省厅级奖励;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 张锡庚:1957年生,男,江苏省江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常熟市文化局副局长、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文联副主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五、六、七、八、九届书法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并在四、五、八届获奖。2006年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二等奖,入选国际和全国的名家邀请展、编入国家重点图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并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艺术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获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市“十佳”书法家称号。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法2006十大年度人物”。 论文发表于《文物》、《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等专业刊物。出版著作有《张锡庚书法作品集》、《书法与文化》、《行书经典十讲》、《书法教与学》、《大学生书法》、《怎样学书法》、《古代名帖临摹》、《难得糊涂——郑板桥和他的书法艺术》等十余种。《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杂志为其作品作过专题介绍,被《书法》杂志选为特邀点评嘉宾。《书法之友》为其举行创作研讨会。三度应邀赴美参加“国际书法教育研讨会”、举办个人书法展并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应邀赴日进行书法交流。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 周 宏:人文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 丁晓良: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 黄 斐:教学工作副院长 徐志坚:学生工作副院长 党总支副书记 张锡庚:副院长顾国梅:学院办公室主任 王莉莉:教务秘书 蒋 超:学院分团委书记、06级辅导员 陈清森:07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军训 宿舍管理 体育锻炼 范 莉:08级辅导员 负责日常管理 学生奖惩 档案管理 王 梓:05级、09级辅导员 负责学生就业 勤工助学 学生考勤

“国家与公民视野下的核心价值观建构”(杨明 张伟),《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杨明 张伟),《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审视”(张伟 杨帆),《唯实》2010年第6期。“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的现代转向”,《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网络伦理的一种考察”,《唯实》2008年第8-9合期。“颠覆与重建——陈独秀早期伦理思想探析”,《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嬗变”(杨明 张伟),《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同时收入《伦理学与德育研究》第3卷,新华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也谈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杨明 张伟),《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杨明 张伟),《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当代西方伦理学发展视阈中‘以德治国’理念的意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试论《中庸》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浅谈密尔个性自由功利主义思想”,《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2期。

我觉得意义就在于让人们以此为戒,不要再去触犯道德的边界,讲究文明。

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了解最基本的道德,这样的话才能够让自己怎么去做人,因为文明能会让这个社会更美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