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黑龙江政法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黑龙江政法学院学报

都是省级的正刊~学报好些~

当然是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前二者给钱就发,都发烂了

专著《我国缺陷产品立法研究》于2007年3月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论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若干问题研究》发表于《政治与法律》(法律类核心期刊CSSCI)2003年第1期。《技术法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初探》发表于《中国标准化》(科技类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WTO机制下的技术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发表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收录。《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辨析》发表于《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年第9期。《产品缺陷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初探》发表于《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我国产品质量立法的完善》发表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伪劣商品犯罪的经济分析》发表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产品责任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发表于《当代法学》(法律类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食品安全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发表于《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第6期。《治理假冒伪劣的法律思考-一种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发表于《中国标准化》(科技类核心期刊)2005年第8期。《中美缺陷食品侵权之产品责任比较研究——以麦当劳诉讼案为模型的研究》发表于《比较法研究》(法律类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5期。《我国食品召回监管机制的模式选择》发表于《政治与法律》(法律类核心期刊CSSCI)2007年第5期。《效率视野中的食品召回制度》发表于《当代法学》(法律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食品召回之基础理论研究》发表于《中国标准化》(科技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12期。《对我国产品质量法中“货值金额”计算的思考》发表于《标准科学》(科技类核心期刊)2009年第3期。《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价值之法经济学证成》,发表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食品召回责任研究》发表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Food Compan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被CPCI-SSH收录。《Reflec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food recall system in China》入选农业风险与食物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由ELSEVIER出版集团Procedia出版,ISTP收录。《突破与超越—《侵权责任法》46条产品后续观察义务之解读》发表于《现代法学》(法律类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5期。《食品召回制度之法社会学证成》发表于《学术交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011年第3期。《我国食品召回准备金制度建立初探》发表于《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年第9期。

黑龙江政法学院学报投稿

要看看你是谢什么类型的杂志了~~~不过都可以试试的,起码能锻炼自己

都是省级的正刊~学报好些~

随着法学硕士,特别是法律硕士的泛滥,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办了法学、法律硕士,据不完全统计,开办院校高达近300所!部分法学院校的法学、法律硕士的招生名额远远多于本科生的招生。甚至一些以职业培训为主的,师资力量极度薄弱的高校也办起了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已经不再是关乎人与神的学科,已经泛滥成有几名教授或者副教授即可办起的普通学科。下面给大家介绍法学硕士比较好发表的核心期刊有哪些。人民检察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人民检察》(半月刊)自1956年6月创刊至今已走过50余年的历程。是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物、国家法律类核心期刊《人民检察》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宗旨,及时反映人民检察院的工作部署,交流推广各地检察机关工作经验,探讨法学理论、检察理论以及检察制度建设、法律适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详实地记录我国检察事业及相关法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政法学院主办的法学类学术期刊,原名《政法学刊》,1994年改为现名,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甘肃政法学院学报》是法学类专业学术期刊,是我国重要的法学刊物,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省的

黑龙江政法学院学报编辑部

这个要看你的文章的,是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章。要投到对应的杂志。

我发过,知网可以搜到!封面是写是北大核心,在我们学校发写有核心字样的期刊就算核心,就可以申请毕业答辩!

省的

是要评职称吗?写的是什么文章,一般是有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学院学报

[1]尹少成 国外诉讼和解与我国法院调解之比较研究——关于废除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1,(1) [2]王璇 调审分离: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路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毛兴平,刘艳芳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李玥 法院调解制度有关问题探析[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5]徐万鹏,刘芳,喻玫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河北法学,2006,(1) [6]齐爱军 和谐社会下的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邢台学院学报,2006,(4) [7]刘新红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8]邓辉辉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陆金伟 法院调解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模式选择[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0]马艳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11]姜霞 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12]卢勇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13]张珉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以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背景的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2005,(6) [14]郑小明,罗志坚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原因及完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5]白洁 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6]张玉 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6) [17]王国春 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8]胡文文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19]周卫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实例解析[D]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20]张岩 中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21]周耀荣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2]何亚军,施春军 我国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兼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协调与整合[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3) [23]张跃进,江洪娟 法院调解制度价值分析——兼谈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重构[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4]汪振江 法院调解高反悔率现象审视与调解制度的回归[J] 科学经济社会,2011,(1) [25]刘显鹏 和谐社会下法院调解之发展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6]李浩 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7]刘显鹏 法院调解适用范围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8]杨立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探讨[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29]季俊强 构建我国特色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基于我国调解改革实践的思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0]吴志刚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1]李道刚 美国法院建立调解制度的历史尝试[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4) [32]周向明,王静 ADR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塑[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3]李俊杰,甄世辉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构想[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 [34]林争晖 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5]刘金华 论基层法院强化诉讼调解之必要[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6]文晓庆 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7]张辉,张德峰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博弈分析——再论调审分离[J] 时代法学,2005,(3) [38]石先钰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9]高金岭,李富堂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完善[J] 河北法学,2003,(2) [40]刘芳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困惑与出路[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41]钟玲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42]李建玲 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3) [43]张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4]孙富安 论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45]朱琳 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46]韩立军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D]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47]贺柯 新时期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48]赵欣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49]周敏华 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50]刘刚 从司法ADR视角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D] 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

都是省级的正刊~学报好些~

省的

黑龙江行政学院学报

1、《行政裁决辨析》,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6期2、《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3、《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4、《国家赔偿立法探索》,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5期5、《向新的高峰迈进——九十年代我国行政法学展望》,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6、《行政处罚现状与立法建议》,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7、《规范行政行为》,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8、《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9、《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范围》,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10、《公务法人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11、《行政许可权初探》,载《中外法学》1991年第3期12、《论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13、《司法赔偿制度论要》,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4期14、《论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特征》,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3期15、《论行政诉讼听证程序的基本原则》,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2期16、《行政监督与救济制度的新突破》,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17、《对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的反思与重构》,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18、《WTO与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19、《澳大利亚行政法中的程序公平原则》,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20、《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21、《行政许可、登记行为违法的法律责任》,载《法学》2001年第10期22、《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对策》,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6期23、《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国家侵权损害赔偿》,载《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24、《关于收容审查、行政程序及法治原则的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25、《行政法官对国际法的适用》,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26、《公安派出所能否采取刑事强制传唤措施》,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27、《行政赔偿的范围》,载《江海学刊》1994年第5期28、《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制度及立法构想》,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29、《行政诉讼范围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2002年)30、《行政诉讼证据问题研究》,载《证据学论坛》2002年3月31、《国家赔偿法的完善及发展探索》,载《政府法制建设》2001年第2期32、《论行政诉讼中的撤销判决》,载《法学与实践》1990年第5期33、《建议制定行政许可证法》,载《法学与实践》1991年第5期34、《我国立法法应规范的“法”的范围》,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4期35、《荷兰的行政法制度》,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2期36、《国家赔偿法的立法模式》,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3期37、《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38、《中国法治的里程碑--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9、《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40、《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探索》,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1期41、《公安侦查行为行政可诉性研究》,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42、《透视中国的行政审判体制:问题与改革》,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3期43、《法治难题与行政法的任务》,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44、《司法赔偿研究》,载《人民检察》1994年第1期45、《行政许可案件判决方式探微》,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8期46、《析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诉讼范围之必要性》,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47、《公益行政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方式》,载《方圆》2001年第11期48、《澳大利亚行政法概览》,载《法律适用》1993年第4期49、《行政机关赔偿协议程序》,载《法律适用》1994年第2期50、《论对物行政行为》,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9期51、《试论行政诉讼的种类》,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52、《中国行政许可程序解决方案之选择》,载《法制建设》2002年第6期53、《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是严格执法》,载《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54、《正当期望:概念性的分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夏季号55、《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的交织与处理》,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56、《司法独立与宪法修改》,载《法学》2003年第12期57、《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和解决之道》,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58、《中国行政审判体制重构与司法体制改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59、《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方式》,载《法学》2005年第5期60、《警惕执法者规避法律》,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2期61、《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62、《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效力》,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3期63、《立法的民主化及法律监督》,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64、《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5、《创新立法方式提高立法质量的重大举措》,载《中国人大》2006年第5期66、《修改行政诉讼法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67、《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载《人民论坛》2005年第7期68、《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作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的部分讲稿,略有删节。原讲稿执笔人为马怀德、史际春、薛刚凌、刘守文。69、《公益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及提起条件论析》,载于《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70、《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及立法意义》,载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71、《完善城管综合执法需更多智慧》,载于《法制日报》2006年9月5日

1 来稿文责自负。请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及对技术保密等审核内容的证明信。直接通过网上投稿。  2 凡投寄该刊的稿件,该刊将在收到稿件2周内将稿件回执寄出,审稿周期为3个月(以稿件回执日期汁算),如不采用,本刊不另行通知。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请注明作者所在地详细地址、单位的具体科室、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  3 该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人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否则视为作者同意。  4 有关稿件事宜,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联系,稿件刊登后赠阅第一作者刊出杂志2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