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science

发布时间:

湖南师范大学science

在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很不错的院。就业应该还行吧,我有个同学今年毕业,现在在中信湘雅病理科。

就在湖南师大校区内,地点就在长沙市麓山路的“二里半”附近!

华南师范大学science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 近年来,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颂军、钟巍、陈忠暖、肖玲、王为、孙武、刘洪杰、张正栋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游规划、环境演变、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与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态、城市社区、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地理科学学院目前有七位博导,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备注 李保生 教授 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 周尚哲 教授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徐颂军 教授 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钟巍 教授 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周厚云  教授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近期主要从事与岩溶洞穴沉积有关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王为教授现主要从事华南海岸环境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朱竑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历史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杂志编委。地理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王为 教授 罗寿梅 副教授 张争胜 副教授 刘洪杰 教授 张加恭 副教授 夏丽丽副教授  孙武 教授 甄坚伟 副教授 张正栋教授肖玲 教授 胡伟平 副教授     陈忠暖 教授 舒娱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质学报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3、2500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地质学报中文版, 79( 5), 2005,通讯作者;4、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物质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5( 5), 2005, EI收录刊物,通讯作者;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研究,黄山,李保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化发展途径研究,李保生,王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 8(省级)(参编);

华师的专业是按学院分的,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分,有【】的表示是非师范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国学勷勤创新班、综合人才培养文科一、二班、【汉语言文学】法学院:【法学、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化学与环境学院:化学、【综合人才培养理科二班、环境与材料类】体科院: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科学教育、【综合人才培养理科一班、材料物理、通信与电子类】信息光电子学院:光电子学勷勤创新班、【光电信息类、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会展经济与旅游管理类】音乐学院:舞蹈学(含表演、编导方向)、音乐学(含声乐、钢琴、器乐、作曲方向)以上都是大学城的,可能还是有些没写上,另外公管和经管有些专业可能弄混了,知道的筒子轻拍哈

河南师范大学science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属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共享你一个河师大的专业介绍,见附件省级重点学科:一级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光学工程、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化工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水产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史、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工商管理二级重点学科:软件工程、社会学[5]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化学;[6] 一级学科硕士点: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7]  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22个学院,包括一个独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有新乡、郑州校区)[8]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类(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师范)两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与保险精算方向,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非师范,四年制本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功能材料(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制药工程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specialty of biological science生态学专业specialty of  ecology  生物工程专业specialty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师范方向)(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日语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法语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湖南大学science

湖大计算机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排26,与北理,天大相当,在全国高校占上游,985高校中占中游。本科教学质量一般。就业质量一般。报考湖大建议报考以下几个专业:建筑学第九,土木第六,机械第六(包括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第十三。其他的环境工程排名前十,但就业不好。我是湖大学长,希望有所帮助

一、认识“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双一流”有两个主要考虑:一是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二、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坐落在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拥有教职工4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250人,院士12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机械工程。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结果显示,湖南大学上榜31个学科,其中获评A-学科5个,分别是化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A类学科数量居全国并列第35位。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谦逊务实、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科研品格,更将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植根大学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胸怀天下、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湖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实力不俗,甚至超过了很多双一流A类院校,升级成双一流A类院校是合理的。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南岳之麓的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宋代潭州教育之兴的明显标志便是岳麓书院的建立。但岳麓书院的渊源一直可追溯到五代末。那时,茂林修竹、葱笼滴翠的岳麓山林已是士子的习业之所。智等两位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这时已不是仅仅能让“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的简陋学舍,而成了拥有讲堂5间,斋舍52间的规模恢宏的书院。不久朱洞去职离开潭州,书院因一时得不到支持而一度出现“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冷落局面。但到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则知潭州时又恢复了生机。李允则本是儒臣,系唐济南团练使李谦溥之子,少时就以才略闻,后以荫补官,所到之处都致力为民实事,“民皆称便”。他知潭州后,对兴教学身体力行。岳麓书院在李的主持下,很快获得了恢复和扩建。他“尽获故书,诱导青衿,肯构旧址。外敝门屋,中年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请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使书院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以讲学、藏书和供祀3个部分组成的书院规制。书院正式定额为60余人,其他从学者还不在此数,声名渐次传播三湘衡岳之间。朝廷因岳麓书院学有成绩,故采纳李允则的奏请,拨赐御书给书院,所赐之书有《释文》、《史记》、《唐韵》、《玉篇》等各种经书史籍。北宋王禹在《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赞誉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比之孔孟之乡的“洙泗”、“邹鲁”。潭州也从此有了“潇湘洙泗”的美名。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潭州湘阴人周式上任山长。周式“学行兼善,尤以行义着称”。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学规模大为扩展,学额由原来的60余人提高到“数百人”。周式还请知州刘师道扩建斋舍,当时有谭绮作记,可惜原记不存,具体扩建情况难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宋真宗感其学行义着,授周式为国子监主簿,留在朝廷效命。但周式坚请不就,乞求归山掌教。真宗为之动容,乃赠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以表彰他的拳拳执教之心。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吕祖谦、吴澄之说是: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王应。麟之说是: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范成大之说是:徂徕、金山、石鼓、岳麓。马端临之说是:岳麓、睢阳、白鹿洞、石鼓。古人众说纷纭,我们不必拘泥于某家之言,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印象是多么刻骨铭心。 北宋朝廷为了加强思想上的专制,振兴衰落中的官学,拓宽科举取士的途径,曾了4次兴学运动。在官学运动的冲击之下,各地书院遭到了摧折,有的被废弃,有的则改成了官学。同样,岳麓书院也难逃厄运。1097年(绍圣四年)朝廷下令废弃岳麓书院,要将书院改为鼓铸场。在岳麓书院面临着生存威胁的关键时刻,湘阴尉朱辂冒着杀头危险,以“乡校不可毁”为由抗旨不行。朱辂虽官微言轻,但由于岳麓书院名声在外,朝廷也只好作罢,岳麓书院也就幸免于难。岳麓在官学运动中不仅没有沉寂下去,反而纳入了“潭州三学”的“三舍法”教育改革体制,成为荆湖南路的最高学府。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兵革灰烬,什一仅存”,几成荒榛之地。1165年(乾道元年)岳麓书院得以重建。担起重建岳麓重任的是当时的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刘珙也系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重。他知潭州后对发展文教十分重视,“葺学校,访雅行,思以振之”。他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重建岳麓之事,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书院不仅恢复了昔日旧观,而且又有扩建,屋舍增至50楹,并“肖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堂之北”。特别是他延聘著名理学家张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主教岳麓,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数省,人数达千人之多,以致“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为岳麓历史上所未有。南宋另一位大理学家朱熹闻张得衡山五峰(胡宏)学,专程造访岳麓,举行了驰名天下的“朱张会讲”,推动了闽学与湖湘学的交流,岳麓书院的影响也更深更广。诚如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所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继张主教、朱张会讲后,又有胡宏的另一高足彪居正于1167年(乾道五年)主教岳麓,继有事功学派陈傅良于1188(淳熙十五年)年来岳麓讲学,使岳麓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活跃的学术气氛。在陈傅良讲学岳麓的同时,湖南安抚使潘畴再次修葺书院,“广二斋,益额十人”。州教授顾杞亲任山长,并聘张高足吴猎为堂长。1194年(绍熙五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第二次来到潭州,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1222年(嘉定十五年)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以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专程前往岳麓书院主祭朱洞、周式、刘珙。1146年(淳六年)理宗再赐“岳麓书院”额,恢复“潭州三学”。1253年(宝元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又聘吉州理学名家欧阳守道为副山长,开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大力弘扬理学。张季子张庶、侄张忠恕也先后讲学书院。岳麓传播经邦济世之学、倡行伦理践履的学风一直坚持到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书院被毁的最后一刻。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栻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而逐渐演化为官。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我觉得挺好的。因为这两所大学的实力都不错,如果能成为双一流大学自然是很棒的。

湖南大学science论文

湖南大学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第15所国立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校名。2000年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简介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学校简介:湖南大学简称“湖大”,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金砖国家大学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湖南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教育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确立了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经世致用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师生中涌现出39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学校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师资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4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293人,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国家级特殊人才6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4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创新团队9个。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100人次,全球高被引学者32人次。学校环境学校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位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校园占地面积24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典雅厚重的古建筑群与时尚新锐的新建筑体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度融合,被誉为“中国最诗情画意的高校”。历史沿革1949年8月,湖南省解放后,湖南省立克强学院、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归并到湖南大学,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20世纪50年代的湖南大学1952年10月,学校工程学院的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调出,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的地质、矿冶学科和专业组建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撤销,在其址上以湖南大学土木系为基础、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的土木、建筑专业一起组建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同时由湖南大学文教院的中文系、外文系、教育系和社科院的历史系、自然科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系组建成立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而湖南大学其他学科与专业也相继调出至其他高校。1958年5月,教育部会同城市建设部,将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下放,归湖南省领导;6月,在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湖南工学院。1959年,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1960年7月,湖南大学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另辟校址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今中南大学)。1962年,湖南大学中文系、生物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1963年,成为部属重点高校,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5月,湘潭电机学院五个专业并入湖南大学。1965年3月,上海机械学院及南京机械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调入湖南大学。1966年至197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学校停止招收新生。1975年5月,学校贯彻上级“学朝农、办分校”的精神,筹办了湖南大学邵阳分校和衡阳分校,举办了内燃机、电工等培训班,后完全交地方政府管理。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并在全国恢复高考招生。1988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8年,学校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7个二级学院,开设74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有3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7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湖南省重点学科2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科群、电气信息学科群、经济与商学学科群。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分析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教学建设截至2022年3月,学校建有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0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开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3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7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大学机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0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新闻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化学、环境工程。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英语、化学、新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建筑学、电子商务、经济学、保险学、日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市场营销、会计学、行政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思想史、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科举与中国文化、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信号与系统、从自然世界到智能时代、工业设计史、设计的力量、材料科学基础、经济生活与数学、普通物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电机学、电磁场工程运用、计算机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孙子兵法、国际交流实用英文写作、基础化学实验、激光加工创新训练、标准与我们的生活、广告创意学、分析化学、互联网+时代的颠覆与创新、现代礼仪、生物材料伴我行、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知识产权法、综合英语、机械设计、分析化学(1)、创业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拟静力仿真实验系统、DNA纳米探针的制备及检测活细胞内肿瘤相关mRNA。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金融学、科举与中国文化、标准与我们的生活、广告创意学、经济生活与数学、分析化学、互联网+时代的颠覆与创新、现代礼仪、设计的力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从自然世界到智能时代、生物材料伴我行、中外美术评析与欣赏。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搭建创新型学科交叉平台,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训练体系、基于超算平台的大数据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新工科·新设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研究“、三融合三突出一引领”的创新型工程训练平台构建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视域下“智能+”机械类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面向智能制造工程人才“通识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与平台构建、面向绿色高质量建造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和实践。商科国际认证:AMBA、AACSB。省级特色专业:新闻学、工业设计、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工商管理、通信工程、金融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会计学、日语、广播电视编导、经济学、保险学、建筑学、工程力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业设计、金融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科研成果截至2021年12月,湖南大学“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牵头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9项,并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在多个方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一系列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列车、国防航天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2020-2021学年,学校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26项(牵头15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有4篇学术论文被Nature、Science期刊收录;获批超过2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3项,累计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5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年度项目、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共4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项;承担省千万级重大揭榜项目4项。文化传统学校标识校徽1933年,湖南大学确定圆形校徽,其中间由湖南地图、岳麓山、湘江、青天白日及地球等图案构成,周边绘当时湖南大学的校训:忠孝廉节、整齐严肃。作者王强毅在《校徽释义》中指出,“本大学自宋创办岳麓书院以还,历时千载,遗规犹在,朱子所题‘忠孝廉节’,欧阳氏所书‘整齐严肃’,实为本大学历史上之瑰宝。曾经校务会议议决,取为校训,故绘入之,一以循书院之遗制,一以谋发扬我民族固有之精神。本大学为湖南最高学府,位于岳麓、湘江之间、形胜天然,故有湖南地形及山水之表示。本大学在沟通东西文化,发扬国学、科学,保持精神文明,注重物力创造,先本后末,渐及全球,故以湖南边界为外延线,线外绘一地球,自内外延,以完成本大学之旨趣。”1986年,为纪念岳麓书院创建1010周年和湖南大学定名60周年,湖南大学专门设计了校徽,设计者为湖南大学1983级造型设计学生林伟,指导老师为陈涛。校徽以岳麓书院正门为中心,以岳麓山为背景,象征着湖南大学作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办学历史悠久,教育传统深厚。校风湖南大学的校风为“博学、睿思、勤勉、致知”。博学,即“博于问学”,源于岳麓书院注重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特色,要求师生在治学上要广博、深远,善于在知识的瀚海中丰富自己。睿思,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在博学的同时,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岳麓书院教育传统中重思考的特色和要求。勤勉,即要求学生“学而不厌”,是岳麓书院学规中的主要要求,提倡的是一种勤奋刻苦、努力向上的奋发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诲人不倦”,爱岗敬业,潜心学术、乐于奉献。致知,即要求师生“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体现了岳麓书院“务实行”、“重践履”的治学传统和湖湘文化“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特色

是因为湖南大学的师资力量是比较强的,而且培养出的学生也比较多,这代表的就是对湖南大学的肯定。

是211院校,也是985院校。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南岳之麓的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宋代潭州教育之兴的明显标志便是岳麓书院的建立。但岳麓书院的渊源一直可追溯到五代末。那时,茂林修竹、葱笼滴翠的岳麓山林已是士子的习业之所。智等两位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这时已不是仅仅能让“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的简陋学舍,而成了拥有讲堂5间,斋舍52间的规模恢宏的书院。不久朱洞去职离开潭州,书院因一时得不到支持而一度出现“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冷落局面。但到999年(咸平二年)李允则知潭州时又恢复了生机。李允则本是儒臣,系唐济南团练使李谦溥之子,少时就以才略闻,后以荫补官,所到之处都致力为民实事,“民皆称便”。他知潭州后,对兴教学身体力行。岳麓书院在李的主持下,很快获得了恢复和扩建。他“尽获故书,诱导青衿,肯构旧址。外敝门屋,中年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请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使书院初具规模,并形成了以讲学、藏书和供祀3个部分组成的书院规制。书院正式定额为60余人,其他从学者还不在此数,声名渐次传播三湘衡岳之间。朝廷因岳麓书院学有成绩,故采纳李允则的奏请,拨赐御书给书院,所赐之书有《释文》、《史记》、《唐韵》、《玉篇》等各种经书史籍。北宋王禹在《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赞誉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比之孔孟之乡的“洙泗”、“邹鲁”。潭州也从此有了“潇湘洙泗”的美名。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潭州湘阴人周式上任山长。周式“学行兼善,尤以行义着称”。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学规模大为扩展,学额由原来的60余人提高到“数百人”。周式还请知州刘师道扩建斋舍,当时有谭绮作记,可惜原记不存,具体扩建情况难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宋真宗感其学行义着,授周式为国子监主簿,留在朝廷效命。但周式坚请不就,乞求归山掌教。真宗为之动容,乃赠对衣鞍马、内府书籍,以表彰他的拳拳执教之心。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吕祖谦、吴澄之说是: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王应。麟之说是: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范成大之说是:徂徕、金山、石鼓、岳麓。马端临之说是:岳麓、睢阳、白鹿洞、石鼓。古人众说纷纭,我们不必拘泥于某家之言,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印象是多么刻骨铭心。 北宋朝廷为了加强思想上的专制,振兴衰落中的官学,拓宽科举取士的途径,曾了4次兴学运动。在官学运动的冲击之下,各地书院遭到了摧折,有的被废弃,有的则改成了官学。同样,岳麓书院也难逃厄运。1097年(绍圣四年)朝廷下令废弃岳麓书院,要将书院改为鼓铸场。在岳麓书院面临着生存威胁的关键时刻,湘阴尉朱辂冒着杀头危险,以“乡校不可毁”为由抗旨不行。朱辂虽官微言轻,但由于岳麓书院名声在外,朝廷也只好作罢,岳麓书院也就幸免于难。岳麓在官学运动中不仅没有沉寂下去,反而纳入了“潭州三学”的“三舍法”教育改革体制,成为荆湖南路的最高学府。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兵革灰烬,什一仅存”,几成荒榛之地。1165年(乾道元年)岳麓书院得以重建。担起重建岳麓重任的是当时的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刘珙也系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为己重。他知潭州后对发展文教十分重视,“葺学校,访雅行,思以振之”。他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重建岳麓之事,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书院不仅恢复了昔日旧观,而且又有扩建,屋舍增至50楹,并“肖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堂之北”。特别是他延聘著名理学家张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主教岳麓,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数省,人数达千人之多,以致“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为岳麓历史上所未有。南宋另一位大理学家朱熹闻张得衡山五峰(胡宏)学,专程造访岳麓,举行了驰名天下的“朱张会讲”,推动了闽学与湖湘学的交流,岳麓书院的影响也更深更广。诚如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所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继张主教、朱张会讲后,又有胡宏的另一高足彪居正于1167年(乾道五年)主教岳麓,继有事功学派陈傅良于1188(淳熙十五年)年来岳麓讲学,使岳麓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活跃的学术气氛。在陈傅良讲学岳麓的同时,湖南安抚使潘畴再次修葺书院,“广二斋,益额十人”。州教授顾杞亲任山长,并聘张高足吴猎为堂长。1194年(绍熙五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第二次来到潭州,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1222年(嘉定十五年)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以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专程前往岳麓书院主祭朱洞、周式、刘珙。1146年(淳六年)理宗再赐“岳麓书院”额,恢复“潭州三学”。1253年(宝元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又聘吉州理学名家欧阳守道为副山长,开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大力弘扬理学。张季子张庶、侄张忠恕也先后讲学书院。岳麓传播经邦济世之学、倡行伦理践履的学风一直坚持到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书院被毁的最后一刻。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栻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而逐渐演化为官。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