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开放时代杂志社

发布时间:

开放时代杂志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2013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1-201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2005-2011,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供职于该校的法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2009年至今,担任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CCCSA)创会理事。2004年至今,先后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主持“海国图志书系”,主编《海国图志》学刊。2004-2008,担任广州《开放时代》杂志(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学术委员。2001-2005,美国芝加哥大学“约翰·奥林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J M Olin Center for Inquiry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研究人员(Junior Fellow)。1996-1997,担任北京《战略与管理》杂志社(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编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员。

开放时代杂志社社长

个人专著有《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2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该书在国内学术界获得广泛好评,《中国哲学年鉴》(1995)、《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求是学刊》、《江西社会科学》等15家报刊作了报道并刊发了书评。共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届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广州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特别奖(政府奖)等六大奖项,并在赴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时获得广泛好评。论文《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曾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评为广东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他个人专著有:《理性和实在的思维意象》(改革出版社1997年出版)、《澳洲观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新西兰纪事》(即出)。撰写有关哲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论文近100篇。其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现代管理心理学纲要》(合著,35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获湖南省“优秀图书奖”);《广州市荣誉市民传》(主编,5卷本,150余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成功之路—安利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副主编,25万字,改革出版社1987年出版)、《湘军在特区崛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及《金色的桥梁--广州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回顾与前瞻》、《特区广角镜丛书》(深圳卷10卷本)、《特区工业行业年报》(系列)、《深圳科技纵览》(系列)等。主持并参与的应用性研究课题有:《湖南在深圳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1991年)、《广州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回顾与展望》(1991年—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93年—1998年)、《广州市荣誉市民传系列课题》、《安利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994—1997年)《广州台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997年)、《广州大都市指南》(199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95—2003年)、《深圳与珠江三角洲产业合作中的技术创新研究》(1998年);以及《深圳与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模式》(2003年)、《广州科技中心城市研究》(2003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研究》(2004)等。自1993年起,受命主持院刊《开放时代》杂志的工作,担任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努力开拓局面,一年上一个台阶,使该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资料转载率数度名列全国前茅,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一份毫无影响的地方刊物改造为有较高学术质量、较好的设计品味、在海内外学术界拥有广泛影响的“旗帜”学术刊物。1998年起,先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课题合作研究。其间于2002年还应邀担任新西兰华文报纸《新华商报》主编,通过努力,不仅使这份新生的报纸声誉鹊起,成为奥克兰华人社区最好的报纸,而且自己亦积累了对海外华文传媒和国际传媒的运作的经验。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  《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开放时代杂志社官网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先后任经济日报湖南记者站记者、《信息时代报》总编辑,《开放时代》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长沙电视台《眼见为实》栏目编导、制片人,湖南教育电视台三湘名校总制片人,华商杂志社副社长。现兼任湖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开放时代杂志社地址

文章比《读书》更学术化一些侧重社会学 政治学等。稿件质量比较高。其主办的开放论坛,很不错

从事中国哲学、宗教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典哲学、近现代哲学、宗教和文化及其西方哲学。 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光明日报》、《道家文化研究》、《宗教学研究》、《江汉论坛》、《开放时代》、《中国哲学史》、《广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专业学术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篇。已出版学术论著《岭南道教思想》、《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隋唐道家和道教》、《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李道纯学案》,主编《文化与生活方式》丛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风格定位》。新近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李世民》。

开放时代杂志

涂成林哲学研究员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学位,研究员职称。1978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后进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工作,1987年获聘任哲学讲师、科长,并担任湖南省西方哲学研究会秘书长、湖南省公共关系协会秘书长。1991年1月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先在社会问题研究所(室)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任院科技开发部副主任,1993年—2002年担任院刊《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现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1997年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11月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担任广州市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广州市股份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学会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会会员、澳大利亚亚洲研究学会会员。

这个有很多。期刊运营形式有两种:1,读者付费模式 2,作者付费模式。国内大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力太低,愿意付费订阅或查看的读者很少,因此,为了活下去大多数采取作者付费模式,不过有时候你要是不着急发表的话,可以和编辑部还价的。国外的期刊采取第一种模式的较多,想指导哪些期刊是免费的,推荐几个论坛和网站,比如小木虫,丁香园,MedSci等有详细的各大期刊的介绍。

张贤亮在这些非理性的话语中传达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出生创伤。他期盼回归母体,重获安全与肯定。 恋母”——死亡的置换形态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杂志 文章作者:汤冬梅 汤杰英 ——谈张贤亮小说中的恋母情节[内容提要] 女性成为张贤亮小说里不可或缺的叙事因素,通过小说里的女性王国,张贤亮写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本人试将对张贤亮的恋母描写进行深层的心理分析。把女性和她们对应的男性在心灵的文字舞蹈,完成了张贤亮内心对于女性的品判。[关键词] 张贤亮 ;死亡的置换;恋母情节; 子宫情节张贤亮是一位从苦难中走出的作家,本来他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初期作品中在《延河》的诗歌栏目中发表了好几首诗,那澎湃的诗情,颇有几分豪放的气质,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但是当他的长诗《大风歌》发表不久,政治风云突变,年仅21岁的张贤亮被打成右派,从此开始了他人生道路的一段漫长的苦难经历。正如他在他的作品中所引用的阿·托尔斯泰的名言:“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各种滋味。然而,他奇迹般地挺过来了,灵与肉在炼狱毒火的煎熬之中溶入了新质,得到了升华。当他迎来新时代时,他那长期被压抑的创作势头,一经春风的吹拂,便如地火之喷发,从《龙种》、《河的子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风格》、《灵与肉》、《土牢情话》、《肖尔布拉克》、《绿化树》、《青春期》等作品已显出他雄厚的创作实力,并见出其思想的日益深刻和艺术的趋于成熟了。张贤亮在最初的生命里,由于父爱的缺失,是母亲给了他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书香门第的优良血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呵护,他把女性称为他“梦中的洛神”;①而在后来他所经历的苦难面前,女性则是“有意”要把青春年少的他“引到感觉记忆的深处” ②一个希求的梦。女性普遍以母性为主要特征之一,她们和男性的关系,大多采取“圣母式”的挽救、“港湾式” 的容纳以及“仓储式”的补充,因此体现了女性和男性之间的高度差和互补性。女性通常在一个低的生存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男性的要求,但是母性的特征又要求他们之间超越单纯的性爱,性爱关系成为需要淡化的因素,两性的性关系在这类文本中没得到着重的书写。走进张贤亮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我们便强烈感受到了对母亲的歌颂,对母性的依恋以及对母爱深深的崇拜。作品描述了一个个扭结着灵与肉困惑的情爱故事。作品中女性人物对男主人公的爱情往往是温情融入激情,怜惜胜于情欲,呈现了母性的宽厚、仁爱的品格特征。而张贤这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最先打动读者的也是母性的宽和富有自我牺牲的金子般的内心品质。她们给予情人或丈夫更多的是母亲般的关怀与疼爱,男人们从她们怀中得到的也更多是母爱一样的温暖。这些女性人物无疑是母亲原形的潜在艺术表现,对男主人公的感情是一种母性的牺牲、俯就式的宽容、带着怜爱的姑息。实际上,张贤亮的小说中的爱情人物是作者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的现实投射物。张贤亮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致可以被释读为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俄狄浦斯,女主人公则在深层心理人格上是博爱的大地母神的象征物。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是一种超稳定的潜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子母关系的一种置换。《初吻》开始就有恋母情结的倾向。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诸多特征,如残疾、比男主人公年长,美丽而忧伤等等,实际上不过是小说开篇中描述过的男主人公母亲的替身。那位与丈夫不和,“惯常含着眼泪” 的母亲在常以“英雄”自居的男主人公眼中被化成了一个个残疾的、渴望拯救的大女孩。因此,《初吻》的显意识文本是“初恋”,潜意识文本则是“恋母”。曾经被张贤亮深情地称为“梦中的洛神”的女性形象,如李秀芝、乔安萍、马樱花、黄香久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释读为作家潜意识中母亲的置换物。所不同的是,《初吻》中男主人公是拯救者,女主人公是受难者,而到了《灵与肉》、《土牢情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中,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颠倒,男主人公成了受难者,而女主人公则跃居拯救者的位置。张贤亮笔下人物的恋母倾向与作家的“出生创伤”有关。在张贤亮的作品集中,大都附有一张作者“最珍贵的照片”——“我年轻的母亲抱着仅有几个月大的我”。③张贤亮在一篇题名为《发疯的钢琴》的文章中对它作了注解:“从拍了这张照片后我就没有长大。我没有躯体。我肉体感觉不到痛楚。我只是一大堆莫名其妙、杂乱无章瞬息即变的幻想,想象、印象、感觉……我感到的只是自已的感觉”;又说“对这张照片看着看着,我会游离出我之外,似乎我既不是这个婴儿也不是现在的我,而是另外一个什么人。……我觉得这个人应该比我好一点。”④张贤亮在这些非理性的话语中传达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出生创伤。他期盼回归母体,重获安全与肯定。可以设想,张贤亮始自童年的出生创伤,在其成年后无罪关监二十余载才得以还原,这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极大。他笔下的男性人物具有恋母倾向就有迹可循了。同时,在张贤亮的小说文本中与恋母情结紧密攸关的是积淀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大地崇拜原型心理,其本质是一种无意识。在一般的精神分析学家里,恋母情结和子宫情结并无太大的区别。子宫原是母亲的借代物。恋母情结是个体心理发生的产物,而子宫情结更多地是一种族类心理发生的集体无意识。渴望返回母亲的子宫,在集体心理层面上潜在地指向着回归大地,因为大地是母亲的原型。从这个意义上,子宫情结主要是指一种对大地的乱伦固恋,它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根性。在弗洛依德看来,返回母腹,回归大地,本质上也就是拥抱死亡,是对作为生命成长之需的个人化和社会化工程的拒绝,是对个体生命的放弃和消解。⑤这与弗洛尹德晚年的死本能理论一脉相承。死本来不仅可以在社会无意识的层面上体现为人的攻击性遭受压抑和扭曲后所形成的施虐——受虐情结,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还原为一种向“无机物”状态回归的“强迫性重复”冲动,一种向生命的最终归宿即“被除我执”的涅槃倾向。⑥即回归自然,回归大地,使人放弃个体生命的“自性”,与非人化的万物融为一体。因此,恋母情结更多地只是一种个体无意识,个人化的乱信纸欲望,而子宫情结与大地崇拜相互隐喻,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归返大地母亲的原型心理,其实质是生命向其出发地退行,向死亡回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