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官网下载

回答 下午好亲,2019年11月,达伯舒(信迪利单抗)被纳入医保目录,是目前唯一成功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单抗药物。纳入医保后,达伯舒达伯舒价格降至2843元一瓶。一般来说,21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用药两瓶,即5686元每疗程。参保患者根据各地区医保政策享受相应报销待遇,一般来说个人负担30%左右,每个疗程费用为1700元。要知道达伯舒进入医保前,每年使用该药要花费9万元,这个价格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由于信迪利单抗的高度选择性,以及I期临床研究结果对恶性实体瘤患者的作用,国内教授牵头组织了这一项2期,多中心,单臂临床试验,共有18家来自中国的医学中心参与。患者接受过≥2线治疗,每一个疗程通过静脉给药信迪利单抗200mg,3周一个疗程,一直用药到病情进展或不可耐受其副作用,主要研究客观缓解率。

临床检验医学核心期刊很多,诸如临床检验杂志、检验医学、 中国实用诊断学等,更多医学核心期刊和相关论文发表,请关注中国期刊论文优秀门户网站——万方论文网。

“国产抗癌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伴随着央视新闻的报道,抗癌药达伯舒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达伯舒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1类创新药,目前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准上市,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国产新抗癌药达伯舒是什么?众所周知,研发一种新药是很艰难的,过程极其复杂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人力,但一旦研发成功,其意义不言而喻,而达伯舒就是第一个由中国(信达生物和国际制药大boss礼来公司合作)自主研发的一种抗癌药物(过往主要以仿制为主)。它的上市意味着我国在抗癌药物上已经从以仿制为主,转向创新,进入国际抗癌药创新的第一梯队。目前,达伯舒通过批准用于治疗的第一个疾病是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且其临床研究ORIENT-1结果登上了《柳叶刀·血液学》杂志封面。达伯舒主要通过结合患者T细胞表面的PD-1,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在解除免疫抑制效应的同时激活免疫T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看到这,别以为达伯舒只能治疗淋巴瘤一种疾病,其它的20多项临床试验已经在迅速的推进了,包括一线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二线肺鳞癌、一线胃癌、一线肝癌、一/二线食管癌等。相信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听到获批的好消息了。达伯舒有何“神奇”之处?淋巴瘤大家应该有听过,发病率并不低,位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这几年还有“上位”趋势。虽然说经过放疗、化疗等一线治疗后,淋巴癌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多数可实现临床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为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这类患者如果经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败后,平均存活期只有1-2年左右。所以,之前cHL一直是血液肿瘤领域的难题之一,后来研究发现,PD-1抗体药物可以显著延长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而达伯舒就是PD-1/PD-L1抑制剂的一种,对这种淋巴瘤也有着明显的疗效。本着让大家更加直接了解、信服的目的,我们直接用数据来说话。这项临床实验(代号ORIENT-1)可以说是我国目前针对cHL入组人数最多的研究,一共收集了96位放疗与ASCT在内的≥2线治疗失败的中国cHL患者,然后给这些患者都使用了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治疗,剂量200mg,三周一次。经过IRRC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得出:96位患者中有74位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的体积明显变小了,达到客观缓解的标准,其缓解率达到4%,而其中有将近7%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疾病控制率(DCR)为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达伯舒的厉害之处,只要合理利用,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到癌症患者。达伯舒治疗需要多少钱?PD-1抑制剂,在治疗多种癌症当中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合理规范使用,可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是临床治愈,但是,价格多是比较高的。而达伯舒作为其中一种,其价格自然也是备受关注。据可靠消息,达伯舒在我国的售卖价格为7838元/100mg,这单看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很贵,但是如果你拿它和进口药相比,比如帕博利珠单抗(价格在17000-18000元/100mg左右),你会发现达伯舒的价格实在是太亲民了,将近4折左右。不仅如此,根据最新消息,达伯舒还会作为唯一纳入医保的PD1/PD-L1药物,目前已经开始执行报销了,只要符合报销条件的患者均可报销,报销后患者所要自费的价格仅仅是原本价格的10%~50%,极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一般来说,患者初步评估时间需要6-9周,我们这以6周的治疗费为使用免疫治疗的门槛费用,信迪利单抗的“门槛费用”仅为14万元。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更多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出现,让中国可以在全球医学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创新之声’!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官网

第63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将于2021年12月11日-14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ASH拥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25000多名会员,每年都会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中陆道培医学团队以2篇口头报告(Oral),9篇墙报展示(Poster),共11项研究成果惊艳亮相。作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佼佼者,陆道培医院能将世界最前沿的医疗服务带给患者离不开其分子医学团队的贡献。分子医学团队为陆道培医院的临床精准治疗保驾护航,提供了精准的检测支持,也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值此之际,医脉通诚挚地邀请陆道培医院检验科专家接受采访,分享其即将在ASH会议上公布的最近研究进展。医脉通: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分子谱的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您认为未来B-ALL疾病领域中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摘要号:1312基于转录组分类模型和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B-ALL中新的CXCR4alt亚型和Blnk基因剪接变异曹泮翔(生物信息)研究员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具有分期特异性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异质性急性白血病。尽管对B-ALL分子谱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风险分层,但是在转录组层面,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仍然未明,这给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1)B-ALL的治疗需要对疾病进行分型。经过系统地研究,我们发现结合机器学习和转录组数据,可以精准地对B-ALL进行分型,尤其是针对缺乏典型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的病例,包括Ph-like、ETV6-RUNX1-like和ZNF384-r-like亚型。进一步基于基因表达特征进行聚类,首次成功分离出以CXCR4改变(CXCR4alt)为特征的候选分子亚型。这种新发现的CXCR4alt亚型占B-ALL病例的2%,具有以CXCR4 R334X突变及FLNA过表达,导致CXCL12-CXCR4-MAPK通路活化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2)尽管B-ALL的分型有助于治疗,但仍然有不少分子亚型的病例难治复发,因而需要对B-ALL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以及转录调控网络分析,深入挖掘B-ALL发生发展背后异常的功能模块和转录调控网络,这些功能模块和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可以作为潜在治疗靶标。3)B-ALL中经常发生基因转录的异常剪接,亟需探索其剪切形式以助力B-ALL靶向治疗。我们发现BLNK基因的剪接变异常见于特定亚型的B-ALL患者,包括BCR-ABL1、ETV6-RUNX1等,而以pre-BCR信号活化为特征的亚型,如TCF3-PBX1和MEF2D-r,无BLNK的剪接变异体,提示BLNK基因的剪切形式可以辅助发现pre-BCR信号是否激活,进而辅助B-ALL靶向治疗。医脉通: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AML诊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否分享一下您近年来在AML诊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摘要号:2243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活化促进的基因长度突变、及其与含ATG预处理方案的移植预后的相关性周晓苏博士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基因高通量测序(NGS)即二代测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血液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相对于一代测序,NGS不仅能发现更多低频率的突变,而且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便于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的分子遗传学。AML是异质性非常高的血液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明确了部分与AML预后分层有关的基因,如FLT3-ITD,NPM2,RUNX1,CEBPA双等位基因等。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可对危险度进行分层,但是同一危险层级的个体仍然存在较大生存差异,所以基因突变的分类需要更深入细化的研究。此次我们在ASH摘要上公布的这项研究就是在NGS的基础上,探讨了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DNTT编码)活化的微同源介导的复制依赖重组(MMRDR)机制与基因长度突变(LM)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578例AML患者,通过对基因LM类型的分析,发现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类型中,其添加序列具有高GC含量的特点,序列长度与GC含量正相关。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含TdT活化可能参与的基因LM类型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DNTT。这些证据显示,作为淋系特异表达的TdT,AML中其异常活化介导的MMRDR机制在这些患者的基因LM中发挥作用。在基因LM总体发病率最高的FLT3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含有FLT3 LM-III型(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患者具有显著的DNTT高表达。我们对239例接受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AML患者进行了预后分析,发现FLT3 LM-III型突变的患者经含ATG预处理的allo-HSCT预后更好,提示ATG在部分异常表达淋系抗原的AML患者中可能同时有抗肿瘤作用。由此可见,基于NGS的肿瘤基因突变Panel筛查,结合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有助于提供更多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信息。医脉通: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预后,但复发仍然存在。在您的研究中,全反式维甲酸和砷治疗APL患者的复发和耐药突变情况如何呢?摘要号:236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复发和PML-RARA融合基因耐药突变分析陈佳琦博士虽然基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联合化疗的方案已经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和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耐药情况。为此,我们对APL复发、继发肿瘤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APL患者的情况。虽然APL患者获得了高缓解率和长期生存,但仍有3例患者继发肿瘤。而初次发病的8例和缓解期的1例APL患者均通过三联疗法(ATRA、砷剂和化疗)获得持续缓解且未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另有28例APL复发后到我院就诊,其中9例患者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研究进一步强调了APL患者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坚持系统规范的治疗是获得快速缓解和减少复发的必要条件。少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耐药突变导致的疾病进展,可见在规范治疗APL的同时,也应重视治疗本身和患者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继发肿瘤等情况。医脉通:TCF3-HLF阳性B-ALL临床少见,预后极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在TCF3-HLF阳性B-ALL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摘要号:2387TCF3-HLF阳性B-ALL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单中心24例患者分析陈雪博士伴t(17;19)(q22;p13)染色体易位或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非常罕见,而且预后极差。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我们在三千余例B-ALL患者中总共发现24例携带TCF3-HLF融合基因,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组疾病最大宗病例的研究。我们详细报道了这组病人的分子特征(包括融合形式、核型、免疫表型、基因突变)和临床治疗及转归。2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5个月(6-75个月)。13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中位OS为23个月(13-75个月),其中8例直到随访结束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11例患者未接受allo-HSCT,中位OS为9个月(6-29个月),其中7例死亡,3例复发后再诱导失败,只有1例到随访结束时处于CR状态19个月。12例患者接受了CAR-T治疗,其中9例在CAR-T治疗后达到CR并桥接allo-HSCT。虽然伴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患者预后极差,但及时应用CAR-T联合allo 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结语一年一度的ASH年会,是全球血液病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陆道培医院连年入围ASH年会,充分展示了其在业内的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全球血液学领域权威对陆道培医学团队的认可,其优异的试验结果得到了国际血液学界的广泛赞誉。希望这股“中国力量”不断探索,引领中国医学走入世界学术之巅,惠及更多血液病患者。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摘要号顺序撰写。曹泮翔 (生物信息)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学士、药理学硕士、检验技师、助理研究员、深度学习开发与应用工程师(高级)从事血液系统相关肿瘤及遗传病的临床转化研究,积极探索并推动新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在血液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负责实验室二代测序(NGS)分析流程及平台的搭建、维护及更新,包括基于多基因panel检测和基于全外显子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的组学分析。基于血液系统肿瘤和遗传病大数据,进行过系统性的多组学整合分析,在血液病分子诊断领域有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相应的研究成果于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ASHG)和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作过学术报告和交流。美国血液学会(ASH)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周晓苏 博士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后转入血液病研究院负责科研项目开发。主要从事血液肿瘤相关的免疫治疗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以及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分子诊断以及致病机制研究的经验。致力于血液系统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细胞治疗技术在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以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陈佳琦 博士病理和医学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助理研究员、临床药师吉林大学药理学博士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日本血液学会年会 (JSH)、韩国肿瘤学会年会(KCA)、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协会年会(ISLH)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检验专委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委员,血液系统疾病实验诊断专委会委员中国国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药理学会会员,中华药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2017年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从事药物基因组检测、报告解读和个体化用药指导咨询工作。致力于血液系统疾病个体化用药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负责血液肿瘤患者用药指导和靶向治疗耐药突变检测项目。陈雪 博士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副主管、检验医师、助理研究员、遗传咨询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学博士,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毕业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先后负责血液系统遗传病项目和融合基因项目的应用和持续改进工作。分析和总结2万余例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及千余例急性白血病转录组测序结果,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Blood Cancer Journal,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Cancer Gene Therapy,Clinical Genet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刊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主办: 中华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419XCN: 51-1693/R邮发代号: 62-59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曾用刊名: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创刊时间:1978PS:该刊为国家级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合适请采纳~

第63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将于2021年12月11日-14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ASH拥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25000多名会员,每年都会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中陆道培医学团队以2篇口头报告(Oral),9篇墙报展示(Poster),共11项研究成果惊艳亮相。作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佼佼者,陆道培医院能将世界最前沿的医疗服务带给患者离不开其分子医学团队的贡献。分子医学团队为陆道培医院的临床精准治疗保驾护航,提供了精准的检测支持,也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值此之际,医脉通诚挚地邀请陆道培医院检验科专家接受采访,分享其即将在ASH会议上公布的最近研究进展。医脉通: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分子谱的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您认为未来B-ALL疾病领域中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摘要号:1312基于转录组分类模型和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B-ALL中新的CXCR4alt亚型和Blnk基因剪接变异曹泮翔(生物信息)研究员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具有分期特异性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异质性急性白血病。尽管对B-ALL分子谱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风险分层,但是在转录组层面,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仍然未明,这给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1)B-ALL的治疗需要对疾病进行分型。经过系统地研究,我们发现结合机器学习和转录组数据,可以精准地对B-ALL进行分型,尤其是针对缺乏典型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的病例,包括Ph-like、ETV6-RUNX1-like和ZNF384-r-like亚型。进一步基于基因表达特征进行聚类,首次成功分离出以CXCR4改变(CXCR4alt)为特征的候选分子亚型。这种新发现的CXCR4alt亚型占B-ALL病例的2%,具有以CXCR4 R334X突变及FLNA过表达,导致CXCL12-CXCR4-MAPK通路活化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2)尽管B-ALL的分型有助于治疗,但仍然有不少分子亚型的病例难治复发,因而需要对B-ALL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以及转录调控网络分析,深入挖掘B-ALL发生发展背后异常的功能模块和转录调控网络,这些功能模块和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可以作为潜在治疗靶标。3)B-ALL中经常发生基因转录的异常剪接,亟需探索其剪切形式以助力B-ALL靶向治疗。我们发现BLNK基因的剪接变异常见于特定亚型的B-ALL患者,包括BCR-ABL1、ETV6-RUNX1等,而以pre-BCR信号活化为特征的亚型,如TCF3-PBX1和MEF2D-r,无BLNK的剪接变异体,提示BLNK基因的剪切形式可以辅助发现pre-BCR信号是否激活,进而辅助B-ALL靶向治疗。医脉通: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AML诊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否分享一下您近年来在AML诊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摘要号:2243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活化促进的基因长度突变、及其与含ATG预处理方案的移植预后的相关性周晓苏博士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基因高通量测序(NGS)即二代测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血液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相对于一代测序,NGS不仅能发现更多低频率的突变,而且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便于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的分子遗传学。AML是异质性非常高的血液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明确了部分与AML预后分层有关的基因,如FLT3-ITD,NPM2,RUNX1,CEBPA双等位基因等。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可对危险度进行分层,但是同一危险层级的个体仍然存在较大生存差异,所以基因突变的分类需要更深入细化的研究。此次我们在ASH摘要上公布的这项研究就是在NGS的基础上,探讨了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DNTT编码)活化的微同源介导的复制依赖重组(MMRDR)机制与基因长度突变(LM)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578例AML患者,通过对基因LM类型的分析,发现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类型中,其添加序列具有高GC含量的特点,序列长度与GC含量正相关。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含TdT活化可能参与的基因LM类型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DNTT。这些证据显示,作为淋系特异表达的TdT,AML中其异常活化介导的MMRDR机制在这些患者的基因LM中发挥作用。在基因LM总体发病率最高的FLT3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含有FLT3 LM-III型(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患者具有显著的DNTT高表达。我们对239例接受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AML患者进行了预后分析,发现FLT3 LM-III型突变的患者经含ATG预处理的allo-HSCT预后更好,提示ATG在部分异常表达淋系抗原的AML患者中可能同时有抗肿瘤作用。由此可见,基于NGS的肿瘤基因突变Panel筛查,结合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有助于提供更多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信息。医脉通: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预后,但复发仍然存在。在您的研究中,全反式维甲酸和砷治疗APL患者的复发和耐药突变情况如何呢?摘要号:236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复发和PML-RARA融合基因耐药突变分析陈佳琦博士虽然基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联合化疗的方案已经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和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耐药情况。为此,我们对APL复发、继发肿瘤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APL患者的情况。虽然APL患者获得了高缓解率和长期生存,但仍有3例患者继发肿瘤。而初次发病的8例和缓解期的1例APL患者均通过三联疗法(ATRA、砷剂和化疗)获得持续缓解且未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另有28例APL复发后到我院就诊,其中9例患者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研究进一步强调了APL患者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坚持系统规范的治疗是获得快速缓解和减少复发的必要条件。少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耐药突变导致的疾病进展,可见在规范治疗APL的同时,也应重视治疗本身和患者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继发肿瘤等情况。医脉通:TCF3-HLF阳性B-ALL临床少见,预后极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在TCF3-HLF阳性B-ALL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摘要号:2387TCF3-HLF阳性B-ALL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单中心24例患者分析陈雪博士伴t(17;19)(q22;p13)染色体易位或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非常罕见,而且预后极差。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我们在三千余例B-ALL患者中总共发现24例携带TCF3-HLF融合基因,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组疾病最大宗病例的研究。我们详细报道了这组病人的分子特征(包括融合形式、核型、免疫表型、基因突变)和临床治疗及转归。2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5个月(6-75个月)。13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中位OS为23个月(13-75个月),其中8例直到随访结束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11例患者未接受allo-HSCT,中位OS为9个月(6-29个月),其中7例死亡,3例复发后再诱导失败,只有1例到随访结束时处于CR状态19个月。12例患者接受了CAR-T治疗,其中9例在CAR-T治疗后达到CR并桥接allo-HSCT。虽然伴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患者预后极差,但及时应用CAR-T联合allo 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结语一年一度的ASH年会,是全球血液病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陆道培医院连年入围ASH年会,充分展示了其在业内的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全球血液学领域权威对陆道培医学团队的认可,其优异的试验结果得到了国际血液学界的广泛赞誉。希望这股“中国力量”不断探索,引领中国医学走入世界学术之巅,惠及更多血液病患者。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摘要号顺序撰写。曹泮翔 (生物信息)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学士、药理学硕士、检验技师、助理研究员、深度学习开发与应用工程师(高级)从事血液系统相关肿瘤及遗传病的临床转化研究,积极探索并推动新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在血液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负责实验室二代测序(NGS)分析流程及平台的搭建、维护及更新,包括基于多基因panel检测和基于全外显子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的组学分析。基于血液系统肿瘤和遗传病大数据,进行过系统性的多组学整合分析,在血液病分子诊断领域有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相应的研究成果于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ASHG)和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作过学术报告和交流。美国血液学会(ASH)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周晓苏 博士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后转入血液病研究院负责科研项目开发。主要从事血液肿瘤相关的免疫治疗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以及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分子诊断以及致病机制研究的经验。致力于血液系统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细胞治疗技术在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以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陈佳琦 博士病理和医学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助理研究员、临床药师吉林大学药理学博士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日本血液学会年会 (JSH)、韩国肿瘤学会年会(KCA)、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协会年会(ISLH)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检验专委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委员,血液系统疾病实验诊断专委会委员中国国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药理学会会员,中华药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2017年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从事药物基因组检测、报告解读和个体化用药指导咨询工作。致力于血液系统疾病个体化用药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负责血液肿瘤患者用药指导和靶向治疗耐药突变检测项目。陈雪 博士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副主管、检验医师、助理研究员、遗传咨询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学博士,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毕业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先后负责血液系统遗传病项目和融合基因项目的应用和持续改进工作。分析和总结2万余例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及千余例急性白血病转录组测序结果,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Blood Cancer Journal,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Cancer Gene Therapy,Clinical Genet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电子版下载

可以用BotaLyrics玫瑰纯露补水,早晚当作爽肤水用,可以补水,保湿,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让皮肤的水分增长16%,每周在做3次泡纸膜,那么,补水,保湿,美白,抗老都可以,偶就在用,效果很不错!

百度上找到相关报纸电子版阅读网页里有下载链接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是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特点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最后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主要发生于男孩;女性则为遗传基因携带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史。患儿由于肌肉萎缩,无力而导致行走困难,患病后期双侧腓肠肌呈假性肥大(肌组织被结缔组织代替)。含义  患儿多于4~5岁发病,一般不晚于7岁。患儿的坐、立及行走较一般小儿晚,常在会走路以后才发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在3岁以后才引起注意。会走路行走缓慢,步态不稳,左右摇摆,宛如"鸭步"。易跌倒、登梯困难、下蹲后不能迅速站起;3-5岁后,胸部、肩部及臀部肌肉逐渐萎缩变松变细,而三角肌,腓肠肌等则日益增粗变硬、无弹性,二十岁以前死亡。   进行肌肉活体检查、肌电图、血清醛缩酶、肌酸磷酸酶等有关检查可帮助诊断。要加强对病儿的护理,鼓励病儿加强锻炼,以保持肌肉功能和预防挛缩。本病无特殊有效治疗药物,可在医师指导下试用加蓝他敏、三磷酸腺苷、胰岛素、葡萄糖等及中医理疗、中药等治疗。临床常用针灸和按摩的方法来改善肌肉的萎缩状况。编辑本段症状  按照典型的遗传形式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将肌营养不良症分为下列类型: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假肥大型:属X-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Duchenne型和Becker。   1、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常起病于2-8岁,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腹部挺出,两足撇开,步行缓慢摇摆,呈特殊的“鸭步”步态,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亦可见于肢近端肌肉、股四头肌及臂肌。   2、Becker型(BMD):也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常在10岁以后起病,首发症状为骨盆带及股部肌肉力弱,进展缓慢,病程长,出现症状后25年或25年以上才不能行走,多数在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后较好。   (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男女均有,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无力,常不对称,不能露齿,突唇.闭眼及皱眉,口轮匝肌可有假性肥大,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两臂不能上举而成垂肩,上臂肌肉萎缩,但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程进展极慢,常有顿挫或缓解。   (三)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两性均见,起病于儿童或青年,首先影响骨盆带肌群及腰大肌,行走困难,不能登楼,步态摇摆,常跌倒,有的则只累及股四头肌。病程进展极慢。   (四)其它类型:股四头肌型、远端型、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型、眼肌-咽肌型等,极少

进行性肌不良是一组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变性疾病。 进行性肌不良主要表现为缓慢起病、逐渐进展的肌肉无力和萎缩。根据受累肌肉分布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1、Duchenne型肌不良: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异常基因但不发病。多见于儿童发病,逐渐进展。开始表现为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困难,以后发展至行走困难,12岁前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体检可发现四肢尤其是肢带肌萎缩和无力,典型者呈翼状肩,站立时腰椎 过度前凸,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摇摆呈鸭步;从仰卧位起立时,必须先翻身 为俯卧,然后用双手支撑着下肢逐渐将躯体伸直。某些肌肉呈假性肥大,大多为腓肠肌(小腿),也有表现为三角肌、舌肌等,假性肥大肌肉外观发 达,触摸较正常肌肉坚实,但肌力下降。面部和手部肌肉也可轻度萎缩。常伴有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 2、Becker型肌不良症:又称良性型肌不良症,也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多于5-20岁之间起病,表现与Duchenne型类似,但病程较良性,12岁时仍能行走,但起病15-20年后大多不能行走。心肌受累和智能障碍较少见。 3、Erd型肌不良症:又称肢带型肌不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多于20-30岁间起病,主要累及近端肌群,常先影响上肢,多年后再影响下肢。偶有腓肠肌假肥大。 4、Landouzy-Dejerine型肌不良症:又称面肩肱型肌不良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两性均可发病。通常于青春期发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胛带肌肉,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额纹和鼻唇沟变浅,表性动作变弱,上肢抬高困难。检查时可发现蹙额、皱眉、鼓腮、闭眼、闭口均力弱,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萎缩明显。 5、其它还有远端型、眼肌型、眼咽型等肌不良症,但均罕见。 进行性肌不良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表现、肌酶化验、肌电图等。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b)、谷草转氨酶(GOT)等多种肌酶含量明显增高;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必要时肌活检可明确诊断。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

刊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主办: 中华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419XCN: 51-1693/R邮发代号: 62-59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曾用刊名: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创刊时间:1978PS:该刊为国家级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合适请采纳~

就国内来说的话大部分杂志都需要交审稿费。审稿费一般在几百元之内。因为目前国内知名杂志期刊的版面有限,而投稿者众多,所以他们是不缺稿源的。一些需要晋升正高、副高的卫生系统内人员想要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需要交更多的版面费。稿件提交后一般2个月没有消息一般就是没过初审了,如果还是想确认一下可以打电话问问杂志社。

国际实验室血液学杂志官网网址

刊名: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主办: 中华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419XCN: 51-1693/R邮发代号: 62-59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曾用刊名: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创刊时间:1978PS:该刊为国家级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合适请采纳~

第63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将于2021年12月11日-14日盛大召开。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ASH拥有来自近100个国家的25000多名会员,每年都会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本次会议中陆道培医学团队以2篇口头报告(Oral),9篇墙报展示(Poster),共11项研究成果惊艳亮相。作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佼佼者,陆道培医院能将世界最前沿的医疗服务带给患者离不开其分子医学团队的贡献。分子医学团队为陆道培医院的临床精准治疗保驾护航,提供了精准的检测支持,也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值此之际,医脉通诚挚地邀请陆道培医院检验科专家接受采访,分享其即将在ASH会议上公布的最近研究进展。医脉通: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分子谱的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您认为未来B-ALL疾病领域中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摘要号:1312基于转录组分类模型和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B-ALL中新的CXCR4alt亚型和Blnk基因剪接变异曹泮翔(生物信息)研究员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一种具有分期特异性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的异质性急性白血病。尽管对B-ALL分子谱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风险分层,但是在转录组层面,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仍然未明,这给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1)B-ALL的治疗需要对疾病进行分型。经过系统地研究,我们发现结合机器学习和转录组数据,可以精准地对B-ALL进行分型,尤其是针对缺乏典型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的病例,包括Ph-like、ETV6-RUNX1-like和ZNF384-r-like亚型。进一步基于基因表达特征进行聚类,首次成功分离出以CXCR4改变(CXCR4alt)为特征的候选分子亚型。这种新发现的CXCR4alt亚型占B-ALL病例的2%,具有以CXCR4 R334X突变及FLNA过表达,导致CXCL12-CXCR4-MAPK通路活化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2)尽管B-ALL的分型有助于治疗,但仍然有不少分子亚型的病例难治复发,因而需要对B-ALL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以及转录调控网络分析,深入挖掘B-ALL发生发展背后异常的功能模块和转录调控网络,这些功能模块和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可以作为潜在治疗靶标。3)B-ALL中经常发生基因转录的异常剪接,亟需探索其剪切形式以助力B-ALL靶向治疗。我们发现BLNK基因的剪接变异常见于特定亚型的B-ALL患者,包括BCR-ABL1、ETV6-RUNX1等,而以pre-BCR信号活化为特征的亚型,如TCF3-PBX1和MEF2D-r,无BLNK的剪接变异体,提示BLNK基因的剪切形式可以辅助发现pre-BCR信号是否激活,进而辅助B-ALL靶向治疗。医脉通:随着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AML诊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能否分享一下您近年来在AML诊疗方面的研究成果?摘要号:2243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活化促进的基因长度突变、及其与含ATG预处理方案的移植预后的相关性周晓苏博士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基因高通量测序(NGS)即二代测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血液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相对于一代测序,NGS不仅能发现更多低频率的突变,而且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便于更全面地了解肿瘤的分子遗传学。AML是异质性非常高的血液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明确了部分与AML预后分层有关的基因,如FLT3-ITD,NPM2,RUNX1,CEBPA双等位基因等。根据基因突变类型可对危险度进行分层,但是同一危险层级的个体仍然存在较大生存差异,所以基因突变的分类需要更深入细化的研究。此次我们在ASH摘要上公布的这项研究就是在NGS的基础上,探讨了AML中DNTT异常表达、TdT(DNTT编码)活化的微同源介导的复制依赖重组(MMRDR)机制与基因长度突变(LM)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共纳入578例AML患者,通过对基因LM类型的分析,发现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类型中,其添加序列具有高GC含量的特点,序列长度与GC含量正相关。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含TdT活化可能参与的基因LM类型的患者中异常高表达DNTT。这些证据显示,作为淋系特异表达的TdT,AML中其异常活化介导的MMRDR机制在这些患者的基因LM中发挥作用。在基因LM总体发病率最高的FLT3中,我们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含有FLT3 LM-III型(含非模板添加序列)的患者具有显著的DNTT高表达。我们对239例接受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AML患者进行了预后分析,发现FLT3 LM-III型突变的患者经含ATG预处理的allo-HSCT预后更好,提示ATG在部分异常表达淋系抗原的AML患者中可能同时有抗肿瘤作用。由此可见,基于NGS的肿瘤基因突变Panel筛查,结合RNA-seq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有助于提供更多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信息。医脉通: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预后,但复发仍然存在。在您的研究中,全反式维甲酸和砷治疗APL患者的复发和耐药突变情况如何呢?摘要号:236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复发和PML-RARA融合基因耐药突变分析陈佳琦博士虽然基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联合化疗的方案已经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和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或耐药情况。为此,我们对APL复发、继发肿瘤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APL患者的情况。虽然APL患者获得了高缓解率和长期生存,但仍有3例患者继发肿瘤。而初次发病的8例和缓解期的1例APL患者均通过三联疗法(ATRA、砷剂和化疗)获得持续缓解且未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另有28例APL复发后到我院就诊,其中9例患者检测到PML-RARA耐药突变。研究进一步强调了APL患者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坚持系统规范的治疗是获得快速缓解和减少复发的必要条件。少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耐药突变导致的疾病进展,可见在规范治疗APL的同时,也应重视治疗本身和患者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继发肿瘤等情况。医脉通:TCF3-HLF阳性B-ALL临床少见,预后极差。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在TCF3-HLF阳性B-ALL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摘要号:2387TCF3-HLF阳性B-ALL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特征-单中心24例患者分析陈雪博士伴t(17;19)(q22;p13)染色体易位或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非常罕见,而且预后极差。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我们在三千余例B-ALL患者中总共发现24例携带TCF3-HLF融合基因,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这组疾病最大宗病例的研究。我们详细报道了这组病人的分子特征(包括融合形式、核型、免疫表型、基因突变)和临床治疗及转归。2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5个月(6-75个月)。13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中位OS为23个月(13-75个月),其中8例直到随访结束仍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11例患者未接受allo-HSCT,中位OS为9个月(6-29个月),其中7例死亡,3例复发后再诱导失败,只有1例到随访结束时处于CR状态19个月。12例患者接受了CAR-T治疗,其中9例在CAR-T治疗后达到CR并桥接allo-HSCT。虽然伴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的B-ALL患者预后极差,但及时应用CAR-T联合allo 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结语一年一度的ASH年会,是全球血液病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陆道培医院连年入围ASH年会,充分展示了其在业内的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全球血液学领域权威对陆道培医学团队的认可,其优异的试验结果得到了国际血液学界的广泛赞誉。希望这股“中国力量”不断探索,引领中国医学走入世界学术之巅,惠及更多血液病患者。注:排名不分先后,按摘要号顺序撰写。曹泮翔 (生物信息)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学士、药理学硕士、检验技师、助理研究员、深度学习开发与应用工程师(高级)从事血液系统相关肿瘤及遗传病的临床转化研究,积极探索并推动新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在血液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负责实验室二代测序(NGS)分析流程及平台的搭建、维护及更新,包括基于多基因panel检测和基于全外显子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的组学分析。基于血液系统肿瘤和遗传病大数据,进行过系统性的多组学整合分析,在血液病分子诊断领域有丰富的实践和研究经验。相应的研究成果于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ASHG)和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作过学术报告和交流。美国血液学会(ASH)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周晓苏 博士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后转入血液病研究院负责科研项目开发。主要从事血液肿瘤相关的免疫治疗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以及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分子诊断以及致病机制研究的经验。致力于血液系统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细胞治疗技术在急性白血病中应用的研究。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以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学术论文。陈佳琦 博士病理和医学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助理研究员、临床药师吉林大学药理学博士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美国血液学年会(ASH)、日本血液学会年会 (JSH)、韩国肿瘤学会年会(KCA)、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协会年会(ISLH)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检验专委会分子诊断专委会委员,血液系统疾病实验诊断专委会委员中国国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药理学会会员,中华药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2017年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从事药物基因组检测、报告解读和个体化用药指导咨询工作。致力于血液系统疾病个体化用药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负责血液肿瘤患者用药指导和靶向治疗耐药突变检测项目。陈雪 博士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分子医学室副主管、检验医师、助理研究员、遗传咨询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学博士,曾获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毕业后加入陆道培分子医学团队,分子医学室基因组学分析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先后负责血液系统遗传病项目和融合基因项目的应用和持续改进工作。分析和总结2万余例融合基因筛查结果及千余例急性白血病转录组测序结果,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Blood Cancer Journal,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Cancer Gene Therapy,Clinical Genet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就国内来说的话大部分杂志都需要交审稿费。审稿费一般在几百元之内。因为目前国内知名杂志期刊的版面有限,而投稿者众多,所以他们是不缺稿源的。一些需要晋升正高、副高的卫生系统内人员想要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需要交更多的版面费。稿件提交后一般2个月没有消息一般就是没过初审了,如果还是想确认一下可以打电话问问杂志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