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

_html

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最早生息在这块土地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氐、羌族群。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牧业有了一定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于湖北岸置西海郡,隋朝时北部是中国领土,大业五年(609)于伏俟城置西海郡,均为时不久即废。自晋至唐为吐谷浑所占,曾建都于湖西十五里伏俟城。龙朔三年(663)地入吐蕃。宋代为西番角厮罗所辖。公元13世纪,蒙古族进入青海,今天青海1242年全部并入蒙古大汗国,蒙古大汗国后成为元朝,从元朝开始时全部是中国领土,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忽必烈继大汗位,元代有蒙古部落驻此,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诸州和东北部的贵德州。明属朵甘都司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西州为西卫,下辖六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遥控。明初在青海东部用的土汉官参设制度,几经演变,逐渐成为土司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司。明正德四年(1509)后为东蒙古所据,史称西海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于崇祯九年(1636)率部自乌鲁木齐一带移牧来此,史称青海蒙古,并控制卫藏。流居青海的蒙古人尚有喀尔喀、准噶尔、土尔扈特、辉特等部(见厄鲁特蒙古)。五部蒙古后渐分支派,总名十八家。清顺治十年(1653)封顾实汗为遵文行义敏慧顾实 。康熙三十六年(1697)顾实汗幼子达什巴图尔被封为亲王,其余蒙古贵族亦分别授予贝勒、贝子等爵号。 雍正二年(1724),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年羹尧建议:青海蒙古仿内蒙古札萨克之例,划定游牧地界,统一分编为旗;原属诸番,另行安插,勿许蒙古管辖。三年分青海蒙古为二十九旗,每旗设札萨克一员,协理台吉一员,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各一员;按一百五十户设一佐领,共计佐领一百零四个半,重定王公爵秩,颁授印信册诰;各旗首领每年祭海会盟一次届时钦差大臣莅临,处理各旗纠纷,奏选盟长;各旗王公、台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赴京朝见;每季仲月为各部与内地贸易之期,开日月山(后移至丹噶尔)、北川、洪水(今民乐)为集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同时清查藏族各部户口,设立土司,以户口多少,分别封以百户、千户名号。蒙藏各部,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从此,凡称青海者,意即指该大臣所辖各族地界。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蕃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统治青海近40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落后、残酷的封建军阀统治推翻,建立了新的民主政权。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为黄河、长江及澜沧江(湄公河)之源头。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古代?呵呵,知道虎台遗址吗?那里面有关于青海的历史,在一块碑上刻着。看看去。记得不要门票。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题目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  一 青海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自然资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  2人文资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  (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  二 青海旅游开发  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  (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  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  人数 收入  1995 150 12 77 0 \  1996 150 00 5 0 -57  1997 150 74 9 0 -3  1998 150 59 57 0 -85  1999 150 7 4 67 05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6 -4  1996 10352 205 -1  1997 12817 272 7  1998 16610 4 6  1999 20500 3 109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  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  2滞后原因  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  (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  (2)宣传问题:  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撩起面纱,在对外推荐方面,虽然一些景点下了一些功夫,但由于不能形成连续性、持久性,难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②宣传全面程度:青海旅游自发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资源的宣传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观。这也是青海旅游“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问题:青海的旅游景点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多是“单兵作战”,很少联手共同对外广而告之。同时,面对丰富而散落在全省多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相关方面缺乏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套餐”式旅游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还急需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精品线路。  三 应对措施  (1)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重要旅游景区的精品策划。在做好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遴选找准主导型旅游开发项目,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高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游景区的硬件建设。  ②要大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③认真编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  ④要加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强化旅游行业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法规,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游,依法管好旅游。要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的检查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保持有序竞争,强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这是青海旅游能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历史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沃尔什历史哲学客观性思想述评  2、有色眼镜下的大历史--读《人类简史》  3、“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  4、现代西方批判史学传统的现代转向  5、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道路的对话  6、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7、法国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两种对立形象  8、陈寅恪论中国学术文化融合之道  9、文化“理蕃”:日本对台湾原住民族的殖民统治  10、交易费用视角下南宋“亲邻权”的演变及调适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选题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  一 青海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自然资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  2人文资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  (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  二 青海旅游开发  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  (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  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  人数 收入  1995 150 12 77 0 \  1996 150 00 5 0 -57  1997 150 74 9 0 -3  1998 150 59 57 0 -85  1999 150 7 4 67 05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6 -4  1996 10352 205 -1  1997 12817 272 7  1998 16610 4 6  1999 20500 3 109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  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  2滞后原因  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  (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  (2)宣传问题:  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撩起面纱,在对外推荐方面,虽然一些景点下了一些功夫,但由于不能形成连续性、持久性,难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②宣传全面程度:青海旅游自发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资源的宣传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观。这也是青海旅游“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问题:青海的旅游景点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多是“单兵作战”,很少联手共同对外广而告之。同时,面对丰富而散落在全省多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相关方面缺乏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套餐”式旅游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还急需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精品线路。  三 应对措施  (1)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重要旅游景区的精品策划。在做好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遴选找准主导型旅游开发项目,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高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游景区的硬件建设。  ②要大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③认真编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  ④要加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强化旅游行业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法规,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游,依法管好旅游。要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的检查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保持有序竞争,强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这是青海旅游能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历史本科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沃尔什历史哲学客观性思想述评  2、有色眼镜下的大历史--读《人类简史》  3、“一带一路”战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  4、现代西方批判史学传统的现代转向  5、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道路的对话  6、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7、法国年鉴学派在中国的两种对立形象  8、陈寅恪论中国学术文化融合之道  9、文化“理蕃”:日本对台湾原住民族的殖民统治  10、交易费用视角下南宋“亲邻权”的演变及调适

古代奴婢制度的演变

关于青海历史的论文摘要

古代?呵呵,知道虎台遗址吗?那里面有关于青海的历史,在一块碑上刻着。看看去。记得不要门票。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  一 青海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自然资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  2人文资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  (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  二 青海旅游开发  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  (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  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  人数 收入  1995 150 12 77 0 \  1996 150 00 5 0 -57  1997 150 74 9 0 -3  1998 150 59 57 0 -85  1999 150 7 4 67 05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6 -4  1996 10352 205 -1  1997 12817 272 7  1998 16610 4 6  1999 20500 3 109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  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  2滞后原因  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  (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  (2)宣传问题:  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撩起面纱,在对外推荐方面,虽然一些景点下了一些功夫,但由于不能形成连续性、持久性,难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②宣传全面程度:青海旅游自发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资源的宣传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观。这也是青海旅游“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问题:青海的旅游景点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多是“单兵作战”,很少联手共同对外广而告之。同时,面对丰富而散落在全省多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相关方面缺乏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套餐”式旅游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还急需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精品线路。  三 应对措施  (1)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重要旅游景区的精品策划。在做好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遴选找准主导型旅游开发项目,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高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游景区的硬件建设。  ②要大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③认真编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  ④要加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强化旅游行业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法规,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游,依法管好旅游。要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的检查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保持有序竞争,强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这是青海旅游能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关于上海的历史论文

上海历史简介  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举行武装起义,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封建王朝,占领上海城,坚持斗争十八个月。在19l9年的“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性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根据记载,现在的上海地区:------------------------------------------------------------------1、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2、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3、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4、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