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化学中文期刊怎么样

发布时间:

化学中文期刊怎么样

刊名: 化学教育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主办: 中国化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3807CN: 11-1923/O6邮发代号: 2-10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化学教育创刊时间:1980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2)比《化学分析》要好投。

只要你的文章有质量就一定好投

核心期刊一般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即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在是2011版,以前四年评一次,现在三年评一次)和“南大核心期刊”(即CSSCI,俗称C刊,比北大核心影响力还要大,期刊质量更好);一级期刊是指国家级期刊,如各级国家部门主办的期刊(这个很难界定,网上可以查询到一个权威国家级期刊的列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A类和B类期刊一般很少用,A类一般指核心和国家级期刊,B类一般指省级期刊、本科学报等。纯属个人理解。 按照学校科研处的排名,应该是SCI(EI,ISTP)、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南大CSSCI、北大中文核心、国家一级期刊(以上是A类),B类。

高等化学学报

期刊中学化学怎么样

中学化学参考是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创刊于1972年10月,至今已有36年历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入选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中学化学教学服务,为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办刊宗旨。

教育期刊系列,可以到期刊之家找编辑进行一定的沟通,或许有更多适合的期刊选择。

是的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前身是 1930 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由当时理学院院长、全国著名化学家丁绪贤教授兼任,至今已有近 80 年的历史。丁绪贤、黄叔寅、李景晟、许熙生、张道政、吴东儒、张定荣、叶钟文等一批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解放后,由国立安徽大学与安徽学院合并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化学系,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由安庆迁址至芜湖。 1960 年随学校改名为皖南大学化学系, 1972 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年在原化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基础上合并成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院现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三个系,有机化学、材料科学、分析科学、应用化学和化学教育五个研究所,设有化学(师范类)、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 个,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1 个,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学科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化学学科教育硕士等 1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省级刊物(《中学生化学》)。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有机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安徽省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化学基础实验中心)、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化学专业)各一个,省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教学论、有机化学、物理化学)5门,校级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专业实验、化工基础、有机波谱学、综合化学实验)4门,校级特优强专业(应用化学、材料化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教学论、材料化学)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实验室) 1个。学院拥有雄厚的办学力量,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教授 25 人,副教授29人,省级以上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6 人,在读博士的教师17人,中科院院士1人,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省仅 6 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朱清时院士、钱逸泰院士、游效曾院士、陈洪渊院士、吴奇院士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为我院兼职教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98人,研究生244人。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中、英文各类藏书数万册,国内外化学学术期刊200余种。   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坚持 “质量建院,内涵发展” 的办学理念,坚持 “保障教学,强化科研,严格管理”的办院方针,抢抓机遇,率先改革,是学校优先和重点投入的单位,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成为学校办学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

中原文化期刊怎么样

中原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的魂。 而对外汉语就是选出五千年来支撑我们前进不屈服的东西,去影响国外的人。文化传播于四海。

《中州学刊》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有“中原第一刊”的美称,所发的文章的转载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一直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茂。《中州学刊》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学术性、原创性,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州学刊》曾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二十佳期刊。《中州学刊》是国际学术交流期刊,是中原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欧美等地。

文化中国期刊怎么样

是中央级别。《中国文化报》创刊于198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权威性文化综合类日报。《中国文化报》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权威发布国家文化政策,快速报道全球文化动态,大力推介优秀文化作品。2009年11月12日,由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组建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京挂牌。至此,中国文化报社成为全国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第一家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下发后整体转企的报社。《中国文化报》是“国”字头报纸,在全国文化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现有的采编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相当比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6%。这样的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一直是《中国文化报》引以为傲的。但和很多机关报一样,《中国文化报》的行业性比较强,内容以指导工作为主。这种报纸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国文化杂志社是1995-08-31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2523室。中国文化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101441307L,企业法人刘梦溪,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文化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出版发行《中国文化》杂志;经济文化咨询;会议服务;承办展览展销;室内装饰;销售百货;打字;图文设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57260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65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文化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国化学期刊怎么样

期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出版周期: 月刊 中科院杂志分区 化学综合分类下的 4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04 917 755 773 被收录情况: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Current Contents - Physical, Chemical & Earth Sciences 出版社或管理机构 杂志由 WILEY-V C H VERLAG GMBH 出版或管理。 ISSN号:1001-604X 杂志简介/稿件收录要求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with its editorial office host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publishes original research work in all fields of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inorganic 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and analytic chemistry, , in the forms of Accounts, Articles, Notes and C

SCI和SCIE(SCI Expanded)分别是科学引文索引及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即网络版),主要收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包括2000多种外围刊。化学属于自然学科。

这还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得不说这个通讯作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毕竟做学术研究的人,还是需要脑门比较大的,人生在世,自恋一人,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有网友表示,这又不是什么学术造假,,压榨学生之类的原则性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科研人员适当活泼一点,有趣一点,脑海中多一些想法,多点创意,对于科研工作是有利的。 其实不光这个作者,在近年来的研究学术论文上,也是有许多中国元素也加入其中,这给人一种很新颖活泼的形象。可能在许多人眼里,作为研究的人就应该严肃对待,但社会一直处于变化中,如今搞怪元素多了起来,活跃气氛是很必要的,连科研及国家媒体机关现在都有许多在用网络用语,这样的现象是十分接地气,连接人们情感的一重要一环。如果从一些老板企业家们的角度来看,关于学术研究还是要严谨的,这样的态度是不是多了一丝的不屑和认真。其实做研究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十分古板的人,从我们国家现在有的科技研究人才来看,他们在学业工作时候是很严肃没错,可在私底下也是可以很欢愉的玩耍,毕竟他们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他们也时刻感受,加上现在互联网发达,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舆论,玩玩创意,有没有抄袭,确实是一种增添乐趣的行为。当然,这样的元素是可以适当增加,但要注意尺度,主要不要大幅度都采用这样的方式,相信是带有灵魂创意的。人们在创作时候,总是容易感觉到枯燥,如果可以适当发挥创意想法,对于他人研读也是很有作用的,能起到提头醒脑的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