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

中国古典文献学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2010年05月05日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点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作者的传记;   作者其他作品;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 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划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 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 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  -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内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内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 由此,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内容概要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以下就这格式,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做为范例: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注: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另外,除了封面要写校名、自拟的题目、专业、学号、姓名、读书时间之外,正文第一行要居中写上自拟的题目,且字数不超过20,允许有副标题。

+98+9+98+8+7987968979868

中国古典文献学读后感作文

一、读 “读”是指阅读,或者说是“博览群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教材,教材最初为自编讲义《科普写作基础知识》,后为《科普写作技巧》(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二是浏览课外科普读物。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做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清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教香菱做诗的方法,对于初学科普写作的青年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多读多看科普名家的作品,既可以学习和继承前辈科普作家的优秀传统;又可以从众多科普作家的创作中吸取写作经验,领悟写作技巧。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也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普写作的初学者要掌握科普写作的技法,要提高科普写作的水平,多读优秀的科普作品,是颇有成效的自学方法之一。 “读”又可以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粗读”指广泛浏览和快速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对科普写作有个粗略的了解。“精读”是在深度上化些功夫,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一些科普创作理论和写作技法。 浏览科普读物,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进—步从感性上去认识和体会各类科普文体的特点,从中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普写作的兴趣。 二、析 “析”是指佳作赏析。主要是精选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品供学生阅读与欣赏,便于学生从感性上品味、领略有关科普创作的理论及科普写作技法。 些技巧。 “析”可以全面性地对所选科普作品进行欣赏分析,也可以根据所选佳作本身固有的特色,有重点地去欣赏分析。《科普写作技巧》这本教材中的“请您欣赏”和“专家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赏析方式。我们结合专题讲座对科普佳作进行欣赏分析,教材中的每个专题,我们都相应地精选了科普名家名作,供学生欣赏、阅读,然后再加以评析。在《科普写作技巧》第二讲《神箭手百步穿杨——确定选题的技巧》的“请您欣赏”板块中,我们选用了科普作家陈芳烈的《邮票上的“通信”》,在“专家点评”板块中结合本讲专题对该文进行了赏析:《邮票上的“通信”》这篇文章的标题新颖别致,引人注目。尤其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只要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为之眼睛一亮。因为这个选题,其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科技含量极高的集邮专题。再说,1983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通信年”,向人们展示这样的集邮专题,是十分切合时宜的。而该文作者陈芳烈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及丰富、翔实的内容,并借助于27枚邮票,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了通信的起源、传说以及近代电话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知识,为人们了解“通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果从“选题技巧”来看,这篇佳作就很值得我们品味与鉴赏: 1.选题方法 这篇文章属于“社会性选题。”这一信息的发布,很自然地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特别是青年读者会格外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社会热点。作者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很快确定了选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料(包括邮票的搜集)上的准备。在落笔行文时,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依此为由头,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2.选题原则 作者兼顾了其中的四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通信”及其历史演变、发展,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古代原始的光通信(如狼烟、烽火、孔明灯等)和声通信(如鼓声、锣声、笛声、口哨声等)以及近代、现代、当代的电话通信和卫星通信,都是客观事实。这就符合了选题的“客观性原则”。 ②新颖性原则。这篇文章中所介绍的无线电话、电视电话、录音电话以及国际通信卫星等电信技术,在当时都可以称得上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成果。因此,这篇文章的选题符合“新颖性原则”。此外,作者将集邮和通信技术的普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富有新意的,这就是写作上的一种创新意识,这也符合“新颖性原则”。 ③需要性原则。“通信”,“虽然它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打交道,但有关通信的知识,却远非家喻户晓。”由于作者清醒地看到这一现实,因此,这篇文章的选题符合“需要性原则”。作者已经预见到,这篇文章的刊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通信”,并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这也是社会的需要。 ④可行性原则。作者在确定《邮票上的“通信”》这一选题之前,已经捕捉了一定的社会信息。陈芳烈先生本人就是一位电信专家,他对世界通信史比较熟悉,手头已经掌握了较丰富的资料。另外,他对《知识就是力量》这本杂志也比较了解。这是一本综合性的科普期刊,读者对象大多在初中文化以上。有了这么一个“知彼知己”的过程,这篇文章的选题,自然又符合了“可行性原则”。 3.精耕细作 作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除了广泛地收集和积累资料外,还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由三个自然段所组成,交代了写作缘由,点明了全文要介绍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比较丰富,所占篇幅相对要长一些,由“通信的起源”、“传说与通信”、“形形色色的电话”、“卫星通信”等四方面的内容所组成,资料涉及古今中外;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 为 利 通过赏析,学生对本讲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本讲的要点把握更准了。再譬如,要解决学生写作中的“构思开头难”问题,要初步掌握了十几种“开头法”,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如果说,佳作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的话,那么,对学生习作中的“佳品”进行讲评,这就是另—层次的“赏析”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催化剂。 选择一本科普书籍或指定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安排学生写“书评”或写“读后感”,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普读物的赏析水平。 三、仿 “仿”,本文是指借鉴和模仿。我们认为,仿写是写作实践中的一种较好训练形式。仿写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入手,可以让学生借鉴和学习科普佳作在立意、构思、表达、语言等方面的长处,这对于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益的。 在仿写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意两点: 第一,仿写是仿照一篇文章的样式、结构和写法等,自己另写一篇相类似的文章。因此,主要内容与所用材料和原文是不相同的,切忌对原文进行改头换面。 第二,不要将仿写与缩写、扩写、改写等混淆起来。缩写、扩写与原文的主题一致,仿写则另起炉灶,写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主题;改写可以改变原文的体裁、写法等等,而仿写则要求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大体相类似。 四、积 “积”是指对写作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写作必须先占有资料,这是取决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思想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中外科普作家的成功作品,都是在大量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五、创 “创”是指独立写作。独立写作需要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提高收集信息、确定选题、设计标题和加工信息等综合能力。 科普写作,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作者能把自己学习、生活、科研中获得的科学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撰写成可以向大众传播的科普作品;或者是将在调查研究中和科学文献中获取的材料,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融汇贯通,再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观点,用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加工撰写成科普作品。 科普写作是科普创作的前奏。只要在科普写作实践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成为科普作家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古典文多为写人的,当作议论文写较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至汉开始分流。校雠文献学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注重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的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献及其整理,文献起源之久远、种类之众多、数量之浩广、整理之频繁,蔚为大观。自孔子整理图书,由此产生了关于文献及其整理的专门学问——文献学。然而中国文献学的源流甚为复杂,大而论之,有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之分,笔者已作过专题研究。具体来说,古典文献学较现代文献学复杂,由于古典文献学之中门派交叉较多,学科争议不断,理清其源流本末,还需要作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到汉而开始分流。从三派的发展看,有一个共同特点:三派均始于汉,兴于宋,至清而鼎盛。由此可划分出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初创(先秦)、分化(汉—隋)、成熟(唐宋)、集成(元—清)。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同时产生于汉刘向、刘歆,在其发展中虽有不同侧重,但其关系甚密,并相互影响,只是因学派不同,理解各异,各自努力扩张并寻求分离,校雠目录之争由是而生。明确学派之分野,有利于解决纷争,取长补短。这两派各以校雠学、目录学自居,是近现代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之本源。广校雠文献学产生于汉郑玄,几经扩大,直至以文献命名,现代“文献学”的产生与此不无关系。校雠文献学讲文献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讲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内容方面,包括文字订正、探讨学术价值等,编定篇目是其成果之一;目录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形式方面,兼及校勘,群书目录是其主要成果;广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编纂,包括文献的解释与重组。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关心各门学术流别,重视学术广度,考百科之源流,具有学术史的功能,学术分类与文献分类密不可分;而广校雠文献学通常关系某一学科,重视学术深度,考一科之源流,体现学科史的功能,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融为一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校勘、版本、目录是文献整理的三个基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经过文献学家各派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献学思想,成熟了各分支学科,构筑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体系。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优秀传统,开拓现代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古典文献学读后感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2010年05月05日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点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作者的传记;   作者其他作品;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 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划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 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 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人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内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内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 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  -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3)-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内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内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内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 由此,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内容概要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以下就这格式,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做为范例:  一、书名:苦涩的成长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国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尔雅出版社  四、页数:141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给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题,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爱」,阐释爱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爱的曲解以及赢得真爱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误解青春的特质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劳,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虚气质,进而体认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於他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  第三篇「火凤凰」,系以火凤凰的行径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领子、袖子最易磨损」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认领导人物,注定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简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领略孤独的况味,以及学习多单独思考问题。  第六篇「怨尤」,说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务实,切忌好高骛远。  第七篇「蛊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质与优良传统,进而培养有为光明远景献身的气概。  第八篇「孝道」,阐明践行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年长的父母、祖父母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让他们由阴暗的角落里走进阳光,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  第九篇「生活的艺术」,说明生活本是一种需要勇气与魄力的大艺术,并且唯有从生活的简化中,才能使心灵苏活,提高生活的境界。  末篇「人类的母亲」,阐释女性的尊严乃人性尊严的基石,肯定人性必须有尊严,就得从尊重女性人格做起,尽力维护女性尊严。  书末还有朱炎先生写作年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前吃苦,现在有成就而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人,其阅历足可为青年之导师。  六、读后心得:  朱炎先生是一个从前吃过苦,现在有成就的人,他的丰富阅历使他能穿过人生重叠的层面,看得深,看得远,有智慧。他在备尝生长的痛苦,又把痛苦转化为喜悦之后,用心写一本小书,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他费尽苦心,辛苦写成,成果是甜美的。在这个纷纷用悲观来表示深度的时代,他这本书从深处发掘乐观,在这个用偏激表示造诣的时代,他这本书完备而中和,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走完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长途之后,伫足回头,看看后面的人走得怎么样,鼓励能好好的走。这一份奉献,令我敬佩也使我感动。  这十篇文章虽各自独立,但脉络相通,浑然如一,像一条山脉十座山峰,根本上,他提供人生在世的一种观点,一种哲学。没有哲学和没有面包同样令人活不下去。他从上游解决人生问题,正本清源。这种建设工作,可以使医生、警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忙碌。这十篇文章,一方面探讨了人生潜藏於内的幽微,一方面勾勒了人生形之於外的峥嵘,同时也给理想的中国青年摹出风貌典型。人在青年时期辛苦寻觅的东西,大半都在这本书里。  七、评语:  朱炎先生是一位热爱学问而有学问,热爱真理而认识真理,热爱青年而了解青年,热爱人生而能奉献自己,不但是一个卓越的散文家,更是一个把墨水变成热血的人。他的笔是一座桥,从他的内心到读者内心,交流互通,如响斯应。  推销钢琴的广告有一句话:「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意思是说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境界,使人发现并追求较完美的模式。我也要说,熟读朱炎教授这本书的人也不会学坏,因为他不会走错路。  中国多一本这样的书,就可以少一座监狱。  八、附注:本书六十七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二岁。  另外,除了封面要写校名、自拟的题目、专业、学号、姓名、读书时间之外,正文第一行要居中写上自拟的题目,且字数不超过20,允许有副标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读后感怎么写

一、读 “读”是指阅读,或者说是“博览群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教材,教材最初为自编讲义《科普写作基础知识》,后为《科普写作技巧》(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二是浏览课外科普读物。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黛玉请教如何做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清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教香菱做诗的方法,对于初学科普写作的青年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多读多看科普名家的作品,既可以学习和继承前辈科普作家的优秀传统;又可以从众多科普作家的创作中吸取写作经验,领悟写作技巧。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也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普写作的初学者要掌握科普写作的技法,要提高科普写作的水平,多读优秀的科普作品,是颇有成效的自学方法之一。 “读”又可以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粗读”指广泛浏览和快速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对科普写作有个粗略的了解。“精读”是在深度上化些功夫,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掌握一些科普创作理论和写作技法。 浏览科普读物,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进—步从感性上去认识和体会各类科普文体的特点,从中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普写作的兴趣。 二、析 “析”是指佳作赏析。主要是精选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品供学生阅读与欣赏,便于学生从感性上品味、领略有关科普创作的理论及科普写作技法。 些技巧。 “析”可以全面性地对所选科普作品进行欣赏分析,也可以根据所选佳作本身固有的特色,有重点地去欣赏分析。《科普写作技巧》这本教材中的“请您欣赏”和“专家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赏析方式。我们结合专题讲座对科普佳作进行欣赏分析,教材中的每个专题,我们都相应地精选了科普名家名作,供学生欣赏、阅读,然后再加以评析。在《科普写作技巧》第二讲《神箭手百步穿杨——确定选题的技巧》的“请您欣赏”板块中,我们选用了科普作家陈芳烈的《邮票上的“通信”》,在“专家点评”板块中结合本讲专题对该文进行了赏析:《邮票上的“通信”》这篇文章的标题新颖别致,引人注目。尤其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只要一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为之眼睛一亮。因为这个选题,其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科技含量极高的集邮专题。再说,1983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通信年”,向人们展示这样的集邮专题,是十分切合时宜的。而该文作者陈芳烈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及丰富、翔实的内容,并借助于27枚邮票,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了通信的起源、传说以及近代电话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知识,为人们了解“通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果从“选题技巧”来看,这篇佳作就很值得我们品味与鉴赏: 1.选题方法 这篇文章属于“社会性选题。”这一信息的发布,很自然地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特别是青年读者会格外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社会热点。作者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很快确定了选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料(包括邮票的搜集)上的准备。在落笔行文时,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就依此为由头,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2.选题原则 作者兼顾了其中的四个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通信”及其历史演变、发展,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古代原始的光通信(如狼烟、烽火、孔明灯等)和声通信(如鼓声、锣声、笛声、口哨声等)以及近代、现代、当代的电话通信和卫星通信,都是客观事实。这就符合了选题的“客观性原则”。 ②新颖性原则。这篇文章中所介绍的无线电话、电视电话、录音电话以及国际通信卫星等电信技术,在当时都可以称得上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成果。因此,这篇文章的选题符合“新颖性原则”。此外,作者将集邮和通信技术的普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富有新意的,这就是写作上的一种创新意识,这也符合“新颖性原则”。 ③需要性原则。“通信”,“虽然它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打交道,但有关通信的知识,却远非家喻户晓。”由于作者清醒地看到这一现实,因此,这篇文章的选题符合“需要性原则”。作者已经预见到,这篇文章的刊发,“将有助于人们了解通信”,并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这也是社会的需要。 ④可行性原则。作者在确定《邮票上的“通信”》这一选题之前,已经捕捉了一定的社会信息。陈芳烈先生本人就是一位电信专家,他对世界通信史比较熟悉,手头已经掌握了较丰富的资料。另外,他对《知识就是力量》这本杂志也比较了解。这是一本综合性的科普期刊,读者对象大多在初中文化以上。有了这么一个“知彼知己”的过程,这篇文章的选题,自然又符合了“可行性原则”。 3.精耕细作 作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除了广泛地收集和积累资料外,还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由三个自然段所组成,交代了写作缘由,点明了全文要介绍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比较丰富,所占篇幅相对要长一些,由“通信的起源”、“传说与通信”、“形形色色的电话”、“卫星通信”等四方面的内容所组成,资料涉及古今中外;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 为 利 通过赏析,学生对本讲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本讲的要点把握更准了。再譬如,要解决学生写作中的“构思开头难”问题,要初步掌握了十几种“开头法”,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如果说,佳作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的话,那么,对学生习作中的“佳品”进行讲评,这就是另—层次的“赏析”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催化剂。 选择一本科普书籍或指定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安排学生写“书评”或写“读后感”,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普读物的赏析水平。 三、仿 “仿”,本文是指借鉴和模仿。我们认为,仿写是写作实践中的一种较好训练形式。仿写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入手,可以让学生借鉴和学习科普佳作在立意、构思、表达、语言等方面的长处,这对于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益的。 在仿写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意两点: 第一,仿写是仿照一篇文章的样式、结构和写法等,自己另写一篇相类似的文章。因此,主要内容与所用材料和原文是不相同的,切忌对原文进行改头换面。 第二,不要将仿写与缩写、扩写、改写等混淆起来。缩写、扩写与原文的主题一致,仿写则另起炉灶,写不同的内容,表达不同的主题;改写可以改变原文的体裁、写法等等,而仿写则要求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大体相类似。 四、积 “积”是指对写作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写作必须先占有资料,这是取决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思想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中外科普作家的成功作品,都是在大量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五、创 “创”是指独立写作。独立写作需要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提高收集信息、确定选题、设计标题和加工信息等综合能力。 科普写作,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作者能把自己学习、生活、科研中获得的科学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撰写成可以向大众传播的科普作品;或者是将在调查研究中和科学文献中获取的材料,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融汇贯通,再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观点,用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加工撰写成科普作品。 科普写作是科普创作的前奏。只要在科普写作实践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成为科普作家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古典文多为写人的,当作议论文写较好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98+9+98+8+7987968979868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后感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至汉开始分流。校雠文献学注重文献的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注重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的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文献及其整理,文献起源之久远、种类之众多、数量之浩广、整理之频繁,蔚为大观。自孔子整理图书,由此产生了关于文献及其整理的专门学问——文献学。然而中国文献学的源流甚为复杂,大而论之,有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之分,笔者已作过专题研究。具体来说,古典文献学较现代文献学复杂,由于古典文献学之中门派交叉较多,学科争议不断,理清其源流本末,还需要作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献学、广校雠文献学三大流派,三派均来源于孔子的整理典籍,到汉而开始分流。从三派的发展看,有一个共同特点:三派均始于汉,兴于宋,至清而鼎盛。由此可划分出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初创(先秦)、分化(汉—隋)、成熟(唐宋)、集成(元—清)。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同时产生于汉刘向、刘歆,在其发展中虽有不同侧重,但其关系甚密,并相互影响,只是因学派不同,理解各异,各自努力扩张并寻求分离,校雠目录之争由是而生。明确学派之分野,有利于解决纷争,取长补短。这两派各以校雠学、目录学自居,是近现代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之本源。广校雠文献学产生于汉郑玄,几经扩大,直至以文献命名,现代“文献学”的产生与此不无关系。校雠文献学讲文献甄别与整理,以校勘为中心;目录文献学讲收集与整理、揭示与利用,以目录为中心;广校雠文献学重视文献阐释与整理、编纂,以学科为中心,目录、校勘、版本只是其工具。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内容方面,包括文字订正、探讨学术价值等,编定篇目是其成果之一;目录文献学侧重文献的形式方面,兼及校勘,群书目录是其主要成果;广校雠文献学侧重文献的编纂,包括文献的解释与重组。校雠文献学与目录文献学关心各门学术流别,重视学术广度,考百科之源流,具有学术史的功能,学术分类与文献分类密不可分;而广校雠文献学通常关系某一学科,重视学术深度,考一科之源流,体现学科史的功能,文献整理与学术思想融为一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体是文献整理,校勘、版本、目录是文献整理的三个基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典文献学的精华。经过文献学家各派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献学思想,成熟了各分支学科,构筑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体系。继承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优秀传统,开拓现代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