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稿件大全

发布时间: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稿件大全

继汤氏之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的修辞学论著为数众多,人们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也各说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1 、美辞说在我国修辞学界,持美辞说的学者较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修辞专著中,如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陈介白的《新著修辞学》、章衣萍的《修辞学讲话》都从“美辞”的角度给修辞学下过定义。王易认为“, 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又说:“修辞学者,乃研究文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陈介白认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和表出作者丰富的情思,以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章衣萍指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以上三家之言虽然提法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修辞的核心是“美化文辞”,都侧重从美学角度给修辞学下定义。 特别是陈介白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文字表达得要精美,这是要求形式美;二是要有丰富的情思,这是要求内容美;三是要能激起读者的情思,这是要求效果美。当然“美化文辞”是属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事,但是,修辞和修辞学绝不能局限在“美化文辞”这一狭小的天地之中。比如从语体的角度而言,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并不追求什么“美化文辞”,但属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的文章、文件、著作,同样存在修辞问题,同样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 鉴于早期的“美辞”论者过分强调书面语而忽视口语以及其他方面的缺陷,四十年代以后持“美辞说”的一些学者,在论及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时,在提法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如郑建业在《修辞学》一书中是这样给修辞学下定义的:“修辞学者,为研究语言文字之组织,使说者或作者了解运用语言文字之技巧,以期获得听者或读者之同情及美感之科学。质言之,即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故曰美辞学。”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修辞作了这样的界定:“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由上不难看出,郑氏所谈的“美辞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以语言文字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二是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并善于运用增美语言文字之技巧;三是要获得听者和读者的同情与美感,重视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而张氏所谈的“美化语言”,则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修辞必须有效地表达意旨;其二,修辞应适应现实语境;其三,应调动民族语言的多种因素(如语言、词汇、语法等) 以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显然,郑、张二氏对修辞学特质的认识,已较早期的学者深化了一步。此外,台湾学者黄庆萱在其专著《修辞学》中,大陆学者谭永祥在其专著《汉语修辞美学》中,均有鲜明的美辞说倾向。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以来“, 美辞学”在修辞学界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辞说”尚存在明显的缺失。因为修辞不仅仅要求“形象”、“鲜明”、“生动”,也还少不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也就是说,修辞有“积极”与“消极”两端,二者必须兼顾,而“美辞说”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强调了“积极”一端而忽视了“消极”一端。2 、调整语辞说最先提出此说的是陈望道先生。陈氏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没有给“修辞学”下定义,但对“修辞”却作了如下解释:“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在书中作者对上述提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陈氏认为“, 语辞”并非单指“文辞”,而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所谓“调整和适用”,指的是在“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加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就是说,“调整或适用”语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经过仔细修改润饰的,另一种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即时完成的。而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十分强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由于陈望道先生和《修辞学发凡》在修辞学界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其后有不少修辞论著或工具书,都根据陈氏对“修辞”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来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例如:修辞: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运用语辞以适应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科学。这里有必要指出,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提出“调整语辞”说,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修辞学界,“美辞说”及由此说而派生出的“修饰学”,一度相当盛行。当时有一些学者一味追求文辞的华美,不顾“意”和“情”,也不重视适应具体的语境。如有的学者认为:“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修辞学追求的是文辞的美化,因此“辞”非“修”不可。“正如漂亮的女子一定讲求修饰”一样,“漂亮的文章, 一定也讲求修饰。”正是出于纠偏的考虑,陈氏首先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正本清源,十分明确地指出,调整语辞,为的是“达意传情”,即修辞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调整”与“修饰”的区别与联系,陈氏在1962 年11 月29 日的一次谈话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追求:“那时修辞学界讲修辞一定要讲文言文,一定要讲修饰,讲雕琢,不问内容。我不提‘修饰’而讲‘调整’。其实调整也是修饰,只不过是离不开内容的修饰。为了与一般所说的修饰相区别, 我才提调整。”[ 14 ] 可见“调整语辞”说的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宗廷虎先生在陈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作的概括,则是对陈氏修辞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 、规律说“规律说”最初是由王希杰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王氏在《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一文中,对“修辞”和“修辞学”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作者之所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语法和逻辑都是指的某种规律———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指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语法、逻辑’相提并论的‘修辞’⋯⋯也应该是指的某种规律。”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颇有新意,言之成理的。此后,有一些修辞论著和高校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例如:“修辞,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修辞活动;一是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也叫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规律、法则的科学。”我们认为“, 规律说”从总结修辞规律的视角给“修辞学”下定义,将其与“美辞说”和“调整语辞说”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法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则的总和,便是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的修辞系统。而修辞学不过是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修辞系统的主观认识和描述。为此,“规律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很自然的事。4 、手段说在20 世纪30 年代,石苇先生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去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的技术,就是修辞。”这可以视为“手段说”的雏型。在当代学者中,“手段说”的持论者以张静先生为代表。在张氏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修辞”和“修辞学”作了如下的解释:“简略点说,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详尽点说,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专门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的学科,叫修辞学。”何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作者作了如下的说明:第一,修辞是手段,是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是修辞的主旨;第二,修辞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目的;第三,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是借助于语言材料形成的,这是修辞的基础,也指出了修辞与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构成的修辞手段才能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原则,也指出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此外,刘帆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广义地讲,修辞是一种言语表达技巧,是创造语言美的手段。”个人认为,上述解释和说明,强调要注意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强调修辞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修辞”和“修辞学”主要定格在“技术”、“技巧”、“手段”的范围之内,那就值得商榷了。5 、综合说在当代学者中,“说”的持论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例如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一书讲到:“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 胡著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主要突出了以下要点:其一,修辞离不开特定的题旨情境,因为修辞现象总是特定的题旨情境的产物。其二,修辞讲究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这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等诸方面的内容。其三,修辞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可以说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此外,骆小所先生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给“修辞学”下定义时,也提出与胡著较为接近的观点:“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由于“综合说”是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揭示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特征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关于修辞学的定义,除上面提到的较有影响的五种说法之外,尚有以张志公先生为代表的“选择说”,以吴士文先生为代表的“加工说”,以姜宗伦先生为代表的“修饰说”,以刘焕辉先生为代表的“言语形式的适切组合说”。限于篇幅,对以上各说这里就不一一详加评介了。应该承认,上述各派各家之言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作了这样或那样的归纳和概括。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切科学中,越是基本的概念越难下定义。在修辞学中,对修辞学下一个人人满意的定义是很难的。”尽管给科学术语下定义很难,可是有一点这也是学术界业已取得的共识:给科学术语下定义,一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揭示该术语的本质属性;二是行文应力求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前面提到的名家之说,我们认为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给“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是比较可取的。你自己整理下,我也是摘录的

A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修辞学内部的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都是语言应用的原理原则和言语领域规律技巧的科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应用和理解,但重在应用,重在总结一系列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技巧;在研究理解时,不仅注重语言的字面意义,还注重语言的言外之义B语用学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各种规约制约的社会行为,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从而发现语用规律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六个方面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应用和理解,重在理解,重在语言的使用时,很注意语言的策略和场合要求向对方做出顺应,而在研究理解时十分注意交际的认知关系但在整个交际活动过程中,语用学既研究编码,也研究解码过程,更侧重于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C言语交际学则主要从言语的外部行为过程出发,通过对人类运用和交际间的各种关系的探讨,分析进行言语交际得失的原因,从而得出言语交际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语言交际学就是在“交际过程中”把握语言的特性与运用,即着重研究语言的动态运用

1、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中文名为《外婆的日用家当》。2、英语修辞学角度分析(1)1968年,作为现当代西方修辞学中占重要地位的修辞 大家罗埃德·比彻,在PhilosophyandRhetoric刊物上革新 性地提出了 “修辞形势”这一经典理论,刘亚猛将此核心 概念 “rhetoricalsituation”翻译为 “修辞形势”,本文将沿 用这一译文,因为相较于 “修辞情景”,其更能体现出 “形 势逼人的意味”。(2)比彻将 “修辞形势”定义为 “由一系 列人物、事件、物体以及相互间关系所构成的综合体,展 现出一种实在的或潜在的缺失 (exigence),如果引入形势 的话语能够制衡人的决定或行动以致改变缺失,则此缺失 就可被彻底或部分解除”。同时,他提出 “修辞形势”由 三个基本成分构成,分别是 “缺失”、“受众”和 “修辞局 限”。(3)比彻指出,“缺失是一种当下存在的迫切需要;一种 缺憾,一个障碍,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是一种偏离正轨的情况”。“修辞受众仅涵盖能够受到话语影响并能干预 其中改变现实的一群人”。而 “修辞局限”则 “包含了一 系列的人物、事件、物体以及相互关系,这些都是修辞形 势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有能力制约改变缺失所需的决定 和行为”。(4)比彻的 “修辞形势”理论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单体的 研究,而是突显了 “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 “修辞形 势”理论运用于文学理论与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效果, 为解析作者意图和文学作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亦使 得历时性共时性的研究进入更为动态的过程。(5)分析框架提纲:第一点描述缺失,第二点描述受众,第三点描述修辞局限。参考文献: [1]Bitzer,LloydF.TheRhetoricalSituation[J].Philosophyand Rhetoric,1968,(1):1-14. [2]Burke,Kenneth.AGrammarofMotives.Berkeley/LosAngel- es/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9. [3]Tuten,N.AliceWalker’s“EverydayUse”[J].TheExplicator 51,2(Winter1993):125-128. [4]李洁平·《日用家当》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7(3). [5]李荣庆· 论《日用家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J].天津外国语学 院学报,2010(6).[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 京:三联书店,2004扩展资料1、《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的作者是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代表作之一。2、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女,普利策奖得主、小说家、诗人和社会运动人士,她在作品中反映黑人妇女为自身权利而奋斗,获得广大的回响,其代表作品有《紫色》(The Color Purple)。由其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紫色》,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黑人为题材的电影。电影的主要演员几乎全部为黑人,参与影片摄制的工作人员也大半为有色人种。参考资料链接:中国知网-《日用家当》的修辞构建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稿件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内容简介作为国内首部认知修辞学专著,本书吸收借鉴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立足公众语言交际实际,从认知角度阐述了认知修辞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了修辞交际的认知心理机制,论述了个性心理、社会心理、民族心理、话语角色、话语理解及其认知与修辞交际的共变关系,揭示了话语理解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比喻的思维本质,综括了修辞交际的认知规律。本书开拓了修辞研究的新领域,建构了更为科学的修辞理论体系,对促进我国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录序一序二序三前言第一章 认知修辞学概论第二章 修辞交际心理机制的认知构拟第三章 修辞视野中的个性心理及其认知第四章 社会心理认知及其修辞价值第五章 修辞认知中的民族心理网络及其价值第六章 修辞交际中的社会角色系统及其认知第七章 修辞视野中的话语及其认知与评价第八章 认知视野中的喻化及其思维模式阐释第九章 修辞交际的认知秩序构拟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稿件格式

继汤氏之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的修辞学论著为数众多,人们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也各说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1 、美辞说在我国修辞学界,持美辞说的学者较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修辞专著中,如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陈介白的《新著修辞学》、章衣萍的《修辞学讲话》都从“美辞”的角度给修辞学下过定义。王易认为“, 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又说:“修辞学者,乃研究文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陈介白认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和表出作者丰富的情思,以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章衣萍指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以上三家之言虽然提法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修辞的核心是“美化文辞”,都侧重从美学角度给修辞学下定义。 特别是陈介白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文字表达得要精美,这是要求形式美;二是要有丰富的情思,这是要求内容美;三是要能激起读者的情思,这是要求效果美。当然“美化文辞”是属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事,但是,修辞和修辞学绝不能局限在“美化文辞”这一狭小的天地之中。比如从语体的角度而言,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并不追求什么“美化文辞”,但属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的文章、文件、著作,同样存在修辞问题,同样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 鉴于早期的“美辞”论者过分强调书面语而忽视口语以及其他方面的缺陷,四十年代以后持“美辞说”的一些学者,在论及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时,在提法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如郑建业在《修辞学》一书中是这样给修辞学下定义的:“修辞学者,为研究语言文字之组织,使说者或作者了解运用语言文字之技巧,以期获得听者或读者之同情及美感之科学。质言之,即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故曰美辞学。”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修辞作了这样的界定:“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由上不难看出,郑氏所谈的“美辞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以语言文字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二是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并善于运用增美语言文字之技巧;三是要获得听者和读者的同情与美感,重视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而张氏所谈的“美化语言”,则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修辞必须有效地表达意旨;其二,修辞应适应现实语境;其三,应调动民族语言的多种因素(如语言、词汇、语法等) 以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显然,郑、张二氏对修辞学特质的认识,已较早期的学者深化了一步。此外,台湾学者黄庆萱在其专著《修辞学》中,大陆学者谭永祥在其专著《汉语修辞美学》中,均有鲜明的美辞说倾向。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以来“, 美辞学”在修辞学界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辞说”尚存在明显的缺失。因为修辞不仅仅要求“形象”、“鲜明”、“生动”,也还少不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也就是说,修辞有“积极”与“消极”两端,二者必须兼顾,而“美辞说”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强调了“积极”一端而忽视了“消极”一端。2 、调整语辞说最先提出此说的是陈望道先生。陈氏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没有给“修辞学”下定义,但对“修辞”却作了如下解释:“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在书中作者对上述提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陈氏认为“, 语辞”并非单指“文辞”,而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所谓“调整和适用”,指的是在“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加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就是说,“调整或适用”语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经过仔细修改润饰的,另一种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即时完成的。而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十分强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由于陈望道先生和《修辞学发凡》在修辞学界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其后有不少修辞论著或工具书,都根据陈氏对“修辞”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来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例如:修辞: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运用语辞以适应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科学。这里有必要指出,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提出“调整语辞”说,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修辞学界,“美辞说”及由此说而派生出的“修饰学”,一度相当盛行。当时有一些学者一味追求文辞的华美,不顾“意”和“情”,也不重视适应具体的语境。如有的学者认为:“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修辞学追求的是文辞的美化,因此“辞”非“修”不可。“正如漂亮的女子一定讲求修饰”一样,“漂亮的文章, 一定也讲求修饰。”正是出于纠偏的考虑,陈氏首先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正本清源,十分明确地指出,调整语辞,为的是“达意传情”,即修辞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调整”与“修饰”的区别与联系,陈氏在1962 年11 月29 日的一次谈话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追求:“那时修辞学界讲修辞一定要讲文言文,一定要讲修饰,讲雕琢,不问内容。我不提‘修饰’而讲‘调整’。其实调整也是修饰,只不过是离不开内容的修饰。为了与一般所说的修饰相区别, 我才提调整。”[ 14 ] 可见“调整语辞”说的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宗廷虎先生在陈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作的概括,则是对陈氏修辞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 、规律说“规律说”最初是由王希杰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王氏在《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一文中,对“修辞”和“修辞学”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作者之所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语法和逻辑都是指的某种规律———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指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语法、逻辑’相提并论的‘修辞’⋯⋯也应该是指的某种规律。”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颇有新意,言之成理的。此后,有一些修辞论著和高校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例如:“修辞,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修辞活动;一是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也叫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规律、法则的科学。”我们认为“, 规律说”从总结修辞规律的视角给“修辞学”下定义,将其与“美辞说”和“调整语辞说”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法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则的总和,便是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的修辞系统。而修辞学不过是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修辞系统的主观认识和描述。为此,“规律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很自然的事。4 、手段说在20 世纪30 年代,石苇先生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去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的技术,就是修辞。”这可以视为“手段说”的雏型。在当代学者中,“手段说”的持论者以张静先生为代表。在张氏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修辞”和“修辞学”作了如下的解释:“简略点说,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详尽点说,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专门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的学科,叫修辞学。”何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作者作了如下的说明:第一,修辞是手段,是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是修辞的主旨;第二,修辞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目的;第三,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是借助于语言材料形成的,这是修辞的基础,也指出了修辞与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构成的修辞手段才能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原则,也指出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此外,刘帆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广义地讲,修辞是一种言语表达技巧,是创造语言美的手段。”个人认为,上述解释和说明,强调要注意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强调修辞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修辞”和“修辞学”主要定格在“技术”、“技巧”、“手段”的范围之内,那就值得商榷了。5 、综合说在当代学者中,“说”的持论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例如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一书讲到:“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 胡著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主要突出了以下要点:其一,修辞离不开特定的题旨情境,因为修辞现象总是特定的题旨情境的产物。其二,修辞讲究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这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等诸方面的内容。其三,修辞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可以说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此外,骆小所先生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给“修辞学”下定义时,也提出与胡著较为接近的观点:“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由于“综合说”是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揭示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特征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关于修辞学的定义,除上面提到的较有影响的五种说法之外,尚有以张志公先生为代表的“选择说”,以吴士文先生为代表的“加工说”,以姜宗伦先生为代表的“修饰说”,以刘焕辉先生为代表的“言语形式的适切组合说”。限于篇幅,对以上各说这里就不一一详加评介了。应该承认,上述各派各家之言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作了这样或那样的归纳和概括。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切科学中,越是基本的概念越难下定义。在修辞学中,对修辞学下一个人人满意的定义是很难的。”尽管给科学术语下定义很难,可是有一点这也是学术界业已取得的共识:给科学术语下定义,一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揭示该术语的本质属性;二是行文应力求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前面提到的名家之说,我们认为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给“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是比较可取的。你自己整理下,我也是摘录的

我也在学这课。13) And she stops and tries to dig a well in the sand with her (exaggeration)----P58, L14) I feel my whole face warming from the heat waves it throws out (exaggeration)15)After I tripped over it two or three times he told me to just call him Hakim-a-(metaphor)-------P60,L16) “Maggie’s brain is like an elephant’s”Wangero said ,laughing (ironic)—P62, L17)You didn’t even have to look close to see where hands pushing the dasher up and down to make butter had left a kind of sink in the wood (metaphor)----P62,L18) “Mama,”Wangero said sweet as a bird “can I have these old quilts?”(simile)---P63, L19) She gasped like a bee had stung her (simile)如果需要其他课的,留言哈~··

1 如我们有常说的“校花”,意思是学校里最漂亮的女生。那么学校里最英俊的男生呢?开始是找不到对应的暗喻式词语的,后来便有了相应的“校草”。紧接着“班花”、“班草”、“群花”、“群草”等一类指代词相继涌现,于是“×花”和“×草”就填上了这部分统称词语的空挡。如果说这个是中国本土原创的填空词,那么汉语中同样有“进口”的填空词。如,在汉语里,有“歌迷”——喜欢听歌的人,“影迷”--喜欢看电影的人,“书迷”--喜欢看书的人……可是这种“迷”们在汉语里竟没有统一的称谓。然而在英语中,就有“fans”一词的意义囊括了所有的“×迷”。中国人是聪明的,自晚清开始就提倡西为中用,所以马上用“fans”的中文译音“粉丝”来统称那些迷恋于某种事物或某个人物的群体。有些专用名词,在公众场合直接运用的话多有不便,或者是人群比较避讳的,时尚语言,特别是网络语言就有办法解决这种矛盾的尴尬:易换法,有把同性恋者称呼为“同志”;缩略法,有把“变态”缩成“BT”,“恐怖”缩成“KB”……而这些用法,已经被年轻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和思维是同劳动一起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其社会性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新闻语言直接的目的是用来传播社会新近发生的事实,因此,相对于其它的语言形式,其社会性显得尤为突出。新闻语言从来就不是一种超然于社会之外、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话语系统,其表现形式的诸要素无一不与社会系统诸要素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其一,新闻语言的形态变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劳动为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创造了主体,并直接导致了主体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新闻语言的形态也经历了手势、口头、符号、文字这样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19世纪末电子媒介出现以后,新闻语言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大大拓展了新闻语言向社会渗透的深度与广度。尤其是当代电脑技术的运用和网络化,演绎着一个信息传播新技术的革命,同时,新闻语言也面临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新闻语言随社会形态的更迭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各具特点的新闻语言,而新闻语言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形态。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舆论一直实行深文周纳、钳制言论的专制主义制度,新闻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浸透了“皇权至上”的印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与资产阶级反专制、反神权的政治需要相适应,其新闻语言在形式上呈现出个性张扬、多变求新的特点。同时,由于西方的新闻媒体产生的直接动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竞争,为了追逐利润,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口味和兴趣,西方新闻记者在语言上又有追求标新立异、刺激的一面。  其二,新闻语言与社会思潮有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一股“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思潮,他们在古典文化的宝库中找回“天赋人权”利器的同时,突然发现古典语文(主要是拉丁文),作为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已经成为一种僵死的语言,不能够很利落地、很有效地表达那个时代世俗人群的思维活动,于是,革新者便努力去寻找新的语言工具——他们找到了世俗语言。16世纪初,在威尼斯,继而在罗马以及西方其他一些国家,便出现了采用以世俗语言写作的“手抄新闻”。在中国,戊戌维新运动开始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向社会广泛宣传变法维新的新思想,致力于新闻语言的通俗化,甚至提出“白话是维新之本”。乃至在科学民主的思潮中,《新青年》高举文学革命大旗,力倡白话文,终使新闻语言问题获得解决。可以说,新的思潮催生了新的文体,新的文体又反过来促使新的思潮向纵深发展。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的观念培养论认为,“电视对人们观念等的影响,在于使之主流化或相似化,即培养反映主流文化意识的观念。”格伯纳的表述说明,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交融、纳入到主流文化中去。这个主流文化的核心,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的核心是“内圣外王”,即:个人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便具备了做圣王的条件。“德”是圣人的“德”,“德治”也就演变了“人治”。这种“人治”的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三,新闻语言的世俗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城市化使社会结构多元化,使城市本身成为一个社会传播的特殊机体。市民阶层既是新闻信息的受众,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就决定了新闻传播自纳入大众传播的范畴,新闻语言的世俗化就成为不可避免。大众新闻传播在负载政治宣传功能、教化功能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满足社会一般大众对于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多媒体电脑技术应用的挑战,不仅意味着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结构性调整,而且使新闻语言的世俗化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以往和现今的大多数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和受众角色分明,两者很难交替。而在电脑网络系统中,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受众可随时与职业传播者进行“对话”,发表意见。信息传播由原来的职业传播者单向的灌输式变为职业传播者与受众双向的互动式,一个互联网上的运用者既是新闻信息的受众,同时也可能是一个传播者。新闻传播行为的个人化所带来的新闻语言的世俗化也是显见的。更由于“信息高速公路”及电脑网络系统中信息把关管理的困难,新闻语言世俗化的倾向也将变得日益突出。  总之,新闻语言源于社会生活,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新闻语言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错综复杂、交互作用、全方位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研究纷繁复杂的新闻语言现象时,把语言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加以透视性的研究,会使我们对新闻学及新闻语言的研究更加开放,更富有生气,从而获得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3 宋、元、明、清四代,市民文学有很大发展,从“说话”(后代称为“说书”)起,逐步有了多种类型的讲唱文学,有了相当发达的戏曲和长篇章回体小说。文学的发展,必然对修辞的发展有影响。这些文学形式在语言上不同程度地向口头语言(白语)靠近。这些新的文学形式(有的论著中称之为俗文学)不再只是写出来供人阅读,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了口耳之事,要好讲,好唱,让尽可能多的各阶层的人,包括文盲,能够听得懂。这种作品写出来也要让“略识之无”的人大概能看得懂。这些特点无疑会产生若干新的修辞手段。从文艺学的角度研究这些新的文学形式的已经很不少,并且取得了成果。但专门从修辞学角度来研究的,至今似乎还是个空白。汉语修辞研究者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弥补。  ②从古代到近代,研究汉语修辞的都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俗文学里的修辞现象,研究对象都是书面上的诗赋词章史传典籍中的“ 雅言 ”。两部影响最大的著作是:  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初年,南朝齐末梁初,共10卷,50篇。第1卷的5篇,总论辞章的本源和基本原则,发挥了《质文相资》的基本观点。第2~5卷的20篇,列出了20种文体,其中既有诗、赋等文学体裁,也有史传、论说,以至诏策、奏启等实用文体,每种文体既叙其源流,也品评了前人的作品。第6~8卷的15篇讲风格和技法,其中包括如现在所说的辞格。以下两卷10篇讲对辞章的鉴别,其中《时序》篇提出了辞章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著。它是先秦以来探讨辞章之学的总结,开此后1000多年研究辞章之学的先河。  陈□的《文则》成书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它不只讲应当怎么样,还讲了不应当怎么样,或者在什么情况应当怎么样。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这些都是对《文心雕龙》以下有关修辞学的各种著作的重要补充,并且影响到后世以至现代。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  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始,经宋、元、明、清四代,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诗话、词话、文话一类的著作和论述文章作法的著作,虽然其中有很多芜杂庸劣之作,但是也有不少精到的见解,特别是在修辞技法方面。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稿范文大全

爱国类、赞美类、科学类

第一节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 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 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 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 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 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 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 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 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 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 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 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 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 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 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 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 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 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 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 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 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第二节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 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 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 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 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 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 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 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 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 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 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 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 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 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 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 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 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 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 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 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 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 “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 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 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 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 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 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 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 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 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 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 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 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 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 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 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 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 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 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 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 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 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 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 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 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 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 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 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 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 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描写,抒情

以上几位说的都有道理!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稿

公开出版著作 :《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人间词话·人间词校注》 王国维著,谭汝为校注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词语修辞与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 澳门:澳门语言学会,2003《汉语语义学讲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汉语与中国民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俗文化语汇通论》 主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震惊海内外的学界打假大案始末》 马庆株,刘树功,谭汝为合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语文现代化论丛 》 副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这是天津话(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天津地名故事》 谭汝为,刘利祥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综合教程6》 谭汝为,吴春相合编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文化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词典》 主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 马庆株,谭汝为,曾晓渝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核心期刊论文 :通感散论——兼向周振甫先生请教 文艺理论研究,1982(1)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 天津社会科学,1983(6)意象组合漫说——谈古典诗歌一种特殊的句式 天津师大学报,1984(5)古典诗歌特殊的押韵形式举隅 语文教学通讯,1985(6)试论“似不通”的修辞方式 天津社会科学,1986(5)词曲鼎足对简论 天津师大学报,1986(4)词序变化与修辞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86(6)论韵文三字相叠的修辞方式 当代修辞学,1987(3)勇于开拓 饶有新意——李凯源《高等应用写作教程》读后 天津社会科学,1988(6)古诗句法例论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论古诗词的“句中顶真” 当代修辞学,1992(5)连珠合璧 相映成趣——论“同异”格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当代修辞学,1993(4)“A不如B”与“AB不如”——论古典诗歌两种比较句式的异同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古诗总分结构修辞初探 修辞学习,1994(4)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刊名修辞纵横谈 修辞学习,1995(2)探隐索微,求真务实——评邓景滨《语坛争鸣录》 语言文字应用,1996(3)汉语修辞研究动态 理论与现代化,1996(2)试论双音节数词的表数功能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突破藩篱 打通畛域——谈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修辞学习,1996(1)世界足球劲旅的“绰号” 修辞学习,1996(6)创新务实,深入浅出——评张炼强新著《修辞》 修辞学习,1997(2)应该加强清词话修辞思想研究 修辞学习,1997(4)因声起意与流俗词源 语文建设,1998(1)古典诗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漫谈地名修辞 修辞学习,1998(3)“流水对”辨误 古汉语研究,1999(1)澳门的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 汉语学习,1999(3)澳门的语言规划研究 语文建设,1999(1)澳门楹联:中华文化的标志 语文建设,2000(4)名字的音韵美 语文建设,2000(5)汉族四字姓名的五种形式 语文建设,2000(10)浅析广告与文明 理论与现代化,2000(3)论汉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喜新厌旧 舍近求远——用“以人喻物”为例,论比喻运用的两条原则 修辞学习, 2000(3)汉族人名结构系统的民俗文化阐释 理论与现代化,2001(4)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问题 理论与现代化,2002(1)中华菜肴命名艺术谈 修辞学习,2002(2)楼盘命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修辞学习,2004(1)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天津地名文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2005(2)无厘头、杀手、麻辣、下课、德比大战……——若干流行词语的语义探幽 修辞学习,2006(3)近观韩国2007年高考命题 语文教学通讯,2007(9)语言修辞“博客”(四则) 修辞学习,2008(1)泰山北斗 谦谦君子——沉痛悼念著名语言学家曹聪孙教授 社会科学论坛,2010(8)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 社会科学论坛,2010(10)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龙虫并雕 雅俗共赏 追求创意 功在拓荒——追忆李世瑜先生 社会科学论坛,2011(2)满目春光来新夏——来新夏教授的人格与文品 社会科学论坛,2012(8)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 语文建设,2014(1)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