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复旦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学报主编

1982—1989年(17篇)1、《浅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2、《试论“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马列文论研究》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3、《虚幻而神奇的审美王国》,《美育》1984年第5期,湖南人民出版社4、《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在表现的自由》,《美学与艺术评论》第1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5、《再论共同美的生理心理基础》,《学术月刊》1985年第3期。江西文联编《文艺新方法论》一书收录,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5年第5期,《美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5期全文摘录6、《评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论述》,《荆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5年第12期7、《试论心理学方法在美学和文艺学中的运用》,《文艺研究》198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2期,《美学文摘》第6辑,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视该文为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倾向的代表,见该书第28页8、[东德]贝格瑙《论德国古典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文汇读书周报》1989年3月25日摘要介绍9、《从心理学看文艺问题》,《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10、《试论审美心理动力结构》,《学术月刊》198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86年第3期,《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童庆炳《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发展的重新审视》认为该文“比较有见解和学术质量”11、《试论审美过程中的意志活动》,《文艺研究》1986年4期,《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6期摘要,引起争论:《文艺研究》1987年第2期王长安《审美与意志之思考》提出商榷,《文艺研究》1987年第7期周本成《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和1988年第5期曾永成《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冲击》表示赞同12、《论蔡元培和席勒美育思想之关系》,《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3、《席勒的崇高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杨成寅主编《美学范畴概论》第13章崇高引述,浙江美院出版社,1991年14、《艺术本体与艺术形式》,《江汉论坛》1987年第4期1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成果》,《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87年第10期16、《由两本文学心理学教材引发的思索》,《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17、《秀美与尊严——人类自我生成的中介》,《外国美学》第7辑,商务印书馆,1989年1990-1999年(24篇)18、《美与自由》,《华中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美学研究综述摘要介绍该文观点19、《中国当代美学》第6章“审美经验的描述和探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获“光明杯”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1991)20、《对文学中“向内转”的反思》,《人民日报》1991年1月3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1年第1期21、《审美意志的功能剖析》,《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文论信息”摘要2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透视》,《文艺报》1992年2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3期23、《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2年第5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2年第4期。《哲学年鉴1993年卷》评述摘要24、《悲剧性探本》,《外国美学》第8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25、《创造美学的建构与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26、《当代文学与传统审美心理》,《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文学世界》1993年第1期摘转27、《周易美学》,《文艺研究》1993年第5期28、《中国特色与文艺学建构》,《华中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2期。29、《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文艺研究》1995年第2期,黄念然《审美王国探秘》评介,《书城杂志》1995年第2期朱立元《读〈审美王国探秘〉》评介,《武汉晚报》1994年1月25日“新书架”:“我国第一部席勒专论出版”,《中国文化报》1994年2月2日“文化短波”:“我国论席勒专著出版”。《湖北日报》1994年2月13日,立正《填补空白,打开宝库——评张玉能的〈审美王国探秘〉》。《长江日报》1994年3月17日“新书架”:《审美王国探秘》出版。《人民日报》1994年7月1日“大地书讯”。《文艺报》1994年11月19日蒋孔阳《读<审美王国探秘>》。刘纲纪《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专段评介30、《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4年第11期31、《反映论、创造论与文艺学建构》,《学术月刊》199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11期32、《美学的中国特色在哪里》,《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5年第6期33、《评所谓的“后实践美学”》,《云梦学刊》1995年第1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4期34、《论席勒的喜剧理论》,《文艺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5年第9期35、《席勒诗歌的美学价值 》, 《武汉教院学报 》 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36、《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5)37、《曼海姆的古代艺术珍品陈列室(译文)》,《文艺研究》 338、《自然美与自由》,《云梦学刊》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5)39、《再论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 ,《华中师大学报》, 5(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研究》1)40、《展望21世纪中国美学》,《武汉教院学报》, 1(人大复印资料《美学》4)41、《皮萨列夫的现实主义与“美学的毁灭”》,《华中师大学报》, 3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5 人大复印资料《美学》7)2000年(2篇)42、《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云梦学刊》, 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6)43、《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武汉教院学报》, 5(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2001年(5篇)44、《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5期45、《重树实践美学话语的威信》,《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7期46、《形式美的基本特点》,《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8期47、《审美人类学与人生论美学的统一》,《东方丛刊》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10期48、《实践的类型与审美活动》,《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2期2002年(4篇)49、《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回答》,《华中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5期50、《新实践美学与实践观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51、《后现代主义与实践美学的同步》,《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52、《美学分析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0期2003年(6篇)53、《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华中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54、《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三峡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6期55、《西方美学关于艺术本质的三部曲——艺术本质论:从自然本体论美学到认识论美学》(上)(下),《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3期56、《时代需要这样的国学读本——评王先霈<国学举要·文卷>》,《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57、《席勒论美的批判功能》,《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3年第10期58、《奥地利造型艺术一瞥》,《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2004年(12篇)59、《席勒论审美形式的人类学功能》,《云梦学刊》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60、《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的反思》,《粤海风》2004年第3期61、《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2、《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学术卡片”摘录63、《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64、《汉语话语实践的意象性与信息时代的文学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65、《论艺术起源的游戏和模仿中介》,《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66、《中华民族永远需要崇高——“非典”引发的美学反思》,《走出困扰——“非典”引发的人文思考》(石挺,何金晖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67、《实践美学是不该这样去理解的——与章辉博士商榷》,《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68、《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69、《早期浪漫主义的美学原则》,《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2期70、专著《西方美学思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2005年71、《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2、《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主编73、《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74、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75、 《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6、《理性化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郧阳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77、《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上)》,《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78、《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9、《实践美学与现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4期

1,《新月与夜莺——徐志摩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参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3,《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学术对话录),济南:友谊出版社,2002年5,《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肖像:贾植芳画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参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8,《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追忆与冥想的诱惑》(评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10,《想象的旅程》(评论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9年 1,《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副主编,5卷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2,《老舍印象》(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3,《辜鸿铭印象》(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4,《徐志摩作品赏析》(主编),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5,《新编大学写作》(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朱自清散文经典》(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大学语文试验教程》(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王蒙研究资料》(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9,《中国当代文论选》(副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第一辑先推出4卷:丁玲(丁言昭)、端木蕻良传(孔海立)、萧红传(葛浩文)、钱钟书传(张文江)、《徐志摩传》(宋炳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二辑包括:《沈从文传》(张新颖)、《张爱玲传》(宋明炜)、《冯至传》(张辉)、《包天笑传》(栾梅健)、《郁达夫传》(方忠)等。2,《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辑包括丁尔苏、王宁、王晓平、乐黛云、刘象愚、孙景尧、严绍璗、杨乃乔、陈思和、孟华、赵毅衡、饶芃子、曹顺庆、谢天振等14卷。 1,《伍尔夫日记选》(【英】维吉尼亚·伍尔夫著,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2,《汉语诗学: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美】奚密著,翻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 其他参与著作与参编教材:1,《夏天的审美触角》(陈思和主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2,《人类精神自画像》(陈思和主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3,《文学中的妓女形象》(陈思和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4,《创造中的美》(孙正荃主编),北京: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中国小说描写词典》(殷海国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6,《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合作),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7,《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全国自考统编教材),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8,《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央电视大学统编教材),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00年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央电视大学统编教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10,《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自考题典》(自学考试教参),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新时期文学概说1978—2000》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谈话的岁月》(陈思和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3,《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两代人的追求:以王蒙和张承志为例》,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1期2, 《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3, 《宽容背后的激情——论王蒙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4, 《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创业史〉》,上海文论 1988年第2期5, 《李平易小说漫评》,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6, 《追忆与缅想的诱惑——评魏志远的小说》,萌芽杂志1994年第1期7, 《50—70年代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8, 《民间的意义及其限制:兼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上海文化1995年第1期。9, 《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三部长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10,《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大雪小说阅读札记》,当代小说 1995年第11期。11,《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金》,书城 1995年第6期。12,《<红日>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13,《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学中的错位现象辨析》,中国比较文学 1999年第3期。14,《在边缘凝视:殷惠芬小说评论》收《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华东师大1999年11月15,《新中国的穆旦:翻译与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16,《曾经沧海后的超越:穆旦的晚年诗作》,文学报2000年2月24日3版17,《怀旧的姿态与悖论》,文学报,2000年6月1日,收《网络时评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18,《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19,《网络给文学带来什么》,文汇报2000年12月9日。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收《网络时评》(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20,《反思历史,探索新路:陈思和教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1,《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收上海作协编论文集《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华东师大版2001年5月。22,《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23,《文学媒体的转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24,《在中国意识的阐释中揭示世界性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25,《论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4期26,《与作家陈村对谈网络文学》,作家 2002年第10期27,《论翻译文学的双重主体》,比较文化与比较文论2002年第2辑28,《徐志摩日记的发现及其价值》,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26日。29,《比亚斯莱的两副中国面孔》,译文2002年第5期。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6日转载。30,《对话: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与严锋合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摘转31,《时代文化压力与文体规范的变异——关于“潜在写作”文体特点的一种探讨》,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32,《文化的边界到底有多宽:跨语际研究的启示》,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四期33,《米兰·昆德拉的中国之行》,译文 2003 年第5期34,《对话:网络时代的批评与学术》(与郜元宝等合作),上海文学 2003年第1期35,《世界语与弱小民族文学的中译》,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36,《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语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37,《汉语资源的发掘与现代翻译文学》,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38,《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对话》(与周宁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39,《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文学经典——论昆德拉对狄德罗的戏仿》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40,《一份杂志,一个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年回顾》,中国比较文学2005第3期41,《开在故乡的不知名花朵——泰戈尔与上海》,文汇报,2006年5/25日。42,《理论的生成语境、跨文化辐射和本土问题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6/4期。43,《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6期。44,《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45,弱势民族文学的影响接受与中国文学的主体建立,当代作家评论07/3期[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第40号07/346,王安忆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文学观念,当代作家评论07/3期47,跨文化时代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文汇读书周报07/2/2148,《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07/3期49,20世纪下半期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07/3期50,季进的才情与学术个性,当代作家评论07/4期51,四分之一世纪的荣耀:马尔克斯在中国,译文07/4期55,《红日》论,文艺争鸣07/10期56,做老师的两种境界:读庄札记,文汇报07/9/1057,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7/3期58,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在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收入《诗与思》,上海:学林出版社07/159,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第1卷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07/360,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从对泰戈尔接受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复旦大学学报2008第1期61,试论跨文化的文学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2,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对话(合作),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3,历史纷应多视角 背景广宜放眼量,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8年第6期64,立场、方法与途径——关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跨文化对话,2008第4期65,所有的一切,都从写实开始:评陈占敏的长篇小说《金童话》,文艺争鸣2008第11期66,斯人已去 精神长存——贾植芳先生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2期67,把神韵化进形式,让形式表现神韵——徐志摩的文学翻译,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68,3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社哲版)2009年第1期69,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及方法刍议,跨文化对话2009年第26辑70,从穆旦到查良铮: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东方翻译2010年第4期71,韩少功的翻译与我们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12月)72,中国作家与裴多菲的格言诗,东方翻译2010年第1期73,作为翻译家的贾植芳,东方翻译2010年第2期74, 王蒙的翻译活动及其语言才华,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75,东欧的意义及其东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76、周立波的翻译及其外国文学视野,东方翻译,2010第5期77、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多语作家叶君健的翻译与文学活动,东方翻译,2010第6期78、 The Reception of East Europe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Neohelicon , Kluwer Online & Springger,2011

复旦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仲富兰《开拓民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文汇报》1986年7月4日“论苑”专版。本文为《新华文摘》1986年第12期摘转)仲富兰《民俗文化约论》,《复旦大学学报》1987年第2-3期合刊。仲富兰《“崇雅抑俗”与文化观念更新》,山东大学《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仲富兰《民俗文化试论》,《岭南民俗》1989年第2、3期仲富兰《民俗文化学呼唤理论思维》(山东大学《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仲富兰《变革中的当代民俗文化学》(《社会科学》1990年第12期)仲富兰《传播的历史和文化寻绎》,《社会观察》2003年2期仲富兰《民俗传播:交叉研究的文化意义》《传播学研究集刊》2003年第1辑仲富兰著《中华风物探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仲富兰著《当代人与民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仲富兰著《民俗文化学论纲》(上海民俗文化学社1989年)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流变》(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仲富兰著《现代民俗流变》(三联书店1990年)仲富兰著《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仲富兰著《十二生肖的故事》(百家出版社1992年)仲富兰主编《文科十万个为什么·民俗分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仲富兰主编之一《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五角丛书豪华本)(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仲富兰主编《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四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仲富兰主编《文化寻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仲富兰著《中国民间节日》,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1年版仲富兰著《民间吉祥物》,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1年版仲富兰著《中国通·风俗》(中英文对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仲富兰著《风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仲富兰著《上海街头弄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仲富兰著《广播电视新闻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仲富兰著《民俗传播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仲富兰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

《正确理解“艺术起源于劳动说”》 《复旦学报》1982年第6期《中晚唐间著名诗人张祜》 《文史知识》1984年第6期《演化与革命:中国文化型态转换的临界点》 《反思:传统与价值》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明代文人文学中的游侠主题》 《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道南理窟”重围中的一次文化更新——试论郑善夫在明代中期福建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福建论坛》1991年第5期《汉赋与赋诗制度》 《殷都学刊》1993年第2期《锺惺万历己未在吴越交游考述》 《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明“闽中十子”诗派论略》 日本早稻田大学宋代诗文研究会会志《橄榄》第4辑(日文);《中国诗学》第四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中文修订稿)《晚明福建地区的城市诗人》 《中西学术》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论明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假晶现象:明代福建地区文化特征漫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竟陵派领袖锺惺》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4期《论“锺伯敬体”的形成》 《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师大编)1999年第4期《二十世纪竟陵派研究的回顾》 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19辑,1999,1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西北大学文学院编) 中华书局2004,11《论竟陵派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文学研究》(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第2辑,2000,3《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 《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竟陵派诗歌评点之学中的传释论》 《中国学研究》第5辑 ,2002,6《万历文坛“楚风”之崛起及其背景》 《中国文学研究》(湖南师大编)2002年第3期《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 《复旦学报》2002年第4期《谭元春启、祯间交游考述——兼论竟陵派发展后期影响的进一步拓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泰纳的文学史观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的构建》 《中国文学》第40辑(韩国汉城大学),2003,11;《卿云集续编——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曾毅〈中国文学史〉与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史纲〉之比较研究》 《中国语文学》第42辑(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2003,12;《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10(修订稿)《后李、何时代的文学变局》 《中国学研究》第3辑(韩国东国大学东西研究所),2003,12《谭元春年谱》 《中国文学研究》第7辑(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 香港国际学术文化信息出版公司2005,5《晚明文学变奏的政治考察——锺惺、谭元春与晚明党争关系平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韩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之沉重一页——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 《韩国研究论丛》第1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元明之际宗唐诗风传播的一个侧面 ——以“二蓝”师法渊源为中心》 《中华文史论丛》第82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竟陵派文学的发端及其早期文学思想趋向》 《复旦学报》2007第1期《中晚明女性诗歌总集编刊宗旨及选录标准的文化解读》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鲍照诗风及其文学史意义的重新解读》 莫砺锋主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 凤凰出版社2007,7《1946-1979: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上篇)》 《韩国研究论丛》第15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0《明初闽诗派与台阁文学》 《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张以宁诗歌创作历程考论》 《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山林别响、闽派先声——元明易代际蓝仁、蓝智之诗歌创作论》 《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1946-1979: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下篇)》 《韩国学研究》第17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晋安诗派:万历间福州文人群体对本地域文学的自觉建构》 《中国文学研究》第12辑(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2008,9《晚清以来侠情小说的发达与“侠”观念的变迁》 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论丛》第24辑,2008,9《许筠与朝、明文学交流之再检讨》 《韩国研究论丛》第19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2《黄人的文学观念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 《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龚自珍与中国抒情文学的前现代转型》 《中国文学研究》第13辑,2009,6《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本土与西方维度》 《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王慎中与闽学传统》 《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 韩国中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2009,6;《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辑,2010,3(修订稿)《关于钟惺的〈诗经〉评点》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9辑,2010,6《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6期《元明之际唐诗系谱构建的观念及背景》 《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4辑《刘大杰文学史思想的形成与日本》 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论集》第39号,2010,12《关于斋藤木的<支那文学史>讲义录——东京专门学校文学科创立期的中国文学史讲义》 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第36期,2010,12(日文);北京大学汉学家研修基地《汉学研究通讯》2011年第4期(中文)《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研究》 《文汇报》2011年6月21日《闽诗传统在明代的形成与展开》,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第28辑,2012,2《移植与调适:近代学科体制下的文学史形态——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成因及其性质的再检讨》,《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2012,6《<列朝诗集>闰集“香奁”撰集考》,韩国中国语文学会《中国语文学志》第39辑,2012,6《“古文辞”沿革的文化形态考察》,《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朝鲜版装<空际格致>版本及其价值初探》,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第38期,2012,12(日文)《关于明诗话整理的若干问题》(与侯荣川合作),《复旦学报》2013年第1期 《胡适如何认识〈老残游记〉》(日)樽本照雄 《近代文学研究》第1辑,1993《道德之旅:张衡的<思玄赋>》(上)(美)David R Knechtges 《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道德之旅:张衡的<思玄赋>》(下)(美)David R Knechtges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酒中趣》(日)荒井健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2期《八景现象考》(日)内山精也 (与益西拉姆共译) 《新宋学》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联系刘铁云与李伯元的纽带》(日)樽本照雄 《中国学研究》第八辑2005,12《祁彪佳社交界中的园亭:晚明的财富与价值观念》(美)Joanna F Handlin Smith 《中国文学研究》第9辑,2007,4《白行简与〈李娃传〉》(日)内山知也 《中国学研究》第十二辑 2009,6 《锺惺年谱》(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明代福建地区城市生活与文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未刊)《侠的人格与世界》(与汪涌豪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文学史的文化叙事——中国文学演变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文本、史案与实证:明代文学文献考论》(台湾学生书局,2013)编著《历代小品选》(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中国诗学》(第二卷,与郑利华、归青合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等校点《锺惺集》、《谭元春集》(均为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等 《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David E Pollard)(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参加《中国文学史》(前野直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隋唐小说研究》(内山知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等翻译。《汉语日历》(兴膳宏)(与潘德宝合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明“闽中十子”诗派论略》获1994-1995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2000)(汪涌豪、骆玉明主编,本人为第二卷第一作者)。3、《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获2000-2001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4、《泰纳的文学史观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的构建》获2002-2003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5、《明初闽诗派与台阁文学》获2006-2007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基金《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6、《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获2010-2011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7、指导硕士学位论文《王思任年谱》(作者:吕明)获2006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8、指导博士学位论文《明代中央文官制度与文学》(作者:叶晔)获2010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并获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复旦大学学报主编待遇

大学教授亮工资条近日,“大学教授亮工资条”的报道引发关注,复旦大学某教授月工资应发15335元,但实际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总数,为何到手的工资实际却少了许多?这可是一位中国顶尖高校教授的收入!从教师亮出的工资条不难看出,代扣代缴部分包括养老金、失业金、医疗金、职业年金、公积金等费用,工资条还显示,经上海市社保核定,自2017年4月起,代扣代缴的在职人员养老金、医疗金、失业金、职业年金按新标准缴纳。而与此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资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资过万。这都是实实在在拿到手的钱!而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师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年薪在10万元以下的教师占比近一半,约7%,10-15万元的占比2%,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不足5%,远远比不上其他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五险一金缴费比率大高校目前所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也就是俗称的“赚工分”。简言之,这是一种以教学、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为基础,决定教师工资额度的分配制度。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这间接促使了教师工资收入的逐步分化。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测算,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是G7国家的8倍,是东亚邻国的6倍。当然,那些“五险一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我们手中的。可是不管过几十年后还能不能拿回自己的养老金,就算能百分之百拿回,并且拿回的钱也已经早也贬值。所以说,拿到手的钱才是硬道理。

本科压根进不来的,行政人员也要硕士

复旦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江苏省333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校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校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分配到校担任哲学教师至今。1997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2005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7月起担任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常熟理工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常熟理工学院报》总编,社会科学部主任。

根据我院事业发展需要,特面向海内外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名流担任我院特聘名誉顾问及顾问等。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为我院教授、客座研究员。另外还向社会招聘兼职研究员、副研究员等。以上各类人员名单发布如下: 丁光训 全国政协副主席、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叶选平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家正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衡高 国防科工委原主任、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士向守志 南京军区原司令员韩培信 江苏省委原书记梁步庭 山东省委原书记刘忠德 中国文化部原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高占祥 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张连珍 江苏省政协主席韩喜凯 山东省政协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吴良镛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士张存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科院士虞兆中 台湾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王赓武 香港大学原校长、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南怀瑾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 董光壁 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汝信 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学教授邢贲思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实》杂志原总编王治国 全国工商联副会长、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理事长朱高正 国际易联副会长、台湾欧洲文教基金会会长杜维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新儒家学者吴爱莲 国际易联顾问、澳大利亚易玄信息生命科学研究会主席苏新銮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予 世界华商联合总会秘书长贺兴桐 世界华商联合会总会长、世界宗教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岂之 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项 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司元忠 南京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南京人口大学原校长周加才 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兼省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姜建中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 南京军区将军张同斌 国家交通部江苏海事局局长张际春 国防大学将军盛昭瀚 东南大学原副校长、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冯致光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董健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丁莹如 南京大学教授、匡亚明先生夫人王斌泰 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温希凡 天津南开大学原党委书记王恒 南京金鹰国际集团董事长、美国加州苏浙沪同乡会会长李惠国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丘亮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研究员曹凤泉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孙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易联秘书长刘华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徐宁 南京市物价局局长毛卫华 南京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马和欣 南京市工商局局长赵忠令 南京工程大学原党委书记许敖敖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龙安定 浙江省原政协主席罗一民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兼省委统战部部长刘金美 福建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王助安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国敏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副主任张继禹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光 山东省省长助理孙永春 贵州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沈先启 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李宏鸣 安徽省黄山市原市长、宿州市委书记辛冠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儒联原副理事长任法融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吴炳志 澳门道教协会会长弓克 吉林孔子学院院长、吉林省孔子学会会长马灿荣 中国外交部原部长助理、中国驻德国大使沈善洪 杭州大学原校长张瑞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近东 江苏苏宁集团董事长薛乐群 江苏中江集团董事长祝义才 江苏雨润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宏基 台湾新亚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崔波 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原书记处书记耿乃凡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王惠荣 江苏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总裁黄宏亮 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总裁姜喜运 烟台恒丰银行董事长朱建进 烟台裕丰实业集团董事长金毅 招商银行南京分行行长胡庆华 民生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孙泳伦 无锡天仁集团董事长 院务委员会为本院最高领导、权利、决策机构。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特聘请海内外有关人员组成。组成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石连同 中国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创始人、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常务所长、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原总秘书长阎韬 中国国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原主任卢央 中国国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原天文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司元忠 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南京人口大学校长周加才 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兼省宗教局局长张同斌 国家交通部江苏海事局局长张中华 南京军区将军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北京大学教授丘亮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凤泉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颜石安 南京大学博导、教授赖永海 南京大学博导、教授杨向群 国家发改委司长韩爱兴 国家住房建设部司长杨伯强 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长毛卫华 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工商联党委书记高以俭 江苏省文联原副主席、江苏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薛乐群 江苏中江国际集团董事长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石小梅 江苏省演艺集团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姜喜运 烟台恒丰银行董事长刘康 山东省泰安市政府秘书长郑武樾 泰国正大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杨世华 江苏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吴炳志 澳门道教协会会长隆相 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南京栖霞山寺方丈沈长明 江苏天一集团董事长、南京广夏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杨宗义 江苏福中信息集团董事长朱建进 烟台裕丰实业集团董事长刘茂富 江苏镇江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马士俊 江苏明城集团董事长辛长宝 常州宝盛集团董事长顾小荣 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姚兵 南京大学产业集团副总裁程朝晖 香港美容学院院长孙玉 南京金陵饭店党委书记 院长:石连同 副院长:阎韬 卢央 秘书长1人(待定)副秘书长3—5人(待定) 阎韬 卢央 余敦康 唐明邦 周继旨 洪家义石连同 颜石安 赖永海 刘长林 刘大钧 张其成丘亮辉 刘蔚华 吉文辉 曾仕强 周齐 管 峻丁莹如 楼宇烈 钱逊(以上名单职务、职称见前已标注) 周加才 曹传仁 毛卫华 高以俭 石连同 石小梅张月军(南京理工大学就业办主任) 刘康 刘茂富 朱建进薛乐群 马士俊 杨宗义 杨世华 沈成明 刘学忠彭慧(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副校长) 张晓平(山东济宁市中区人大主任)孔德墉(香港) 崔百强 郑武彬(台湾) 顾小荣匡榕榕(美国保险业驻中国首席代表) 程朝晖 孙玉 周继旨南京大学教授阎韬南京大学教授卢央南京大学教授洪家义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南京大学教授石连同南京大学教授朱剑南京大学教授颜世安南京大学教授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陈谦平南京大学教授辛冠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洪修平南京大学教授张连珍江苏省政协主席余敦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高占祥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岂之清华大学教授唐明邦武汉大学教授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钱逊清华大学教授刘大钧山东大学教授朱维铮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长江原《中国科技报》主编沈善洪浙江大学教授、原杭州大学校长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为一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长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绍纲吉林大学教授陈乃蔚复旦大学教授吉文辉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阮荣春上海大学教授齐儆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惠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蔚华山东省社联主席、教授张其成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志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丘亮辉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会长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许敖敖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唐庆铭新加坡道家学术研究会会长成中英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校长陈鼓应台湾大学教授唐亦男台湾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大学教授吴星莹马来西亚道家学术研究会会长尉天池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乐桑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施寒微德国哥延根大学教授孙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雪天津大学教授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赓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教授山田利明日本东洋大学副校长曾仕强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教授赵荣澄台湾大学教授亢亮天津大学教授丁冠之山东大学《文史哲》教授钱志新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南大教授 赵骏河韩国儒学研究专家石川忠久日本儒学研究专家苏新鋈新加坡儒学研究专家顾彬德国儒学研究专家汪忠长美国美西易经学会理事长邹宏基台湾光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傅淑芳山东《老年杂志》原社长郭次仪香港“百草堂”董事长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博士姚伟彬澳门儒学研究专家孔德墉香港世界孔氏续谱协会会长程艾兰法国儒学研究专家吕武吉澳大利亚儒学研究专家陈启生马来西亚孔子研究会秘书长郑彝元泰国儒学研究专家斐文波越南儒学研究专家郑武樾正大集团资深总裁陈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徐宁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乃凡江苏省广电厅厅长喻继高江苏省国画院管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郭贻贤印度尼西亚儒学研究专家高以俭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会长曹凤泉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杨丽丽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王策《环境易术》杂志主编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韩爱兴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长杨向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 石小梅江苏演艺集团昆剧表演艺术家孔爱萍江苏演艺集团昆剧表演艺术家杨世华茅山道院住持、江苏道教协会会长邵伟华广东易学专家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霍斐然四川易学专家李仕澄东南大学教授王远林广西桂林陆军学院教授释宽容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方丈莲花江苏省南京鸡鸣寺方丈妙湛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方丈心平句容宝华山隆昌寺方丈释永信河南少林寺方丈戒忍浙江普陀寺全山方丈隆相南京栖霞寺方丈传义南京毗卢寺方丈曹传仁江苏省纪委原副书记级张树骅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杨伯强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长沈长明南京广夏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邓千建设部《中华建筑报》社长刘学忠江苏中泰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宗义江苏福中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洪万康台湾大润发超市有限公司副总裁马士俊南京明城集团董事长匡榕榕美国保险业驻中国首席代表 蒋义海江苏省文联一级画师李秋宝南京火车站原副站长韩景增南京军区通讯总站原政委詹永清安徽黄山旅游集团总经理陈大文南京金盛集团副总裁傅斌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毛利人江苏出版集团凤凰台饭店总经理王振义南京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李娓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黄正明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杨小琳香港知名歌手张月军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续文利香港中旅投资集团公司黄贤安江苏南京画家慧闻湖南省汨罗佛果寺崔百强华润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发展总监谛如南京栖霞寺杨淑琴江苏省中医院口腔科主任宝世宜北京文化名人俱乐部秘书长温勇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曾建平江苏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江雅琦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会长胡正良南京海关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王锴香港开益出版社社长阮国安马来西亚吉隆坡易经学院院长邢东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淦波广东东莞市观音山集团董事长刘金斌江苏省南京市张清渊台湾“五术”总会名誉会长张树淮江苏淮安市马文章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张兴利江苏省经协委原总经理陈全仁西安新加坡益禾保健有限公司总裁陈广德江苏新沂市政府协副主席傅亚超海南省海口市刘开文贵州省贵阳市赵岩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院副教授施炳煌上海市彭松桦新加坡程中山东省巨野邓海一北京市许兵(永昌)南京宝华山隆昌寺茅懿鑫泰国一统公司 张代祥山东省济南骆家清江苏南京 卞长华江苏省南京韩元茗北京张开新福建莆田刘东雳海南海口张正亚江苏省淮安张瀚之海南海口金竺雨南京书法协会陈国华浙江温州黎沛泓江苏省南京张一指甘肃省兰州市 范文举河南省国学促进会张西川北京沈峰江苏省昆山市黄恒堉台湾荣柱台湾郭仁德福建厦门市 孔强卫南京孔子后裔联合会余扬元南京金守平云南省楚雄州

复旦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双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创刊初期刊发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重新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1978年8 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复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也是全国首家成功创办英文刊的高校文科学报。坚持正确办刊方向,遵循基本学术规范,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代表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危磊,男,毕业于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报》副主编、主编,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等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