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满族历史文献馆馆长

发布时间:

满族历史文献馆馆长

中国中央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负责明清和明清以前历史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目、编辑研究、查阅利用、修复复制等工作。馆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华门内北侧,总建筑面积76余万平方米。其前身为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51年改称故宫博物院档案馆,1955年12月移归国家档案局领导后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1958年6月改称明清档案馆,1959年10月并入中央档案馆称为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1969年明清档案部又改属故宫博物院,1980年4月重归国家档案局领导,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两代中央和部分地方机关档案共74个全宗,1000余万件,其中除明代档案3000余件外,主要是清代档案,包括1607年至1911年以及溥仪退位后住在紫禁城和寄居天津时期形成的档案。绝大部分为汉文纸质档案,也有满、蒙古、藏文档案和清代早期形成的少量满文木牌、满文老档等。这些档案绝大部分已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编目,能够提供查阅利用。馆内设整理编目部、保管利用部、编研部、满文部、技术部、《历史档案》杂志社和办公室等机构。全国明清档案目录中心也设在该馆。该馆所存档案基本已对外开放利用,供国内外各单位和个人查阅。1951年以后,先后编辑出版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等40余种各种专题史料汇编。还利用馆藏档案文献编撰出版了《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清季中外使领年表》和《清代地方官制考》等4部专著。馆刊为《历史档案》。 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邢永福。

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启功《墓志铭》

满族历史文献馆

建州女真,在前是 黑水MOHE的女真

满族历史悠久,两千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吉、靺鞨,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称作"白山黑水"的广阔地区。黑水株鞠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6年,皇太极继位称帝,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进关,统一全国。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明王朝的腐败,再加上李自成的暴动,加速了汉族最后一个王朝的灭亡,举而代之的是中国北方的满清王朝。他带领中国进入了另一段强盛时代在明王朝本世纪(十七)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万平方公里,而且仍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华民族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民族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至少,注意一点,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具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满族人民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早在17世纪中叶,康熙派遣满族都统彭春率领八旗子弟,驱逐沙俄侵略者;18世纪,乾隆派满族大学士福康安进藏,与西藏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廓尔喀军队的分裂阴谋活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象陈翰章、王光宇、关向应、关化新、伊俊山等英雄人物。满族人民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满族知识分子比较多。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著作家老舍、著名书法家启功,著名京剧表演家程砚秋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满族风俗习惯的传说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他们很早以前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早期女真族的风俗习惯,保留至今载于史书的不多。后来的风习,如祭万历妈妈、敬狗、祀乌鸦等均是努尔哈赤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传说,迷信色彩很浓,流传于民间,成为满族所尊崇的风习了。 盛京地区关于"老罕王"的轶闻很多。传说努尔哈赤在青少年时候,由于家境破落,他曾投到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当差。由于努尔哈赤聪明伶俐,李总兵把他留在帐下当亲兵。有一天,李总兵突然接到皇上的"圣旨",说天上紫微星下降人间,东北地方有天子象,便派李成梁缉捕。光阴如箭,很快过了半年,未能发现未来"天子"的踪迹,因而使李成梁整天闷闷不乐。这天,他叫亲兵努尔哈赤给他打来洗脚水,为他洗脚,李成梁十分得意地说:"你看我能当上总兵,就是因为我脚上长了七个黑痣。"努尔哈赤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不瞒帅爷,我脚上也有七个红痣呢!"李总兵听过,大吃一惊,但未动声色,心想,我寻找多时的真命"天子"原来在我的身边,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很高兴地回到卧室,向他的爱妾梨花说:"皇上叫我捉拿的人就在我们眼下,你赶快叫人准备囚车,把努尔哈赤解送京师,领赏!"这番话弄得梨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急忙问道:"大帅你今天怎么啦,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明白!"于是李成梁把方才的事又对梨花细说一遍。梨花暗想,如果把努尔哈赤这个青年送到京师会被杀头,太可惜了。她沉思片刻,忙陪笑说:"大帅这回又得加官进爵了,我恭喜你!"她表面上恭维李总兵一番,暗想如何解救努尔哈赤脱险。这天夜里,她见李成梁早已睡熟,悄悄地爬起来,到门房叫醒了努尔哈赤,把李总兵要把他解送京师领赏一事告诉他。努尔哈赤吓得一身冷汗,便忙跪倒在地说:"夫人相救,实是再生父母,他年得志,先敬夫人,后敬父母。"梨花催他赶快逃跑,努尔哈赤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偷骑一匹大青马,仓皇地向长白山驰去,平时他豢养的老黄狗,也悄悄地跟他一路而去。 第二天,李成梁不见了努尔哈赤,到后院一看大吃一惊,自己的爱妾梨花用白绫吊死在柳树之下,立即省悟,勃然大怒。叫人把梨花解下来,将她全身脱光,重重打四十大板,然后派人去追赶,并要一定将努尔哈赤捉回。 据说满族在每年黄米熟了那天,即梨花夫人上吊那天,在门前插柳枝,以示对拯救他们祖先努尔哈赤的梨花夫人的敬意。不仅如此,过去满族祭扫时,开始先进行灭灯祭扫,传说就是祭祖梨花夫人的。因其死时赤身,为了避羞,所以熄灯祭扫。从那时起,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就成了满族风俗习惯,一直传下去了。 且说,努尔哈赤跑了一夜,人困马乏,想要下马休息一下。他刚要下马,忽听后面人吵马啸,这一定是追兵上来了,一拍大青马,又向前跑去。也真怪,这匹大青马如风驰电掣一般,后来,大青马浑身是汗,气喘吁吁,活活累死在地。努尔哈赤惋伤地说:"如果以后能得天下,决忘不了'大青!'"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时,改国号为"大清",遵照努尔哈赤的生前诺言。 努尔哈赤的大青马累死了,只好徒步逃走,但是李成梁的人马对他追而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他了,他急中生智,便钻进前面的草甸子里。追兵赶到眼见那片草甸子呆呆地站在那儿,真是望洋兴叹啊!过了一会儿,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火烧掉这一片草甸子,努尔哈赤必被大火烧死,回去也就交差了。顿时间火光四起。这时努尔哈赤已经跑得筋疲力竭,躺在草地上就睡着了,他那知道大火就要烧到头上。当他醒来觉得自己在水泊中躺着。忙站起来一看,周围的草都已烧光了,只有自己心爱的老黄狗累死在自己身旁。他明白了这一定是黄狗跳到泡子将身子弄湿,再回到自己身边,将草和衣服弄湿,才使自己保住了命,可是黄狗已累死了。他顿时痛哭流涕,并对黄狗说:"黄狗!你救了我的命,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你,我要叫我的子孙永远不许杀狗、吃狗肉,不穿戴狗皮帽子和衣服" 努尔哈赤掩埋了黄狗后,又听有人在追赶他,回头一看,果然追兵又追上来了。原来,追兵正往回走,其中有一人说:"我们回去再看看,如若烧不死,我们就不好交差了。"于他们又回到草甸子仔细察看,并没有见到努尔哈赤的尸体和骨灰,他们顿时意识到,一定跑掉了,就向前追来。努尔哈赤正在慌忙行走,忽听身后有官兵吵闹声,心想这回可完了,准死无疑。就在这时刻,只看满天都是乌鸦向他扑来,他忙匍甸在地上,想要躲过乌鸦再跑,那知道有些乌鸦用嘴叼着他的衣服不放。这时追兵已赶到,他索性就躺在地上装成死人,一动不动。说也奇怪,有不少乌鸦落在他身上,追兵赶到一看,说:"真晦气",这么多乌鸦正在叼啄死尸寻食,没有理会又向前追去了。乌鸦救了努尔哈赤,他对乌鸦说:"老鸿啊!老妈!我永远忘不了你们救命之恩,将来我要得志,逢年过节,我要杀三千蛮人剁成肉馅喂你们!"现在辽阳以北,有一个地方叫老鹞滩,据说就是因努尔哈赤在那里遇救而起名。 努尔哈赤从李成梁家跑出后,几次危险都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从此之后,他又寻找自己的生活之路去了。 一天,他走着走着,来到长白山,遇到八个弟兄,是挖参的。他们一见面很投缘,很快结成了兄弟。努尔哈赤在深山老林,经常遇到野兽的威胁,他每天手中都拿着一根索拨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形影不离,据说这根索拨棍,帮助他渡过不少难关。一遇到困难,他就用杆子祭天,请天公保佑。努尔哈赤当政后,为了不忘过去,就在清宁宫前立了一根索伦杆子。用它来祭天,这就是满族立索伦杆子的来由。 以上,传说努尔哈赤当上"大汗"之后,为了不忘前言,就给满族子孙立下了几条规矩。其中有三条已是固定化了,成了满族人人皆知的风俗习惯。 一是满族人家在正房西山墙外,立有"万历妈妈"的祖宗龛子。这是为了纪念梨花的,即传说中的"万历妈妈"。一切祭祖,都象对待祖先一样。但是,梨花因是汉人,不是本族,所以,龛子设在门外,真正的祖宗龛子是设在正房西屋的西山墙上;二是满族人不杀狗,不戴狗皮帽子,不吃狗肉。谁要戴着狗皮帽子到满族人家祖宗龛子跟前,就被看作污辱自己的祖先一样;三是满族人家大门左侧都立有索伦杆子。杆子上有斗,富贵人家是用银子做的,普通人家是用锡做的,里边放有五谷杂粮,这里不忘老鸦救罕王之恩,喂老吗吃的。①在这三条之中,"杆子祭天"不仅满族人民家中常设,而且清政府也设有固定的"杆子祭天"场所,在清宁宫门前"竖神竿,长丈余,顶冠锡盘。"用来祭天,一般春秋两季举行祭祖。此外,凡遇有重大事件或兴师远征,也要举行祭天、祭神、祭祖等活动。后改在堂子庙举行,因而也叫做祭堂子。其后堂子祭仪式也越来越复杂了。"每年三月初一***、九月初一***俱立竿致祭,亲王、郡王、贝勒每家各祭三竿;子、镇国公、辅国公,每家各家二竿;镇国、辅国、奉国将军每家各祭一竿,无爵宗室不祭。""每年三月初一***俱立竿,皇上亲往致祭。是***卤簿大驾全,设内掌仪司官,设皇上行礼坐褥于堂子正殿内一,前圆殿一,上具礼服于正殿、圆殿林前,行一跪三叩头礼,请五大臣惧排立不随行。礼祭毕,上在丹陛上西傍正坐,公以上亦在丹陛上分翼排坐,进祭物,饮祭酒毕作乐还?quot;。更有趣的是,"祭时着肉斗中,必有鸦来啄食之,谓为神享。"接着开始"跳大神","跳神者,或用女巫,或以家妇,以铃系臀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两口致颂祷之词,词不可辨。祷毕跳跃旋转。有老虎回回诸名色供祭者,猪肉及飞石黑阿峰。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质腻掺以豆粉,蘸以蜜,跳毕以此遍馈邻里亲族,而肉则拉人于家,食之以尽为度,不尽则以为不详。"这种古老的祭扫,到后来逐渐形成了满族的萨满教。 努尔哈赤占领沈阳后,萨满教风行一时,竟然成为后金的国教。萨满教在满族、蒙族中间广泛流传,甚至在农村穷乡僻壤,也为不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信奉。萨满教没有教义,更没有什么经典,纯属一种原始迷信宗教,但它在当时,却十分流行。这种落后意识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用以麻痹落后民族。清王朝灭亡后,直到新中国诞生前,时隐时现仍在落后地区兴风作浪,为反动的封建会道门所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程度的提高和识别是非能力的加强,这种落后的宗教也就***益被淘汰了。除此之外,满族还有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当时民间谚语云: 关东城,三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睡觉头朝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一般住房,南、西、北面有火炕,俗称"弯子炕"。比较讲究的富贵之家,皆有火地,取暖防寒。它南北对开窗扇,外糊高丽纸,从外面开关。据说:满族在最早的时候,成年人都去劳动,只将孩子留在屋内,窗从外面开关,可以防止野兽闯入。纸糊在外,似有外表美观之意;人们睡觉头都朝外,也有防止野兽伤人的意思;小孩出生后,都睡摇车。小孩睡上摇车,经妈妈轻轻推摇,很快就能入睡。凡睡摇车成长的孩子,因长年仰面而睡,枕骨皆平。因此,人们一见人便知是东北人。 现在,这些满族风俗习惯,早已成为历史了,只有适于时代发展的风俗,尚保留至今。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明王朝的腐败,再加上李自成的暴动,加速了汉族最后一个王朝的灭亡,举而代之的是中国北方的满清王朝。他带领中国进入了另一段强盛时代 在明王朝本世纪(十七)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万平方公里,而且仍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华民族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民族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至少,注意一点,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具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 满族人民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唐朝的时候,满族叫沫呵,分为两支:黑水沫呵和粟莫沫呵。后来好象是黑水沫呵统一了满足就是后来的女真建立了金政权,公元1234年被元朝灭亡,再后来就是明朝后期了,努尔哈赤统一满足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再后来就是清朝

满族历史文献馆电话

伊尔根觉罗。我也姓赵,也是满族,不一定和你是一家,仅供参考。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其他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本来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满族喜爱的娱乐活动还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十八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世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如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俗称"避煞神"。男方也同时用彩车迎亲,两车中途相遇,外辕相错,新娘由兄长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肠、火锅、酸汤子、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公尺,宽5公尺,两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满族八大姓有: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祜禄氏。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日常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满族历史文献资料馆

全民族介绍

满族(满文: 拉丁化满文:manju),旧称满洲族,古称女真,为生活在现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西伯利亚广大地区的通古斯民族之一。在古代汉语文献中被称为女真或萧慎,一般认为该民族起源于西伯利亚。也有人认为是在中国史书中曾经被泛称为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民族的一部,《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黑水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同时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关灭明,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改满洲为“满族”。清代的满洲侍卫现在的满族人口中,大部分为父母一方有满族血统或者祖上据查还有满族血统,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祖先为汉军(或朝鲜、蒙古)旗人。满族有语言满语和文字满文,辽(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统一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并灭北宋占据中原地区,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后来由于金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最后在明末彻底消亡。经过金一代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朝的覆灭,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汉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迁入,满洲类似完颜是女真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朝鲜及辽东汉人。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是先前明时的女真人(金亡后,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满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满洲之外,譬如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完颜部的后裔也不一定就是满洲人,不少完颜部的后裔融入汉人,而完颜部本身也在继续分化,产生了不少新的部落。直到满洲形成后并没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并与蒙古结盟后,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到清朝后期,满族贵族逐渐汉化,已经很少使用满语,民国建立后,满族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人口与分布人口超过1000万,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现在满族人主要分布在:(1)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北京及邻近的河北省,(清代规定北京内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长城以内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驻防的战略要地。[编辑]历史上的分布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宁夏(3509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凉州(1105人)。[编辑]语言满语为满族本民族语言。现代满族普遍使用汉语,除了一些学者还能应用满语外,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家,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编辑]风俗习惯 满族剪纸艺术在东北地区仍可见到许多满族的风俗习惯。如食物中的酸汤子、酸菜、粘豆包、血肠、萨其马等。满族人禁忌狗肉。从前嘎拉哈是满族儿童的一种游戏。[编辑]民族特征典型的满族人中,两眼间隔较近,直鼻,长方脸型的较多,肤色较浅。满族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达到40%强(这一比例在汉族中是20%)。由于满族在清代的支配统治阶级地位,满族较之中国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平。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满族每一万人中的大学学历者有1,2人,全国平均水平为0人,汉族为1人。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满族为41%,全国21%、汉族53%,,满族的数据远远低于中国国内的其他民族。[编辑]服饰 满族服饰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原为四侧开叉,便于骑射。男子成人后要剃去周围的头发,编发辫垂于脑后。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旗袍,围白丝巾,梳京头和“盘盘髻”,戴三个耳环,腰间挂长手帕。[编辑]宗教早期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虽然萨满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数的满族人则和多数其他汉人一样,属无宗教信仰人士,少部分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即藏传佛教)。[编辑]参见女真族 满洲 清朝 满语 中国东北 满洲国 锡伯族

建州女真,在前是 黑水MOHE的女真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约九百多万)。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于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人”之说。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民族的统称。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 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发蓝等特征。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 古老、勇敢勤劳的通古斯--满语族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曾几度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数千年前的肃慎(相当于中国周王朝时期)、挹娄(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勿吉(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渤海(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女真(从中国北宋至十六世纪)以至最后的满族都是通古斯--满语族在历史上的称谓。(注:以下简称“满族”) 满族的先世在有历史记载时起就已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广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数次建立的国家曾一度称雄于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曾经象雄师一样地在亚洲的舞台上怒吼。其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曾令世人所瞩目。 1、满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一个强大的国家--渤海国 公元七世纪末,满族的先世在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东北的大部、朝鲜半岛的北部及俄罗斯的南滨海地区。境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为上京龙泉府(今中国黑龙江东宁县东京城镇)。渤海建国二百多年,生产力很是发达,曾被邻国(中国)敬畏地称作“海东盛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虽然现在有些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篡改历史,说什么“满族先世建立的渤海国不是独立的国家”等等,我们只要看一下历史就会知道,渤海国并非一个地方政权,他拥有自己的官属、军队、司法、赋税和独立的外交,享有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所应具有的一些权利,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如在当时中国的政府入侵的时候,渤海国的领导人当即派人交涉,据理力争,最后在无奈之下还诉诸武力,以?卫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权益。后契丹人兴起,渤海国亡。 2、满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二个国家--大金国 公元十一世纪末,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中的一位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达的领导下,击败了辽国,在阿什河畔称帝,建立了大金国。大金国的建立,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国家。 后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无理挑衅,导致了大金国和中国的战争,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虽然野心很大,可是军队实在是不堪一击,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就被大金国打败了,1126年灭北宋,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地区。原中国的政府领导南迁到临安(即今天中国的杭州)。而大金国的首都则迁到了燕京(即今北京市)。 有关于这段历史,今人仍然将其大加歪曲,说什么“大金国是什么地方政权,宋金战争是一家内部的兄弟间的战争”云云。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清楚,这绝不是什么“内战”而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首先,我们知道,所谓“地方”是相对于“中央”而言的,如果没有“中央”则“地方”就无从谈起。那么我们让先来看一下当时的记载吧,在中国被大金国打败之后,中国每年向大金国进贡一批数额巨大的物资,并称大金国为“亲邦”而自称为“子邦”,这样看来的话大金国到成了“中央”了(不过大金国并为将自己视为中央,他仅仅是把中国视为自己的一个附属国而已)。另外,南迁的中国政府中的领导人仍念念不忘地要“收复国土”,还有,那个被称作“民族英雄”的岳飞,口口声声地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一个极度仇恨满族人,恨得都要吃满族的肉喝满族的血的人,能说他将满族人视为了自己的“兄弟”吗?能说这是“兄弟间的一场战争”吗?此外,就是到了今天,中国人仍然将岳飞称作为“爱国将领”,如果说是一个国家的内战的话,又怎么是“爱国的”呢?还有人说其是“统一”祖国的“正义”的战争,那么既然都是“一国内部的”了,大金国不也是“统一”的正义的战争了吗!事实是,以前的中国人从未将满族人视为自己的同胞,我们无法从任何一部历史文献中找出“中国人称满族人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字,相反,所有的资料都显示出来的是“中国人将满族人视为外国人,中国将满族建立的国家--大金国视为外国”这一事实的记载。 3、满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三个强大的国家--大清国(即大满洲国) 大金国被蒙古人打败后灭亡,满族的社会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内乱之后的十五世纪,出现了一位满族历史上的又一伟大的人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由于受到了中国的挑唆(中国认为一个不统一的满洲更适合它的需要,因此利用一切的手段对满洲的内部进行挑拨),满洲的很多部落因此连续地发生内战,导致了满族内部的分裂。当时的满洲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 努尔哈赤即出自建州女真,由于其在少年时期就看清楚了中国的真实面目(即言尔无信、极端虚伪、目光短浅、外表强大实则虚弱),所以努尔哈赤在以后与中国作战的时期内才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部署。努尔哈赤从1583年起兵,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616年的时候又建立起了一个满族人自己的国家--大金国(别称是满洲国,为了与满族先前所建立的大金国相区别故称“后金”),在建国期间,满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数次击败了中国军队作出的干扰满族统一活动的军事举动。建国后,中国贼心不死地想把满洲这个再次新生的国家扼杀在摇篮里,其不仅在很多方面对满洲进行渗透和挑拨,并且在其在以上方法没有取得效果的时候竟然诉诸武力,对满洲这样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进行侵略。所幸的是,满族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齐心对外(象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中满族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入侵的中国军队就体现出了满族的团结),终于使中国的阴谋没有得逞。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同年其第八子皇太极即位。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别称仍然是满洲国),在这前一年(即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他正式告谕天下,定“满洲”为女真诸部的统一称谓。

满族历史文献馆开放时间

为方便广大读者,我馆实行全年365天开馆,平均每周开馆时间达73小时冬 季: 8时——18时   周三: 8时——12时夏 季: 8时——20时   周三: 8时——12时注:办证处:8:00-16:00 少儿阅览室:8:00-17:00

首都图书馆全年无休,上班时间为上午九点,关门时间为晚上七点三十分(国家法定假日为五点),七层综合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到周六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少儿综合阅览室、北京明德少儿英文图书馆、少儿多媒体阅览室、@学习中心的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日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吉林市图书馆又推迟到了8月中旬,真是吃黄粮,不管民间疾与苦。

冬季开放时间,早八点半到六点半,周一上午闭馆,下午1点开馆。春节具体休息时间还没公布呢。还是建议早点去,寒假大学都不开放,高中生也放假,人多些。另外给你推荐个收费的莫言自习室也不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