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新潮杂志社与五四运动

发布时间:

新潮杂志社与五四运动

背景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口号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收回山东权利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 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运动的远因 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发生,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孕育起来的。五四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民革命从此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不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这就是说中国革命的性质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虽然发生于1919年5月,但究其远因,却要追溯到五四以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先谈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1916年6月,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死了。袁死后,因反袁而流亡在国外的各方面人士纷纷归国,国内政治、思想、教育界的一潭死水由此动荡起来。可是一个袁世凯虽死,而众多的“袁世凯”出来了,中华民国依然如旧,武装还是军阀的武装,政权还是军阀的政权,并由此还引起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封建余孽辫子兵张勋还曾在1917年7月,挟清朝废帝溥仪宣告复辟,虽然不久即被消灭,但国脉又多受了一次摧残。孙中山先生想在黑暗中打开一个局面,曾于1917年8月下旬召集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孙中山本人被选为大元帅,组织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终因缺乏正确的革命方针,以致南方也发生了分裂,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来说,南北完全一样。孙中山先生也只好在1918年5月去职赴沪,开始写他的《孙文学说》去了。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候,独自侵略中国,曾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以此作为交易,帮助袁世凯做皇帝。袁贼称帝心切,二十一条亡国条约,除其中的第五款以后商量外,其余均接受了。袁世凯死后,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段祺瑞打败了张勋。为了攫取中国政权,段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继续承认了二十一条,获得了日本的大借款。日本帝国主义参加了欧战,站在协约国一边;我国也参了战,也是站在协约国一边。日本借口德国为敌对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日本和我国都是协约国,协约国与同盟国为敌对国),自行出兵我山东,将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德国在我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事为我留日学生所知,极端反对,1918年5月7日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开会,抗议中日秘密协定,被日本警察拘捕多人。全体留日学生对日抗议,罢课回国。

从古至今改革派和激进派大多都是年轻人 然而5 4又有不同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 不停的改朝换代 清末的那些文人雅士在当时肯定是晕菜了 经历过封建社会的百姓自然也不会第一波出头 深受新文化洗礼的大学学生有满腔热情又没有太多心眼 自然不象封建王朝那些被长期奴役的百姓 所以4由学生发起 其实幕后策划应该是陈独秀等人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1]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这些学生都走在前头

新潮杂志与新潮社

1919年11月,傅斯年去英国留学,新潮社的组织发生一些变更。在第2届职员中,只设编辑1人,由罗家伦担任。设经理1人,由孟寿椿担任。另外,由顾颉刚负责代派赠阅交换,高尚德负责广告,王星汉、宗锡均、李小峰负责记录与校对。到了1920年罗家伦也要出国留学,新潮社的组织又做了一次调整,他们恢复旧制,重设编辑和干事两部,周作人任主任编辑,毛子水,顾颉刚,陈达材,孙伏园任编辑,孟寿椿任主任干事,王星汉、孙伏园、高尚德、宗锡均、李小峰、郭绍虞等人任干事。按照新潮社最初的计划,《新潮》是每年1卷10期的定期月刊;前5期基本上如期出刊,后面的则常有拖延,时断时续,第2卷第5期,直到1920年9月1日才出完。第3卷总共只出了2期。第1期发行于1921年10月,第2期发行于1922年3月,中间整整相隔了5个月,而这,也是《新潮》向历史奉献的最后一期杂志了。刊物之所以不能按期正常出版,除了“五四”运动的短暂耽搁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稿源方面的,社团成员总共40余人,竟有30多人出国在外,忙碌的留学生活使很多社员无暇写稿;而部分留在国内的一些社员,如叶绍钧、朱自清、孙伏园、郭绍虞等人,又分心于文学研究会上的事情,稿源之不济,可想而知;二是经济方面的,虽然《新潮》的销路很好,但回款并不及时,兼之,从1920年开始,新潮社又开始书籍出版,无形中分流了一部分出版资金,经济上不凑巧时,杂志出版就只能向后延期了。《新潮》一共出版了12期,历时2年零5个月,最终无疾而终。新潮社出版图书,在其成立之初,就有这方面的打算。作为社团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傅斯年,一开始就认为,新潮社的结合,是个学会的雏形。1919年11月19日,新潮社举行全体社员大会,决议将该社从杂志社改变为学会,并正式启动丛书的出版。经过短期的筹备,《新潮丛书》的第一种王星拱编著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概论》第一卷),于1920年4月出版。第二本陈大齐(百年)著的《迷信与心理》,于同年5月出版。第三本周作人翻译的外国近代名家短篇小说集《点滴》(上、下册),于同年8月出版。第四本蔡元培的《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上、下册),于同年10月出版。后因资金周转问题,丛书出版时间缓慢下来,丛书第五本陶孟和著的《现代心理学》,拖至1922年2月才告出版。第六本李小峰、潘梓年译的《疯狂心理》,到了1923年4月才印行。而原计划作为丛书第七本出版的罗家伦译的《思想自由史》,和第八本的陈达材著的《政治原理》,只好不能兑现了。《文艺丛书》在出版时间上大致与《新潮丛书》相衔接。丛书第一种是冰心的诗集《春水》,1923年5月出版;第二种是鲁迅译的爱罗先珂童话剧《桃色的云》,1923年7月出版;第三种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出版;第四种是川岛的散文集《月夜》;第五种是CF女士译的法国孟代的童话集《纺轮的故事》,第六种是孙福熙的散文集《山野掇拾》,第七种是李小峰译的丹麦爱华耳特的童话集《两条腿》,第八种是周作人译的诗歌和小品作品集《陀螺》,第九种是冯文炳的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第十种是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以上作品均出版于1925年。第十一种也是李金发的诗集《食客与凶年》,于1927年5月出版。新潮社从创办到结束,一共出版了1种期刊2套丛书,从出版物数量上说,自然不能言其多,但相比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社团来说,像这样的出版成绩,已是相当的突出的了。而新潮社作为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社团,在资助无多,经验不足,学生又一茬茬毕业,人员变换频繁的情况下,能把出版做到如此地步,应该说,更是十分的难得。《新潮》杂志一直站在时代变革的最前沿,提倡白话文学,翻译西洋文字,介绍国外思潮,批评国内问题,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为思想革命鸣锣开道。它是《新青年》最坚实的同盟军,与《新青年》一道,共同擎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而继《新潮》杂志之后的《新潮丛书》和《文艺丛书》,虽然出版形式上与《新潮》有别,但在出版理念和出版精神上却是前后统贯,一脉相承。

株式会社新潮社(しんちょうしゃ)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之一。创立于1896年,资本额为1亿5000万日圆。以出版文艺类书籍而闻名,同时也出版周刊杂志和月刊杂志。该社在新宿区矢来町有大量的不动产。

新生活刊物在五四运动

民报,新青年

五四运动中的报刊五四运动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即涌现 500种左右。最为活跃的是学生报刊 。在爱国运动中 ,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纷纷出版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五七》日刊(北京)、《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周刊》(武汉)等。有很多大、中学校,甚至小学,也创办报刊,如《新生活》、《新湖南》、《浙江新潮》等。各地其他青年知识分子,也积极组织学会、社团,开展办报活动。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分别创办<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和《星期日》等。天津觉悟社出版<觉悟>,武汉互助社出版《互助》,瞿秋白等在北京创办《新社会》。这些报刊大多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注意将思想宣传和群众政治斗争相结合,并采用白话文。这次群众办报热潮是空前的,但出版时间短暂,除极少数外,都在一年内终刊。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政治组织和代表人物, 也创办新的报刊,以适应新的思想潮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上海出版了<建设>杂志和<星期评论>。梁启超、张君劢等组织的新学会,出版了<解放与改造>。 无政府主义者创办了《进化》、《奋斗》等。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刊物

五四运动时期的杂志

五四运动 。

A C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刊物

1842年,魏源 海国图志1896年,时务报1897年,严复 天演论1905年,孙中山 民报1915年,陈独秀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新生活刊物在五四运动中的运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中的报刊五四运动促进中国报刊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即涌现 500种左右。最为活跃的是学生报刊 。在爱国运动中 ,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纷纷出版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五七》日刊(北京)、《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和《学生周刊》(武汉)等。有很多大、中学校,甚至小学,也创办报刊,如《新生活》、《新湖南》、《浙江新潮》等。各地其他青年知识分子,也积极组织学会、社团,开展办报活动。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城市,分别创办<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和《星期日》等。天津觉悟社出版<觉悟>,武汉互助社出版《互助》,瞿秋白等在北京创办《新社会》。这些报刊大多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注意将思想宣传和群众政治斗争相结合,并采用白话文。这次群众办报热潮是空前的,但出版时间短暂,除极少数外,都在一年内终刊。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政治组织和代表人物, 也创办新的报刊,以适应新的思想潮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上海出版了<建设>杂志和<星期评论>。梁启超、张君劢等组织的新学会,出版了<解放与改造>。 无政府主义者创办了《进化》、《奋斗》等。

一名大学生写的五四宣言,感情真挚。可以去看看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伟大力量,他们到工人群众中去进行组织工作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编辑书籍,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仅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刊物。在各种学说竟起争鸣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十月革命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李大钊同志在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段时间内,写下了不少战斗性的文章。其中著名的像《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篇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文。他还通过在北京大学讲课和学术讲演,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这期间刊载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许多先进青年纷纷组织进步社团。李大钊同志和邓中夏同志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展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恽代英同志在湖北组织了"利群书社",都在宣传新思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毛泽东同志这时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他主持的《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之一。由于它鲜明的革命色彩,只出了五期便被反动军阀封刊,但却对湖南革命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全国也有影响。 在社会主义思想潮流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开始出版,《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中文译本也问世了。 经过五四运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投身到工人运动中,马列主义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和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5月,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上海首先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上海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间,毛泽东等同志在湖南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此同时,李大钊同志在北京以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为基础建立了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陈潭秋同志在湖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广州、天津、杭州、济南等地以及留学莫斯科和日本的中国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留法学生周恩来、李富春等同志也于1921年2月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同铁路、印刷、纺织、泥木、搬运等各行业各工厂的工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为工人办事,办学校,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同一时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刘少奇同志等创办了劳动补习学校,并组织了机械工人联合会和印刷工人联合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邓中夏同志等在长辛店举办了劳动补习学校,组织铁路工人开展了许多工作。当时还出版了各种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州的《劳动者》等等,向工人进行通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指导工人群众的革命斗争。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工人参加罢工的有五六万人,而1921年则达到十三万多人。 1921年7月1日,在中国的工业中心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工人阶级战斗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冲破各种障碍,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