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道教论文大全

发布时间:

中国道教论文大全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社会结合,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步,还是要认真研究古代文献。老子五千言(有魏王弼注本,是最通行的本子;有河上公注本、严遵注本;当代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如果再深一些,可以研究郭店楚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庄子七万言(有郭庆藩注本、王先谦注本等),要读上几遍。另外,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作为一本专业刊物(年刊),也不错。如果你认为单纯论述的话太老套了点,说明你有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很好。但是,不能盲目出新。对南怀瑾的东西要慎重。此公有些时候学问做得很不谨慎。

可以读《南怀瑾选集》中关于道教史和佛教史的文章,再消化吸收自己写作论文,效果更好。

和谐社会与道相通 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然而,要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与人的生命质量为焦点。因此,在这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的继续。虽然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富庶度最为理想社会的标尺,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不难发现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评价是以和谐度为标准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国关于“和谐”思想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游牧时代,远古人就把人类对自然世界最佳的依附关系,理解为和谐。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独特的中华精神文化遗产,道教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和谐思想”,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意义。谈到道教思想,首先要谈到的就是道祖老子,老子是道教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都集中反映在其五千字的论述《道德经》之中,《道德经》论述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老子之道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之道。《道德经》中蕴含着老子和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这些思想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参考。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自然运行变化的真理,是万物之宗,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在“道”中实现了和谐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为万物之源之道也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那么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时更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还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是与道、天、地并重的,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仅表现在人依赖自然、受制于自然之上,也表现在人能够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并在交换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之上。人作为四域之一,虽不卑微于自然之下,但是人更不能带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目光,为追求最大的现实利益,以人的需求为主导,向自然无度的索取,妄想征服自然,役使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理应爱护自然,促进自然更加和谐与完美的发展。这就是老子思想中“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征正是对老子这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的继承与发扬。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老子和谐的人生论思想,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具有能利万物、大公无私、甘处卑下、不与人争、心怀广阔、言而有信、应时而动等品质。社会是由人相互交往而产生的,可以想见,如果人都具有上善之人如水般恬淡,和谐的品质和人生追求,那么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会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社会。老子说:“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是老子的矛盾观。万事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不可能消除万物的差别取得绝对的统一。老子又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的矛盾观是和谐的矛盾观,和谐是在矛盾的差别对立中产生的。把老子这种和谐的矛盾观,应用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不难看出,社会成员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是构成社会的自然现象。社会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丰富多彩,才充满生机。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绝不能抹杀人的个性,而是要在能够被社会接受和容许的限度内,实现社会成员身心的自由发展,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道教传承了道祖老子和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并且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对老子的和谐思想加以深化,使和谐思想渗透到道教的教义、科仪、戒律之中,构成道教的思想体系的和谐智慧。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和谐智慧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深刻的启示。首先道教“慈爱和同”的宽容和谐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平。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但是和谐社会一定是和平的社会。和平的环境是实现社会和谐根本的条件之一。前面也曾提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世社会,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间都存在矛盾的差异。这种矛盾差异的存在,使得当今世界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中以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文化的冲突与宗教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这样的冲突已经破坏了世界和平的局面,如果冲突进一步的激化,必将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怎样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冲突中寻找和谐,在维持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同时促进世界的和平呢?道教慈同和爱的思想为缓和各种矛盾冲突,在理论思想上提供了有益的引导。道教认为万物皆源于道,万物皆有道性。“道”以虚为体,使万物自然生化,各适其性,即是所谓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但是,尽管是世间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但因为万物皆源于道,因此其运行却和谐而有序,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不导致必然的冲突。道教是慈爱的宗教,也是宽容的宗教。道教的慈爱与宽容不仅是对信众的慈爱与宽容,也是对人、对世间万物,甚至是对其它宗教信仰的慈爱与宽容。因为道作为万物之始,万物之宗,具有慈爱万物的宽容品质。所以人要效法“道”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慈爱精神去包容万物的差异,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度人经》中所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境界就是道教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在处理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时,如果能借鉴道教这种“慈爱和同”的宽容和谐精神,以取得冲突双方的共同发展,那么一定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次,道教“众善奉行”的思想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天地之间万物缺一不可,一切生灵都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力,既然万物都没有贵贱,因此要善待万物。同时道教也认为大道普济救世的美德于人而言,表现在现世之中就是要善待万物,这是做人的根本与修道的必须。如《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道教对“众善奉行”的信仰追求,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要求“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种大力弘扬人与人之间诚信互助、和谐相处的精神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淳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双赢的过程,对人有善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善的回应。如果人们能够把道家“众善奉行”的精神,作为与人的交往行为的向度,那么必然会对形成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能够促进了个人自我的和谐。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个人自我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许多宗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是虚假的,并且把对幸福的向往寄托于虚幻的天堂或渺茫的来世之中。而道教却是“重人贵生”的宗教,道教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情趣。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讲究性命双修,追求超脱却不离今生。道教主张在尘世中享受生命的真趣,并且在这种享受中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既然道教讲求的性命双修是不离尘世的,是把世俗生活与神圣的生活高度的和谐统一。那么要在尘世中达到“贵生成仙”的目的,就要求修行人在现世生活中超脱低级趣味与物欲的奴役,顺应自然,常怀知足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把道教这样的修身思想应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促进个人自我的和谐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最后,道教的戒律还昭示了人道主义的道德归旨。谈到宗教,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宗教的戒律,宗教戒律是构成宗教伦理的重要内容。道教的戒律是以五戒为核心的,“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是为五戒。”围绕五戒阐发的数百条戒律都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伦理原则,积极引导人们从善去恶、自洁自律,清净不争,具有现实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歪风邪气开始滋长,这些因素不但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也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道教超脱物累的戒律思想可以对社会成员心灵与道德价值的提高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综上所述,道教是追求和谐的宗教,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也曾说过,和谐社会是道教的人生祈愿。道教的思想中的和谐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其对和谐社会探索性的追求;同时道教思想中的和谐智慧也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大特征是相通相融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的转化力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和谐社会与道相通” !

儒家与道家都是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并建立了完整思想体系的派系。在历史上,二家都曾获得极大的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历史一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⑴对巩固和治理社会起到了桥梁架构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儒学能在当时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⑵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当然,道家与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而是存在着互相接近、互相沟通的质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世不少士大夫文人正是从儒家指示的这条“独善”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门。⑶魏晋玄游大盛,二谢竞与争辉,正是这一观念的最好体现。儒家与道家,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有鉴于道家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致有不少思想家认为,道家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鲁迅就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致许寿裳》)。许地山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从我国日常生活底习惯和宗教信仰来看,道底成分比儒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底思想与生活底,乃是道教底思想”⑷(《道家思想与道教》)儒家与道家孰重孰轻,在此我不想妄下论断,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若无儒家思想及其熏陶灌溉的士人支撑,便如被抽去骨架,訇然倒塌在所难免。无论释家与道家,都不具备儒家在上层建筑的韧力和张力。至于道家因为立足于下层社会的土壤,适应下层劳苦大众的需要,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与儒家一起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在旅游观上,道家的出世观注定了它在旅游上的主导地位,儒家因倡导入世,便不可能象道家那样清闲悠游地去接近大自然,故而在旅游上便屈居从属地位。天下名山大川十有八九为僧道辟,而为之增辉添色的却是儒家的生花妙笔。儒道二家的对立与互补在旅游观上是体现得很突出的。

中国道教刊物名称大全

《道藏》《中国道教诸神》,《道德真经广圣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道教灵验记》

要说具体的数字,恐怕没有人能够回答,太多了,光是道藏记载的典籍就够你看一辈子的啦

《云笈七签》国学 诸子里 道教第一典藏书

那太多了!!想要更细的了解的话可以去看到道藏 道教有名的经典都在里面、、《正统道藏》 《中华道藏》 《道藏外书》 够你看一辈子的

中国道路议论文题目大全

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梦也是我的梦。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读过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曾为之激动,忧伤,悲愤,骄傲,曾为之食不能安,夜不能寐,,中国已与我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我为中国伤心,为中国欢乐。我还记忆犹新那句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它深刻的体现出我中华民族,我大汉的骄傲与荣耀,或许很狂妄,或许很嚣张,但它却让我深深为之感动,为了中华的荣耀,我可以吃苦,可以受累,甚至我可以献上我微不足道的生命,可就是这份愿意,让我为中国喝彩,让我对中华民族更加钦佩,对中华历史更加热衷。 或许,我说的对;或许,我说的不对,但是我想认同我的人总是有的,我想这么做的人总是有的! 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我仔细地思考过一番,我想中国梦应该是振兴中华的梦想。虽说我们消沉过几百年,但是我们也荣耀过几千年,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最不缺少的便是一种资质,一种让我们曾经荣耀过几千年的资质,所以我不认为我们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任何的不如之处,所以我相信认清现实之后的我们必将会取得成功,必将会实现我们近年来振兴中华的梦想。 霍去病将军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些历史上让人怀念的伟人们,都有一个和中国梦一样的梦。 霍去病将军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安危与荣耀,虽说他并不完美,但瑕不掩瑜,他守护大汉,永不后悔,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至于诸葛亮很多资料认为罗贯中是亲蜀派将蜀国的人物进行了美化,比如历史上根本没有他三气周瑜的事情。但是罗贯中为什么这么写,我个人认为除了刘备得民心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蜀汉一称,正因为蜀国在后面加上了一个“汉”,赢得了更多人的偏向。所以我想任何时代,人们对我大汉民族有着很深的骄傲和思念。或许我们会失败,但绝不会失去对中华民族的信心。 再说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我还记得当年仅十二三岁的周恩来坚定而清晰的说出这句话时,校长的喝彩:“为中华之崛起,有志向者当效周生啊!”我读到这句话是很感动,甚至眼泪都要落了下来,振兴中华的梦想,总是有人有的,或许现在当有人说出这句话时会被人笑,但是奋斗电影中说过,被嘲笑的梦,更有实现的价值。 或许我们不是谁都有他们的智慧,能力,机遇。但是我们可以有一颗赤诚的心和坚定地信念,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我们怕的只是不能拿回属于我们的荣耀。 突然间想喊出一句内心深处用处的话: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几百年屈辱,几千年辉煌,莫忘中国梦!

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可是,没有一座山能守住永恒的青翠,没有一条河能延续亘古不变的涓流。有一天,我们开始自大,有一天,我们开始骄傲。我们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我们目中无人。统治者们开始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直到有一天,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也接踵而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丧失了自己的主权。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终于,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彻底觉醒了,我们要反抗,我们要斗争!可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救国运动都纷纷以失败落幕。复兴路的探索,遭到了重重困难的阻挠。可是,对于中国梦的追寻,我们依然坚定不移。  直到有一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的复兴之路有了新的希望,中国人民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当一声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天安门的城楼上响起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坚信我们能在党的号召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梦。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探索到这条复兴路,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开辟了这条复兴路。我们要顺着这复兴路走下去,圆中国梦。  再次回顾历史,我看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荣誉,抛头颅,洒热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看到了文天祥的爱国梦;“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看到了夏明翰的骨气梦……这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梦,无一不诠释着他们的中国梦。  圆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强,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中国梦凝聚着数千数万亿人民的梦,它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愿望。它是祖辈们当年流血牺牲的意义,它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中国人和那些虽死犹生的英雄们的梦想。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我们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个白日梦,更不是纸上谈兵,不是一个人、一些人的事,它是各阶层、各领域、各民族的中国人民都要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中国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筑起梦想的万里长城!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泱泱中华的复兴梦,是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充满渴望和遐想的五彩斑斓的梦。中国梦其实很大,因为它发自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中国梦其实很小,因为它起源于每个人的点滴之愿。  中国日益强盛,中华民族也慢慢踏上复兴路的正轨,这么光荣的一天,绝不在遥远的未来。那时,光明驱走黑暗,温暖带走寒冷。幸福取代痛苦,小康代替贫瘠。我们要在这复兴之路上,圆中国梦!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辩证关系着手。包括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学生来讲,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自我发展。一个是尊重他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另,中国梦和每个人的梦息息相关,在中华复兴梦的道路上,只有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组装头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自己的梦。(看到这个问题了,就顺手答一下喽)

中国道教论文

和谐社会与道相通 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然而,要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局面,就必须以实现人的价值与人的生命质量为焦点。因此,在这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的继续。虽然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富庶度最为理想社会的标尺,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不难发现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评价是以和谐度为标准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国关于“和谐”思想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游牧时代,远古人就把人类对自然世界最佳的依附关系,理解为和谐。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独特的中华精神文化遗产,道教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和谐思想”,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意义。谈到道教思想,首先要谈到的就是道祖老子,老子是道教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都集中反映在其五千字的论述《道德经》之中,《道德经》论述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老子之道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之道,也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之道。《道德经》中蕴含着老子和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这些思想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参考。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自然运行变化的真理,是万物之宗,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在“道”中实现了和谐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作为万物之源之道也要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那么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时更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还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是与道、天、地并重的,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仅表现在人依赖自然、受制于自然之上,也表现在人能够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并在交换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之上。人作为四域之一,虽不卑微于自然之下,但是人更不能带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目光,为追求最大的现实利益,以人的需求为主导,向自然无度的索取,妄想征服自然,役使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理应爱护自然,促进自然更加和谐与完美的发展。这就是老子思想中“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征正是对老子这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的继承与发扬。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老子和谐的人生论思想,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具有能利万物、大公无私、甘处卑下、不与人争、心怀广阔、言而有信、应时而动等品质。社会是由人相互交往而产生的,可以想见,如果人都具有上善之人如水般恬淡,和谐的品质和人生追求,那么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会是“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社会。老子说:“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这是老子的矛盾观。万事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不可能消除万物的差别取得绝对的统一。老子又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的矛盾观是和谐的矛盾观,和谐是在矛盾的差别对立中产生的。把老子这种和谐的矛盾观,应用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不难看出,社会成员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是构成社会的自然现象。社会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丰富多彩,才充满生机。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绝不能抹杀人的个性,而是要在能够被社会接受和容许的限度内,实现社会成员身心的自由发展,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道教传承了道祖老子和谐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并且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对老子的和谐思想加以深化,使和谐思想渗透到道教的教义、科仪、戒律之中,构成道教的思想体系的和谐智慧。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和谐智慧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深刻的启示。首先道教“慈爱和同”的宽容和谐精神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平。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但是和谐社会一定是和平的社会。和平的环境是实现社会和谐根本的条件之一。前面也曾提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现世社会,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间都存在矛盾的差异。这种矛盾差异的存在,使得当今世界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中以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文化的冲突与宗教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这样的冲突已经破坏了世界和平的局面,如果冲突进一步的激化,必将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怎样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在冲突中寻找和谐,在维持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同时促进世界的和平呢?道教慈同和爱的思想为缓和各种矛盾冲突,在理论思想上提供了有益的引导。道教认为万物皆源于道,万物皆有道性。“道”以虚为体,使万物自然生化,各适其性,即是所谓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但是,尽管是世间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但因为万物皆源于道,因此其运行却和谐而有序,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不导致必然的冲突。道教是慈爱的宗教,也是宽容的宗教。道教的慈爱与宽容不仅是对信众的慈爱与宽容,也是对人、对世间万物,甚至是对其它宗教信仰的慈爱与宽容。因为道作为万物之始,万物之宗,具有慈爱万物的宽容品质。所以人要效法“道”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慈爱精神去包容万物的差异,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度人经》中所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境界就是道教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境界。在处理当今世界的矛盾冲突时,如果能借鉴道教这种“慈爱和同”的宽容和谐精神,以取得冲突双方的共同发展,那么一定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其次,道教“众善奉行”的思想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天地之间万物缺一不可,一切生灵都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力,既然万物都没有贵贱,因此要善待万物。同时道教也认为大道普济救世的美德于人而言,表现在现世之中就是要善待万物,这是做人的根本与修道的必须。如《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道教对“众善奉行”的信仰追求,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要求“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这种大力弘扬人与人之间诚信互助、和谐相处的精神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淳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双赢的过程,对人有善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善的回应。如果人们能够把道家“众善奉行”的精神,作为与人的交往行为的向度,那么必然会对形成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能够促进了个人自我的和谐。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个人自我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许多宗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是虚假的,并且把对幸福的向往寄托于虚幻的天堂或渺茫的来世之中。而道教却是“重人贵生”的宗教,道教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情趣。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讲究性命双修,追求超脱却不离今生。道教主张在尘世中享受生命的真趣,并且在这种享受中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既然道教讲求的性命双修是不离尘世的,是把世俗生活与神圣的生活高度的和谐统一。那么要在尘世中达到“贵生成仙”的目的,就要求修行人在现世生活中超脱低级趣味与物欲的奴役,顺应自然,常怀知足之心,感恩之心。如果把道教这样的修身思想应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促进个人自我的和谐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最后,道教的戒律还昭示了人道主义的道德归旨。谈到宗教,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宗教的戒律,宗教戒律是构成宗教伦理的重要内容。道教的戒律是以五戒为核心的,“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是为五戒。”围绕五戒阐发的数百条戒律都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伦理原则,积极引导人们从善去恶、自洁自律,清净不争,具有现实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歪风邪气开始滋长,这些因素不但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也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道教超脱物累的戒律思想可以对社会成员心灵与道德价值的提高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综上所述,道教是追求和谐的宗教,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也曾说过,和谐社会是道教的人生祈愿。道教的思想中的和谐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其对和谐社会探索性的追求;同时道教思想中的和谐智慧也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大特征是相通相融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的转化力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和谐社会与道相通” !

中国道教杂志版面费缴纳流程: 1、本刊属于,发表周期一般在1-60天左右,在论文发表之后等待编辑老师的一个准确的回复,编辑部会通过邮件或者是电子录用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回复信息,确保文章录用。

中国道教刊物名称大全图片

做一名道士,只要履行以下手续即可:(一):一份本人的自愿出家书,表示非他人、外力所迫,本人自愿出家;(二):一份家属的同意书,即主要家庭成员不反对;(三):一份无刑事、或其他严重的犯罪纪录证明书(如果你是本地出家,当地居委会、街道、村组织就可证明;如果你是异地出家,需要当地派出所或公安部门证明。)其他事宜由你所出家的具体宫观决定。有了以上三份证明后,其次就是看你能否适应道观生活,即考验期和观察期。一般1--2年。如果你经受住了考验,也觉得自己能适应道教生活。则可在考验期后,正式出家,蓄发、冠巾,学习道教礼仪、文化。

你可以访问 中国道教协会网,进行详细了解

是北大核心期刊,都是邮箱投稿的,不知道邮箱可以尝试在百度图片找该期刊的封面找杂志社电话问邮箱的。原上草论文

道教的现状如何?   目前全国各地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 5万余人,普通信徒的人数则难以统计。道教界有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各地还成立了许多地方性的道教组织。在北京有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各地也设立了一些道教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国道教协会办有《中国道教》杂志,一些省市道协和宫观也办有道教刊物。改革开放后,道教界举行了数次全真派传戒和正一派授箓活动,使道教的传承按传统的仪轨有序进行。如果对道教感兴趣,可以去中国道协官网了解详情: (打开如果是乱码,那么刷新一下就好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