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国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国外文献综述

2004年,中国入世后的第三年,针对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国企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等内外部环境变化,我国理论工作者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研究人员,对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企业家理论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同时,对多年来持续进行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追踪性研究,并从新视角不断探讨和总结规律曹廷求首先梳理了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归纳了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1、理论基础是分散的所有权结构:2、理论前提使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3、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传统的英美式模式;4、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克服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5、强调构建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制度安排的内部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等非制度安排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其次提出了当前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主要挑战即:利益相关哲理论与共同治理理论,最优所有权结构与大股东治理、中间组织理论与网络治理。最后进一步的提出了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转型:第一是理论基础的转变:从股东至上向相关利益者理论转变:从委托——代理理论向最优化所有权结构转变;从企业理论向中间组织理论转变。第二是治理模式转变:由单边治理转变为共同治理:由经营者治理转变为大股东治理;由内部、外部治理机制转变为社会治理机制。第三是理论研究角度的转变:注重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研究公司治理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公司治理问题;从网络角度去研究公司治理的新变化王跃生特别针对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问题,总结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遇到的挑战,如:一方面企业理论本身的研究似乎日趋深入、形式化和精细化,成为整个经济理论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另一方面,企业理论确立离现实越来越远,对现实的变化解释力不够(如人力资本雇佣者问题、知识性企业所有与控制权配置问题)。认为当代企业理论之所以面临着挑战和争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理论的发展未能及时反映现实中的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之一就是,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的两权分离,其存在的条件正发生变化,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有在新条件下重新配置与融合的趋势。企业理论的发展既需要研究两权分离下的控制与激励,也需要研究两权分离本身。认为企业制度的发展历史是经历着从两权合一的古典企业制度(合一于所有者)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适合于现代大工业企业的大规模、多层级和广泛的团队生产)之后的又一次两权重新融合(融合于企业家李豫湘等人针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情况,如在自利与合作双重约束和限定下,企业行为人(主要是股东和经理层)进行权力争夺与权力妥协,大股东与大股东间的权力争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博弈,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等,共同决定了公司内部的权力分布和治理效率,以及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内部的不同的权力结构,以此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什么样的股权结构能使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他们认为企业所有者通过资产的委托代理,企业实现了权力的分割,企业内部形成了多元化的权力主体,现代企业的权力主体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员工。形成了企业的权力制衡链条。指出高度集中的和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中的决策行为人在权力制衡的构建方面有不可克服的缺点。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导致“独裁”和“专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会使“内部人控制”现象无法抑制:股权适度集中对于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股权适度集中,持股人对公司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能力非常有限,使得工资控制以从一个私人股东手中脱离出来,导致以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股权分散化到一定理度,任何一个股东若要直接控制企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时,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才真正确立起来,企业的监督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一切都是公司制企业最终取代自然人企业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钱春海和郑学信的研究发现,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享尽可能对应起来,然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控制权已经逐步转移到企业经营者手中,那么这种安排是否具有效率是问题所在。他们认为虽然根据现代契约理论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而采取有损于所有者利益的行动(如:经理人市场的约束:产品市场的竞争约束;资本市场的竞争约束三个方面),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具有自身的特点,控制权往往由上级主管部门授予,因而控制权转移到经营者手上很“廉价”,市场机制不完善也使得这种控制权很少受到约束,于是他们用一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国企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氛围,使企业各项指标能够真正成为反映企业经营者能力与绩效的充分信息指标;建立合适的补偿机制,不仅有多元化的报酬补偿机制还要有能对控制权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如报酬机制、声誉机制、控制权机制和竞争机制严若森根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其企业经营主体状况(所有者代表、代理人)与企业监控主体状况(内部监控、外部监控、内外监控结合)的已有或可能的不同组合,将其企业治理模式细分为13种,并详细的介绍了各种企业治理模式的结构及其存在的背景。提出了国有企业治理机构的目标模式,提出国有企业治理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一种基于多方监控并存单暂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即在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外部监控体系的健全,但更应重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与完善李俊江和史本叶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总结与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三大问题:1、所有者缺位问题。国内控股公司和主管部门机构在作为委托人的同时,又是母公司或上级部门的代理人:海外企业的董事会权利主体没有形成,委托人权利分散:跨国经营中因财务、审计、地理或与其他国公司合作等原因,使得国内委托人信息搜集成本高昂;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二为一,使得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中间环节缺失,产权主体形式化,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2、内部人控制。作者指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组织机构,企业行为是全体成员的博弈结果。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所以准拥有在契约规定之外的决策权是尤为重要的,作者指出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本质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构建问题”。3、所有者越位。作者指出所有则越位的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差别,出现了国内母公司的越权行为。其次从产权的意义出发,根据企业不同的法律地位,指出了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主要的三种内部组织结构,即国际业务部一元结构,事业部制的多元结构,控股公司结构。进而提出了完善跨国经营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1、强化国有股东的法人主体地位。2、规范国外代理人的管理者地位,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3、公司治理结构应与跨国组织机构运作相吻合。唐清泉从不对称信息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出发,通过构建不对称信息流动的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日本和美国文化背景对不对称信息流动的影响及由此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难以解决的代理问题,降低公司治理效率,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存在不对称信息,因而不对称信息的流动状况是影响公司治理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指出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契约各方的价值取向与获取价值的方式不同,由此对披露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的方式与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企业对各管理层次规定的权利、义务和工作的紧张程度不同,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采取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引发委托人和代理人对不对称信息作不同的理解、解释和处置,使不对称信息的流动受到影响。为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提供参考刘新民(《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分类综述》6)从宏观、微观、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企业家研究的意义,对已有的研究按照相应标准可划分为经营模式、创新模式、资本模式,人力资本模式、决策模式、领导模式与选择模式七大类,为进一步选择研究方向理清思路。提出的企业家的研究理论分类如下:汪忠、曾德明、龚红(《中美公司企业家培育机制比较研究》6)认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的核心作用,企业家培育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企业家培育机制与公司治理关系密切。他们主要选取美国与我国国有企业,从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文化背景、选拔产生、培训与考评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中国企业家培育机制的建议:完善文化、市场与法律等外部治理环境;改进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建立与健全企业权力结构;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家选拔产生、培训与考核机制。  (二)企业家激励问题  李大伟(《提高企业家激励的有效性》2)提出由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过分强调激励而忽视激励的有效性成为中国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认为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着过度激励和激励保健化的现象。他首先归纳了激励失效的表现如:激励的保健化(在职消费、连续任期、例行激励);过度激励,如企业经理人员的绩效与其收入水平相比的过度;激励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激励有效性的标准,如:因激励产生的收益必须大于用于激励的支付;激励必须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经理人的替代性威胁。最后提出了提高激励有效性的途径:如:1、保持对经理人员的替代威胁2、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经理的薪酬标准3、对于非上市公司经理人,建立薪酬竞争制度。张正堂(《企业家激励报酬制度的设计》6)认为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企业家报酬的线性结构,通过建立模型得出了企业家报酬业绩敏感性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而对企业家报酬实证研究的结果给出一个基本的解释。他还分析了如何利用这些影响因素来设计企业家激励报酬制度,并提出必须通过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来实现这种激励报酬的设计思想。他针对代理人的最佳报酬机制:s(π):α+βπ(式中:s(π)为代理人的报酬函数,π使企业可观测的产出,α是常熟项,代表固定报酬,β是报酬业绩敏感性系数或称为激励报酬强度,βπ为激励报酬),对这种企业家报酬的线性结构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最佳报酬机制所基于的假设(所有企业的报酬激励强度系数是一样的)在现实中是不能成立的。作者认为激励报酬强度的决定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其他因素影响激励报酬决定的程度并不小,因为企业不可能面临着非常相似的经营环境和约束条件,正是由于其他因素的作用才使得有同企业的企业家报酬的激励强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张正堂首先通过模型推导出企业家报酬业绩敏感性系数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实践中如何根据这些影响因索来设计企业家激励报酬制度以及如何实现这种设计思想。余津津,朱东辰(《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家组合报酬契约模型初探》2)对现代企业家报酬激励制度及其实现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报酬契约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现金(短期激励)以及股票期权(长期激励)的组合报酬契约模型。目的是通过探讨组合报酬契约模型来克服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背景下的代理人偷懒行为。指出了企业家报酬激励制度对企业家的行为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并最终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绩效。并总结了现实中企业给予企业家的激励性报酬(基薪、奖金、递延性报酬、认股权、业绩股份,股票增值和虚拟股票等),并指出了组合报酬体系中的每一个激励因素的激励效果和激励强度。针对我国企业的报酬制度现状,提出完善我国企业家报酬激励制度首先应该注意各种报酬形式的激励效果和激励强度,构造最优的企业家激励报酬组合,实现保险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现期收入和远期收入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观点。钱士茹(《转轨时期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模式及战略性定位》4)认为,体制转轨是国企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基本环境,提出转轨时期的双重体制一方面培育了类型众多的企业组织: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不同模式的企业家。他把企业组织分成了国有和民营两大类,研究了两类企业的企业家生长的环境与机制是大不相同的;又把企业家成长所依托的资本分为政治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得出不同资本与不同制度环境的耦合,决定了现实中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模式。并指出中国企业家成长所依托的二维资本,是双重体制规则的一种反映。通过界定二维资本的涵义(政治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成长模式,指出成长模式是由政治资本的强弱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强弱的相互组合的模式。最后指出我国现在所处的转轨时期,实际上是双重体制(政府和市场)驱导下的两类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与二维资本(政治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型态并存的状态,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四种主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市场主导地位将会越来越强,认为我们国家企业家成长的战略性定位应该是以异质型人力资本为主要依托的企业家角色的定位2004年,企业管理理论界依然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研究,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成果。中国加入WTO,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  高怀、赵宇平(《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11)综合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问题,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众说纷纭,彼此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大多数研究把重点放在一企业市场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为主的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常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节的现象。2、缺乏对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优势、惬意核心能力等概念的关系及其内在逻辑的严格界定,常常把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等同,在理论上沿河实践中容易造成误导。3、缺乏对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主要从企业组织本身或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常常把企业组织的内在特性与产业组织的特性分割开来,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动态烟花缺乏应有的研究,作者认为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种种不同的认识,往往是徐业者们主要关注与企业绩效的差异分析,缺乏对企业、竞争和战略本质的认识及其对企业多样化行为差异及其所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同的分析。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从这些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徐正良、王利政(《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探悉——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1)从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角度,重新分析和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结构,以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育奠定理论基础。主要观点,通过对竞争优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主要观点的研究总结,首先,提出作为竞争优势本源——核心竞争力,具备五个特征:(1)价值性;(2)独特性;(3)延展性;(4)动态性;(5)长期培育性。其次,基于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分析,提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结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和企业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三力复合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本源于江、张不同(《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渐进化方法》1)对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作了简单的文献综述,认为在细分层次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认为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弄清企业资源、能力、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循序的关系,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体系框架。主要观点:1、基于分析,将企业资源、能力、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建立了四者之间循序的关系:企业资源足能力的输入变量;与企业其他经营目标相比,能力更为重要,既存在着关键的能力;只有当关键能力在竞争中是独一无二的并在经营中是高度行为集合的,它才形成了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具有战略柔性和动态性,是一种可持续的企业竞争优势。2、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体系框架,即采用资源—关键能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渐进化的识别方法,从大到小、从外围到中央来识别。识别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1)识别关键能力;2)识别竞争力;3)识别核心竞争力。

首先收集广泛的中印贸易资料,分点论述,比较个点中印优劣势得出中肯的结论,不要太偏激也不要很片面,可从以下各点写作(尽给你提供资料参考,毕竟这是锻炼自我能力的时刻,写作的整体性还需要你来把握!!)中印确定重启边境贸易古道的具体时段 一中印双边贸易政策 新闻事实: 新华网拉萨6月19日电(记者冯雷 李建敏)中国和印度将于7月6日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恢复两国中断40多年的边境贸易。 中印两国官员18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会谈,会后签署的会谈纪要公布了重启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的时间。 根据会谈纪要,此次重新开放的乃堆拉山口还属临时边贸市场,即位于乃堆拉山口16公里左右山路上的洞青岗临时边贸市场,开放时间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的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 “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将成为改变边境地区经济封闭状态、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并带动交通、建筑、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两国实现连接南亚贸易大通道的构想创造条件。”西藏自治区主管商务工作的副主席郝鹏说。 “通过双方边境贸易合作,将实现以贸易带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改善双边的贸易环境、疏通贸易渠道。这是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国边境地区人民的需要。”他说。 参加会谈的印度代表团团长、印度商工部辅秘克里斯缇·费尔南德斯表示:“乃堆拉山口贸易通道和边贸市场的恢复是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揭开了印中经贸关系的新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助于两个伟大国家之间建立更加良好的双边关系。” 乃堆拉山口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交界处,海拔4545米,距拉萨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尔各答约550公里,曾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 【援引资料分析综合】: 20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但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相继撤销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等机构,乃堆拉山口由军队把守,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将会对构建中国通向印度及南亚陆路大通道,扩大中印边境贸易,造福两国人民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亚东口岸虽未正式恢复开放,但边民互市贸易近年趋于活跃。亚东县政府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到亚东经商的边民达5000多人次,民间互市贸易额达360多万元。2004年,中印两国签署了经由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的备忘录;2005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西藏在亚东县建设边贸市场的总体方案,亚东口岸恢复开放的事宜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郝鹏说,亚东边贸市场的开放,将大大促进中印贸易发展。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农畜产品可通过这个便捷的陆路通道,中国的羊绒、家电、中药材也有望通过这个口岸进入印度市场。 【用数字得出结论】 “去年西藏进出口总额才两亿美元,中印亚东边贸开通后,即使中印贸易额的10%通过这个山口,西藏的外贸额也会增加十几亿美元,这对西藏的带动太大了。”他说。 目前中印贸易大部分通过海运,而西藏的外贸绝大部分经由天津港,两地相距数千公里。“由于青藏铁路即将于7月1日通车运行,因而一旦走乃堆拉山口,拉萨经亚东至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离就可缩短至约1200公里,这将有利于促进从中国西藏和内地通往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形成。”郝鹏说。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印贸易额去年达187.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5%,预计今年将会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加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或一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RCA两个指标对中印服务贸易整体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并借助模型对影响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在国际分工继续深化和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且竞争日趋激烈,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面对这种形势,如何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竞争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实质上就是有关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因为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往往是一国或地区贸易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0世纪以来,国外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探讨国际竞争力,其中被公认为竞争优势理论集大成者的是迈克尔波特。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问题实际上是行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关键是理解一国经济的大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和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然而波特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和产业,并没有专门涉及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而郑吉昌、夏晴(2004)则以波特的观点为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结合服务贸易的特征探讨了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但文中却没有对各因素的影响做具体分析。查贵勇(2006)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认为造成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支持的差距。本文也选择印度作为比较对象,因为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状况相似,但印度在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上却极为迅速,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中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新模型对影响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各因素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和建议。二、中印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从服务贸易总额来看,1990年中国的贸易总额为61亿美元,印度为52亿美元,两者相差91亿美元。但从1991年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开始超过印度,且两者差额越来越大,2004年差距最大,达到28亿美元。2005年差额有所减少,中国的贸易总额是1665亿美元,比印度多出315亿美元。从图1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总额曲线都在稳定上升,并且曲线越来越陡峭,表明两国服务贸易总额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与两国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息息相关。1990年至2005年间,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和36%,远远超过同期1%的世界平均增长水平。 具体到服务出口贸易而言,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额为812亿美元,是1990年的1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04%。与中国相比,虽然印度服务出口的总额低于中国,但其出口增长速度却较快。2005年印度出口总额为676亿美元,是1990年的67倍,年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42%。同时从服务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比重来看,中印两国差距较大。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的比重为63%,比1990年仅增加16%,平均比重也仅为56%。而印度的服务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重达到55%,比1990年上升了14%,平均比重达81%,是中国的35倍,且比重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表1所示)。印度服务出口的迅速增长,得益于其服务业的大力支持。2000年印度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而中国仅为33%),比198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且其服务业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印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其服务贸易的发展。三、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一)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即该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总出口的比例,它反映了一国服务出口的整体竞争力。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总出口的36%,位居世界第八,比1990年增加了63%。而印度2005年服务出口的比重为80%,排名世界第10位,较1990年上升了21%。由表2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在世界的比重均高于印度,但两者的差额却有减小的迹象,如2002年中国和印度所占比重的差额为27%,而2005年则减少到56%。同时表中的数据还表明了两国的比重都有上涨的趋势,这与两国都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服务贸易有关。(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是能反映一国产品或服务的出口与世界产品或服务平均出口水平进行比较的一个指标。其公式为RCAij=(Xij/Xit)/(Xwj/Xwt)。其中,Xij表示i国当期服务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当期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而Xwj为当期世界市场服务的出口额,Xwt为当期世界市场全部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如果RCA>1,说明该国的服务出口具有比较优势,如果RCA<1,说明该国的服务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该值越大比较优势就越大。从服务贸易总体的RCA的比较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差距比较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为51,比1990年仅增加了05,并且从1995年至2005年,RCA指数一直徘徊在49-63之间,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很弱。与中国相比,印度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大部分年份都在1以上,2005年更是高达21,且RCA指数还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之中,印度的服务贸易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从服务贸易RCA分项比较来看,中国在旅游业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其RCA指数从1991年到2002年始终维持在1以上,且持续上升,2004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43。在运输业方面,RCA指数变化较大,由1990年的65持续下降到1998年的41;从2000年起运输业的RCA指数开始不断上涨,到2004年已达84,但仍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其他商业服务上,中国的比较优势不显著,RCA指数一直小于1。印度各部门却有着不同的状况。印度旅游业的RCA指数近年来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中,1992年指数为36,但到了2004年却只有48,比较劣势越来越显著。在运输业方面,RCA指数的变化和旅游业很相似,也在持续降低,2004年仅为50。然而近年来,印度其他商业服务的比较优势则在逐渐增强,从1996年的80上升到2004年的56(见表4)。综合上述三个竞争力指标的比较来看,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份额比印度要大,但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却比印度低。中国在传统的旅游服务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印度则在其他商业服务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两国在运输服务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弱,并且印度的劣势更为显著。四、影响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囊分析 本文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结合服务贸易的特性以及中印两国具体的国情,通过修正后的模型来探讨影响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新模型(如图2所示)保留了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内核,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服务业及关联产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仍然作为一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同的是新模型突出了政府的作用,不仅将其由“钻石”模型中辅助要素提升为决定要素,而且还把它置于“中心”位置。新模型还添加了两个“环”,内环表示国内环境的影响,包括一国的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商业环境等,而外环则代表着国际环境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等。由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形成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其对一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从短期来看表现为对竞争力的强弱是有利还是不利,从长期来看则是后者如何受前者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归结为辅助因素。波特将机遇作为“六要素”模型中的另一辅助要素,但本文考虑到机遇不可求的特性,并且其作用的发挥往往要通过改变一定的国内或国际环境才能产生影响,所以并未将其作为一个基本因素独立出来,而是化入“环境”这一辅助要素之中了。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中印两国的具体国情来逐一论述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一)要素条件 服务贸易的生产必须依托一定的生产要素,如旅游服务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环境,金融、保险、银行离不开雄厚的资本等等,生产要素是服务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服务的要素也可以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其中基本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普通工人等要素。而高级要素则是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要素,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等。各国应当把自己的服务贸易竞争策略建筑在发挥本国高级要素的优势之上。由于高级要素也是变化的,今天的高级要素明天可能变成一般要素,因此,各国在发展国家竞争优势时,关键是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级要素生成、发展、不断提高、升级换代的环境。正如波特所认为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其环境优势要比基本要素更为重要。中国和印度皆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这为两国旅游业和旅游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和印度人口数量众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但两国劳动者在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而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尹翔硕、申朴(2005)通过对中国和印度1980-1989年和1990-2000年这两个时间段内劳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三种要素的积累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影响做了时间序列分析,发现中国劳动力积累对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很大,而印度人力资本积累对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贡献度较大,说明两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不同: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其丰裕的劳动力,而印度更多地来源于人力资本。由于一国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能够为其现代服务贸易部门比较优势的增强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以此来迅速积累人力资本。2006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印度从2005年排名第50位一跃而上升到第43位,首次在排行榜上超越了中国。在本届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并列成为主要议题。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21 世纪两个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经济实体。近年来,两国贸易发展较快,贸易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三经贸如何优势互补一、中印贸易快速发展中印贸易开始于1951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贸易规模很小,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很快,贸易额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递增。2005年,中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是中印经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6 年3月,中印双方高层召开了中印经贸科技联委会第七次会议,确定了落实《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的工作计划,启动了中印区域贸易安排联合可行性研究,同意建立工作机制讨论印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2006年11月,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将达到400亿美元,提出了包括“确保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巩固贸易和经济交往”等10项战略,强调“中印全面经济和贸易关系,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2006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14亿美元增至249亿美元。目前,印度是中国第10大贸易伙伴。从贸易总密度来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据印度学者分析,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自印度进口的产品主要为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近年来,印度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量私营企业积极投资,计划新建公路、桥梁、铁路、港口和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中印承包工程领域合作空间广阔。中印投资合作也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在印度投资累计金额为1700万美元。投资领域主要有电子、通信和轻工等。同期,印度在华非金融类投资项目256个,合同金额 48亿美元,实际投入72亿美元。此外,中印双边商务人员往来频繁,中印资源合作和技术合作均有较大发展潜力。二、快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印经贸合作中的很多问题成为了制约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印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凸显,印度保护本国落后制造业及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等。1.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凸显1975 年,印度开始建立反倾销法律制度;1992年,印度发起了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近年来,印度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导致其反倾销调查居世界前列,并已成为全球启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2006年,印度共启动反倾销调查457起,比位居第二位的美国多 5%;保障措施15起,比位居第二位的约旦和智利多4%。1994年前,印度未曾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而1995~2006年,印度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救济调查,年均6起,远远超过美国和欧盟。此外,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也逐步提高,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日益增大。尽管随着印度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印度对华反倾销案日益受到重视,应诉率明显上升,但仍低于对美国和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应诉率。此外,由于印度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规定在形式上充满了随意性,表现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义模糊,确定正常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涉案中国企业如何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等核心问题的规定尚缺乏可操作性,“非市场经济地位”方面的问题仍是困扰中国企业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几率很低。2.印度保护本国落后的制造业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两大类型,全球的“中国制造”不仅引起了发达国家生产企业的市场恐慌,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压力。目前,印度制造业还很落后,印度制造业在三大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30%,工业制成品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多,工业制成品的质量普遍低劣。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显示了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很多印度企业声称中国产品将给印度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有些印度人甚至称之为“中国产品侵略”,一些制造业企业纷纷要求印度政府对中国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3.印度贸易壁垒较高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印度即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增长战略,大幅度削减贸易壁垒,但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目前,印度的贸易壁垒在南亚地区居首位。印度有许多普通的商品被列入禁止/限制进口商品清单之中。禁止商品中包括小鸡、蛋、石膏、石油气体、丝织品、府绸、斜纹布、灯心绒、渔网及棉织品。限制进口的商品还包括食盐及化肥等。目前,印度总体关税水平还很高。印度的海关税率分为:5%、15%、25%和35%共4个档次。近年来,印度政府不断采取一些措施,逐步降低总体关税税率,争取在近几年内降低到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即平均关税不超过20%,峰值关税不超过30%。但除关税外,印度进口商一般还须交纳附加税、增值税、预期收入税、调节税及基础设施建设费、进口许可费等各种进口费用。比如,对我国有很强出口优势的空调、冰箱分别加征5 %、30 %的附加税。因此,印度目前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仍然较高,阻碍了我国商品的进一步出口。4.中印贸易竞争性较强中印贸易结构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竞争性,从两国各自对外经济的总体结构来看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首先,从贸易对象国分布来看,两国都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作为主要的外贸合作对象,而且这种外贸伙伴结构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次,从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也是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从目前来看,印度反倾销调查主要集中在化工/石化、医药品、纺织品、钢铁和其他金属、消费品等。就这些行业而言,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技术水平、产品结构比较接近,容易形成竞争,这些行业的中国出口企业容易成为印度反倾销的调查对象。在出口方面,印度传统的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约70%下降到目前的约20%,而中国现在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因此,在占印度出口总额约20%的初级产品出口中,中印两国具有互补性,而在占印度出口总额近80%的制成品出口中,总体上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在进口方面,原料及中间产品进口额占印度进口总额的70%~75%,在这部分商品中,一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但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市场(如东欧、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等。中国出口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有很多是印度需要进口的,由此可以形成互补性。三、中印经贸关系发展前景1.建立中印贸易区存在天然条件2006 年7 月6 日,中印已经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恢复了两国中断40 多年的边境贸易,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双边贸易,而且有助于两个大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从而使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成为可能。中国已经与东盟国家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2010 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印度也注意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印度计划在2015 年前将完成与东亚邻邦之间的自由贸易路线图。由于中印两国都为世贸组织成员,可以在经贸合作中遵循自由贸易、公平的原则,同时,两国在地缘上关系密切,也有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天然条件。2.中印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有相互依存的要求中国和印度都在国际分工中找到了各自的定位和发挥优势的突破点,都加入了全球供应链中。中国在5 万亿美元的全球出口商品市场中占9%,外界称之为“世界工厂”。印度在7万亿美元的全球服务出口市场中占6%,外界描绘其为“世界办公室”。但是,中印两国毕竟还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中国承接的是低端制造业,印度承接的是低端服务业。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些学者预测,中国每出口1美元,仅30 美分附加值是国内生产的,20美分是利润和折旧。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显示,过去在美国而现在转移到印度的每1美元的服务,印度赚取的净利润是33美分,表现为政府税收的形式。中印两国都已经意识到,仅靠制造链中分割的产品生产和服务业中的一些分解服务,容易造成将自己锁定在国际分工低端的风险,使生产具有高度商品化、高度标准化、不可细分及利润空间极其狭小的特点。 希望对您有用,祝您取得成功!!!!!

近些年印度经济的增长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详细解读了中印两国目前在服务贸易领域所处的地位和现状,并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甚至被誉为是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的一个奇迹,其GDP增长率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左右。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世界工厂。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进出囗总额206.4亿美元、逆差11.4亿美元发展为2004年的进出囗总额5933.2亿美元、顺差320.9亿美元。这其中服务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55.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2%,然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而亚洲的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改革之后,也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其服务贸易出囗总额为250亿美元,占当年印度贸易出囗总额的31.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然而服务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迥然不同。虽然印度的服务贸易在绝对数量上还比不上中国,但其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不可小视。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和印度加强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往来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从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 中印服务贸易概况 随着世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印服务贸易的出囗近几年都呈显着上升的势头,其中,中国的出囗额由1998年的264.7亿美元增长为2004年的697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九大服务贸易出囗国,而印度在1998年的出囗额为110.7亿美元,到2004年猛增到322亿美元,增长了两倍。 但是另一面,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囗额也在急速的增长,甚至比各自的出囗增长还要快,截至200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囗额为697亿美元,在全世界服务贸易进囗额中排在第八位,并且长时间存在逆差;而印度在2002年和2003年的服务贸易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顺差,到了2004年其进囗额达到379亿美元,反而逆差57亿美元。可见,中印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都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绝对优势。 另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囗额只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囗总额的2.8%,不及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出囗大国美国的五分之一,印度的出囗额所占的比例更是小得可怜。因此,总的来讲,中印两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潜力很大,但是与世界上的服务贸易大国相比,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出囗行业结构比较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关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分类和统计,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和整理,2003年中印服务贸易的进出囗行业结构如表1。 从出囗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占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囗额的绝大部分,三项所占比例之和为91.4%,而印度的这三项之和为40.8%,另外占了其将近出囗额一半的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这得益于印度国内发达的软件服务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的服务贸易已经以技术密集型的服务出囗为主,而中国则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出囗为主。 在增长率方面,印度各项服务业的出囗增长率比较平均且都达到25%左右,表明其服务业出囗贸易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虽然金融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金融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所占比例较小,而其他商业服务负增长的幅度较小,因而对印度总体的服务贸易出囗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中国的出囗也呈现比较良好的态势,大多数行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由于SARS的影响,旅游服务的出囗有所减少,对总体的服务业出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增长较多,表明我国正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信息化的潮流。 在中国的进囗行业结构中,出囗较多的几个部门同样是进囗多的部门,它们是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其他各部门所占比例依然较小。印度则有所不同,其进囗变为主要以运输服务和其他政府服务为主,两项之和达到了68%,其他各部门的出囗比例分布相对较小而且比较平均。从增长率可以看出,中国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进囗增长依然强劲,今后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进囗的主体,旅游服务进囗呈现微小的下降,同样应该是受非典的影响。在印度进囗份额较大的部门中,其他商业服务增长率最高,几乎翻了一倍,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也增长较快。另外,印度的建筑服务进囗增长了一倍多,表明该部门对外需求较大。 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指数的选取 本文选取比较优势指数来对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CAI)又叫净出囗比率(Net Export Ratio,NER),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为:Nxij=(Xij-Mij)/(Xij+Mij) 式中Nxij为比较优势指数 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囗 Mij为i国家第j 种商品的进囗 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xij=-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囗而没有出囗,如果Nxij=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囗而没有进囗。 (二)指数比较分析 由表2中可以看出,两国比较优势指数均为正值的服务项目为旅游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政府服务,说明在这几项服务项目中,两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旅游服务在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绝对数量上有所下降,但由于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值,因而该数值大小并未受太大影响。两国的旅游服务比较优势指数虽然比较接近,但其绝对数量却相差较大,中国在这一年的旅游服务出囗额为174.1亿美元,进囗额为151.9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出囗额为38.9亿美元,进囗额为35.1亿美元,进出囗均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印度的指数高达0.89,说明印度在这一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相当强,中国的指数值仅为0.031,虽然也是正值,但是相比较于印度来讲,几乎不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国际服务贸易日益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转化的背景下,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建立起的高度国际竞争力非常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两国比较优势指数均为负的服务项目为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以及版税和专利使用费。中国在货物贸易如此发达的条件下,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却为负数,原因在于近些年运输服务逐渐成为一项资本密集型的服务项目,而中国通常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上显示出竞争优势。而印度在此项目上的竞争劣势则应主要归因于其欠发达的货物贸易。中印在版税和专利使用费方面的竞争劣势如此之大以至于其指数值均接近于-1,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两国的创新能力都非常不足,创新制度有所欠缺。在保险服务方面,中国的竞争劣势要大于印度,这与中国保险业发展落后和保险业对外开放度低是分不开的。 中印两国比较优势指数出现正负不同值的项目为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且两项服务均是中国表现为比较优势,印度表现为比较劣势并且劣势较大,因此中国可以考虑在这两项服务上加大对印度的出囗。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要强于印度,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影响力也大于印度。但是中国只是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从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看出,中国从“质”的方面讲优势并不明显。 印度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的高度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醒着我们世界服务贸易的未来,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结构显然不会让中国在今后的世界服务贸易竞争中取得所谓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其他方面相对薄弱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取得的发展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服务贸易的发展总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印两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都相当迅速,服务贸易蕴藏的潜力很大。中国应该加强与印度在服务贸易各领域的合作,比如引进印度的软件业来帮助提升或者改善本国的信息服务水平,也可以对印度输出建筑业来帮助完善印度的基础设施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财贸经济,2004 2.谢光亚,谢兰兰,孙海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 3.董小梅.中印软件服务业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02]{so}2005《商业时代》2006年第32期{au}姚孝军

品牌竞争力文献综述

找中国论文榜,说清楚论文要求就好了

适合大型企业基于消费行为的六项网络营销策略及其实现手段:    (1)网络营销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和升级改造。网络营销导向企业网站的建设是有效开展网络营销的基础,将这一重要关系应用于网络营销策略的制定,首先要求从网络营销整体需要的高度来看待企业网站,将企业网站真正作为网络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开展网络营销奠定基础。考虑到绝大多数大型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因此如何对现有企业网站进行升级改造就成为大型企业网络营销基本策略之一。    (2)企业内部网络营销资源的开发、积累和应用。内部网络营销资源包括网站访问量、注册用户信息,以及各种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等,拥有这些资源是向用户传递网络营销信息的基础条件。企业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是有效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条件,因此应重视企业网站内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在对企业网站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企业信息的有效性,尽可能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最有效的手段向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用户通过对网站信息的获取,以及对各种功能和服务的应用,达到对企业和产品的认知,从而为用户的购买决策奠定基础。企业网站资源的基础是有价值的信息、良好的顾客服务和完善的网络营销功能。    (3)创建和提升网络品牌。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网络品牌更加重要,也更具有价值,因此网络品牌策略是大型企业网络营销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创建和提升网络品牌的途径主要包括企业网站优化设计及推广策略,包括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Email营销等。    (4)发挥在线促销功能。网上促销效果是各种网络营销方法的综合应用,多种网络营销方法对促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效果,同时也有一些专用的网上促销手段。通用的网络营销策略包括网站推广、信息发布、网站内部广告、邮件列表、大型网站和专业网站的网络广告、Email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等,专门作为网上促销的方法则包括购物搜索引擎(比较购物)、会员电子刊物、在线优惠卷促销等。    (5)顾客关系和顾客服务策略。主要包括完善在线帮助系统如网站导航、常见问题解答(FAQ)、在线咨询等服务,同时还有必要从功能上满足网络社区、邮件列表等基本需求,以会员通讯为代表的内部邮件列表是顾客关系和顾客服务策略的主要手段之一。  (6)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在线销售。尽管目前网上直接销售并未形成主流,不过在有些行业已经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如酒店预定、航空客运服务等,一些领先的家电企业也逐步开始实现网上销售,因此对于部分具备网上销售条件的企业,开展在线销售是一种扩大市场占有、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策略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风俗习惯等文化观念的总和,具有先进性、实际性、群众性的特点,并时刻影响着企业职工的言行和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是核心的动力,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望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分布与整合的利益组织。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类乃至个体的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又是以既定的发展目标将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却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因此,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使命。 在实践中,每做一件事,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品牌战略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 三、要强化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前进发展的过程,是强化人的管理、努力提高人员素质的过程。人是企业的第一因素,只有抓好人,企业才有发展前进的基础。如果没有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要办好一个企业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以人为本,强化职工素质,注重人才投资,造就更多的专业化、实用化人才,使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要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我们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我们所熟悉的诺基亚公司,所有加入公司的新雇员,都会在入职培训中得到关于「诺基亚之道」和「公司价值观」的讲解。所谓「诺基亚之道」,简单地说,就是诺基亚的行为准则,公司价值观,以及战略发展目标的总和,其中「公司价值观」,贯穿公司管理和员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诺基亚公司文化的基石。 诺基亚价值观是在11年前,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时第一次被定义的。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诺基亚价值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目前诺基亚在54个国家拥有约52,000名员工,他们又来自119个不同的国家。公司价值观需要适用于并指导不同文化背景、道德水平、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下诺基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企业哲学。 为了适应时代和公司内部发展的需要,赋予诺基亚价值观现实意义,在公司副总裁马帝.阿拉呼特的带领下,诺基亚于2003年四月诺基亚全球高峰会议上立项,通过来自9个国家的21名雇员组成的项目小组五个月的讨论和团队工作,最终由诺基亚执行董事会通过了重新定义的诺基亚价值观,即「客户满意,相互尊重,追求成功,不断创新」。 诺基亚价值观不仅停留在表面,还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沟通和贯彻。首先,公司鼓励大家公开且坦诚地谈论价值观,然后帮助大家将价值观运用到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去,从而提高价值观在变动中的免疫能力,分享并将价值观发扬光大。这一过程中,公司的宣传部门会制定沟通的信息和渠道,人力资源部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将信息融会贯通在人员管理的工具中,通过员工的直线经理,以及部门关于价值观现实意义的讨论,制定有利于团队工作的行动计划,并与员工的业绩考核挂钩,使价值观成为流淌在公司内部的血液。基于诺基亚价值观,整个公司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团队合作,分享信息,庆祝成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平等沟通的工作氛围,即诺基亚企业文化。 笔者认为,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企业要在经营性、制度性和管理性渠道之外,建立更多各种各样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和载体,使企业员工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能把心里话和内心情感尽量的表达出来,大家相互了解多了,自然就能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位置和心态的位置,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不可能一日而成,它是以经营理念及组织行为的规范,通过引导、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直到最后,形成一种习惯。 我们现在正处于非常好的时机和环境,但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任务还是很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做,从一点一滴开始行动。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操控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区别于现在我们常见的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下面介绍几个市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1、新能源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燃油和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目前各大品牌基本都有此类车型,比如:奔驰S400、宝马5系等,这些混动车辆都会标有Hybrid字样。2、纯电动汽车:此款车完全脱离了燃油,完全靠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3、燃料电池汽车:这款车也是电池车,是一种氢氧混合燃料电池,您可以快速将电池燃料灌满,无需充电等待。4、氢能源动力汽车:此款车也完全脱离了燃油,利用氢能源替代了燃料。5、太阳能汽车:这款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还有其他新能源汽车,如:双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外文文献

自己去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外文数据库下载啊或者到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下载很多的,校园网内免费获取校园网外可以利用google学术搜索,有部分能免费下载

啥意思啊!

先到百度文库,找一篇此类文档中文的,然后用有道翻译,或是谷歌在线翻译翻成英 文,然后把英文放上面,中文放下面。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选题要新颖。  这次我的论文的成功,和高分,得到导师的赞许,都是因为我论文的选题新颖所给我带来的好处。最好涉及护理新领域,以及新进展,这样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大量文献做基础  仔细查阅和你论文题目和研究范围相关的文献,大量的文献查阅会你的论文写作铺垫,借鉴别人的思路,和好的语言。而且在写作过程不会觉得语言平乏,当然也要自己一定的语言功底做基矗  三,一气呵成  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每天写一些,每天改一些,这样会打断自己的思路,影响文章的连贯。  四,尽量采用多的专业术语  可能口语化的表达会给人带来亲切感,但论文是比较专业的形式,是有可能做为文献来查阅和检索的,所以论文语言的专业化,术语化会提升自己论文的水平。  五,用正规格式书写  参考正规的论文文献,论文格式。不要因为格式问题,而影响到你论文的质量。  六,最好在计算机上完成写作过程  如果有条件最好利用电脑来完成写作过程,好处以下几点:1,节省时间,无论打字的速度慢到什么程度,肯定要比手写的快。2,方便,大量的文献放在手边,一个一个查阅是很不方便的,文献都是用数据库编辑,所以都是在电脑上完成。提前先在电脑上摘要出重点,写出提纲,随时翻阅,方便写作。3,修改编辑,在电脑随时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都是非常的方便。4,随时存档,写一段,存一段,防止突然停电,或者电脑当机。本人就是吃了这个大亏,一个晚上的劳动,差点就全没了,幸亏男友是电脑高手,帮我找回。否则就恨着电脑,哭死算了。  七,成稿打印好交给导师  无论你的字写的多么优美,还是按照惯例来,打印出的文字显的正规,而且交流不存在任何的问题,不会让导师因为看不懂你的龙飞凤舞,而低估你的论文。而且干净整洁,女孩子不仅注意自己的形象问题,书面的东西也反映你的修养和气质。  八,听取导师意见,仔细修改  导师会给你一些关于你论文建设性的意见,仔细参考,认真修改。毕竟导师是发表过多篇论文,有颇多的经验。

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16-09-06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特点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目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气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进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步其竞争上风、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治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贸易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进步,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均匀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纵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治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进、追加要素投进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进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伏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固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治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贸易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进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进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活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本钱也将随之进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题目。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治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题目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靠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很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上风都丧失了。

所谓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就是要讲清楚“行业”、“竞争”、“战略”三个方面,所以要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行业概念、整体现状(包括行业范围、行业构成、历史总量)、行业发展趋势(政策、需求及技术趋势等)——讲“行业”;2、重要细分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生产状况与需求状况、发展趋势——讲“行业”;3、行业主要企业竞争格局——现有供应商、潜在进入者、潜在替代品等)——讲“竞争”;4、行业发展战略选择(结合供需双方现状及趋势,详细阐述重点发展策略))——讲“战略”。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市场体现。  外国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影响是什么?问得很大,行业不同,影响是不一样的  例:  《2007-2008年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研究年度报告》目录:  主要结论  重要发现  一、2007年全球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2、市场竞争格局  3、产品技术  (二)主要特点  1、美欧日市场相对稳定,亚太市场成长迅速  2、宽屏依然是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  3、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持续发展,需求导向发生根本变革  4、国际产业转移继续深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三)发展趋势  1、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仍将引领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2、技术推动和应用导向共同驱动产业发展  3、多核和Cell等新型处理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大迁移  4、无线技术成为技术发展的热点  二、2007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概述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2、市场竞争格局  3、产品技术  (二)主要特点  1、价格战带来质量隐忧  2、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品牌效益开始显现  3、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发展趋势  1、环保、宽屏显示器将成为主流  2、无线应用走向普及  3、消费类计算机向时尚化、个性化发展  4、3C融合趋势加快  5、软件和信息服务将成为计算机产业的主体  三、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  5、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  6、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环境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2、市场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直观表现  3、企业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四、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分析  (一)政治环境  1、相对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2、高度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3、国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计算机产业发展  (二)经济环境  1、全球产业梯次转移向周边国家扩散  2、繁荣、高速增长的国内经济  3、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  (三)社会环境  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促进计算机产业发展  社会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速度  (四)技术环境  1、研发投入长期偏低,但近年呈增长态势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五、2007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制造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规模  (二)产业链条  (三)企业集中度  (四)产业集群  六、中国计算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投入和资金来源  (二)技术水平和专利拥有量  (三)创新组织能力  (四)产品附加值  七、中国计算机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占有率  (二)品牌价值  (三)出口竞争力  八、中国主要计算机企业竞争力分析  (一)国内优势企业与国外优势企业的相对竞争力  1、企业规模  2、赢利能力  3、研发投入  4、人均销售收入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排名  1、企业发展概况  2、市场竞争力排名  3、制造竞争力  4、技术竞争力  5、管理竞争力  6、综合竞争力  九、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优势领域  (二)优势企业  (三)优势环节  十、2008-2011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有利条件  1、企业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提高  2、产业融合拓展计算机的新兴市场  3、信息化建设引发并持续扩大IT投资需求  (二)不利因素  1、制造成本上升  2、信息安全与信息垃圾对产业环境可能的影响  3、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应用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三)前景预测  十一、建议  表目录  2002-2007年全球计算机、外设及零配件产值  计算机行业出口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总额的比重  2001-2007年中国R&D经费投入情况  2007年计算机产业前15位国家和地区排名  2007年国内外主要计算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对比  1998-2007计算机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  我国计算机行业出口竞争力波士顿矩阵表  2007年国内外主要计算机企业经营情况对比  ……  图目录  2005-2007年全球计算机市场规模  2007年主要计算机厂商市场份额  2005-2007年全球PC出货量及增长率  2003-2007年前三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  1996-2007年6月我国计算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体情况  2002-2007年内资与外资计算机产品出口竞争力波士顿矩阵  1996—2007年我国台式PC、笔记本电脑产量  2008-2011年中国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产业规模预测  ……

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汽车之家 行业]?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正走在世界前列。这不仅指技术,还包括行业标准和政策法规。 9月15日,第六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标准法规国际交流会(ICV2020)在天津开幕。中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团体标准在会上发布,同时公布了9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成果。“中国标准”,向前更进一步。◆ 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 汽车正步入智能时代。据市场研究公司IHS Automotive数据,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数量将达到52亿辆。 和传统汽车相比,智能网联汽车拥有全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标准。如何为这些新场景、新技术制定统一规范,方便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参与研究,是标准化要解决的工作。标准化就是所有智能网联汽车参与者通用的语言。 在中国,由工信部牵头,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主导,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正持续快速推进。 2018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正式公布,为智能汽车标准化搭建起基本框架。涵盖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相关标准等主要部分。 ICV2020上,《智能网联汽车团体标准体系》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团体标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表示:“以市场为主导形成的团体标准,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重要补充。” 通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既具有政策规范性,又具有市场灵活性。通过实践所形成的团体标准,能够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标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持续进步。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体系,目前已包括术语、标识、编码、定义等基础内容;以及各项关键技术统一标准。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方方面面。 公维洁指出,到2022年,将有25项团体标准陆续制定,推动智能产品初步普及,网联技术逐步应用;到2025年,将形成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团体标准,实现智能化和网联化全面普及。◆ 为什么“标准化”如此重要 上帝为阻止人类建造巴别塔,让人类产生不同的语言。标准化是智能网联汽车的“语言”,统一语言,才能为发展扫清障碍。 从发展阶段看,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阶段。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能力,已成为汽车核心竞争力。但标准不统一,使部分场景商业落地并不顺利。比如高精度地图不统一,使远程代客泊车难以落地。智能网联汽车走向成熟,标准化是必经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工作具有两方面价值。一是鼓励和引导。智能网联汽车涉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网联功能、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大量未知内容。缺乏行业顶层设计,企业可能茫然无措。 标准化为企业明晰了赛道。2017年至今,按照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国家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划,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车辆智能管理、智能交通等各领域标准体系,已陆续发布并实施。全面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步。 二是规范和约束。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策法规、基础建设等社会问题。如果缺乏约束,可能造成交通安全、责任认定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也不利于产业发展。 标准制定不合理,约束将会变束缚。以自动驾驶L1-L5级划分方法为例,企业在研发和宣传时往往“生搬硬套”,不利于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形成全面认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首席专家王兆指出:要找到超越或淡化自动驾驶等级的评价方法,让消费者正确地理解、使用自动驾驶。合理的标准,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标准”正在建立 建立标准化体系,离不开国际合作。ICV2020上,来自联合国,以及德国、日本的国际专家纷纷发言,为建立全球通用标准建言献策。 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中国标准”不可或缺。2020年初,十一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首次提出要发展中国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既要与国际技术兼容协同,又要体现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高博麟博士等多位专家,在会议中都提到,发展中国标准智能网联汽车,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国方案”,是当前重点工作之一。 一方面,当前中国在芯片、基础软件、电子控制、传感器等方面尚存在劣势,但在信息网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存在优势。通过标准化建设,可以加快建立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体系,实现扬长避短,为弥补劣势留出时间。 另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和当地环境息息相关。发展适应中国环境的高精地图系统、自动驾驶算法,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 ICV2020上,9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需求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涵盖智能泊车、车载感知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设备、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物流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与移动终端信息交互功能、自动驾驶系统设计运行条件、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要求等9大领域。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还提到,为建立中国特色标准体系,93项团体标准项目,18项联合研究项目已梳理形成。2020年内将有十项以上标准发布。“中国标准”,正在稳步推进。◆ 结语 智能网联汽车,正深刻改变汽车产业,乃至我们的出行和社会组织方式。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先行才能有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国标准”的建立或许是智能网联高速发展阶段的一个开端。中国汽车企业应当抓住这前所未有的机会。(文/汽车之家 蒋平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