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副教授

发布时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副教授

汪旭光,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1963年9月至1971年7月在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工作,1971年8月至今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曾任研究组组长、室主任、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常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现兼任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非煤矿山组组长、全国安全评价工作委员会主任、公安部爆破专家组组长、公安部消防局专家组顾问。国际岩石爆破破碎委员会委员,FRAGBLAST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亚洲区主编,中日韩炸药与爆破技术委员会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汪旭光院士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工业炸药与工程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研究开发半乳甘露聚糖胶——田菁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高威力的田菁10号浆状炸药并广泛推广;率先在我国研制成功EL系列乳化炸药;通过理论研究,成功地研制出适用于各种不同爆破作业使用的10个系列、38种乳化炸药以及配套工艺及设备。其中乳化炸药、混装车、工程爆破等技术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姓 名:李建民(Jianmin Li) 学 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助理(8-1),助研究员(1-9),副研究员(9-3),研究员(3-)史语所人类学门召集人(7-10)《新史学》杂志社常务社员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东京)会员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8)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1)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2002-2003)台北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2003)、合聘(2005)、教授(2009)长庚大学医学院传统中医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6-2009)长庚医学院「中医始信社」社员(2007-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中医药杂志》编辑委员(2008-)《校园》(基督教福音派杂志)编辑委员(2009-)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2010) 中央研究院「年轻研究人员著作奖」(1998)。「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2001)。第三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奖」(北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2001)。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研究讲座」(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2007 -2008)。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98年度「杰出研究奖」(2010) 旅行者的史学我的硕士论文以汉代的「乐舞百戏」为题,后来修订出版《中国古代游艺史》。1990年代初,我阅读了张舜徽的《爱晚庐随笔》,内容有论古代武术,他认为「武术包括甚广,由健身强体之法,发展而为杂技、百戏」等,内容涉及了马王堆帛画《导引图》及医家华佗五禽戏等。我对中国医学史最早的兴趣即是从马王堆出土的医学书入门的。出土医书在考古挖掘、整理拼复的过程实际已经历经了羼乱(disturbance)的结果;如何就考古数据的扭曲情况进行解读,并置入传世文献的秩序中,修复出比较合理的医疗史图像,无疑是史学家极具冒险又辛苦的工作。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见于《死生之域》、《生命史学》及《旅行者的史学》三本专著。在我研究中国医学史的历程里,没有注意中医外科史的问题。目前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主流,基本上是针灸、内科倾向所建构出来的身体观(感)及技术史,不少医学史研究者以学习针灸做为入门,甚至本身即是针灸医生。然而,如果回顾历史,外科的起源无疑早过内科;人类在环境受刀伤,皮肤有溃疡,易受感染,甚至各种原因造成体表的肿胀,或者骨伤脱臼等等,无疑占绝大部分。内科的成立需要在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条件成熟后,才逐渐与外科有所区隔。最早医学的目光所凝视的身体是皮肤、肌(筋)肉、骨骼,而不是相对抽象的气、经脉等概念吧!未来十年,我将从事中医外科史的相关课题的探讨。例如:中医外科的分流;中医内科的扩大化,以及外科的「内科化」的原因为何?如果我们重新从外科构思中医的身体观及技术史,将会与现行医学史的既有研究成果有什么不一样的新面貌等等。我也想在研究的基础上,将成果影像化。我也极有兴趣行有余力撰写历史小说,并在CP Snow的The Masters的启示下,反思及回顾什么是学院生活。据说有一种称为「旅行者的史学」。历史学者彷佛远途的客旅相见,虽然不知其姓名,但忻忻论学终日而不觉困倦;就让我们与我们之前的世代,及一同寻道的同侪保持合一性的对话,并等待我们之后来到的求道者。

作为一名安大学子,我了解到的从安徽大学走出的名人有很多。在此,我列举两个名人。一、黄德宽要说安徽大学曾出过的鼎鼎有名的人物,前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绝对算其中一个。黄德宽,1954年出生于安徽广德县,先后于安徽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历史学(古文字学)博士学位,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安徽省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曾任安徽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他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独著和合撰有《汉语文字学史》、《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形声结构论》等论著。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商周秦汉汉字发展谱系研究》等多项。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法人代表,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二、李世雄李世雄教授在我校同样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校师生最为尊敬的老师之一。李世雄教授是著名数学家,曾任中国数学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因病于2006年11月2日逝世,享年77岁。他是浙江省宁波市人,1958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来安徽大学数学系执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于1986年4月被评为教授。1983年至1997年任安徽省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2000年退休。李世雄教授的一生,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为安徽大学教学、科研奋斗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学高人为范,品端人敬之”。他培养的众多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他是李群、调和分析、小波分析、辛几何及数学应用方面的专家。李世雄教授于1953年左肺全部切除,1969年胃又切除四分之三。他是凭着一颗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忱之心、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对安徽大学的无私奉献,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实际行动为我校的教职员工树立了热爱安大、爱岗敬业的光辉榜样。为纪念李世雄教授,弘扬他“爱教育、爱科学、爱学生、轻名利、重奉献”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安徽大学建立了师德师风教育基地——李世雄教授纪念馆,内设有“生平简介”、“求学时光”、“情系安大”、 “亲情友情”、“师生情深”、 “师德永传”等版块,充分展示了他致力于教育、科学事业的一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副教授魏栋

这简直太好了,别人家的学校啊,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告诉我们人应该守信,“一朝说假话,一世无人信”。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竟然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烽火报警戏诸侯,使各路诸侯仓促发兵,驰援京师,结果收到嘲笑。后来犬戎进犯,幽王再举烽火调兵,谁也不来了,结果周幽王遭到杀身亡国之祸。扩展资料:成语典故讲的是:受周幽王喜爱一个女子——褒姒,她长得很美,却不爱笑。周幽王想:褒姒这么美的女人不愿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于是周幽王派人贴出:谁能让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两金子(其实是铜)。许多人都来试试,可没有一个人成功。忽然有一天,一个大臣虢石父对想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听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点火。各个诸侯王都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金子。 人物介绍褒姒,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人。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褒姒因是褒国人,姒姓,故称褒姒。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轶事典故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褒姒

人不能说谎。因为说一个谎言就需要一百个谎言圆满。而且,一个人说了一个谎话,他的信誉就会在其他人的心目中相应地减少,渐渐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再相信这一个人了。

烽火戏诸侯的主角是周幽王,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擅自点燃预警的烽火,招来各路诸侯护驾,间接结果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程嶶

一、六六,本名张辛,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新加坡籍华裔作家、编剧,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二、汪旭光,男,安徽枞阳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炸药与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三、葛长伟,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安徽淮北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文学学士。09--07,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四、顾佑明(曾用名顾又铭),1983年8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模特、健身教练、运动员,毕业于安徽大学。五、许刚,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安徽泗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一级警监警衔。曾任安徽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正厅级)、常务副厅长。毕业于安徽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旭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葛长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佑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刚

清华简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相当于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约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可见。 后在竹简残片又发现有字简100余支。整简1700至1800支。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清华简无字残片和漆绘木笥残部做了树种鉴定,竹简残片鉴定结果为钢竹, 木笥残部鉴定结果为枫杨。 《尹至》竹简共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29至32字。原无篇题,整理者根据篇首“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句试拟。简背有次序编号。文字保存较好。简文记述伊尹自夏至商,向汤陈说夏君虐政,民众疾苦的状况,以及天现异象时民众的意愿趋向。汤和伊尹盟誓,征伐不服,终于灭夏。可与多种传世文献,如《书·汤誓》、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等参看。简文叙事及一些语句与《吕氏春秋》的《慎大》篇相似。《尹至》同《尹诰》篇形制、尺寸、字体相同,经整理者观察简背痕迹,并参照《慎大》的叙事次第后,将简文析为两篇。 简文内容是伊尹见汤时的对话,体裁属于今传本《尚书》中的《商书》。篇内伊尹称“尹”,也或称“执”。按清代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云,伊尹系“伊氏,尹字,名挚”,名“挚”见《孙子·用间》、《墨子·尚贤中》及《楚辞·离骚》、《天问》等,这里的“执”是“执”字繁写,就是“挚”。关于夏后(桀)的罪恶,伊尹特别举出“龙(宠)二玉”。按古本《竹书纪年》载:“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或作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上博简《容成氏》也说桀“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师以伐岷山氏,取其两女琬、琰”。所谓“宠二玉”即指宠爱琬、琰而言。 《尹诰》竹简共5支,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31至34字。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礼记》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确定。简背有次序编号。《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据《书·尧典》孔颖达《正义》所述,西汉时曲阜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即有此篇,称《咸有一德》,《史记·殷本纪》和传世孔传本《尚书》及《尚书序》,也都称《咸有一德》。简文与孔传本《咸有一德》全然不同,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本确如宋以来学者所考,系伪作。 《保训》共简11支,简长28.5厘米,两道编。原无篇题及次序编号。第2简上半残失。简文顶头书写,简尾大都留一字距的空白。每支简22至24字。《保训》的内容是记周文王五十年,周文王对儿子武王讲了两件上古的历史传说,用以要求太子遵行一个思想观念——“中”。第一件史事是关于舜的,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第二件史事是关于上甲微的。上甲微是商汤的六世祖,文王讲的是上甲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的故事:商人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将王亥杀害,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微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微由此把“中”传贻子孙,于是汤得天下。 李学勤认为,《保训》是周文王的遗言,“篇文没有记出月份,只有日子的干支:‘戊子,自靧(即頮或沬字,洗脸)。己丑,昧爽……’。这是文王发布遗言的准备仪式,和《尚书·顾命》所记周成王死前的仪式相似,只是简单一些。” 用通行字体写出《保训》篇文: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 日不足,惟宿不详。 李学勤说:“从7月15日竹简到校时起,清华就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这批文物进行清理保护。” 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为首的研究团队,组织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生、博士后进行释读、整理。从一个月一换水的抢救性保护,到恒温、恒湿、无菌处理;从在不脱水情况下进行彩色摄影,到对残章断简进行分门别类、编连解释等工作。最终,整理出60余篇文献。李学勤称:“我们计划每年出版一辑,总共十五辑。不过,每一辑内容没有总策划,得由实际的整理情况来决定。”第二阶段整理工作已经启动。出于保护目的,竹简不会大规模对外展示。为准确地表现竹简的原貌状况,在竹简不脱水的情况下进行拍照。2009年1月12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家拍摄完毕。2009年3月至5月,对全部有字简进行通读。研究人员在通读时,借助投影仪将竹简的数码照片放大,一枚枚地依次试读。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下简称“清华简壹”)出版。计划出版十五辑整理报告。“清华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文献,以及《字形表》和《竹简信息表》。参加“清华简(壹)”编纂工作的有李均明、李守奎、李学勤、刘国忠、沈建华、赵桂芳、赵平安,以及陈颖飞、贾连翔、马楠、孙飞燕。廖名春和彭林参与过部分讨论。各篇考释工作的负责人分别为:《尹至》,李学勤;《尹诰》,李学勤;《程寤》刘国忠;《保训》,李守奎;《耆夜》,赵平安;《金縢》,刘国忠;《皇门》,李均明;《祭公》,沈建华;《楚居》,李守奎。《字形表》由沈建华负责。全部文稿经集体与个别讨论并反复修改后,由李学勤定稿。图版的摄影为李亮、郑林庆和刘祺。全书按照整理报告规范要求编辑印刷,刊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的照片以及放大两倍的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等。

几份竹简中,不仅涵盖了中药方,还对殷朝历史有简要的描述。这是一次对历史研究,对还原历史和古文化研究都非常重要的一次研究。

安徽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简称安大。安徽大学时国家双一流的建设院校,211工程重点高校,是包括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与学、艺术学等是几个学科门类的安徽省重点大学!安徽大学成立于1928年,在1958年合并合肥大学、安徽大学物理系,同年九月毛主席为学校亲笔书写安徽大学四个字。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那么办学历史这么悠久的安徽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呢?其实从安徽大学走出来的名人可不少,小编为你介绍介绍吧。追溯到最早的有上上个世纪就出生的刘文典,刘文典生育1889年于1958年去世,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祖上是安徽怀宁的。刘文典是近现代杰出的文学历史大家,校勘学与研究庄子的著名大家。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和清华大学国文系系主任。他一生都在研究古籍校勘和古代文学,并把研究成果授予自己的学生,他所教学的课程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外至希腊、印度、德国、日本,可谓是包罗万象。在校勘学方面、版本目录学以及唐代文化史研究尤为擅长。代表著作有《海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等。 黄德宽也是从安徽大学的走出来的,1954年黄德宽出生于安徽广德县,前前后后在安徽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吉林大学深造,获得文学学士、硕士以及古文学波什学位,在安徽大学语言文学专业当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担任政协委员,中共安徽省第7届委员会委员,第8届委员会委员,曾经还担任过安徽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省文史研究管的馆长。于2018年初出任清华大学出图文献研究和白虎中心的副主任。还在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开讲啦》中担任嘉宾。小编除了上面两位还有一位想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周群,周群73年出生于合肥,毕业于安徽大学。是中国电视节目著名主持人,1995年开始在《今晚我们相会》这一安徽卫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四年后继续主持安徽卫视著名综艺《超级大赢家》,2002年成为安徽青联委员,次年又被授予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并且被安徽省妇联邀请为春蕾计划的爱心大使,该年又担任安徽省新闻直播《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主播音员。2006年被安徽省推荐担任央视春晚主持人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举行,周群被国家征召进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的国家队,在中央2台演播室做总主持,之后还出书《裙角轻扬》。其实从安徽大学走出的名人远不止这些,但是小编也只能为大家介绍三位小编比较熟悉的人物,还有丁大均、六六、汪静、陈基华、汪家驷等等众多杰出名人,下次有机会小编在为大家一一介绍。

清华出土文献大楼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这一次的成果基本上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拥有了最新的技术。

不足为奇,已经听说过很多学校也发现了坟墓的事情,而这次碰巧是清华而已。

《清华风物》之“图书馆老馆” 2012年11月2日,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岁华诞。90岁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欣然出席。他深情地回忆说:每当有外地朋友来清华,总要去看看这座全中国最讲究的图书馆。 这就是清华人为之自豪的图书馆老馆。它最早落成于1919年3月。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馆藏逐年大量增加。1931年11月,馆舍扩建竣工,新增了中部和西部的建筑,与东部浑然一体。图书馆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不久后,朱自清教授担任了图书馆委员会主席。 尽管“抗战”期间受到极大冲击,但学校复原后,图书馆也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时,除保留下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外,又开始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达135万余册。 宽敞明亮的大厅,深邃宁静的书库,仿照欧美新式避火法建造,地面铺设着厚毛玻璃透光地板,至今仍不失建筑风格上的时尚和前卫。 上世纪30年代,泡图书馆被清华学生戏称为“开矿”。每天开门前,总有不少好学的年轻人在排队等待,准备冲入图书馆去探寻这座藏满知识的宝矿。 在他们中间,就有一位自入学之日起,就立下鸿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奇才——融汇中西、学贯古今的一代大师钱钟书。与他在清华园里相识相恋、结下一生情缘的夫人杨绛先生也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这是西文阅览室大厅东北边的一张长桌。正是在这张普普通通的长桌上,1933年,还是学生的曹禺伏案疾书,在幽幽书香间写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雷雨》。 沿着老馆东侧的环形楼梯漫步而上,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廊。这里现在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一批两千年前的珍贵竹简就保存在这里。一行行古朴的文字在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那悠远而神秘的源头。 几番风雨、百年变迁,不变的是清华学子一贯的严谨和勤奋。 它静静地伫立在这里,永远是清华人精神的家园。

觉得很神奇,看来大家说学校都是建在坟墓上不是空穴来风。古墓开始进行考古发掘的消息传出后,就在清华师生的微信朋友圈中刷了屏,很多同学趁中午和傍晚的休息时间赶去现场观看,紧邻的第六教学楼里也有很多同学在窗口眺望和拍照。“很大一片,现场可以看到探方和墓坑中的人骨,但好像没看到有陪葬品。”一位看了现场的学生说道。清华校园历史上是一座清代皇家园林,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清华园幸免。清外务部为游美学务处上奏获得此地建设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开学,1913年清华学校将近春园等地并入,发展成为今天的清华大学。这不是清华园内第一次发现古墓,过去也曾在多次校内施工中发现古墓。上世纪50年代建设静力试验台、90年代兴建大型结构实验室时,都曾发现单个或成群的古代墓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