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外交政策期刊

发布时间:

外交政策期刊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现代国际关系)Quarterly Journ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科学)

争议解决期刊、 社会科学前沿期刊

都很好。考研是深造,能长见识。比较而言考研好点,出国的机会随时都有。外交学专业是研究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外交行为的实施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行为和国家实施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爱国心,对国际事务和中国外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交际和谈判的能力,在政治、业务、作风、纪律和语言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外交和其他外事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外交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外语、外交学和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知识,接受有关理论、发展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2.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独立从事工作;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法、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知识;4.有较强的汉语基本功和写作能力,以及交际和谈判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调研能力,以及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初步能力。

外交政策期刊排名

兰德公司是当仁不让的头把交椅。

美国智库(think tank),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或“智慧库”。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布鲁金斯学会成立于1927年。作为美国著名的综合性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致力于对经济、外交事务和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的研究,立场相对中立,旨在充当学术界与公众政策之间的桥梁,向决策者提供最新信息,向公众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观点。该学会主要得到美国东部财团的支持,洛克菲勒财团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与民主党关系密切,许多重要成员系民主党人。学会非常重视中国问题和对华政策的研究,集中了包括卜睿哲、李成、李侃如等一批中国问题专家。外交关系协会成立于1921年,主要受洛克菲勒、摩根等东部财团控制。协会致力于对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主要任务为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主办《外交事务》杂志,乔治·科南的“遏制理论”最早就是在该杂志上发表。其现任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以促进各国间的合作并致力于推动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宗旨,是美国知名的外交与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尤其注重分析促成全球性变化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主要通过四大部门的活动——全球性政策项目、俄罗斯和欧亚问题项目、中国项目以及《外交政策》杂志,来协助制定关于传统和新兴问题的政策辩论内容。中国研究由其总裁杰西卡·马修斯亲自领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致力于研究债务及发展、全球化、国际金融及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及美国经济政策。2006年4月11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联合出版《中国:决算表》一书,讨论中国崛起和美国对策。传统基金会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兼有教育性和研究性的智囊团,是美国新右翼分子的主要政策研究机构。其理念包括主张小政府,限制政府开支和规模;捍卫个人自由;捍卫传统价值;强调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其主要活动包括:每年公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出版各类研究报告;发表成员的每周评论;筹办青年领袖计划。美国企业研究所成立于1943年,是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曾与布鲁金斯学会并称为美国华盛顿的“两大思想库”,有“保守的布鲁金斯”之称。该所主要得到摩根财团等东部财团的支持,与共和党渊源较深,共和党尼克松、福特政府下台后,许多重要官员纷纷加入该所,故舆论界又称它为共和党的“流亡政府”、“影子内阁”。近年来,有向中间摆动的趋势,对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该所的高级研究员纽特·金里奇曾任美国众议院主席,在1999年还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卡托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其理念深植于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主张减少政府对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干预,并且减少在国际上的军事和政治干预。所提倡的政策包括了废止最低工资管制、改革反毒品政策、废止企业补助和贸易壁垒、减少联邦政府对市场运作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干预、深化自由学校选择制度、废止政府实行的族群歧视政策等。其成员多为学界知名人物,包括哈耶克、詹姆斯·M·布坎南等。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教育型的智库,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以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为重点。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治理、美国在世界的角色、美国和世界面临的长远挑战等。威尔逊中心没有直接影响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议程和目标,主要以广播节目、公开会议、出版物、电子服务等形式影响社会公众。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成立于1919年,素以研究共产主义和反苏反共著称,有“右翼思潮的智库”之称。该所的研究和收藏主要围绕着“战争、革命与和平”3个主题。其经费大部分由保守团体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宝洁等都是研究所的捐助大户,另外,斯坦福大学的资助占总预算的15%。史汀生中心成立于1989年,是与美国国会和政府联系紧密的自由派智库,专注于区域安全、跨国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与和平问题的研究,并以浓重的军事背景为其鲜明特征。自1995年以来,史汀生中心加强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海问题的研究。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包括评估美国的政策风险,分析欧盟、东盟等地区性事务,研究国际安全与稳定以及建立国家长期战略等研究活动,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定期出版物有《华盛顿季刊》、《华盛顿文集》和《重要问题丛刊》。

你好,属于国家级普通刊物。    如果不明白,可以追问,欢迎学术资讯网 络交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请及时采纳,也是一份鼓励。  资料:《公共外交季刊》(季刊)创刊于2010年,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和察哈尔学会创办,旨在关注并分析国内外公共外交走势和动态,就公共外交问题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不仅从理论上加强公共外交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对中国开展公共外交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也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办成国内一流并在未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外交专业刊物。“助力于中国公共外交”是本刊的使命,我们欢迎一切能够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的文章。本刊最受青睐的文章将是对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所启示,具有前瞻性、独到见解的评论、观察、分析或者案例。本刊主要栏目包括:(1)视点评论:针对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公共外交事件、政策或者未来趋势等更广泛议题的分析与评论;(2)专题:每期选择一个重要的议题为专题,多视角、多方法地集中探讨;(3)案例研究:就国内外发生的典型公共外交事件进行描述、分析与讨论;(4)一题众议: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争议甚至冲突中逐步追求真理;(5)史话书评:有关国内外公共外交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书籍的推介及评论。

美国主要智库一览  布鲁金斯学会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成立于1927年。作为美国著名的综合性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致力于对经济、外交事务和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的研究,立场相对中立,旨在充当学术界与公众政策之间的桥梁,向决策者提供最新信息,向公众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观点。该学会主要得到美国东部财团的支持,洛克菲勒财团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与民主党关系密切,许多重要成员系民主党人。学会非常重视中国问题和对华政策的研究,集中了包括卜睿哲、李成、李侃如等一批中国问题专家。   外交关系协会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   成立于1921年,主要受洛克菲勒、摩根等东部财团控制。协会致力于对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主要任务为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主办《外交事务》杂志,乔治·科南的“遏制理论”最早就是在该杂志上发表。其现任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Carnegie Endowment for lnternational Peace   成立于1910年,以促进各国间的合作并致力于推动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宗旨,是美国知名的外交与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尤其注重分析促成全球性变化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主要通过四大部门的活动——全球性政策项目、俄罗斯和欧亚问题项目、中国项目以及《外交政策》杂志,来协助制定关于传统和新兴问题的政策辩论内容。中国研究由其总裁杰西卡·马修斯亲自领军。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成立于1981年,致力于研究债务及发展、全球化、国际金融及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及美国经济政策。2006年4月11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联合出版《中国:决算表》一书,讨论中国崛起和美国对策。   传统基金会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兼有教育性和研究性的智囊团,是美国新右翼分子的主要政策研究机构。其理念包括主张小政府,限制政府开支和规模;捍卫个人自由;捍卫传统价值;强调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其主要活动包括:每年公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出版各类研究报告;发表成员的每周评论;筹办青年领袖计划。   美国企业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成立于1943年,是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曾与布鲁金斯学会并称为美国华盛顿的“两大思想库”,有“保守的布鲁金斯”之称。该所主要得到摩根财团等东部财团的支持,与共和党渊源较深,共和党尼克松、福特政府下台后,许多重要官员纷纷加入该所,故舆论界又称它为共和党的“流亡政府”、“影子内阁”。近年来,有向中间摆动的趋势,对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该所的高级研究员纽特·金里奇曾任美国众议院主席,在1999年还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卡托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成立于1977年,其理念深植于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主张减少政府对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干预,并且减少在国际上的军事和政治干预。所提倡的政策包括了废止最低工资管制、改革反毒品政策、废止企业补助和贸易壁垒、减少联邦政府对市场运作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干预、深化自由学校选择制度、废止政府实行的族群歧视政策等。其成员多为学界知名人物,包括哈耶克、詹姆斯·M·布坎南等。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教育型的智库,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以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为重点。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治理、美国在世界的角色、美国和世界面临的长远挑战等。威尔逊中心没有直接影响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议程和目标,主要以广播节目、公开会议、出版物、电子服务等形式影响社会公众。   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成立于1919年,素以研究共产主义和反苏反共著称,有“右翼思潮的智库”之称。该所的研究和收藏主要围绕着“战争、革命与和平”3个主题。其经费大部分由保守团体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宝洁等都是研究所的捐助大户,另外,斯坦福大学的资助占总预算的15%。   史汀生中心   The Stimson Center   成立于1989年,是与美国国会和政府联系紧密的自由派智库,专注于区域安全、跨国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与和平问题的研究,并以浓重的军事背景为其鲜明特征。自1995年以来,史汀生中心加强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海问题的研究。   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包括评估美国的政策风险,分析欧盟、东盟等地区性事务,研究国际安全与稳定以及建立国家长期战略等研究活动,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定期出版物有《华盛顿季刊》、《华盛顿文集》和《重要问题丛刊》。

外交政策期刊投稿

关于世界安全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文章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8-11-30 11:23急用提问者: 遥望de星星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最佳答案希望这两篇对你有帮助 首先,对当前世界局势我们有一个什么总的评价?按照我们中央领导同志说法,一般是这么几句话: 叫“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这三句话可以管现在,也可以管将来。我想不在这里面花时间了,我把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局势划分为三个阶段给老师们、同学们做一个刻画。然后就现实问题加以剖析。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解体之后,我们称作冷战结束。这个包含了多重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冷战并没有完全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我还用冷战结束这个概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和西方世界消化苏联解体成果的五年。1991年12月,第一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究竟是哪一天?报刊上有各种说法,12月21日,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头目在阿拉穆图开会,宣告苏联结束,成立一个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超国家实体的多联体,这是1991年12月21日,实际上也就是解体。12月25日也是报刊上说的最多的,戈尔巴乔夫持续了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这是一个表现形式。26日,也就是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总要开一个会,法律上要宣布一下,苏联成立的时候是经过一个法律程序的,尽管是走过场,这样宣布苏联结束了。因此是三个日期,实际上是12月21日,法律上是12月26日。这两天是什么时间呢?12月21日斯大林的生日,12月26日毛泽东的生日,发人深思啊!那么这个五年,美国和西方借力推动俄罗斯等原苏联东盟社会主义国家彻底抛弃原来的社会主义拉把式痕迹,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个是国粹,美国西方给他们援助,民主化、私有化,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军队国家化,这是从美国来讲。 从外国来讲,美国和西方开始加快北约东扩的步伐,一方面是诱导你倒向西方,另一方面用北约东扩的办法来迫使你接受西方的要求。这个五年就是消化苏联解体成功,事实证明这五年中间,西方的援助是口惠而实不至,比方俄罗斯,西方一直关注俄罗斯的局势是不是能够倒向西方,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为什么不放心?第一,共产党还有很大的势力,两次总统选举,特别是是第一次总统选举,差一点共产党主席上台,不放心。第二,俄罗斯拥有原苏联大量的和美国相当的核武库。这个国家不能强大,一强大很危险。因此所谓的援助是口惠而实不至。使得叶利钦大为失望,不得不从1996年开始调查他的对外政策。大家看到报纸上讲,从倒向西方一边倒转向全方位。第二个五年,可以从1996年到2001年为标尺,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想进一步扩大苏联解体成果的五年。就是推动你完全倒向西方很难成功,北约东扩的步伐加快,而且其中一个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呢?他认为南国联盟领导的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在东盟的最后一个红色堡垒,并以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此1999年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第三个五年,小布什上台以后,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傲视全球,不可一世,上台以后,把克林顿政府所确定的跟中国要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战略伙伴关系完全抛弃,跟俄罗斯的关系也处于对立关系,宣布俄罗斯和中国都是美国的潜在敌人,是对手,不是什么合作伙伴。结果,“格勒英”上台一年发生了“911”事件,“911”事件的后果是什么呢?美国历来自称为是一个当今世界上绝对富有、绝对强大、绝对安全的三绝国家。这就叫超级大国。而“911”事件就是在绝对安全这个环节上冲开了一个缺口,但是小布什政府没有痛定思痛,而是利用一个反对恐怖主义,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接受、甚至支持的这个旗帜在世界范围内更进一步的推行它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反恐不能不支持他,他在反恐的名义下来谋取冷战时期达不到的目的。比如排挤俄罗斯,法国、德国在中东地区的实力,甚至进一步想在前苏联这个原苏联范围内渗透。 怎么样达到在反恐旗帜下达到全球进一步扩张的目的呢?因此选择了中东地区,这个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能源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拿谁开刀呢?拿伊拉克开刀,因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国内名声确实不好,而且曾经吞并科威特的前后。怎么样达到摧毁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的目的呢?必须出师有名,因此提出两个理由。第一,萨达姆和基地“911”事件有牵连,这个口号是光明正大的。第二,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口号也是符合人心的。因此发动了伊拉克的战争,这里顺便讲一讲萨达姆好坏是另外一回事。你作为一个强权国家去摧毁人家一个合法政权是另外一回事。结果战斗到现在,虽然新的政权有了,没有结束,在这个泥潭出不来。在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现在已经四年多了,在三年的时候就死亡了三千人,现在已经接近四千人了,耗资3000亿美元,这就是引导着讲国际形势了。伊拉克战争的后果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诉说自己的民主价值观,扶植一个所谓新的政权来占领中东战略要地,垄断中东的石油资源。结果自己造成了那么大的损伤,挑起了伊拉克境内宗教矛盾冲突和种族的矛盾对立。导致美国和原来它的盟友,像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的表面化,跟俄罗斯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伊拉克战争的后果还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促使朝鲜和伊朗等国家加快核试验的步伐,为什么呢?小布什政府宣布在解决了萨达姆问题之后,作为和伊拉克同样的流氓国家,险恶族性,下面就是伊朗、朝鲜。你这流氓国家这种险恶族性,我可以对你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我先发制人的打击就可以包括动用核武器,萨达姆垮台的结果就迫使伊朗当局和朝鲜当局的领导人考虑怎么办?不加快核武器的实验不足以自保。所以我下面讲的地区问题的时候,美国有责任的。但是伊拉克战争有两重性,也有它的积极面。那就是由于在伊拉克的处境被动,不得不在朝鲜核问题上出现 了非伊拉克解决问题的方式“六方会谈”,从而促进了借助中国影响的因素。从而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利用朝核问题的谈判,在台湾问题上和我们进一步采取协调的可能性。所以战争有两重性,不是说伊拉克战争好,而是客观的后果就是这样。从伊拉克战争,我们得出一点基本的概念,可以这么讲,可以看出有三个确定,三个微变,我给同学们讲,我向来最不喜欢用一二三,但是为了好记一点。三个确定是什么呢?第一从伊拉克的战争看出,美国确实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这种地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很难改变,没有人能取代它。新闻媒体里面故意在那里炒作,说中国到2015年,最多202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美国也借这个机会在给我们施压。 第二个确定是反对恐怖主义的严重性舆论加重。确实具有全球性,但是不要把反恐的重要性看成是超过反霸的重要性。第三个确定是从国际形势这样一种变化,伊拉克战争的后果来看,建立国际政治性秩序确实非常迫切,我们的领导人提出的建立和谐地区、和谐世界的主张确实是很高尚,但是任重而道远。 第三个微变,尽管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它的经济总量、政治经济的综合国力超过了人家。大搞单极化,但是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变。所谓多极化的趋势就是世界上发挥作用的不是某一家,而是多种力量在起作用。第二,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发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操纵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有利有弊,而且副作用在明显的增多,在国际社会里面,反对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如此,但是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变。第三个没有变,尽管美国还在继续鼓吹它的价值观,推行它的所谓民主模式,针对中国、针对俄罗斯都有。但是世界各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没有改变,所以概括起来讲,中央领导同志讲的世界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还是当今世界从宏观上讲,这是一个主流。 这是前面概貌的讲一下,下面是主题。当今世界局势怎么看?六个字作为我今天讲座的标准,一个叫全面,一个深刻一点,一个通俗一点。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把当今世界上的方方面面的局势划成四个地段,第一个地段叫做重点地段,是八国关系。八国关系可以涉及八个方面,但是我重点讲四个方面。 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再加上俄美关系。其他还有四国关系,中英关系,中欧关系,日美关系,美国和欧洲关系都很重要。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展开讲。这是重点地段。 第二部分讲一讲热点地段,2006年世界上三大热点,一个朝核、伊核问题,一个就是伊拉克战争相联系的巴以冲突的问题,这是热点地段。第三部分讲一讲景点地段,美国在苏联地区搞颜色革命,是花花绿绿的。拉丁美洲的左翼现在很活跃,也是五光十色,欧洲的联盟,现在的进展步履比较艰难,也色彩斑斓。所以说,我是化称叫做景点地段。这一点可能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俄罗斯的振兴和颜色革命的状况。 一是美国继续推行一超独霸战略,积极介入世界事务,但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一面也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来。 美调整了政策和策略。被称为布什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即单边主义 “先发制人”和通过民主化的手段实现政权更迭,都已经完全失去昔日的锋芒,有的甚至被束之高阁。为了加固和扩大美国对外政策的支撑点,美国加紧修复同欧洲盟国的关系,努力稳定同中俄等大国关系,缓和在某些地区和热点问题上僵硬态度,同时注意对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工作。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美国已经改变了外交战略,或者正在实行战略收缩,那就错了。事实上美国并没有放下反恐扩散,没有放下中东,更没有忘记防范其他大国对美国霸权可能形成的挑战。美国继续大力经营伊拉克,打压伊朗。加强同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争夺,挤压其战略空间。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力图积极拉拢印度、渗入蒙古。与此同时,浓化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突出美式民主自由,以此作为其推行全球战略的一张牌。 不过美国的手伸得太长,难免顾此失彼。同欧洲盟国的关系虽有改善,但是美欧之间在经济、安全、外交理念方面的分歧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并未解决。美在伊拉克泥足深陷,巴以和平进程困难重重,伊朗核问题进退两难。同俄罗斯在独联体的争夺中得失参半,美俄关系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在亚太,“遏制”中国这一手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不得不加强“接触”的一手。所谓“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两面下注”就是这一政策的最表达。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国的离心倾向也更为明显。在国内,布什的外交政策受到广泛质疑,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凸显,加上飓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布什的支持率降至新低。 二是世界主要力量在向均衡化方向发展。虽然这个过程将很漫长,但是重要的是,它已经开始。 通过伊战,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特别是软实力,都有流失。虽然美国将长期保持一超地位,但是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减弱。相对而言,世界其他力量则有较大发展。俄罗斯重振国力的步伐加快,对美的挤压进行了反击。欧盟仍然保持了世界上仅次于美的实力地位,一体化虽然受到挫折,但欧洲联合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日本经济已走出低谷,争当政治大国的欲望强烈。中国、印度经济增长迅速,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处在上升期。大国间借重、合作、竞争、抗衡的关系都在增强,大国间的各种“三角关系”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和国际权力分配酝酿着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已成为影响一国内部和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国与国之间发生正面冲突的危险性降低。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发展不平衡,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鸿沟进一步扩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贫困的人口增加,失业率上升,社会、政治矛盾发展;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影响国内稳定。欧盟宪法条约在法、荷遭否决以及法国的骚乱,固然是这些国家内部问题和欧盟扩大过快所致,但从根源上讲,显然同全球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经济摩擦增多,全球性、跨国性的问题较前突出。能源资源紧缺,油价高企,不仅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可能使国与国竞争加剧。 作为对全球化的反弹,反全球化活动也在不断扩大,各种全球化势力走向联合,地域上也由欧美蔓延到拉美和非洲。反全球化活动的矛头所指,已不仅限于经济问题,而且扩展至社会、政治问题。 经济区域化势头强劲。在初期阶段,区域化虽然可以是全球化的一种补充,但从长远看,区域化其实是对全球化消极后果的一种防范。这种倾向对今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意义重大。 四是国际安全问题突出,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自然灾害、传染病等公共安全威胁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不可忽视。 美国大幅扩大军事预算,世界军费开支总额增长很快,已超过一万亿美元。世界许多热点尚未解决,伊拉克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伊朗核、朝核解决的难度很大。有的地区如中东、东亚、中亚和一部分独联体国家孕育着新的动荡和冲突。 恐怖主义还很猖獗,恐怖活动越来越分散、隐蔽、本地化,而且频率高、破坏力大,今年英国、埃及、印尼、印度都发生了恶性事件。海啸、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禽流感等传染病频发构成突出公共安全威胁,国际上各种“救灾行动”频出,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 、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于遏独、制独的方向发展。同菲律宾、越南在落实南海 “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亚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将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组织观察员。 构建大国关系稳定框架。中国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成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建立了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全面发展。同欧盟就加强战略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中欧领导人成功举行第八次会晤,启动中欧战略对话,中国与欧盟 在经贸、科技、文教、司法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稳步前进。今年中美领导人频繁会晤,战略对话形成机制,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受到制约,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中日关系上,坚持原则,对小泉和日本右倾势力在历史等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的顽固立场进行了坚决斗争。 突出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础地位。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积极参与联合国在维和、军控、反恐、发展、人权司法、环境等问题上的合作以及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活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与格林纳达、塞内加尔实现复交,连续第十三次打打掉台当局“参与”联合国提案,再次挫败台“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图谋。大力推进经济外交,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稳步推进,积极推动各种双边、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加强外交软实力。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的观点;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关于包容互补、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关于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重要手段来保证国际安全的观点,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的观点。最近中国在总结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中国把这些理念体现在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外影响力。

和平,和谐,互惠双赢。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现代国际关系)Quarterly Journ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科学)

哦!谢谢了!!哦,太长了!!我看不懂??我无能为力!!!你是不是要格式呢!!!!!!!!!!!!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文献起止页码。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4]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68-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ml,1998-08-16/1998-10-[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二、注释的格式 (一)中文注释: 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 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 如: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 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 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仅有编者的著作。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b)第二例适用于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这类注释与著作类注释基本相同,但须在书名号后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编者姓名,再在括号后加句号。 (4)引用文集或期刊、杂志内文章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说明:(a)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期刊名,文集或期刊名亦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前加“载”字,紧接文集或期刊书名号后注明卷次、册次,然后加逗号;其余与著作类格式同。(b)第一例适用于编者未署名的文集;第二例适用于编者署名的文集。(c)期刊、杂志不必注明编者和出版者。 (5)引用报纸文章例: 陆全武:《国营企业改革中的几个问题》,1994年8月20日《经济日报》,第3版。 《墨西哥股票市场动荡》,1995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7版。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署名文章。(b)第二例适用于不署名文章或报道。(c)报纸出版时间须注明年、月、日,并置于报纸名称前。(d)报纸不注“页”,而注“版”。 2、当再次引用同一著作中的资料时,注释中只需注出作者姓名、著作名(副标题可省略)和资料所在的页码;如引文出自报刊文章,报刊名称及出版日期则可以“上引报刊”四字代替。 例: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第79页。 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第140页。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第435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上引报刊,第44页。 《墨西哥股票市场动荡》,上引报刊,第7版。 (二)英文注释: 1、当首次引用一本著作的资料时,注释中须将该书的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资料所在页码顺序注明。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类: Harold U 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23- 说明:(a)作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后面加逗号;书名用斜体,手稿中可在书名下用横线标出;书名后紧接圆括号,括号内注出版地,加冒号,后接出版者名称,再加逗号,然后注出版年代;括号后面加逗号,再注出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页码后加句号表示注释完毕;单页页码用 表示;多页页码用表示,意为pages。(b)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and或& 连接;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et 表示and others,如:Donna Worrall Brown et , Form in Modern English,其余与(a)同。(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以冒号将其与标题隔开,如:Robert KMurray, The Harding Era: Warren G Harding and His Administr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69), (d)著作如系多卷本中的一卷,须在注明页码前,用V加罗马数字标明卷数,如:Ralph F de Bedts, Recent American History: 1945 to the Present,VII (Illinois: Dorsey Press, 1973), (2)编著类: Paul M Angle, , The American Reader: From ColumbustoToday (New York: Rand McNally C,1958), 52- 说明:(a)如编者系多人,则须将写成,如:E B White & Katherine S White, ,A Subtreasury of American Humor,后面的注释内容与著作类同。(b)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须将著者姓名置于书名前,编者姓名置于书名后,如:George Soule, Prosperity Decade: From War to Depression, 1917-1929 ( Henry David et , New York: M E Sharpe, I, 1975), 亦可不注编者,按著作类注释处理。 (3)文集内文章: Erwin Panofsky, “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 Problems in Aesthelics, Morris Weitz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 1969), 说明:(a)文章名不用斜体或划线,与其后的逗号均置于引号内。(b)书名采用斜体,后面注出编者姓名,格式与编著类(b)相同。 (4)报刊文章类: Constance M Drake, “An Approach to Blake,” College English, XXIX (April 1968), 541- “Reading Teachers Put on Spot,” The Kansas City Star, May 1, 1969, 16 A 说明:(a)第一例为引用期刊中署名文章的注释,期刊名称用斜体,卷号须用罗马数字标明,然后在圆括号内注出版日期;不必注编者、出版者和出版地。(b)第二例为引用报纸中不署名文章的注释,报纸名称用斜体,后面注出版日期。 (5)电子信息类: 如使用因特网上的资料,须注明资料所在站点详细地址:如。 2、再次引用已引用过的著作时,注释格式如下: (1)仅注出作者姓名、页码即可,如: Soule, E White & K White, , (2)如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两本(篇)或两本(篇)以上的著作,则须加注书名, 如:Soule, Prosperity Decade, (3)本注与紧邻之上注所引资料出于同一著作,可以代替,意为“引书同上”或“出处同上”(如本注所引著作并非与紧邻之上注、而是与间隔之上注相同,则不可用代替),如: ③Harold U Faulkner,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60), 23- ④I, 51(意为与注释③引书相同,页码不同) ⑤I(意为与注释④引书及页码都相同) 这个说明是本刊采用的基本注释规范,希望向本刊投稿的作者自觉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注释体例规范。

美国外交政策期刊

TIME时代 美国1923年创刊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积累仍然维系着《时代》的地位。的确,品质沉淀是这本至尊杂志的最可贵底蕴,每年年底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也许永远都是其最荣耀的时刻。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1888年创刊财力物力惊人并不是造就《国家地理杂志》殿堂的根本,不懈的职业态度与拓展性极大地推动了这本超级王牌杂志发展,国家地理频道以及众多衍生产品共同织造着其殿堂的不断扩充。新作“泳衣百年”特刊,显示其锐意改革切合时下市场的难得新派作风。Newsweek新闻周刊 美国1933年创刊相信没有人会忽视这本新闻杂志这两年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的富有开拓性的贡献,独家、周密、侧击、旁敲、独到、新知等各种报道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上更积极地开拓着远东市场,学术上在美国期刊奖中屡有斩获,影响力正飞跃提升。DER SPIEGEL明镜 德国1947年创刊de德国最主流最代表德国的时事期刊,绝妙之处是,即便是老牌时事杂志,仍然会保持对新生领域报道题材关注的敏感,如今已是人们在感知美国时事期刊之外,另外一家最须知道的声音。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美国1948年创刊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由于其过于注重美本土事件报道及海外推广策略的失误,在外之影响力一直有限。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其每年耗尽心机制作的“美国最佳大学榜”,因其权威地位和切入美国教育业已成为每年的一件盛事。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纽约时报杂志 美国虽自称为《纽约时报》星期天的最佳搭配品,其实已经是一本独立于日报,而且操作得非常出色的时事生活杂志,把时事题材融合于生活中之功力惊人,每期在封面报道制作上便常常挖空心思,犀利之处是往往能在各类常规时事封面报道中出人意表。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 美国1857年创刊正因为是“美国理想的代言人”以及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这本月刊是“美国期刊奖”的常客,今年则再次获取“杰出杂志奖”(发行量50万到100万册类别)。只是除了美国地区及亲美派,这本杂志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毫无意义。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远东经济评论 中国香港这本财经杂志比较于《财富》、《福布斯》的唯一长处便是:它真正地扎根于亚太经济,对亚洲国家的财经政策发表的报道与言论不无影响力。杂志随着亚洲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增加其话语势力。Slate美国1996年创刊一本神奇的网络杂志。其编辑及专栏作者基于网络平台而进行的操作方式非常符合网络精神,如今已经建成全球独家最丰富的评论网络及时政漫画网络,尽管身为微软旗下一员,目前为止仍然显示其独立性,今年更以网络杂志身份获得“美国期刊奖”最佳网站奖。The Weekly Standard标准周刊 美国1995年创刊 美国保守派媒体旗舰,自称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保守主义的“理智继承人”,更因为共和党执政和小布什政府的推崇,在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话语权极大,自恃是“美国外交主流策略”的《标准周刊》已经成为如今极有政策权势的杂志。The Nation国家 美国1865年创刊 令人印象深刻的简约型封面是它无约束的特质外表,带上自由派内核的它一直是美国无党派政治舆论的堡垒,2003年更以犀利语言的专栏击败《纽约客》夺取“美国期刊奖”最佳专栏奖。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纽约时报书评 美国1896年创刊一本在出版界和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刊物,凭借母体《纽约时报》的气质,继续以“公正无偏”的招牌开拓时报传奇,其在1942年便制定的“畅销书排行榜”实际上已经主宰业内命脉,1896年便创办的“百年传奇”更是这本已被人挖苦为“无味书评”的最珍贵资本。Focus焦点 德国1993年创刊de与《明镜》、《明星》并列德国三大时事新闻杂志,为弗戈媒体集团旗下拳头杂志。Focus在长期的“三国”竞争中积累了相当成功的经验:创立意大利Focus在欧洲建立声音同一通道,制作德国大学排行创办杂志奖学金等都是其妙着。New York纽约杂志 美国1968年创刊蜚声纽约并一直受落于纽约人和新移民,这本杂志唯一做的事情是“如何在纽约生存”,与纽约地铁的合作更显其眼光独到。《纽约》专注于城市导航所达到的登峰造极功力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同行引为楷模。Maclean's麦克林斯 加拿大1950年创刊a这本杂志是政治弱势国家打造新闻杂志品牌之榜样,在一定程度上,Maclean's充当着加拿大在时事杂志领域的门脸。定位于“关乎加拿大人的一切”的Maclean's在今年对SARS的报道上,便先于北美邻居的美国时事杂志同行,甚至还早于更早爆发的中国。New Republic新共和 美国1914年创刊带上自由派色彩的《新共和》是全美话语权力极高的“意见杂志”。可惜近年频频出现领导层更迭,更爆发副主编文章报道失实丑闻,不仅导致言论作家的流失影响杂志品质,名声亦在下跌。FORTUNE财富 美国1930年创刊为全球人熟知的两个杂志运营品牌“财富论坛”和“500强”仍然在继续维持着它们在财经领域的话语霸权。杂志本体操作得仍然让人看不出其有任何老态,即便是在前些年那些锐意改变一切的新经济杂志面前,《财富》仍然保持着可贵的新鲜。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 英国1843年创刊其严谨作风已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最值得信赖的政经观察家。在全球范围内搭建的观察员队伍素质超群,并在其每年年初发布的全年预测中组成强大的战线;组建各种研究工作机构监测各个经济地区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在散布着这本杂志的话语权。WIRED连线 美国1993年创刊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Forbes福布斯 美国1917年创刊以人为报道造榜之脉的Forbes,一个“富豪榜”足以让这本杂志大吃四方。其近年最惹人注目的是在亚太地区声音的增强,热衷于“中国富豪榜”的发布及“全球CEO(首席执行官)会议”,瞄准香港更显示其司马昭之心。Business Week商业周刊 美国1928年创刊仍然是商业界最权威的声音,前几年最杰出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经济”的“伟大”概念。《商业周刊》作为美国工商界的最权威刊物,不可避免地与工商界之命运联系起来共荣共辱,也许正是因为经济的低迷导致杂志自身声音的微弱。Time Out英国1968年创刊它与超级城市相互寄生,35年的创办历程,以实用、专业、权威与切入城市生活的命脉作风逐步占据全球超级城市的首席城市生活指南杂志地位。今年,Time Out杀入北京,更显示其影响力开拓的步伐。BUSINESS 0商业0美国1998年创刊“0”这个名字组合实在妙绝,难怪在当年会被评为“新经济媒体第一黑马”,2001年借以时代华纳并购机会与eCompany后,全新版本向传统商业报道回归,并以擅长传统企业与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报道充当了中介角色,恰恰非常受落。y金钱 美国1972年创刊时代华纳在理财领域的唯一杂志,与同门《财富》专做知名人物明显区别的是,《金钱》注重报道普通人,提供最独到最合理的理财服务指南,在理财本领更显重要的今时今日,大玩股票、基金投资方略的《金钱》,话语权已不只存于荷包。

下面是世界上英文军事期刊译名及简介: 1 空中舰队 简介 刊载俄罗斯空军方面的有关信息及航空航天通报。2 空军杂志 简介 美国空军协会刊物。报道美国空军武器装备研制进展、战略与战术、世界空军军力对比与分析、空军的组织机构和高级官员的变动,以及美国空军协会会务活动。3 航空兵 简介 介绍美国空军的飞机和武器装备以及空军人员的生活等方面情况,图片很多。4 舰员 简介 报道美国海军的武器装备、训练、后勤、组织和作战等方面的情况,图片很多。5 美国退伍军人杂志 简介 报道美国退伍军人关心的社会、就业和生活问题方面的消息,以及退伍军人协会的活动。广告很多。6 进场;海军安全中心航空杂志 简介 刊载有关飞行安全和事故预防等方面的评论和报道。7 国际军事 简介 综合性军事刊物。内容涉及各国军事动态和武器装备。8 装甲兵 简介 无9 陆军 简介 美国陆军协会编辑的刊物。刊载陆军战例和战史方面的文章,介绍美国陆军的组织、编制、训练和装备情况,图片较多。10 装甲力量杂志 简介 无11 亚州防务杂志 简介 刊载亚洲地区及其邻近国家的防务政策和技术、武器装备,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问题的论述和消息报道。12 生物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 简介 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生物武器与生物恐怖主义活动的防务策略与实务,内容涉及生物学、医学与公共卫生、行政机构与学会、国际协作、食品安全、市民应答与责任、法律、国家安全、疫苗及药物研究等。13 比较战略学 简介 主要刊载探讨美国战略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文章,并将西方与前苏联战略思想的相互作用进行比较研究。14 军用直升机 简介 介绍世界军用直升机研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和产品,报道工业和市场动态。15 防务科学杂志 简介 印度防务科学情报与文献中心出版。刊载有关防务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章,涉及应用物理学、化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学等领域。16 防务与外交战略政策 简介 刊载各国军事与外交战略、军事力量对比、防务政策等方面的分析评论、研究报告、统计资料和信息报道。本刊的前身为美国刊《防务与外交事务》。17 炮兵杂志 简介 18 野战炮杂志 简介 19 飞行安全 简介 刊载有关飞行技术、飞机工程、训练以及空中和地面安全措施等方面的文章,是美国空军编辑的刊物。20 简氏国际防务评论 简介 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防务领域的最新装备、系统和新兴技术。内容包括武备省级计划、展览及安全问题、电子技术集计算机技术、作战及训练等、涵盖了陆海空三军的武器平台和系统。作为专业信息资源、其深度广度无以匹敌。定期专辑内容:装备简介——世界现役先进防务系统简介;升级——部队现役装备升级计划研究;轻武器特稿——射击试验和最新的步兵武器;特辑——军事学说与训练;工业界概况;全球国防项目。21 简氏防务周刊 简介 权威军事刊物。22 电子防卫杂志 简介 刊载电子战理论与技术以及与军用电子学相关问题的文章和简讯,评论国际军备平衡及对抗能力。23 战略研究杂志 简介 刊载有关研究古代、近代与现代军事战略问题的文章、书评及文献介绍。24 海军陆战队杂志 简介 美国海军陆战队协会的刊物,刊载战略、战术方面的文章,介绍两栖作战装备。25 军事史杂志 简介 刊载各国军事史方面的研究论述和资料,以及书评和文献题录。26 军事工程师 简介 刊载军事工程,包括三军武器装备、工兵技术、军事测绘技术等方面的文章、札记和文摘,报道美国军事工程师学会会务、出版和会员动态。27 军事谍报专业通报 简介 无28 军事模型制作 简介 介绍飞机、坦克、战车、枪支等兵器,以及军人和战场等军事模型的制作技术和知识,读者对象为军事模型爱好者。29 军事博览 简介 介绍俄罗斯军工企业的成就及正在国际上出售的武器种类。30 军事心理学 简介 刊载具有军事应用价值的行为科学研究论文。诸如临床和健康心理学、训练和人的因素、人力和人事、社会和组织系统、试验和测量等。31 军事评论 简介 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编辑,分析、评论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军事思想、军事战略、战术以及新武器的应用、陆军组织、情报和后勤等方面问题。32 电子元件新闻 简介 介绍各种电子元件以及有关试验与测试设备的新产品。33 军事技术 简介 介绍各国枪炮、车辆、舰艇、飞机等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和发展趋向。34 军事思想 简介 刊载军队建设、战略战术、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军队训练、军队干部培训等方面的文章与消息报道。35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简介 北约半官方出版物。介绍和报道该组织及其成员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和时事,其中关于军事装备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占主要篇幅。36 海军航空兵新闻 简介 报道美国海军航空兵的装备、技术、后勤、训练和演习等。37 海军后勤学研究 简介 刊载与物流理论和应用有关的运筹学、数理统计学、经济学、战术和战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38 简氏海军国际 简介 无39 海军 简介 介绍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备队的武器装备及其研制进展。40 信号 简介 美国武装部队通信与电子学会的会刊,刊载有关电信、电子和技术摄影在军事应用方面的文章,以及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的研究进展报道。41 战略辑要 简介 刊登和转载各国海、陆、空防务问题的论述和资料。42 水面作战杂志 简介 报道美海军舰艇与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演习、部队训练、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情况。43 生存 简介 英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编辑出版,发表或转载有关战略思想、武器研制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的文章、评论、文献摘要和书评。读者对象为外交家、政治家和国际问题研究人员。44 美国海军协会志 简介 刊载研究美国和其它国家海军战略、战术、组织、新技术和武器装备、战史等方面的文章,图片很多。45 国际军舰 简介 刊载各国军舰史料,以及军舰图片和介绍。

外交政策杂志

从来就是YY的东西,从来没有任何反航母弹道导弹,自从96年我们的高调台海军事演习被美国人开入台湾海峡公海区域的两个航母编队瞬间比下去之后,所谓的反航母弹道导弹的YY就没有停止过。无聊。即便真有,也依然害怕美国,美国又不是只有航母,你也太天真了。更何况美国不光有军事手段,政治经济手段就足够我们屈服的了。

美国的实力是不能低估的。美国有先进的武器。有不错的军人。随便联盟几个国家就可以攻跨我们,所以我们要是不去帮助非洲人民,和他们做朋友,做大后方。中国早就被攻灭了。有了非洲人的支持,美国人没有理由打咱们。因为全世界联合起来,美国就像一块土,手捏及碎

名词:政策,方针,保险单

foreign policy 是经典~觉得那个不错。。。现代国际关系好像那个英文版的发行的挺少的,我在学校图书馆都没找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