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吕梁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发布时间:

吕梁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庄廷新1 吴迪2 刘晓东3(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2)[摘要]黄沟铀矿床产于辽河群浪子山组和钾长花岗岩接触带内带,赋矿围岩主要是重熔混合岩。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过程,重点对其地质特征、主要找矿成果进行阐述,基于新的认识,突破连山关地区原有的沿接触带找矿模式,在岩体内部找矿取得了新进展。[关键词]勘查;重熔混合岩;黄沟铀矿床1 发现和勘查过程黄沟铀矿床位于连山关铀矿床东南约1km,分布于接触带两侧,在距403矿化点南部约500m,256矿点西北约500m的位置。黄沟铀矿床的发现和勘查过程是在连山关铀矿床及403、256铀矿点的找矿勘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 连山关铀矿床及403、256铀矿点的发现和勘查过程连山关地区放射性地质普查工作始于1957年,核工业东北四〇六队在该区进行了区域放射性地质踏勘。1958年核工业东北四〇六队辽一队在该区进行了1∶5万地面伽马普查。1959~1964年核工业东北四〇六队辽二队在该区进行了矿点揭露工作。1959~1960年东北四〇六队辽宁二队本溪小队在1∶10000伽马普查时发现了256矿点,1963年9月四〇六队直属队在伽马普查时又发现了403异常点,随后对各异常点进行了地表揭露及钻硐探勘查。256矿点施工钻探5m,坑探2400m,并于1962年填制了1∶2000地形地质图1km2。钻硐探工作控制了435m标高以上、走向延长(NW 向)200m左右的地段。403异常点于1963~1964年进行了800m3 的地表揭露工作,主要以槽探配合剥土,深度约3m,同时填制了64km2地形地质图,并进行了1∶2000爱曼测量及1∶1000的伽马详查。原基建工程兵二五三团(现核工业二四三大队)普三中队于1974年进入该区进行普查工作,1975年发现工作区西部的连山关铀矿床,1976~1979年进行普查、详查工作。1980年由核工业东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队进行勘探工作,对矿床技术经济指标作出了评价,于1989年10月提交了《辽宁省本溪县连山关铀矿床勘探报告》。当时在报告提交后,并没有结束对矿床西南部的勘探工作。连山关铀矿床从1975年发现至1989年勘探结束,共投入地表钻探工程17m,坑内钻探18m,斜井及水平巷道77m[1]。1988~1991年核工业东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队在对五道沟铀矿进行初勘工作时对403、256矿点又进行了部分钻、硐探施工。但当时仍然认为256矿点的铀矿化主要展布方向是NW 向,因此在其西部沿接触带至403点南部布设了4条NE向勘探线(图1),其中4号勘探线深部见一个工业矿孔ZK46和两个矿化孔ZK47、ZK48(图2),两侧及深部未再控制。至1991年末,256矿点附近共投入钻探工作量13045m,坑探3756m3,硐室钻592m;已施工工程均限于350m标高以上。403矿点及其周边施工钻探12604m,坑探592m3。图1 256~403地区工程分布图1—第四系;2—石榴二云片岩;3—石英岩;4—白云母石英片岩;5—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6—红色混合花岗岩;7—白色碱交代混合花岗岩;8—变辉绿岩;9—伟晶岩;10—实测、推测地质界线;11—实测、推测断裂;12—坑道口位置;13—20世纪60年代施工钻孔;14—20世纪90年代施工钻孔及编号;15—勘探线及编号图2 403矿点4号勘探线剖面图1—坡积物;2—浪子山组二段云母片岩;3—浪子山组一段石英岩;4—白色混合花岗岩;5—浅红色混合花岗岩;6—红色混合花岗岩;7—地质界线;8—接触带;9—渐变地质界线;10—钻孔及编号;11—工业铀矿体;12—表外铀矿体2 黄沟铀矿床发现和勘查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核工业东北地勘局二四一大队在403~256地区找矿工作已有一些好的迹象,但受当时对控矿因素认识程度不够及找矿勘查技术水平所限,找矿工作未能有更大的突破。随着连山关铀矿床矿山开采及资源量核实等工作的开展,新的地质矿化现象不断发现,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于2006~2008年对黄沟地区开展了生产中的科研工作,对该区铀矿化的控矿因素又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前人对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限于就点论点,虽也发现了矿化与白色混合花岗岩及基底隆起有关,但未能充分认识到韧性剪切活动对碱交代作用、基底隆起及含矿断裂的主导控制作用。因此,以前的探矿工程一般均限于地表近接触带,很少向SW 向矿体延深方向布设。因此,进一步的普查找矿工作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基于新的认识、新的找矿理论指导,黄沟地区找矿工作逐步有了新的发现。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于2008~2010年对黄沟地区进行了铀矿普查工作,累计钻探施工47m,发现了较好的铀工业矿化。完成的全部27个钻孔中,发现4个工业孔、5个矿化孔、12个异常孔。普查钻孔见矿率为3%。2011~2013年继续对该区开展普查找矿工作,3年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72m。完成钻孔34个,其中工业矿孔17个、矿化孔5个、异常孔11个,普查钻孔见矿率为7%。至此,黄沟铀矿床被发现。在6年的普查工作之间,找矿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不断丰富,找矿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在认识上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是对矿体形态产状的认识,钻探工程部署由2011年的330°勘探线调整为2012年的0°勘探线;二是对矿体存储空间和赋矿围岩的认识,由重熔混合岩控矿改为构造裂隙控矿,勘探深度也随之增加,由之前勘探工作打到红色花岗岩就终孔调整为综合判断终孔标志。2 矿床基本特征1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工作区位于全国16个重点成矿带之一的辽东-吉南成矿带内,东南距辽宁省本溪县连山关镇约5km。西距连山关铀矿床约1km。区内交通方便,东距沈丹线铁路、公路均约10km,北距本溪市30km,区内有辽连公路及乡间公路相通。面积约5km2(图3)。工作区属于千山山脉中低山区,东高西低。山脉海拔一般为350~550m,相对高差200~300m。地形切割中等。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7℃,冬季漫长,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雨季在6~8月,7~8月降雨量最大,年降雨量930mm。本区人口稠密,采矿业发达,除西部的连山关铀矿外,铁矿、硫化铁矿、大理石矿等比比皆是。居民以农作物生产为主,兼营林业及采矿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大豆。木材以硬杂木为主[2]。2 地质特征(1)构造黄沟铀矿床位于辽东古裂谷北缘连山关短轴穹状复式背斜的南翼西段[3],该复式背斜轴向NW,核部为新太古代连山关钾质混合花岗杂岩体,冀部为古元古代辽河群沉积变质岩系所覆。矿床内构造主要有3种:①NW 向大型韧性剪切带,为主要控矿构造;②NEE向至EW 向次级裂隙,为富铀矿体定位空间;③NE向断裂,为晚期构造。图3 工作区交通位置图1—连山关铀矿床;2—高速公路;3—国道;4—省道;5—县道;6—铁路;7—河流;8—高程点;9—黄沟铀矿床(2)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鞍山群残留体及古元古界辽河群[4](图4)。鞍山群:呈残留体赋存于混合花岗杂岩体中,矿区内仅有茨沟组及大峪沟组。茨沟组:下部为斜长角闪岩,中部为各种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厚层磁铁石英岩,上部为黑云变粒岩、石英岩。总厚度大于500m,该组岩石混合岩化强烈。图4 连山关地区区域地质简图1—奥陶系灰岩;2—寒武系灰岩;3—震旦系石英岩;4—辽河群沉积变质岩;5—燕山期花岗岩;6—白色混合花岗岩;7—红色混合花岗岩;8—地质界线;9—不整合界线;10—渐变地质界线;11—断裂及构造方向;12—韧性剪切带;13—重熔变形带;14—铀矿床、矿点;15—黄沟铀矿床大峪沟组: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浅粒岩、二云石英片岩、二云片麻岩、夹电气浅粒岩、电气透闪变粒岩、云母斜长片麻岩等组成,总厚度大于624m。茨沟组、大峪沟组总的特点是:下部以角闪质岩石为主,上部以黑云质岩石为主,并出现片岩、千枚岩及石英岩。原岩建造主要为基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向上过渡为酸性火山岩-沉积建造及碎屑泥砂质岩建造,陆源沉积物自下而上增多。本群铀含量较低,平均为42×10-6。经鞍山、吕梁两期混合岩化作用,铀局部富集,可形成具有一定工业意义的铀矿化。辽河群:区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及西北部,东北部也有少量出露。本群地层出露完整,韵律明显,构成一巨大沉积旋回。矿区内共出露5个岩组。从各组岩石类型看出:①浪子山组为碎屑岩-黏土质岩建造;②里尔峪组为酸性岩-火山岩建造;③高家峪组为黏土质-半黏土质建造及碳酸盐岩建造;④大石桥组为碳酸盐岩建造;⑤盖县组为碎屑岩建造。总厚度6891~7983m。本群的铀含量普遍较低,最高5×10-6,最低0×10-6,以浪子山组石英岩最高,里尔峪组其次,高家峪组、大石桥组、盖县组最低。本群内赋存铁、铀、钍、稀土、硼、黄铁矿、磷、菱铁矿、滑石、石墨等矿产。浪子山组是区内主要含铀层位。辽河群与鞍山群为角度不合接触。(3)岩浆岩连山关混合花岗杂岩体西起弓长岭,经连山关至草河城,呈近东西向分布,区内长40km,宽7~10km,面积约320km2,构成弓长岭下马塘复背斜的轴部,混合了鞍山群和辽河群浪子山组底部岩层[5]。该混合杂岩体主体由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组成,其间有少量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残留体,并大量分布太古宇鞍山群残留体,边部分布有在韧性剪切背景下发生的动态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白色重熔混合岩。1—浪子山组二段石榴二云片岩;2—浪子山组一段石英岩;3—浪子山组一段白云母石英片岩;4—重熔混合岩;5—钾长花岗岩;6—黑云母花岗片麻岩;7—脆性断裂;8—地质界线;9—渐变地质界线;10—岩相分界线白色重熔混合岩分布在红色混合花岗岩与辽河群浪子山组之间,与围岩呈和谐的过渡关系。该类岩石的石英含量一般在50%以上,其他成分与红色混合花岗岩类似,无片麻理,与其他岩石渐变过渡。为连山关铀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6](原勘探报告称为混合质石英岩)。岩体边部除形成白色重熔混合岩外,还形成了一套变形程度由弱到强的变形杂岩。该变形杂岩发育于白色混合花岗岩与浪子山组底部石英岩之间,岩性一般为白云母石英片岩[7,8](糜棱片岩)。一般由岩体向外的顺序是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钾长花岗岩—重熔混合岩(可无)—白云母石英片岩(糜棱片岩) ( 发育重熔混合岩的地段可缺失)—石英岩—石榴二云母片岩(图5)。3种主要岩性的基本特征见表1。图5 接触带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 连山关混合花岗杂岩体岩石基本特征续表锆石形态特征及SHRIM P定年结果表明,连山关岩体形成于2511~2540Ma,同时发现了包裹在年龄为25xxMa左右的新鲜锆石中的老碎屑锆石,年龄在2917~3045Ma,说明连山关岩体物源与古太古代地体有相关性[3]。(4)铀矿化特征黄沟铀矿床位于连山关矿床东南约1km处,成矿条件与连山关矿床类似。根据钻孔编录资料将研究区的铀矿化按矿化类型分为两种,分别为构造-重熔混合型铀矿化和沉积变质型铀矿化,但后者未发现有工作意义的铀矿体,其特征见表2。表2 黄沟地区铀矿化特征主要富矿体的矿化围岩为重熔混合岩、碎裂重熔混合岩(原称混合质石英岩),而向花岗岩内带的浅红色、红色混合花岗岩中矿体逐渐变薄,品位变低至尖灭。根据野外岩性编录总结,我们发现黄沟地区的碎裂重熔混合岩和碎裂钾长花岗岩中铀矿化的区别主要是赋矿岩石中矿物含量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岩性中石英、长石和以绿泥石和黑云母为主的泥铁质胶结物含量的不同,重熔混合岩的绿泥石和石英较钾长花岗岩多,而长石含量则略低于钾长花岗岩(图6,图7)。两种岩石的其他矿化特征则未发现明显区别。因此,我们认为黄沟地区产于碎裂重熔混合岩中的铀矿化和产于碎裂钾长花岗岩中的铀矿化在成因上是基本相同的,暂不区别对待。图6 碎裂重熔混合岩铀矿心图7 碎裂钾长花岗岩铀矿心3 矿体特征矿体分布在东西长约600m、南北宽约400m的范围内(图8),标高在10~560m之间,其中大多数矿体集中在120~320m之间,埋深为170~460m(图9)。最浅的32号小矿体标高为500~560m。资源量最大的17号矿体赋矿标高为26~187m。主要矿体相对集中,利于开采。但矿床向西深部延伸方面与连山关铀矿床类似,受限于钻探难度仍未控制封闭。矿体呈板状、透镜状,走向大多为NE66°~90°(图10),倾向南、南南西、南南东,倾角20°~65°不等,矿体倾向延长最大327 m,走向长度最长约240m。矿体厚度一般为几十厘米到4m,最大视厚度为78m。矿体受大型韧性剪切作用影响,连山关岩体在近接触带处局部发生张剪拆离作用,次生脆-韧性断裂将岩体切割拆离,形成的低压空间由韧性-半熔融的重熔混合岩充填,富铀热液在其内较为脆性的构造带内富集成矿,矿床中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重熔混合岩异常增厚部位以及重熔混合岩和钾长花岗岩岩性过渡带的北东向剪切裂隙中,自南东向北西雁行排列。研究区内围岩蚀变强烈,热液活动现象明显,其中胶状黄铁矿化、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与铀矿化关系密切。赤铁矿化分为砖红色和棕褐色两种类型。砖红色赤铁矿化中黑云母并未完全蚀变成绿泥石,而棕褐色赤铁矿化镜下发现大片的绿泥石蚀变,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显著,可作为找矿标志。铀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中品位(>1%)以上的较富矿石主要产于构造岩中,但这些含矿构造规模均不大,贯通性差,很难在地表被发现。推测这些含矿构造应为韧性剪切活动晚期,在构造层次由深构层转化至浅构层的过程中,在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拉伸褶皱轴部形成的张剪性韧性-脆性断裂。图8 黄沟地区地形地质图及钻探工程分布图1—第四系残、坡、冲、洪积物;2—里尔峪组大理岩、透闪大理岩;3—浪子山组四段灰黑色石英云母片岩及千枚板岩;4—浪子山组三段薄层状透闪大理岩夹片岩及变火山岩;5—浪子山组二段上层石榴二云片岩;6—浪子山组二段中上层变粒岩及云母石英片岩;7—浪子山组二段中下层石榴二云片岩含石英析离体;8—浪子山组二段下层灰白色石英云母片岩;9—浪子山组二段未分;10—浪子山组一段石英岩及云母石英片岩;11—重熔混合岩;12—红色混合花岗岩;13—变斜长角闪岩;14—韧性剪切断裂;15—压性断裂及倾向;16—扭性断裂及倾向;17—张性断裂及倾向;18—性质不明断裂;19—推测断裂;20—实测地质界线;21—推测地质界线;22—渐变地质界线;23—高程;24—钻孔及编号;25—见工业矿孔、矿化及异常钻孔;26—探槽;27—地层产状;28—矿点及编号图9 黄沟铀矿床2号勘探线剖面图1—石榴二云母片岩;2—石英岩;3—重熔混合岩;4—钾长花岗岩;5—工业矿体;6—低品位矿体;7—矿体参数;8—已施工钻孔及编号;9—已施工钻孔孔深;10—水云母化;11—构造破碎带;12—绿泥石化;13—硅化;14—钾长石化;15—黄铁矿化本区铀矿化与连山关铀矿床具相似的特征,均为与大型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构造-重熔混合型铀矿床,铀矿化系在富铀花岗岩(提供铀源)、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成矿动力及热液运移通道)、动态重熔混合作用(形成富铀热液)及晚期脆性裂隙系统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图10 黄沟地区160m中段地质平面图1—浪子山组3段薄层状透闪大理岩夹片岩及变火山岩;2—浪子山组一段石英岩及云母石英片岩;3—重熔混合岩;4—黑云母花岗片麻岩;5—红色混合花岗岩;6—韧性剪切断裂;7—地质界线;8一工业矿孔;9—工业矿体;10—低品位矿体3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1 主要成果1)通过6年的普查找矿工作,大致查明了黄沟西部深部存在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铀矿体群分布,初步查明了工作区的地质构造和蚀变发育特征,大致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大致查明了铀矿化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等,落实可供详查的矿产地一处。2)总结了找矿标志:①近接触带处大型韧性剪切带发育部位;②重熔混合岩增厚变异部位;③NEE走向、EW或NWW向雁形排列的脆性断裂发育部位;④已发现的铀矿点、矿化点西部的深部;⑤胶状黄铁矿化伴随棕褐色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强烈叠加处。2 创新点连山关地区为辽东铀成矿重点区域,多年来多家地勘单位在此开展了找矿工作,相继发现了沿接触带分布的一系列铀矿点。黄沟铀矿床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展过找矿工作,但是由于当时认识上存在局限,仅在接触带找矿且钻探深度普遍偏浅,在见到红色混合花岗岩时就停钻,种种原因导致未能取得突破,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进入黄沟地区工作,经过仔细的野外勘查和室内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黄沟地区具有很好的铀成矿前景,到2013年工作了8个年头,认识不断提升,理论不断丰富,进而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并认为黄沟铀矿床成因属于构造-重熔混合热液型。铀矿化受次级裂隙控制,分布在重熔混合岩异常区的NEE向—EW 向次级裂隙中。新的找矿经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矿体形态产状受含矿裂隙的控制,不同地段可能有局部变化,钻探工程部署由2011年的330°勘探线调整为2012年的0°勘探线;二是矿体存储空间和赋矿围岩的认识,由重熔混合岩控矿改为构造裂隙控矿,勘探深度也随之增加,由之前勘探工作打到红色花岗岩就终孔调整为根据岩性、构造、蚀变综合判断终孔标志。该矿床的发现为在连山关地区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经验。4 开发利用情况目前黄沟铀矿床尚未开发利用,因其距连山关铀矿床仅1km,如若开发可利用连山关矿山的设备及已有巷道,可节省支出,增加效益。5 结束语黄沟铀矿床发现较晚,但意义重大,不仅新增了资源量,延长了矿山寿命,而且新的地质认识有助于连山关地区的找矿工作,以点代面,放眼全区,连山关地区乃至整个连山关岩体有类似成矿特征的地区还有很多。世界铀资源总量中,前寒武纪铀矿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为重要的铀成矿省。但在我国目前仅在辽东连山关地区发现成矿年龄为前寒武纪,而且具有有利的铀成矿条件,建议多家地勘单位多交流、沟通,共同为连山关地区铀矿大基地建设而努力。参考文献[1]核工业二四一大队.辽宁省本溪县连山关铀矿床勘探报告[R],[2]庄廷新,等.辽宁省本溪县黄沟地区铀矿普查[R],[3]庄廷新,等.连山关岩体南缘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C].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科研报告,[4]张秋生,等.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成矿作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5]郭智添.辽东连山关早前寒武纪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2(S1)[6]刘汉儒,等.3075矿床富矿段物质成分围岩蚀变及其与铀矿化关系[C].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科研报告,[7]王文广,等.辽东中部地区区域铀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远景评价[R],[8]金念宪,等.连山关岩体南带铀矿化特征与点带对比[R],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作者简介]庄廷新,男,1966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总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放射性地质专业,1992年获长春地质学院构造地质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铀矿地质工作。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8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89人;兼职教授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海外学者1名,“985”、“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22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省级教学名师(4人):刘方、杨卫民、翟言强、李强华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应用化学实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3个):植物生理基础及应用技术(杨卫民)、化工单元操作(田海玲)、分析化学(范冬梅) 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职称 所属系部 植物生理学 杨卫民 教授 生命科学系 分析化学 范冬梅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高等数学 马金亭 副教授 数学系 高等代数 刘方 教授 数学系 化工原理 田海玲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大学语文 吕勇兵 副教授 中文系 C程序设计 王里平 副教授 计算机系 计算机基础 高文莲 副教授 计算机系 大学英语 白小红 副教授 外语系 综合英语 冯克明 副教授 外语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薛金莲 副教授 思政部 建筑工程测量 郝志峰 副教授 建筑系 运动生理学 阴乃应 副教授 体育系 大学体育 李震 教授 体育系 学校荣誉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筑工程实验室 校级科研实验室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1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卫英慧 2生物材料研发室 刘保琦 3生物技术研发室 杨卫民 4材料化学实验室 翟言强 5量化计算实验室 王炎 6材料与化工厂技术工程中心 秦永琪 7药物化学实验室 乔元彪 8应用化学实验室 王中慧 9配合物合成实验室 武国兴、张军 10力学实验室 白贵臻 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75万册,电子图书6万册,中文纸质报刊890种,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两个全文电子期刊库,有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2个,自建数据库包括馆藏书目数据库、条形码数据库、读者数据库。 学术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前身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2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10]896号文件,同意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吕梁学院学报》,由吕梁学院主管主办。主要栏目: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吕梁地方文化研究等,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期刊点评会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8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89人;兼职教授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百人计划”海外学者1名,“985”、“211”工程院校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22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省级教学名师(4人):刘方、杨卫民、翟言强、李强华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应用化学实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3个):植物生理基础及应用技术(杨卫民)、化工单元操作(田海玲)、分析化学(范冬梅) 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职称 所属系部 植物生理学 杨卫民 教授 生命科学系 分析化学 范冬梅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高等数学 马金亭 副教授 数学系 高等代数 刘方 教授 数学系 化工原理 田海玲 副教授 化学化工系 大学语文 吕勇兵 副教授 中文系 C程序设计 王里平 副教授 计算机系 计算机基础 高文莲 副教授 计算机系 大学英语 白小红 副教授 外语系 综合英语 冯克明 副教授 外语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薛金莲 副教授 思政部 建筑工程测量 郝志峰 副教授 建筑系 运动生理学 阴乃应 副教授 体育系 大学体育 李震 教授 体育系 学校荣誉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筑工程实验室 校级科研实验室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1材料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卫英慧 2生物材料研发室 刘保琦 3生物技术研发室 杨卫民 4材料化学实验室 翟言强 5量化计算实验室 王炎 6材料与化工厂技术工程中心 秦永琪 7药物化学实验室 乔元彪 8应用化学实验室 王中慧 9配合物合成实验室 武国兴、张军 10力学实验室 白贵臻 馆藏资源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75万册,电子图书6万册,中文纸质报刊890种,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两个全文电子期刊库,有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2个,自建数据库包括馆藏书目数据库、条形码数据库、读者数据库。 学术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前身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2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10]896号文件,同意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吕梁学院学报》,由吕梁学院主管主办。主要栏目: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吕梁地方文化研究等,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吕梁学院学报期刊点评网

不知道你问的什么问题。是太原的历史吗。太原这个城市城市最早在商代有记录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点评

[1]张珍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2]武宇林 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何红一 南方民族民间剪纸对中国剪纸的特殊贡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段春华 中国民间剪纸与马蒂斯剪纸的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戴嘉艳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6]余晓红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访湖南望城第一家华夏剪纸博物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郭秀 民间剪纸造型手法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 [8]万炜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赵娅迪 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 美术大观,2010,(5) [10]王媛媛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2) [11]白航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12]杨雨佳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 艺术百家,2010,(4) [13]朱晓红 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发展变化思考[J] 装饰,2010,(11) [14]马安君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刘国武,刘贲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吕焰 论格式塔与民间剪纸的造型思维[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7]黄千,王晓华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8]黄千,李英睿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美术大观,2009,(8) [19]梅玉洁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李晓丹 东西方造型基础的追溯——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之异同[J] 美术大观,2009,(11) [21]董喆 美在人间 贵在纯真——漫话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9,(11) [22]汪辉,肖琼娜 民间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装饰,2006,(2) [23]顾浩,周军 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 装饰,2006,(7) [24]关健 谈民间剪纸的收藏[J] 装饰,2006,(9) [25]康小花,赵军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J] 美术大观,2006,(10) [26]季玉民,殷晓克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6,(10) [27]许中美 浅析乡村女性对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6,(11) [28]尚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J] 装饰,2007,(1) [29]黄坚 备极工巧:闽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0]陆蕾 浅谈民间剪纸的审美创造[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4) [31]许茵茵 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构想[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2]谢群 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 美术大观,2007,(6) [33]王晓玲 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探究[J] 美术大观,2007,(9) [34]王晓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体系架构[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35]王继红 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几则断想[J] 淄博师专学报,2006,(2) [36]许中美 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 菏泽学院学报,2007,(4) [37]谭嫄嫄,宁绍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8,(12) [38]陆序彦 民间剪纸的精神性及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9]王焰安 试论民间剪纸的版权主体及版权享有[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0]孙琳,陈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41]刘彩清 中阳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2]王景怡,王立秋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J] 美术大观,2008,(5) [43]王立秋,董其志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 美术大观,2008,(5) [44]楼正国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设计语言[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45]刘流,张展 毕加索的中国知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直觉思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6]李志宏 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7]詹克兢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J] 艺术百家,2005,(3) [48]何红一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保护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9]李滔 民间剪纸中的生活美[J] 装饰,2005,(9) [50]王焰安 对商业形态民间剪纸版权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吕梁教育学院是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备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二十五年来,吕梁教育学院在艰难中崛起,在创新中前进,为基础教育和社会各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2000余名,为吕梁以至全省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吕梁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2002 年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李松扬//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55-58 英雄失路的悲歌:论稼轩的英雄主义和稼轩词的个人主体意识/杨新民//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1-7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叶帮义//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81-84 “摧刚为柔”与“健笔柔情” :稼轩词、白石词异同论/李冬红//江淮论坛,104-109 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廷杰(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4(2)15-19 刚柔相济诉衷情:稼轩词《水龙吟》、《摸鱼儿》之比较/张书萍//淮南师范学院学 报,2002,79-80 词人本色是将军:读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李俊//集宁师专学 报 ,27-29 浅论辛词之“豪”/李颖//继续教育研究,104-106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陈鑫;刘尊明//阴山学刊:社科版,5-9 辛弃疾赋词说财富/向洋//党风通讯,2 壮士报国恨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辛弃疾悲剧人生轨迹探幽/刘畅//焦作工学院学报: 社 科版,3 辛词接受史导论/程继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47-51 辛弃疾诗词创作的不同心态及表现/曾子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52-55 辛弃疾师承序考/程继红//南昌大学学报: 社科版,96-100 论清代三大词派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程继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78-82 论晚清陈廷焯的辛词批评/程继红//江西社会科学,88-90 辛弃疾《摸鱼儿》词“君莫舞”新解/邓新跃//中国韵文学刊,86-88 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贡献/覃问秋//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2-24 辛词以文为词的语篇分析:[辛弃疾]/易匠翘//社会科学战线,270-272 2001 年 稼轩归隐心迹新论/李青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83-86 辛弃疾与博山寺/苏家琪//贵州文史丛刊(贵州),80 辛弃疾词的艺术技巧/张景艳,鞠振永//语文学刊(呼和浩特),20-21 稼轩词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效应/熊黎明//楚雄师专学报,24-27 稼轩词中“见底道”的结构和意义献疑/袁毓林//语文研究(太原),1-4 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朱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115-117 稼轩词俗语语词辨析/辛更儒//中国典籍与文化(京),62-71 美的“替代物”和乐的“消愁物”:试析辛弃疾农村词的局限性/叶志衡//湖州师范学院学 报,6-10 辛弃疾、姜夔咏花词比较/滕春红//唐都学刊(西安),90-93 夏夜的图景,丰收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郭杰//古典文学知识(南京), 34-36 情绪 外物 幻境: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梅子满//名作欣赏(太 原),105-106 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小青//重庆工学院学 报15 (1)99-101 “莫望中州叹黍离” :辛弃疾词的“故土情结”/朱丽霞//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6 略论稼轩谐谑词/范学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6-69 “别夜”新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刘德禄;俞继红//高等函授学报: 哲社版,13-14 够了吗?不够看这个—— 绝对够了。

王明寿1 王楚峰1 魏永佩2 张心勇1 徐文军1(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美国远东能源公司 北京 100016)作者简介:王明寿,男,1966年出生,高级地质师,在职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现在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多年从事煤炭、煤层气勘探、生产及科研工作。摘要 煤层气的富集与储层特征密切相关,并受地质条件的制约。本文在详细研究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富集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沁水盆地北端寿阳区块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并对开发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基于煤岩、煤质、煤体结构及孔渗性、吸附性的观察和测试,该区煤层表现为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局部发育构造煤、裂隙较发育,吸附性能力强、含气量高,含气饱和度偏低。总体来说,适合煤层气的开发。该区煤层气的富集主要受控于热演化史和埋藏史。在区域变质的背景上,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生气强度大;另外,煤层的埋深、顶底板封闭性及水文地质条件都会影响含气量的大小,煤层气富集是多因素有效配置的结果。关键词 煤储层 含气量 热演化 羽状水平井 寿阳区块Analysis on Status,Geology Features and Prospects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houyang BlockWang Mingshou1,Wang Chufeng1,Wei YongPei2,Zhang Xinyong1,Xu Wenjun1(China United Coalbed Methane Corporation,L,Beijing 10001 1;Far East Energy Company,Beijing 100016)Abstract:Coalbed methane(CBM)enrichment depends on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and it is also conditioned by geologic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study on the reservo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BM enrichment mechanism,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tuality was summarized and foreground was prospectedresearch findings in Shouyang Block,northern Qinshui B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and test for coal type,coal quality,coal structure and porosity-permeability,adsorbability,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bed are displayed as follows:thick reservoir,high thermal evolution,local structural coal,developed fracture,noticeable adsorbability,high gas content,low gas In one word,research area fits for CBMThe CBM enrichment is controlled by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burial Owing to magma thermal metamorphism superimposing on the regional metamorphosis,the intensity of gas generation is higher;Moreover,burial depth,closure property of adjacent rock,and hydrologic geology also affect gas content,CBM enrichment is the result of sound multifactorial Key words:CBM reservoir;Gas content;Thermal evolution;Multilateral horizontal well;Shouyang Block引言寿阳区块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沁水盆地北端(图1),相邻的阳泉矿区是我国著名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典型的高瓦斯矿区,从1957年就开始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工作[1]。在多年的煤矿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煤矿瓦斯抽放经验,是我国煤矿瓦斯抽放和利用最成功的矿区。现建有8座瓦斯抽放站,抽放历史长,目前年瓦斯抽放量达2×108m3,占全国第一位[2]。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兴起,寿阳区块以其良好的资源条件及开发条件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热点。从1996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韩庄区施工HG1井开始,近十年来先后有多家单位在区内开展煤层气基础研究和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工作,施工了10口煤层气参数井或生产试验井(包括远东能源公司施工的3口煤层气羽状水平井),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本文对近年来该区块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进行了总结,针对该地区煤层气勘探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地质技术问题,对该区煤层气的富集机制和控气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指导勘探工程部署,从而实现该地区煤层气开发的突破。图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1 勘探开发历史及现状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5年,原煤炭部在阳泉矿区施工了一些煤层气地面抽放井,有的井还进行过井下压裂以提高产量,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认识水平,未取得预期的目的[3]。1995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 DP)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煤科总院西安分院承担的《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阳泉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专题科研报告,对阳泉矿区(包括生产区、平昔区和寿阳区)煤层气资源开发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其中重点对寿阳区的煤层气资源开发进行了评价和研究。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于1996~1997年在韩庄井田施工了HG1、HG6、HG3、HG2等煤层气勘探参数井,获得了该区有关的煤储层参数。其中对HG6井的主要煤层进行了压裂改造和排采试验,取得了该井合层排采的一整套生产数据。1996年阳泉矿务局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合作,针对阳泉矿区寿阳区煤层气资源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且共同完成了《阳泉矿区寿阳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联公司1997~1998年在寿阳区块施工了4口煤层气井,其中1口探井,3口生产试验井,获得该区宝贵的煤储层参数和生产数据。1998年完成了四条二维地震勘探线,共计167km,获得了较丰富的地质成果;2002年4月16日,美国康菲公司与中联公司正式签订PSC合同;2003年6月,康菲公司与远东公司签订寿阳项目转让协议,由远东公司接任作业者,根据对寿阳区块以往勘探资料的分析,项目联管会认为常规的垂直井压裂完井技术在该区效果不太理想,决定在该区块实施羽状水平井,以期取得开发的突破。2005年,远东公司在该区施工了3口羽状水平井,其中2口在煤层段进尺超过3000m,目前,3口井均在进行生产。2 地质背景沁水盆地北端位于北北东向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隆起以西,汾河地堑东侧,阳曲—孟县纬向构造带南翼。总体形态呈现走向东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内构造简单,地层平缓,倾角一般在10°左右。寒武纪至中奥陶世,本区地壳稳定沉降,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形成了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沉积。中奥陶世以后,由于加里东地壳运动,华北断块上升,全区遭受长期剥蚀。到中石炭世,本区地壳再次沉降,沉积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奠定了形成煤层气的物质基础。随着上覆三叠系地层的沉积,石炭二叠纪煤层的埋深增加,地温、压力的增高,煤层发生深成变质作用。印支运动使本区整体抬升,广泛遭受剥蚀。早中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燕山运动,形成了北有孟县隆起,南有中条山隆起,东有太行山隆起,西有吕梁山隆起的沁水盆地。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再次改造,沁水盆地被晋中断陷和霍山隆起分割为三个部分,即沁水煤田、西山煤田和霍西煤田。沁水向斜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构造盆地,本区即处于沁水向斜的北部转折端。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由于较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大地热流背景值升高,本区石炭二叠纪煤层在原来深成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又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致使煤化作用大大加深,形成了本区高变质的瘦煤、贫煤以及少量无烟煤。3 煤储层特征1 主要煤层及其特征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10余层,其中3#、15#煤为主力煤层。上主煤层(3#煤层):俗称七尺煤,位于山西组中上部,距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分界砂岩(K8)20~30m左右,全区煤层厚0~78m,煤层较稳定,寿阳矿区西部和阳泉三矿矿区煤层较厚,其他地区煤层变薄,甚至尖灭。结构简单,有时含一层夹矸,顶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为炭质泥岩和细砂岩。下主煤层(15#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石灰岩标志层(K2)底部为其直接顶板,煤厚27~48m,全区稳定,是研究区煤层气开发的主力煤层。在寿阳县城附近存在一潮道砂体,出现走向近南北,长10km,宽4km的无煤带。15号煤层含夹矸1~3层,结构中等,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砂岩和炭质泥岩。2 煤储层裂隙特征从研究区内生产矿井井下观测,以及定向块样显微镜下观察裂隙密度和间距定量统计,煤中规模小的裂隙比规模大的裂隙发育,从中型、小型到微型,裂隙的密度增加,间距减小。裂隙的发育程度还与煤岩组分有关,从暗淡型煤、半暗型煤、半亮型煤到光亮型煤,裂隙的密度增大,间距减小。镜煤中裂隙一般平直,垂直层理面,少数斜交层理面,显微镜下观察裂隙宽度为2~15μm;亮煤和暗煤中裂隙形态比较复杂,有锯齿状、分叉状、阶梯状、雁行状等,显微镜下测量裂隙宽度一般为8~45μm。煤中裂隙常见矿物质充填,充填物多为方解石、黄铁矿及粘土矿物等。方解石多呈脉状充填,黄铁矿呈莓状或结核状,有时黄铁矿分布于方解石脉中,形成混合状填充。3 煤层含气量及赋存规律3#煤层甲烷含量在寿阳勘探区介于05~15m3/t,平均为99m3/t,主要集中在8~12m3/t范围内;15#煤层甲烷含量介于6~48m3/t,平均00m3/t。煤层解吸气成分以CH4为主,一般为63%~87%;其次为N2和CO2,N2浓度为0~47%,平均90%,CO2为0~00%,平均62%;个别样品有C2出现。煤层含气量的平面分布特征与煤层埋藏深度变化相关,总体表现为自北向南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含气量增大。该区埋深为300m 以浅的煤层,含气量一般小于00m3/t;在300~600m 埋深线之间,含气量为9~12m3/t;600~1000m 埋深线之间,含气量变化为12~16m3/t;1000~1400m 埋深线间,含气量为16~22m3/t;1400~1800m 埋深线附近,含气量为22~26m3/t;至最南部的煤层1800~2000m 埋深线附近,含气量最大可达26m3/t[4]。4 煤储层等温吸附性能及含气饱和度煤的吸附性能决定着煤层气的储集能力和产出过程,通常用吸附常数和等温吸附曲线来描述,含气饱和度是指在一定的储层压力、温度条件下煤层气的吸附饱和程度[5]。研究区内施工的10口煤层气井均进行了等温吸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寿阳地区煤的吸附能力较高,3号煤原煤的饱和吸附量(VL)为 04~65m3/t,平均 29m3/t;Langmuir压力(PL)为69~98MPa,平均41MPa。15号煤原煤的饱和吸附量(VL)为55~93m3/t,平均 31m3/t;Langmuir 压力(PL)为 79~74MPa,平均31MPa。从SY-XX井的等温吸附曲线(图2)可见,在0~8MPa区间内,随压力增高,吸附增量变化比较明显,其中以0~3MPa间变化最显著,平均吸附增量为42m3/MPa;3~8MPa间的平均吸附增量为66m3/MPa;8~11MPa间的平均吸附增量为69m3/MPa;11~15MPa间仅为42m3/MPa。这说明煤层气井在排水降压过程中的产气高峰期应该是3MPa至煤层排采废弃压力之间,含气饱和度总体偏低。图2 SY—XX井3号煤层原煤等温吸附曲线5 煤的渗透性研究区有8口煤层气参数井和生产试验井16层煤进行了注入/压降测试,取得了较多的煤层渗透率数据,总体来讲,煤储层的渗透性相对较好,介于0352~84mD,取得的煤层渗透率相差在几至几十倍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煤层的非均质性[6]。4 煤层气的富集机制1 煤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是煤层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大量资料表明,该区煤层气的富集主要受控于该区煤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7],沁水煤田石炭纪、二叠纪时期,该区处于台型稳定均衡沉降阶段,沉降速率82m/Ma。至三叠纪,地壳沉降速度加快,最大沉降速率达65m/Ma,侏罗纪仅有短暂的微弱沉降,总体以褶皱抬升为主。根据现有资料估算,三叠纪末,该区下煤组埋藏深度约3400m左右,地温达154℃左右,煤化程度为肥、焦、瘦煤阶段,处于生气高峰期,平均生气速率为8978×108m3/km2·Ma,白垩纪变慢为018×108m3/km2·Ma,白垩纪之后,生气作用基本终止。由于研究区处于纬度34°带,在区域变质的背景上,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因此,该区生气强度大,阳泉、寿阳、昔阳一带,生气强度一般90×108m3/km2以上。综上所述,研究区于成煤期后,曾有两次大的热演化阶段,一次为印支期,主要是快速沉降堆积增温阶段。这一阶段使石炭纪、二叠纪煤层煤化作用加强,煤级增高,区内大部分区段的煤层都跨越了生气“门槛”值,进入主要生气阶段(R°max>0%),大部分地区的煤层达到生气高峰期(R°max=>35%),因此,印支期是煤层气主要生成期。另一次为燕山期,主要为岩浆区域热增温阶段。2 煤层埋深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一般来讲,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含气量增加。表现在平面上由北往南含气量增加,而在钻孔中,下组煤含气量高于上组煤。该区的煤层气风化带深度在300m,即在300m以浅,煤层气成分中甲烷含量一般小于80%。3 煤层顶、底板封闭程度对含气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煤储层的顶底板岩性和封盖性能对含气量的影响很大,顶底板岩性致密、封盖性能好的区域,含气量高,否则相反,在平面上含气量低的区域和煤层顶板砂岩带基本上是重合的。4 水文地质条件对含气量的影响煤系地层水在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吸附)和产出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控制煤层气赋存、产出的主要地质因素(含气量、临界解吸压力、储层压力、渗透率、内外生裂隙等)中,煤层水作为客观载体通过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煤层气赋存、产出能力的影响[7]。煤岩储层压力表现为煤层水压力,而常规砂岩储层压力则表现为气体压力。因此,煤层水压力的高低反映了煤岩储层能量的大小。煤岩对甲烷分子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温度和压力在煤层水压力作用下,埋深变浅的煤层仍保持了较高的原始含气量,煤岩储层中“圈闭”了一定数量的气体,形成煤层气藏[8]。在研究区,主煤层高含气量区域与地下水等水位线的局部低洼地带较吻合。如韩庄井田主煤层含气量在研究区内是最高的地带,对比之下,该地带中奥陶统、太原组、山西组含水层的等水位线均呈现出低洼状态,地下水明显滞流是导致韩庄井田主煤层含气量高的重要原因。上述规律得到了地下水矿化度、水质类型等分布规律的进一步佐证。韩庄井田一带存在着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高矿化度中心,矿化度在2000mg/L 以上:太原组含水层中,这一地带矿化度最高,在1500mg/L 以上;在山西组含水层中,这一地带矿化度最高,在1000mg/L 以上。这一高矿化度区带与主煤层高含气量地带在空间分布上高度一致的规律,进一步揭示出地下水缓流或滞流对煤层气保存富集的重要作用[2]。需要指出的是,沁水盆地北端煤层气的富集,是以上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多种因素的有效配置,才能形成富集的煤层气藏,在进行选区评价和勘探部署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可能影响含气量的各种因素。5 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1997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施工HG1号煤层气探井揭开该区的煤层气勘探序幕至今已有10年的里程,目前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客观地讲,该区勘探开发的进程缓慢,究其原因,除和近年来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大气候有关外,还和对该区的地质规律认识水平以及采取的煤层气完井方式及工艺有一定的关系。1996~1997年由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施工的4口井均布置在韩庄精查区内,由于韩庄精查勘探就是由煤炭队伍完成的,对地质资料的占有和研究程度都很高,因此在井位选择上非常成功,煤层厚度、含气量等主要参数都非常乐观,特别是生产试验井HG6井压裂后,单井排采最大日产气量达到1300m3,现在回过头看,该井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限于当时对煤层气理论的认识水平和工程技术的局限,如钻井过程中对储层污染的重视不够,排采中没建立合理的排采制度造成煤层吐砂、埋泵等事故。中联公司施工的1号探井由于选在煤田勘探空白区内,加上由于地层涌、漏水等原因,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3口井的小井组由于受当时勘探思路的影响选择在构造高点,加上对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不够,正好打在了富水区内,在排采过程中由于裂隙水补给充分,液面长期稳定,加上当时其他因素,最后不得不终止作业。水平井技术是最近几年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兴起的一项有效的煤层气增产技术,远东公司在分析总结了该区以往地质和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决定实施羽状水平井以期取得突破,从完成的3口井的情况看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羽状水平井作业成本高,因此在实施之前对综合地质的研究,包括煤层的机械物理性能、可钻性、水文地质特征等非常重要,同时对井眼轨迹区构造的控制(如实施三维地震勘探等)也非常重要。此外,由于涉及多个工种,煤层气羽状水平井的施工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效科学的组织管理将会事半功倍。6 结论沁水盆地北端煤储层厚度大,埋深适中;煤的热演化程度较高,已进入生气高峰,煤层顶底板封闭性能好,含气量高;煤储层裂隙较发育,孔隙以小孔和微孔为主,渗透性较好;煤的吸附性能强,但含气饱和度偏低。总体来讲,该地区煤层气开发条件良好。煤层气的富集受诸多地质条件的控制,是各种因素有效配置的结果,在这些地质因素中,煤的热演化史和埋藏史起着主导作用。其他因素如顶、底板的封盖性能、水文地质条件、埋深等也都影响着气的富集,在选区和勘探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增产措施的选择上,建议采用传统垂直井压裂和羽状水平井并用的方针,同时尝试近年来效果好的清洁压裂液、氮气泡沫压裂等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参考文献[1]李明宅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及地质分析天然气工业,20(4):24~26[2]傅雪海,王爱国,陈锁忠等寿阳—阳泉煤矿区控气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天然气工业,25(1):33~36[3]王明寿,朱峰,宋儒山西煤层气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与展望北京:煤炭工业出版杜,278~279[4]郡兵印,徐文军阳泉矿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和开发前景中国煤层气,(2):18~21[5]孙茂远,黄盛初等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杜,63~67[6]王生维,段连秀,张明等煤层气藏的不均一性与煤层气勘探开发石油实验地质,22(4):368~370[7]李侠,魏永佩,纪邦师等山西煤盆地热演化与生气作用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2):27~30[8]周志成,王念喜,段春生等煤层水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天然气工业,19(4):23~2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