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核心技术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核心技术是什么意思

一、农林业1、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2、农产品基地建设。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7、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8、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鉴定。9、种(苗)脱毒技术开发与应用。10、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及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技术开发与应用。11、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12、农用薄膜无污染降解技术及农田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开发与应用。13、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开发。14、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15、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16、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17、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18、农、林作物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19、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养牛、还田,秸秆沼气及热解、气化,培育食用菌,固化成型燃料,秸秆人造板,秸秆纤维素燃料乙醇、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20、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灌装提纯等)。21、食(药)用菌菌种培育。22、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23、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还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24、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25、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26、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27、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28、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29、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30、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31、碳汇林建设、植树种草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3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33、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34、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35、防护林工程。36、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37、抗盐与耐旱植物培植。38、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珍贵树种培育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39、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工程。40、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41、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42、林业基因资源保护工程。43、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与产品开发。44、野生动植物培植、驯养繁育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45、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46、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人工培育与开发。47、木基复合材料及结构用人造板技术开发。48、木质复合材料、竹质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49、松脂林建设、林产化学品深加工。50、数字(信息)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51、农业环境与治理保护技术开发与应用。5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53、农田主要机耕道(桥)建设。54、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55、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56、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57、森林、草原火灾自动监测报警技术开发与应用。58、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等)和气象信息服务。59、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及能力建设。60、盐渍羊肠衣及制品开发与生产。61、防沙治沙工程。62、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后续产业开发。63、优质番茄、特色香梨、葡萄、甜瓜、红枣、核桃和枸杞的种植及深加工。64、优质酿酒葡萄基地。65、天然香料的种植、加工。66、甜菜糖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67、亚麻种植及其制品生产。68、高档棉毛产品升级改造。69、丝绸产品深加工。70、畜禽骨深加工新技术。二、水利1、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2、跨流域调水工程。3、城乡供水水源工程。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蓄滞洪区建设。6、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7、城市积涝预警和防洪工程。8、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9、牧区水利工程。10、灌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11、防洪抗旱应急设施建设。12、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13、水文应急测报、旱情监测基础设施建设。14、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15、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灌排渠道、涵闸、泵站建设等)。16、防汛抗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17、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及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治理等)。18、水生态系统及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工程。19、水源地保护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隔离防护、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有关技术开发推广)。20、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三、煤炭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2、120万吨/年及以上高产高效煤矿(含矿井、露天)、高效选煤厂建设。3、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地温、冲击地压等)防治。4、型煤及水煤浆技术开发与应用。5、煤炭共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6、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7、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8、管道输煤。9、煤炭高效洗选脱硫技术开发与应用。10、选煤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11、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12、煤电一体化建设。13、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与应用。14、矿井采空区矸石回填技术开发与应用。15、井下救援技术及特种装备开发与应用。16、煤炭生产过程综合监控技术、装备开发与应用。17、大型煤炭储运中心、煤炭交易市场建设。18、新型矿工避险自救器材开发与应用。19、建筑物下、铁路等基础设施下、水体下采用煤矸石等物质充填采煤技术开发与应用。20、煤炭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四、电力1、水力发电。2、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3、重要用电负荷中心且天然气充足地区天然气调峰发电项目。4、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5、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发电。6、在役发电机组脱硫、脱硝改造。7、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8、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9、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10、分布式供电及并网技术推广应用。11、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及复合污染物治理。12、火力发电脱硝催化剂开发生产。13、水力发电中低温水恢复措施工程、过鱼措施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14、大容量电能储存技术开发与应用。15、电动汽车充电设施。16、乏风瓦斯发电技术及开发利用。17、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高炉气、焦炉气、垃圾发电。18、采用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背压式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19、南疆喀什、和田应急燃机电站。五、新能源1、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2、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应用、逆变控制系统开发制造。3、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组件设计与制造。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工程,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农林生物质资源收集、运输、储存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农林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锅炉和炉具制造。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城市填埋垃圾、工业有机废水等为原料的大型沼气生产成套设备。沼气发电机组、沼气净化设备、沼气管道供气、装罐成套设备制造。六、石油、天然气1、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2、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及装置制造。七、钢铁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2、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钢材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600兆帕级及以上高强度汽车板、油气输送高性能管线钢、高强度船舶用宽厚板、海洋工程用钢、420兆帕级及以上建筑和桥梁等结构用中厚板、高速重载铁路用钢、低铁损高磁感硅钢、耐腐蚀耐磨损钢材、节约合金资源不锈钢(现代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含氮不锈钢)、高性能基础件(高性能齿轮、9级及以上螺栓、高强度弹簧、长寿命轴承等)用特殊钢棒线材、高品质特钢锻轧材(工模具钢、不锈钢、机械用钢等)等。3、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命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4、生产过程在线质量检测技术应用。5、利用钢铁生产设备处理社会废弃物。6、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脱二恶英等多功能干法脱除,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化技术。7、难选贫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8、冶金固体废弃物(含冶金矿山废石、尾矿,钢铁厂产生的各类尘、泥、渣、铁皮等)综合利用先进工艺技术。9、冶金废液(含废水、废酸、废油等)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10、高炉、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在做好钢铁产业内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钢铁与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间的横向、纵向物流和能流的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八、有色金属1、有色金属现有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开发,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发。2、高效、低耗、低污染、新型冶炼技术开发。3、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1)废杂有色金属回收(2)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3)赤泥及其他冶炼废渣综合利用(4)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4、铝铜硅钨钼等大规格高纯靶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铜镍硅和铜铬锆引线框架材料、电子焊料等开发与生产。5、抗压强度不低于500Mpa、导电率不低于80%IACS的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铜合金、交通运输工具主承力结构用的新型高强、高韧、耐蚀 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开发与生产。6、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九、黄金1、从尾矿及废石中回收黄金资源。黄金深部(1000米以下)探矿与开采。十、石化化工1、含硫含酸重质、劣质原油炼制技术,高标准油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2、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水基化剂型等)、专用中间体、助剂(水基化助剂等)的开发与生产;甲叉法乙草胺、水相法毒死蜱工艺,草甘膦回收氯甲烷工艺、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体结构农药生产、乙基氯化物合成技术等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农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生产。3、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环保型吸水剂、水处理剂,分子筛固汞、无汞等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和助剂,安全型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纳米材料,功能性膜材料,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电子气、高性能液晶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4、聚合物改性沥青开发与生产。5、硫、钾、硼、锂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以及精细无机盐产品生产。6、优质钾肥及各种专用肥、缓控释肥的生产,钾肥生产剩余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氮肥企业节能减排和原料结构调整,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7、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8、采用离子膜法烧碱生产技术、烧碱用盐水膜法脱硝、纯碱行业干法蒸馏、联碱不冷碳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和回收锅炉烟道气C02生产纯碱。9、盐化工下游产品生产及开发(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禁止类的除外)。十一、建材1、一次冲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蹲便器、节水型小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与生产。2、使用合成矿物纤维、芳纶纤维等作为增强材料的无石棉摩擦、密封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开发与生产。3、废矿石、尾矿和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4、农用田间建设材料技术开发与生产。5、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及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6、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和利用2000吨/日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的生产,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7、3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8、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9、20万立方米/年以上大型石材荒料、30万平方米/年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10、年产100万平方米及以上建筑陶瓷砖生产线。11、3000万标砖/年及以上的煤矸石、页岩等非粘土烧结构多孔砖和空心砖生产线。12、年产500万平方米及以上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13、新型墙体材料开发与生产。14、蛭石、云母、石棉、菱镁矿、石墨、石灰石、红柱石、石材等非金属矿产的综合利用(勘查、开发除外)。15、特殊品种(超白、超薄、在线Low-E)优质浮法玻璃技术开发及深加工。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应急安置房屋开发与生产。150万平方米/年及以上、厚度小于6毫米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风积沙在建材生产与开发中的研发与应用。十二、医药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和生产,天然药物开发和生产,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包括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药)开发和生产,满足我国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通用名药物首次开发和生产,药物新剂型、新辅料的开发和生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新型结晶、手性合成、酶促合成、生物转化、自控等技术开发与应用,原料药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2、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和生产(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可降解材料,具有避光、高阻隔性、高透过性的功能性材料,新型给药方式的包装;药包材无苯油墨印刷工艺等)。3、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及代用品开发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生产。4、民族药物开发和生产。5、基本药物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及降低成本。6、以牛羊内脏为原料的生物制药产品的开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新型诊断试剂的开发和生产。十三、机械1、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制造。2、适合新疆煤炭蕴藏特点的煤矿采掘设备制造。3、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机械制造。4、安全饮水设备制造。牧草收获机械:自走式牧草收割机、指盘式牧草搂草机、牧草捡拾压捆机等。节水灌溉设备:各种大中型喷灌机、各种类型微滴灌设备等;抗洪排涝设备(排水量1500立方米/小时以上,扬程5~20米,功率1500千瓦以上,效率60%以上,可移动)。大型施工机械:30吨以上液压挖掘机、6米及以上全断面掘进机、320马力及以上履带推土机、6吨及以上装载机、600吨及以上架桥设备(含架桥机、运梁车、提梁机)、400吨及以上履带起重机、100吨及以上全地面起重机、钻孔100毫米以上凿岩台车、400千瓦及以上砼冷热再生设备、1米宽及以上铣刨机;关键零部件:动力换挡变速箱、湿式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力变矩器、为电动叉车配套的电机、电控、压力25兆帕以上液压马达、泵、控制阀。十四、轻工1、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2、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3、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长寿命(三年及以上)功能性农用薄膜的开发、生产。4、新型塑料建材(高气密性节能塑料窗、大口径排水排污管道、抗冲击改性聚氯乙烯管、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非开挖用塑料管材、复合塑料管材、塑料检查井);防渗土工膜;塑木复合材料和分子量≥200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及板材生产。5、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制造。6、制革及毛皮加工清洁生产、皮革后整饰新技术开发及关键设备制造、皮革废弃物综合利用;皮革铬鞣废液的循环利用,三价铬污泥综合利用;无灰膨胀(助)剂、无氨脱灰(助)剂、无盐浸酸(助)剂、高吸收铬鞣(助)剂、天然植物鞣剂、水性涂饰(助)剂等高档皮革用功能性化工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7、多效、节能、节水、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和浓缩型合成洗涤剂的开发与生产。8、节能环保型玻璃窑炉(含全电熔、电助熔、全氧燃烧技术)的设计、应用;废(碎)玻璃回收再利用。9、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节能环保型油墨生产。10、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香料新技术开发与生产。11、热带果汁、浆果果汁、谷物饮料、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价值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与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果渣、茶渣等的综合开发与利用。12、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食品专用米、发芽糙米、留胚米、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及营养强化产品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杂粮加工专用设备开发与生产。13、菜籽油生产线:采用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技术,油菜籽主产区日处理油菜籽4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5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区日处理油菜籽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花生油生产线:花生主产区日处理花生2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棉籽油生产线: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公斤以下;米糠油生产线:采用分散快速膨化,集中制油、精炼技术;玉米胚芽油生产线;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种油料加工生产线。14、发酵法工艺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15、薯类变性淀粉。16、畜禽骨、血及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17、采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低温肉制品。18、单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化学木浆年产30万吨及以上、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及以上、非木原料制浆5万吨及以上、箱纸板和白板纸10万吨及以上的造纸项目。19、高档营养配方乳粉、优质工业乳粉、奶酪、酪蛋白、奶油、炼乳、酸奶等固态、半固态乳制品生产。20、年产10万千升以上啤酒生产线。21、年产1万千升以上葡萄酒生产线。22、年产1000千升以上果酒生产线。23、民族乐器及其零件生产。24、手工地毯、玉雕、民族刺绣等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生产。25、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秸秆等)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26、综合利用钾盐生产剩余物生产鲜皮处理剂。27、年产10万件及以上木制家具、5万件及以上金属家具、3万件及以上塑料家具、1万件及以上软体家具生产。28、年产3万吨以上玻璃瓶罐、玻璃包装容器生产线。29、金属包装容器、日用金属工具、日用金属制品、建筑及家具用金属配件、建筑装饰及水暖管道零件、建筑安全消防用金属制品生产。30、包装容器材料及日用玻璃制品生产。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废旧铅酸蓄电池资源化无害化回收,年回收能力5万吨以上再生铅工艺装备系统制造。十五、纺织1、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动物纤维、麻纤维、竹原纤维、桑柞茧丝、彩色棉花、彩色桑茧丝类天然纤维的加工技术与产品。2、采用紧密纺、低扭矩纺、赛络纺、嵌入式纺纱等高速、新型纺纱技术生产多品种纤维混纺纱线及采用自动络筒、细络联、集体络纱等自动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3、采用编织、非织造布复合、多层在线复合、长效多功能整理等高新技术,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需求的产业用纺织品。4、高档地毯、抽纱、刺绣产品生产。5、5万锭以上棉纺织生产。6、大容量聚酯及涤纶纤维生产。7、差别化、功能性改性化学纤维生产。8、新型聚酯及纤维、再生资源纤维、生物质纤维开发、生产及应用。9、采用无梭织机、大圆机等先进织造设备生产高档机织、针织纺织品。10、节能环保型印染高档面料生产。11、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服装生产。12、纺织行业三废高效治理以及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六、建筑1、集中供热系统计量与调控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2、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及其施工技术开发。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移动式应急生活供水系统开发与应用。十七、城市基础设施1、城市公共交通建设。2、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3、城镇安全饮水工程。4、城镇地下管道共同沟建设。5、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6、城市燃气工程。7、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和改造工程。8、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建设。9、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10、城市生态系统关键技术应用。11、城市节水技术开发与应用。12、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13、再生水利用技术与工程。14、城市下水管线非开挖施工技术开发与应用。15、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塑料管道应用工程。十八、铁路1、铁路新线建设。2、既有铁路改扩建。3、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与建设。4、铁路行车及客运、货运安全保障系统技术与装备,铁路列车运行控制与车辆控制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开发建设。5、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6、7200千瓦及以上交流传动电力机车、6000马力及以上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机车、大型专用货车、机车车辆特种救援设备。7、干线轨道车辆交流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含IGCT、IGBT元器件)。8、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铁路接触网、道岔、扣配件、牵引供电设备。9、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功率因数补偿技术应用。10、大型养路机械、铁路工程建设机械装备、线桥隧检测设备。11、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技术开发。12、混凝土结构物修补和提高耐久性技术、材料开发。13、铁路旅客列车集便器及污物地面接收、处理工程。14、铁路GSM-R通信信号系统。15、铁路宽带通信系统开发与建设。16、数字铁路与智能运输开发建设。17、时速在3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减震降噪技术应用。18、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十九、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二十、水运^……二十一、航空运输^……二十二、综合交通运输^……二十三、信息产业^……二十四、现代物流业^……二十五、金融服务业^……二十六、科技服务业^……^……二十八、商贸服务业^……二十九、旅游业三十、邮政业三十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三十二、其他服务业三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三十四、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应用,就叫作3S技术。 遥感是当今空间信息获取和更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有范围广、速度快、信息广的特点,且遥感信息中有地理信息系统所需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故遥感与GIS相结合是必然的。又由于遥感应用中地面采样、导向、定位是以GPS作为有力工具的,遥感和GIS的发展,在导航和其它动态定位及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中,GPS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3S技术的集成,构成了对空间数据实时进行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及为各种实际应用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的强大技术体系。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核心技术是什么

最重要最关健的意思

最关键的最复杂的技术

你的问题有些泛泛,请详细一些,暨于该问题情况比较空洞,我只能给你举例说明一下,例如系统集成类的招标文件,他分为三种情况。1,已经在运作该项目的准投标单位:如果是你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参与进来,并且运作商务关系也比较到位,那就需要你方参与进来与业主共同来制定招标文件的商务及技术部分,确保涉及到的几个重要产品的参数设定,主要在于有技术特色的软件产品跟硬件产品,是你方能拿到授权或者直接就是你们自主开发的(但是不能太过,如指定品牌等行为,这样是不符合招标法的,会引起其他投标单位的质疑)。更确保你们在此次投标中的竞争力优势。从而达成中标。商务卷也很重要,从资质角度也可以围标,如你方有的资质,此次投标过程中的竞争对手没有,而在商务卷中加上该资质也不会违反招标原则,你就可以加上,更有中标的保障了。2,前期参与项目运作了,但是客户关系没有那么深,可以通过某一个商务关系点(可以是业主单位的内应人员,要是政府采购的话,可以通过财政局政采中心的人脉),你方不参与,想办法让他们去帮你调整技术卷中的参数,已达到偏向你方,技术围标的目的。3,没有任何人运做过的项目(当然,理论上是一种现象,现实当中是不存在的),此时的技术卷内容完全由委托第三方配合业主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各项产品规格型号参数能够满足客户采购需求就可以了,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上所述,招标文件技术卷的“关键点”大致就这三点多。当然还有其他情况,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要注意的两点为:1技术卷不能有违反招标原则的字词句出现。高手做出的标书一般都是表面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有一些商务卷中的资质、技术卷里的参数是存在偏向性的。到最后未中标的几家投标方还纳闷为什么自己没有中标呢。也只能给你讲这么多了,因为我的确没有看懂你到底想知道什么,呵呵。看看对你有没有用。

别人不会的技术。很重要的技术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核心技术是

1、三者的区别:RS 是遥感,是传感器接受地面或其他信息将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它所拍摄的画面是静态的,有颜色分层,一般碰到像告诉你所拍摄的对象所发射的波段是不一样的,则是需要用RS,或者是像人口居民分布,也要用到RS,只要记得它所得到的图象是简单并且是静态的就可以了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应是多张RS图层的合成,你能够从图中得到丰富的信息,并且它具备数据的分析和表达碰到选择题它一般会给你提示,比如多张图层合成的,或者告诉你将居民分布同交通线路图一起组合的图之类,则是GISGPS 是全球定位系统 ,顾名思义是定位用的,你只要看到题目是说要定位,动态跟踪的,那就是需要GPS了2、如何在考试中区别RS , GPS, GIS:RS实际上就是从空间俯视得到的照片,遥感图的形式呈现,因此凡是涉及到实时监测某地理事物的变化的一般可以认为是RS;GPS是测量高度、定位的,因此涉及测量和定位的字眼的都可以是GPS;GIS就是地理专业软件,它作用是决策,因此得出什么结论之类的就可以算GIS这三者的的关系类似于 一个大脑 两只眼睛GIS是大脑,是负责处理、分析的GPS是提供定位等数据的RS主要是提供遥感影像等数据GPS和RS为GIS提供了数据源拓展: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射经过编码调制的连续波无线电信号,编码中载有卫星信号准确的发射信号,以及不同时间卫星在空间的准确位置。载于海陆空各类运载体上的卫星导航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后,如果它们有与卫星钟准确同步的时钟,便能测量出信号的到达时间,从而能算出信号在空间的传播时间。再用这个传播时间乘以信号在空间的传播速度,便能求出接收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卫星定位技术

回答 亲,RS和GIS的区别是,两者都是3S技术之一 RS是遥感,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希望我的回复对您有所帮助!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是一个中距离圆形轨道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提供准确的定位和高精度的时间基准。该系统是通过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来完成的。最少需要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您在地球上的位置。所能接收到的卫星数越多,译码出来的位置就越精确。在汽车定位时,只需要在汽车上装一台比32开书本略小的“车载终端”就可以了。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 GIS 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 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区别太大了,你应该问联系或关系。gps是gis数据的重要来源,gis是用来管理空间数据的。gps是

水文观测直接观测的有降水、水位、流量、土壤湿度、含沙量。你所提问的其他参数都是通过这些实测数据推算出来的。降水是测量雨量器乘水容器在相应时段内承接的液体降水的厚度。水位是观测水面和固定点的高差再加上固定点的高程。流量常规测量是测量断面上合理分布点的流速与各部分断面面积的乘积,累加后就是当时水位下的流量。土壤湿度是烘干法和含沙量是用烘干的原理测量的。 林冠截留、林内降雨,树干截然留,枯枝落叶截留,下渗,土壤含水量,坡面径流,河川径流,(侵蚀量),输沙量都是通过上述实测数据用水文模型或经验方法分析而来的。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核心技术是啥

70年代以来,各主要临海国家已有计划地利用空间技术进行海洋大地测量和各种海洋物理场的测量(如海洋磁力测 量)。特别是应用卫星测高技术对海洋大地水准面、重力异常、海洋环流、海洋潮汐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测和研 究。在海图成图过程中已广泛采用自动坐标仪定位、电子分色扫描、静电复印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海洋测量工 作已从测量航海要素为主,发展到测量各种专题要素的信息和建立海底地形模型的全部信息。为此建造的大型综合测 量船可以同时获得水深、底质、重力、磁力、水文、气象等资料。综合性的自动化测量设备也有所发展。

油气勘探是石油工业的最初阶段,也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决定性阶段。油气勘探包括地震勘探技术,以电法勘探、电磁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放射性勘探为代表的非震勘探技术,测井技术以及综合勘探技术等。地震勘探是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基本物探方法。  本文中,采集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日晚于1990年1月1日,本文重点对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WPI数据库和中国专利CPRS数据库中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解释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简要分析。截至到2011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涉及地震勘探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为2005万件,合并聚族为3869项专利技术。对于数据库中以一族(这里的“族”指的是同族专利中的“族”)数据的形式出现的一系列专利文献,计算为“1项”。  从图1所示可以看出这20年间地震勘探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情况,地震勘探专利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直至2009年达到最高峰372项(2010、2011年数据尚有部分未公开,暂无法统计),期间年申请量维持在200项左右。总体趋势为:项数基本稳定,件数上升相对明显。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勘探专利技术还将保持平稳发展的上升趋势。  为了研究地震勘探领域专利技术国家或地区分布情况,笔者对所采集的数据按照专利族最早优先权国别进行了统计。从图2可以看出,地震勘探领域的主要首次申请国家和地区是美国(2128项,53%),其次是中国(747项,19%),法国、英国、俄罗斯、挪威分别占2%至8%。其它国家或地区总和不超过7%。由此可见,地震勘探领域的发明创造主要在美国完成,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挪威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根据地震勘探行业的分类习惯,按照地震勘探的结构和方法特征将其划分成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技术分支。在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有高达2167项专利申请涉及采集,1166项专利申请涉及处理,645项专利申请涉及解释。采集方面的申请高居榜首。  经检索,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领域共有中国专利申请997件,国内申请为727件,占73%,国外来华申请为270件,占27%。国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国外来华申请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震勘探领域,全球3142项专利申请仅有270项进入我国申请专利,86%以上的专利技术并没有进入我国,说明国外申请人还没有将国内申请人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这也为我国申请人加快地震勘探技术研发留下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从图3所示地震勘探技术国内和国外来华历年专利申请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1991年至2000年的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研发基础薄弱,国内申请长期维持在年申请量10件以下的低水平。而且国外申请量也徘徊在20件以下的低水平,反映出,虽国外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出于当时的各种考虑,在我国没有进行相应的专利战略布局。我国相关行业的跟踪研发也没能跟上世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步伐,大量设备依靠进口,对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视程度和研发力度与国外同行差距甚大。从2001年开始,国内申请出现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稳步增加,目前保持强势上升态势。国外来华历年专利申请量在1990年至2002年之间保持基本稳定。2001年以后,随着国内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国外来华申请量也缓慢上升。数据表明,国外技术研发起步早、研究水平高,国外来华申请已进行长期专利布局。  野外数据采集占整个地震勘探成本的80%以上,是勘探工程的基础。采集阶段几个技术分支中,震源(204件,占34%)和检波器(133件,占22%)所占比重最大,接收元件的配置为129件(占21%),信号传输为72件(占12%),数据记录27件(占4%)以及地震仪占17件(各3%),其它部件占27件(占4%)。  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筛选出与地震数据处理密切相关的专利申请307件,其中涉及预处理的是25件,常规处理128件,成像处理68件,其他94件。可见,地震数据处理首先集中于常规处理,占申请总量的一半,其次是成像处理  根据检索结果,筛选出与地震数据解释密切相关的专利申请120件,涉及构造解释24件,沉积解释9件,岩性解释69件,可见地震数据解释集中于岩性解释,占据了申请量的58%。  在地震勘探领域,申请量居前5位的申请人分别为斯伦贝谢(52件),PGS(47件),埃克森美孚(26件),道达尔(18件),CGG公司(16件),这5家公司拥有海洋和陆地勘探的核心技术。  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斯伦贝谢公司的研发重点,斯伦贝谢公司的分公司遍布全球,从专利申请量、覆盖面、专利水平等各方面来看,它的领先地位无可撼动。斯伦贝谢公司是全球在地震勘探领域专利当之无愧的巨头,震源、无线信号传输和多波多分量的处理方面是斯伦贝谢公司的研发热点。  目前CGGVeritas 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物理服务公司。CGG公司在机械震源、海洋拖缆和地震信号无线传输方面掌握了核心技术,我国市场上大量使用的检波器、地震仪和海洋拖缆等关键设备均购自CGG旗下的瑟塞尔公司,CGG是目前我国3大石油公司的主要供货商和服务商。其MEMS数字检波器和数字地震仪等核心技术均处于保密阶段,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跟踪研发极为不利。  中国石油作为我国在地震勘探领域的主要申请人,占据了国内绝对的申请量,近年来,随着中石油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中石油也开始采取并购方式,逐步进行全球战略布局,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中国石油在采集方面的专利申请为111件。  掌握核心科技的国外公司法国石油、格库、瑟塞尔已经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无线信号传输方面专利壁垒森严。在海洋拖缆控制及制造方面,PGS、瑟塞尔、施鲁博格、斯塔特等国外公司已经在我国申请了大量专利,国外来华申请基本围绕海洋勘探领域,而国内申请基本围绕陆上勘探领域。国外几大油气公司在海洋拖缆控制及其制造、无线信号传输、海洋滤波等方面均拥有重点专利乃至核心专利,并结合系列申请,其专利布局意图明显。而我国的海洋勘探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海洋勘探领域还存在重大专利风险。

CRA-40。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研制出CRA-40,质量达到第三代水平,降低我国气象科研对国外的依赖。建成我国第一代再分析系统,形成具有较高分辨率再分析数据相关的产品。这项任务,在启动前曾存在较大的争议。欧美等国上世纪开始发展相关的技术,已处于领跑者的位置,我国在相关方面落后距离太多,实力面临到前所未有的艰难程度,“能不能做以及是否能够做成”成了尖锐的问题。一旦启动,意味投入及其巨大的资源,选择长期艰巨的攻关方向。经过讨论和论证,决定“非做不可”。气象资料对预报水平提升以外,对于还原大气的历史,研究大气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可能被欧美国家“卡脖子”,数个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叠加,促成这项任务开始处于启动的状态。实际上,从论证一直到启动再到评估,经历了慎重的讨论。可以说,这四项是当前气象相关事业发展的必须的任务。除了“资料质量及数据分析”外,“高分辨率与数值预报”在于发展具备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气象的“中国芯”,缩小国产预报与国际之间的差距;“气候模式和季节气候预测”是受关注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增加“数值模式系统”相关的任务,为下一代数值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项目设计好,关联性强,体现出气象局开展攻关的大局观。几年不变、坚持推进团队与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五年时间不短,每一年都在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整体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气象预报,与时间存在关系的事业,公众期盼提前预知气候变化。对于气象科研,在竞争激烈的跑道上,国内气象科技攻关的人物就愈发的急切。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核心技术是指

在海洋信息网格平台建立之前,必须对数据所遵循的标准与规范进行相应地了解。数据标准和规范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部门在自己相应的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随着科学数据共享概念的提出和相应地共享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数据标准和规范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地球信息科学领域已经在数据格式和数据分类标准方面有了相应的标准框架,但是由于海洋 GIS 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陆地 GIS 领域数据标准的研究,海洋环境的研究中标准问题仍然是大问题(Bartlett et ,2000),目前主要数据标准(格式)至少有 30 种,制定统一的海洋数据标准将主要依赖于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项目。表 1 列出与海洋数据标准有关的一些组织、项目及其标准。这些国际标准组织已经在电子海图、全球海洋观测数据、海洋遥感数据等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下面简单地进行介绍。表 1 海洋数据标准组织及其标准续表1 电子海图标准与规范电子海图主要包括: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Electronic Chart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电子航海图(ENC-Electronic Nautical/Navigational Chart); 电子海图(EC-E-lectronic Chart); 电子海图系统(ECS-Electronic Chart System)();ECDIS 是指符合有关国际标准的船用电子海图系统。它以计算机为核心,连接定位、测深、雷达等设备,以 ENC 为基础,综合反映船舶行驶状态,为船舶驾驶人员提供各种信息查询、量算和航海记录专门工具,是一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与 ECDIS 相关的国际标准有: S57———IHO水道测量数据交换标准; S52———电子海图显示标准; IEC61174———ECDIS 硬件检测标准等。与电子海图密切相关的三个国际组织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86 年,IMO 和 IHO 同意成立一个由各国有关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HGE),共同参与电子海图方面的技术讨论。随后的十几年,HGE 技术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子海图规范与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有:(1)1995 年 11 月 IMO 讨论通过了 ECDIS 的性能标准。此标准明文规定,ECDIS 可以作为 “1974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所要求的纸海图的等价物,换言之,ECDIS可以取代传统的纸海图。1996 年 11 月,IMO 又增补了 ECDIS 备用设备的条款。(2)1996 年 2 月,IHO 增补通过了关于电子海图内容、图标、颜色和 ECDIS 显示系统的规范,即 S52(第五版)。1996 年 11 月,IHO 公布了 S57 标准第三版,S57 规定了ENC 的数据交换格式、ENC 数据库的性能标准,以及 ENC 的改正概要。并规定该标准保持到 2000 年不变。(3)1997 年 9 月,IEC 提出了对 ECDIS 硬件设备的检验和测试标准(IEC61174)。IEC 还有一个对船用导航设备的 “环境测试标准”,称为 IEC60945。此标准用来检测船用导航设备(雷达/ARPA、ECDIS 等)在不同温度、湿度、振动等情况下的可靠性。2 海洋观测数据标准海洋观测数据的种类较多,分类方法不同,海洋观测数据的种类也相应不同。根据调查方式,从最初的单船调查和多船联合调查到无人浮标站的全天候连续监测以及近几十年来用遥感技术进行的大面积监测,而每一种观测方式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又是纷繁复杂,造成了海洋数据的种类和格式的复杂性。而根据观测要素的不同,海洋观测数据又可以分为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等,具体到观测要素,有温度、盐度、水深、透明度、水色、水质、海流、海浪、潮位等。如此众多的观测数据,其数据格式在测量之初是各种各样的,如何采用统一的格式和定量标准去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就涉及海洋观测数据标准问题。目前针对具体的观测要素,在计量单位和数据分层上都有了一定的标准,但由于观测仪器不同,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为了方便共享,针对特定的观测要素制定了特定的通用格式,如气象资料,国际通用的是 CODAS 格式; 温盐数据资料通用的格式 NETCDF(采水器、CTD,BTC,BTA,RGO 等); 海流资料包括头信息和海流信息; 生物资料采用统一的标准格式; 重磁资料采用 MGD77 格式等。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资料的传递方式、质控技术、定位技术等方面的空前发展,对海洋的观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由于对海洋特性及其在全球环境中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发展全球海洋长期观测系统的呼声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应运而生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是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简称海委会)第四个国际机构在 1989 年发起的全球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海洋观测系统。该系统在现有各专业观测系统(如全球海洋站综合观测系统 IGOSS、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 GLOSS 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如卫星、声学监测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监测手段,为海洋预报和研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控制海洋污染、制定海洋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和整治规划等提供长期和系统的资料,将观测数据及有关数据产品对世界各国开放。GOOS 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全球统一标准的海洋数据集,其核心数据集能达到 20 ~ 30种。为了达到方便快捷的存储数据,各个国家充分共享数据的目的,GOOS 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高效的数据管理的策略进行实现。因此,这些数据应用效率只能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来实现。GOOS 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获取、传输、产品制作和模式设计等过程。这些过程的执行机构是地区中心和世界数据中心 WDC(海洋学分支)。每一过程都存在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为了取得统一标准的高可靠性数据,传感器比测和相互校准、测量和传输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误差检验等是数据管理的基本内容。继海委会 1993 年召开的第十七次大会决定正式发起 GOOS 之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于 1994 年率先发起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NEAR-GOOS),作为国际 GOOS 的一部分。迄今为止,召开过五次 NEAR-GOOS 专家、区域会议,其中日本已建立了 NEAR-GOOS 实时资料传输中心和延时资料中心。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也已建立了延时资料中心,有关资料可通过互联网(Internet)交换。NEAR-GOOS 已成为海委会 GOOS 计划中较活跃的区域 GOOS 计划之一()。目前,欧洲也成立了欧洲海洋观测系统(EURO - GOOS),美国和加拿大建立了美加GOOS。此外,在一些地区还召开了 GOOS 研讨会。GOOS 已成为海委会今后一个时期内乃至 22 世纪的重点计划。通过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的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科学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必将逐步完善并得到有效的实施。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经查证,不是2011版北大核心复合影响因子:179 综合影响因子:094 主办: 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6-009XCN: 22-1135/TH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创刊时间:198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