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我爸是董刚~

不是核心,一般杂志

《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 芮必峰《从直播战争看新闻改革》 芮必峰《从“自然主义”到“人文主义”》 芮必峰《人类社会和人际传播》 芮必峰《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 芮必峰《西方“媒介哲学”评价》 芮必峰网络传播的控制方式《理论观察》 佘文斌电视读报.悠着点 《安徽法制报》 崔明伍2003年度中国新闻与法治研究综述《新闻记者》 姜 红大众传媒与人文精神 《华夏春秋》 姜 红新闻秀——平民的还是大众的 《新闻记者》 姜 红“人”的发现与遮蔽——“五四”新闻传播未完成的启蒙使命《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家重点 姜红关于准附录 《辞书研究》 国家级 袁世全情挚意深大地吟 《安徽日报》 袁世全合称:一种独特的传播符号 上海辞书出版社 袁世全一种跨文化传播艺术本体论的萌动 摄影艺术论.中国财经出版社 袁世全《格致汇编》所载石印“流质墨”初探 《中国印刷》 汪海霞印刷术对本草学著作的影响 《印刷杂志》 汪海霞幻觉:陈述与反驳 《海峡》 左靖纪录片中修辞 《新闻大学》 国家级 包鹏程、孔正毅近现代报刊多元价值初探《出版发行研究》 国家级 孔正毅在世界坐标上思索 《中国新闻出版报》 谢鼎新图示在纸质媒体中的功能与价值《新闻战线》国家重点 谢鼎新新闻传播(文科)实验教学特点与价值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谢鼎新章太炎的社会进化史观与斯宾塞《东方丛刊》 国家级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 《安徽大学学报》 王天根 《晚清报刊与维新舆论建构》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刊 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梁启超 《安大史学》 王天根穆青的安徽情结 《新闻世界》 王中义三位一体,强化实训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王中义善于抓住第一个 《新闻三昧》 王中义吹响嘹亮的进军号 《军事记者》 王中义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 岳麓书社 王天根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方志出版社 王天根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大庆石油管理局名教师,局优秀教师,学校优秀教师标兵,校科技标兵,全校教师赛课二等奖,全校教案评比一等奖。 在学校计算机基础技能比赛中累计获一、二等奖11次。曾两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示范性观摩教学,得到普遍好评。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主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无机化学》(理论及实践篇),另主编或参编《无机化学习题集》《化学基础》《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化工专业英语》《环保与安全》等5本教材。截至2012年,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无机化学实验》等教材7部;主持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课题8项,其中3项获得一等奖,另获得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持完成的《化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课件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二、三等奖;主持完成的《无机化学》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安全环保技术》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方面,所研制的《无机化学CAI软件》《化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分别获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二、三等奖。论文方面,撰写《使用高职无机化学的体会》《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编写体会》《关于建立题库并实现教考分离的探讨》《谈谈结课的艺术 》《新生班的授课体会》等分别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实验教学与仪器》《职业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等发表。

因为学生来自哪里的都有 所以会参差不齐

董刚,呗!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级别

不是核心,一般杂志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天津大学编辑部主任

时期 姓名 职务 任期 姓名 职务 任期 北洋大学堂10-1 盛宣怀 督办 10-10 丁家立 校长 10-10 李岷琛 督办 10-1903 唐绍仪 督办 1903-1904 梁敦彦 督办 1904-1907 梁如浩 督办 1907-1908 蔡绍基 督办 1908-1910 钱明训 督办 1910-1911 王修植 总办 1897-1902 蔡绍基 总办 8-6 钱嵘 总办 6-8 沈桐 总办 9-1 丁惟鲁 监督 2-1 徐德源 监督 12-1 蔡儒楷 监督 1-12    北洋大学校时期1-2 徐德源 校长 1-3    1913-7 蔡儒楷 校长 2-3 赵天麟 校长 3-1 冯熙运 校长 1-8 刘仙洲 校长 9-7 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茅以升 校长 7-6    国立北洋工学院7-7 茅以升 院长 1929-6 蔡远泽 院长 7-1932 李书田 院长 1932-7    西北工学院 李书田 筹委会主任 7-2 赖琏 院长 2-10 潘承孝 院长 10-5    泰顺北洋工学院12-5 陈荩民 院长 12-5    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1944-5 李书田 院长 1944-5    国立北洋大学时期5-9 茅以升 校长 5-8 张含英 校长 8-4 刘锡瑛 校长 4-9    天津大学时期 刘锡瑛 校长 9-1952 吴德 校长 1952-1957 张国藩 校长 1957-1966 臧伯平 校长 1977-1978 李曙森 校长 1978-1982 史绍熙 校长 1982-1986 吴咏诗 校长 1986-1993 李光泉 校长 1993-1997 单平 校长 1997-2006 龚克 校长 2006-2011 李家俊 校长 2011起    信息来源:天津大学2014年官网

姓名:何洁 籍贯:贵阳 星座:白羊 年龄:19 民族:彝族 爱好:唱歌 学历:大学本科在读 身高:157CM 性格:开朗 内向 双重性格 最欣赏的艺人:CHRISTINA、张惠妹 个人经历:99年获贵州“99明星挑战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参加北京《欢乐总动员》模仿秀单元 04年参加“靓丽多”选拔赛进入全国8强首届校园歌手英文歌大赛“一等奖”。 太阳、金星落在白羊座,火星落在射手座,如此强势的火相位置,难怪何洁在舞台上活力四射。水星落在处女座,表现在何洁那非常敏锐地观察力,他能够在舞台上时刻成长进步着,每一场的比赛,都在增加着她的舞台经验和演唱功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战斗型歌手。 另外何洁的星盘中有一个T三角,会让她在情绪激动时说不出话来,或者说的颠三倒四,随着舞台经验的丰富,这个小小的瑕疵会改进的。不过白羊座的太阳与射手座的火星,形成了刑位关系,脾气已经不算好的白羊座,一旦爆发出来,肯定着实可观啊。 何洁(1986年3月25日-),彝族,籍贯中国贵州贵阳。中国大陆女歌手。其拥趸自称“盒饭”(何洁Fans的谐音)。 履历 学历:现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 性格:开朗 内向 双重性格 最欣赏的艺人: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张惠妹 个人经历: 99年获贵州“99明星挑战赛”第一名并代表贵州参加北京《欢乐总动员》模仿秀单元 04年参加“靓丽多”选拔赛进入全国8强首届校园歌手英文歌大赛“一等奖”。 个人简介: 何洁的外形酷似香港明星杨千嬅,甜美的外形加上羞涩的笑脸,给观众带来十分阳光的感觉。她的现场表现力富有激情,非常动感,瞬间的爆发力让人震撼,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如此可爱的何洁之口。

何杰全介绍 何洁全介绍

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1946年1月,数九寒天。一个面容黄瘦,身穿黑色学生服的年轻人,来到平西延庆县的岔口。他是北平辅仁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了追求光明和自由,他逃脱了国民党兵的盘查,进入了晋察冀解放区。一踏上这块自由的土地,他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那边的好地方》这支歌。这一天,正好是他16岁的生日,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征途的新生活。历史风帆,转眼驶过了35年。1981年9月,在西安举行的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的学术报告会上,我们看到一位中年人在讲台上宣读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特别是老一辈鲁迅研究家的称赞。从相貌上不难辨认出他就是当年投奔解放区的那个中学生,只是两鬓霜白,身体微胖,举止动作也俨然是一位学者了。他就是鲍昌。从一个高中一年级学生,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美学学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这是一条多么艰辛的路!“在痛苦的岁月里早熟了”鲍昌,曾用过白桦树、李兰陵、谷梁春等笔名。他于1930年1月21日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在社会动荡中不断破产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本是山东胶县的一个石匠,在前清的饥年馑月里,逃难到辽宁的凤城县农村。他的祖父是个佃农,但他的父亲却当了军人。20年代,成了东北军张学良属下的少校衔军官。母亲读过中学,爱好文学。1931年9月,鲍昌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九﹒一八”事变。全家随军移居北平。鲍昌在上小学前,也曾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日子。那时他父亲在北平军分会里有个小差事,能在北平租几间房子住,生活还过得去。“七·七”事变的前一年,父亲因患伤寒病而退役,全家很快就陷入了困境。父亲病愈后,依靠摆小摊为生,成了谋业无门的城市贫民。“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语)。鲍昌在少年时代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北宏庙小学里,他是个贫寒的学生,对于那些“有钱人”,本能地怀有敌意。特别是他作为一个关外流亡者的子弟,心田里早就滋长了鲜明的民族意识。所以,在考中学时,尽管他一向功课很好,完全能考上敌伪的公费学校,他却宁愿考进辅仁中学这样的教会学校,也不愿去受敌伪的奴化教育。辅仁中学是个贵族化的学校,学杂费比较昂贵。好在鲍昌每学期都能考中前两名,得到免费待遇,才得以坚持学习。鲍昌从小就很聪颖,学习也很刻苦,并且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家里没钱买书,他便到西单商场的旧书摊去看“蹭儿书”,为此常遭到卖书掌柜的白眼。进中学后可以到北京图书馆看书了,他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消耗在那里.早上,图书馆大门一开,他就抢先进去,一直看到闭馆。中午休息时,就着馆里供给的白开水,啃自家带来的窝头、咸菜。偶尔也到附近的小饭摊上买碗老豆腐吃。生活虽然清苦,但他感到乐趣无穷。几年之内,他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以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狄更斯、雨果等中外作家的名著都涉猎了,还读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小学和中学里。他写一手好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讲评,有的还登在《小朋友》杂志上。邻居中有个年近古稀的前清秀才,见他聪慧好学,就教他写旧体诗词。他在三、四岁就写了这样的诗:“青鹰傲空角,白虹行日周。万里挟奇物,披风列殿游。呵斥若雷动,挥刃若光流。奇计虽不中,一笑成楚囚。”“明纛飞门外,与子共赴仇。磨骨长城窟,漂尸深海沟。从容忘生死,乃在家国忧……”“诗为心声”,这些诗虽然模仿了阮籍、左思和刘琨,但也不难看到这个风华少年的抱负和志向。鲍昌读书的兴趣是广泛的。文学之外,他也爱好历史、哲学和其他的一些“杂学”。在他读到初中三年级时,就把《万有文库》中三分之一的书籍浏览过了。他几乎没有和同学们玩耍的时间,顶多是在“黑猫足球队”当个守门员;或者有时参加学校合唱队,演唱几支象《菩提树》、《你怎能忘记旧日的朋友》之类的外国歌曲。1945年日本投降时,鲍昌15岁了。他原来对“大后方”还抱有幻想,但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胡作非为,美军吉普车的横冲直撞,加上物价飞涨,百业凋零,使他大失所望,政治上愈为早熟。这年秋天,他读到《民主》、《文萃》等进步书刊,开始倾心“山那边的好地方”了。他自己办了一份壁报,贴在教室里,第二天就遭到级任老师的制止。对此,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又和几名同学秘密组织了“北国青春学会”,还借了台油印机,编印了六期题为《反攻》的小报,大都是政治抗议性的内容。不料这事被训育主任察觉。训育主任的威胁、恐吓,不仅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坚定了追求光明和自由的信念,于是他离家出走,决心投奔革命,哪怕是前途充满了艰险。后来鲍昌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不无感慨地说,“政治上,我是在痛苦的岁月里早熟了。”“生活是绝对命令”到达张家口后,鲍昌被分配到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学习。刚学了几个月的政治课,自卫战争爆发了。他随着学校从张家口辗转地撤到了冀中。在这里没上几个月的课,便到农村参加土改。他带着一把“独一角”枪,和区武工队员一起搞武装土改,也曾在荒僻的山地和政治土匪打过几次遭遇战。阶级斗争的疾风暴雨磨练了他,考验了他,于1947年8月1日,他被接纳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段生活经历,似乎与他上中学时想当个文学家的宿愿无期相遇。然而,他行军、战斗过的漠北沙幕、太行烽烟、滹沱激浪、平原晓日,却使他读了一部“无形的书”。这不仅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而且开拓了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跨到新时代来,鲍昌开始写“有形的书”了。1949年1月15日,鲍昌随解放大军进入天津。起初,他在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不久又被调到文艺团体中当队长和政治指导员。1951年,21岁的鲍昌担任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办公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生活逐步地安定下来,他的创作激情又萌发了。从1949年5月起,他开始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诗歌、剧本、散文和评论,到1951年出版了剧本集《为了祖国》。1953年和1955年又出版了一个短篇集和一个评论集。于是,1955年5月,他被调到天津市文联,担任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接着又担任了《新港》文学月刊的第一任编辑部主任(《新港》文学期刊的名称就是他取的)。鲍昌50年代初期,鲍昌的行政工作很忙,但他仍然挤时间,深入生活,去读那本“无形的书”。他曾率领文工团,多次到农村、工厂、部队,以及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也曾几次请创作假,到厂矿企业、基建工地去体验生活。1954年,他到内蒙草原上的勘探队生活了八个月,回来后写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青的草原》。1957年,他的长篇小说和另外两个集子已经付排,突然一场政治风暴卷来,他象一现的昙花,从文坛上消逝了。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到农村、农场劳动了五年。1962年被调到天津市文学研究所,搞文学研究。但只有两年多,就被派去搞四清运动,后来是“文化大革命”,进干校劳动。1969年又被下放到天津地毯厂,当了五年工人。命运迫使他在痛苦的条件下,去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侘傺的生涯,可以使人毁灭,也可以使人奋发。鲍昌选择了后者。1958年他被下放到天津南郊新房乡劳动。这个水田如织的村庄,曾是义和团的一个战场。白天,他累得脖子流汗;晚上,在瓜棚豆架下纳凉时,农民们常向他讲今述古。有一位70多岁的郭老汉,是义和团的一位师兄,给他讲了不少义和团的故事,还鼓励他说:“你不是会写书吗?把咱们这一段写写吧!”老汉的话很使他神往。夜深了,他躺在茅屋里望着窗外的星空,倏忽间,一颗耀眼的流星滑过,触发了他的创作动机。他决心写一部以义和团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要用一双艺术美的眼睛,去观照‘世界苦’的历史”(鲍昌:《关于二三语》)。此后,他就秘密地搜集人民的口碑材料,并利用节假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借阅文献资料。当时,他头上有顶政治帽子,不能断定何年何月才允许他发表作品,因此他作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准备,把自己这项艰苦而繁重的工程当作是“名山事业”。

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语:吉祥),考入官费的北平蒙藏学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5年夏,取名郭伟倜,考入该校高级师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风,考入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到达太原,同年9月20日报名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师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随中国作家协会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6年10月因意外引起的火灾不幸逝世,终年57周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