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理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地理学报主编

2009年:Hongliang Zhang , Shijie Li *, Qinglai Feng, Shitao Zha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reconstructed from the sediment of Xingyun Lake, Yunnan Province, C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09, 1-(责任作者,SCI)李世杰,Bernd Wünnemann, 夏威岚,于守兵,沈德福,姜永见,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水位变化事件及其原因初步研究。 地学前缘,2009,6期,162-167。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沈德福,赵湘桂,李春海,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94-100。张宏亮,李世杰,于守兵,申慧彦,沈德福,青藏高原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兹格塘错元素地球化学沉积记录。山地学报,2009,27卷2期,248-256。(责任作者)张宏亮,李世杰,冯庆来,张世涛, 云南星云湖沉积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来自正构脂肪醇的证据。沉积学报,2009,27卷2期,352-359。(责任作者)舒卫先,李世杰,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DDT、HCH 的残留特征与风险评估。土壤通报,2009,40卷 5期,1171-1175。(责任作者)舒卫先,李世杰, 江苏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卷,1 期,27-32。(责任作者)缪卫东,李世杰,王润华,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岩芯沉积特征及地层初步划分。第四纪研究,2009,29卷 1 期,126-134。(责任作者)成小英,姜勤超,李世杰,蔡德所,张宏亮,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期,107-110。史威,朱诚,李世杰,马春梅,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地理学报,2009,64卷11期,1303-1318。2008年:李世杰,张宏亮,施雅风等,2008,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1期。122-131。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北太湖沉积岩芯中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8卷 4期。683-689。张宏亮,李世杰(责任作者),冯庆来,2008,云南星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第四纪研究, 28卷 4期。746-753。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太湖流域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7卷 4期。1409-1414。刘吉峰,李世杰(责任作者),丁裕国,2008,基于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未来青海湖水位变化预估。水科学进展,19卷 2期。184-191。舒卫先,李世杰(责任作者),刘吉峰,2008,青海湖水量变化模拟及原因分析。干旱区地理,31卷 2期。229-236。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2008,湖泊沉积物中DNA提取与PCR扩增。地球科学进展,23卷 4期。 433-438。申慧彦,李世杰(责任作者),于守兵,2008,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中碳酸盐与可溶盐环境记录的研究。 山地学报,26卷 2期。189-195。缪卫东,李世杰(责任作者),王润华,2008,长江三角洲北翼J9孔揭示地层和古地磁特征。中国地质, 35卷 3期。489-495。舒卫先,李世杰,姚书春,2008,太湖ZS孔沉积记录的近50年来营养盐沉积通量变化。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8卷 3期。 67-72。Yao SC,Li SJ,Zhang HC, 2008,210Pb and 137Cs dating of sediments from Zigetang Lake, Tibetan P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 2008 (2) 1-李世杰,2008, 我国主要湖泊八成受到污染。中国经济报告,3期。 60-69。李世杰,2008,青海湖还有没有明天。新探索,第12期。44-51。2007年:Shijie Li,PGell, and SFritz, 2007, Salinity,Climate Change and S PAGES NShijie Li, 2007,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northwest China: evidences from geological record of glacial and lake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239-Shijie Li, Wanchun Li, Weilan Xia, Bernd Wunnemann, 2007, Abrupt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events during Holocene period derived from Zigetang Lake sediment, Tibatan P 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Yanhong Wu, Liping Zhou,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Sumin Wang, Shijie Li, 2007, Reservoir a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Co Ngoin and Zige TXVII INQUA CONGRESS ,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167-168 S 455-Wu Yanhong, 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Li Shijie & Wang Sumin, 2007, 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eteau inferred by lacustrine sediment geochemica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V50,N10, 1548-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SHEN Qing, XUE Jing,2007,Response of Cultural Lake Eutrophication to Hemp-retting in Quidenham Mere of England in Post-M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 17(1) 069–吴艳宏,Andreas Lucke, Bernd Wunnemann, 李世杰,王苏民,2007,青藏高原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中国科学 D 辑,37卷9期,1185-1191。申慧彦,李世杰,舒卫先,2007, 湖泊沉积物中色素的研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卷3期,37-42。申慧彦,李世杰(通讯作者),于守兵,姚书春,2007, 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环境记录的研究。第四纪研究,27卷4期,613-619。Jinglu Wu, Gerhard H Schleser, Andreas Lucke and Shijie Li, 2007, A stable istope record from freshwater lake shells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during the past two Boreas, 36(2007), Taylor &F 38-刘吉峰,霍世青,李世杰,杜宇,2007, SWAT模型在青海湖布哈河流域径流变化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第2期,159-李世杰,2007,中国湖泊的变迁。森林与人类,第 7 期,1-28。2006年:Ulrike Herzschuha, Katja Winter, Bernd Wunnemann, Shijie Li,2006,A general cooling trend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recorded by the Lake Zigetang polle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2006), 113–Wu Yanhong(吴艳宏),LI Shijie(李世杰),and XIA Weilan(夏威岚), 2006, Weathering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1 8 20 AD in Hoh Xil,Qinghai-Xizang Plateau,China,Evidence from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lake sediments of Gulug Co L CHINESE J0URNAL 0F GE0CHEMISTRY, Vo1.25 No. 56-Cheng Xiaoying, Li Shijie, 2006, An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51, N13, 1603- (责任作者)成小英, 李世杰,2006,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科学通报 ,51卷 7期,848-855。(责任作者)李世杰, 窦鸿身, 舒金华, 范云崎, 刘吉峰, 2006,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探讨。中国水利,2006(13),14-17。李世杰,2006, 应重视湖泊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 5 期,399-405。刘吉峰,李世杰,丁裕国,姚书春,2006,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山地学报,24卷3期, 291—297页于守兵,李世杰,刘吉峰,2006,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山地学报,24卷4期,480~488页。刘吉峰,李世杰,秦宁生,于守兵,2006,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干旱区地理,29卷3期,321-326页。胡东生,张华京,徐冰,张国伟,李世杰,彭渤,王伟铭,陈诗越,徐士进,田新洪,2006,青藏高原湖泊动态变化的地球卫星遥感监测及地球动力学分析。 中国工程科学,第8卷第5期,33-44页。成小英,李世杰,濮培民,2006,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 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 湖泊科学,18卷3期:218—224页。CHENG XiaoYing, LI ShiJie,2006,Quantitative Rec0nstructi0n for Lake Environmental Changes Using the Diatom-pH Transfer F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Vo1.23 No.3,357-363。姚书春,李世杰,刘吉峰,薛滨,夏威岚,2006,太湖THS孔现代沉积物137Cs和210Pb的分布及计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26卷第2期,79-83页。刘吉峰,李世杰,姚树春, 2006,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第16卷,第 1 期,233-237页。李世杰,2006,冰川与冰缘地貌。 见:高抒,张捷 主编,现代地貌学 (第七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 171-285页。李世杰,郑本兴,2006,羌塘高原与冈底斯山系第四纪冰川。见:施雅风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第九章)。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石家庄。282-308页。

09-09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博士后12-09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10-02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02-03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 02-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06-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主任03-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03-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10-10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02-09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03-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12-04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04-10 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主任12-09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09-0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01-10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10-1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0-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0-10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科评审组副组长“自然资源学报”编委,“资源科学”副主编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教育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地球科学进展”编委,“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编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减灾”编委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出版社出版基金地学组咨询成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高级科技顾问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应急办高级专家组成员IRGC科学委员会委员OECD巨灾管理高级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防沙治沙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AGIS)副会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PGIS)地理信息科学主编中国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委委员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陕西省人民政府顾问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

地理学报主编终审

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5篇SSCI:EPB*1、CEUS*2、LUP*1、Cties*1)、7篇EI、《地理学报》5篇、《城市规划》2篇、《城市规划学刊》1篇,多篇SSCI投稿审理中),2007年在该领域出版专著《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CEUS(SSCI)、Cities(SSCI)、Annals of GI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CUPUM和SPSD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审稿人,国际期刊IRSPSD执行主编。 Long Y, Shen Z, 2014 (expected), Geospatial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UrbanForm in Support of Urban Planning for Beij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In English) Long Y, Shen Z, 2013, “Disaggregatingheterogeneous agent attributes and location from aggregated data, small-scalesurveys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Tentative accepted) (SSCI) Long Y, Han H, Lai S-K, Mao Q, 2012, “Urbangrowth boundaries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and artwork” Cities (In press) (SSCI) Long Y, Gu Y, Han H, 2012, “Spatiotemporalheterogeneity of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five master plans of Beijing”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108 103-111 (SSCI) Long Y, Shen Z, Mao Q, 2012, “Retrievingspatial policy parameters from alternative plans using constrained cellularautomata and regionalized sensitivity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9(3) 586-604 (SSCI) Long Y,Mao Q, Shen Z, 2012, “Urban form,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environmental impact integrated simulation: A multi-agent model” ” in ZhenjiangShe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Spatial Plan: How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Asian cities?,Springer-Verlag Berlin H Long Y,Shen Z, Mao Q, Du L, 2012, “A challenge to configure form scenarios for urbangrowth simulations reflecting the i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land-usepolicy”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3- Long Y,Shen Z, 2012, “Reaching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on planned urban formusing constrained C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91- Long Y,Shen Z, Mao Q, 2012, “An urban growth contro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Beijing Metropolis Are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 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Information Scienc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285- Long Y, Shen Z, Mao Q, 2011, “An urbancontainment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5 297-307 (SSCI) Long Y, Shen Z, 2011, “An urban model usingcomplex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Long-term urban form prediction forBeij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Systems Science 3 159-173 Long Y, Shen Z, Mao Q, Dang A, 2010,“Retrieving individuals’ attributes using aggregated dataset for urbanmicro-simulation: A primary exploration” Proceedingsof Geoinformatics Beijing, China (EI) Long Y, Mao Q, Dang A, 2009, “Beijing urbandevelopment model: Urban growth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787-794 (EI) Long Y,Zhang Y, “Land use pattern scenario analysis using Planner Age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gn B: Planning andDesign (Under review) (SSCI) Long Y,Thill J-C, “Combining smart card data,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and land usepattern for identifying housing-jobs relationships in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Under review) (SSCI) Gu Y,Elizabeth D, Long Y, “The effect of driving restrictions on travel behavior inBeijing” Transport Policy (Underreview) Zhou J,Long Y, “Bus commuters’ jobs-housing balance in Beijing: An exploration usinglarge-scale synthesized smart card data” Journalof Transport Geography (Revision under review) (SSCI) 龙瀛, 张宇, 崔承印, 2012, “利用公交卡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交通形态” 地理学报 67(10) 1339-1352 龙瀛, 毛其智, 杨东峰, 王静文, 2011,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地理学报 66(8)1033-1044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胡卓伟, 2011, “城市增长控制规划支持系统:方法、开发及应用” 城市规划 35(3) 62-71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系统微观模拟中的个体数据获取新方法” 地理学报 66(3) 416-426 龙瀛, 韩昊英, 谷一桢,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30(8) 967-977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党安荣, 2010, “基于约束性CA方法的北京城市形态情景分析” 地理学报 65(6) 643-655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0, “地块方向:表征城市形态的新指标” 规划师 (4) 25-29 龙瀛, 毛其智, 2010, “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定义、目标和框架” 清华学报 50(3) 335-337(EI) 龙瀛, 毛其智, 沈振江, 杜立群, 2010,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3(2) 180-212 龙瀛, 韩昊英, 毛其智, 2009, “利用约束性CA制定城市增长边界” 地理学报 64(8)999-1008 龙瀛, 2007, 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龙瀛, 何永, 刘欣, 杜立群, 2006, “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制定城市扩展的边界” 城市规划 30(12) 20-26(邀请论文,多次被引用)

我国关于旅游地理的著作?陈传康教授与中国旅游地理学摘 要:旅游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陈传康是我国最早从事旅游地理研究者,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完成了不少旅游城市和风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一些精品旅游案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旅游地理学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立了陈氏旅游地理学,为中国旅游地理学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关键词:陈传康;旅游地理学;理论实践;研究方法陈传康(1931—1997),广东潮安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地理学家。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系教授、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并任自然地理和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副主编。对陈传康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早就引起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作为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是卓有建树的。《陈传康旅游地理文集》、《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北京旅游地理》、《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等4部著作是集中展现陈传康旅游地理研究成就的代表作。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等150多篇文章,不仅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由香港等地迅速传播域外。1992年,台湾《旅游管理》杂志创刊号评价他说:“以‘粤东游子’自称的陈传康教授是大陆旅游地理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大陆旅游开发专家,被誉为中国泰斗级旅游地理专家。”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他的旅游地理学,对我们继续在该学科领域开拓前行和发展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陈传康旅游地理学的学术道路探寻:从自然地理学到旅游地理学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除靠学者本身的学识与努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的需要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旅游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因此产生了对旅游教育和旅游科

地球物理学报主编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66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78至1982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至1983年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访问学者。1982年3月至2014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6至2000年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86年至今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1986-1991年, 1995年至今), 副理事长(1991-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地震学报》(中、英文版)主编,《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 《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编委。1989至1991年任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1995至1999年任国际学术刊物《纯粹和应用地球物理》(PAGEOPH)编委;现任国际学术刊物《地震学刊》(JOSE)编委(1998年至今),联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大城市地区的地震地面运动》项目学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至今)。1986-1991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8年至今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院士。

刘光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进展》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所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1965-68 上海市天山中学高中学习1970-77 上山下乡去江西省南城县上唐公社黄家大队李家边生产队其中71-77年任李家边学校民办教师1977-78 江苏省高淳县制药厂厂办职工1978-8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01 无锡教育学院执教,曾任地理系副主任、科研处处长、学报编辑部主任其中1991-92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商经与地理教育系访问学者1992-93 英国森德兰大学旅游研究中心助研2001至今 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执教其中2002年7至8月赴加拿大旅游专题学习与研究

梁珊,广东珠海人,中科院地理所《地理学报》编辑部副主编、编审。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77年底从事地理编辑工作,凛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理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第一、二届中国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

地理杂志主编

2012

《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或简称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其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首发日期 1888年10月 详细资料:_1

姓名 在任时间 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 1903年2月-1954年5月 约翰·奥利弗·拉·郭斯 1954年2月-1957年1月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 1957年1月-1967年8月 弗雷德里克·G·沃斯堡 1967年8月-1970年10月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 1970年10月-1980年8月 维尔博·E·加内特 1980年8月-1990年4月 威廉格·雷夫斯 1990年4月-1994年12月 威廉·L·阿伦 1995年1月-2004年12月 克里斯·约翰斯 2005年1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