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济南大学学报主编付

发布时间:

济南大学学报主编付

杨波,男,1965年2月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副校长,国家建材局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5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名,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获奖情况: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学术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委会委员;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陈月辉,男,1964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处长,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3月于日本熊本大学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IEEE高级会员,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会员和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会员,A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n Soft Computing。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YOCSEF(济南)2007-2008主席。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s Bi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omputer Sciences编委和《济南大学学报》编委。近几年先后担任40个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程序委员主席、副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冯志全,山东博士,济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A3教授岗,基于自然人手的人机交互方向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与制造,CADDM》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形图像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国际期刊《The Open Virtual Reality Journal》编委,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ACM SIGCHI专委会成员,计算机图学专委会委员,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委员, CCF会员。孙英明,男,1965年5月出生。现为济南大学工程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山东省工程咨询协会理事。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学历。王玉泰,男,1963年4月出生。信息学院电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优秀教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硕士学位。李金屏,男,1968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现任《济南大学学报》编委,是济南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曾获得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山东省科技项目立项和省职称评定评审专家,济南市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定专家。曲守宁,男,1962年9月出生。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关键岗位教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济南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1993年3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董吉文,男,1964年1月出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教育研究会理事。2006年12月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我想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任何一个事物,包括一个学校任何一个事物都会存在一些缺点,即使是济南大学也不例外!的却,济大是一所合并的院校,而且也走过了近八年的风风雨雨。济大的前身是一所在淄博的专科院校,但是自1978年开始具有招收本科生的资格,也就是说,从那年起,她成为了一所本科院校。为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她于1986由淄博迁往济南,并且改名为山东建筑工业材料学院。经教育部门审核,她于2000与其他的几所院校合并为济南大学。(以上是关于济大的一些简介,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下她近几年的发展情况!) 济南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建校60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现设21个学院、2个教学中心。拥有6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6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0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 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教学条件优良,校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有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和国际联机文献查询检索系统,纸质藏书9万册,电子图书8万册,中外文期刊4200种,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网络数据库总容量达到16T。校园信息网络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联网运行,建立起面向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学校建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院士1人、教授208人、副教授646人,博士297人、硕士87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4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师 1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奖教师1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21人。 学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抓好教风学风建设,设立教师特殊岗位,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教研教改课题23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2项。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26项。近三年发表论文5097篇,被SCI、SSCI、EI收录论文711篇,出版学术专著82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4项。学校主办《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中国粉体技术》等3种学术期刊,其中两版学报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CSSCI扩展来源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165名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现任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校长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教授任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望对济南大学有成见的朋友们好好想一想!)

绝对不客观这个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谈论问题,就像是一个人,他肯定是会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说是只有好的没有坏的,更不能说是只有坏的没有好的。大学亦然!请问清华北大每年从国家拿走多少钱,济大拿走多少钱?那么请一个名师,名教又要多少钱?就不说请了,单是一个出场费就高的吓人,中国的学者现在更像经济学家,而中国的经济学家我认为大部分反而更像是流动商贩(有奶便是娘)再请问清华北大建校多少年,济大建校多少年?请问清华有没有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那么每年招收了全国号称高考精英的清华北大,他们的学生毕业了以后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教育的问题还是因为学校的问题或是学生个人的问题?那么全国其它高校能够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的人是因为的教育还是因为学校本身?所以我认为:不能但从什么升学率之类的东西来评论一个学校的好坏,如果说是济南大学不好培养不出来研究生那么考上研究生的那一部分学生是否就不是济南大学的学生吗?教育的结果是一个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合成,任何一方面除了问题都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果,济南大学是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综合类的大学,在经过短暂的磨合期以后必然会焕发出自己的光芒!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济南大学学报主编

济南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建校60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学校现设21个学院、2个教学中心。拥有6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6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0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教学条件优良,校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有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和国际联机文献查询检索系统,纸质藏书9万册,电子图书8万册,中外文期刊4200种,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网络数据库总容量达到16T。校园信息网络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联网运行,建立起面向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学校建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中有院士1人、教授208人、副教授646人,博士297人、硕士87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4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师 1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奖教师1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21人。学校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抓好教风学风建设,设立教师特殊岗位,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教研教改课题23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2项。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26项。近三年发表论文5097篇,被SCI、SSCI、EI收录论文711篇,出版学术专著82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4项。学校主办《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中国粉体技术》等3种学术期刊,其中两版学报分别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CSSCI扩展来源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165名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现任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校长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教授任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波,男,1965年2月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副校长,国家建材局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5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名,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获奖情况: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学术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委会委员;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陈月辉,男,1964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处长,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3月于日本熊本大学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IEEE高级会员,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会员和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会员,A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n Soft Computing。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YOCSEF(济南)2007-2008主席。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s Bi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omputer Sciences编委和《济南大学学报》编委。近几年先后担任40个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程序委员主席、副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冯志全,山东博士,济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A3教授岗,基于自然人手的人机交互方向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与制造,CADDM》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形图像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国际期刊《The Open Virtual Reality Journal》编委,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ACM SIGCHI专委会成员,计算机图学专委会委员,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委员, CCF会员。孙英明,男,1965年5月出生。现为济南大学工程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山东省工程咨询协会理事。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学历。王玉泰,男,1963年4月出生。信息学院电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优秀教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硕士学位。李金屏,男,1968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现任《济南大学学报》编委,是济南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曾获得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山东省科技项目立项和省职称评定评审专家,济南市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定专家。曲守宁,男,1962年9月出生。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关键岗位教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济南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1993年3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董吉文,男,1964年1月出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教育研究会理事。2006年12月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我是济大 你这个提问范围太大了 具体点的问题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前身之一原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始建于1948年8月,是原国家建材工业部在全国按地域分布设立的四所部属高校之一,1998年7月,学校划归山东省管理;原济南联合大学的前身为1978年建校的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和1983年建校的济南职业大学;2000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和济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济南大学;2001年4月,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和原山东省物资学校并入济南大学;2007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入济南大学,实行科教一体化。建校60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11万名毕业生。学校现设学院21个、教学中心2个。拥有本科专业6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专业6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个,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专业30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9个门类。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2000人。学校建有一支以院士、“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突贡专家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40人,其中教授288人、副教授5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8人、硕士学位的86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岗位教授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79人。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基地31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主持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创新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7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项,连续两届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43项、国家发明专利53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558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14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济南大学学报》等8种学术期刊。学校校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9万册,期刊14149种,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网络数据库总容量达到16T。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165名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济南大学学报主编武

杨波,男,1965年2月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副校长,国家建材局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5篇。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多名,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获奖情况: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计算机优秀应用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委保密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学术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委会委员;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陈月辉,男,1964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务处处长,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3月于日本熊本大学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 IEEE高级会员,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会员和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会员,A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n Soft Computing。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YOCSEF(济南)2007-2008主席。现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s Biology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omputer Sciences编委和《济南大学学报》编委。近几年先后担任40个国际会议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程序委员主席、副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冯志全,山东博士,济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A3教授岗,基于自然人手的人机交互方向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与制造,CADDM》编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形图像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国际期刊《The Open Virtual Reality Journal》编委,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ACM SIGCHI专委会成员,计算机图学专委会委员,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委会委员, CCF会员。孙英明,男,1965年5月出生。现为济南大学工程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山东省工程咨询协会理事。1987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学历。王玉泰,男,1963年4月出生。信息学院电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优秀教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原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硕士学位。李金屏,男,1968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现任《济南大学学报》编委,是济南市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曾获得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山东省科技项目立项和省职称评定评审专家,济南市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定专家。曲守宁,男,1962年9月出生。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济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关键岗位教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济南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1993年3月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董吉文,男,1964年1月出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计算机学会教育研究会理事。2006年12月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是核心期刊的而且他还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并且都是核心级的具体的你可以去中国鸣网看下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教学科研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南方日报编辑部付主任

黄山秋行 黄秋耘 我虽然不是一个“一全好作名山游”的旅行家,但几十年来走南闯北,也到过不少名山大川。这次趁参加“汉语词典会议”的机会,到“昂霄逼汉、松石奇诡、岩崖峥嵘、气象万千”的黄山一游,而且一鼓作气,从前山一直攀登到海拔一八六O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始信峰”……等奇观美景,可谓生平一大快事。我觉得,黄山兼有泰山的瑰伟、武夷的秀逸、华山的峭峻、匡庐的飞瀑腾空、衡岳的层烟叠翠、雁荡的丛石嶙峋……真可谓集全国名山之大成。要不是它僻外在皖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旧时交通不便,游人罕至,它的名气很可能早就远驾上述诸名山之上了。 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也曾写到他两次游览黄山的经过。可惜他第一次游黄山的季节正值严冬,山上一片冰山雪地,石磴层层结冰,峻滑不堪着足。加以浓雾迷,漫山遍谷,障碍视线,所见不多。第二次登山的游记(即《游黄山日记(后)》)又比较简略,只记下了游览的过程,对山中景物很少加以描绘。可以说,徐霞客只记下了黄山之“险”,但没有记下了黄山之“奇”和黄山之“美”,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 在古人所写的黄山游记中,我觉得还是以清代散文家刘大槐的《黄山记》比较生动、详尽和翔实。刘大槐在黄山上住了六天,也许由于天气的关系,他只三度看到云海,还未能在清凉台上看到旭日初升的奇观,山中好些著名的胜景,他也没有机会看到。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所记者盖登山之大略如此。若其峰之峻不可登,幽泉异石之翳于深壑而不可见……与夫云烟之开敛,朝夕晦明之异候,雨寒暑春花冬雪之殊观……莫得而言也。”这倒是老实话。至于潘之恒的《莲花峰记》、汪道昆的《欲中记》等,所记的都只不过一鳞半爪,当然,其中颇有些绘声(瀑声、泉声、风声)绘色(山色、树色、云色)、尽态极妍的笔墨,也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现在游黄山,条件当然比古人优越得多。首先,解放后新修建的盘山公路直达海拔六百多米的黄山宾馆,给我们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旅程。其次,从黄山宾馆(温泉)起达顶峰,路程约三十华里,登山的石磴经过修缮,宽度一般都在一市尺以上,石面也相当平整,再没有象前人所描写的“石砌隘甚,不能受全足,后趾俟前践发乃可发”,必须“膝知蛇伏,始能通过”那样的险境 。并且在“小心坡”、“鳌鱼洞”、“阎王殿”那些特别险峻的地方,还设置有栏杆、铁链等安全设置,供扶手用,只要游人提高警惕,小心谨慎,一般是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再说,现在沿山各处每隔约十五华就设有住宿处,供应膳食和棉大衣(山上山下气温相差达二十度左右),登山者无需裹粮携水,背负寒衣,减轻了不少负担。 当然,要说“险”,黄山的山径确实相当险峻的。特别是“鲫鱼背”那一段,虽路程不很长,但一边是悬岩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经过这一段山路的时候,必须步步为营,紧扶石壁,千万不要往万丈渊那一边俯瞰,否则不但行者毛骨悚然,旁观者也要捏一把汗。又比如“一线天”,要通过一道狭窄的隘道,道中两壁夹立,高达数十丈,真是“天不容数尺光,道不并两人趾”,抬头一望,颇有点阴森逼侧、头晕目眩之感,要是有心脏病或者神经衰弱的人,恐怕会吃不消。因此,黄山宾馆对要求从前山爬上顶峰的老年游人,一般都要事先作过“体检”,假如“体检”不及格,发现你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毛病,就劝你不如从后山攀登。后山开头的十五里是板平路,十分平坦;后十五里虽然也是石磴,但坡度不象前山那陡急,比较好走一些。当然,黄山的胜景大部分都集中在前山,假如从后山登山,除了顶峰附近的那一部分外,就无法看到散布在各处的奇观美景了。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好几位已逾半百,有少数人甚至已年逾六旬,要一鼓作作气爬上一千二百多米的陡坡,在某些人看来,未免有点不自量力。特别是过了半山的玉屏楼后,坡度越来越陡,山径越来越崎岖,有几段路简直要手脚并用才能勉强爬得上去。但不管怎样,我们终于胜利地达到顶峰了,而且全体人员都安然无恙,精神焕发。可见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两句词,确实是真理名言,发人深省。 这一次,我以两天半时间,从前山登山,从后山下山,除第一天有微雨外,后两天都是晴天,总算看到了黄山大部分主要景色,比徐霞客、刘大魁都幸运得多了。我觉得,黄山之奇,一奇在石,二奇在松,三奇在云海。 在黄山,石的奇如松的奇几乎是分不开的。例如“蓬莱三岛”是矗立在天都脚下的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却生长出好几棵生意盎然的松树来,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枝叶掩映在浮云浓雾中间,真好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仙山。又如“梦笔生花”,位在千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好象一支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象笔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象笔锋的颖毛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其实松石之奇,在别的名山也并不罕见。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黄山中的云海。我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远近峰峦,象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飘缈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象拍岸的潮汐声。我很佩服创造出“云海”这个名称的人,他的想象力真是十分丰富,我们很难想出什么词比“云海”这个名称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黄山的实况了。平时的云海已经是忽聚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但最可观的还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看云海。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时,我起床后就披上棉大衣,直奔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栏杆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影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比之在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似乎更为多姿多彩一些,至少是别有一番风味。 俯瞰着这冉冉上升的旭日在云海中浮动,真是叫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更联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从打倒了“四人帮”、拨乱反正之后,也越来越繁荣昌盛,赛似五六点钟的朝阳,在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我们不但再也不会被“开除球籍”,而且在这个地球上占了一席举足轻重的位置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真是无愧于这天翻地覆的时代,无愧于这浩瀚无涯的宇宙。正当浮想联翩之际,在朝晕的映照下,我感到全身都发热起来,仿佛每一个细胞都燃烧起革命热情。 黄山地广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山中有名可指的奇景共有七十二峰之多(大峰三十六,小峰三十六)。此外还有温泉、瀑布、寺院、亭台楼阁之类的名胜古迹,不可胜数。我这篇短短的游记所提到的,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据说黄山后海一带还有不少绝佳的风景,但一来限于时间,二来那一带只有荆棘丛生的山径可通,人迹罕至,毒蛇猛兽出没,我们就不敢冒险问津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黄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松杉成林,茶竹密布,自不待说。光是我们认得出来的中草药,就不下百数十种之多。至于野生动物,有书上所记载的熊、豹、麋鹿、山羊等在前山一带已经绝迹,但松鼠和猴子则到处都有,在树上跳跃嬉戏,并不畏人。由于黄山是禁猎区和禁采伐区,加以山径崎岖,来往不易,山上并没有村落和人家。除茶叶外,对其他物产似乎还没有加以采集,任其自生自灭,在丛草密林中腐朽,未免有点可惜。其实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采集,并不会有损于山容。 作者简介:黄秋耘,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1918年生于香港。中学时代曾在受尔兰人办的学校里读书,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广东,先后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其他部门做军事工作和地下工作。1941年以后,编辑过几种杂志。解放战争期间,做军事工作。解放后,曾先后任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创作出版组组长、《南方日报》编委、《羊城晚报》编委、新华通讯社福建分社代社长。1954年秋,调中国作家协会,任《文艺学习》编委。1959年后,任《文艺报》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出版局副局长,负责中外语文词典的编写出版工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文集《浮沉》,报告文学集《控诉》,儿童文学作品《高士其伯伯的故事》,文学评论集《苔花集》、《古今集》。此处,还与人合译过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搏斗》。 参考资料:《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

黄山秋行 黄秋耘 -------------------------------------------------------------------------------- 我虽然不是一个“一全好作名山游”的旅行家,但几十年来走南闯北,也到过不少名山大川。这次趁参加“汉语词典会议”的机会,到“昂霄逼汉、松石奇诡、岩崖峥嵘、气象万千”的黄山一游,而且一鼓作气,从前山一直攀登到海拔一八六O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始信峰”……等奇观美景,可谓生平一大快事。我觉得,黄山兼有泰山的瑰伟、武夷的秀逸、华山的峭峻、匡庐的飞瀑腾空、衡岳的层烟叠翠、雁荡的丛石嶙峋……真可谓集全国名山之大成。要不是它僻外在皖南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旧时交通不便,游人罕至,它的名气很可能早就远驾上述诸名山之上了。 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也曾写到他两次游览黄山的经过。可惜他第一次游黄山的季节正值严冬,山上一片冰山雪地,石磴层层结冰,峻滑不堪着足。加以浓雾迷,漫山遍谷,障碍视线,所见不多。第二次登山的游记(即《游黄山日记(后)》)又比较简略,只记下了游览的过程,对山中景物很少加以描绘。可以说,徐霞客只记下了黄山之“险”,但没有记下了黄山之“奇”和黄山之“美”,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 在古人所写的黄山游记中,我觉得还是以清代散文家刘大槐的《黄山记》比较生动、详尽和翔实。刘大槐在黄山上住了六天,也许由于天气的关系,他只三度看到云海,还未能在清凉台上看到旭日初升的奇观,山中好些著名的胜景,他也没有机会看到。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所记者盖登山之大略如此。若其峰之峻不可登,幽泉异石之翳于深壑而不可见……与夫云烟之开敛,朝夕晦明之异候,雨寒暑春花冬雪之殊观……莫得而言也。”这倒是老实话。至于潘之恒的《莲花峰记》、汪道昆的《欲中记》等,所记的都只不过一鳞半爪,当然,其中颇有些绘声(瀑声、泉声、风声)绘色(山色、树色、云色)、尽态极妍的笔墨,也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现在游黄山,条件当然比古人优越得多。首先,解放后新修建的盘山公路直达海拔六百多米的黄山宾馆,给我们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旅程。其次,从黄山宾馆(温泉)起达顶峰,路程约三十华里,登山的石磴经过修缮,宽度一般都在一市尺以上,石面也相当平整,再没有象前人所描写的“石砌隘甚,不能受全足,后趾俟前践发乃可发”,必须“膝知蛇伏,始能通过”那样的险境 。并且在“小心坡”、“鳌鱼洞”、“阎王殿”那些特别险峻的地方,还设置有栏杆、铁链等安全设置,供扶手用,只要游人提高警惕,小心谨慎,一般是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的。再说,现在沿山各处每隔约十五华就设有住宿处,供应膳食和棉大衣(山上山下气温相差达二十度左右),登山者无需裹粮携水,背负寒衣,减轻了不少负担。 当然,要说“险”,黄山的山径确实相当险峻的。特别是“鲫鱼背”那一段,虽路程不很长,但一边是悬岩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经过这一段山路的时候,必须步步为营,紧扶石壁,千万不要往万丈渊那一边俯瞰,否则不但行者毛骨悚然,旁观者也要捏一把汗。又比如“一线天”,要通过一道狭窄的隘道,道中两壁夹立,高达数十丈,真是“天不容数尺光,道不并两人趾”,抬头一望,颇有点阴森逼侧、头晕目眩之感,要是有心脏病或者神经衰弱的人,恐怕会吃不消。因此,黄山宾馆对要求从前山爬上顶峰的老年游人,一般都要事先作过“体检”,假如“体检”不及格,发现你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等毛病,就劝你不如从后山攀登。后山开头的十五里是板平路,十分平坦;后十五里虽然也是石磴,但坡度不象前山那陡急,比较好走一些。当然,黄山的胜景大部分都集中在前山,假如从后山登山,除了顶峰附近的那一部分外,就无法看到散布在各处的奇观美景了。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好几位已逾半百,有少数人甚至已年逾六旬,要一鼓作作气爬上一千二百多米的陡坡,在某些人看来,未免有点不自量力。特别是过了半山的玉屏楼后,坡度越来越陡,山径越来越崎岖,有几段路简直要手脚并用才能勉强爬得上去。但不管怎样,我们终于胜利地达到顶峰了,而且全体人员都安然无恙,精神焕发。可见毛主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两句词,确实是真理名言,发人深省。 这一次,我以两天半时间,从前山登山,从后山下山,除第一天有微雨外,后两天都是晴天,总算看到了黄山大部分主要景色,比徐霞客、刘大魁都幸运得多了。我觉得,黄山之奇,一奇在石,二奇在松,三奇在云海。 在黄山,石的奇如松的奇几乎是分不开的。例如“蓬莱三岛”是矗立在天都脚下的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容不下一尺深的泥土,却生长出好几棵生意盎然的松树来,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枝叶掩映在浮云浓雾中间,真好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仙山。又如“梦笔生花”,位在千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好象一支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象笔峰,一棵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好象笔锋的颖毛架上,真是天生巧合的奇景。 其实松石之奇,在别的名山也并不罕见。最为瑰奇伟丽的还是黄山中的云海。我登山的季节正值九月初秋,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宛如波涛起伏的大海。远近峰峦,象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飘缈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象拍岸的潮汐声。我很佩服创造出“云海”这个名称的人,他的想象力真是十分丰富,我们很难想出什么词比“云海”这个名称更能形象地描绘出黄山的实况了。平时的云海已经是忽聚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但最可观的还是旭日初升的时候看云海。九月十二日凌晨四时,我起床后就披上棉大衣,直奔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清凉台,这座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靠在石栏杆上就可以俯瞰和远眺黄山西海一带的全部景色。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影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比之在泰山玉皇顶上看日出,似乎更为多姿多彩一些,至少是别有一番风味。 俯瞰着这冉冉上升的旭日在云海中浮动,真是叫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更联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从打倒了“四人帮”、拨乱反正之后,也越来越繁荣昌盛,赛似五六点钟的朝阳,在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我们不但再也不会被“开除球籍”,而且在这个地球上占了一席举足轻重的位置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真是无愧于这天翻地覆的时代,无愧于这浩瀚无涯的宇宙。正当浮想联翩之际,在朝晕的映照下,我感到全身都发热起来,仿佛每一个细胞都燃烧起革命热情。 黄山地广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山中有名可指的奇景共有七十二峰之多(大峰三十六,小峰三十六)。此外还有温泉、瀑布、寺院、亭台楼阁之类的名胜古迹,不可胜数。我这篇短短的游记所提到的,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据说黄山后海一带还有不少绝佳的风景,但一来限于时间,二来那一带只有荆棘丛生的山径可通,人迹罕至,毒蛇猛兽出没,我们就不敢冒险问津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黄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松杉成林,茶竹密布,自不待说。光是我们认得出来的中草药,就不下百数十种之多。至于野生动物,有书上所记载的熊、豹、麋鹿、山羊等在前山一带已经绝迹,但松鼠和猴子则到处都有,在树上跳跃嬉戏,并不畏人。由于黄山是禁猎区和禁采伐区,加以山径崎岖,来往不易,山上并没有村落和人家。除茶叶外,对其他物产似乎还没有加以采集,任其自生自灭,在丛草密林中腐朽,未免有点可惜。其实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采集,并不会有损于山容。 作者简介:黄秋耘,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1918年生于香港。中学时代曾在受尔兰人办的学校里读书,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广东,先后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其他部门做军事工作和地下工作。1941年以后,编辑过几种杂志。解放战争期间,做军事工作。解放后,曾先后任广州军管会文艺处创作出版组组长、《南方日报》编委、《羊城晚报》编委、新华通讯社福建分社代社长。1954年秋,调中国作家协会,任《文艺学习》编委。1959年后,任《文艺报》编辑部副主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出版局副局长,负责中外语文词典的编写出版工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文集《浮沉》,报告文学集《控诉》,儿童文学作品《高士其伯伯的故事》,文学评论集《苔花集》、《古今集》。此处,还与人合译过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搏斗》。

福州汽修厂老板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济南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济南市自立项目:《危山汉墓出土兵马俑保护及研究》,2005-2010年济南市自立项目:《洛庄汉墓陪葬坑研究》,2005-2010文化部批准的国家项目:《洛庄汉墓出土乐器研究》,2006-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清双乳山发掘报告》,1997-1999年教育部项目:《长清仙人台发掘报告》,1996-1998年论著 :◎著作与教材:《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论丛》副主编,济南出版社,2004年9月。《济南重大考古发掘纪实》主编,黄河出版社,2003年12月;《山东重大考古新发现》编委,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9月;《考古发现的商代女将军——妇好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主要论文:1.《洛庄汉墓1号马车与秦陵1号铜车马的初步对比研究》,《东方考古》,科学出版社,2007年;2.《近几年山东地区汉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3.《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8期;4.《济南老城区发现地宫与佛像窖藏》,《文物天地》2004年5期;5.《章丘洛庄汉墓发掘成果及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6.《济南市文物保护十大工程》,(内部资料)主执笔人,2004年;7.《洛庄汉墓出土编磬刻铭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济南汉王陵博物馆园区建设规划设想》,《济南文史论丛》,济南出版社2003年10月;10.《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部资料)主执笔人,2003年;11.《洛庄汉墓9号坑出土的北方草原风格马具试析》,《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4期;12.《洛庄汉墓的动物坑和乐舞俑》,《文物天地》2002年第3期;13.《黄河岸边的西汉王陵》,《文明》2002年第2期;14.《山东章丘洛庄汉墓出土的鎏金铜当卢》,《文物世界》2002年第1期;15.《山东考古大发现》,《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第8期;16.《济南章丘洛庄汉墓又有重大发现》, 《中国文物报》2001年3月14日;17.《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寻根》2001年第3期;18.《“吕大行印”可证,<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不确》,《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31日;19.《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发掘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1日;20.《洛庄汉墓陪葬坑出土封泥及墓主初考》,《中国文物报》2000年6月21日;21.《章丘发掘洛庄汉墓》,《中国文物报》2000年6月7日第1版;22.《济南平阴西山发现春秋到宋元墓》,《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12日;23.《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1999年考古发掘》,《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2001年;24.《西汉济北王墓出土的金饼及相关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25.《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26.《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27.《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发掘成果的学术意义》,《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28.《山东长清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29.《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30.《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

是 是省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

济南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建校60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聚向上、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已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现设学院21个、教学中心2个。拥有本科专业6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专业6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个,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专业30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9个门类。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 15 个联合培 养 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在建材料、化学、临床医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已基本形成了 “ 以工科、医科为主,文、理科协调发展 ” 的多学科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2000人。 学校建有一支以院士、“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突贡专家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40人,其中教授288人、副教授5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8人、硕士学位的86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岗位教授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79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基地31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创新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7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项,连续两届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43项、国家发明专利53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558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14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济南大学学报》等8种学术期刊。 学校校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9万册,期刊14149种,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网络数据库总容量达到16T。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165名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现任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校长程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教授任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邮政编码:250022 学校网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