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啊

邓启耀:男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种文化符号--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国神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国巫蛊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

傅莹的丈夫郝时远,简介:郝时远,男,1952年8月12日生,蒙古名沙力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蒙古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夫人傅莹。1968年呼和浩特二中毕业后插队落户。1973年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构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市第二机床厂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蒙元史。1982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于1985年任该所副所长,1988年6月评为副研究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1991-今,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杂志主编。2010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2012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目录郝时远郝时远,男,1952年8月12日生,蒙古名沙力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蒙古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夫人傅莹,原中国驻英国大使,中国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中文名郝时远别名蒙古名沙力克国籍中国民族蒙古族出生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物关系 傅莹妻子快速导航主要作品人物经历1968年呼和浩特二中毕业后插队落户。1973年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构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市第二机床厂工作。郝时远1978年至1981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蒙元史。1982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于1985年任该所副所长,1988年6月评为副研究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1991-今,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杂志主编。2010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2012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刘魁立,汉族,1934年9月4日生,民间文艺理论家。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61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历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俄国农奴制时期民间文学的幻想与现实问题》、《民俗学:概念、范围、方法》,译有《列宁年谱》等。 1950--1953 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1953--1955 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任外语语法教员。1955--1961 在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后转入研究生院,专攻民俗学,1961年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俄罗斯哲学博士学位。1961--1979 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79--1985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1994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0--2001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主编。1999--2000 在日本国斯拉夫研究中心,任客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新疆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主编;全国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1986--1995)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会长,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全权通讯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欧洲民俗学的研究。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呀

最佳答案最终应该是结婚了。  姜海的恋人傅颖是陆航学院的外语教员,傅颖的丈夫李翔曾经是姜海、洪声的大哥和战友,在一次执行救灾任务中不幸牺牲。牺牲前,李翔曾希望两位战友照顾傅颖,二人共同追求傅颖,傅颖最终还是选择了姜海。姜海知道洪声给民企老板开直升机,收入相当可观,感觉自己配不上傅颖,但姜海心里真正喜欢的还是傅颖。  姜海和华敏是因为团长左同军的撮合,华敏是开运输机的,姜海是开直升机,团长想着他们挺般配就撮合了他们,但姜海心里的还是傅颖,就没有同意,华敏心里喜欢的确是姜海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傅莹的丈夫郝时远,简介:郝时远,男,1952年8月12日生,蒙古名沙力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蒙古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夫人傅莹。1968年呼和浩特二中毕业后插队落户。1973年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构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市第二机床厂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蒙元史。1982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于1985年任该所副所长,1988年6月评为副研究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1991-今,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杂志主编。2010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2012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任命的

社长大于等于主编,主编大于副主编。实际管理的为主编或副主编。其他为相关领导及专家,有一定影响,但一般不参与决策。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参与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另有中共扶风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叶涛,以及北宋著名诗人叶涛(1050-1110)。  叶 涛,男,汉族,生于1960年8月,太白县人,上校军衔,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入伍,在职大学学历。   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在步兵55师服役;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在西安陆军学院侦察教导队学习;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任步兵55师师直侦察连排长、连长;1984年9月至1986年9月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情报系学习;1986年9月至1990年5月任步兵55师师直侦察连连长、二十一集团军军直侦察连连长;1990年5月至1999年5月任二十一集团军政治部参谋、宣传干事;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任留坝县人武部政委;2001年5月至2006年4月任扶风县人武部部长;2006年4月至今任中共扶风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 北宋诗人叶涛  叶涛(1050-1110),北宋著名诗人,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字致远,龙泉东乡人,自幼 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绝俗,与苏东坡交谊甚厚,常以诗唱和、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时,神宗召廷试,赞叹其才思过人,于御屏上书:“政事何琬,文章叶涛”,授为国子直讲。   宰相王安石器重叶,有《赠致远直讲》诗 ,并由其弟王安国招为婿。此时叶涛潜心辅佐神宗治国理政,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改革政务,颇得臣民赞颂。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贬 官闲居金陵时,涛往从安石学文词。哲宗继位,涛为太学博士。绍圣元年(1094)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又被朝宦范镗诬陷。蔡京当权,被劾为元祐党籍。曾布再掌朝政时,任给事中。居数月病,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大观四年(1110)卒。《宋史》有传 。惜叶涛诗存世极少。《宋诗纪事》引《宋文鉴》叶涛《望旧庐有感》诗曰: 重来旧屋谁为主,江令萧条叹独存。 已愧问人才识路,却悲无柳可知门。 舟车到处成家宅,岁月唯惊长子孙。 孤客滥由非得已,故交零落与谁论。 此诗当在上党人碑之后,感叹身世飘零之作。悔当初未尝退隐田野,植柳门前。

fuchjkvnjhk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

[编辑本段]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  马平,男,回族,江苏苏州人,1953年7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回族研究》杂志副主编,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有关回族与伊斯兰教的研究,已经出版专著、合著、论著4种。合著《伊斯兰教与经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共计5万字,撰写约7万字),就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经济发展对伊斯兰教的影响及伊斯兰教在中国穆斯林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此书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6次社科评奖著作3等奖。论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5万字)。近年来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贺兰县情》、《西北妇女问题研究》课题研究。《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共计18万字,承担10万字),系主持国家青年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穆斯林民族民居的社会经济调查研究》的最终成果。专著《回族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8万字),对中国回族的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进行了探索。另发表学术论文《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经济的变动与伊斯兰教的兴衰》、《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寺院经济初探》、《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中国的“普埃布洛”--甘南临潭西道堂尕路提大房子研究》等6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正在主持国家“九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回族文化史研究》课题。1991年出席由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与西北大学联合召开的“(西安)伊斯兰教与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国际学术讨论会”。1997年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进行中亚东干族历史文化学术考察。1998年参与筹备与召开“(银川)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工作。1999年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出席国际伊斯兰学术研讨会。1990年起参与《回族研究》季刊的创办工作,担任该刊第一任编辑部主任,历时5年。该刊1996年被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类)”。1995年担任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担任所长。目前兼任中国回族学会副秘书长,宁夏回族研究会秘书长,西安市伊斯兰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编辑本段]辽河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  马平 男,1941年生。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石油学院。现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石油基本建设工程运输专业技术中心站站长,院科协会长。在担任辽河油田设计院副院长期间,负责组织了曙光、欢喜岭、高升、兴隆台、茨榆坨、沈阳等油田地面建设工程规划及设计工作。主持了全油田天然气轻烃回收和节能降耗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负责组织了200×104M3/d天然气深冷轻烃回收装置的引时与设计工作。负责沈阳高凝原油管线电热解堵装置的研制和就用工作,该项目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主持了沈阳高凝油集输工艺试验研究工作,该项目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担任总工程师以来,先后组织协调管理近百部、局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一项、论证、组织实施、成果申报、鉴定、验收、推广等全过程管理。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3项,获局级科技进步奖88项。负责组织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曙22碱加聚合物三次采油二元驱地面注入系统设计及自动化成套设备研制,以及采出液处理试验研究工作,该项成果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发表《天然气液化工厂主要设备的设计与操作》、《天然气深冷轻烃回收技术》、《二元处长合驱油采出液处理技术》、《碱加聚合物二元驱地面工程技术》等8篇论文。 [编辑本段]安徽省公证处主任、党支部书记  马平,男,1960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1988年取得律师资格,2001年法学研究生毕业,一级公证员。现任安徽省公证处主任、党支部书记,司法部中国公证员协会西部讲师团成员、安徽省公证员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总干事,合肥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调解员。有十余篇专业论文和理论研讨文章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论文在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优秀调研文章评比、安徽公证论坛、坚持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交流会中获特等、一、二等和特别奖。主要代表作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过滤器》、《对我省公证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公证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立法之我见》、《浅谈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若干问题》和《改制后的公证处应如何谋求发展》等。  自1998年主持省公证处工作以来,在队伍业务建设、内部管理和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领导管理和办证经验。牵头制定了省公证处体制改革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带领全体公证员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软硬件建设跃上新台阶。省公证处先后获得了“部级文明公证处”、“国家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先进单位”、“人民满意的公证处”、“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和“青年文明号”等称号。个人连续五年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公证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1]。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