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说评论论文英文封面

发布时间:

小说评论论文英文封面

波士顿小布朗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版权,1909 ,授予小布朗图书有限公司

《呼啸山庄》英文读后感Published in 1847, WUTHERING HEIGHTS was not well received by the reading public, many of whom condemned it as sordid, vulgar, and unnatural--and author Emily Bronte went to her grave in 1848 believing that her only novel was a It was not until 1850, when WUTHERING HEIGHTS received a second print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mily's sister Charlotte, that it attracted a wide And from that point the reputation of the book has never looked Today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great novels of English Even so, WUTHERING HEIGHTS continues to divide It is not a pretty love story; rather, it is swirling tale of largely unlikeable people caught up in obsessive love that turns to dark It is cruel, violent, dark and brooding, and many people find it extremely And yet--it possesses a grandeur of language and design, a sense of tremendous pity and great loss that sets it apart from virtually every other novel The novel is told in the form of an extended After a visit to his strange landlord, a newcomer to the area desires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which he receives from Nelly Deans, a servant who introduces us to the Earnshaw family who once resided in the house known as Wuthering H It was once a cheerful place, but Old Earnshaw adopted a "Gipsy" child who he named H And Catherine, daughter of the house, found in him the perfect companion: wild, rude, and as proud and cruel as But although Catherine loves him, even recognizes him as her soulmate, she cannot lower herself to marry so far below her social She instead marries another, and in so doing sets in motion an obsession that will destroy them WUTHERING HEIGHTS is a bit difficult to "get into;" the opening chapters are so dark in their portrait of the end result of this obsessive love that they are somewhat off- But they feed into the flow of the work in a remarkable way, setting the stage for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structures in all of literature, a story that circles upon itself in a series of repetitions as it plays out across two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are equally remarkable, both vicious and cruel, and yet never able to shed their impossible love no matter how brutally one may wound the As the novel coils further into alcoholism, seduction, and one of the most elaborately imagined plans of revenge it gathers into a ghostly tone: Heathcliff, driven to madness by a woman who is not there but who seems reflected in every part of his world--dragging her corpse from the grave, hearing her calling to him from the moors, escalating his brutality not for the sake of brutality but so that her memory will never fade, so that she may never leave his mind until death Yes, this is madness, insanity, and there is no peace this side of the grave or even It is a stunning novel, frightening, inexorable, unsettling, filled with unbridled passion that makes one Even if you do not like it, you should read it at least once--and those who do like it will return to it again and again

《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French: Notre-Dame de Paris) is an 1831 French novel written by Victor H It is set in 1482 in Paris, in and around the cathedral of Notre Dame de P The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a poor barefoot Gypsy girl (La Esmeralda) and a misshapen bell-ringer (Quasimodo) who was raised by the archdeacon (Claude Frollo) The book was written as a statement to preserve the Notre Dame cathedral and not to 'modernize' it, as Hugo was thoroughly against Hugo finished the book just as he was running out of This tempted him to title the work What There Is in a Bottle of I[1] He eventually decided against it and called the book Notre-Dame de P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are often titled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which have led some to believe that Quasimodo is the main Hugo never liked this title, preferring the original Notre-Dame de P He gave this title because he considered the cathedral itself to be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The story takes place around and inside the church, and Hugo spent much time describing the building as well as decrying its abandonment after the abuse it suffered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during the Revolution, the church had been viewed as a symbol of the old regime and was pillaged and vandalized by angry As stated by many critics and scholars, the Cathedral of Notre Dame appears to be the main setting, which is almost elevated to the status of a Indeed, the original French title of the book, Notre-Dame de Paris (the formal title of the Cathedral) shows that the cathedral (and not Quasimodo) is the subject of the The book portrays the Gothic era as one of extremes of architecture, passion, and Like many of his other works, Hugo is also very concerned with social justice, and his descriptions of religious fanaticism are also Another unique element of the book is the way in which Hugo changes the roles of protagonist and antagonist, hero and villain, between characters throughout the The enormous popularity of the book in France spurred the nascent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movement in that country and strongly encouraged Gothic revival Ultimately it led to major renovations at Notre-Dame in the 19th century led by Eugène Viollet-le-D Much of the cathedral's present appearance is a result of this In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Victor Hugo makes frequent reference to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athedral of Notre Dame in PHe also mentions the invention of the printing press, when the bookmaker near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k speaks of "the German "Victor Hugo lived a few homes away from Victor of Aveyron, the first well-documented feral child,[2] although the inspiration for Quasimodo's character is not directly linked to

给亲一个提供怎么样

小说评论杂志封面

国内外统一刊号:延河,延安文学,小说评论。

所谓「本格」是从日本引进的名词,代表的是「正统」的意思。本格派:又可称为古典派或传统派。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是推理小说的主流。本格派可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通常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线索、站在同一平面。本格派中部份作者,书中会有“向读者挑战”的宣言(例如艾勒里),也就是告诉读者“到这里你已拥有足以解开谜题的线索”,挑战读者是否能与侦探一样解开谜题。因此,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是本类型推理的特征。 本格派推理小说的共通点,是要具有“逻辑性”和“思索性”,而又可依其   “幻想色彩”及“犯罪气息”   本格派和变格派,简单点说本格派就是现实主义的写法而变革派就是浪漫主义的写法。本格派强调侦探小说以科学的逻辑推理作为侦破的重要手段,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反映日本社会现象。   本格派是与欧美传统的推理小说风格比较一致的,其代表人物是江户川乱步,他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地位大概也就相当于柯南道尔在欧美侦探小说界的地位了,他笔下的明智小五郎在四五十年代曾是无数日本人心中的偶像。   他的短篇,比如《心理测验》,完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破案,比较有创意,也比较严密,还有《D坡杀人案》,对于“联想诊断法”也有所涉及。至于他的长篇象《女妖》、《黄金假面人》之类,还是存在日本绝大多数推理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却又不善于解决悬念的通病。  六十年代后期,推理作家松木清张提倡“复兴本格”,努力把幻想性元素排斥于推理小说之外,而促成了新本格派的出现。   新本格派的掌旗手公认是岛田庄司,此人的《占星术杀人事件》一向是各大网上投票中最杰出推理小说的常客,有名到金田一的漫画里面六角村的案件完全抄袭了里面尸体分解再组合的手法。而他率先提出的新本格七大守则,包括出场人物必须事先全部交待,故事舞台必须独立封闭等促成了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的“荒岛杀人”类型,新本格派在他的全力推动下终于开始发展成熟,结合吸收了本格的逻辑与变格的诡奇,由此演变出了多种变化,推理更加偏重匪夷所思的创意和种种转折,强调以意料不到的手法完成看似匪夷所思的案件。虽然仍有很多读者质疑新本格中过分强调作案手法和引入非现实的部分,认为会导致推理小说的变质,但是就像幻想小说的发展对传统小说的冲击一样,新本格推理小说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求变求新永远是读者和作者共同的需求。   新本格七大守则    把故事的舞台建筑在类似孤岛那样的封闭空间上,事件发生之后,已经出场的人物不可以离去,也不容许警方或其他外人进入。当然,也不能用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侦破。    把事件发生的场所设置在有可以被锁上的房间的人工建筑物内、或在这建筑物的四周。    在事件发生场所居住或作客的人,在小说的初段要全部出场。    安排某些事件的发生,最好是杀人惨剧,而且还是发生在密室之内。    把扮演侦探角色的人,从最开始也要出现在惨剧发生的场所内。    安排惨剧一件接一件地发生,可是凶手仍然查不出来,在这阶段,也可以包含一些侦探的错误推理。    最后安排侦探把凶手指出来,而对于读者来说,那个凶手必定是意料之外的人物。 本格推理迷们经常嗟叹于欧美推理的没落和“黄金时代”的古典本格传统不在,但与中国仅一衣带水之隔的邻国日本,却始终保存着本格解谜的种子,大师和高手层出不穷。战前在江户川乱步统领下的“新青年时代”,小栗虫太郎、梦野久作、甲贺三郎、大阪圭吉、海野十三……诸雄并起,本格与变格论战频仍;战后的“宝石时代”,以横沟正史、高木彬光、土屋隆夫、鲇川哲也为代表的作家们,为本格推理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再来则是“幻影城时代”,在岛崎博(傅博)的努力下,发掘出了一批赖以维系本格血脉的新人作家,泡坂妻夫、栗本薰、连城三纪彦、竹本健治等人以寥落的星星之火先后与社会推理派、冷硬冒险派的大流相抗衡;最后便是现如今在日本炙手可热的“新本格世代”,他们在岛田庄司的导引下迅速成长,将本格推理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各种分支流派林立不息,规模和影响都不比日本战国时代的诸藩势弱,其中最具“先锋”气质的便是方当进行中的“梅菲斯特时代”。    然而日本本格推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出现香火几近断绝、薪火濒临熄灭的“本格冬天”,那就是“幻影城时代”与“梅菲斯特时代”(即所谓的“新本格世代”)之间的某个时段。具体的讲,“本格冬天”开始于以重估本格推理小说、发掘本格作家新人、推动推理小说评论为三大编辑方针的《幻影城》杂志停刊的1979年,结束于以绫辻行人的处女作《十角馆杀人预告》为标志的1987年(又称“新本格元年”)。尽管这一时段相当之短,却是本格推理之发展最为艰辛、活动最为沉寂、声音最为微弱的时期。其时,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社会推理派正甚嚣尘上,而以逢坂刚为代表的冷硬冒险派则刚刚兴起。可以这么说,1979年之后的约十年间,日本推理文坛的特点就是社会派的余威和冒险派的兴盛。这两者几乎将传统的本格派逼至灭绝的边缘,在此占绝对优势的重压之下,不少本格作家不得不“倒戈”改写社会推理和冒险小说,甚至完全转向纯文学创作,只有泡坂妻夫等几位幻影城出身的作家和《野性时代》出身的笠井洁陆续发表乏人问津的本格推理小说而已。此外,尚有名不见经传的女作家佐佐木丸美,持续创作着以《崖之馆》(1977年)为首的、被后世誉为“馆系列之先驱”的“暴风雨山庄”模式的本格推理小说,然而其作品的价值重估则是在新本格派形成气候之后,在当时的“本格冬天”里接近于默默无闻。如此形势之下,将本格派拉离“完败”绝境的“救世主”诞生了,他就是岛田庄司。    岛田庄司于1948年10月12日生于广岛县福山市,先后毕业于广岛县立福山诚之馆高校、武藏野美术大学(商业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当过翻斗卡车司机,写过插图与杂文,做过占星师。1976年制作自己作词作曲的LP唱片(LONENY MEN),1979年开始撰写小说,名侦探御手洗洁系列首作《占星术杀人事件》(向江户川乱步奖投稿时题名《占星术的魔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占星术学识撰写的作品,出版时(1981年12月,与创造了金田一耕助这一名侦探形象的本格作家横沟正史的去世日期几乎同时,真可谓“冥冥中自有天意”)正当而立之年(33岁)。关于该作的投稿到出版的经过,很值得一说。1980年,设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江户川乱步奖(通称或简称“乱步奖”),由主办方日本推理作家协会继续向全社会征募推理新人。此前,作为新人作家登龙推理文坛的最佳舞台,乱步奖早已受到了“意图改变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现状”的岛田庄司的重点关注。对横沟正史、高木彬光等本格派推理大师“心向往之”的他,暂停遭遇创作瓶颈的《异邦骑士》的撰写工作,开始全新写作被后世誉为“世纪杰作”的《占星术杀人事件》(中文版译作《占星术杀人魔法》,以下简称《占星》)。这部名著花去了作者一年不到的时间,并直接以初稿应征第二十六届乱步奖,虽然入围却最终惜败于井泽元彦的《猿丸幻视行》而无缘大奖,成就了该奖历史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遗珠之憾”。我们说,《占星》之败绝非偶然。因为该届最终获奖作《猿丸幻视行》实非“平庸之作”,其质量足以与《占星》比肩。这是部基于科幻设定的历史推理小说,主人公因药物的作用产生“幻视”现象,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旅行,摇身变成明治时代的国学、民俗学大师折口信夫,当时的折口正在进行对一首充满着暗号的伊吕波古歌的研究。主人公以自己的智慧,解开了古歌密码,同时查明了歌谣作者柿本人麻吕和猿丸艺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解决了同时代发生在柿本家的犯罪事件。本作熔历史学、犯罪学、密码学、民俗学、文学知识于一炉,谜团设置和诡计安排也无可挑剔,是部历史推理与暗号推理相结合的杰作,尽管在本格元素方面稍逊于岛田的作品,却因具备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而赢得了乱步奖评审们的青睐。其实,乱步奖最终放弃传统、纯粹的本格推理作《占星》也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该奖在评判标准上向来重历史社会意义而轻本格解谜精神,在《占星》之前已有多部解谜名作在决选时铩羽而归,如土屋隆夫《天狗的面具》、中井英夫《献给虚无的供物》、天藤真《嫌疑犯》、中町信《自动车教习所杀人事件》等,因此本奖也和其他新人奖一样,面临着“投稿对策”问题,即新人们往往针对评选倾向写作的情况逐渐浮现,致使一些不依评选倾向而创作的秀作最终落选,基于岛田的这一经历,因而有了“岛田庄司现象”之称(岛田也是日本唯一的一位没有获得过任何推理大奖而被读者奉为“大师”的推理作家,是该领域真正的“无冕之王”)。另一方面,当时的文坛环境也不利于本格推理作品获奖,在风靡一时的社会派与冒险派两相夹击之下,乱步奖的评审中即便有“先知”存在(事实上并没有),但也会寡不敌众,最终迫于形势无法将大奖颁给岛田。从这方面讲,他和《占星》的命运实在不幸。此后,岛田曾两次进入直木奖候选名单都没能最终问鼎,另外还先后八次婉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提名,这是否可以视作最初的落选所带来的人生阴影呢?    下面着重说说《占星》的内容。占星术是把人体拟作宇宙,分为六部分,即头部、胸部、腹部、腰部、大腿和小腿。都由不同行星守护。又每人依其生诞日分属不同星座,特别由星座守护星祝福其所支配部位。1936年幻想派画家梅泽平吉,根据上述占星术思想,留下一篇疯狂的手记,而被杀害陈尸于密室。手记内容写道,自己有六名未出嫁女儿,其守护星都不同,如果各取被守护部位,合为一个完美的处女的话,实质上生命已终结,但是肉体被精练,升华成具绝对美之永远女神,变为“哲学者之后”(阿索德),保佑日本,挽救神国日本之危机。之后,六名女儿相继被杀害分尸,尸体分散日本各地,好像有人具意识地在继承梅泽的遗志。但是梅泽的手记没人看过,何来有遗嘱杀人呢?凶手的目的是什么?四十年来血案未破,成为无头公案。四十三年后的春天,事件关系者寄来一包未公开过的证据资料给占星术师兼侦探的御手洗洁,请他解决这一连串的猎奇杀人事件。名探御手洗洁如何推理、解谜、破案之经过,请读者直接购买阅读这本书,这里就不再赘言了。总之,本书是一部搜集古典解谜推理小说的精华在一书的杰作。故事记述者石冈和已是名探的好友,完全承袭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御手洗洁根据四十年前的资料做桌上推理,是沿袭奥希兹夫人的安乐椅侦探;书中两次插入作者向读者的挑战信,是踏袭艾勒里·奎因的国名系列作品;炫耀占星术、分尸的猎奇杀人,是继承约翰·狄克森·卡尔的浪漫性和怪奇趣味。     关于本作的主要诡计还有一桩著名公案值得一提。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广大的动漫迷对于《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这部确立了“推理漫画”类型的作品都是如雷贯耳的了,可是该作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遭到了一些推理名作家的猛烈抨击和抗议,其中岛田庄司于1997年8月7日第30号的《周刊文春》杂志上发表的文字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大众给予“少年金田一”的好评是很不合适的,因为这是部“充斥着大量抄袭、借用和模仿行为的作品”,其组成的大部分故事所使用的推理诡计都不是原创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作某一话《异人馆村杀人事件》“完全抄袭了自己的处女作《占星》的主要诡计”。熟悉这部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占星》中最令人叹为观止和使这部作品名垂千古的,就是那个“数具缺少不同部位的尸体”的主要诡计,而在“少年金田一”的《异人馆村杀人事件》中,凶手也制造了多具缺少不同部位的尸体(话说回来,我们的国产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的“隐逸村之谜”一案,也借用了这则诡计),虽然故事背景各自不同,但由于最后真相和谜案解说部分与《占星》确实如出一辙,使得岛田的抨击得到了不少推理作家的支持和响应,更引发了一场关于“借鉴与抄袭,两者应如何界定和区别”等问题的大讨论。作为对此事的回应,自2007年开始,在日本全国的便利店售卖的《异人馆村杀人事件》的封面都印上了“请您就本作的主要诡计使用了岛田庄司先生的《占星术杀人事件》的诡计一事予以确认之后再阅读本作”的导语,而内文的介绍页也标注上了“采用了《占星》的诡计”等文字。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少年金田一”制作出版方的魄力和重视知识产权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岛田在日本的影响力。作为“涉案”神作,《占星》也开始逐渐受到日本国外广大推理读者的关注。因作品诡计不断被“抄袭”,作者愤而回应,作品反而因“抄袭作”造成的蝴蝶效应而获得了更大的声名,这已经很难说是幸还是不幸了。其实,本作的主要诡计其实也可以说是并非全部由岛田原创。根据他在《本格mystery宣言Ⅱ》中的说法,整个构思是从一篇关于钞票术的真实新闻报导而来,虽然报导并不是那么详尽,但岛田经过思考和实验后得到了启发而写成了这部《占星》。更事有凑巧的是,战前作家冈户武平早在1929年便发表了一部类似题材的短篇《五体积木》,当年的江户川乱步对其中那个构思赞叹不绝,并笑说“假如由我写的话,必定用它来创作出一部长篇。”难道真的如岛田庄司所戏言,《占星》的面世和“新本格”的横空出世或许竟是乱步在冥冥中的安排?    本书在出版后毁誉褒贬参半,否定者认为这种古色古香的作品,不适合社会派(实际上是写实派)的推理小说时代,却不从作品的优劣作评价。肯定者即认为是一部罕见的解谜推理杰作,这些肯定者大多是年轻读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且不管褒贬如何,本作和其稍后的《斜屋犯罪》一书,毕竟为因松本清张开创的社会推理派的鼎盛而几乎中断了的本格解谜传统,保留了一些香火,这实在是不幸中之万幸。此所谓“祸福相倚”,倘使当时岛田顺利摘得乱步奖桂冠,他是否会达至今日之崇高地位,一切都很难说了,至少日本推理史必然会重新书写。故而,正是因为岛田于应征遭拒的失意后,身处“本格冬天”却“一个人在战斗”,孜孜于薪传本格奥义的不懈努力,加上《占星》的里程碑意义,以及绫辻行人等一批来自大学校园的年轻“弟子”的忠实跟随,最终促成了“新本格”的诞生与崛起。虽然与传统的本格创作理念存在着一定差异,但这股直至现在仍在恢弘流动的新本格创作风潮毕竟昭示着“本格冬天”的结束和传统社会推理派的湮灭。基于上述成就之伟大,岛田庄司终于被日本的本格推理读者戴上了“新本格教父”和“日本推理之神”的荣冠,获得了应有的足够尊重。    综上所述,不管是作品本身的魅力,还是与之相关的诸多评价和地位认定,《占星》绝对是推理迷不可错过的必读经典。对于将这样一部不朽杰作引介给广大读者的新星出版社,我们也应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英文小说杂志封面

I was not lonely

cover

Cover

Homepage title page, book title page, magazine title page

英语小说杂志封面

I was not lonely

封面 [词典] cover; the title page of a thread-bound book; the front and back cover of a book;[刷] front cover; [例句]她的小说刚进行了重印,新封面非常抢眼。Her novels have just been reissued with eye-catching new

也许没有那一页呢,那期的杂志里有个作者叫Jeffrey Goldberg,另有一个作者叫Stephen King,也许这就是书里摄影师名字的由来。“她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本杂志:“The New Yorker,J29,2001”《纽约客》杂志,薄薄一本,封面是漫画,一名老太太坐在大雪覆盖的中央公园。她在Ann家看过这本杂志,却没有去翻它。她拿起杂志,其中一页冒出一张黄色的自黏纸条,应该是Ann放的,静惠翻开··· 是她和徐凯在中央车站睡著的照片。 她的电脑屏幕闪动,美金的价格掉到827······ 她看到照片吓了一跳,没有去理会电脑上的数字。那是一张全页的黑白照片,正是静惠和徐凯闭眼熟睡的模样。她前后翻杂志,确定不是黏上去的。 她看照片下的说明,写著“The Travelers,Grand Central S” 743,电脑上的美金价格继续下降,她应该卖了,她已经在赔钱,现在买至少可以减少亏损······ 但她继续研究杂志,那张照片是一个摄影专题中的一张。整个专题有19张照片,全是黑白,呈现纽约的形形色色。 674,她的亏损越来越大······ 专题名字叫“Nights in New York”,摄影师是Stephen G 491······ 而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看到照片中,两人在熟睡时,徐凯那穿著大衣的臃肿的手,还是紧紧、紧紧地抱著她的肩膀······”

Homepage title page, book title page, magazine title page

小说评论论文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认真思考,就去评论。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应该怎样定题呢?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1)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作品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2)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3)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你是否想过阅读最近出的新书,然后就观感写点什么,为此还能获得报酬,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自然,这便是书评。 摘自:编辑写作 着手准备 要想使文章得到发表,你不一定要为已出版的书撰写书评。许多家报纸,包括本地的消费者周报,都很高兴采用当地作家所写的有关本地区书籍的书评,地区性和特色杂志也发表书评。因此如果你熟悉某个特定地区或擅长某个特定主题,你就可以写信向出版社咨询。特别是当你对某书有好感,不妨说明你认为读者为什么会喜欢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你尤其有资格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对此感兴趣的编辑会通过电话或信件的方式作出反应与你讨论。 开始做事之前,你手头必须有一本想为之作书评的书。你可以写信给出版商的宣传部,说明你想为哪一家刊物写该书的书评。如果该刊物的编辑曾给你回复,表示有兴趣读到你的书评,你应将此回复附在致出版商的信中。如果你已发表了一些书评,编辑对你的文章已有所了解。他们可能会给你寄来即将出版的书(出版前的平装版本),以答复你致宣传部经理的信。 开始时,不要为毫无报酬或报酬少而感到沮丧,就把它看作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我最初发表在本地周报上的几篇书评,每篇的报酬仅有5美元,但后来我将这几篇书评的剪报寄给《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等几家我目前工作的报社。现在我大约一个月写两篇书评,每篇报酬100美元至200美元。我还可免费获得精装版图书,书评写完后便归我所有。 一旦你已为几本书写过书评,再向编辑写咨询信时应附上已发表的书评复制照片,不要担心咨询信发得太多。如果几个星期后你仍未得到编辑的回音,不妨紧跟着再发几封信,信中应说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 我的专长是当代小说和有关第三世界的书。其他书评作者可能擅长妇女问题、美国历史、自然、运动、船舶或科学。如果你的兴趣面太狭窄,得到回复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最好在信中表现出你很愿意为大范围的书籍作书评。 每年8月和1月,出版家周刊都会列出将在下个季度出版的书籍,说明出版商和日期。你可到图书馆仔细浏览这些目录,寻找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写信给编辑时,列出你有兴趣作书评的书籍名单。 学写书评 怎样学写书评?首先,边阅读,边就情节和内容做笔记,记下日后可能阐发的评论。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时手边有一只铅笔,会使理解更为深人。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 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你很快会发现,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一般来说,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你可能会从书中最重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下面是我为一篇有关大学生活的讽刺小说所写的书评的开场白,它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处于喧嚣混乱之中。不,不是学生调皮捣蛋,而是教授们在学院的走廊里留下斑斑血迹,他们都以自以为正确的政治观点(poiticalcctness)向对方进行猛烈攻击。” 之后,又隔了几句话,我才写出作者的名字依赛玛利·瑞德和书名《日本的崛起》。在第一段中,我称它为一部“趣味横生,耸人听闻的小说”。一般说来,文章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个不错的办法,一两个形容词就够了,过后你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为非小说书籍作书评时,最好先对此书主题的背景作简短介绍,尤其是当一些读者对主题不太熟悉时。例如,我发表在《圣·佛朗西斯科编年史》的一篇书评就是这样开头的:“最近来自南非的新闻既令人兴奋,又让人惊恐。这个国家即将获得自由,但它的人民却搞起了内部骚乱。” 下一句才指出书的名称、作者及与他相关的信。 摘要 人们是为了判断是否想读这本书才去看书评的,因此你应让他们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小说的评论可对主要人物作些介绍,但只需简要点出部分情节即可。没有比评论者泄露了小说结局更让作者和准读者更恼火的事了!通常我简介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半部分情节,忽略副情节。在冲突即将解决时,某个人物要做出决定时,或一个主要的活动场景即将开始时,戛然而止。 非小说的书评则应提供所有重要信息的概览,其中包括重大的日期,人物地点,观点及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阐述。 适当地引用书中原文可使读者产生真实的感受。要寻找那些机智、动人或有力的话语,并对它们产生的背景作一番描述。除非编辑准许你篇幅拉长,一般情况下,一定要将引言限制在一两句之内。不要忘记在每句引文后面注上页码出处,这样编辑可以核实。 有的作者不介意为缺乏价值的书做书评,甚至表现出很喜欢的样子。我不是这样,如果在一本书的前20或30页未发现任何让我喜欢的东西,我会将它寄回,这样别的评论者可获得机会。既然有那么多的好书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我认为没有价值的书上呢?我写过各种各样的评论,尽管这些书也有缺点,但我会诚实地告诉读者,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什么值得一读的东西。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尽量使用新颖的形容词,我的原则是:在我的评论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陈腐的形容词。 评论非小说文章时,虽然你也得提到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但内容比文体更重要。需考虑的有: ·作者对材料的驾驭是否充分彻底,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结论可否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你可以对作者的结论存有异议,但必须尽量客观,不要说,若我写会如何如何。 简要的总结 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 在我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所作的书评结尾,我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器。”参考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