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学评论编辑有谁

发布时间:

文学评论编辑有谁

梁秋实啊,他写的作品也挺多的

郭枫郭枫原名郭少鸣, (1933-2006)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个人履历 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 人物生平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在《阅读快车》这本阅读习题本里面,第一单元第一篇也有。 成就及荣誉 郭枫主要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郭枫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散文《草虫的村落》被载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课。 个人作品散文集 《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诗集 《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 长篇小说 《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文学评论 《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 作品赏析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个人其它信息 郭枫的作品多次入选中考语文试卷,如2006年山东莱西市中考阅读题《生命的一抹》、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阅读题《眼睛》、2008年四川内江市中考阅读题《空山鸟语》等。 社会评价 诗人叶笛说:"郭枫是以唐吉诃德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的信仰面对人生"他的作品风格灵秀而飘逸,创作的散文就像一首怀乡的赋,有诗情之美 开放分类:

原名郭少鸣, (1933-2006)曾任《新地文学》双月刊社长兼总编辑。高中时代,他在《宝岛文艺》发表长篇叙事诗《北方》即倍受文坛瞩目。个人履历 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在《阅读快车》这本阅读习题本里面,第一单元第一篇也有。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散文集 《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诗集 《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长篇小说 《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文学评论 《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作品赏析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编辑本段个人其它信息 郭枫的作品多次入选中考语文试卷,如2006年山东莱西市中考阅读题《生命的一抹》、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阅读题《眼睛》、2008年四川内江市中考阅读题《空山鸟语》等。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个人履历 1950年起,他成为《半月文艺》、《中国文艺》、《大公报》、《时代青年》、《野风》、《宝岛》等刊物的主要撰稿人。1988年开始,他为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交流日夜奔忙,并在北京大学设立"郭枫文学奖"。作品出版散文集:《早春花束》、《九月的眸光》、《老家的树》、《永恒的岛》;诗集:《郭枫诗选》、《第一次信仰》、《海之歌》;论文集:《高举民族文学的大旗》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933年生于江苏徐州,1950年来台就读台北师大附中,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他常常通过对黄淮平原的回忆,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真挚热爱之情。 他从50年代的《黄河的怀念》到60年代的《山》,再到80年代的《我想念你,北方》,表现出对古老的中华大地的深情怀念,在“我想念你,北方”的热烈呼唤中透示出游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恋土情结、挚爱家乡的文化乡愁尽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郭枫的《蝉声》、《寻求一灯火》《异乡人》《我走过长夜》《老家的树》《一缕丝》等脍炙人口的佳篇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浓重的感情色彩,揭示出故土丰蕴的文化历史之根,展示出北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北方农民的刚强性格。在《老家的树》中,老家的树是一种意象,作者以饱满的激情,笔力道劲地写出一片耀眼春光中的柳树,那在秋天肃穆的旷野里砍歌的白杨树,那里燃烧季节的无情摧残中顽强生长的榆树,那挺立在苍茫天地间昂扬起生命风范的松柏,作者以柳树的妩媚、榆树的粗扩、白杨的潇洒、松柏的高洁象征北方的人民,象征中华民族的深沉、高洁、苦难与奋进,创造出情融于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还有《草虫的村落》被纳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三课和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此文表现了他热爱大自然,对草虫村落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草虫的喜爱之情。郭枫的《空山鸟语》写出了他对欢乐自由的向往,收录于北京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在《阅读快车》这本阅读习题本里面,第一单元第一篇也有。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 1999年作品《秋的回忆》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2000年作品《春归》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获优秀奖。2002年作品《无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 2001年参加全国获奖艺术家博览会荣获创作“金奖”。 2002年参加“传统今朝中国画十人展”(劳动文化宫)。 2002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五人师生作品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 2003年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炎黄艺术馆)。 书画作品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宝鉴》《北京书法家名鉴》《中华人物辞海》等数十部辞书介绍,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瀚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家》报编委、记者。 作品《高枝以约雪为友》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编辑本段个人作品散文集 《早春花束》(台北:文艺生活出版社,1953) 《九月的眸光》(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老家的树》(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永恒的岛》(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山与谷》(香港:三联书店文艺风社,1990) 《空山鸟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郭枫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寻求一窗灯火》(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诗集 《郭枫诗集》(台南:新风出版社,1971) 《第一次信仰》(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海之歌》(台北:新地出版社,1985) 《谛听,那声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揽翠楼新诗》(台南:台南文化中心,1998) 《郭枫诗选》(台北:台北县政府文化局,2006)长篇小说 《老憨大传》(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文学评论 《知识份子的觉醒》(台中:蓝灯出版公司,1981) 《独醉集》(高雄:台湾时报社,1986) 《美丽岛文学评论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1) 《美丽岛文学评论续集》(台北:台北县文化中心,2003) 《台湾现代诗史论》(1-3册初稿草就、修订中)作品赏析 《蝉 声》 郭 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绿阴天上来,蝉儿们的鸣声天上来。多么丰富的夏,多么忙碌的夏!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那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你要是有一匹好马你只管骑上它往前跑,跑呀!跑呀!看你可能跑到平原的尽头?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呀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地像一阵风似的出发。然而,六月的北方,可没有风!风是蝉儿的鸣声,风是人的歌唱。风,是喜悦;吹起,自人们心中。 麦天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脸上,蝉声起劲地做着啦啦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弹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着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暴晒着的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的小鸡知道,散步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从城里回来的“学生”,却不妨装模作样地去寻试去唱情歌,去那些天真的小姑娘,让她们瞪大圆圆的眼。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地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愉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编辑本段个人其它信息 郭枫的作品多次入选中考语文试卷,如2006年山东莱西市中考阅读题《生命的一抹》、2008年湖南益阳市中考阅读题《眼睛》、2008年四川内江市中考阅读题《空山鸟语》等。

以下,是联赛组委会公布的编辑裁判团成员名单网络文学联赛2014-2015赛季编辑裁判团成员名单血酬 网络文学联赛创始人。网文初代基石者,八年网络文学领头人,粉丝经济探索者。追寻梦想,试图通过带领现代网络文学能够站着把钱赚了的理想主义80后。猪王 现任中文在线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17小说网总编辑。2006年策划出版血红的当红小说《邪风曲》、《逆龙道》等。2008年任幻剑书盟主编。2010年3月加盟成为塔读文学首任总编辑,成立塔读文学编辑部。2013年底,加盟中文在线。夜青魂 中文在线网大运营中心负责人,网文大学教务长。2000年起涉足网络文学,曾为杂志编辑、专栏主持人、出版编辑。09年加入中文在线,担任过17K小说网内容主编、内容运营经理、17K网编团队总负责人,17K小说网常务副总编等职务。现全面主持网文大学教务工作。影影文 2006年创作网络文学评论文集《yy论》;2007年参加17K网编培训、华山评论团;2008年进17K文学网,先后担任历史、军事、科幻、武侠、都市签约编辑,军史、都市频道主编,青训主管、图书网主编,网站内容运营经理、17K男频主编、17K副总编等职务。阿福 资深网文编辑,2004年接触网文,09年加入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目前任职17K都市频道责编,阅读量丰富,涉猎广泛,擅长挖掘都市各类型作品,运营推广出《超级兵王》、《官途》、《我们是兄弟》等诸多畅销精品。织伤 17K小说网玄幻、仙侠、奇幻、武侠频道责编,资深网文编辑,擅长发掘潜力之星打造新人成神,曾策划并推出2012年17K新人王善良的蜜蜂,2013年新人王风青阳等多名当红畅销作者。老宫 祖籍山东,生于松花江,落户河北,混在京城。从小漂泊,虽一向顽劣,却能静下来看书。08年中文系毕业,11年加入17K,任军史、网游、灵异、科幻、竞技频道责编。埋在书海中日久,更能体会作者的辛酸,愿意和大家一起成长,也愿意帮助更多的作者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芳芳 资深网文从业者,现任17K女频幻想言情责编,善于挖掘培养潜力作者,熟悉网文创作模式,乐于协助作者创作。爱好广泛,经验丰富,善长从多角度发掘作者作品闪光点。童童 资深网络文学编辑,现任17K女频都市言情责编,擅长挖掘潜力作者,2013年力捧女频都市言情作者怡芊芊的《早安,老公大人》,网站点击过420万,至今位居网站订阅第一,移动阅读基地月榜榜首白色云空 现任内容编辑主管,加入17K后历任签约编辑、责任编辑、运营编辑、编辑主管等多类职务,对作品发掘、作者培养等了解透彻。偏爱都市玄幻类作品,爱好未知。杀人的小方 中文在线网文大学精英学院负责人,17K原创作品版权运营。2010年入职17K小说网,曾担任17K内容安全中心负责人、17K内容编辑主管、17K男频签约主编、17K图书网主编。今越 中文在线网大青训学院负责人,2006年开始接触网络文学,2013年入职17K小说网,主要负责17k网站的作者培训工作,曾担任17K男频签约编辑、17K青训主管。剑痕 资深网文编辑,17K小说网玄幻、仙侠、奇幻、武侠频道责编。自幼喜欢阅读武侠小说,读遍金古黄梁等名家作品,02年接触网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类风格作品均有涉猎,阅读量丰富,对武侠、仙侠、玄幻类别小说尤为了解,对小说剧情发展,架构等等拥有独到的见解。天萧 17K编辑一组签约编辑。自幼喜读书,类型不限,往往如痴如醉。为人品行端正,忠厚老实,乐观开朗,热爱阳光。常常装出淡淡地忧伤,其实贯彻着没心没肺最养身的终极原则。深爱着脚下的大地和眼中的文字,以及这个并不公平的世界。秦歌 17K小说网玄幻、奇幻、仙侠、武侠频道签约编辑,2006接触网络文学,2011年从事网络编辑行业,2012年加入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任职全职编辑,涉猎广泛,具有资深的网文阅读经历和编辑从业经验,信条四心“信心、虚心、耐心、恒心”。未来 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三组签约编辑,自小迷恋动漫,小说,大学毕业毅然投入网络文学行业,涉猎广泛,想象力出众,人生信条:你永远不知道未来的你会有多强大。千里莫笑 17K小说网二组签约编辑,对小说抱有极高的热忱,类型不限涉猎广泛,想象力丰富,时常脑洞大开,热爱网络文学行业,以发掘更多的优秀书籍、培养潜力作者为目标。红线 红线,17K女生网签约编辑,热爱网络文学,高中时代开始接触网文,近十年间阅读了大量的网络小说,对文字十分敏感,喜欢突破陈旧老套的思维,寻找新鲜有趣的小说题材,爱抽风爱幻想的声控古风控。夏沫 2011年进入网络阅读行业,具备大量的阅读经验,涉猎广泛。个性豪爽的女汉子,典型的摩羯座,常把一件事做得很疯狂的样子。人生信条:爱拼才会赢。云青山 17K小说网运营编辑,熟知站内所有推荐位和推荐规则,了解站内作品的整体情况;有大量男性向互联网原创小说阅读经验,阅读面广,对各类小说都有兴趣,每日追读各类型热书几十本。秦疏影 工科硕士,内容编辑,2010年初涉网文,不能自拔,主攻站内内容活动宣传,尤爱历史、灵异类小说作品小米 性格开朗活泼,喜爱美食,爱好:烹饪、阅读、旅行。最大的梦想是赚足了钱环游世界,人生格言: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

文学评论编辑

0105732322

1、文学评论属于发表周期一般在1-60天左右,在论文发表之后等待编辑老师的一个准确的回复,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回复信息,确保文章录用。  2、在确定收到编辑部的用稿通知之后,该期刊会给作者发送确认刊登的具体相关信息,如刊在哪一期上等等。  3、支付版面费。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部分也可以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  4、最后在进行文学评论杂志版面费汇款或者是银行转账之后,要求杂志社开具相关的发票等信息,后期进行报销使用。

法人全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简称《文学评论》编辑部。不存在“《文学评论》杂志社”这一称呼,以《文…》杂志社对外邀稿、招聘均为假冒

《读者》编辑部有责任编辑是谁

《读者》为半月刊,一个月分A,B两刊。一个月两本。 A刊:一般在上个月的23号左右出版发行 B刊:一般在当月的8号左右出版发行 《读者》简介: 《读者》杂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 《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胡亚权老师

是《读者》国际刊号:ISSN1005-1805。《读者》的其他版本刊号:《读者(原创版)》 国内刊号:CN 62-1190/Z。《读者(乡土人文版)》 国内刊号:CN 62-1193/Z。《读者(大字版)》 国内刊号:CN 62-1199/Z。《读者(海外版)》 国内刊号:CN 62-1200/Z。《读者》创刊于1981年,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1980年12月,《读者文摘》开始筹备。1981年4月,正式创刊,1993年第七期,正式改名为《读者》。截至2019年8月,《读者》杂志的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截至2019年8月,《读者》编辑部有责任编辑1人、编辑3人、美术编辑1人、制版1人。

12号就开始销售了!

文学评论编辑部

0105732322

邮局有代码直接定

法人全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简称《文学评论》编辑部。不存在“《文学评论》杂志社”这一称呼,以《文…》杂志社对外邀稿、招聘均为假冒

文学评论编辑刘

《中华儿女》杂志赞其为“漂泊的思想者”按道理说,刘再复先生与我恰好属于两个时代。他的大作在国内掀起巨大影响时,我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我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时,刘先生早已名满学界,但这并不能弱化他对我的影响。无论是他早年出版的《性格组合论》,还是引起广泛争议的《告别革命》,我都想办法找来读过,在他温和但又不失铿锵的语句中,我年少时的灵魂仿佛受到了一种号召,使得我在大学四年里,攒出时间读完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后来我从事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更发现刘再复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无论是早年的鲁迅研究、人学研究,还是后来客居海外时就思想启蒙、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等学术议题所提出的真知灼见,都屡屡使我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茅塞顿开。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也读到了其令爱刘剑梅教授的作品。父女均在知识界负有盛名,在当下中国这确实堪称无出其右。凭借微博这一新兴通讯工具,我有幸结识了远在马里兰大学执教的刘剑梅教授,通过刘剑梅教授温文尔雅、谦和博学的气度,使我间接地感知到了刘再复先生的君子风范。于是我提出,非常期盼为久仰的刘再复先生做一个访谈。当刘剑梅教授第一时间将我的意愿转达给刘再复先生时,刚刚抵达马里兰的刘再复先生竟欣然地答应了我的邀请。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出乎意料的事情。毕竟,可以这样近距离接触一位杰出的学术前辈,既是我这个后生的荣幸,也是一堂无声的启蒙课程。“完全是我们共和国,把我培养长大起来的”1941年,刘再复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码头镇的刘林村。刘林村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清丽风光的小村落,它处于高盖山下,村内有两个大姓,一个是侯姓,一个是刘姓,侯姓原本也属于刘姓,但因后来战乱,被迫改姓为侯。因此,长期以来两大宗族和平相处,“两姓一家”的局面一直维持着。在这里出生的刘再复,童年时却在饥饿中度过。自他出生开始,便是从抗战到内战漫长的八年,这八年里,中国的乡村处于近代史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当中。对于刘再复一家而言,更是困难重重:当他七岁时,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不幸病逝。父亲病逝后,留下了刘再复兄弟三个,母亲守寡养育他们,当刘再复开始上小学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在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年代,当地的小学只实行一种奖励办法:全班第一名免除学费。“我读第二名都不行,读第二名我都会哭的,期中考我第二名我就会哭,我一定要期末得第一名,否则我下个学期没法读了。”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刘再复言及当时“做不了第一就会失学”的恐惧感,仍然心有余悸,有一次期中考试,刘再复考了全年级第二名,自己偷偷地哭了一场,母亲知道后,用柳条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童年的磨难锻炼着刘再复的意志,逐渐长大的他,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与艰辛。那时正好是自然灾害与国家建设的困难时期,刘再复时常是带着一罐咸萝卜去学校,一周后再把空罐子带回家,如此往复,便是他每天的菜肴。但他仍然坚持苦学,丝毫不懈怠,15岁时,考入高中的刘再复因品学兼优被选为少先队辅导员,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刘再复,受到了学校、老师格外的关爱。因此,在怀念自己一位老师的散文中,刘再曾如是感慨:“在我的梦境中,在我的心坎里,总是那样甜蜜,总是那样和暖,总是那样神圣”。“读大学的时候又碰到困难时期,大饥饿时期,当时的浮肿病,这个医生给我按下去这个肉都弹不上来。所以我的青少年时代,我最深刻的体验就是饥饿的体验。”刘再复如是感叹自己的青春岁月,但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他依然充满了大爱,“我的良心是对底层工农的记忆跟对童年的记忆,因为我在童年这个记忆里边包含着很多良心的内涵,你看父老乡亲那么艰难,那么困难,那么艰苦,自己的母亲那么艰难,那么困苦。所以我到美国,我从来不觉得苦。因为我小时候太苦了。”在这样的苦境下,一路拿奖学金、靠学校救济的刘再复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并于1963年被选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进修,相对于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刘再复依然是幸运、顺利的,他将这一切归于新中国对他的培养。在2005年的一次访谈中,他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完全是我们共和国,把我培养长大起来的,所以我当然是充满感激之情,肯定是这样子的。”“一要说真话,二要维护我们人的尊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再复,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茫然。与许多四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一样,“文革”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政治运动开始了,一切学术研究、写作工作皆一一停止。而他所就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便成为了“文化”走向“大革命”的重灾区。2009年,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王达敏教授站在文学所门前的走廊上,对笔者说:“文革这里发生了无数的悲喜剧,但是我认为,悲剧的数量远远大于喜剧。”“你想文学研究所多少名人,全社会科学院多少名人,一个一个地自杀,有的撞火车,有的喝敌敌畏,有的甚至在暖气管上吊死都可以。”面对自己尊敬的师长如此惨烈地走向不归之路,刘再复至今都感到悲恸不已,而年轻的他在遭遇这一切时,又显得如此的无力,“我真正在这个时候要替老师说一句话都那么难。所以,维护人的尊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茫然”,持续了整整十年,但也让刘再复变得更加清醒,对于人的思考,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每天无休止的高音喇叭、大字报、批斗会乃至武斗层出不穷,“揭发”、“自首”成为了家常便饭,为求自保而使得人的伦常与道德底线竟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这些浩劫,刘再复看在眼里,想在心上。我们知道,人文学者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就是社会。“十年浩劫”为青年刘再复,提供了一个反思社会、重构人性的绝好机会,时代的不幸,却造就了学者刘再复独特的批判视野。“穿历过文化大革命,我自己像穿历过炼丹炉一样,我觉得,在此之后我整个思想变化非常大。”刘再复感叹自己在这十年里的精神历练为他今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使我这种乖孩子觉醒了,就是不能够这样子。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说我大彻大悟了,从此之后我一定做到,一要说真话,二要维护我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这最基本的东西而奋斗。”“八十年代毕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浩劫结束,万象更新,刘再复重新回到科研岗位,此时的他,不再是彼时刚从饥饿中走出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即将接近不惑之年的中年学者。“十年浩劫”的末期,一些言论、思想逐渐被放开。刘再复开始从事鲁迅研究,通过对鲁迅反传统的研究,刘再复发现了民主、科学与启蒙的历史意义。但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语境下,刘再复只能在“应景”的文章中尝试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1978年之后,刘再复开始关注一系列宏大的文学命题——人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为什么是模糊的组成?文学如何真正地做到“人的文学”?带着这一系列的思考,八十年代的刘再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集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与其他灵魂开始复苏的知识分子们一样,刘再复开始用自己的勤奋、多思来弥补“十年无成”的历史缺憾,但他又凭借着自己十年的自我反思,成为了“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1985年,刘再复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与《文学评论》主编。在这一年,他发表了《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这篇文章引起学界广泛争议,进而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大讨论。次年,刘再复的代表作《性格组合论》出版,这是当代中国美学史中一部具备里程碑意义的著述,这本书重新定义了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这一核心要素,理清了人与文学的真正关系。与该著相对应的学术论文《论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亦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刊发,这本书也获得了当年的全国“金钥匙图书奖”。一九八七年,刘再复与老一辈文论家周扬一道,共同执笔《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的“总论”部分。无疑,刘再复成为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的风头无二的“关键词”,知识分子们一旦论及“八十年代文学”,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名字,多半是“刘再复”。这一点刘再复自己也承认:“在八十年代的变革大潮中,我是潮流中人,是‘弄潮儿’。处于40岁前后的中青年时代,充满生命激情,觉得可以开点新风气。”“八十年代毕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经历过八十年代,跟没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真是不一样。”时至今日,刘再复如是感叹,“今天对八十年代的看法可能还会有不同,但应当承认,它留下一种伟大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中华民族再次闪光的、拥有活力的灵魂。”“现在中国是一百五十年来最好的时期。”一九八八年,刘再复受邀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他成为瑞典文学院邀请参加典礼的第一位中国文学学者,这一年的获奖者是埃及小说家纳吉布·迈哈福兹。走出国门的刘再复,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旅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漂泊者”的生涯。他决定辞去文学所所长的职务,游学世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漂泊的思想家”。初到美国的刘再复,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甚至最开始的语言关,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此之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除了自己客居的美国之外,刘再复还先后到过法国、瑞典、荷兰、丹麦、挪威、俄罗斯、拉脱维亚、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梵蒂冈、圣马力诺、摩纳哥、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客座、讲学与写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再复是唯一一个完全凭借自己一己之力,行走最多国家的当代中国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再复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先贤对于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在路上,刘再复一边思考,一边写作。他不但完成了大量的学术作品,还出版了不少的行走手记与旅行随笔,成为一位著作等身的散文家。2004年,作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的刘再复首次回到祖国大陆,到广州进行学术演讲,一时间引起国内知识界较大轰动,成为了当年文化界的公共事件之一。一时间,“刘再复热”被再度提起,出版社、杂志社纷纷开始刊登刘再复的著述。由于“他乡观照”,已年过古稀的刘再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且独到的认识,并出版了一系列的著述来阐释这类问题。譬如他在《共鉴五四》中,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折点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启蒙”与“革命”的复杂关系;《红楼四书》则是刘再复站在时代与理论的前沿对《红楼梦》的全新诠释,用刘再复的话讲就是“重新拥抱文学的幸福”;另一部较有影响的《双典批判》则是基于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对《水浒》与《三国演义》的进行重构性的解读。除了出版著作之外,刘再复还多次在大陆进行学术讲座,并受聘担任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如此执着、勤奋地进行一种的新的经典解读与文化实践,“晚年刘再复”成为了当代文化界一个重要的关注对象。“反向努力”是刘再复对自己近些年笔耕不辍的一个总结。“我们这个时代,是欲望燃烧的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是国家最强盛的时代,但也是功名心最盛的时代。在今天这种时代里,知识分子要放下功名很难。”这是刘再复缘何在古稀之年“重新出征”的精神根源。而且,刘再复的女儿刘剑梅亦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取得了不凡成绩,父女俩合著的《共悟红楼》、《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等著述,既体现出父女间脉脉的文化温情,又体现出了刘剑梅对刘再复严谨态度与灵性思维的继承。值得一提的是,刘再复赴美时,刘剑梅正在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攻读硕士学位,那时的她,曾自告奋勇担任过刘再复的“英语老师”。一九九七年,刘剑梅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学者王德威教授,她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在同辈中,她的际遇应该算是最出色的之一”——这既是王德威教授对刘剑梅的评价,亦是对于刘再复“家学渊源”的高度肯定。随着刘再复回到大陆讲学次数的增加,作为“漂泊的思想者”的他已然成为了国内学界、媒体所共同关注的一个文化名人,只是,此“漂泊”并非是去国离乡之漂泊,而是刘再复依然在求真、向善、唯美的文哲学术之海里“漂泊”——尽管年过古稀,但刘再复仍积极著书立说,在国内外诸多期刊上,时常仍读到他的高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在先前的访谈中,刘再复曾坦诚自己对于祖国的未来抱有美好愿景:“我离开时候是一个中国,我现在回来好像另一个中国似的。所以我回来了。而且我确信有一条,就是现在我们中国可能是鸦片战争以后,这一百五十年来最好的时期。”

《巴东三峡》的作者 叫刘大杰 不是刘大庆笔名大杰、雪容女士、绿蕉、夏绿蕉、修士、湘君、刘山等,室名春波楼。中国文学学者。湖南岳阳人。1977年11月26日卒于上海。曾任上海大东书局编辑、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为二级教授。早年致力于欧洲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中年转向古代文学研究,吸收并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和社会学的观点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研究专著[编辑本段]《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生平介绍[编辑本段]刘大杰(1904~1977).岳阳县十步乡庙升塘人,生后不满1岁父死。12岁母又死,由外婆资助进私塾。刘大杰14岁进岳阳城一家贫民工厂,学织毛巾、制阳伞。晚闻到厂办夜校补习算术、国文等课。在厂积蓄35块银元,于1919年考取武昌湖南旅鄂中学。该校虽不收学费,但伙食、书籍、衣服等费用尚需自理。他向学校请求半工半读,从二年级起,在该校食堂担任养猪工作。他曾写了一首《卖糖儿》的旧体诗,得到国文教师姜济凡的赏识。他聪明好学,取得全班第一名的优秀成绩。1922年,大杰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报考数学系,结果分配在中文系。著名学者黄佩、胡小石主讲文学课程t对他产生过积极影响。尤其是主讲“文学概论”、。小说刨作”的郁达夫教授,给他启迪和帮助更大。1925 年冬,武昌师大中文系旧派反对郁达夫,郁愤而辞职。刘大杰同情郁达夫,『一道离校来到上海。在郁的鼓励和帮助下,于.1926年初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一个补习学校学习日语。1927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科文学部,专攻欧洲文学。在校3年,经常写点短文寄回国内发表,以稿费维持生活。1930年回国,初任职上海大东书局编辑t负责《现代学生》杂志的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的审稿。后任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鲁迅、林语堂等文艺学术界人士有比较广瑟的联系,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文学论文以及评论外国文学的专著,在“北新”、“商务”、“中华”、。启智”等书局出版印行。1935 年7月,受聘担任四川大学教授和中文系班主任。1937年夏,刘回上海探亲.时逢抗战爆发,交通断绝。住上海8年,基本上依靠妻子教书的薪资维持最低生活。他专心写作《中国文学发展史》,垒书80余万字,上卷于1941年元月出版,下卷于1943年写完。另一本是《魏晋思想论}20余万字·于1949年出版,还有一本《欧洲文学史》,写了20多万字,没有写完。在此期间,为家庭生计曾在之江大学上海分校度圣约翰大学兼课。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主任。在校参加过进步学生组织的民主演讲运动,保护过一些爱国青年。1949 年上海解放不久,任暨南大学校务委员。是年9月,暨南大学一部分并入复旦大学,刘任复且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文学教研组组长、中文系代理主任等职。此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并任《收获》、《文学评论》、《上海文学》等杂志编委。参加过垒国高等学校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的制订,《辞海》、《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写工作,主编过《中国文学批评史》。1965年5月20日,刘在上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鼓励。个人评价[编辑本段]刘大杰长期在大学任教,先后开设过 “文学概论”、。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欧洲近代文艺思潮”、“历代诗选”、“历代韵文选、“中国小说史”、“中国哲学史”、 “专书研究”等课程。在复旦大学工作长达29年,一直到1977困病辞世。 刘大杰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史家和翻译家,其著作甚多。早期所写小说、戏剧,有《支那女儿》、《昨日之花》等。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有托尔斯泰的《高加索因人》、《迷途》,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等10部。文学论文有《论新诗》、《英国花鸟作家赫德生》等7篇。学术著作有《魏晋思想论》、《中国文学发展史》、《德国文学简史》等7部。新中国建立以后.译作有屠格涅夫的《一个无可救药的人》。还著有《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问题》、《<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文学的主流厦其他》等14种著述。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具有独特的见解,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