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你好的! ⑴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⑵ 只有自己写论文,做设计才能顺利的毕业 ⑶ 在这里我给出方法,以及相关资料寻找的网址,请认真阅读 ⑷ 否则,真的可能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含金量是多少 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我的语文成绩我觉得一点儿好。老师每次表扬我的时候,我身上一直开心“温暖”,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自已,一定能变成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感到很悲伤。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取得好成绩。力争下一次考得好成绩。因为“笨鸟先飞先入林。”英语成绩不好因为平时练得太少,上课又常常开小差,现在,我冬于懂得了“春天不播种,秋天就得不到收获。”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我的半期总结就总结完了。

浅谈家庭教育的作用与策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自家庭所具有的条件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年轻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任何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一、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接触的人类社会便是家庭生活,受到的最早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精心照料下发育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正确诱导下培育的,最初的语言是由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最初的生活本领是父母传授的,最初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孩子往往是学校最难教的学生。这就好比栽树一样,如果发现一颗树苗长歪了,从小不及时扶正的话,那么长大后就很难扶正了。所以,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的教育,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度的快慢,还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身心上的差异和智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包括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校调查统计: 90%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父母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各地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犯罪手段多样化。从一些调查材料反映,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与家庭忽视对他们的教育有关。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当今世界,社会信息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接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好的或坏的信息。由于孩子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有限,对社会上的东西常常是不加选择地吸收。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坏的信息比好的信息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及时“过滤”掉社会上的一些坏信息,从而增强孩子拒腐蚀的能力。  四、家庭教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  首先,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总是重智育轻德育,以为社会的发展将愈来愈看重人的智力。但发达国家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据报载,一家日本大公司招聘大学生的标准明确规定了四条: 名牌大学毕业, 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 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比道德重要的是信仰。家庭教育重在教子做人,主要是要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要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而不是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学会求知,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很多人才认同的基本素质之一。1988年, 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记者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了一会儿,说:“在幼儿园。”并说在幼儿园学到的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深刻地指出了: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第三,家庭教育一定要十分重视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但调查表明,“劳动”是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占 4%,高中生占 9%。专家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懒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问题。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2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有看过这类的范文吧?像(心理学进展)啥的,根据别人写的,你自己总结下别人的经验

家庭教育之误区与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 关键词: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德育;早期教育 一. 家庭教育弊端的具体表现 近代,我国家庭教育日趋落后,许多家庭和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中的弊端主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育儿方式的基本信条是“听话”。恪守父命,俯首贴耳,便是好孩子;独持己见,我行我素便是坏孩子。具体地说,家长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执行家长说了算的单一模式。许多家长不屑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不能容忍与“开裆儿”建立平等的关系,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孩子“情绪饥饿”。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听其所为,任其所想,过分尊重其个人的主观愿望。加之我国计划生育落实的好,独生子女多,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使他们在思想中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怕”的观念。 二. 家长要走出四个心理误区 1.对孩子过分溺爱,歪曲了爱的本身含义。 父母们忙于家庭教育,其实有很多精力都花在溺爱孩子上。溺爱主要表现为两点: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此其二。结果培养出“乐不思蜀”的阿斗型,“以自我为中心”型和懒惰型的孩子。溺爱造成的后果与爱的本身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离。溺爱并非是真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崇高的爱,而是并非出自家长本意的,尚未被意识到,糖蜜中掺和着慢性毒药的毁灭性的爱。“惯子如杀子”这一舌之遗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的。 重智轻德,忽视能力的教育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提到孩子的好坏,往往都是提学习成绩,看重的只是分数,把分数看成是万能的,孩子们的品德表现如何却很少涉及,忽视了品德表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德育现象既是非常普遍的,又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无法取代道德品质的。 当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定后,他的能力与对社会的贡献是成正比的,即能力越大,对社会贡献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另有一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即忽视能力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等,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种能力,诸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奖惩不明,以罚代教。 奖惩不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教育的手段,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众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奖惩不明,未能正常发挥奖惩教育的作用。当奖未奖,当惩未惩,孩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人化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中,以罚代教的现象比较严重。实践证明,只有对孩子皮肉的惩罚,根本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往往是皮肉不疼了,父母的“教育”也就淡化了,或者是父母也越对孩子进行皮肉惩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造成孩子心理畸形。 对孩子的评价走极端,教育脱离实际。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记忆力好,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具有天赋,就心存失望情绪,对培养孩子失去信心,这种情绪反作用与孩子将阻碍其潜能的发挥,对培养孩子自信开朗的性格也有致命的影响。相反,有些父母偶尔发现自己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就欣喜若狂,沾沾自喜,逢人就夸,这样将使孩子养成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的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面对失败。 结合孩子实际,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施教时却忽视了这个前提条件,而脱离实际,随波逐流。别人的孩子学啥,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啥;别人的孩子会啥,也非要自己的孩子会啥,不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智商,不同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家庭教育。 三.走健康有效的家庭教育之路 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如果其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措施不能适应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客观要求,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是难上加难,其后果必将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势在必行。 1. 实行早期教育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成长有奠基作用。该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加上“良好个性”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的个性;二是怎样从微小的迹象去猜测儿童未成熟的头脑中所进行的活动;三是怎样既给儿童适当的爱,又保持有效程度的权威,做到“宽严相济”。实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心理沟通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要通过逐渐缩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并要遵循六个沟通原则------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信任孩子,使孩子不但敢于向家长报喜,也敢于报忧,甚至十分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把父母当作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应尊重孩子,使孩子感到家长与自己人格上是对等的,家长应该静下心来听孩子倾诉。激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家长应当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从各方面去欣赏孩子,使其自信自强,并要宽容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家长的施教能力。 可以成立家庭教育管理小组,集中地方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电大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场所,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的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管理小组还可以聘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设定“家庭教育咨询站”,负责解答疑问,帮助家庭教育有困难的家庭排忧解难。 正确指导家长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培养孩子。 培养自信心,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孩子会经常遇到失败和挫折,父母不应该过分的责备,不要给太多压力,否则会使自信心受损,也不要过分的表现出怜悯,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要及时的肯定,使孩子找到心理平衡点。 培养独立性,真正终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独立的生活。首先,让孩子勇敢面对。其次,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同时应该注重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 参考资料: [1]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03年第一期 [2]齐军,邢大力·《家庭教育误区之管理》[J]·航空教育·2002第二期 [3]《怎样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N]·《光明日报》·2002年4月25日A4版经济社会 [4]《幼儿教育不该小学化》[N]·《光明日报》·2003年4月17日 [5]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2000,4

_shtml此网页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家长、家庭教育的原则、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怎样使儿童身体健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智力的开发等方面分版块进行详解,很实用,这里附上一个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你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3000字

嗯,这个可以但是您能说一下具体用来做什么的 么

学前教育 可以有

幼儿园家庭教育论文3000字

幼小家长必备育儿APP  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做为主管领导,时常会接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投诉,如何解决家长的批评和抱怨,是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我们是一所校带幼儿园,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幼儿在我园接受半年到一年的学前教育。多年的工作使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哪些工作是我们自身需要加强的,哪些工作是需要家长理解和支持的。在布置新学期例行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提醒并要求老师把容易引起家长误解,引发纠纷的地方整理出来,在家长会上加以强调。比如,每年开学初,家长们都会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我们多教孩子识字、计算等小学化的内容,或者适当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而另外一些家长,则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顺应孩子的天性,只要求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在向家长详细介绍自己一学期工作安排的同时,不忘向家长讲授先进的幼教理念,把我们一日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教改实验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等等,向家长做出详尽的解释,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各项工作内容都是依据先进的幼教理念制定的。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赞许,教师的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的开展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创办了家园通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幼教理念,把提高家长素质做为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家园同步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幼儿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同样是觉得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委屈,家长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有些家长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直接训斥所谓欺负自己孩子的小朋友,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会对其它幼儿造成很大的伤害,但常常是猝不及防的发生,而且每学期都会发生几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家长会的时候,通过典型事例,向家长提出要求,并对那些能够支持、理解幼儿园工作的家长提出表扬和感谢,为家长树立学习的楷模,并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家长以感同身受的教育,仅仅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却使多数家长都能够理解老师的苦心,强调之后,家长训斥其它幼儿的事情明显减少,家长因为幼儿之间出现纠纷也都能够通过老师进行调解。  一次家长会,可以消除家长的许多困惑,也能够把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消灭在萌芽中。与此同时,我们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创办了家园通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幼教理念,把提高家长素质做为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沟通方式令幼儿园的工作轻松许多,家长的批评和抱怨少了,理解和赞扬多了。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家园同步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二、换位思考,适时调整  每一所幼儿园,都有针对家长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家长行为,便于整体管理。在贯彻制度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家长主动、自觉的遵照执行呢?硬性的规定,当然可以收到一定效果,然而,实施起来,既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也会有一定难度。因为我们是一所校带幼儿园,所以和小学生共用一个操场,学校规定,家长只能将幼儿送到大门口,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进入校园,这对于习惯于将孩子亲手交给老师的幼儿家长来说,一开始很难适应,个别家长总是找借口把幼儿送到教室,安排好座位,叮嘱几句才肯放心的离去,门卫和老师都有无可奈何之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制度进行了重新思考,如果我们是家长,我们会对学校的要求存在哪些担忧呢?怎样做才能让家长乐于配合我们的工作呢?通过讨论,我们调整了制度,第一个星期,我们允许家长进教室接送孩子,家长在接送孩子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状况,还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能力,教师们的敬业精神,细致程度以及对孩子的爱心表现,无一不令家长信服,这样,家长才会放心的将孩子交给老师。一星期后,每位家长都会收到学校的一封信,就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成长障碍等问题和家长共同讨论,向家长发出倡议,希望家长理解支持学校工作,同时向家长保证。l、门卫二十四小时值班,所有送进校门的孩子一律不会出现走失现象。2.对孩子有特殊交待的家长,可用纸条等方式与老师取得联系,学校派专人检查教师的执行情况,比如:中午吃药等问题。3.要求班主任老师晚放学时间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幼儿的在园表现。4.晨检严格细致,幼儿有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打消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使家长明白“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走的重要性”。家长们不仅能够自觉遵守幼儿园里的各项制度,而且再也听不到家长的抱怨了。  三、冷静克制,刚柔相济  幼儿天性好动,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爱子心切,有过激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幼儿微小的伤痛小题大做,搅闹不休,遇到这类家长,可以采用“倾听”和“转移”的方法。  1.倾听:家长投诉,有时候会就事论事,有时候,可能是借题发挥,把平时对老师的不满和积怨一并发泄出来。这时候领导者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只要专注、耐心的倾听就可以了,其实,家长可能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诉说之后,他自己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没有具体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诉说之后,心情平静下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另外,从家长的倾诉当中,领导者很容易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便于解决,达到令家长满意的效果。  2、转移: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火气很大的家长,得理不饶人,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面的冲突是不会解决问题的。任由家长吵闹下去也不是好办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转移的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其它方面上,比如孩子谁带大的呀,是不是和老人住在一起呀,尤其是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在园情况,可爱之处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把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赞誉描述通过园长的语言表达出来,会令家长格外感动。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了解所有孩子的情况,鼓励教师发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谈话,让家长了解到,他所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不论是幼儿园领导,还是老师都是有爱心和负责任的,而且在深深的关爱着他的孩子。这样家长常常会转怒为喜,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结果当然是容易令人满意的。  幼儿园无小事,老师有责任保证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是安全快乐的。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我们自己工作的失误,领导一定要有勇气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家长的质疑,以坦城、负责的精神处理善后工作,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结果。  宽容、理解、重情、沟通是处理家长工作最基本的方针,除此之外,还要求领导者懂法,守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家长和幼儿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家长们在望子成龙,幼儿园在培养孩子茁壮成长。有了这种共识,家园合作就应该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才能来自勤奋,成就来自于勤奋,美好明天来自于勤奋,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意思是说即时是天才也要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才会有成就。这就是勤奋人不断奋斗得出的至理名言。 爱迪生的话在他自己的身上更能体现出来。爱迪生幼时家境贫寒,做过报童、小贩,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自学成才,一生中有上千项发明。例如,在电气方面,当时世界上有许多人在研究电器来照明,但没有多大成效。爱迪生总结他人的经验,每天工作达十六个七个小时,历经数百次失败,终于在1887年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他还发明了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等。爱迪生的发明,证明了这是他不辞劳苦的奋斗得硕果。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不胜枚举,难道他们真的就是天才吗?难道他们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吗?不,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他们的才华是通过他们不辞劳苦所取得的。 比如,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他刚刚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次,他妈妈把刚教了他仅一天的字拿来考他。他满怀信心的回答了母亲的问题其实他也并非是天才,在这期间他通过反复的练习,甚至在寒冷的季节里他都不放过一分钟,睡觉前他还在他哥哥的胸口上做练习。这样之后他才记住了所有的字,其实在他超人的资质之后,更更多的是他契而不舍的精神和勤奋的汗水? 17 世纪时,英国 科学家牛顿长期的实验和数学计算,写出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的这一创举对后来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牛顿曾说:“我只不过对一件事情总是花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思考、去研究罢了。牛顿的创接举说明了他是天才吗?当然不是,这是他不断奋斗所得到的硕果。 18世纪以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无种问世》,这也证明了他的才能是天生的吗?不,其实达尔文出生于医生世家,19岁进剑桥大学,屈从他父亲的意志攻读神学,但他的兴趣在于自然科学。22岁时,他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贝格尔”号军航,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环球考察。达尔文广泛考察了沿途饿地质,对貌;自然环境;动植物物种极其形态。收集制作了大量矿石和动植物标本,写下了大量的考察笔记。达尔文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的长期辛勤劳动与艰苦努力的结晶。 种种事例表明,勤奋是我们成功的坚实根基。那么我们就应该站在前人的肩上来发展自己,只有根基扎实了,路才会平坦无坎。勤奋努力等于埋头苦干吗?我想不是这样,若是这样纵使我们怎样勤奋努力也是收不到成效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决勤奋,为失败找借口,我们应该为成功找方法。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只要我们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对正下药一定能取得好成效。

家庭教育之误区与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 关键词: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德育;早期教育 一. 家庭教育弊端的具体表现 近代,我国家庭教育日趋落后,许多家庭和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中的弊端主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育儿方式的基本信条是“听话”。恪守父命,俯首贴耳,便是好孩子;独持己见,我行我素便是坏孩子。具体地说,家长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执行家长说了算的单一模式。许多家长不屑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不能容忍与“开裆儿”建立平等的关系,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孩子“情绪饥饿”。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听其所为,任其所想,过分尊重其个人的主观愿望。加之我国计划生育落实的好,独生子女多,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使他们在思想中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怕”的观念。 二. 家长要走出四个心理误区 1.对孩子过分溺爱,歪曲了爱的本身含义。 父母们忙于家庭教育,其实有很多精力都花在溺爱孩子上。溺爱主要表现为两点: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此其二。结果培养出“乐不思蜀”的阿斗型,“以自我为中心”型和懒惰型的孩子。溺爱造成的后果与爱的本身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离。溺爱并非是真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崇高的爱,而是并非出自家长本意的,尚未被意识到,糖蜜中掺和着慢性毒药的毁灭性的爱。“惯子如杀子”这一舌之遗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的。 重智轻德,忽视能力的教育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提到孩子的好坏,往往都是提学习成绩,看重的只是分数,把分数看成是万能的,孩子们的品德表现如何却很少涉及,忽视了品德表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德育现象既是非常普遍的,又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无法取代道德品质的。 当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定后,他的能力与对社会的贡献是成正比的,即能力越大,对社会贡献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另有一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即忽视能力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等,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种能力,诸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奖惩不明,以罚代教。 奖惩不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教育的手段,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众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奖惩不明,未能正常发挥奖惩教育的作用。当奖未奖,当惩未惩,孩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人化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中,以罚代教的现象比较严重。实践证明,只有对孩子皮肉的惩罚,根本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往往是皮肉不疼了,父母的“教育”也就淡化了,或者是父母也越对孩子进行皮肉惩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造成孩子心理畸形。 对孩子的评价走极端,教育脱离实际。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记忆力好,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具有天赋,就心存失望情绪,对培养孩子失去信心,这种情绪反作用与孩子将阻碍其潜能的发挥,对培养孩子自信开朗的性格也有致命的影响。相反,有些父母偶尔发现自己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就欣喜若狂,沾沾自喜,逢人就夸,这样将使孩子养成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的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面对失败。 结合孩子实际,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施教时却忽视了这个前提条件,而脱离实际,随波逐流。别人的孩子学啥,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啥;别人的孩子会啥,也非要自己的孩子会啥,不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智商,不同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家庭教育。 三.走健康有效的家庭教育之路 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如果其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措施不能适应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客观要求,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是难上加难,其后果必将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势在必行。 1. 实行早期教育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成长有奠基作用。该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加上“良好个性”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的个性;二是怎样从微小的迹象去猜测儿童未成熟的头脑中所进行的活动;三是怎样既给儿童适当的爱,又保持有效程度的权威,做到“宽严相济”。实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心理沟通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要通过逐渐缩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并要遵循六个沟通原则------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信任孩子,使孩子不但敢于向家长报喜,也敢于报忧,甚至十分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把父母当作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应尊重孩子,使孩子感到家长与自己人格上是对等的,家长应该静下心来听孩子倾诉。激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家长应当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从各方面去欣赏孩子,使其自信自强,并要宽容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家长的施教能力。 可以成立家庭教育管理小组,集中地方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电大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场所,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的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管理小组还可以聘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设定“家庭教育咨询站”,负责解答疑问,帮助家庭教育有困难的家庭排忧解难。 正确指导家长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培养孩子。 培养自信心,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孩子会经常遇到失败和挫折,父母不应该过分的责备,不要给太多压力,否则会使自信心受损,也不要过分的表现出怜悯,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要及时的肯定,使孩子找到心理平衡点。 培养独立性,真正终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独立的生活。首先,让孩子勇敢面对。其次,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同时应该注重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 参考资料: [1]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03年第一期 [2]齐军,邢大力·《家庭教育误区之管理》[J]·航空教育·2002第二期 [3]《怎样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N]·《光明日报》·2002年4月25日A4版经济社会 [4]《幼儿教育不该小学化》[N]·《光明日报》·2003年4月17日 [5]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2000,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