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语史学报一年几期

发布时间:

汉语史学报一年几期

中国主要语言研究刊物基本信息其他信息目录1摘要2基本信息3其他信息《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言学会主办的大型语言研究刊物,1982年创刊,不定期,1~2年出版 1期,现已出版 3期。基本信息《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言学会主办的大型语言研究刊物,1982年创刊,不定期,1~2年出版 1期,现已出版 3期。每期30~40万字。主要选载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和某些非会员的语言科学方面的论文。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现代汉语、近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文字学、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  《中国语言学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具体编辑工作由执行编委轮流承担。第 1期的执行编委是:朱德熙、周祖谟、王均;第 2期的执行编委是:周祖谟、邢公畹、王均;第 3期的执行编委是:王均、邢公畹、周祖谟。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语言研究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为双月刊。以刊登现代汉语 、近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汉语方言,以及理论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和大学中文系的师生。语言学家罗常培、林汉达、丁声树、吕叔湘曾先后担任过主编,现任主编为侯精一。  《中国语文》于1952年 7月创刊。最初为月刊,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当时除刊登有关汉语研究和文字改革的文章外,还有普及语言科学知识、讨论语文教学、评论一般语文问题,研究介绍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国家的语言学等方面的文章。1957年以后,编辑工作由语言研究所承担。1963年改为双月刊,发表的文章以研究性质的居多,内容也较为专门。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仍以研究性的文章为主。其他信息《语文建设》 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语文刊物,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双月刊。主要宗旨是:宣传、贯彻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语言文字的理论、应用以及中文信息处理问题,讨论并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主要读者对象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级各类学校有关专业的师生、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一般语文工作者和爱好者。现任主编为王均。  《语文建设》于1986年 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月刊,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于1956年8月创刊。最初的刊名是《拼音》,1957年8月改名为《文字改革》。随着文字改革形势的发展,《文字改革》一度改为半月刊。1966年被迫停刊,1982年复刊。复刊后的《文字改革》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仍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办,主要刊登汉语研究、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学知识、语文教学以及一般语文问题等方面的文章。《语文建设》及其前身《文字改革》,在普及语文知识、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进行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指导语文应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办的语言研究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 2月创刊,季刊,主要刊载汉语方言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方言研究者、方言学教学者和方言学爱好者。现任主编为李荣。  《方言》 每期大体有一个中心内容, 如概况描写、语音分析、词汇记录、语法研究、本字考释、方言比较、分区论述等等。1984年以来刊登的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文章和地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民族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语言研究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2月创刊,1979~1981年为季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工作者。现任主编为傅懋。  《民族语文》的宗旨是宣传国家关于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中的理论及实际问题。发表的文章还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双语研究和民族语文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关学术论著的介绍、评述等。《民族语文》先后设立了“中国民族文字”、“中国民族语言概况”、“中国民族语言话语材料”、“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等专栏,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和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诸语言的比较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此外,比较重要的语言研究刊物还有:《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创刊,不定期,已出版13辑,主要刊登北京大学中文系师生的语言学论文,内容比较广泛,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学研究刊物。《语言研究》,由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主办,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创刊,半年刊,主要发表语言理论、汉语史、文字学、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尤其重视语言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是一种大型的语言学研究刊物。《语文研究》,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室主办,语文出版社出版,1980年 6月创刊,季刊,主要刊载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语文教学、文字及文字改革等文章, 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研究刊物。《国外语言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 2月创刊,先为双月刊,1981年改为季刊,主要刊载介绍、翻译、研究、评论国外语言学重要论著的文章。《中国语文天地》,由《中国语文》杂志社主办,语文出版社出版,1986年 2月创刊,双月刊,主要发表一般语文问题研究、语文应用、语文教学、语文评论、语文书刊评介等文章。《外语教学与研究》,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主办,1957年创刊,季刊,主要交流外语教学信息、评介国外语言学理论、推荐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成果。《语言教学与研究》,由北京语言学院主办,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1977年 2月创刊,先是不定期,后为季刊,主要刊登语言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研究、 汉语和外语对比、汉语词汇统计、汉语句型分类、词义辨析、虚词铨释等文章,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较大影响。《语文导报》,由杭州大学中文系主办,《语文导报》杂志社出版,原名《语文战线》,1985年 1月改为现名,月刊,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语言学部分,主要刊登介绍、评论语言学研究新观点、新成果、新学科的文章,综述语言学各学科的研究情况和学术讨论情况。此外,还有延边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语学习》(双月刊),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主办的《语文现代化》 (不定期,已出8辑),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的《写作》(月刊)等。  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刊物,主要有: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学习》(1977年10月创刊,月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 7月创刊,月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小学语文教学》(1980年 5月创刊,原为双月刊,1985年改为月刊)等。免责声明头条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意见反馈©2020

《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汉藏语学报几年一期

专著(1) 黄成龙 2006[2007]《蒲溪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书评:向柏霖[法国] 评《蒲溪羌语研究》,《语言学论丛》,2010年第4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 LaPolla, Randy J with Huang C 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ermany: Mouton de Gruyter Press(2003年由德国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出版)。书评:Thurgood, G Review of 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glossary by Randy J LaPolla with Chenglong H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 Burman A1: 107-Vajda, Edward J Review of 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Glossary, by Randy J LaPolla with Chenglong H linguistlist-org-issues-16-(3) 孙宏开 黄成龙 周毛草 《柔若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书评:HANDEL, ZEV Review of Rouruoyu yanjiu [A study of Rouruo] by Sun Hongkai,Huang Chenglong, and Zhou M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 147-(4) 黄成龙 《羌语荣红话音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编著(1) 张曦主编,黄成龙、蓝广胜副主编 《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书评:王明珂[中国台湾] 羌族文化重建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文化经典》,2010年5月12 日。张黎 灾难后的再生 《中国民族报》,2010年7月16日。(2) 张曦 黄成龙 《中国羌族》。 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博士论文Huang C A Reference Grammar of the Puxi Variety of Qiang,PhD dissertation,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4年9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论文)。论文黄成龙 藏缅语存在类动词的概念结构 《民族语文》,2013年第2期。黄成龙 白语名词范畴化—语义与认知探讨,《白语研究论文集》,王锋、王双成主编,上海中西书 局,2013年, 约5万字。黄成龙 普米语研究综述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黄成龙 羌语、普米语、史兴语、崩尼-博嘎尔语、白马和柔若语6种语言文字研究史,《中国民族语言 文字研究史论》(南方卷,上册),朝克、李云兵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约4万字。黄成龙 羌语、普米语、史兴语、崩尼-博嘎尔语、白马和柔若语6种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索引,《中国民 族语言文字研究史论》(索引卷),朝克、李云兵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约2万字。黄成龙数字多媒体记录汶川县羌语资料库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羌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 会文集》,唐远益、陈兴龙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约1万字。黄成龙 白马语研究综述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黄成龙、李云兵、王锋 纪录语言学--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科学》,2011年第3期黄成龙 羌族的酿酒工艺及其酒文化,《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10期。黄成龙 羌语的施事者及其相关标记,《语言暨语言学》(收录SSCI、A & HCI、LLBA、MLA期刊),2010年第2期,页249-295。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黄成龙 羌语的非施事者及其相关标记,《语言学论丛》,2010年第41辑。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张麟声 黄成龙 日本语の「も」と羌语の「lə」についての覚书 大阪府立大学人文学会『人文学论集』第28集,页151-159.黄成龙 羌语方言土语及其活力,《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张曦主编,页177-197。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黄成龙 羌语研究回顾与展望,《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张曦主编,页198-21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黄成龙 徐世梁 羌族语言和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需求调查,《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张曦主编,页96-109。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孙宏开 周发成 黄成龙 关于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加强羌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意见,《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张曦主编,页141-14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Huang C Shared Morphology in Qiang and Tibetan,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V 75。大阪: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黄成龙 羌语的话题标记,《语言科学》,2008年第6期,页599-614。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黄成龙 羌语子句的关系化手段,《民族语文》,2008年第4期,页19-31。Huang C Relativization in Qiang,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 4: 735-768。台北:中央研究语言学研究所。黄成龙 王术德 蒲溪羌语的话题-评述结构,《语言暨语言学》,2007年(第8卷)第2期,页519-551。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黄成龙 余文生 羌语关系子句的类型,《汉藏语学报》,2007年(创刊号)第1期,页143-161。Evans, Jonathan P and Huang C Vowel Harmony in Ronghong Qiang: Bottom up!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CRLAO),Vol 2 (2007): 147-186。LaPolla, Randy J and Huang C The Copula and Existential Verbs in Qiang,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集刊》V 2, N 1: 233-248。香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黄成龙 羌语的名量词,《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页16-27。黄成龙 语法描写框架及术语的标记,《民族语文》2005年第3期,页23-33。Huang C Aktionsart and Aspects in Qiang,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Courses on 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编,2005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LaPolla, Randy J and Huang C Adjectives in Q Adjective Classes: 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 by R M W Dixon and Alexandra Y Aikhenvald, 306-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黄成龙 羌语名词短语的词序,《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页26-34。黄成龙 羌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报告中国部分》,200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黄成龙 羌语的存在动词,《民族语文》,2000年第4期,页13-22。黄成龙 羌语的音节弱化现象,《民族语文》,1998年第3期,页59-67。黄成龙 羌语动词的前缀,《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页68-77。黄成龙 羌语音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黄成龙 羌语音位系统分析刍议,《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页48-51。黄成龙 羌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94年第2期,页181-189。黄成龙 羌语复辅音的演变,《羌族研究》,1992年第2辑,成都,四川。黄布凡 余小平 黄成龙 羌族的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张联芳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水书文本整理问题初探》,《文化遗产》(林香、代世萤、张振江),2013年第1期 2012 《水族卯节的当代变迁》(代世萤、张振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2012 《双星水族的建房习俗》(代世萤、张振江),《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2012 《水族村落的民族传统空间结构》(张振江、杨槐、代世萤),《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 2011《水族村寨空间结构中的家族制约因素》,《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2011《三洞水族使用巫术的原因初探》(张振江、苏慕烽),《思想战线》,2011年第3期。 《贵州荔波现代水族体质研究》(李法军、李云霞、张振江),《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1期。2003.《近五十年来广东地区语言变迁大势》(与陆镜光合着),澳门,《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125-133。  2003.《香港开埠初期的华人族群与族群关系》,周大鸣、何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新视野》,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193-211。  2002.《普通话在广东:语言、社会、人》,周大鸣主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55-168。  2002.《华侨与华南大方言中的外语借词》,周大鸣、柯群英主编《华侨与地方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67-98。  2001.《“妈妈考”补说》,(香港)《中国语文研究通讯》,总第59期:54-58。  2001.《普通话在广东: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与语言声望的差异及其解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62-65。  2001.《香港粤语中表钱财义的“水”》(合作),《方言》,第4期:79-86。  2001.《一种基于经验基础的语词接触理论》,李如龙、苏新春主编《词汇学研究与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99-131。  2001.《香港粤方言的“水族词”》,李如龙、苏新春主编《词汇学研究与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147-169。2001.《原始汉藏语/原始藏缅语构拟的现状》(译文),戴昭铭、陆镜光主编《语言学问题集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65-281  1999.《广东语言的人类学研究》,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第5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76-180。  1999.《三水瑶乡》,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591-601。  1999.《粤方言中的英语借词》,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惠州话、梅州话、广州话的200词对应》,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油岭八排瑶语中的汉语借词》,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汕尾的经济文化变迁》,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  1996.《广州市繁体字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广州社会》,第2期。  1996.《语源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概念失误》,《中州学刊》,第6期。  1996.《港式中文初探》,《当代港澳》,第2期。  1996.《试论人口迁移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南方人口》,第2期。  较为远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珠江三角洲实行双语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6年第021号。  《高储蓄:成因、风险与对策》(合作),《广州城市金融》,1996年第4期。  《沙门的汉语研究》,《广东佛教》,1996年第6期。  《佛教传入与反切的生成》,《广东佛教》,1996年第4期。  《英语委婉语的语义构成》,《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6年第37号。  《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审美的特点与原因》,《青年探索》,1996年第3期。  《在珠江三角洲实行双语体制》,《同舟共进》,1996年第5期。  《英语委婉语中的借指委婉语》,《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5年第019号。  《试论广东境内的多言现象》,欧初主编《岭峤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汉语佛教词汇的构成与来源》,《广东佛教》,1995年第1期。  《汉语佛教借词的两个问题》,《广东佛教》,1995年第6期。  《乐昌县志方言志》(合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借词与文化背景》,《中山大学学报丛书》,1994年第012号。  《灵璧县志方言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学报一年几期

大约是每年6期~是双月刊~在北京电影学院正门外的书报亭里有卖~

武汉理工大学报貌似一个月三期,余区一期,马区两期

汉语史学报25

《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汉语历史语言学· 2002,句法结构的嬗变对副词和形容词的语法标记发展的影响,《语言学论丛》第25辑,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2,词汇化、惯用语化和语法化之关系,《现代中国语研究》第4期,日本。· 2002,论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外国语》第1期,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1,汉语史上疑问类型学转变的机制和过程(合作),《中国语文》5期。· 2000,汉语动词重叠产生的历史动因,《汉语学报》1期。· 2002,双音化趋势对动补结构形成的影响,《语言研究》第1期。· 2001,动补结构产生的具体句法环境,《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日本。· 2002,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er System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Morphosyntactic particle de in Chinese, Language Sciences (England)V 1, 1-· 2000,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对现代汉语否定词系统形成的影响,《语言研究》1期。· 2000,量词系统的建立对复数标记“们”语法化的影响(合作),《当代语言学》1期。· 1999,动补结构的发展及其对句法发展的影响,《中国语言学论丛》2期。· 1997,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合作),《国外语言学》第3期。· 1997,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合作),《中国语文》2期。· 1998,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共性及其历史渊源(合作),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3: 53-70, USA· 1998,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期。· 1998,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合作),《中国社会科学》6期。· 即出,汉语名量词重叠式发展的历史,《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 即出,汉语的有定范畴与量范畴之关系,《语言研究》。· 即出,语法的规律与例外,《语言科学》,科学出版社。· 1998,‘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 (合作),《语言研究》1期,页40-54。· In press, With Charles L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and the Morpho-syntactic Particle DE Historical Morpho-syntax in Chinese, by Charles Li and Alain P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ut of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421410)· In press, *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Copula SHI in Pre-Qin C Historical Morpho-syntax in Chinese, by Charles Li and Alain P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ut of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BR-9421410)(2)现代汉语语法· 1990, ‘V得C和V不C使用频率差别的解释’,《语言研究》2期,页68-74。· 1991,‘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3期,页167-174。· 1992,‘论现代汉语的“体”标记’,《中国社会科学》6期,页183-201。· 1992,‘汉语动词的定量化与其肯定性质’,《清华学报》(台湾)新22卷第3期,页255-278。· 1992,‘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动词成分’,《语言研究》2期,页41-50。· 1993,‘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 (合作),《中国语文》6期,页401-409。· 1994,‘谓词的定量与肯定’,收入邵敬敏主编的《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页43-56。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Aspect in Modern C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56-· 1995,‘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期,页1-10。· 1996,‘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语言研究》2期,页1-12。· 1996,‘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与疑问句式的交错关系’,《汉语学习》5期,页10-15。· 1996,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the Shape-based Classifiers in Modern C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 V · 1997,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Wh-elements in C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 25, N 1, pp 131-· 2000‘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汉语教学》1期。· 1997,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6期。· 2001,形状量词的认知基础,《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 2002,论汉语句法结构和词汇标记之关系,《当代语言学》1期。· 2001,怎样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汉语学习》6期。· 2000,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点,《现代中国语研究》2期。· 2000,汉语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结构,《语法研究和探索》10期。· 2000,现代汉语谓语结构的有界性及其历史成因,《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94-30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第11辑。· 2001,汉语的主语和话题之辨,《语言研究》2期。· 2001,汉语的限定和非限定动词,《世界汉语教学》2期。· 2003,形容词的数量特征对其句法行为的制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2002,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北京。(3)汉语音韵学、文字学和词汇学· 1989,现代汉语的否定性成分,《语言研究》2期,页12-21。· 1991,说“碴儿”和“茬儿”,《语言教学与研究》1期,页58-63。· 1992,同一词和反义词的区别与联系,《汉语学习》1期,页28-34。· 1995,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中国语文》3期,页230-240。(4)汉语方言研究· 2002,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方言》117-126页。· 即出,汉语方言语法的类型学相关性,《汉语学报》,商务印书馆。(5)汉语教学研究· 1990,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汉语学习》3期,页18-22。· 1992,‘一+量+没+动’=没+动+一+量’,《学汉语》九月号,页21-22。· 1993,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汉语学习》4期,页12-16。· 1995,“呢”的语法意义及与疑问代词共现的条件(合作),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 30: 71-83, USA。· 1997,疑问代词在其它问句形式中的用法(合作),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2: 75-82, USA。· 1997,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汉语学习》6期,页3-6。· 1999,篇章对语义和句法变化的影响,《汉语学习》3期。· 1998,指示代词和结构代词之间的历时关系,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 33, USA。(6)英语、书评· 1994,英语否定性词语的语义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1期,页16-19。· 1995,《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国外语言学》2期,页17-22。(7)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Parallelism, Irregularity and Structural Compensation in Shi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美国) V · The Effect of Grammatical Changes on Poetic FormsA Study on the Padding Words in Yuan V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美国), V

汉语史学报26

1、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2007年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梵汉对音概说,古汉语研究1995年1期3、鸠摩罗什译音研究(声母部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4、施护译音研究,《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5、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1期6、梵汉对音与上古音研究,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5期7、鸠摩罗什译音的韵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1期8、唐代的秦音与吴音,古汉语研究2001年2期9、《高僧传》标点指误,古籍研究2001年2期10、“和尚”的语源及其形义演变,语言研究2002年1期11、“毗岚”的流变及其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二辑12、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复旦学报2002年4期13、余校本《广韵》补,古籍研究2003年3期(与曹洁合作,第二作者)14、唐五代关中诗人律诗失律现象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2期15、《可洪音义》札记,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6、唐代音义所见方音考,语言研究2004年2期17、《三国志》裴松之音注浅论,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5期18、《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兼与晚唐诗人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2期19、《齐民要术》特殊注音浅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2期20、《可洪音义》注释的内容及其特色,佛经音义研究――首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p256-27121、点校本《魏书》校补,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总48),232-237,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2、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4期23、中古佛典翻译中的“吴音”,古汉语研究2008年2期24、中古汉语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25、唐末以前音义文献中的“轻重”及其涵义,中国音韵学——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南京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26、汉藏对音千字文(一)(二)(与张涌泉联合校录),《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八卷,中华书局2008年8月27、唐代文献中的指示代词“这”字――兼论“这”读去声的始见年代(第二作者),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巴蜀书社2009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负责统稿。商务印书馆,1979年初版,1993年修订版。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唐诗语言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出版社优秀科研成果奖);《蒋绍愚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三卷,刘坚、蒋绍愚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古代汉语》(三册,与郭锡良等合编,北京出版社,1981-1983年。获国家教委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近代汉语研究》(胡竹安、样耐思、蒋绍愚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近代汉语研究(二)》(蒋绍愚、江蓝生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2002——2007年主要论文1、《读〈广雅疏证〉札记》,《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82、《“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论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语言学论丛》第26辑,8。3、《古代汉语词汇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福建教育出版社,94、《唐诗三百首》,《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中国纺织出版社,45、《魏晋南北朝的“述宾补”式述补结构》,《国学研究》第12卷, 126、《李白杜甫诗中的“月”和“风”》,《语言文学与资讯》,(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2。7、《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GmbH,48、《从“尽V——V尽”和“误V /错V——错V” 看述补结构的形成》, 《语言暨语言学》,第5卷,第3期,6。9、《汉语颜色词的历史演变》,《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四,台北,中研院语言研究所,10、《关于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史学报》,第5辑,5。11、《从{走}到{跑}的历史更替》,《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诞论文集》,中研院语言所/美国华盛顿大学,8。12、《汉语“天”的意义的演变》,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Hermes Acadamic Publing & Bookshop A/S, O April 13、《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4、《从助动词“解”、“会”、“识”的形成看语义的演变》,《汉语学报》,2007年第1期。15、《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16、《东南西北》,《语苑撷英(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