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是谁呀

1982年3月至今,先后承担了“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省情与民族政策”、“中国当代文学”、“大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有:在国家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发表《蹇先艾与乡土文学》,核心期刊<<贵州民族研究>>发表《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在其他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五师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副主编,参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参与周帆申报省长基金课题《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负责《仡佬族美学》部分。现为院级科研课题“仡佬族文化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2000年4月被评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4月续评为遵义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十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刘 丽 女,汉族,1960年11月生,50岁,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入党,省委党校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拟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常委。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是谁

刘魁立,汉族,1934年9月4日生,民间文艺理论家。河北静海(今属天津)人。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61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历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著有《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俄国农奴制时期民间文学的幻想与现实问题》、《民俗学:概念、范围、方法》,译有《列宁年谱》等。 1950--1953 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1953--1955 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任外语语法教员。1955--1961 在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后转入研究生院,专攻民俗学,1961年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俄罗斯哲学博士学位。1961--1979 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1979--1985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1994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0--2001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主编。1999--2000 在日本国斯拉夫研究中心,任客座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新疆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主编;全国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1986--1995)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会长,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全权通讯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欧洲民俗学的研究。

《西方学者藏人音乐研究举要》,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12年第1期。《历史证据、历史建构与历时变迁:仪式音乐研究三视界》,发表于《中国音乐学》(CSSCI),2011年第3期。《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上),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11年第1期。《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下),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11年第2期。《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述论》,发表于《世界宗教文化》(CSSCI),2011年第5期。《社会结构变迁与侗族大歌保护的多重两难》,载于《中华文化论坛》(CSSCI扩展),2011年第3期。《『局内-局外』观与仪式音乐形态研究:以九篇英文文献为例》,发表于《歌海》,2011年第3期。《圣俗之间声谱之中:再论南侗祭萨仪式中的『哆耶』展演》,发表于《民族学刊》,2011年第4期。《南侗正月萨玛祭祀仪式音声声谱与社群结构研究》,载于曹本冶 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北、西南、华东增补合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评杨民康专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载于王铭铭 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0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7月。《仪式音乐英语文献》,载于曹本冶 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仪式中音声:音声声谱、天人关系与社群结构:以南侗『正月祭萨仪式』为例的理论实践》,载于曹本冶 主编:《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南侗“祭萨”:音声声谱、天人观念与社群结构》,载于曹本冶 主编:《大音》第二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12月。《『嘎老』名实考:兼论侗族大歌一词的多重内涵》,载于《中国音乐学》(CSSCI),2008年第2期。《『果卜冈』仪式:嘎老传统与侗人时空观的养成》,载于曹本冶 主编:《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小黄侗寨『嘎老』传承的考察与研究》,载于管建华 主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西安: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南侗『歌师』述论》(该文已被CSSCI收录),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3年第1期。该文同时被收录至张中笑 杨方刚 主编《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跨文化理解: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三个视界》,载于《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3年第4期。《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文化意义》,载于《贵州民族研究》(CSSCI)2003年第4期。《多元文化、世界音乐与母语传承》,载于《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0年第4期。《乡间与校园:侗歌传承的两种形态》,载于《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CSSCI),2000年第4期。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4):萧梅教授访谈录》,载于《音乐艺术》(CSSCI),2008年第4期。《冯光钰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访谈录》,发表于《音乐探索》(CSSCI),2011年第1期。《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回眸——杨民康研究员学术访谈》载于《音乐探索》(CSSCI),2012年第1期。《巴蜀古琴四人谈:曾成伟琴学访谈》载于《音乐探索》(CSSCI),2012年第3期。编译:吴犇 原文:《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载于《音乐探索》(CSSCI),2012年第1期。

已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1、“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与黄健合作),载《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3期。2、“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三十年浅论——基于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与解读”(与李欣欣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消费现代性:手机与西江苗寨的社会变迁”(与费中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4、“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谈费孝通的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5、“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与李欣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6、“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与黄健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是谁蚕食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载《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2期。8、“民族精神研究的人类学反思——兼议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拓展”,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9、“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1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11、“‘文明’:内涵及其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的基层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3辑,民族出版社2005年。13、“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与彭红艳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4、“社会学视野下的‘脑死亡’标准及立法问题”(与陈宁英合作),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八个村庄问卷调查的阐释与解读”,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16、“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乡村精英的心态与行为分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7、“文化类型理论与我国的文化类型研究”,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8、“村民自治与乡村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与钟年合作),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9、“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乡村自治与权力结构分析”,载周大鸣主编:《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20、“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崔榕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1、“南方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与宗族意识――以湖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2、“注重田野调查,强调为社会进步服务――吴泽霖学术思想概说”(与钟年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3、“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述议”,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1年。24、“从新旧谱牒的比较看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变迁”(与钟年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25、“田野工作与民族学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6、“长阳土家族的宗族组织及其变迁”(与钟年、张彤合作)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27、“城市民族问题:21世纪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朱绍华合作),载《民族学研究》第12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28、“五十年代广西瑶区社会改革运动述论”(与陈宁英合作),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3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29、“由美色、美人谈古人的审美观”(与陈宁英合作),载《历史月刊》(台湾)1998年第131期。30、“从图腾文化看楚越的对抗与交融”,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1、“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应该重视的几点”,《民族学》(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1997年第3期。32、“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33、“宗教人类学述论”,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2辑,民族出版社1996年。34、“‘就阳而成’与‘正位乎内’――我国古代妇女观漫说”(与陈宁英合作),《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6年第7 期。 35、“乡土精神与乡村建设”,载《学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期。36、“宁静致远的大儒――追念先师吴泽霖”,载《学习》1995年第1期。37、“图腾、祥畜、灵物与劣类的象征――古代狗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1期。38、“湘南桂北地区当代瑶人家庭生活方式”,载《新亚学术集刊》(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第12期。39、“灵禽、祥畜、卜具与戏物――古代鸡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3年第5期。40、“湘南桂北地区瑶人宗教生活方式”,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41、“汉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幅壮丽画卷”(与吴永章合作),载《民族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3年第4期。42、“辟邪、祈福、美色与药――古代桃文化漫说”,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0期。43、“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与钟年合著),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44、“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与吴永章合作),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45、“湘南瑶族青年劳动和消费生活方式”,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46、“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47、“从人类学观点看海南黎族来源的土著说”,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48、“社会变迁中的瑶族青年”,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9、“国内人类学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动态》(湖北省社科院)1991年第7期。50、“湘桂边界瑶族传统婚俗与改革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51、“论民族学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载《博物馆学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52、“浙江畲族传统的‘学师’活动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53、“仫佬族饮食习俗考”,载《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54、“畲族祖先崇拜问题探析”,载《民族论坛》1987年第2期。 55、“黔东南苗族‘还娘头’婚俗剖析”,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是谁啊

已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1、“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与黄健合作),载《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3期。2、“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三十年浅论——基于社会学视野下的分析与解读”(与李欣欣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消费现代性:手机与西江苗寨的社会变迁”(与费中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4、“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谈费孝通的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5、“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与李欣欣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6、“电视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基于湖北省石首市五马口村的调查与分析”(与黄健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是谁蚕食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载《社会学家茶座》2009年第2期。8、“民族精神研究的人类学反思——兼议民族精神研究的方法论拓展”,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9、“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1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11、“‘文明’:内涵及其变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概念的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村民自治与乡村社会的基层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13辑,民族出版社2005年。13、“我国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述论”(与彭红艳合作),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14、“社会学视野下的‘脑死亡’标准及立法问题”(与陈宁英合作),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八个村庄问卷调查的阐释与解读”,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16、“村民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乡村精英的心态与行为分析”,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7、“文化类型理论与我国的文化类型研究”,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3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8、“村民自治与乡村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以湖北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与钟年合作),载《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19、“社会转型期的农村乡村自治与权力结构分析”,载周大鸣主编:《21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20、“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崔榕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21、“南方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与宗族意识――以湖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22、“注重田野调查,强调为社会进步服务――吴泽霖学术思想概说”(与钟年合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23、“人类学对乡村社会的研究述议”,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1年。24、“从新旧谱牒的比较看鄂西土家地区宗族组织的变迁”(与钟年合作),载《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25、“田野工作与民族学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6、“长阳土家族的宗族组织及其变迁”(与钟年、张彤合作)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27、“城市民族问题:21世纪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朱绍华合作),载《民族学研究》第12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28、“五十年代广西瑶区社会改革运动述论”(与陈宁英合作),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3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29、“由美色、美人谈古人的审美观”(与陈宁英合作),载《历史月刊》(台湾)1998年第131期。30、“从图腾文化看楚越的对抗与交融”,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1、“城市民族问题研究应该重视的几点”,《民族学》(云南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1997年第3期。32、“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33、“宗教人类学述论”,载《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2辑,民族出版社1996年。34、“‘就阳而成’与‘正位乎内’――我国古代妇女观漫说”(与陈宁英合作),《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6年第7 期。 35、“乡土精神与乡村建设”,载《学习》(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期。36、“宁静致远的大儒――追念先师吴泽霖”,载《学习》1995年第1期。37、“图腾、祥畜、灵物与劣类的象征――古代狗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1期。38、“湘南桂北地区当代瑶人家庭生活方式”,载《新亚学术集刊》(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第12期。39、“灵禽、祥畜、卜具与戏物――古代鸡文化漫说”(与陈宁英合作),载《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3年第5期。40、“湘南桂北地区瑶人宗教生活方式”,载《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41、“汉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幅壮丽画卷”(与吴永章合作),载《民族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3年第4期。42、“辟邪、祈福、美色与药――古代桃文化漫说”,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0期。43、“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与钟年合著),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44、“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瑰宝”(与吴永章合作),载《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45、“湘南瑶族青年劳动和消费生活方式”,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46、“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47、“从人类学观点看海南黎族来源的土著说”,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48、“社会变迁中的瑶族青年”,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49、“国内人类学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动态》(湖北省社科院)1991年第7期。50、“湘桂边界瑶族传统婚俗与改革刍议”,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51、“论民族学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载《博物馆学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52、“浙江畲族传统的‘学师’活动研究”,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53、“仫佬族饮食习俗考”,载《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54、“畲族祖先崇拜问题探析”,载《民族论坛》1987年第2期。 55、“黔东南苗族‘还娘头’婚俗剖析”,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1982年3月至今,先后承担了“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省情与民族政策”、“中国当代文学”、“大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有:在国家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发表《蹇先艾与乡土文学》,核心期刊<<贵州民族研究>>发表《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在其他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五师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副主编,参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参与周帆申报省长基金课题《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负责《仡佬族美学》部分。现为院级科研课题“仡佬族文化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2000年4月被评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4月续评为遵义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十九。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刘 丽 女,汉族,1960年11月生,50岁,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12月入党,省委党校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拟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工会主席、党委常委。

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是谁呀

最佳答案最终应该是结婚了。  姜海的恋人傅颖是陆航学院的外语教员,傅颖的丈夫李翔曾经是姜海、洪声的大哥和战友,在一次执行救灾任务中不幸牺牲。牺牲前,李翔曾希望两位战友照顾傅颖,二人共同追求傅颖,傅颖最终还是选择了姜海。姜海知道洪声给民企老板开直升机,收入相当可观,感觉自己配不上傅颖,但姜海心里真正喜欢的还是傅颖。  姜海和华敏是因为团长左同军的撮合,华敏是开运输机的,姜海是开直升机,团长想着他们挺般配就撮合了他们,但姜海心里的还是傅颖,就没有同意,华敏心里喜欢的确是姜海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傅莹的丈夫郝时远,简介:郝时远,男,1952年8月12日生,蒙古名沙力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蒙古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夫人傅莹。1968年呼和浩特二中毕业后插队落户。1973年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构学习,1976年毕业后到呼和浩特市第二机床厂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蒙元史。1982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于1985年任该所副所长,1988年6月评为副研究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1991-今,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杂志主编。2010年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2012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主编

贵州民族研究,仍然是核心,位于2011版列表C95 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NO9位置复合影响因子:416 综合影响因子:218 主办: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贵州省贵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2-6959CN: 52-1001/C邮发代号: 66-3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贵州民族研究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华中理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语言研究室主任,创建《民族语文》杂志,任副主编。同年5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同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学术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后被选为常务理事。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员,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博士生导师。同年11月应邀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1984—1990年先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字改革》《语文建设》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语言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二分会主任委员,后又担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委员会(ISO/TC46)历届在各国召开的各种文字罗马字母转写(或译写)国际标准的工作组专业研讨会和大会讨论,1990年以后任国家语委委员、科研领导小组组长、顾问。还曾任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中国地名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顾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等多种学会和《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多种语言学术书刊的顾问,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及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委会评议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壮侗语族诸语言)和普通语音学、音系学、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的研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获中国社科院1979-1991年优秀成果奖)副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两国科学院合作,先后获社科院及国家图书一等奖)中方主编之一,《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之一,本丛书获国家图书荣誉奖),文标会的工作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90年代,曾主编《罗常培文集》(10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和《语文现代化论丛》(1-3辑)、《南通地区方言志》(江苏教育出版社),担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编委。有著作论文多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写的《参加中央西北访问团调查新疆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科学通报》第2卷第3期)是他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标志。在普通语音学研究方面,他和罗常培合著的《普通语音学纲要》先以田恭的《语音学常识》的名义在《中国语文》上从1954年1 月到1955年5月连载了14期,后汇集成书,先后于1957年和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来讲解语音学和音系学的一般原理和应用,在普及现代语音学和音系学知识及丰富普通语言学的内容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语音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被列入《商务印书馆文库》。另有《语音的社会基础》(合作,《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语音的区别特征和生成音系学》(1980年)等论文。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所至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研与指导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领导并参与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语方言,为壮族设计、制订拼音文字方案;指导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黎语的调查与研究及黎语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指导贵州省侗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集体编写《侗语方言调查报告》,著有《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仫佬语、毛难语,填补了壮侗语族这两种语言的空白;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侗语族8册简志的编委会副主任,并著有《仫佬语简志》(合作)。此外,他还著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合作,民族出版社,1979年)、《壮语概况》(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59年第10、11期)、《壮语中的汉语借词》(署名壮语小组,《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等论文。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方面,他关注较多的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宏观的问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及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民族杂居区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也多有涉及。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1957年,海南黎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大会报告)、《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1957年,侗族语文问题科学讨论会预备会议报告)、《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民族团结》1958年第8期)、《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1959年)、《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1982年)、《壮文工作漫话》(《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民族文化研究》第2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等一系列论文,对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方言的区分、汉语与民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及中国语言的系属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方面,他结合民族语文的研究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汉语的规范化等给以关注,并著有《语言中的并存并用和规范化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2期)、《少数民族文字中借词的标音标准和标调问题》(合作,《中国语文》1959年第5期)、《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光明日报》1963年12月25日,《文字改革》1964年第1期)、《民族语文研究工作中的几个迫切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规范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民族文字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情况》(收入《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商务印书馆,1980年)、《汉语拼音方案与少数民族文字》(《文字改革》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民族语言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文》198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9期)、《谈谈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问题》(《青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推广普通话和贯彻落实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和少数民族语文政策》(《贵州民族研究》《云南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我国语言的功能分类和语言政策》(《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问题》(《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等论文。在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著有《对汉字改革问题的几点体会》(《中国语文》1954年第5期)、《音系学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调查研究讲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字改革与新技术革命》(《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新时期与推广普通话》(《文字改革》1985年第2期)、《推广普通话的战略要求和测试标准》(湖北《普通话》1986年第4期)、《新时期的语文工作与推广普通话》(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86年6月20日)、《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汉语拼音的扩大使用范围和完善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语文现代化与双语双文制》(《美国汉语教师联合会会刊》[英文]第31卷第3期,1996年;《语文现代化论丛》第3辑,1997年)、《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合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等。他还给多种语言学著作写过序文或评介,如《介绍〈广东人学习汉语法〉》(《中国语文》1952年第2期)、佟乐泉、张一清《“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究》序(语文出版社,1992年)、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序(语文出版社,1996年)、《罗常培文集》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黄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许嘉璐、陈章太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简介(《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张清常文集》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此外,他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和各地汉族基础教育中语文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为此,他不顾年届古稀,先后到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辽宁、黑龙江等地,亲赴实验基地进行调查测试,召开座谈,具体指导,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学等撰写了多篇论文。

双核,北核,南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