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华肾脏病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中华肾脏病杂志主编

刘必成,中大医院副院长、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肾脏病学会全国委员、江苏省肾病专科学会主任委员、华东肾脏病协作组常委、国际/美国肾病学会会员等,《中华肾脏病杂志》、《Nephron》、《Chin Med J》编委等。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和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

谌贻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2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曾留学美国及澳大利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理事;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并任23家国内、外医学杂志编委或副主编,及《中华肾脏病杂志》主编。

中华肾脏病杂志主编定稿

蒋建平,男,中共党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肾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华肾脏病杂志特约审稿人。

1991年起任主治医师,1995年9月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04年9月任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任肾内科主任助理,1998年3月任肾内科副主任。现为二军大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病研究所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独立培养硕士毕业3名,高级人才班2名,辅助培养硕士和博士5名。荣获三等功1次。目前担任解放军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委员、上海肾病学会委员、青年学组理事;全国人工肝与血液净化协作组委员等学术职务。是《中国内科年鉴 》 编委、肾脏病专业主编,《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等编委,《中华肾脏病杂志》特约审稿人。

印象里是前者的高一些

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

曾发表论文、著作百余篇。曾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医学部分等。1994年参加方圻教授主编的现代内科学编写,任编委,该书已获国家级二等奖。2003年主编“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防治和理论基础”一书,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1952年在上海立二等功、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199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理事。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任第1届常委和2-4届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内科、中华老年杂志编委。现任国外医学泌尿系分册副主编,临床肾脏病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实用内科等杂志编委、美国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国际老年肾脏病杂志)编委。为北京老年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中华肾脏病学会授予卓越贡献奖,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毕增祺教授是我国肾脏病学奠基人之一(获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杰出贡献金奖),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肾脏病防治的第一线,参与并指导协和医院肾脏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及高干保健工作。在我国,1986年,由国家直接指定成立了博士点,率先开展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首先研制了必需氨基酸制剂和肾衰竭的营养疗法,探索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中的意义;首批开展经皮肾活检,在我国最早报告了IgA肾病(中华内科1984年),开展了相差镜下尿红细胞形态的研究。近年来,对老年肾脏病做了一些研究。曾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和理论基础”。作为医学教育家,毕增祺教授于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直接授予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1999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任第2—4届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和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曾任中华内科、中华老年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国外医学泌尿系分册副主编、中华实用内科等杂志编委、和美国GeriatricNephrologyandUrology杂志编委等。曾培养硕士、博士生多人,目前均已成为肾脏学界的中坚力量。

仁济医院是我国较早建立肾脏科的医院之一,学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及开展终末期肾衰一体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为重点,学科是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上海市卫生局腹膜透析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尿毒症诊治中心、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中心,2012年仁济医院肾脏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目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亚洲一流”; 学科宗旨:“病人至上、质量为本、科教兴科、争创一流”;学科方向:“一流质量、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环境”。本学科现有“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亚太地区核心委员”1人、全国级常务委员2人、上海市级主任委员1人、上海市级副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1人、医学会秘书1人、杂志副主编1 人、常务编委2人、编委3人、特约编审3名。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学术梯队,现有医师31名,副主任以上医师10人,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21名。全科硕士生以上学历达90%。是肾脏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点,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博士后导师2名、硕士生研究生导师4名、七年制临床硕士生导师7 名。至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6名,博士研究生13名,尚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3名,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  (一)临床医疗  仁济医院肾脏科由肾脏科病房、肾脏科门诊、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分子细胞(肾病)实验室和肾脏病理室等组成,专科床位59张,年住院病人超过为 3000人次,年专科门诊量逾10万余人次。除了每天开设的专科门诊外,也开设了许多专病门诊(如狼疮性肾炎专病门诊、难治性肾病专病门诊、糖尿病肾病专病门诊、痛风专病门诊、慢性肾脏病专病门诊、腹透随访门诊和肾移植随访门诊和尿路感染门诊等)、另设有专家门诊和特需高级专家门诊和预约门诊,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  肾脏科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研究,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断,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治疗各种疑难及危重肾脏疾病为临床特色,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包括红斑狼疮肾病、糖尿病肾病、肾性高血压等。本学科组研发的“一种肠溶性细菌酶复层微囊制剂及制备方法”对早中期尿毒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推迟了病人进入透析治疗时间,并于2000年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权。黄芪防治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的系列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和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  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替代治疗始终是本学科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1996年起建立了中外合作医疗机构-“仁济NMC血液透析中 心”。本科目前设有东院、西院和南院两部三个血透中心,全部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多功能血液净化机、自动CRRT机及血浆置换机,率先在国内开展一系列新技术,可进行国际上最先进各种血液净化治疗。尤擅长进行高难度、高危、急症病人及老年人的透析;应用单或双滤器血浆置换术,治疗各种难治性肾病、继发性肾病(包括重症红斑狼疮)及肾脏移植后抗排斥治疗。本透析中心不仅注重透析治疗质量,而且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定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病人教育和宣传活动。1998 年起本中心被批准成为“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至今。仁济医院肾脏科连续15年负责统计上海市透析登记数据,因其可靠完整,作为中国唯一的数据为美国USRDS所采纳向全球公布。腹膜透析治 疗尿毒症更是科室的重点特色之一,在国内具领先地位,国际享有盛誉,相关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2012年更被遴选评为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中心。目前有长期随访的腹透患者430余名,血透患者450余名。  (二)科研工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方面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基础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在血液透析方面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多项。“血透患者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与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关系”获199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血透生物相容性系列研究-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在血透中变化及相关分析”获200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着重进行有关腹膜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已完成腹透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卫生局和市级科研项目2项。“优化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的系列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崇高的荣誉。  近年更负责和参加多项科研研究,包括财政部公益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以及国家自然基金等。参与卫生部《血液净化标准操作指南》和《腹膜透析标准操作指南》等的编写。同时参与多项肾脏病的诊疗规范和指南的编写工作。  我科的肾脏病研究室2001年通过了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的评审。2008年起更名为分子细胞(肾病)实验室,并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实验室》。  科研奖项包括:省部级以上成果鉴定:10项,认证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高教局科技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国际腹膜透析学会“青年研究奖”等。  主编《临床治疗学》、《临床肾病分册》、《肾脏病饮食疗法》和《内科门诊手册》、《肾脏病诊治策略》等专著,副主编《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范》,参与编写 《内科理论与实践》、《实用内科学》、《中华内科学》、《临床治疗学》、《实用肾脏病学》( 第1版) 、《营养学-肾脏病部分》、《默克手册-第十七版》、《实用重症监护治疗》、《肾脏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肾脏病学分册)》和《中国食疗学》等专 著。历年来在各种杂志发表了近400篇论文,被SCI和EI 收录30余篇。  学科带头人钱家麒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时兼任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国际腹膜透析学会 亚太地区核心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前任副会长,现任顾问;上海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疗质量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上海市科委成果奖评审委 员。目前还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和临床肾脏病杂志》副主编,《Hongkong Journal of Nephrology》、《中华内科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透析与人工器官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  科主任倪兆慧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任美国肾脏病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血液净化学组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全国委员、上海医学会肾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会副主任委员,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专家、《肾脏病透析与移植杂志》和《中国血液净化 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肾脏病杂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和《诊断学基础与理论》和《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等杂志编委等职务。  (三)教学工作  承担了临床医学生,研究生,进修医生,基地医师和专科医师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博士20余名,硕士80余名。接受来自全国近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逾百位医务人员进修学习。  1997年起连续举办了15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腹膜透析基础与临床”学习班,为国家培养腹膜透析专业人员800余名,2003年被卫生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自1998年始连续负责举办《上海市血液透析上岗培训》学习班。科室也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肾脏病专业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标完成了卫生部《血液透析》视听教材的制作工作。负责八年制、七年制和五年制医大本科生(中、英文班)及大专生以及进修医生临床和前期教学工作。曾获“宝钢教学奖”、多人获校级和院级“优秀教师”称号。  (四)科室管理  科室管理方面及改革方面:肾内科一贯注重科室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人才培养 提高职工素质 ,制定计划、落实措施、营造氛围、鼓励进取。以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优秀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团队精神,培养研究型队伍。连续几年在医院年总考 核排列前茅,并连续几年荣获校和医院先进文明班组,2次上海市医务工会先进文明班组、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2010 年更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2011年优秀共青团组称号。  历任科主任:陈梅芳、张庆怡、钱家麒、倪兆慧。收起

中华肾脏病杂志主编定稿状态

陈楠等:骨成形蛋白-7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转分化影响。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10(5):343- 陈楠:重视肾结石的诊断及内科治疗。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4,10(5):380- 陈楠等:产后发热、偏瘫、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10(5):386- 陈楠:沈平雁。肿瘤化疗药物与肾脏损害。临床内科杂志 2003, 陈楠:俞海瑾。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肾脏损害。中国医刊 2003,38(4):9- 陈楠,张文,陈晓农,任红,潘晓霞,俞海瑾,吴佩,徐耀文,严富洪,谢静远:81例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临床内科杂志 2003,20(4): 179- 陈楠,任红:急性老年性间质性肾炎。中华老年病杂志 2003, 陈楠: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测方法的评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3,2(4):256- 陈楠:肾功能检测指标的评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12:256- 陈楠,张智,王伟铭等:尿中性肽链内切酶:一种新的肾小管损伤标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12:275- 陈楠等:轻链肾病和轻链淀粉样变肾脏损害的临床与病理。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1,17(4): 213- 陈楠,王朝晖,任红,郝翠兰,程枫,张欣欣,陆志檬: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和RNA的存在及其意义。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1): 1309- 陈楠,王朝晖,任红等:bDNA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在肾炎中的应用。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1,17(3): 193- 陈楠,俞海瑾整理:上海地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调查。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1,17(2): 91- 陈楠,潘晓霞,任红等:Alport综合征临床病理研究及基底膜Ⅳ型胶原检测。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0;16:222- 陈楠,李娅,王伟铭等:辛伐他汀对大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9(5): 411~ ZHAO Qing,CHEN Nan2,WANG Wei-Ming,and et Effect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on activity of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gene promoter in mouse NIH/3T3 Acta Pharmacol S 2004 Apr;25(4):485- Pan XX et : Detection of COL4A5 gene mut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lport S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5):1123- Li Xiao,Zhou Tong,Chen Nan et : D J O’Donoghue。Hypertension in renal allograft J Shanghai Sec Med Uni 2002,14(1): Chen N,Pan XX,Chen XN,et Alport syndrome ---An analysis of 22 J Am Soc Nephrol 2000,(abstract) Zhou T,Li X,Hao CL,et al: Significance of P-selectin and intergrin GPIIb/IIIa expression in lupus Kidney Int (abstract)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复合影响因子:695 综合影响因子:515 中华肾脏病杂志复合影响因子:350 综合影响因子:285

中华肾脏病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复合影响因子:695 综合影响因子:515 中华肾脏病杂志复合影响因子:350 综合影响因子:285

刊名: 中华肾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主办: 中华医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7097CN: 44-1217/R邮发代号:46-10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华肾脏病杂志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葡萄籽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导致衰老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 第9期2008年4月24日,全军肾脏病学年会上学术交流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损伤的诊治,《中国血液净化》2009年 第3期;不同肌酐测定方法对MDRD方程在IgA肾病患者中适用性的评价,《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年 第4期;IgA肾病患者尿蛋白成分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年 第3期;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 第2期加深对横纹肌溶解症的认识,《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年 第6期;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治,《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年 第6期;挤压综合征的诊治,《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年 第6期人TIMP-1转基因小鼠肾组织内外源基因功能表型的鉴定,《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年 第3期;积极宣传世界肾脏日,唤起全社会对慢性肾脏病的重视,《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年 第2期;外源性人TIMP-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染色体上的整合及定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6年 第1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年 第1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急性肾功能衰竭,《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年 第1期;丁羟茴香醚对衰老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年 第10期;高血压病引起的肾脏损害,《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年 第10期;肾小管上皮细胞标志物随增龄变化及其意义,《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年 第12期;对活性炭类吸附剂能否用于尿酸性肾病治疗的疑问,《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 第12期;整合素连接激酶在IgA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 第6期盐酸巴尼地平治疗肾性高血压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年 第3期;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表达失衡在衰老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中的意义,《中华医学杂志》2004年 第11期;尿毒症肾性骨病继发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治探讨,《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 第6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4年 第3期;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在老年大鼠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中的动态变化,《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年 第4期;紫癜性肾炎合并膜性肾病一例,《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 第2期;IgA肾病随增龄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预后指标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 第5期;三种基因转导方法在不同代龄复制性衰老细胞中的比较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 第2期;三种不同方法固定的石蜡切片中RNA的分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 第2期;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硬化性肾脏病,《北京医学》2004年 第1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