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

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开展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三个学科领域的创新研究,形成了农业信息监测与预警、农业经营风险分析、食物安全仿真决策、农业数据获取与虚拟技术、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技术、农业智能控制技术、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组织与数字图书馆技术、农业知识管理与服务、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在智能农业技术、农业监测预警、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以科技创新能力、信息服务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建设为核心,承担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平台、部委重大专项等研究任务,在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业信息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 2 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 ,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必要条件。在对北京市农口各单位和京郊各区县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特对目前北京市在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的现状做一简要概述和分析。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分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除了用于科学计算之外 ,现在主要指各种农业智能专家系统、模拟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DSS)、诊断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以及… 2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必要条件。在对北京市农口各单位和京郊各区县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特对目前北京市在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的现状做一简要概述和分析。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分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除了用于科学计算之外,现在主要指各种农业智能专家系统、模拟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DSS )、诊断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 )以及以 3S技术(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的精准农业。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了“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 “小麦栽培管理计算机专家系统”、“猪遗传评定及规模化猪场管理专家系统”等 15 个领域的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并已在北京地区建立精准农业示范区,同时还建立了北京农业智能信息网。农民只需在网上将自家种的作物、周边环境情况输入网络,就能得到因地制宜、因苗管理的“种地配方”。截止 2000 年底,京郊已有150 个乡镇与北京市农科院专家决策系统实现联网,先后已有 53 万户农民受益,受益农田面积达 27 万 hm2,增加产量 8700 万kg ,增加产值 1 亿多元。此外,小麦和玉米计算机专家系统已经在京郊11 个主要产粮区实现联网,直接覆盖面积达 7 万余 hm2,被确定为国家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在 1999 年科技部组织的全国综合评比中,北京示范区居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 ,降低成本4%-8% ,增加效益15%-30%。北京市水利局的“怀柔水库大坝安全诊断系统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可对怀柔水库大坝浸润线实施自动监测。应用GIS技术对官厅水库进行防洪减灾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预期效果。北京市农业局的GPS导航飞机防治麦蚜技术、基本农田地理信息系统( GIS )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RS(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也在顺利进行。北京市林业局目前正在以 GIS 技术为基础开发建设“北京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的地理系统”。北京市水产总公司于 2000 年完成了“智能水产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项目的研究,并且在“十五”规划中已经将“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研究”、 “渔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智能水产养殖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分析与建议: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专家系统,但大部分软件还是单机版,不能在网络上使用,而且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在技术集成、作物生长机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化,系统决策的准确性与实用性还有距离,建议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适合北京地区生态环境及品种特点的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包括诊断系统和作物模拟系统),范围应扩大至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且应以网络应用为主。2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现状及分析1 北京市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北京市是我国农业信息建设发展最快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0 年 6 月,北京市农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已经达到 37 台,网上流通也已经悄然兴起。据对郊区 14个区(县)和市属 7个农口局、总公司不完全统计,目前拥有小型机 1 台,网络服务器 116台, 各种品牌型号计算机 3200 多台,其中 586以上机型 2000 余台。此外,北京市对郊区电信网进行了建设,截止至 2000 年 6 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信网(包括电话、有线电视、光缆等)的普及率已经达到 94% 。郊区已经建成光缆 6000 多km , 由市郊延伸到县城、小区、乡镇及较大的行政村,基本覆盖了整个郊区。到 2000 年底,北京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及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的雏形。经过“八五”、 “九五”的重点发展,北京市郊区 14个 (区)县 、部分乡镇、 7个市属农口局、总公司已全部上网,并有 35 个单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系统。北京市已建立并形成了全国一流的信息通道,为进一步实现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2 主要农业信息网络概况( 1 )北京农业信息网(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制作,于 2000 年 8 月 1 日正式开通,是以发布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和实用技术以及其它综合信息的大型农业专业网站,包括21 个一级栏目和 32 个二级栏目,主要内容有:北京农业纵览、决策参考、数据发布台、种植参谋、养殖顾问、市场动态、实用多媒体、供求天地、远程教育、咨询热线等,此外还提供国内外主要农业站点的相关链接。( 2 )北京城乡经济信息网( )由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主办,包括12个主栏目, 50 余个分栏目,既包括农业新闻、 政策法规、分析预测、结构调整等宏观信息, 也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招商引资、科技智囊(本栏目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等微观服务信息。( 3 )嘉 蔬 苑( )由北京市农业局和中国农业大学 7@0实验室共同开发。主要针对北京郊区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库分类、整理,同时还提供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咨询,该项目获得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DRC) 及Pan Asia Network, S 国家科技攻关 019 项目组大力支持及资助。( 4 )北京农业远程教育网( 或)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建设,于 2000 年 5 月 12 日正式开通运行,并对怀柔县开始直播教学,其课件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系统采用课程直播和网上点播两种教学方式,这标志着国内第一家直接对农民开展远程教学的现代化的农业远程教育网络的诞生。设在市农科院信息所的农业远程教育直播教室,安装了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机、音响等教师使用的设备和专业摄像系统以及基于 ISDN 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与远程接收教室实现交互式授课。各接收教室可根据授课内容和上课时间组织基层有关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听课,学员在课堂上可随时提问并与专家进行交流。( 5 )北京农业精品市场( )从 1999 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在首都电子商城注册了名为”农业精品市场”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是目前全市唯一的以为农产品产销服务为主的网站。农业精品市场推出的热卖商品,从蔬菜、水果、水产补品、鲜花,一直到饮料、保健品,商品包罗万象。为了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农业精品市场还推出电话购物、Email 、传真及在线支付四种运作模式来方便广大消费者。农业精品市场在一般介绍企业和产品产销信息(电子商情)的基础上,对那些质量和包装没有异议、 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还可开展网上交易、网下配送,是面向 21 世纪的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交易方式。( 6 )北京乡镇企业信息网( )主要包括政务信息、联合供求、招商引资、特色专业村、合作项目、政策法规、合作区、乡镇网上招商等。3 北京郊区信息网络建设情况至 1998 年年底,北京市各郊区(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农业信息中心,并联入因特网。在为郊区农民提供及时完整的农业信息的同时,各区县又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不同方面实现了突破。例如:密云县实施信息门市化工程,即在设立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同时,为17 个乡镇购置电脑等设备,帮助他们建立起农业技术咨询的门市部,可为农户提供及时的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平谷县利用北京市科委的信息平台建立了平谷县大桃信息网络项目,该项目包括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和户外大型显示屏,使果农和客商直观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怀柔县率先与市农科院信息所合作开通了农业远程教育系统,为广大农技人员提供实时直播教学,内容为该县急需的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及当前农业热点问题。总之,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各郊区县均已具备了上网条件,信息快速路的基本模型已经架好,更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适用、实用信息以及对农民的信息化普及教育。分析与建议: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但不足之处是各个网站(主要是各个单位)之间,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和信息共享协议,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况,因而造成了各网之间缺少沟通、 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项目重复建设、各网站的数据量(信息量)小、投资主要用于购置硬件而造成硬件资源浪费(硬件量多,但受经费制约,性能只好弃最好而求其次)设计不够精细和规范、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的时效性差的现状,建议由政府牵头,统一制定农业信息网络规范或原则,将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共建,形成北京市农口上下贯通、资源共享、统一对外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以促进首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 农业数据库的建设现状与分析建立数据库是发展信息事业的一项基本工程。目前北京市建成的农业数据库主要有:(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建立了《北京市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北京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等20 余个数据库。目前处在建设中的还有《果树、 蔬菜植物保护数据库》、《设施栽培数据库》等。( 2 )北京市林业局现正在建立由林业基础资料数据库等 7 个公用数据库、干部档案库等 4 个专用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群等9 个专业数据库组成的北京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库。( 3 )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建立的《北京市农口高级人才库》、《北京郊区招商项目库》等 39 个数据库。( 4 )北京市物价信息中心建成的《“菜篮子”数据库》,包含全市 30 多个集贸市场、6大批发市场、 18 个副食品商场的粮油、肉、蛋、菜主要品种的每日或每周零售、批发价格,以及上千种烟、酒、粮菜、海鲜、调味品价格。分析与建议:虽然建库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数据库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纵观北京市农口,相对农业网络来讲,数据库的数量还是很少,且数据量也远远不够,数据库的制作技术也不够先进。未来 10 年,数据库技术的改进将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一个优先领域。北京市应在农业网络数据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开发出一批具有北京市特色的能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依据的数据库。4 农业多媒体制作现状与分析中国的声像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起始于 1980 年。进入 90 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它将图形、图像、声音、影视等多种媒体技术综合集成,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多媒体技术。目前,北京市农业多媒体制作成果主要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建成的“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它是以数字化和数据压缩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数据库,采用 MPEG--4标准对视音频进行压缩编码,用 SQL 语言建库,网上传输采用流式媒体传输(视频流)技术,检索网页用 ASP 语言和HTML 语言编写。除数据库外,该所还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另外,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也开发了一批农业多媒体信息系统( VCD )。这些都为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分析与建议:目前,我市的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其产品开发都是刚刚起步,但由于它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决策得当等特点,一经面世就成为农业推广工作及科普工作的一个先进手段,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来讲,我市农口在多媒体制作技术方面力量还很薄弱,产品还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制作尚欠精良,应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力度和投资力度。5 农业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与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建设,为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图书馆以新型的信息存贮技术、高效的信息管理手段、以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和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以及高度的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必然领域。目前,北京市的农业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只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图书馆在做这项工作。针对北京农业的特点,该图书馆以现有的馆藏资源和数据库资源为基础,以农科院院域网为运行条件,实现了图书馆编目、典藏、检索、流通、统计等业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建立起标准化馆藏资源数据库,现已完成农业、生物两大类中文图书共 8 万条数据的录入工作;在此基础上,该馆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工作,现已建成了农业电子阅览室,备有10 多台性能先进的计算机(PⅢ667),且全部接通因特网,采用 Windows NT 操作系统管理光盘塔和硬盘镜像,将光盘库、硬盘库和服务器等设备有机结合一体,建立了一套简捷快速、可扩充、高可靠性、支持局域网和 Ineternet的综合性服务网络,现已存储信息 100 多G(相当于收藏 10万字一册的图书 50万册)。分析与建议:农口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配套设施及软件设施都还不齐备,与先进的图书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数字化图书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尚缺乏海量信息来支撑,数据库的内容还很不完全。建议积极投入资金,针对服务于北京农业生产的这一地域特点,建立立足于北京、立足于农业科学研究、立足于为京郊农业发展服务的拥有大批特色馆藏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的先进的数字化首都农业图书馆。6 北京市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现状与分析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及推广人员创造的一种智力资源,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农业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它对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信息容量和质量。我国早已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特别是从开发和活化农业信息资源中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在当前网络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纸质印刷型文献改为“纸质印刷型文献+ 电子(数字化)文献 + 网络信息资源”三种文献信息并存、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的新型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农口各单位共有图书近 40 万册,期刊近 20万册,其中外文期刊 2 万册,科技成果档案千余卷,工具书 2000 余种,各类电子出版物 20余种, 网上信息资源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目前散布在各个单位。分析与建议:信息量虽然大,但是分布不均且杂乱无绪, 信息重复冗余度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生产加工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标准,不适应现代决策体制的要求。为充分利用北京市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京郊农业生产服务,满足农业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建议由政府牵头,选择适当的农业图书馆或是信息中心,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收集、 分析、加工提炼、贮藏、开发利用等手段,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优化,并实现数字化存贮,网络化发布,以便提高用户对农业信息的保障率。争取在两年内初步建成北京地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载体形式多样、权威性的农业数字信息资源中心,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检索。7 北京市农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了一支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的集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发布为一体的专业信息服务队伍。但其人员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的高学历精兵强将却不多。分析与建议:在积极吸纳人才的同时,有的放矢地组织各种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信息技术发展形势、信息服务手段及情报调研培训,建立一支业务水平强、专业素质高的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的力度及质量。总之,北京市虽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急需制定统一的规范、避免低水平的项目重复建设,加强农业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保证北京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摘自《北京农业科学》2001年第1期--------------------------------------------------------------------------------

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研究

? 根据上述职责,郑州市科学技术局设11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郑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科技动员办公室)? 负责局机关政务工作的综合协调及制度的制定;负责机关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督办查办、宣传、新闻发布及重要文件起草;负责办公自动化日常管理、保密、信访、安全保卫和计划生育工作;负责软科学研究计划中的科技管理工作研究;拟订全市国防科技动员工作中、长期计划、规划;指导全市国防科技动员准备工作,协调解决国防科技动员工作的有关问题。? (二)组织人事处(机关党总支)? 承担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的人事工作和机构编制工作;负责系统内干部管理工作;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负责系统内离退休老干部工作。? (三)政策法规处? 拟定全市科技发展政策,会同有关方面推进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草地方科技法规、规章草案;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开展软科学研究;制定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协调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编纂郑州科技史志、科技年鉴。? (四)发展计划处? 研究全市科技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全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科技发展年度计划;提出科技经费配置建议,协调规划和计划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全市科技研发中心建设;负责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布局、指导和监督;负责全市科技兴贸工作;承担相关科技评估和科技统计工作;拟定全市基础研究规划和政策;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五)科研条件与财务处? 负责市级科学事业费的预、决算,监督检查科学事业费的使用和管理;研究拟定科研条件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规划;编制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基本建设计划;负责局机关财务管理;监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负责局属单位财会人员培训、考试工作。? (六)科技人才开发与对外合作处? 拟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拟订全市对外科技合作的政策、措施及规章制度;负责全市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全市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负责对外科技宣传工作。? (七)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研究提出全市工业领域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及产业化政策;组织实施全市相关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推荐和管理工作;负责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牵头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推荐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技术创新试点、示范企业。? (八)农村科技处? 研究提出全市科技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全市相关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计划;负责管理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导农村重大科技产业的示范;指导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涉及农村的科技工作。? (九)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管理处? 拟订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政策,拟订科技成果管理、评审和奖励的政策和制度;统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负责全市科技奖励工作;负责全市科技档案的管理和科技成果保密工作;负责技术出口项目的技术审查和保密审查;负责管理技术贸易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指导和协调技术贸易活动;负责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统计等工作。?(十)社会发展科技处? 研究提出全市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综合示范工作;指导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的科技工作;推进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科技工作。? (十一)院校科技合作处(郑州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办公室)? 研究提出院校科研发展规划以及年度科研计划;制订、实施与院校开展合作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组织、推进与市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院校科学研究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收集院校科技成果及推广应用工作;负责我市院士候选人初选的推荐工作;负责在郑院士的联络和服务等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着当今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各国都把促进技术创新作为本国重要的战略选择。高等院校是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肩负着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的网络资源优势,以学校的学科专业集群体系为基础,以学校的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为对象,构建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支持和服务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平台的构建,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咨询与服务。具体包括:第一,学科专业导向下的信息分类平台。依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建立分学科专业的网上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学科专业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图书信息资源系统);第二,专题研究导向下的信息分析平台。依据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建立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专题研究信息咨询与服务平台(专题科研项目系统、专题研究成果(专利、著作、论文等)系统);第三,课题研究导向下的查新咨询平台。主要满足教师科研工作中的资料搜集及成果查新(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查询系统、三大检索论文查询系统、研究成果查新系统等)。图6-4 科研管理工作总体思路与框架一、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展与演变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知识储备库,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现代信息载体的变革与更替,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深化,图6-5给出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展演变轨迹(图6-5)。从图6-5中可以看出,伴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及演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途径、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先后经历了以纸本为信息载体的文献服务到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服务,又到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主体的知识服务;伴随着服务形式和内容的发展及演变,在服务对象上也出现了市场细分,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表现出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服务方式和服务途径的灵活与便捷化,服务手段和过程的无形化;在这些发展演化进程中,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也不断地由实体图书馆向虚拟图书馆转化,由此进入了一个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知识服务。在这种新模式下,传统管理上的有效维护馆藏品、整理资料、管理图书等图书馆的功能已变得不再准确,知识提供则是图书馆功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对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供知识服务,经过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的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正在从传统的提供单元文献及信息向知识导航、知识评价、信息咨询等转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系统进行知识的融合、重组等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才能适应新时代高等院校科技工作的需要。图6-5 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发展演变示意图二、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务需求分析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是新信息、新知识、新成果产生的重要源泉,同时,这一研究过程也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当前的新信息、新知识及新成果。然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面对浩如烟海来源于不同渠道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甄别、加工、分析与处理,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途径,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建立知识图书馆,探索知识服务模式下和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新的服务功能及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构成特征和要求,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务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服务领域上,特定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系统和详细的科技信息需求。即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既要涵盖不同学科专业科研工作的科技信息服务需要,又要结合本单位科研工作的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开展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科技信息服务;第二,从服务深度上,由普通的信息查询到特定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具体的知识服务需求。从科学研究的要求上来说,普通的信息查询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现实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信息查询功能上,必须结合学校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图书情报资源,在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重组、整合、发酵和创新等过程,为研究者提供具有更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途径和思路;第三,从服务理念上,由被动服务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需要从“面向资源”到“面向交流过程”再到“面向信息用户”的方向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要强调用户的地位和能动性,需要根据用户的目的、要求和行为方式来理解及设计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以形成有机融入现代信息和知识环境的服务系统或模式;第四,从服务方式上,由大众化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即现代高校图书馆需要从服务对象无差别化的“批量生产和批量供应”向服务对象细分化的“订单式生产和供应”方向转化,通过MY Library提供专门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通过个性化服务平台,针对不同对象的专业特征和研究兴趣,提供个性化推送及实时咨询等服务。总之,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现实需要和网络、信息、知识等传播媒介的巨大变化,客观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构建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及研究需求、基于知识服务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服务与支撑。三、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依据上述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务需求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在内外网络资源及知识和信息收集与整理、存储、加工与集成、参考咨询、联系与协作等方面的功能优势,构建高等院校基于知识服务的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图6-6)。本系统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①服务对象系统。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梯队及研究者的递阶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层次的主要服务对象。从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规划设计服务对象的总体特征来看,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服务对象为高校的科研工作,但这一对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加具体的研究对象(包括: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和研究者(包括:研究梯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各个参与研究人员)。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应以学校特定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即研究对象)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兼顾研究者的总体需要和个性化需求;②服务中心系统。本中心系统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知识服务中心、资源服务中心、查询服务中心、个性化服务中心和共享服务中心。知识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特定领域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及其整理加工成果;资源服务中心用于提供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资源;查询服务中心主要侧重于相关研究成果的查新与检索;个性化服务中心可以就某一研究方向或课题的整个研究队伍为对象,也可以就各个具体的研究者为对象,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个性化服务;共享中心可以通过校际共享,开拓校外科技信息资源;③服务平台系统。按照上述服务中心系统的功能分区,依次设立了知识组织平台、知识转移平台、知识创新平台、数字资源检索平台、科技文献查新平台、科技文献检索平台、MY Library平台、学术研讨平台和校际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科技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的模块化;④科技信息系统库。分别按照知识表示与编辑、知识重组与聚类、知识整合与增殖、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研究成果查新系统、在线咨询系统、个性化推送系统、学术研讨厅、校际科技信息系统链接等方面设置专门系统库,以满足不同方面功能的实现。当然,本系统库可以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相应的系统库;⑤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系统。内含有服务需求分析、服务层建设、操作层建设、知识库建设、系统维护与更新等功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优势,保障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服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建设、系统链接、技术支持、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图6-6 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规划设计框架图四、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运行中的相关问题第一,要优先和重点开展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开发。高等院校包含有众多的学科专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必须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优先及重点选取优势学科、强势研究领域、特色研究方向进行建设与运行;第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须要建立服务对象与服务系统之间完善的互动管理模式。平台系统服务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科研人员与系统分析设计及服务人员在科学完善的互动管理模式下的有效交流、沟通和融合,及时了解科研需求,不断丰富与改进系统功能;第三,通过校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在各学校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盟、图书馆之间的网络链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扩大各个学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应用规模和范围,提高平台系统的利用率及利用效果;第四,努力提升图书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开展学校特定学科专业科技信息服务,客观上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的图书馆服务人员,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平台系统的建设水平及实施效果,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第五,注意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图书馆、专业院系、科研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与人员联合行动,分别从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学科专业研究领域与方向的规划、科研信息需求的内容和要求、平台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协作,才能保证平台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顺利实施;第六,注意平台系统信息资料的充实、更新和完善。高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形势的变化及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其相关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修订、调整、充实、更新与完善,保证系统的适用性和持续性,实现系统不断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新形势下学校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科技文献平台建设

如何做好科技图书资料室知识管理工作的探究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摘要:图书资料室作为一个弘扬先进文化的前言阵地,有着鲜明的专业特征,不仅在教学还是科研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下面就对科技图书资料室的知识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希望可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1 前言        院系资料室是学校图书馆的延伸,更是开展院系工作不可或缺的辅助机构,其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地双重任务。在资料室的工作中,图书资料管理员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资料室的建设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地复合型人才。资料员地知识更新及素质提高更为重要。        2 图书资料室的管理现状        1 滞后的服务手段        目前图书资料人员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应付借借还还打扫卫生上,管理不规范,一些人借书太多长期不归还,使图书资料难以深层次管理与开发,客观上制约了图书资料室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编目、借阅、流通登记和图书资料整理等一般性的服务工作,而对充分开展利用文献资料,编写教学科研需要的二、三级文献、专题资料和咨询服务、跟踪服务等高层次服务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体现不出图书资料室的学术性质,也使文献资料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 严重短缺的经费        资金短缺影响相关设备购置,制约着图书资料室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进程,影响着图书信息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经费是保证图书资料室各项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近年来图书资料大幅度涨价,学校所拨经费更显短缺,严重影响图书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图书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图书资料陈旧率与日俱增,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        3 萎缩的整理功能        由于长期以来对图书资料人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以至于图书资料室仅具有流通、阅览功能,处于“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状态,业务的单一使图书资料室的职能萎缩,整体功能也在不断下降。        3 科技图书资料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措施        1 建立数字信息数据库,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知识和信息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递与共享。新形势下,知识管理在科技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建立数字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科技图书馆可以建立多个领域的知识资源信息数据库,与各大图书馆进行协调,实现资源上的合作与共享,从而扩大科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丰富科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源渠道,实现知识资源的传播。另外,科技图书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注重收集其他科技图书馆的优秀管理经验,并加强对科技图书馆优秀管理经验的学习,将这些优秀的管理经验融入到知识管理体系当中,实现优秀管理经验的共享。2 创新图书馆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新形势下知识管理在科技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科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方式融入到科技图书馆管理的各项环节当中,使科技图书馆管理能够更加科学,提升图书馆管理的实效性。例如在为科技图书馆员工分配工作任务时,要首先为科技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图书馆的总体工作目标以及当前的任务实施情况,使每一位员工能够清楚当前自己所完成的任务情况以及他人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增加员工之间的配合,减小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并且可以借助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科技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        3 管理员自身素质是图书室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        1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资料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资料管理人员做好资料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它影响着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2很强的业务能力        第一,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目前。计算机通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终端设备,向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资料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信息检索存储等技术。现在的院系资料管理人员除面对各种载体的文献外,还要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这就需要他们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网上科研信息进行查询、核实、存储并整理。所以资料员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会影响其服务水平。        第二,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资料员具有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科技文献情报的服务水平。如果资料管理人员能熟练运用外语。即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国外科研信息的最新资讯。并对各种价值的科研信息进行系统收录整理,就能为教学科研人员有效节省查找国外科技信息的时间,使教学科研人员、学生尽早获得有价值的教学科技信息。为院系的教学科研提供打破无国界的文献资料服务。        4 加强与读者间的交流,及时反馈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与读者间的交流,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问以及开设意见箱等方式,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读者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并对当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和调整,借助信息的力量,实现图书馆的全面、综合管理,更好的展现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价值,实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4 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资料室的管理工作必须要与社会协调共进,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好服务的工作,真正将图书室地科学管理方法做好,进而满足借阅者的需求,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使得图书发挥最大效用。参考文献:[1]贾淑萍 加强科研单位图书资料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1)[2]颜英 加强高校系级图书资料室管理建设的思考[J]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2)[3]王玲玲W0环境下基于组织文化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以南京高校图书馆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2011,21(11):1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校科技文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研究时间:2016-9-29 12:05:00  [摘 要]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图书情报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关系着教学、科研信息的来源甚至教学、科研的水平与质量。高校资料室建设中管理松懈脱节、经费缺乏,与图书馆以及各系部资料室之间缺少协调、交流,运作模式传统封闭等问题普遍存在,应加强完善管理格局,提高资金支持制度,加强信息交流,使院系资料室成为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关键词] 高校资料室;问题;对策;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83-3   Stud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Zhang Xiaodan   (School of Softwar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School/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work,its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 research information,even associated with their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reference room generally has the problems of sloppy and disjointed management,lacking of funds,lacking of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library and various 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s,traditional and closed operation mode, 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prefect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strengthe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making the school/department reference room become targeted and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Keywords:college reference roo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在现代高校科技文献信息系统中,由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共同承担着专业科技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中起着辅助作用[1]。但是,目前高校资料室普遍出现了管理运作模式封闭、可用资金不足、文献资料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图书馆与资料室及资料室之间缺乏联系等问题,导致资料室虽然科技文献储存丰富、专业性强,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分析资料室传统体制的问题,提出新的管理格局,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1 科技文献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 管理体制不够到位,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高校资料室和图书馆实行同样的领导体制:行政上属系部领导,业务上归图书馆管理。这种行政、业务分开的隶属关系使资料室与图书馆之间以及各资料室之间几乎处于自我封闭、相互割裂的状态,图书馆除每年为系部征订一次期刊、定时购买图书外,相互之间很少沟通,工作上各行其是;图书馆对资料室管理人员业务上的指导、进修、职称评定等都不够重视,以致各系资料室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职称普遍较低;文献资源与图书馆重复率高、利用率低。   2 科技文献及其配备设施陈旧老化   资料室服务的对象是针对各院系教师及学生,其主要作用是为相关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专业辅助,这就要求资料室必须具备专业性、精确性以及科技文献材料的广泛性等特点。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迅速的发展速度,以及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充实科技文献储备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高校资料室大多面积狭小,空间不足,纸质文献流传过程中又存在严格的要求,这样就导致文献查找的精确性降低。再加上资金短缺,不能尽快补充最新科技文献及时更新和增加配套设施,导致无法用现代化设备来管理科技文献,势必影响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3 科技文献管理各部门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在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资源逐渐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也日益明显,交叉学科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其他专业和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现阶段很多资料室并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信息,达到资源共享。过去那种落后的技术手段既不利于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还严重制约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更不利于资料室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水平的提高[2]。   4 收藏的信息资源专业性不强   分析当下高校资料室的现状就会发现,有些高校忽略了资料室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拨给院系资料室的经费不足,无法满足院系的教学科研的需要。大多数的高校资料室经常只注重获取外来的相关信息,忽略了那些在图书馆难以获取的却与本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内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这样一来,资料室的馆藏文献过于杂乱,失去了专业针对性。由于经费紧张、收集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资料室所收藏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性,根本无法满足该院系教学科研的需求。   3 高校科技文献管理的创新思考   1 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有的科技文献管理部门   针对上述传统资料室管理体制缺陷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完善和加强管理体制,明确资料室与图书馆和各系部之间的关系,构建行之有效地行政、业务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高校资料管理部门,负责书刊的征订、采购、编目、阅览、流通,资金的审批、落实,以及资料室工作人员的管理、编制、职称、进修、业务培训等问题,形成“统筹全局,着眼局部,通用书籍集中管理,专业文献分散各院系”的管理原则,使高校科技文献资源的管理逐渐趋于一体化、统一化、综合化,也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高速、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这样才有利于图书馆和各系部资料室形成有机系统,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增强沟通交流,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2 搜集专业最新学术成果,提供宽阔的科研平台   高校资料室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本院系专业的学术资料,这就需要从服务对象入手,了解师生需要,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求。现阶段,资料室在科技文献的管理、借阅,以及资料的保存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创新方面做得不足,尤其是对最新科技文献的收集与掌握力度有待加强。应随时把握学术界最新动态,通过网络、媒体等多方渠道获取最新信息,注意收集具有较高价值的电子资源,如学术报告、优秀教师课件、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等,建立网站,方便师生使用,提供宽阔的科研平台。   3 对文献管理员进行系统的图书专业知识培训   目前,专属高校资料室管理的各项制度规章中并没有针对资料室管理人员做出细致的规定,所以各高校资料管理员的学历、专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学校往往将学历学识不过关人安排在学院资料室,还有的高校为减少编制,科技文献管理员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兼任,所以,就只是做一些报刊订阅和分发的工作,对于书籍的加工、整理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提高科技文献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各院系应当更加重视管理员的工作,聘任的管理员的所学专业应与各院系专业相近或相关,对本院系的课程体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培训,将本专业与图书管理进行相应的结合,才能将本院系的文献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作用。   4 加强科技文献信息收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资料室与图书馆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资料室的信息资源收藏的专业性和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更强。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资料室的信息收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使专业特色突出。文献资源是物质基础它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及教师的需求,并且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其中重要的是文献资源的质量,要建立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要依据本院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实际水平、远景规划及科研人员、教师的需求收集文献情报信息,应着重获取本院专业范围的核心文献资料,依据实情获取边缘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依据课题组及教研室提出的期刊、图书目录信息集中统一采购相关专业所需期刊和图书,应着重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保持核心期刊的有效性及连续性。   2 在收集文献资料时,不但要重视公开文献资料的获取,也需要重视质量高的内部文献资料的获取。首先可通过教师人员开会、访问等方式,收集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发布及时的专题性研究报告、会议论文、学报、论文集和内部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其次,要收集整理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重点收藏由本院承担的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科研项目而出版发行的学术专著、刊登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资料,使专业资料室的信息资源具备专业特色。   3 重点采购本专业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当前学院的许多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需要大量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资料室需要提供本院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图书资料,依据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需要进行购买。   5 加快科技文献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资源共享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载体逐渐从纸质形式转变为光盘、磁盘等电子媒介形式。高校资料室必须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化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快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来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时效性提高[3]。   在实现资料室工作自动化方面,应发挥学校图书馆对院系资料室的业务师范及指导作用,院系资料室的所有图书均应在学校图书馆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分类、编目、建库,严格执行文献著录标准化原则,定制统一的分类编目规则。同时,学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进在院系资料室采用统一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依托校园网络,形成连接图书馆和各专业资料室的文献信息网络,并使其成为信息服务和文献数据加工的公共平台。新时期提倡资料室应具备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环境,提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水平,迅速完成全校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以学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的全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化的分类编目规则,建立公共查询平台和标准化的电子书目数据库等方式,从而实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和院系资料室专业文献资料的资源共享。   6 加强高校图书馆与院系文献资料室的相互协调,建立资源采购机制   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职责是“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根据这一原则,院系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在行政隶属上由学校统一管理,由于在财产权方面,高校是唯一法人,因此,在学校内部组建资源采购组织,统一协调学校图书馆与院系的图书采购工作,有效使用购书经费,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对于专业性强的学科,宜采用由学科带头人圈定图书目录与组织专业人员到出版社现场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交叉学科,应由相关教师提供图书目录统一采购,特别是社科类图书,文史哲专业均有相通之处,部分图书可能对几个学科都有所帮助,对于这类图书在协调采购的同时,必须配备图书内容的电子版,在纸本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园网同时满足多位读者的需要。   7 合作基建,提高科技文献利用率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稿)第八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院系的资料室的科技文献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多年的积累使得专业文献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完整性,但是数量有限的复本制约了读者的使用效率,所以加强文献数字化建设,能有效地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大幅度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率,与学院图书馆资源实现共建共管,建立管理链接真正实现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8 院系科技文献资料室向分馆转型,丰富完善各学科资源   传统的高校资料室往往是集中设置在某一地点供学校师生使用,然而,新时期的资料室可以分别设在各学院、系,院系师生就近就能获取专业文献信息资料,如此一来,在高校规模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资料室给教师学生带来的便利愈显突出。   根据院系专业分开设立的资料室巩固馆藏资源建设的学科特色,馆藏资源的收集采取针对相关学科,秉承藏为所用的基本原则,以满足科研和教学为目的。各资料室涉及的学科具体,范围窄,与学校图书馆相比更能有的放矢、细致深入地满足教研需求。最后,分馆设立的资料室可以成为学科发展的平台与基石,因各院系涉及的学术领域常常由不同专业构成一个相关的学科群,资料室在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服务中,应搜集整理各个学科资料,分门别类标准化系统性地构建馆藏资源,丰富、完善、系统的学科资源是院系各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坚实基础。   4 结语   各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创新化是时代大发展的需求,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虽然现代化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着知识效益发挥因素,但是,伴随着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的不断完善,这些都是可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只要树立正确的建设理念,不断探寻新思路、新方法,从制度、资金、文献、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就一定能使资料室更好地发挥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所以,在今后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格局的创新中,不但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还应实现“人本主义”,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光宇谈新时期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的建设[J]创新科技,2013(9)   [2]温建英高校院系资料室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J]经营管理者,2014(23)   [3]赵雷基于院系资料室构建学科服务基地的探讨[J]河南科技,2014(17)

专业化文献信息保障服务是专业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专业图书馆系统结合各自独立和特色的文献信息需求,开展深化文献信息服务,探索学科化文献信息服务新模式,组织专业文献信息服务队伍,深入学术研究过程和项目等,开展“嵌入式”文献信息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继续普及面向研究所的学科化信息服务,为每个研究所配备专职的学科馆员,开展针对性信息获取能力培训与专业特色信息保障服务。坚持学科馆员“常下所、长下所”,及时和高质量地进行信息检索获取培训和咨询服务。2009年组织学科馆员到所培训671场,到所和利用其他场合等培训用户达18222人次。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信息研究所要求专业人员按照自己的分工进行信息资源采集、技术跟踪研究、报刊编辑报道、课题专项研究、专业会议参与,建立针对不同细分研究领域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将信息按不同细分领域进行有序的组织和排列,而且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使科研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资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数据库销售服务、标准查新服务、标准有效性确认服务,以及其他专题服务、推送服务。进行业务跟踪,提高咨询服务水平,发展重点用户、大客户,开拓新业务;密切关注国内经济动向,按照市场需求将资源适时转化为产品,制作了进出口法定检验检疫技术标准、旅游等专题数据库;积极开展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如为华为公司提供标准版权依据,在诉讼案例中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树立了国家标准馆在全国标准化机构中的权威地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作为行业资源保障、信息研究、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刊物出版的龙头单位,针对不同企业的现状,因地制宜开发了专业化、集成化的,适合企业科研人员需求和使用的科技文献信息平台,为企业的科技文献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9年,在完善塑料、农药和涂料专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启动了面向产业创新的“百、千、万”科技信息服务行动。经过馆藏文献情况和产品市场与研发情况两方面的调研,陆续推出7个专业、9个化工产品的科技资讯,每种产品的科技资讯选择100家左右的生产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直接针对某一具体产品,为企业用户提供直接的检索结果服务,目前累计提供服务的企业超过600家。

信息资源建设论文

网络信息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 通过参考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文献,从内容、原则、模式与措施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优化配置 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 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行为。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 ,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 ,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 A Nardi)和欧戴(Vicki L O' 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 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富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  [2]谢立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J]图书馆,2000,(2)

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众所周知,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不是单靠技术部门就能够实现的,最关键的一点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建立新的管理流程,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也是很关键的。笔者根据参与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的体会,从系统开发和管理的角度,探讨软件开发以及在航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进行项目管理。一、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模型《软件工程化管理程序》!" # $%& ’()*& &)+ , -))- 规定了航天型号软件的开发过程一般遵循的阶段,参照这一标准,同时借鉴统一软件过程!/012134 562789:3 ;:6(3<< 、敏捷软件过程!=>1?3562789:3 ;:6(3<< 等软件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并结合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自身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生存周期模型! 见图 。这一生存周期模型从立项到最后消退,有两个迭代,即开发迭代和运行迭代。这是这个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开发的深入,用户的需求将越发明朗,新的用户需求就可能产生;此外,由于信息化项目开发的实质是“知识转移”,其系统的质量往往要投入使用才能衡量。因此,系统必须经过从需求到试运行的多个开发迭代才能真正投入使用,进而进入维护阶段。在维护阶段,除了通常的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改善性维护外,有时需要进行运行迭代,如要将多个软件系统整合起来,或因为组织结构的调整而需要改变原有的软件系统,此时就要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与整合。二、信息系统的实现过程!" 需求阶段实行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现有的生产、设计、管理等,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对于计算机部门的开发人员来说,那些设计、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是陌生的,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需求分析,即生产、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优化。这个阶段通常包括以下过程:获取需求。通常是任务书、与用户当面交流或者电子邮件之类的书面交流等方式。确定需求类型。确定系统是哪种类型,是业务流程型还是数据处理型等。建立需求描述。将各种途径获得的需求,以标准的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当设计与需求有出入时可以有据可查。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毛培培企业信息化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还有其他几篇的)可供参考,需要的话请加我QQ,我发给你,497267666,谢谢。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不论属于何种范围,一般都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或步骤:①对现有文献资源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主要对一定范围内所藏文献的类型、学科、语种、数量、分布情况、文献利用情况、对决策和研究的保障和支持情况、各收藏单位的收藏重点与所形成的特色(强项)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或建议。②制订规划,确定目标。在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状况以及其他可能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目标和采用的布局模式。③建立有权威的管理或协调机构,确定参加单位,建立协作关系,获得经费保障。对参加单位的数量在原则上不应限制,但参加单位必须具有馆际互借和直接阅览等条件,重点单位应是具有一定收藏特色的文献情报机构。各参加单位一般都要订立协议,确立文献收集的分工合作,资金分配以及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权利与义务。应有适当经费资助,但不能减少各馆本身的经费或其他渠道的经费。④实际进行文献合作采集或分担收集工作。这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此外还必须开展相应活动,如确立文献寄存制度、建立贮存图书馆;编制联合目录或建立计算机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立计算机化的文献采购系统、文献检索系统、馆际互借系统等。⑤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活动。包括文献报导、查询、阅览、复制,以及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综合评述等。⑥定期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评估活动。主要利用各单位馆藏目录或文献数据库,运用一致的标准和方法,对一定范围内的馆藏状况和使用状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作出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见馆藏评价)。

简单的说:文献信息就是资料,文献信息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可参考一下: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与种类变得多种多样,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不同的用户或用户群均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文献检索,还可以毫无困难地跨越不同服务平台获取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甚至可以按照自己要求向有关服务提供商订制相应的信息资源。众所周知,由于最终用户(群)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分析必须以形成准确、实效和方便的文献信息供给能力,以多渠道多形式资源供应能力的整合作为指导,通过转变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用户需求分析和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资源供应(服务)方式作为最为根本的保证。因此满足目前我国各种用户群体异常繁杂的信息需求,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课题。同时由于我国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将是我国目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然而目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且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地各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即各自有自己的标准体系,资源的完全共享还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作为能够显示信息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信息群体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笔者针对目前对国内较为知名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分析及服务系统的使用分析,看到有相当部分的系统对用户需求的支持度并不十分完善,对于不同的用户及用户群体不能提供灵活的检索手段,有些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检索方式单一、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不全面、文献信息的时效性不高、所获取的信息不能够代表当时该专业的真实状况和最高发展水平等状况,以致于文献信息的检准率普遍不高,其结果就是下一步的信息分析不准确,不能够为有关决策者进行正确判断和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1现有的信息存储体系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趋势明显向着印刷版与电子版信息互为补充,实体资源和网上虚拟资源相互依存的国家级或跨国组织所垄断的海量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与经营体系方向发展。仅仅经过数年发展,目前上述组织或服务提供商的信息资源早已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声像的文献的存储与共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各地传统的文献信息研究部门大都是以小而全、自成体系的图书馆馆藏模式为依托建设的,在这种体制下,目前信息资源的建设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重复建设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的更新有专门的部门运作,更不可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这种各个单位的各自独立的的文献信息管理、服务与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条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要求。2落后的技术支持不能适应现代用户环境要求目前,国际上以“3S技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为主流的现代技术已全面应用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去,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在发达国家中已深入到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层级跨领域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浪潮正在极大地推动着该领域建设向着完善、共享、协作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全球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信息化、一体化、产业化迈进的同时,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业已开展的数字地球和信息基础设施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面对周边国家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入的咄咄逼人形势,我国政府虽然也于近些年启动了全国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制定《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力图在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但是由于地域、体制以及历史等原因,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还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样的状况使得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处于结构资源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有限、条块分割等弊病。各类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全局观念,更谈不上信息共享。3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展缓慢在当今社会,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巨大和多层次的的特点,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满足用户对信息利用效能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就是要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满足多极用户多样化文献信息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一般低于40%,能转化为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比值就更低。并且从我国每年有2万多项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和5万多项专利这样一批宝贵的财富真正被开发、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不足5%的状况来看,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仍处在被束之高阁的状况。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间无法形成对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不足随着学科交叉和渗透的日益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广大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单位的信息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和服务机构对信息服务的能力却表现得明显不足:一是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局限性导致读者无法顺利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是上述机构所能提供的查询文献途径不畅,使用户很难准确找到并顺利获取自己想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部门的有关从业者对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亟待加强和提高。要解决好当前用户特别是我国广大基层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目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信息服务效率不高、商业化程度低、体系运作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就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合理的、适用的和能实现良好共存的信息服务公益机制和商业化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信息服务公益机制能够生存并顺利运行,在商业化运作中使得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信息效益实现最大化、信息收益分配公平化,保证信息服务产生的各种利益能够合理共享、利益均沾,最终营造多方“共赢”的信息服务新局面。3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新动向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迅速渗透,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不但建立了以磁介质、光介质、电介质及其他新型介质为主体,并且建立了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库的接口,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部网络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条件;传统意义上的由不同部门独立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支持各种网络功能的各种新型阅读工具正在逐步进入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领域,如电脑终端、激光全息阅读器、多媒体视听装置,便携式阅读器、微型电子刊物等;特色文献的数字化把传统的馆藏文献推上了新的高度,网络的加入为特色文献创造了更高效的服务平台,提升了用户对文献的满意率,为未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远程利用打下了基础。特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当代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两大主流。以上这些在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为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广泛应用上述新技术、新方法,大量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源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数据库形式存储起来,并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操作系统,结合对各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资源的重组,可以在短期内优化各种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的信息检索和专利查询服务,从而改善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科技信息支持的不利局面,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