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学评论编辑

发布时间:

文学评论编辑

0105732322

1、文学评论属于发表周期一般在1-60天左右,在论文发表之后等待编辑老师的一个准确的回复,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回复信息,确保文章录用。  2、在确定收到编辑部的用稿通知之后,该期刊会给作者发送确认刊登的具体相关信息,如刊在哪一期上等等。  3、支付版面费。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部分也可以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  4、最后在进行文学评论杂志版面费汇款或者是银行转账之后,要求杂志社开具相关的发票等信息,后期进行报销使用。

法人全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简称《文学评论》编辑部。不存在“《文学评论》杂志社”这一称呼,以《文…》杂志社对外邀稿、招聘均为假冒

文学评论编辑部

0105732322

邮局有代码直接定

法人全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简称《文学评论》编辑部。不存在“《文学评论》杂志社”这一称呼,以《文…》杂志社对外邀稿、招聘均为假冒

文学评论编辑刘

《中华儿女》杂志赞其为“漂泊的思想者”按道理说,刘再复先生与我恰好属于两个时代。他的大作在国内掀起巨大影响时,我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我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时,刘先生早已名满学界,但这并不能弱化他对我的影响。无论是他早年出版的《性格组合论》,还是引起广泛争议的《告别革命》,我都想办法找来读过,在他温和但又不失铿锵的语句中,我年少时的灵魂仿佛受到了一种号召,使得我在大学四年里,攒出时间读完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后来我从事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更发现刘再复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无论是早年的鲁迅研究、人学研究,还是后来客居海外时就思想启蒙、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等学术议题所提出的真知灼见,都屡屡使我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茅塞顿开。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也读到了其令爱刘剑梅教授的作品。父女均在知识界负有盛名,在当下中国这确实堪称无出其右。凭借微博这一新兴通讯工具,我有幸结识了远在马里兰大学执教的刘剑梅教授,通过刘剑梅教授温文尔雅、谦和博学的气度,使我间接地感知到了刘再复先生的君子风范。于是我提出,非常期盼为久仰的刘再复先生做一个访谈。当刘剑梅教授第一时间将我的意愿转达给刘再复先生时,刚刚抵达马里兰的刘再复先生竟欣然地答应了我的邀请。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出乎意料的事情。毕竟,可以这样近距离接触一位杰出的学术前辈,既是我这个后生的荣幸,也是一堂无声的启蒙课程。“完全是我们共和国,把我培养长大起来的”1941年,刘再复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码头镇的刘林村。刘林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清丽风光的小村落,它处于高盖山下,村内有两个大姓,一个是侯姓,一个是刘姓,侯姓原本也属于刘姓,但因后来战乱,被迫改姓为侯。因此,长期以来两大宗族和平相处,“两姓一家”的局面一直维持着。在这里出生的刘再复,童年时却在饥饿中度过。自他出生开始,便是从抗战到内战漫长的八年,这八年里,中国的乡村处于近代史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当中。对于刘再复一家而言,更是困难重重:当他七岁时,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不幸病逝。父亲病逝后,留下了刘再复兄弟三个,母亲守寡养育他们,当刘再复开始上小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在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年代,当地的小学只实行一种奖励办法:全班第一名免除学费。“我读第二名都不行,读第二名我都会哭的,期中考我第二名我就会哭,我一定要期末得第一名,否则我下个学期没法读了。”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刘再复言及当时“做不了第一就会失学”的恐惧感,仍然心有余悸,有一次期中考试,刘再复考了全年级第二名,自己偷偷地哭了一场,母亲知道后,用柳条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童年的磨难锻炼着刘再复的意志,逐渐长大的他,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与艰辛。那时正好是自然灾害与国家建设的困难时期,刘再复时常是带着一罐咸萝卜去学校,一周后再把空罐子带回家,如此往复,便是他每天的菜肴。但他仍然坚持苦学,丝毫不懈怠,15岁时,考入高中的刘再复因品学兼优被选为少先队辅导员,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刘再复,受到了学校、老师格外的关爱。因此,在怀念自己一位老师的散文中,刘再曾如是感慨:“在我的梦境中,在我的心坎里,总是那样甜蜜,总是那样和暖,总是那样神圣”。“读大学的时候又碰到困难时期,大饥饿时期,当时的浮肿病,这个医生给我按下去这个肉都弹不上来。所以我的青少年时代,我最深刻的体验就是饥饿的体验。”刘再复如是感叹自己的青春岁月,但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他依然充满了大爱,“我的良心是对底层工农的记忆跟对童年的记忆,因为我在童年这个记忆里边包含着很多良心的内涵,你看父老乡亲那么艰难,那么困难,那么艰苦,自己的母亲那么艰难,那么困苦。所以我到美国,我从来不觉得苦。因为我小时候太苦了。”在这样的苦境下,一路拿奖学金、靠学校救济的刘再复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并于1963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进修,相对于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刘再复依然是幸运、顺利的,他将这一切归于新中国对他的培养。在2005年的一次访谈中,他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完全是我们共和国,把我培养长大起来的,所以我当然是充满感激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一要说真话,二要维护我们人的尊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再复,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茫然。与许多四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一样,“文革”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政治运动开始了,一切学术研究、写作工作皆一一停止。而他所就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便成为了“文化”走向“大革命”的重灾区。2009年,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达敏教授站在文学所门前的走廊上,对笔者说:“文革这里发生了无数的悲喜剧,但是我认为,悲剧的数量远远大于喜剧。”“你想文学研究所多少名人,全社会科学院多少名人,一个一个地自杀,有的撞火车,有的喝敌敌畏,有的甚至在暖气管上吊死都可以。”面对自己尊敬的师长如此惨烈地走向不归之路,刘再复至今都感到悲恸不已,而年轻的他在遭遇这一切时,又显得如此的无力,“我真正在这个时候要替老师说一句话都那么难。所以,维护人的尊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茫然”,持续了整整十年,但也让刘再复变得更加清醒,对于人的思考,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每天无休止的高音喇叭、大字报、批斗会乃至武斗层出不穷,“揭发”、“自首”成为了家常便饭,为求自保而使得人的伦常与道德底线竟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这些浩劫,刘再复看在眼里,想在心上。我们知道,人文学者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就是社会。“十年浩劫”为青年刘再复,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重构人性的绝好机会,时代的不幸,却造就了学者刘再复独特的批判视野。“穿历过文化大革命,我自己像穿历过炼丹炉一样,我觉得,在此之后我整个思想变化非常大。”刘再复感叹自己在这十年里的精神历练为他今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使我这种乖孩子觉醒了,就是不能够这样子。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说我大彻大悟了,从此之后我一定做到,一要说真话,二要维护我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这最基本的东西而奋斗。”“八十年代毕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浩劫结束,万象更新,刘再复重新回到科研岗位,此时的他,不再是彼时刚从饥饿中走出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即将接近不惑之年的中年学者。“十年浩劫”的末期,一些言论、思想逐渐被放开。刘再复开始从事鲁迅研究,通过对鲁迅反传统的研究,刘再复发现了民主、科学与启蒙的历史意义。但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语境下,刘再复只能在“应景”的文章中尝试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1978年之后,刘再复开始关注一系列宏大的文学命题——人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为什么是模糊的组成?文学如何真正地做到“人的文学”?带着这一系列的思考,八十年代的刘再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集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与其他灵魂开始复苏的知识分子们一样,刘再复开始用自己的勤奋、多思来弥补“十年无成”的历史缺憾,但他又凭借着自己十年的自我反思,成为了“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1985年,刘再复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与《文学评论》主编。在这一年,他发表了《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这篇文章引起学界广泛争议,进而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大讨论。次年,刘再复的代表作《性格组合论》出版,这是当代中国美学史中一部具备里程碑意义的著述,这本书重新定义了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这一核心要素,理清了人与文学的真正关系。与该著相对应的学术论文《论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亦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刊发,这本书也获得了当年的全国“金钥匙图书奖”。一九八七年,刘再复与老一辈文论家周扬一道,共同执笔《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的“总论”部分。无疑,刘再复成为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的风头无二的“关键词”,知识分子们一旦论及“八十年代文学”,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名字,多半是“刘再复”。这一点刘再复自己也承认:“在八十年代的变革大潮中,我是潮流中人,是‘弄潮儿’。处于40岁前后的中青年时代,充满生命激情,觉得可以开点新风气。”“八十年代毕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经历过八十年代,跟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真是不一样。”时至今日,刘再复如是感叹,“今天对八十年代的看法可能还会有不同,但应当承认,它留下一种伟大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中华民族再次闪光的、拥有活力的灵魂。”“现在中国是一百五十年来最好的时期。”一九八八年,刘再复受邀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他成为瑞典文学院邀请参加典礼的第一位中国文学学者,这一年的获奖者是埃及小说家纳吉布·迈哈福兹。走出国门的刘再复,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旅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漂泊者”的生涯。他决定辞去文学所所长的职务,游学世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漂泊的思想家”。初到美国的刘再复,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甚至最开始的语言关,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之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除了自己客居的美国之外,刘再复还先后到过法国、瑞典、荷兰、丹麦、挪威、俄罗斯、拉脱维亚、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梵蒂冈、圣马力诺、摩纳哥、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客座、讲学与写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再复是唯一一个完全凭借自己一己之力,行走最多国家的当代中国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再复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先贤对于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在路上,刘再复一边思考,一边写作。他不但完成了大量的学术作品,还出版了不少的行走手记与旅行随笔,成为一位著作等身的散文家。2004年,作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的刘再复首次回到祖国大陆,到广州进行学术演讲,一时间引起国内知识界较大轰动,成为了当年文化界的公共事件之一。一时间,“刘再复热”被再度提起,出版社、杂志社纷纷开始刊登刘再复的著述。由于“他乡观照”,已年过古稀的刘再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且独到的认识,并出版了一系列的著述来阐释这类问题。譬如他在《共鉴五四》中,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折点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启蒙”与“革命”的复杂关系;《红楼四书》则是刘再复站在时代与理论的前沿对《红楼梦》的全新诠释,用刘再复的话讲就是“重新拥抱文学的幸福”;另一部较有影响的《双典批判》则是基于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对《水浒》与《三国演义》的进行重构性的解读。除了出版著作之外,刘再复还多次在大陆进行学术讲座,并受聘担任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如此执着、勤奋地进行一种的新的经典解读与文化实践,“晚年刘再复”成为了当代文化界一个重要的关注对象。“反向努力”是刘再复对自己近些年笔耕不辍的一个总结。“我们这个时代,是欲望燃烧的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是国家最强盛的时代,但也是功名心最盛的时代。在今天这种时代里,知识分子要放下功名很难。”这是刘再复缘何在古稀之年“重新出征”的精神根源。而且,刘再复的女儿刘剑梅亦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取得了不凡成绩,父女俩合著的《共悟红楼》、《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等著述,既体现出父女间脉脉的文化温情,又体现出了刘剑梅对刘再复严谨态度与灵性思维的继承。值得一提的是,刘再复赴美时,刘剑梅正在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攻读硕士学位,那时的她,曾自告奋勇担任过刘再复的“英语老师”。一九九七年,刘剑梅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学者王德威教授,她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在同辈中,她的际遇应该算是最出色的之一”——这既是王德威教授对刘剑梅的评价,亦是对于刘再复“家学渊源”的高度肯定。随着刘再复回到大陆讲学次数的增加,作为“漂泊的思想者”的他已然成为了国内学界、媒体所共同关注的一个文化名人,只是,此“漂泊”并非是去国离乡之漂泊,而是刘再复依然在求真、向善、唯美的文哲学术之海里“漂泊”——尽管年过古稀,但刘再复仍积极著书立说,在国内外诸多期刊上,时常仍读到他的高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在先前的访谈中,刘再复曾坦诚自己对于祖国的未来抱有美好愿景:“我离开时候是一个中国,我现在回来好像另一个中国似的。所以我回来了。而且我确信有一条,就是现在我们中国可能是鸦片战争以后,这一百五十年来最好的时期。”

《巴东三峡》的作者 叫刘大杰 不是刘大庆笔名大杰、雪容女士、绿蕉、夏绿蕉、修士、湘君、刘山等,室名春波楼。中国文学学者。湖南岳阳人。1977年11月26日卒于上海。曾任上海大东书局编辑、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为二级教授。早年致力于欧洲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中年转向古代文学研究,吸收并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和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研究专著[编辑本段]《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生平介绍[编辑本段]刘大杰(1904~1977).岳阳县十步乡庙升塘人,生后不满1岁父死。12岁母又死,由外婆资助进私塾。刘大杰14岁进岳阳城一家贫民工厂,学织毛巾、制阳伞。晚闻到厂办夜校补习算术、国文等课。在厂积蓄35块银元,于1919年考取武昌湖南旅鄂中学。该校虽不收学费,但伙食、书籍、衣服等费用尚需自理。他向学校请求半工半读,从二年级起,在该校食堂担任养猪工作。他曾写了一首《卖糖儿》的旧体诗,得到国文教师姜济凡的赏识。他聪明好学,取得全班第一名的优秀成绩。1922年,大杰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报考数学系,结果分配在中文系。著名学者黄佩、胡小石主讲文学课程t对他产生过积极影响。尤其是主讲“文学概论”、。小说刨作”的郁达夫教授,给他启迪和帮助更大。1925 年冬,武昌师大中文系旧派反对郁达夫,郁愤而辞职。刘大杰同情郁达夫,『一道离校来到上海。在郁的鼓励和帮助下,于.1926年初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一个补习学校学习日语。1927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科文学部,专攻欧洲文学。在校3年,经常写点短文寄回国内发表,以稿费维持生活。1930年回国,初任职上海大东书局编辑t负责《现代学生》杂志的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的审稿。后任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鲁迅、林语堂等文艺学术界人士有比较广瑟的联系,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文学论文以及评论外国文学的专著,在“北新”、“商务”、“中华”、。启智”等书局出版印行。1935 年7月,受聘担任四川大学教授和中文系班主任。1937年夏,刘回上海探亲.时逢抗战爆发,交通断绝。住上海8年,基本上依靠妻子教书的薪资维持最低生活。他专心写作《中国文学发展史》,垒书80余万字,上卷于1941年元月出版,下卷于1943年写完。另一本是《魏晋思想论}20余万字·于1949年出版,还有一本《欧洲文学史》,写了20多万字,没有写完。在此期间,为家庭生计曾在之江大学上海分校度圣约翰大学兼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主任。在校参加过进步学生组织的民主演讲运动,保护过一些爱国青年。1949 年上海解放不久,任暨南大学校务委员。是年9月,暨南大学一部分并入复旦大学,刘任复且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文学教研组组长、中文系代理主任等职。此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并任《收获》、《文学评论》、《上海文学》等杂志编委。参加过垒国高等学校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的制订,《辞海》、《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写工作,主编过《中国文学批评史》。1965年5月20日,刘在上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鼓励。个人评价[编辑本段]刘大杰长期在大学任教,先后开设过 “文学概论”、。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欧洲近代文艺思潮”、“历代诗选”、“历代韵文选、“中国小说史”、“中国哲学史”、 “专书研究”等课程。在复旦大学工作长达29年,一直到1977困病辞世。 刘大杰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史家和翻译家,其著作甚多。早期所写小说、戏剧,有《支那女儿》、《昨日之花》等。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有托尔斯泰的《高加索因人》、《迷途》,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等10部。文学论文有《论新诗》、《英国花鸟作家赫德生》等7篇。学术著作有《魏晋思想论》、《中国文学发展史》、《德国文学简史》等7部。新中国建立以后.译作有屠格涅夫的《一个无可救药的人》。还著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问题》、《<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文学的主流厦其他》等14种著述。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具有独特的见解,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文学评论编辑王

张天业出版了《宝葫芦的秘密》。

学习雷锋好榜样》 洪源词 生茂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 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保卫祖国握紧枪 继续革命当闯将洪源词 生茂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 全心全意为人民 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 学习雷锋好榜样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保卫祖国握紧枪 继续革命当闯将

我哪知道

就这个

法学评论编辑

我国比较权威的法学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月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中国法学杂志社是中国法学会直属的负责编辑出版发行法学期刊的学术机构。中国法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中国法学界、法律界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和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中国法学杂志社目前主要负责编辑出版发行《中国法学》,并与上海市法学会合作创办了连续性的法学学术理论书刊--《东方法学》。《法学研究》坚持学术性、理论性的办刊宗旨,坚持精品意识,实行"双百方针",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反映我国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学术水平,建立、完善和更新我国法学各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倡研究方法的创新,鼓励实证研究,扶持弱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和扶持年轻作者,开展学术批评,倡导学术规范。

现在法学方面的期刊,一共有600多本,可以选择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然后就要看是哪个方向合适,例如:经济法、民法。。。。。然后就是要看级别是不是符合。。。。。这是期刊之家qikanzj给的大致方向的选择法,或许有些笼统,需要比较有针对性推荐的话,还是要向编辑说一下基本情况,按照情况来。

政治法律类的刊物应该就可以,像鸣网上的《法制与经济》《建设者》《人民论坛》《源流》《法制与社会》《南开管理评论》等等,呵呵,不能白回答,要加分哦!!

高中毕业后,金斯伯格进入了康奈尔大学。在那里她结识了马丁·金斯伯格,即她后来的丈夫。金斯伯格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康奈尔毕业后,与马丁·金斯伯格结婚,并随被征召入伍的马丁·金斯伯格迁居到他的服役地,俄克拉荷马州的Still要塞。两年后马丁·金斯伯格退役,夫妇二人均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金斯伯格战胜了种种歧视,成绩优秀,还担当了法律评论编辑。在美国大学的法学院,只有最出色的学生们才能担任法律评论编辑。后来马丁·金斯伯格罹患了睾丸癌,金斯伯格一边继续学业,一边照顾患病的丈夫和尚未到学龄的女儿。幸而马丁后来成功战胜了癌症并顺利毕业。马丁毕业后加入了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金斯伯格随他来到纽约,转学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在哥大,金斯伯格再次获得了法律评论编辑的位置,这使她成为第一位在两大名校都赢得这项荣誉的女性。转入哥大一年后,1959年,金斯伯格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 。 1959年毕业后的金斯伯格虽然有律师资格,但由于育有幼儿,没有律师事务所雇用她。于是她到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为Edmund L Palmieri法官做了两年法律秘书。随后金斯伯格把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她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做研究员,后于1963年转入Rutgers大学法学院任法学教授直至1972年。在这段时间内金斯伯格参加了很多推进女权主义的工作。在Rutgers大学,她参加了为新泽西州学校教师争取产假的斗争。1970年,她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女权法律报》(Women's Right Law Reporter),这是全美第一份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专门法律杂志 。 她还开始积极参与美国民权联盟(ACLU)的活动。1972年,金斯伯格成为第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同年,她还成为了ACLU女权计划(Women'sRights Project)的第一任理事长(director)。金斯伯格继续崭露头角,她加入了全美法律界不同团体中的许多重要的委员会。在这段时间内,她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美国最高司法殿堂——最高法院。她一共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了6宗争取女权的案件,包括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里德诉里德案(Reed Reed 404 US 71 (1971)) ,这是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护条款推及到妇女权益保障的案例。 金斯伯格曾于2005年访华,会见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 ,并赴北大法学院演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