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脊椎动物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

关于脊椎动物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可以的这有原创毕业论文联下给你题目确认下好发送论文给

生物:从海鞘到我们之路--比较基因组学之研究 编辑 Gene 报导 脊椎动物的无脊椎近亲海鞘的基因组被定了序,让科学家有机会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发表在Science的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基因组研究结果是由国际团队所完成的,它是第七个基因组被定序的动物,主要由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系、京都大学动物系和日本的国家遗传学研究所所领导,并且有别外二十几家研究单位合作进行,参与者有87人,分布在五个国家。有了海鞘的基因组,透过和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比较,科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心脏和神经及免疫系统等的起源和演化,并且更了解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一般发育。柏克莱加大的遗传学和发育学教授Mike Levine说道,海鞘在生物学家心中享有特别的地位,因为它提供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演化联系。当你看到其成体时,会以为那是简单的动物,亚里斯多德就以为它是软体动物,但当你看到其胚胎发育,它显然是复杂的高等动物,俄国生物学家Alexander Kowalevsky就认出了其幼虫尾的脊索。它们是我们很古老的表亲。五亿多年前,动物开始快速演化,成为三、四十个体制相异的门类,至今现生的动物界可以划分为35个门。其中不具有脊椎(或脊索)的34个门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而剩下的就是脊索动物门了。脊索动物有四个主要共同特徵:脊索(notochord)、背部中空的神经索(dorsal, hollow nerve cord)、咽裂(pharyngeal slit)和肛门后肌肉质的尾部(muscular postanal tail)。脊索动物又分为三个亚门:一是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又称无头类(Acrania),以文昌鱼为代表;二是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又称被囊类(Tunicata),例如海鞘,这两类都是原始的脊索动物,不具有脊椎;第三个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有头类(Craniata)之一的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e),包括鱼类、两生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但脊椎动物却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路子,与头索动物及尾索动物相较,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前端特化成复杂的脑,以及与脑相关联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对环境有更灵敏的反应能力;运动器官也更精巧,以配合感觉器官的改变;大脑外有颅骨保护、脊索演变为分节的脊椎、内骨骼保护著体内器官,这些特徵都使得脊椎动物比其它脊索动物更具环境适应力,使得脊椎动成为脊索动物这一门中,种类和数量最发达的一支。化石记录显示,公认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75亿年前的奥陶纪的介皮类(Ostracoderms),它们在海洋中行底栖生活,身披厚重的外骨骼,没有上下颔,也没有胸鳍、腹鳍等可活动的偶鳍。与介皮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纲(Agnatha)的盲鳗(Hag fishes)及八目鳗(lampreys),它们的脊椎还是软骨质,是相当原始的脊椎动物。到了95亿年前的志留纪(Silurian)末期,地球上出现了一群具有上下颔的鱼类,这是一项极重大的变革,使原本行过滤生活的脊椎动物成了活泼的猎食者,同时也演化出了可活动的偶鳍,使得活动更灵活。这些鱼类包括已灭绝的盾皮类(Placodermi)、部份现生的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如鲨鱼、魟等,以及在现代海洋及淡水中称霸的硬骨鱼类(Osteichthyes)。硬骨鱼类的其中一支又慢慢往陆地发展,演化成了今天陆地上的各种脊椎动物。过去许多动物学家认为脊椎动物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演化自尾索动物。海鞘的成体虽然没有明显的脊索,但是其幼虫的尾部却明显地带著一根脊索。有人认为在寒武纪早期,尾索动物的幼虫发生了幼体生殖(paedogenesis)的现象,其生殖器官在变态之前就成熟了。经过了天择,尾索动物的幼虫发展出了分节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来支撑身子,并且因为头的形成对适应环境有相当的优越性,就演化出了带头和内骨骼的脊椎动物。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所长Eddy Rubin认为虽然它们和我们外观大不像,但是还是有许多特徵同脊椎动物是相同的。透过基因组的比较,我们可以在分子的层次上了解与对方的关系,并且研究这些相似的系统和基因是如何从五亿多年前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身为尾索动物的海鞘分布在世界上各浅海中。桶状的海鞘附著在岩石、防波堤、般舶和海底,并利用篮状滤食器滤食浮游生物。海鞘卵受精一天后就发育成只有二千五百个细胞的小幼虫,不久后就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变态成为成体。海鞘的基因组由一百六十万个碱基组成,大约只有人类的廿分之一,只有最小基因组脊椎动物河豚的一半。其中一百一十七万个碱基组成约有一万六千个基因,有八成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也可找到。不过其基因数只有人类的一半。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的计算基因组学主任Daniel Rokhsar说道,海鞘基因组会如此苗条的原因是,它大部分在脊椎动物中有好几个贝份的基因,在海鞘中,只有一份。而多出来的贝份,可能会突变掉或消失,或者演化成负责其他功能。从海鞘基因组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这系谱中的新进展,例如有些特定的免疫系统和神统系统基因在海鞘就找不到,这显然是脊椎动物的新设备。脊椎动物的复杂性也可能是从大量的基因复制而产生的。海鞘没有许多决定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重要Hox基因。有一些Hox基因单独存在,另一些却消失了。然而海鞘也有类似於脊椎动物的感光基因,和其他形成心脏和甲状腺的基因。但是海鞘利用血蓝蛋白,而非红血球来运送氧气,并且缺少制造胆固醇和组织胺的基因。在某些方面,海鞘和细菌、真菌和植物的相似度比和脊椎动物还来得高:制造纤维膜以支持进食吸管的基因,就和制造纤维素的基因很类似,这样的基因在其他动物是找不到,有可能是从植物等水平基因转移来的。Levine就认为海鞘基因组的分析结果和1871年达尔文在The Descent of Man一书中的主张完全吻合,达尔文主张脊椎动物和海鞘有共同祖先,而一支演化成海鞘,另一支在脊椎动物纲开花结果。

d

龟的影像学和血液学研究  摘要:龟鳖以颈和四肢的伸缩运动而产生呼吸,先呼气,后吸气,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咽气式”呼吸,简称龟吸。应用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我们对1只缅甸陆龟进行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龟背甲下方左右各有1个大气囊,腹甲上面的软组织有胸主血管和腹主血管。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龟肺发育不良是咽气式龟吸的基础,不健全的龟肺决定了龟的新陈代谢必然缓慢。对龟的血液成份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发现龟的红细胞大而有核,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缺如,这是龟血的奇异现象,我们获得的宝贵资料,对探索乌龟新陈代谢缓慢和长寿机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龟螺旋CT MRI 医学检验  应有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先进医疗诊断技术,我们对1只缅甸陆龟进行影像学检查,龟的呼吸系统做了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并对龟的血液成份进行了测定,资料报道如下,供同道们参考分析。  1、科研目的:  了解龟体软组织结构,对龟的呼吸系统进行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探索乌龟新陈代谢缓慢的机理。  2、实验材料:  缅甸陆龟又名象龟,俗名Elongated tortoise(拉丁学名Indotestudo elongata),属龟鳖目、曲颈龟亚目、陆龟科、缅甸陆龟属。实验象龟体重3000g,头项部淡黄色,有对称鳞片,吻印,上喙略勾曲,鼻孔粉红色,背腹甲被覆角质盾片完整无损。背甲隆起光滑平坦……  

关于脊椎动物的论文题目

关于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调查报告。  下边是我写的:  关于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调查报告  概述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它拥有大片原始森林和一望无际的海洋,同时又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它们就叫动物。  我们人类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将许多动物赶尽杀绝因而使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就像苏门答腊虎。韩国在1975年到1992年间进口了6,128公斤虎骨,平均每年进口340公斤,其中有3,720公斤虎骨来自印尼,这相当于猎杀333只苏门达腊虎。不仅是苏门答腊虎,还有许多动物的命运也是如此。  一 问题提出  我是个动物爱好者,经常看一些有关动物的书籍电视或资料,有一天,我在看电视。CCTV10正在讲白暨豚,于是我便认真的看起来。里面说科考队的叔叔们找了一个月都没找到白暨豚,这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濒临灭绝的动物。  二 调查途径   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寻找相关例子。   上网查找动物濒临灭绝的因素。   动物濒临灭绝带来的影响。  三 濒临灭绝的动物  有许多的动物濒临灭绝。如: 北部白犀牛,大鲵,草原陆龟,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中华鲟 ,指狐猴,苏门答腊虎,斯比克斯鹦鹉,奥里诺科鳄鱼,僧海豹,微型猪,小嘴狐猴,兰坎皮海龟,奥瑞纳克鳄鱼,泰国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绿海龟等。  四 资料整理  苏门答腊虎  由于人类入侵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已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快,导致很难交配繁殖。1978年进行的勘测,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1000只。而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算有26个自然保护区有虎存在的迹象,数量为800只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做出了统计,还有400只虎分布在苏门答腊5个国家公园里。  白暨豚  白鳍豚,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鳍豚科。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现在,白暨豚几乎0只  僧海豹  僧海豹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一生都在热带海域中生活的海豹。历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于人类的狂捕滥杀,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难觅其踪,而仅仅在夏威夷群岛北部有发现。加勒比僧海豹:于2008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了此前一些生物学家的论断--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夏威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不超过1200只,并且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正在以每年约4%的速度减少,专家们预言,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在未来3到4年里可能会减少至不足1000只,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只有约500只。  五数量统计  1.苏门答腊虎:  1978年——约1000只。1985年——约800只。1992年约400只。   白暨豚:  1986年——约300只。1990年——约200只。1997年——少于50只。  1998年——只剩7只。2006年——几乎0只。   僧海豹:  夏威夷僧海豹——未来3至4年不足1000只。地中海僧海豹——约500只  六 分析 ——动物灭绝原因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  1)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境,沦落到濒临灭绝的境地。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  2)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  3)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得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  4)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  虽然,仅仅4点原因,但是这足以使大部分动物走向灭绝的道路。  七结论——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不仅如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还有一种循环。  河马 水草 鳄鱼粪便 鳄鱼 水鸟 鱼 水藻 河马  看了上面的这个生物链,我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生物都不能缺少。假如河马濒临灭绝,那水藻就无处可长。水藻一少,鱼就没有食物便接着减少了。鱼一减少,水禽也没食物了。水禽一减少,鳄鱼也减少了没了鳄鱼粪便,水草也无法生长。啊!仅仅一个物种的减少,便导致一连串的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要是让一个物种濒临灭绝,就等于让一连串的物种濒临灭绝。  八 建议  组织大家一起去动物园观赏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增加对于动物的知识。   大家到一些大的酒店调查调查,看看有没有野生动物。   做个统计表,看看平均每年人类要猎杀多少野生动物。  九 启示  动物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东西,但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非常自私的夺取了许多动物的生命,我们应该好好反省反省,想想动物们是多么痛苦。我们要行动起来,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  附件  由于人类入侵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苏门答腊虎栖息地已不断减少,并被切割成碎快。1978年进行的勘测,估计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1000只。而1985年,印尼林业局的勘测人员估算有26个自然保护区有虎存在的迹象,数量为800只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业部门和自然保护协会(PHPA)做出了统计,还有400只虎分布在苏门答腊5个国家公园里。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2006年:几乎0头。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加勒比僧海豹:于2008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渔业部证实了此前一些生物学家的论断--加勒比僧海豹已经灭绝。夏威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不超过1200只,并且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正在以每年约4%的速度减少,专家们预言,夏威夷僧海豹的数量在未来3到4年里可能会减少至不足1000只,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于2008年,全世界只有约500只。  1)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上的物种有85%为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种(包括神秘的、体大如描的指猴)。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对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的绿色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2)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鸽曾有几十亿只,是随处可见的鸟类,大群飞来时多得遮云蔽日,殖民者开发美洲100多年,就将这种鸟捕尽杀绝了。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眼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教的动物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旅鸽,做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  3)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15世纪欧洲人相继来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把这里做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使8种爬行动物,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  4)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  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与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生境丧失不相上下。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中国范文网:

关于鸟类进化的怎么样?之前听了周忠和(世界著名古生鸟类专家)这部分中国做的比较领先。关于鸟类是如何起源的,在google上搜一下这个题目

无脊椎动物论文题目有哪些

生物:从海鞘到我们之路--比较基因组学之研究 编辑 Gene 报导 脊椎动物的无脊椎近亲海鞘的基因组被定了序,让科学家有机会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来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发表在Science的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基因组研究结果是由国际团队所完成的,它是第七个基因组被定序的动物,主要由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系、京都大学动物系和日本的国家遗传学研究所所领导,并且有别外二十几家研究单位合作进行,参与者有87人,分布在五个国家。有了海鞘的基因组,透过和人类或其他动物的比较,科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心脏和神经及免疫系统等的起源和演化,并且更了解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一般发育。柏克莱加大的遗传学和发育学教授Mike Levine说道,海鞘在生物学家心中享有特别的地位,因为它提供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演化联系。当你看到其成体时,会以为那是简单的动物,亚里斯多德就以为它是软体动物,但当你看到其胚胎发育,它显然是复杂的高等动物,俄国生物学家Alexander Kowalevsky就认出了其幼虫尾的脊索。它们是我们很古老的表亲。五亿多年前,动物开始快速演化,成为三、四十个体制相异的门类,至今现生的动物界可以划分为35个门。其中不具有脊椎(或脊索)的34个门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而剩下的就是脊索动物门了。脊索动物有四个主要共同特徵:脊索(notochord)、背部中空的神经索(dorsal, hollow nerve cord)、咽裂(pharyngeal slit)和肛门后肌肉质的尾部(muscular postanal tail)。脊索动物又分为三个亚门:一是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又称无头类(Acrania),以文昌鱼为代表;二是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又称被囊类(Tunicata),例如海鞘,这两类都是原始的脊索动物,不具有脊椎;第三个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有头类(Craniata)之一的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e),包括鱼类、两生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但脊椎动物却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路子,与头索动物及尾索动物相较,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前端特化成复杂的脑,以及与脑相关联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对环境有更灵敏的反应能力;运动器官也更精巧,以配合感觉器官的改变;大脑外有颅骨保护、脊索演变为分节的脊椎、内骨骼保护著体内器官,这些特徵都使得脊椎动物比其它脊索动物更具环境适应力,使得脊椎动成为脊索动物这一门中,种类和数量最发达的一支。化石记录显示,公认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75亿年前的奥陶纪的介皮类(Ostracoderms),它们在海洋中行底栖生活,身披厚重的外骨骼,没有上下颔,也没有胸鳍、腹鳍等可活动的偶鳍。与介皮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脊椎动物是无颌纲(Agnatha)的盲鳗(Hag fishes)及八目鳗(lampreys),它们的脊椎还是软骨质,是相当原始的脊椎动物。到了95亿年前的志留纪(Silurian)末期,地球上出现了一群具有上下颔的鱼类,这是一项极重大的变革,使原本行过滤生活的脊椎动物成了活泼的猎食者,同时也演化出了可活动的偶鳍,使得活动更灵活。这些鱼类包括已灭绝的盾皮类(Placodermi)、部份现生的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如鲨鱼、魟等,以及在现代海洋及淡水中称霸的硬骨鱼类(Osteichthyes)。硬骨鱼类的其中一支又慢慢往陆地发展,演化成了今天陆地上的各种脊椎动物。过去许多动物学家认为脊椎动物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演化自尾索动物。海鞘的成体虽然没有明显的脊索,但是其幼虫的尾部却明显地带著一根脊索。有人认为在寒武纪早期,尾索动物的幼虫发生了幼体生殖(paedogenesis)的现象,其生殖器官在变态之前就成熟了。经过了天择,尾索动物的幼虫发展出了分节的肌肉和强壮的骨骼来支撑身子,并且因为头的形成对适应环境有相当的优越性,就演化出了带头和内骨骼的脊椎动物。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所长Eddy Rubin认为虽然它们和我们外观大不像,但是还是有许多特徵同脊椎动物是相同的。透过基因组的比较,我们可以在分子的层次上了解与对方的关系,并且研究这些相似的系统和基因是如何从五亿多年前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身为尾索动物的海鞘分布在世界上各浅海中。桶状的海鞘附著在岩石、防波堤、般舶和海底,并利用篮状滤食器滤食浮游生物。海鞘卵受精一天后就发育成只有二千五百个细胞的小幼虫,不久后就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变态成为成体。海鞘的基因组由一百六十万个碱基组成,大约只有人类的廿分之一,只有最小基因组脊椎动物河豚的一半。其中一百一十七万个碱基组成约有一万六千个基因,有八成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也可找到。不过其基因数只有人类的一半。美国能源部附属基因组研究所的计算基因组学主任Daniel Rokhsar说道,海鞘基因组会如此苗条的原因是,它大部分在脊椎动物中有好几个贝份的基因,在海鞘中,只有一份。而多出来的贝份,可能会突变掉或消失,或者演化成负责其他功能。从海鞘基因组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这系谱中的新进展,例如有些特定的免疫系统和神统系统基因在海鞘就找不到,这显然是脊椎动物的新设备。脊椎动物的复杂性也可能是从大量的基因复制而产生的。海鞘没有许多决定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重要Hox基因。有一些Hox基因单独存在,另一些却消失了。然而海鞘也有类似於脊椎动物的感光基因,和其他形成心脏和甲状腺的基因。但是海鞘利用血蓝蛋白,而非红血球来运送氧气,并且缺少制造胆固醇和组织胺的基因。在某些方面,海鞘和细菌、真菌和植物的相似度比和脊椎动物还来得高:制造纤维膜以支持进食吸管的基因,就和制造纤维素的基因很类似,这样的基因在其他动物是找不到,有可能是从植物等水平基因转移来的。Levine就认为海鞘基因组的分析结果和1871年达尔文在The Descent of Man一书中的主张完全吻合,达尔文主张脊椎动物和海鞘有共同祖先,而一支演化成海鞘,另一支在脊椎动物纲开花结果。

主要包括微体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第四纪研究比较多的微体古生物是有孔虫和介形虫。第四纪的绝大部分有孔虫和介形虫都是现生种,因而从生物地层学的原则来研究这些微体动物化石,常常是难以奏效的。然而这些生物对于环境的反映却很灵敏,它们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以及由此而揭露的气候条件,常常是研究沉积岩相和古气候的重要依据。从气候地层学原则出发划分地层,特别是对深海沉积的研究,这些生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第四纪有孔虫有孔虫是原生动物,具有能保存成为化石的壳体(钙质、瓷质、砂质)。有孔虫全部为海相,或与海相有关连(可从海水中冲入),因此是研究海相地层的重要生物标志。有孔虫的生活方式,一部分营底栖生活;一部分是浮游生活。底栖有孔虫随海水深度变化有不同的组合群体。因此,可以根据地层中有孔虫化石组合,划分地层形成时的环境及所处的大陆架部位。例如我国南海底栖有孔虫,可以划分出下述各带:滨海—浅海为假轮虫-星轮虫带;浅海为小泡虫-葡萄虫带;大陆坡为砂环虫-圆形虫-幼体虫带。研究不同海域现代底栖有孔虫的深度分带,有助于分析第四纪有孔虫的生态环境,并恢复其古地理。底栖有孔虫具深度分带性见表10-3。表10-3 底栖有孔虫的深度分带(据Walton 1964)(优势①:指个体最多的一个种在组合中所占百分比)近年来,我国东部第四纪有孔虫的研究对于确定海浸的次数及范围,正确划分第四纪地层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华北平原的有孔虫,目前已知多达120种,其中绝大部分营底栖爬行生活。其化石以希望虫科(Elphidiidae)、小粟虫科(Miliolidae)、九字虫科(Nonionidae)、轮虫科(Rotiliidae)、圆盘虫科(Discorbidae)的化石比较丰富,占全部有孔虫的95%以上(图10-54)。这些有孔虫大多生活于海水较浅的环境中。根据其属、种的组合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即浅海类型、淡化的近岸浅海海湾类型和边滩潮浦类型。这三种类型有孔虫群在一次海浸过程中,依次侵入和退出,在剖面上呈平放的“V”字形楔状侵入陆地,有时还有若干分叉。从它们的分布不仅能圈定海进范围,而且可以判别海面升降的波动状况。图10-54 我国第四纪常见的有孔虫1—阿卡尼五块虫,圆形亚种(a为多室面视,b为口视×100);2—块虫三角种(a为多室面视,b为口视×100)3—普拉特块心虫(a为侧视,b为口视×45);4—挪威抱环虫(a为侧视,口视×60);5—强壮箭头虫(侧视×60);6—凹陷圆形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c为腹视×80);7—施罗特假轮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30);8—毕克卷转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80);9—多角口室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60);10—多瘤九字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11—江苏筛九字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12—小九字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80);13—异地希望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浮游有孔虫主要分布于大陆架以外,其化石的丰度随着远离大陆架而增大,在大陆坡以外,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其含量超过90%以上。浮游有孔虫的活动范围较少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比时所受的局限性也较少。有孔虫中大多数种、属是广域性的,它对水温及咸度的反映并不明显,但有一部分有孔虫生活于冷水海域的如饰带透明虫(Hyalina bolthica)、具瘤先希望虫(Protelphitium tuberculatum)、异地依格尔虫(Eggerella advena)、鳞砂轮虫(Trochaminina)、泡抱球虫(Globaigerina bulloides)等。在太平洋西部,随着寒流在日本海西部分布着一个冷温区系,以秀箭虫(Sagittaelegans)、北方抱球虫(Globigerinabo realis)等冷水种为代表。这一区系对这国第四纪时期组合群体的构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冷水有孔虫常与广域性有孔虫共生。有些有孔虫可能发现于冷水中,但也见于温带水域中,因而不具典型的示冷性质。如冷水面颊虫(Buccellatepida)多数学者曾认为它是冷水种,但研究我国海域的现代有孔虫以后,发现它是优势种,所以不能作出它是冷水种的结论。暖水种有孔虫有暖水卷转虫(Ammonia tepida)、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rubra)、门氏圆球虫(Globorotalia menardii)、星轮虫(Asterotalia)、施罗德假轮虫(Pseudorotalia schroeteriana)、罗索设尼卷转虫(Ammonia rolshauseni)等,以及各种大有孔虫如货币虫(Nummulites)等。我国南海、东海外海广大水域的浮游有孔虫群属于热带区系,门氏圆球虫、肥胖箭虫(Sagitta en flata)、六翼箭虫(Shexaptera)为区系代表种。这一区系分布范围与黑潮流系的分布密切相关。分布区北界约相当于冬季表层15℃等温线,或表层年平均20℃等温线,大致与黑潮的锋面相符合。这一有孔虫群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海相层中有孔虫群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也对研究第四纪海相层中有孔虫群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也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太平洋暖流变化历史及探讨全球性气候格局变迁的重要资料。黄海、渤海位于中纬度带,大部分水域远离黑潮,又有黄海冷水团存在其中,冬季表层水温1℃—10℃(渤海—南黄海)。其浮游有孔虫属于暖温带区系,以强状箭虫(Sagitat crassa)为代表,缺少特别喜暖与喜冷的属、种。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同一种有孔虫的壳旋方向不一致,可能代表其生活的水温情况不同。例如截锥圆球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其左旋壳代表温暖水域,右旋壳代表寒冷水域;而厚壁抱球虫(Globigerina pachyderina)右旋壳在温暖海域中居多。也有人研究有孔虫壳质变化用来判断温度,如GO格里尔(Greiner)研究墨西哥湾底栖有孔虫的壳质。这是一种尝试,但并未获得普遍证实。同时有人认为有孔虫的壳质与环境及有孔虫种、属关系密切。各种研究表明,从有孔虫的生态习性研究恢复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是当前第四纪有孔虫群研究的重要动向。在研究有孔虫的生态环境时,近年来人们非常注意一种广盐性的,可生活于淡化或极度淡化水域的半咸水有孔虫。这种半咸水有孔虫组合具有下述特征:①所见有孔虫都是广盐性的,适于淡化水域中生活;②种属单调,但个体很多;③壳型变异很普遍,壳体普遍小而薄;④与半咸水域广域性介形虫共生。例如我国最早发现的第四纪半咸水有孔虫化石是山西运城盆地的山西九字虫(Nonion shansiensis),后来这一种有孔虫又发现于泥河湾及怀来后郝窖的泥河湾层之中,成为我国第四纪古地理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半咸水有孔虫的出现,代表这一沉积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河口、边滩、潮浦、泻湖中残留的种属,在淡化水域中变异、繁殖而成,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生物、台风等)带来的。这是近年来研究有孔虫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属于半咸水中的有孔虫,列表说明之(表10-4)。表10-4 主要半咸水有孔虫的盐度分布范围(据Murray 1968 Levy 1971等改编) (摘自“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辑2)半咸水有孔虫群的研究对第四纪过渡相沉积的研究很有意义。(二)第四纪介形虫介形虫是一种微体节肢动物,它生活在较固定的水域中,分布十分广泛,从其生活环境来看,有淡水介形虫,也有半咸水、咸水介形虫。介形虫不同属的生活习性,侯佑堂曾作过一个简要概括的归纳(图10-55),他把介形虫的生活环境分为淡水湖环境,半咸水湖及河口半咸水环境,海相环境。海相介形虫又分为底栖及浮游两大类,底栖介形虫按其生活深度再进一步加以划分。介形虫对于气候环境也有一定反映,但对它的研究较有孔虫大为逊色。这项研究工作必须从现生介形虫的生活环境及地理分布着手,可惜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十分薄弱。在研究有孔虫及介形虫组合时,不仅需要鉴定其属、种,而且还应注意区别它们的保存状态。作为生态环境的研究,应注意区别它们属于异地埋藏还是原地生活的,这是对生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环境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前题条件。因此,在利用微体古生物作生态环境分析时应该认真判断它:是否有经过搬运分选的证据;壳体的完整性及冲蚀的痕迹;以及不同生态环境的种属混杂情况等。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定量样品分析,作出数量的统计,以便确定属、种的优势度及古生物的丰度。(三)第四纪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有的生活于海滨;有的生活于湖泊、沼泽、河流等水体中;也有的生活于旱地。在第四纪地层中经常可遇到斧足纲及腹足纲的介壳(图10-56图10-57)。在缺乏哺乳动物化石的情况下,这些软体动物的遗骸对于研究与对比第四纪地层就显得很有用了。图10-55 介形类属的生活假想图(据侯佑堂)1—淡水湖;2—河口淡水及半咸水;3—半咸水湖;4—海水0-20m;5—20-50m,6—50-100m;7-100-200m;8—200m以上;9—浮游动物群由于第四纪时间短促,大洋海生软体动物演化很不显著,种、属绝灭很少,绝大多数为现生种、属。在内陆水盆和半封闭海盆中的软体动物,由于环境变迁频繁,所以演化与变化也比较明显。如欧洲的北海、黑海、地中海、黑海等,根据软体动物群的变化,比较详细地研究了这些水盆地的历史。陆生软体动物也有变化,但系统的研究却较少。总的来看,第四纪的软体动物绝灭属、种较少,愈接近现代,绝灭种愈少,所以单凭个别化石难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常常需要用统计的办法,统计绝灭属、种的百分比来确定地层时代的先后顺序。这种统计方法仍然是基于生物地层学原则的百分比法。例如华北地区早更新世与泥河湾动物群共生的有塘螺(Limnaeus)、平卷螺(Planosbis)、对丽蚌(Lamprotula antiqua)、大楔蚌(Cuneopsis mazim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n),其它地区还有丁氏丽蚌(Lmamprotula tingi)、巴氏楔蚌(Cuneopsis barbeuri)、新楔蚌(Canginensis)。中更新世黄土中有直隶扁卷螺(Planorbis chihliensis)、周口店蜗牛(Helix choukoutiensis)、小扁螺(Pupamiora)等,其中对丽蚌、大楔蚌、直隶扁卷螺都已绝灭。N·H·俄德诺在研究华北下更新统软体动物化石组合后指出,其现生种占76%。这都是采用百分数统计法描述第四纪地层中软体动物化石群的实例。图10-56 华北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之一1—瓦变蜗牛;2—截口土螺;3—方格短沟蜷;4—扁旋螺;5—琥珀螺对软体动物的生态环境及其所代表的气候条件的研究,在第四纪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例如,利用海相软体动物化石鉴定海相层,确定潮间带及古海岸线位置,其准确性很大而且利于在野外观测。也有人利用不同生态类型的陆生软体动物及淡水软体动物的含量百分比,说明沉积环境,并根据软体动物现生种的地理分布,恢复其生态环境,探讨沉积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状况。对陆生及淡水软体动物,有人划分为静水型(如圹螺、平卷螺)、动水型(如大楔蚌、对丽蚌)、沼地型(如瓦娄蜗牛)、旱地型(如周口店蜗牛、小蛹螺等)。采用百分比法统计,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变化的界线,有助于据此划分地层。对第四纪海相软体动物的研究,可以划分出一些冷水种和暖水种,这也是根据现生种的地理分布作出的判断。例如生活于欧洲北海-波罗的海域的一些软体动物,如美人蛤(Cyrpina)、刀蚌(Joldia)、绞蛤(Candium)等,都被视为冷水种。其中冰岛美人蛤[Arctica(Cyprina)islaodica]是一种营钻孔生活的北方典型冷水种软体动物。在第四纪初期,发现于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卡拉布里”阶地层中,并以此作出了第四纪初期中欧气候显著变冷的结论。有些软体动物是暖水种,例如在华北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发现生活于我国黄海以南至福建沿海的雪蛤(Chione )、伊萨伯利雪蛤(Cisabellium)、短齿蛤(Brachydontess )不等蛤(Anomia )、扁玉螺(Neverita )等,在现在的渤海海域内并无这些生物。因此可以判断,这些海相层沉积时气候温暖,与现今黄海、东海沿岸相似。对于软体动物群中化石组合的气候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也是一种划分地层的有效方法。对于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群进行数量分析,以判定第四纪地层。除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生物的绝灭种及现生种的比例关系进行地层划分外,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生物的气候类型及生态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并进行地层划分。前者是基于生物地层学原则,后者是基于气候地层学原则。按气候类型划分的地层单位属于气候地层组,不是生物地层单位,不能作为建立生物地层标准剖面的依据。图10-57 华北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之二6—长萝卜螺;7—纹沼螺;8—楯螺;9—河蚬;10—丽蚌;11—榧螺;12—缘螺;13—笔螺14—泥蚶;15—光滑蓝蛤;16—缢蛏;1—陆生软体动物;2-10—淡水软体动物;11-16—海相软体动物

原生动物门,如草屐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门,如海蜇,珊瑚; 扁形动物门,如涡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门,如蛔虫以及其他寄生於植物和动物体内的寄生线虫; 环节动物门,如蚯蚓,沙蚕,蚂蟥; 软体动物门,如田螺,乌贼; 节肢动物门,如虾,蟹,昆虫; 棘皮动物门,如海参,海星;

关于脊椎动物的论文

瞎写一通就可以了,几百字很好凑

生物多样性概述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3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1 自然原因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2 人为原因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草原的退化。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3 环境污染1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2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3 空气污染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 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3 制度原因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保护对策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1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 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 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2 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 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 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3 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4 国家合作与行动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5 加强环保教育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观老虎感想 兄弟们!请一定到桂雄森雄虎山庄来看看,你绝对震撼而不会后悔!! 本人,边城游侠!是彻头彻底的大型猫科动物的深深迷恋者!和世界上千百万所有好奇心强烈的同党一样,对老虎和狮子的战斗力的好奇超过了一切!我本人在有生以来看到的老虎和狮子是在沈阳和北京动物园内(92年我在东北读书),那时我看到的老虎都是举世闻名的西伯利亚老虎,当然,它们比我看到的非洲雄狮子要大得多!后来,我毕业后做销售工作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出差,我分别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广州动物园,武汉野生动物园,长沙动物园,西安市动物园(现已经迁移到郊外),西宁市动物园,石家庄市动物园,郑州市动物园,苏州动物园,无锡动物园,大多数我所看到的老虎和狮子的体重和身材似乎差别不大,而且老虎和狮子的数量也偏少!{{{只有其中无锡动物和西宁动物园的有两只老虎很大,肯定远远超过了我所看到的上面的动物园中的老虎和狮子的体型!我认为:它们的体重肯定在320KG以上!(西宁动物园的那只老虎,我出差在04年底再也没有看到过,我问过园内的饲养师,他说那头巨大的公虎已经去世!)}}}----这让我非常困惑!----因为;猫科动物学家的解释是:老虎体型一般肯定大于狮子! 作为一名大型猫科动物的半个专家,今年三月初,我很庆幸,我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到风光迷人的桂林市作一次“罗马假日”般的浪漫旅程,让我更加庆幸的是,我从当地导游的介绍中得以知道,桂林市去两江国际机场的路途中有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老虎繁殖基地--桂林雄森雄虎山庄(1100多头老虎,200多头狮子,200多头熊),它是我国农业部赞助的两大老虎繁殖基地之一!(另外一个是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我现在暂时没有去过,但我想我会在近几年出差去看看的,趁52号和53号两只老虎王还在世,听说它们的体重在350公斤以上!),3月5日早上9点我买了门票(80元)进入园区,导游介绍说,左边的这个占地大约30亩的园区是华南虎园区,随着导游的指向看去,我的眼睛被深深地震撼:我敢说,我和任何人打赌100美元!这里的上百头华南虎的体型绝大多数肯定远远超过了非洲的雄性狮子!!!其中有十几头华南公虎显得好像比一般的东北虎还要大!这让我非常非常震惊!!我驻足良久,随着远处人群的惊呼和老虎的长啸,来到东北虎散养区中的(分五个区)野生驯化区,每天早上照常的单只东北虎叼牛游戏刚好结束:那只编号为3号的巨大公虎已经在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头成年的水牛的生命结束,两只巨大的前掌正踏在牛的尸体上向隔壁散养的两百多头狮子仰天长啸!场面极为壮观!!!我用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诚实的眼睛,向全球的各位朋友和兄弟发誓:那些狮子,或者说非洲雄师的体型和力量,在巨大的东北虎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因为在我看来,狮子和老虎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我当时就站在老虎和狮子的天桥中央,甚至离狮子们更近些) 这一天,我还陆续游览了成年东北虎区,成年孟加拉虎区,笼养的成年华南虎区,它们的未成年的3~4岁的半成虎区,以及幼虎区。我反复行走并仔细观察,我在编号为7区和11区的成年东北虎区看到几只更加巨大彪悍的公虎(我敢说其中有一头东北公虎的体重肯定在400KG以上,那气势简直可以用气吞山河来形容!!),说真的,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被单独散养,我估计是因为它们更加强壮而威胁到其它老虎的生命安全!因为我看到,其它很多的老虎区有瘸着腿子或者三条腿的同样很大的公虎!有些老虎的尾巴已经被咬掉了!我用我这一天的实地观摩向大家说:老虎,其体型更加彪悍强壮,它们的腰腹就象载重汽车的硬弹簧钢板一样结实而爆发力极为出众!而狮子在腰腹的力量肯定远逊老虎(狮子的腰腹缺乏弹性)!老虎的前肢要比狮子粗壮得多,这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体魄雄浑!老虎的后肢比狮子更长些,这也说明为什么老虎的弹跳比狮子更加出色!同样,我看到这个动物繁殖基地的老虎的脖子要比同园区狮子的脖子更为粗壮,尤其是成年的老虎! 在我当天的感触看来: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或者说这个园区的我所看到的成年的华年虎的力量就足以战胜一个狮群的所有公狮,并统治这个狮群!因为在我看来,桂林雄森雄虎山庄的200多头狮子和老虎的质量体积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以上,是我在3月5日这一天的个人感慨!当然,我本人从小也是个推崇老虎比狮子更加出色的人(因为我是炎黄子孙),但我必须说明,在之前我并非一味认为老虎能赢得了狮子,因为我从来就坚持认为:事实终将胜于雄辩! 这次桂林雄森雄虎山庄之行,我感觉非常非常值得!!!因为这次旅途让我消除了疑虑,用铁的事实感觉到了老虎更加摄人心魄的强大战力!!!!! 我建议:凡是对老虎的体型和力量有丝毫怀疑的人,都能在有生之年来桂林雄森雄虎山庄看看,让科学的事实说话!让你们的眼睛说话!!! 我们人类,应该对这种的拥有强大力量的猫科动物深深敬畏!因为它们,是自然界的千万年进化的完美典型!是自然的最后杰作!!! 最后,我提议:我们,所有的大型猫科爱好者应该捐款:我们可以在全国的所有动物园中免费提供并安装大型的平台电子秤,这样当人们在各地的动物园中游览时,他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每只老虎和狮子的真正重量,让事实来说话!----只有这样,一个喋喋不休的老虎和狮子的重量和战力的话题才会有所收敛和克制!!!

关于脊椎动物的论文怎么写题目

That's OK

动物医学的论文不难的,主要是有数据支撑。当时也是不会,弄了好久都没过,还是学姐给的雅文网,写的《安徽省猪病流行病学调查》,很快就搞定了美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简史——对中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的思考动物医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其对编辑选题组稿的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动物医学专业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部属农业高校的调查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校企合作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改革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从市场需求谈高校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麻醉性镇痛药研究进展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动物医学专业临床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原生动物,多细胞的。"人体感染了蛔虫卵,其发育过程始终在消化道内"在成为幼虫时进入血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