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书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汉书的参考文献

欧阳定稿 欧公文易都是修改到妙处情有人买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徐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 徐皆山也',五字而已

中华瑰宝系列之各代精品之隋唐《史记》 ,中华书局1959年版。《秦集史》 ,中华书局1982年版。《汉书》 ,中华书局1962年版。《通典》 ,中华书局1988年版。《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1956年版。《后汉书》 ,中华书局1965年版。徐天麟《东汉会要》 ,中华书局1955年版。《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载《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袁刚《汉代郡国督察制度》 ,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刘欣尚《汉代的刺史制度》 ,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因为王莽成功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可是那些新政策其实是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才引来非常多人不满,所以他自己最终也失败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与地理学密不可分,又互相独立,地理学还有个独特的名称——“舆地”,就是取自《淮南子》以地为舆的说法。地理学的开端到现在已经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在周代,周朝设立有专门的官职,掌管方志和地理,但是第一次把地理学列为史部的是唐朝编纂的《隋书》,此后直至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都相沿不改。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列,地理与历史有极其密切联系。历史地理也叫沿革地理,其重心是从历史沿革与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地理变迁,和现代的地理学并不完全相同。古代的地理学著作,也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社会发展,人事变迁,古书上的地名、山名、河名、城市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了解历朝历代地名、山名、河名、城市名的异同演变的历史,就没有办法分析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条件和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事件。我国最早的地理志主要是记载山川、疆域、物产和风俗等,偏重于自然地理方面。比如《尚书》中的《禹贡》,《周礼》中的《职方》,还有《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都是偏重于自然地理方面。其中《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中国地理,对了解中国上古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汉书·地理志》则是首次专门记述中国地理的史料文献。自此之后,史书都继承了专门记载地理学的传统。比如《后汉书》有《郡国志》,《晋书》有《地理志》,《宋书》有《州郡志》,《魏书》有《地形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有《地理志》,《旧五代史》有《郡县志》,《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及《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地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朝代是宋朝,其地理水平非常发达。主要表现为:一、历史地理/沿革地理的空前发展;二、地志编纂的发达和编纂形式的规范化。宋朝随着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整个社会的印刷业比较发达,很多书籍都流通方便,便于对照研究,为沿革地理长足发展、空前发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历史地理/沿革地理成为一门学问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宋朝绝大部分地志中,都专门列一章进行叙述。比如《太平寰宇记》叙述郡县,便首先介绍建置沿革。宋代地图也注重沿革关系。传世的税安礼《地理指掌图》,便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贯古今的沿革地图。南宋学者郑樵也是一位研究历史地理/沿革地理的专家。他在《通志》中撰写了《地理略》和《都邑略》。这两略书都是重要的沿革地理著作。《地理略》中的《历代封畛考》,主要讲述历代疆域沿革;《开元十道图考》则专门讲述唐朝一代的疆域情况。最独特的是《都邑略》,它属于郑樵呕心沥血而新创的体例,叙述了历朝历代的国家都邑,还附述历朝历代的四裔都邑。南宋末年学者王应麟对历史地理/沿革地理也研究颇深。他撰写《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以《通鉴》名书,只不过是借《通鉴》之名来表示通贯古今之意,实际上是一部历史地理书。里面讲述了历朝历代州域、都邑以及山川、各国形势等内容。除此之外,王应麟还著有《诗地理考》一书,是利用《诗经》的相关地名来考证上古三代时期的疆域。元明时期,历史地理/沿革地理一直都在进步和发展,直到明末清初之际再一次迎来了大发展。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鉴于故国灭亡的心痛事实,把地理研究作为自己抒发抱负和理想的途径,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出发,撰写了长达一百二十卷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为了这本专论地方利弊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参阅了上千部各种志书,抄录了“四十余帙”的草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整合,从中探求出了一些有益国计民生的知识,作为拯救时弊改造社会的根据。而且因为他心怀故国的思想感情和起兵抗清的实际行动,使得其爱国思想渗透于著作的字里行间。与顾炎武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顾祖禹则撰写了《读史方与纪要》。顾祖禹,字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常住无锡宛溪,学者称宛溪先生。这位大学者隐居乡里,历三十余年,参考了二十一史和几百种方志,以明末时期的政区为根据,重新考订古今郡县的沿革变迁和山川险要、战守利害,著成了皇皇大著《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也是一名对故国有着强烈热爱情感的学者,他研究地理沿革注重实用的目的是为了抵抗清朝,恢复故国作准备。为此,他还自述著书的动机:“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他痛心于故国明朝不会利用山川形势的险要,不会吸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因而详细论述古代山川险要难易程度与用兵战斗、防守、攻打、占领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代战争中“在德不在险”思想是错误思想,品德重要,险要之地也重要,两者不冲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全书一百三十卷,前九卷,记述历代州域形势,后七卷,记载山川、分野,其余的一百十四卷,分叙省、府、州、县。每省先作总序,再附地图,再下为正文。正文顶格写,注低格写,注中之注夹行写。卷首还有三篇《总叙》,叙述自己著书的目的,又有凡例,概述自己撰书的要旨。因此,整册书条理分明、一目了然。顾祖禹治学严谨,考核精审。这册书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的重要参考文献。还有学者李兆洛撰写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译》,编录《汉书》以下各史地理志中所载郡县名称,按韵部加以排列;再按年代的先后,叙述每一郡县的沿革变迁,并且指明近现代这些郡县的所在地,十分方便一般的读者查阅。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古代奇书也算地理学书籍的范畴,那就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述河流水道的地理书。相传记述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条。《水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万幸的是北魏郦道元曾经为《水经》作注,那就是流芳百世的名著《水经注》。《水经注》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注文为原书的二十倍。全书大约30万字,分四十卷,注文引用书籍多达四百三十七种,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各水道所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以及古迹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文笔绚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历史地理专著之一。

汉书参考文献

对内是信奉黄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让生产力得到发展。对外则是和匈奴和亲,保障国家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结果后来招来了盗贼,衣服上的金丝都被人抽走了,现在我国正在极力修复它,现在已经将它收入博物馆。

仅供参考

后汉书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丑女分别是:嫫母、钟无艳、孟光和阮氏女。四大丑女虽然其貌不扬,但智慧出众,也就是情商很高,我认为这是他们比四大美女下场好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的四大丑女就是嫫母,钟离春 ,孟光 ,阮氏女 。因为由于他们的面貌丑陋,所以就没有当作政治的工具被利用来利用去,一生都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所以下场比四大美女好。

古代四大丑女是嫫母、钟无艳、孟光和阮氏女。她们的内心和能力非常了不起,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故而她们的下场远比四大美女好。且自古红颜多薄命,四大美女都卷入了政治场,又都因为自己的美貌在这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起了影响,难免成为了当权者们角逐过程中的牺牲品。

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扩展资料: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修

汉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现存两部最古的图书目录——谈《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搜集 点击:1379 更新:2005-4-26 2:03:36《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它是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的一篇,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上古到西汉末年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图书目录,它是唐初魏征等人奉敕编撰的《隋书》中的一篇,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是我们了解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而这两部目录,就恰好反映了我国古典目录学在这五、六百年中的一个巨大变化。这一巨大变化,主要指的是图书分类法从“六分法”演变为“四分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说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可惜的是,《别录》、《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它们都佚失了,你怎么知道它们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和特点,怎么知道它们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内容和作用呢?这就因为《别录》,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了。班固是根据《七略》来编写《汉书·艺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学术上的指导作用;(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的名堂;(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它就象一组分类陈列的大“橱窗”,各种文化、学术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质分别开来,象陈列品一样有条不紊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其次,班固将《七略》的《辑略》,也就是《七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各略各类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班固的一个创新,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免省反复检寻之劳,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录同时,就能读到总论式的大小序。这就象每个大“橱窗”的总说明书。再次,班固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再次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它就象大“橱窗”中每个陈列品上的简介。比如六艺略论语类中有“《论语》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说:“出孔子壁中,两《子张》。”又“《齐(论语)》二十二篇”,小注便说:“多《问王》、《知道》。”这一来,这两种《论语》篇目与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汉书·艺文志》就这样,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琅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班固只是凭借一部《七略》,稍加改头换面,称作《艺文志》的。其实,班固也花了许多心血。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分解辑略,散入各类之外,他还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书·艺文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他还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如《司马法》原入兵书略兵权谋类,班固则改归六艺略礼类,《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孙卿子》等原既入诸子略,又入兵书略,班固则全部移入诸子类,这就使图书归类更准确更科学了。总而言之,《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东汉以后,学术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经学巩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哪怕是在“异说”最兴盛、思想最开放的魏晋南北朝,经学的地位也不曾动摇。这一点,从玄学家不得不依附六经论语来发挥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样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书·经籍志》所说,史学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史学从六艺略春秋类的“附庸”一下子“蔚为“大国”,它迅速膨胀,逐渐独立。再次,由于经学成了仕进的敲门砖,文化成了士族的专利品,诸子学说衰落了,作为实用技术的军事、天文、数学、机械、医学等也统统受到鄙视,因此,这几类著作日益减少。再次,魏、晋以来,个人文集及总集、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这些选集,尤其是别集,虽然主要是文学作品,但决非仅有诗赋,也有政论、奏表、杂文等搀杂在里边。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特别是由学术文化性质决定的分类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张,以适应文化学术的发展变化了。首先站出来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是西晋的荀勗(xù)。荀勗根据三国魏郑默所编的《中经》更撰《中经新簿》时,把图书分成了四个部类: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书、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东晋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又对荀勗的乙、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这样,就大体确定了后世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由于这种分类法与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两方面目录学家的承认,“自时厥后,世相祖述”(《七录序》),如殷淳的《四部书目》、谢灵运的《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朏的《秘阁四部目录》都采用了四分法。当时如阮孝绪《七录》及刘孝标《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以“七”、“五”命名,但实际上也与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为外篇外,内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为社会科学的“子兵录”和应用科学的“术技录”,其他三部与四分法并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还应当是《隋书·经籍志》。有人会问,前面不是说,荀勗、李充已基本构成四分法了吗,为什么这里又说《隋书·经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这是因为:第一,《隋书·经籍志》之前,四分法并没有彻底占统治地位,象王俭《七志》、许善心《七林》仍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采用已不合时宜的七分法,而《七录》、《文德殿五部目录》虽与四部分类法相通,但毕竟还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录学界中,各种分类法还在交锋,到了《隋书·经籍志》问世之后,才天下靡然向风,确立了四分法的权威,沿用千余年之久。第二,《隋书·经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录比较粗糙,在小类上不如过去六分法的《汉书·艺文志》、五分法的《七录》那么精密,到了《隋书·经籍志》,才吸收了《七录》的这一优点,严密地分了小类,仅史部就分了十三类,这样才使四分法目录具备了一个完整详密的体系。所以我们说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应当是《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另附见佛、道两类图书,共著录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书。它在体制上与《汉书·艺文志》相仿,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附注在本书条目之下,使人们得以考见梁代的藏书及梁代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起到了“存今书,考佚亡”的双重作用,这是《隋书·经籍志》的一个创新,也是它胜过《汉书·艺文志》的地方。我们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个繁荣时期,公私收藏图书极为丰富。但由于侯景之乱的战火和梁灭于北周时元帝的焚烧,这些图书遭到了惨重的损失。隋代由于天下的统一,又出现了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公私藏书也十分丰富。那么,这两个高峰时期所藏的图书有些什么不同呢?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低潮时期里,又有哪些书出现,哪些书散亡残缺呢?《隋书·经籍志》如果简单地著录现存图书,势必不能反映这两个问题。于是《隋书》的编纂者们采取了用小注著录残缺、亡佚之书的方法,例如:“《后汉记》六十五卷。”注:“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此书梁代以后残缺了三十五卷。又如:“《周易》八卷。”注:“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费氏《易》四卷都尚完好无缺,而到隋代,费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据每类之末“通计亡书,合若干部若干卷”的数字统计,《隋书·经籍志》在注文中附注的残亡书籍达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这样一来,梁代与隋代的藏书情况和梁、陈之间书籍的聚散情况不都清清楚楚了吗?因此,有人称赞《隋书·经籍志》是一部“具有双重意义的实用目录”。总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不仅是现存最古的两部图书目录,也是使我国目录学逐渐走向成熟的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学术发展变化,还可以看到我国目录学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发展过程。文章录入:吟风斋主 责任编辑:木亚山《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汉书艺文志 诸子儒晏子八篇.名婴,諡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启后。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芈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谰言十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德事。甯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李氏春秋二篇。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俟子一篇。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平原君七篇。朱建也。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陆贾二十三篇。刘敬三篇。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贾山八篇。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贾谊五十八篇。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儿宽九篇。公孙弘十篇。终军八篇。吾丘寿王六篇。虞丘说一篇。难孙卿也。庄助四篇。臣彭四篇。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桓宽盐铁论六十篇。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衰,此辟儒之患道伊尹五十一篇。汤相。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述老子学。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刘向说老子四篇。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蜎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老成子十八篇。长卢子九篇。楚人。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田子二十五篇。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老莱子十六篇。楚人,与孔子同时。黔娄子四篇。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下之。宫孙子二篇。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周训十四篇。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孙子十六篇。六国时。捷子二篇。齐人,武帝时说。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时说於齐王。郎中婴齐十二篇。武帝时。臣君子二篇。蜀人。郑长者一篇。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楚子三篇。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於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阴阳宋司星子韦三篇。景公之史。公檮生终始十四篇。传邹奭始终书。公孙发二十二篇。六国时。邹子四十九篇。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六国时。黄帝泰素二十篇。六国时韩诸公子所作。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容成子十四篇。张苍十六篇。丞相北平侯。邹奭子十二篇。齐人,号曰雕龙奭。闾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冯促十三篇。郑人。将钜子五篇。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五曹官制五篇。汉制,似贾谊所条。周伯十一篇。齐人,六国时。卫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于长天下忠臣九篇。平阴人,近世。公孙浑邪十五篇。平曲侯。杂阴阳三十八篇。不知作者。右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阴阳家者流,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於禁忌,泥於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法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处子九篇。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游棣子一篇。晁错三十一篇。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名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公孙龙子十四篇。赵人。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右名七家,三十六篇。名家者流,盖出於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墨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田俅子三篇。先韩子。我子一篇。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右墨六家,八十六篇。墨家者流,盖出於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纵横苏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传。张子十篇。名仪,有列传。庞暖二篇。为燕将。阙子一篇。国筮子十七篇。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蒯子五篇。名通。邹阳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徐乐一篇。庄安一篇。待诏金马聊苍三篇。赵人,武帝时。右从横十二家,百七篇。从横家者流,盖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杂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大禹三十七篇。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五子胥八篇。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子晚子三十五篇。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为大夫。尉缭二十九篇。六国时。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淮南内二十一篇。王安。淮南外三十三篇。东方朔二十篇。伯象先生一篇。荆轲论五篇。轲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马相如等论之。吴子一篇。公孙尼一篇。博士臣贤对一篇。汉世,难韩子、商君。臣说三篇。武帝时作赋。解子簿书三十五篇。推杂书八十七篇。杂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右杂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农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於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野老十七篇。六国时,在齐、楚间。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董安国十六篇。汉代内史,不知何帝时。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赵氏五篇。不知何世。氾胜之十八篇。成帝时为议郎。王氏六篇。不知何世。蔡癸一篇。宣帝时,以言便宜,至弘农太守。右农九家,百一十四篇。农家者流,盖出於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小说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百家百三十九卷。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隋书经籍志》没找着,抱歉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分别简述先秦学术思想之源流与演变,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此书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条理清晰分明,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汉书•艺文志》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同样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这个学术大“橱窗”中,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琅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因此,价值是很高的。

汉书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花时间寻找专业资源,为你的主题提供有效的研究和洞察。尝试使用至少五个源来更改您的信息。不要只依赖1-2个来源。寻找实证研究。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找同行评审的实证研究。这些文章或书籍是由您感兴趣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他们的工作已被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阅读和保证。这些信息可以在科学期刊或在线搜索中找到。去图书馆。去当地的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看上去很老套,图书馆里到处都是有用的研究资料,从书到报纸,到杂志,再到期刊。不要害怕向图书管理员寻求帮助-他们受过研究培训,并且知道你的主题的所有内容都在哪里。看看互联网。使用搜索引擎和挑选前三个结果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用批判性思维彻底阅读每个来源,并确定它是否合法。网站、博客和在线论坛不需要只发布事实,所以确保你找到的信息是可信的。尝试更改搜索查询以查找主题的不同搜索结果。如果什么都没有出现,可能只是你的搜索查询与大多数关于你主题的文章的标题不匹配。使用学术数据库。有专门的搜索引擎和学术数据库,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的同行评议或科学出版的杂志、杂志和书籍进行搜索。虽然其中许多需要付费会员才能使用它们,但如果你是这所大学的学生,你可以通过你的大学会员资格免费获得。大多数学术数据库可以通过提供多个仅包含单一类型资源的搜索查询框和文件(例如,期刊文章或报纸)来查询非常特定的信息。利用这种能力,通过使用尽可能多的查询框来请求特定的信息。

第一步、首先,如下图所示,先将第一个参考文献写好,光标放置在文献前。第二步、点击图示位置处的编号库,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定义新编号格式”。第三步、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对齐方式按照自己喜好选择,然后点击确定。得到的效果图如下。第四步、接着就可以编辑第二个参考文献。在编辑完成后,将参考文献的标注加到对应的正文中。首先将光标放置在要插入的位置,然后选择插入-->交叉引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你要插入的引用文献。第五步、选择好后点击插入,即可得到如下效果图,最后选中"[1]",然后选择开始-->上标,得到上标形式标注。接下来按照这个步骤操作即可。

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不过那都要掏钱。如果你是大学生的话,建议你去你们学校的机房去那下载,那应该是免费的。

复制文献的参考文献可以去百度学术、谷歌学术检索,部分文献可以直接下载。不能直接下载的可以去文献的来源数据库中查找下载。英文文献还是使用谷歌学术比较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