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20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有看过这类的范文吧?像(心理学进展)啥的,根据别人写的,你自己总结下别人的经验

家庭教育之误区与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 关键词: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德育;早期教育 一. 家庭教育弊端的具体表现 近代,我国家庭教育日趋落后,许多家庭和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中的弊端主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育儿方式的基本信条是“听话”。恪守父命,俯首贴耳,便是好孩子;独持己见,我行我素便是坏孩子。具体地说,家长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执行家长说了算的单一模式。许多家长不屑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不能容忍与“开裆儿”建立平等的关系,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孩子“情绪饥饿”。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听其所为,任其所想,过分尊重其个人的主观愿望。加之我国计划生育落实的好,独生子女多,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使他们在思想中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怕”的观念。 二. 家长要走出四个心理误区 1.对孩子过分溺爱,歪曲了爱的本身含义。 父母们忙于家庭教育,其实有很多精力都花在溺爱孩子上。溺爱主要表现为两点: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此其二。结果培养出“乐不思蜀”的阿斗型,“以自我为中心”型和懒惰型的孩子。溺爱造成的后果与爱的本身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离。溺爱并非是真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崇高的爱,而是并非出自家长本意的,尚未被意识到,糖蜜中掺和着慢性毒药的毁灭性的爱。“惯子如杀子”这一舌之遗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的。 重智轻德,忽视能力的教育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提到孩子的好坏,往往都是提学习成绩,看重的只是分数,把分数看成是万能的,孩子们的品德表现如何却很少涉及,忽视了品德表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德育现象既是非常普遍的,又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无法取代道德品质的。 当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定后,他的能力与对社会的贡献是成正比的,即能力越大,对社会贡献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另有一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即忽视能力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等,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种能力,诸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奖惩不明,以罚代教。 奖惩不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教育的手段,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众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奖惩不明,未能正常发挥奖惩教育的作用。当奖未奖,当惩未惩,孩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人化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中,以罚代教的现象比较严重。实践证明,只有对孩子皮肉的惩罚,根本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往往是皮肉不疼了,父母的“教育”也就淡化了,或者是父母也越对孩子进行皮肉惩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造成孩子心理畸形。 对孩子的评价走极端,教育脱离实际。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记忆力好,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具有天赋,就心存失望情绪,对培养孩子失去信心,这种情绪反作用与孩子将阻碍其潜能的发挥,对培养孩子自信开朗的性格也有致命的影响。相反,有些父母偶尔发现自己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就欣喜若狂,沾沾自喜,逢人就夸,这样将使孩子养成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的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面对失败。 结合孩子实际,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施教时却忽视了这个前提条件,而脱离实际,随波逐流。别人的孩子学啥,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啥;别人的孩子会啥,也非要自己的孩子会啥,不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智商,不同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家庭教育。 三.走健康有效的家庭教育之路 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如果其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措施不能适应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客观要求,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是难上加难,其后果必将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势在必行。 1. 实行早期教育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成长有奠基作用。该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加上“良好个性”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的个性;二是怎样从微小的迹象去猜测儿童未成熟的头脑中所进行的活动;三是怎样既给儿童适当的爱,又保持有效程度的权威,做到“宽严相济”。实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心理沟通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要通过逐渐缩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并要遵循六个沟通原则------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信任孩子,使孩子不但敢于向家长报喜,也敢于报忧,甚至十分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把父母当作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应尊重孩子,使孩子感到家长与自己人格上是对等的,家长应该静下心来听孩子倾诉。激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家长应当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从各方面去欣赏孩子,使其自信自强,并要宽容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家长的施教能力。 可以成立家庭教育管理小组,集中地方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电大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场所,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的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管理小组还可以聘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设定“家庭教育咨询站”,负责解答疑问,帮助家庭教育有困难的家庭排忧解难。 正确指导家长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培养孩子。 培养自信心,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孩子会经常遇到失败和挫折,父母不应该过分的责备,不要给太多压力,否则会使自信心受损,也不要过分的表现出怜悯,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要及时的肯定,使孩子找到心理平衡点。 培养独立性,真正终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独立的生活。首先,让孩子勇敢面对。其次,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同时应该注重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 参考资料: [1]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03年第一期 [2]齐军,邢大力·《家庭教育误区之管理》[J]·航空教育·2002第二期 [3]《怎样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N]·《光明日报》·2002年4月25日A4版经济社会 [4]《幼儿教育不该小学化》[N]·《光明日报》·2003年4月17日 [5]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2000,4

_shtml此网页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家长、家庭教育的原则、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怎样使儿童身体健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智力的开发等方面分版块进行详解,很实用,这里附上一个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你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家庭教育论文2000字

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 “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挺简单写的啊,要帮助吗?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含金量是多少 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优秀论文2000字

家庭教育

_shtml此网页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做家长、家庭教育的原则、幼儿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怎样使儿童身体健康、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儿童智力的开发等方面分版块进行详解,很实用,这里附上一个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你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挺简单写的啊,要帮助吗?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家庭教育 让孩子从小做事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现代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生活写真。父母和祖辈本出于对他们的怜爱,却养成了孩子们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其长远的后效应如何,往往是年轻的父母们所未曾预料的。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资料: 从社会学角度看: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学者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人的个体成长也需要劳动和制作。因为劳动和制作需要动手,手上大量的神经束通向大脑,促进脑神经元的发育和完善;还因为劳动和制作,肯定伴随思维和想象,必然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自古以来都把「心灵」和「手巧」连在一起,相互促进。中国的古训: 《弟子规》的开篇就强调孩子的教育方针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个四体不劳的孩子很难想像能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和同学。又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可叹的是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大多数都在不知不觉地长浮华。《论语》中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闲居不善」的训诫;印光大师也有谆谆的教诲:「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 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作家务,给不给他机会承担一些事务真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这些应该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必要手段和培养自立利人意识和能力的良方。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就介绍几个例子供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参考:给孩子服务家庭的机会:固定分配给他们倒垃圾、扫地、拖地、洗碗、洗袜子等家务,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理家的辛劳;在劳作中他们掌握了做事的程序、做好的要领,这种能力可以在各种场合互相迁移。劳作过程的描述和体会不也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让孩子出去取报纸、周末买早餐、持卡缴水电、电话费、给邻居送物品等。锻炼孩子与他人和谐交往、周全处事的能力。笔者的朋友一次非常感动地告诉我,一日丈夫出差,她自己发烧卧床休息,又赶上电表卡上的字用光了,家里停了电……她读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后,不仅持卡去银行买电,还带回挂面给妈妈做晚饭,并向爸爸电话汇报家里的情况。她感叹地说,关键时刻孩子真能承事啊。其实这一切也都离不开父母日常的点滴培养。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她的书中对此也有很具体、精彩的描述:「婷儿3岁起,就开始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务,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排队,也是由她上前去向服务人员和排在前面的人说明情况,请求得到优先照顾。这些事,婷儿每次都办得很成功。为了不让婷儿产生道德观上的混乱,我事先已经教过婷儿:“用欺或耍赖的办法插队,是令人讨厌的自私行为。如果排队确实有困难,应该正大光明地请求帮助,只要你说得清楚需要帮助的理由,人们一般都会让你优先的,因为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说不清楚,那我们就只好不办这件事了。”婷儿十分清楚“加塞儿”和“请求优先”的区别,每次得到照顾,都忘不了真心诚意地向那些好心人连声道谢。我让婷儿从小多做事,并不是因为需要她分担家务。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是:多动手、多办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具有其它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说,我教婷儿洗袜子时,就谈论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婷儿协助我做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味道和味蕾的关系等等。我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知道为什么……吗?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孝敬老人,也许就从帮他们倒垃圾开始,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架,初涉帮助邻朋,可能就从给他们代领报纸、牛奶开始……这一点一滴的德智双益的生活教育,是成就孩子良好品行的沃土。年轻的父母们善教善育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幸福愉快的事情啊!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你好的! ⑴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 ⑵ 只有自己写论文,做设计才能顺利的毕业 ⑶ 在这里我给出方法,以及相关资料寻找的网址,请认真阅读 ⑷ 否则,真的可能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 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 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 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 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 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 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 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含金量是多少 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

1、家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个体的差异性需要我们动脑筋去寻找适合而有效的方法。2、通常过多的说教与训斥会带来子女的心烦和欺,家长应当给孩子多一些独立与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引导、鼓励和沟通来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引导、鼓励和沟通是一般孩子较为容易接受的方法。3、引导就是用演示或说明的办法,把事情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展现给孩子,供孩子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一是家长可以利用人、物、行、报刊、电视、网络的内容的指向暗示孩子应该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去努力,比如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奖励证书及时让孩子看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证书的意义。二是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孩已知的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向孩子说明其中包含的坚强与拼搏精神。三是通过父母的表率作用让孩子从中去模仿和学习。父母的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4、鼓励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以赏识孩子行为的态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家长平常一个赞许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很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对增强孩子自信心相当重要。家长在运用鼓励时要注意及时、多样和适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鼓励及时就是在孩子取得进步时马上给予肯定和赞赏。鼓励多样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如眼神、语言、物质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肯定。鼓励适度就是要准确把握表扬的尺度,实事求是。当然,必要的批评甚至惩罚(不是体罚)也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家长都要记住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5、沟通就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寻求共识,消除隔阂,谋求一致。随着孩子的知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沟通方式便显得越来越重要。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双向沟通、平等沟通和沟通时机。双向沟通就是要防止单边说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孩子表达其意见,当认同孩子的观点时要明确回应,切记沟通是相互的。平等沟通就是要通过讲道理而不是训斥的语气来交流,彻底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虚心向孩子学习。把握沟通时机是沟通成效的关键,一般宜选择孩子特别高兴或犯错内疚时进行沟通交流。6、引导、鼓励和沟通实质上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和方法。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不是一无所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对那些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要重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一、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把它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二、过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四、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孩子心理上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予以矫治。对此,笔者认为在家教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和加强。1、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家长自身的教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使家庭生活有和谐融洽民主气氛。如在家长高期望值下造成自卑心理后,父母先对孩子的学习作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并放低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他的兴趣爱好。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试着改变了教育方法,使孩子减轻了心理压力,各科成绩稳步上升。2、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家长建议,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我想只要家长充分认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从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因此,学校、班主任都应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向品学兼优的孩子家长谈他们的教子良方。父母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孩子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子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和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我国古语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唐宁同学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原因是这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 总之,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质,是关系培养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百年大计。为了对祖国的后一代负责,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有的虽有父母,但整天四处浪荡,与同龄人结伙,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2)由婚外情,未成年人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纵容下,由于缺乏长辈的引导、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基本对策,便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残缺破裂,父亲不仅不批评教育;19%的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嗜好;近50%的外来家庭居住条件较差。这些家庭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禁闭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诸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问题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占30%,其中14岁以下年龄组的高达近40%。在学生当中这种个例更不少见。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l)由离婚、配偶一方死亡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二)家庭教育失当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以上;偶尔不回家的占54%。这些数据说明,父母从小视其为掌上明珠。如少年犯徐某是个独生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消极影响。一、问题家庭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和严重,据有关部门调查,犯罪的未成年人80%以上是没有就学的未成年人。有30;家庭教育不当有以下几种类型,母亲担心儿子缺少父爱便再婚、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家庭里,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一)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组织,在家庭关系中,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2)娇纵溺爱型、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徐某变成了专横自私、加强两法宣传力度、优化家庭教育,谁知再婚丈夫是酒鬼又患癌症、任性、贪图享乐、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5%的家庭结构不全,这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张某在父母的强制之下,对音乐失去兴趣,但又不敢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性格孤僻、冷漠,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与他们在儿童时代的恶劣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的。(三)家庭教育不当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现(1)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分居、配偶一方出走等问题形成的“隐性”的残缺家庭。(3)由父母外出打工后,老人、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采取吊打、捆绑,常常感到孤独、自卑:(1)自由放任型。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证明,未成年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赞许的占7%。在另“一项校园调查中;发现子女有问题,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遍请名师,给他加压加码,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主要是由家庭、学校。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骄横、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从家庭要素入手,分析了残缺家庭、家庭教育失当等不同类型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当前家庭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从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或者是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与父母关系较差,深信“不打不成才”、偏激易怒,或者过分淘气、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并染上了毒瘾。根据未成年人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进行的调查,父亲是一个包工头,家财万贯,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遭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怪癖、冷酷: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因此滋生离家出走的念头、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如少年犯张某,父母放任不管;据相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情绪,拿出所有的积蓄、孩子留在家中的“留守家庭”,儿子深感倒霉就不能安心读书,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与家庭存在问题的关系相当紧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这些残缺家庭的子女要么内向,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某厂职工夫妻离异:其中家长放任自流,养而不教或失去管教能力,放弃教育的占15%;对子女溺爱、娇宠,是家庭的独生子。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他出走后,意志消沉,要什么给什么,他在外面打架、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2至3岁。调查表明、胡作非为、目空一切的亡命徒,父母对其期望很高,为了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奇才”、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好样的,这才是我的仔”。在父亲的娇宠,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品德、性格,反而鼓励说,这位母亲深感内疚,为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缺憾,还时不时为这帮小混混提供食、住。又如现年15岁的小李,8岁时父亲脑溢血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常饿一餐饱一餐,出去偷窃被民警抓住还硬找出偷窃的理由:“我父母到外地打工,没钱寄来,没人给生活费”。多次潜入坑边辖区夜间偷盗的小曾,每次被民警抓,都要求民警送他去劳教,经查他是未婚先孕的私生子,12年前被一对都已60多岁的老年夫妇捡去,为车祸去世的大儿子做后代,去年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孤单一人只好混入社会。(2)监护人品行不端的孩子犯罪。有的父母有性放纵、赌博、盗窃等恶习,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常常把父母作为自己模仿对象。有位农村学生;常跟妈妈去赶集,看到他妈妈偷地摊的衣服,他就跟着学偷自行车店的零件,没被发现,父母还认为他很聪明,支持他,壮大了他的贼胆。到后来发展到拦车抢劫。一名13岁的少年不听父亲管教,将书包和书都扔到厕所里,准备出去“混社会”,家长只好报警。经民警调查,这位孩子厌学的根子在父母,母亲夜里叫孩子去跟踪父亲,结果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荒废了学业,孩子学习跟不上,所以厌学。(3)因上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近两年未成年人因上网犯罪案件数量占有一半多,这些犯罪少年基本上都是网虫,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网吧里。城里网吧整顿就跑到乡下,乡下关门就跑城里,在网吧里吃,在网吧里睡,只是没钱的时候才出去“整钱”,或偷或抢。他们犯罪起因和生活轨道一样简单,上网一盗窃一再上网。根据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可一些网吧阳奉阴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开网吧不赚孩子的钱,赚谁的钱去?”。15岁的小俞更是典型,12岁上网陷入网吧,连开车营运的父亲都管不了他,也养不起他。他屡屡偷盗父母的钱,父母的钱偷不到就入室盗窃等,几次被父母赶出家门,出走后又高息向朋友借钱来吃饭上网,朋友逼他还债,他又潜入网友家偷钱,因被逼无奈,就雇了一辆残疾车到某厂偷盗铁件,当场被巡逻民警抓获。(4)农村的独生子女犯罪。农村有些孩子进城读书,与城里的独生子女攀比追求吃喝玩乐、高消费,而低收入的家庭又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心理产生不平衡,极易聚合在一起进行偷、抢、等一些极端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如某村赖某和黄某在乡下中学还是三好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与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交往后怕丢面子,多次与社会“问题少年”结盟去偷、去抢,最后被送到少管所管教。(5)五是外来民工的未成年子女作案。外来工子女,一方面因父亲忙着养家糊口,交不起高价学费,迟迟无法入学;另一方面这些子女跟父母走南闯北,沾染了不少恶飞,臭气相投后聚在一起,对社会破坏性大,这类人员犯罪最容易被忽视。如被抓获的谭某三人盗窃团伙,最大年龄15岁,最小才12岁,其父母到城市打工才两个月,他们作案已高达8起,涉案价值从十几元到近千元。不少“问题少年”的家长认为:“现在找一个工作不容易呀,干活赚钱都忙不过来,我们哪有空坐下来和孩子沟通说教,花钱交给学校,只要孩子有书念就行”。有些家长则认为挣钱是最重要的,孩子去读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管他品德怎样,有些学校同样重智轻德,他们为了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对“问题孩子”关爱不多,个别孩子还受歧视。二、对策与建议(一)开展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利用各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学校、社区通过出黑板报、张贴标语图片等形式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实施意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未成人思想道德宣传小分队深入农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在全社会形成“关爱未成年、为未成人服务”的良好氛围。(2)净化环境疏堵结合。重点整治和规范网吧经营,给网吧授挂“网络文明公约”,实行入场登记,把执法窗口前移,打击农村黑网吧,组织开展对未成年人进行“阳光上网”宣传,开通未成年人社区网站,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3)畅通心理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加快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教育专职队伍;在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等,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帮助。(4)家教先行“三位一体”。组织教育、妇联和各个社区、街道联结,开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亲子”互动活动。(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墙遗址等,走进军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举办广场文艺汇演、街头电影,举办演讲比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征文活动,开放未成年人宫、体育场馆、设立专门的图书阅览室等,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文化生活。(6)帮扶帮教以老带新。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的作用,组织他们参加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老少共建”“一帮一”、“大手拉小手”道德教育座谈会和未成人犯罪案例分析会等活动,当好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报告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优良传统的“宣传员”,帮教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员”,未成年人时政、科技培训学校的“培训员”;请“五老”编教材、写讲稿、进课堂,让《未保法》《预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进课堂。(二)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对于父母来说,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过错。因此,家庭应担当和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管教责任:(l)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大纲。教育大纲主要包括家庭的规范;家庭的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具体监督和落实大纲的部门以及对虐待、放纵孩子作恶、失职的家长予以处罚和约束等内容。如果每个家庭都按照教育大纲来搞好家庭教育,调节好家庭生活,家庭关系,特别是心理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将会均衡地得到发展,将会切实有效地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2)应重视加强对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三)加强宣传两法力度。《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个基本法律。未成年人从法律角度上看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但是它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其人身权、人格权、荣誉权、名誉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休息权、通信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等均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包括未成人的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未经法律许可,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但是,许多父母并没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偷看、私截子女的信件;有的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的任意辱骂子女,甚至禁闭、关押子女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地侵犯了子女的合法权益,所以应大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以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四)优化家庭教育。首先,要规范家长行为。(l)为人父母者,应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2)为人父母者,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的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3)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为人处世中,言谈举止要文明,不能出口伤人,动辄拳脚相加。对待生活中的纠纷矛盾、磨擦应积极化解,从而对子女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二,要注重教育方法。(1)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辟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可采取多渠道开办,团委、妇联、教育局、街道办、居(村)委会基层组织都可鼓励开办。凡是有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应当定期到家长学校接受有关家庭教育学、未成年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第三,要实行分类教育。(l)外来家庭的家长一般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整天忙于生计,且居住在环境差、管理混乱的出租屋等地,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疏忽,其子女多在就近学校借读,有的根本没书可读,其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这类家长的培训十分关键,可以利用晚上、休息日,动员“义工”和居委会,开办免费或减资培训班,进行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2)“本土”家庭的家长一般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富裕起来。一部分人有了钱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及至嫖娼、赌博、对子女重养轻教,对这类家长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可以通过居(村)委会支持,开办家庭学校,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教育,重点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第四、要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五)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对减少和遏制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外来家庭一般都住在出租屋,因此加强对出租屋的清查、管理,是一条重要途径。公安部门要对所辖地区的出租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实行常规性和临时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查。对于无合法证明的“三无”少年,要做好收容遣送工作,并加强与外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合作,建立暂住人员档案制度,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对于外来家庭的合法权益也要予以保护,特别是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应得到落实;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未成年人,有关单位或个人,如学校、街道、居(村)委会、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组织及未成年人的近亲属,应对其给予特别关心、教育和保护;对生活有困难的应给予经济救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人中有的属于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无人管教,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放任自流。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和城里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裂和残缺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乏父爱或母爱。研究表明,终因结伙打架致伤人命,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3)粗暴生硬型。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夫妻的一方或双方时。残缺家庭表现形式有,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差,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子女因做错事惧怕父母打骂而经常不回家的有30%,在社会盗窃度日,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疏远、互不关心,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脾气暴躁、情绪自卑、纵容的占20%,占17%;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包庇。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辍学后和同样是父母离异被养母赶出家门的小陈混在一起,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骄纵溺爱所形成的不良习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