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开放时代杂志社官网

发布时间:

开放时代杂志社官网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先后任经济日报湖南记者站记者、《信息时代报》总编辑,《开放时代》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长沙电视台《眼见为实》栏目编导、制片人,湖南教育电视台三湘名校总制片人,华商杂志社副社长。现兼任湖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开放时代杂志社官网招聘

在公开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在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1)要件挑选原则与犯罪主体《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4期(2)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质疑《现代法学》1988年第5期(3)试论收容教养 《劳改劳教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4)犯罪的动机与目的新探《江西法学》1989年第4期(5)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质疑《法制月刊》1989年第10期(6)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再认识《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7)经济法规中的刑事责任初探 《武汉学刊》1990年第5期(8)论法官的职业道德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9)武汉市涉外经济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习与实践》1991年第12期(10)论收容教养制度《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1)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中权利观比较《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12)职务犯罪辨析 《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6期(13)论职务犯罪的概念和本质《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4)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 《山东法学》1993年第3期(15)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新探《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16)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17)论主观恶性《政治与法律》1993年第4期(18)论量刑的根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家》1993年第5期(19)我国科技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深圳法制报》1993年10月26日(20)量刑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21)罪刑相适应原则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法学评论》1994年第2期(22)论量刑的刑罚经济原则 《法律科学》1994年第3期(23)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 《人民司法》1995年第4期(24)论一案中多种情节并存时量刑的综合平衡《法律适用》1995年第5期(25)论多种量刑情节的适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26)完善刑法中量刑规定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研讨会二等奖)(27)论受贿罪的主体 《法律适用》1996年第2期(28)刑事诉讼法系列讲座(共三十篇)《海南日报》1996年6月-11月(29)王英汉流氓集团案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30)论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 《人民司法》1996年第11期(31)量刑失衡与矫正对策 《开放时代》1997年1期(32)鼓励自首立功,明确从轻处罚 《广东法制报》1997年5月12日(33)为何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取代反革命罪《广东法制报》1997年6月2日(34)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 《广州法制报》,1997年4月15日(35)论刑法中从重、从轻、减轻、免刑的适用,《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6)对刑法基本原则的理性思考,《开放时代》1997年第5期(37)穗港两地刑事司法协助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38)粤港两地司法协助探讨, 《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39)论刑事责任的根据内部的关系及特征,《中国刑事法》1998年第6期(40)珠江三角洲:反商业间谍在行动,《当代地方科技》1998年第6期(41)澳门法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模式展望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42)关于澳门法制建设问题的思考, 《特区与港澳经济》1999年第12期近十年(2004年至今)发表的论文:(43)犯罪概念的哲学思考 《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CSSCI)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44)犯罪客体新论 《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CSSCI)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45)论我国缓刑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 《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CSSCI)(46)论量刑的平衡 《人民司法》2004年第4期(47)论量刑中的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人民司法》2004年第8期(48)合同罪若干问题探究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49)论计算机犯罪的几个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50)论合同罪 《经济师》 2004年第12期(51) 论缓刑保证金制度的设立 《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2)论量刑原则的重构 《法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CSSCI)(53)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实务问题探究 《人民司法》2005年第4期(54)农村法庭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55)重刑主义不利于长治久安《检察日报》2005年6月14日理论版(56)对重刑主义的反思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57)重刑主义的理性思考 《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5年)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58)我国缓刑制度的反思与重构《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59)一宗离奇“奸尸”案引发的刑法学思考《当代检察官》2006年第10期(60)恶意逃避债务的刑法规制 《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 (CSSCI)(61)和谐社会建设与刑罚轻缓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62)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CSSCI)(63)人格刑法视角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64)赌博罪的司法困境及出路 《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65)让刑法闪耀人性的光芒 《同舟共济》2007年第6期(66)刑事政策视野下的人格刑法理论解读《中国刑事政策报告》2008年第三辑(67)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畸高薪酬的司法介入 《法治论坛》2008年第10辑( 68)人格理论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69)论人格刑法理论在我国的引入,《中国监狱学刊》2009年第6期(70)管制刑保留的必要性及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71)转型时期人格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引入与推进,《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72)激情犯罪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法学评论》2011年第2期(CSSCI)(73)中国证券犯罪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74)我国司法实务中赃款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处置原则,《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CSSCI)(75)激情犯从宽处罚的应然与实然论证,《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CSSCI)(76)论社区服务刑制度在我国的设立,莫洪宪等主编《社会转型与法学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13年出版。(77)轻微刑事案件不捕标准探讨,《法治论坛》2013年第3辑(78)对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79)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之检讨,《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CSSCI)(80)人格刑法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CSSCI) (1)《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中国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3)《警用法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4)《经济法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5)《农村普法读本》(二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6)《刑法学研究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7)《人大制度与人大代表》 红旗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8)《广州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州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9)《经济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10)刑法学(副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11)量刑与行刑改革探索(专著)群众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目前有6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有一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转载。有两篇论文论文同时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录入。

文章比《读书》更学术化一些侧重社会学 政治学等。稿件质量比较高。其主办的开放论坛,很不错

开放时代杂志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有公开出版发行的院刊两份:《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其中《开放时代》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索(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和《珠江经济》各有特点,两刊都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品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内部刊物《领导参阅》、《广州经济研究简报》及时向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等,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2013至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1-2013,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2005-2011,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供职于该校的法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2009年至今,担任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CCCSA)创会理事。2004年至今,先后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合作,主持“海国图志书系”,主编《海国图志》学刊。2004-2008,担任广州《开放时代》杂志(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学术委员。2001-2005,美国芝加哥大学“约翰·奥林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J M Olin Center for Inquiry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研究人员(Junior Fellow)。1996-1997,担任北京《战略与管理》杂志社(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编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员。

开放时代杂志社社长

个人专著有《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2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该书在国内学术界获得广泛好评,《中国哲学年鉴》(1995)、《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求是学刊》、《江西社会科学》等15家报刊作了报道并刊发了书评。共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届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广州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州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特别奖(政府奖)等六大奖项,并在赴法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时获得广泛好评。论文《评价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曾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评为广东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他个人专著有:《理性和实在的思维意象》(改革出版社1997年出版)、《澳洲观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新西兰纪事》(即出)。撰写有关哲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论文近100篇。其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现代管理心理学纲要》(合著,35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获湖南省“优秀图书奖”);《广州市荣誉市民传》(主编,5卷本,150余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成功之路—安利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副主编,25万字,改革出版社1987年出版)、《湘军在特区崛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及《金色的桥梁--广州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回顾与前瞻》、《特区广角镜丛书》(深圳卷10卷本)、《特区工业行业年报》(系列)、《深圳科技纵览》(系列)等。主持并参与的应用性研究课题有:《湖南在深圳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1991年)、《广州市横向经济联合的回顾与展望》(1991年—1992年)、《深圳经济特区工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93年—1998年)、《广州市荣誉市民传系列课题》、《安利直销及其在中国的发展》(1994—1997年)《广州台资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1997年)、《广州大都市指南》(199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995—2003年)、《深圳与珠江三角洲产业合作中的技术创新研究》(1998年);以及《深圳与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模式》(2003年)、《广州科技中心城市研究》(2003年)、《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研究》(2004)等。自1993年起,受命主持院刊《开放时代》杂志的工作,担任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努力开拓局面,一年上一个台阶,使该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资料转载率数度名列全国前茅,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将一份毫无影响的地方刊物改造为有较高学术质量、较好的设计品味、在海内外学术界拥有广泛影响的“旗帜”学术刊物。1998年起,先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课题合作研究。其间于2002年还应邀担任新西兰华文报纸《新华商报》主编,通过努力,不仅使这份新生的报纸声誉鹊起,成为奥克兰华人社区最好的报纸,而且自己亦积累了对海外华文传媒和国际传媒的运作的经验。

刘怀玉,男,1965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 (1985)、中国人民大学(1988)、南京大学(2003),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美国伊里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访问学者(2010-2011)。硕士毕业后曾长期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历任哲学所副所长,河南省优秀专家。2003年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等职务。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理论方向教学研究工作;博士论文《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入选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评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万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人选;201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 《社会科学方法论》(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获得“吴玉章学术奖”一等奖  《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观》(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恩格斯与现时代——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学”》(合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获得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获河南省2001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苏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历史的解构与空间的想象》(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人类学马克思主义”述评》,载《大学文科园地》198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实践本体的系统发生论》,载《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地理环境决定论”批判》,载《学习论坛》1990年第8期。  《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述评》,载《社会科学述评》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简评科西克“具体辩证法”中的人本主义倾向》,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哲学分析》,载《中州学刊》1991年增刊。  《从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卫者——论卢卡奇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转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6期。  《论正确认识与利用资本主义》,载《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增刊,。  《实在论、自然主义与社会行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史》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载《河南日报》1993年9月3日。  《发展与稳定问题刍议》,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从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该文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新华文摘》与《哲学动态》转摘。  《历史的突破与历史的循环——论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载《河南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一致论”、“矛盾论”、“改革论”》(两人合著),载《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增刊。  《当前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载《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转载。  《经济市场化,哲学如何实践化?》,载《信阳论坛》1994年第1期。  《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喻化”阅读看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特质》,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4期。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之结构分析》,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当前我国哲学面临挑战的成因》,载《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担2千字,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载《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与出路》,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误读、重读与重建——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两次重要转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邓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辩证法理论及其时代意义》,载《中州学刊》1995年第4期。获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  《制度结构制衡论:伦理制度建设的新思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哲学动态》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从隐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学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实践哲学》,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收入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新论的几点看法》,载《河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本人承担3千字。  《人类思想的永恒悖论——哲学基本问题之随想录》,载《黄淮学刊》1996年第1期。  《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质论》,载胡福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哲学展望》,载《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划界论、层次论、公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伦理建设问题若干分析》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论马克思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及其科学理论形态》,载《理论探讨》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  《论马克思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的三种科学解决的理论途径》,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三大主题》,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返(反)本开新,建(见)卓于微——读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载《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马克思经济社会伦理观三题》,载《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历史追踪——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载《理论探讨》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哲学动态》转摘。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定位》,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收入高秀昌主编《冯友兰研究》第2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制度伦理学”研究近况》,载《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  《在当代的历史深处揭露人类最神圣的情感》,载《东方艺术》1998年第2期。  《“抓机遇论”发展哲学观念的多维理论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21世纪中国前景展望》,载《跨世纪》1999年第10期。  《走出历史哲学的乌托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字。  《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载《河南日报》1998年12月。  《笔谈后现代主义文化》,载《大河报》1999年1月20日。  《改革开放20年的三大观念突破及其理论意义》,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走向一种淑世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哲学1999年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为本年度“历史哲学研究”栏目头条观点重点摘要介绍。  《美德、公正与自由——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建设的三种思路》,载《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角色意识转换》,载《市场经济导报》1999年第5期。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载《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乌托邦、末世论与西方历史进步观念哲学批判》,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新的解释范式,新的伦理肖像》,载《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  《呼唤自由的哲学》,载《学海》1999年第6期。  《马克思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踪与多维透视》,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从民族之镜到现代之境——20世纪中国哲学观念的逻辑转变》,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迎接时代挑战的发展过程》,本人承担4千字,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马克思哲学多重话语结构的历史解读》,载《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0年8月21日转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世纪性思想背景之多维透视》,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民族灵魂与现代形式的艰难交融》,载《河南日报》2000年9月7日第7版。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综述》,载《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载《江苏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创刊号)。  《到记忆的远方追寻》,载《东方艺术》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化观念世纪之争的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邓小平理论》要点摘录。   《建构现代生活界“具体乌托邦”图景的新人本主义历史观》,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是比较对话,还是语境回归?——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问题的一种反思与回答》,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转摘。  《是经济决定论,还是经济支配论——马克思“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发展”理论的当代诠释》,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只有真问题真知识,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载《博览群书》2001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新解读模式》,载《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4期。  《从哲学角度看冷漠问题》,载《文明与宣传》2001年第10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解释若干途径的批评与反思——“移心式”重建,还是“溯源式”的开新》,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破除阅读的宗教神话,回归文本的真实语境》,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大人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从多个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载中山大学主编《哲学与现代化》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新视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深入经典的历史逻辑,塑造当代的理论形态——〈走进马克思〉一书述评》,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5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去遥远的“地方”体验“最近处”的人文》,载《南方文坛》,2003年第6期。  《不合时宜的深度现代透视——〈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一书读后感》,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向》,《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 《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祛除历史能指的幽灵,解开历史代表问题之谜》,《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全文转载  《无地自由,或另一种“第三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实体主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革命》,《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报》要点摘录  《“总体人”的辩证法》,《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索亚:后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本体论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人学:从可持续发展到永恒的生存的辩证想象》,《探索》2004年第3期。  《哲学的实现只在可能的瞬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总体的历史科学视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贡献》,《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转载。  《科学发展观: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马克思新哲学革命的初始理论形态及其经济学局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问题》,《探索》2005年第3期  《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以列斐伏尔为主线的研究》,《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以列斐伏尔为个案》,《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转载。  《为日常生活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哲学问题构成与反思——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一种理解》,《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原创的差异化踪迹》,《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本质批判》,《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6、“论毛泽东现代化问题观的原创意义”,《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面向生活’的现代性政治哲学难题及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关键历史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费尔巴哈提纲》”,《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再生产实践概念”,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意蕴”,载《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两人合作)  “神秘化: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笔记”(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1986)”(译文),载《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诗学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学界关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现状述评”,《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两人合作);  “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  “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与历史自然”,《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列宁的两种资本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二人合作)  “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基础反思”,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人合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6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及其前提”,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二人合作),载《学习论坛》2008年03期。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历史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原像与当代解读”(二人合作),载《学海》2008年第5期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载《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  “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场逻辑及其理论困境”,(二人合作),载《求索》2008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载《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1期    价值重估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中国化思考,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二人合作),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从非物质劳动到生命政治——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政治主体的建构”,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基于政治经济批判的两种现代社会理论》, 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从大众神话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批判》,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 空间: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乡?——评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二人合著),载《社会学家茶座》第3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0日  《苏联化、西马化与中国化——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空间的建筑学》译文,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辑“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与如何面对空间化问题“,载《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1期”透视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载《学习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列斐伏尔: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的生产“(著作),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上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论文),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论吉登斯、哈维、卡斯特对现代社会的时空诊断“(二人合著),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146”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继承——以新中国成立前新儒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为视角“(二人合著),载《学习论坛》2012年第6期147”从“异化劳动”到“社会交往”——试析望月清司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论文)(二人合著),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俄国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观:一个历史的述评“(论文),载《河北学刊》 2013年第2期)(CSSCI)”论布哈林在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的实践哲学路向“(论文)载《学习与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前沿报告“,载《中国哲学年鉴》2013,哲学研究杂志社CSSCI;”空间化视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再区域化发展“,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历史概念及其意蕴“,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CSSCI)新华文摘转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元性本质与多元化探索“,载《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沟通中西、关心实践的语言哲学“(书评),载《学海》2014年第2期”三思毛泽东——革命传统、革命后民族国家创制与后传统理想主义遗产“,载《现代哲学》2014 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回顾与当代追问“,载《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念旅程:从传统的革命到现代化的改革“,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问题“,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及其幽灵“,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空间的生产》一书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10期”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吉林大学社会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启蒙的进化与重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二人合著),载《社会科学》(上海)2014年第8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6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以列斐伏尔为个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人本主义观念、方法与实践(主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空间化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13JJD710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对策研究(承担者)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者)   本科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必修)、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选修)  硕士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博士生: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开放时代杂志社官网招聘公示

给在重庆找工作的应届生朋友建议,速看:一、选择靠谱的招聘渠道在重庆找工作找准靠谱的招聘渠道,能够让你在求职时少走弯路。比如可以百度了解一下重庆本地口碑好的招聘网站、招聘APP、公司企业官网等,都是求职的优质选择。二、重庆薪酬水平和重庆未来的就业趋势1、行政、文员、后勤、前台等基础岗位,薪资大约在4000-6000左右;2、餐饮、服务、保洁、保安等行业或岗位的薪资相对较低,普遍在3000-5000左右;3、设计、编辑、市场营销、策划等常见岗位的薪资,普遍在5000-8000左右;4、互联网行业,比如运营或者技术岗位(测试、硬件开发等)薪资则相对较高,基本在6000-8000以上;5、管理岗位,一般月薪在15-30K左右;6、房地产销售和金融行业的薪资相对较高,基本在8000以上。重庆未来的就业趋势: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生命科学、高新技术等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学生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师范类毕业生仍会供不应求,环境科学类、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类以及工科的仪表类、纺织类需求都会增多,外语类中的复合型人才、石 油、煤炭、冶金等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有些行业的容量有限。需求大体保持不变的行业主要有机械类、材料类、外语类大语种、医学类、管理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价格学、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金融、财经等需求不会有大的增加,比较平稳。其中有些专业如医学类毕业生需要重点移往中小城市、农村及城市基层。需求趋降的行业 从行业上看主要是农、林、牧、渔、制造、建筑业,尤其是农林类毕业生就业仍然相对困难。但不能一概而论,以上各行业高素质专业人才仍需求兴旺。三、分析定位自己 才能找到适合的好工作(1)自己所学专业能否帮助自己就业从专业入手展开的职业路径,往往更顺利,因为,你会自带这个领域的资源——比如,行业的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同学和老师的人脉等。(2)当下热门行业、职位自己能否适应这是一个技术不断革新、消费亟待升级的时代,催生了许多的热门且好就业的职位,如果对专业不感兴趣可以考虑往这个方向走。(3)自己的爱好是否可以发展为职业如果你打算将兴趣发展为职业,坚持、热爱才能发展为职业,如果不是,你的兴趣制作你求职不顺时的躲避港湾,这就需要避免。究竟是选择专业、爱好还是热门行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去分析,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然,无论是选择哪一样,在招聘网站都能找到优质的职位和企业,这就需要根据职位的要求去投递简历了。四、投递简历有方法(1)制作个性化简历:对职位有针对性的简历与海投的简历相比,HR会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在众多求职者中,HR会第一时间筛选出与职位匹配度最高的求职者。(2)简历可重复投递,但不要重复3次:同一个职位不要重复投递3次,再次投递的时间也要间隔在5天以上。(3)投递时间:投递时间最佳是周三,上午最好。调查显示,周二到周四是最好的投递时间,其中周三最佳。最好不要在周一选择投递,因为有些HR放完假再上班有些疲劳感,看到众多简历会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看简历也就很容易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其次就是周五,临近假期,有些HR的心思不在工作上或者说开总结会议,容易没有时间查看。五、面试的十个建议简历要精简,一页纸最佳。照片可以修,不要太夸张。休闲装可以,正装更职业。语言有逻辑,避免太犀利。面试虽远程,也要重形象。提前查路线,以防太匆忙。专业面试前,了解情况先。终面进行时,有一就说一。选择OFFER时,人品最重要。摆正好心态,有缘自然顺。以上就是在重庆找工作的方法!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求职效果~

文章比《读书》更学术化一些侧重社会学 政治学等。稿件质量比较高。其主办的开放论坛,很不错

‍他是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与顾城齐名……他的诗歌广为流传,入选高中、大学教材他的代表作成为纪念改革开放流传最广的诗歌《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磅文章开篇即引用他的诗句“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他就是著名诗人梁小斌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世界……1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成为纪念改革开放引用流传最广的诗歌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的重磅文章《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章开头引用了著名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梁小斌的诗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这首诗是梁小斌的代表作,表达了在解放思想、弃旧图新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一代青年特殊的思想历程。正如《人民日报》文章中所说“一首名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诗曾风靡一时,道出了全国上下热切的渴望:‘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中国,需要找到那把钥匙,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大门。”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上下都是苦苦求索着答案,失落的如何找寻?富强、民主、文明应该如何铸就?大病初愈的泱泱大国将往何处去?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因其诗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反映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成为纪念改革开放引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梁小斌的诗歌创作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变化过程。谈到中国的改变,梁小斌说,他体会最深的还是合肥的现状,尤其是合肥的诗歌现状。合肥涌现的诗人,秉承着家乡的信念,有着合肥人的执着、淳朴,他们的诗歌作品几乎都染上了鲜明的合肥气息。梁小斌称他们的诗歌“就像酒一样,越品越香”。著名诗人梁小斌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雅歌诗书酒会上签到2生动大于深刻把平凡的日子写成诗“我是活在我们民族母语中的一个象形文字,\我活着,\我写诗”——2017年6月10日,在合肥举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雅歌诗书酒会上,著名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梁小斌朗诵了他的代表作《母语》,并接受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专访,畅谈诗歌、追忆往昔。作为已在诗歌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前辈,梁小斌用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年轻的诗歌写作者共勉,希望他们用诗作展现“母语”精华,用发自心底的真诚的声音去感动读者。年轻人刚开始涉足诗歌创作领域时,很容易陷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怪圈里。梁小斌表示,诗歌作为供很多读者阅读的精致的文字,仅仅发源于逆反心理显然是不够的。真正好的诗歌不但离不开生活,而且往往真正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些来源于朴素生活的作品。“我刚开始写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下放到合肥郊区的知识青年。我在想,每天干农活的景象,怎么跟像我这样想学习写诗的人有紧密的联系呢?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困顿。后来我就想,我就是一个知青,我不应该写那些高高在上、慷慨激昂的诗歌,我应该写我们知青生活本身。”梁小斌说。但诗人笔下的生活又该是什么样的呢?所谓的“把日子过成诗”,不是用不着边际的想象来修饰平淡的生活,更不是在对生活细节的描述中堆砌大量形容词。梁小斌也曾写过这样的诗——公社开完欢迎会\一颗心飞到生产队\肩并肩手挽着手\社主任领我们一道走。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样写是显然不行的。要想把日子变成诗,首先要有一双在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眼睛。梁小斌讲述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在农村做知青时,有一天,我们把院子里的鸡抓来,放在床底下的煤油炉子上慢慢地炖着。香味弥漫的时候,老乡们伸过头来看,我们所有知青全都睡着了。后来一阵大风刮来,我闻到了鸡的香味,吓得从床上一跃而起,想挡住那风,不要让香味飘出去,被老乡发现。”梁小斌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知青的渺小和老乡心知肚明的宽容,形成了巨大反差,给我上了比较生动的一课。”这个故事被梁小斌写进了诗里——鸡的芬芳在大步疾走,\犹如戴着红色羽冠的翩翩少年,\骑着骏马,\在天亮之前,\将它被扼杀的消息通知千家万户。这样的写作教会梁小斌一个重要的道理,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那就是“生动大于深刻”。梁小斌画像(马莉)3成为诗人不只是写作好就可以1917年,胡适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白话诗八首》拉开了中国新诗的序幕。一百年前,中国文坛的主要声音还来自于传统的饱学鸿儒,而年轻的胡适敢于擎起新诗的大旗,说出“我手写我口”的主张,这比他的诗歌本身更加伟大,影响了一百年来中国的很多诗人,包括梁小斌。“胡适老先生的‘我手写我口’不是说诗歌要写的像口语一样这么简单,而是指诗歌要发出像口语一样、让人能听得懂的心声。”梁小斌说,“据我的体会,诗歌想既让人听得懂又能在心里扎下根来,这是非常困难的。我一直认为,对儿童说话用的语言,是所有语言中最困难的。所以,诗人要想写出能影响别人的诗,就要把整个世界当成自己的孩子。成年人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一下,才能对孩子发出一些指令性的语言。诗人也是一样,诗歌的任务就是要让诗人发出的一些指令性的语言,能够发人深省,如果诗人把世界看成孩子,就知道应该去表达些什么了。”梁小斌表示,家长在对孩子说话时,开口前会先过一下脑子,这是责任感的体现,诗人在写作时,也需要这样的责任感,要用自己的声音影响众人、让众人倾听。“通往诗人的道路是一条坦途,因为过于平坦,很多人都认为成为诗人是容易的,认为只要写作好就可以。但是诗人被人倾听却是非常困难的。我有一个想法跟诗人们共勉:一定要立志让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大家倾听,这对于诗人的成长和成熟是很重要的。”他说。著名诗人梁小斌接受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专访4诗人要爱护母语写作像写作文那样认真梁小斌说,诗歌对于人生的意义,他是慢慢体会到的。在过去几十年间,他经历过曲折、困顿,最难的时候,甚至连第二天的午饭都没有着落,即便在那样的境遇下,他也没有放弃写作。相反,在最穷困的时候,他用写诗支撑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节省稿纸,他在写诗时不分行,“我当时想,等有机会我再把这些不分行的诗歌变成分行的。但后来我对于这种诗歌不分行的写作体会越来越深,我慢慢知道,用不分行的形式写诗,恰恰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对表达内在的心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消弥了诗与我们的生活、与高雅的生活之间的界限。”他说。“在青年的诗歌作者那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仿佛诗文越是拗口,越是具有逆反心理,越是好诗。”梁小斌说,年轻人可以在诗歌中表达逆反心理,但这不应该成为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诗人要做的,是爱护母语、正确使用母语。这次在雅歌诗书酒会上,梁小斌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母语》。对于他和在场所有诗人来说,母语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东西,是他们创作的第一工具。也正是这些诗人们,对母语有着最虔诚的敬畏。《母语》一诗就是梁小斌对自己的激励和提醒,“写作要像写作文那样认真。我们的写作首先要写给自己看,让自己能够细读、能够回味。”他说。“实际上中国的诗人,包括我在内,对待母语的汪洋大海是陌生的。”梁小斌说,“母语,就是我们《新华字典》里面的很多字,我创作《母语》,并不是说我多么精通中国的文字,相反,就像我在诗里写的‘有些字令我感动,但我却读不出声’。对诗人来讲,母语就是一把双刃剑。母语就像土地一样,永远先于我们存在,诗人在母语河流的包裹和滋养下长大,是活在母语中的象形文字。”著名诗人梁小斌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雅歌诗书酒会朗诵自己的作品5梁小斌诗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天,又开始下雨,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我想风雨腐蚀了你,你已经锈迹斑斑了。不,我不那样认为,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雪白的墙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早晨,我上街去买蜡笔,看见一位工人费了很大的力气,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他回头向我微笑,他叫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妈妈,你也哭过,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还要洁白的墙,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它还站在地平线上,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爱洁白的墙。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母语我用我们民族的母语写诗母语中出现土地森林和最简单的火有些字令我感动但我读不出声我是一个见过两块大陆和两种文字相互碰撞的诗人为了找水我曾经忘却了我留在沙滩上的那些图案母语河流中的扬子鳄不会拖走它岸边的孩子如今,我重新指向那些象形文字我还在沙滩上画出水在潺潺流动的模样我不用到另一块大陆去寻找点滴还有太阳我是活在我们民族母语中的一个象形文字我活着我写诗▲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害羞的人们,请在外面等我一会让我大胆地走进去去感受她那烫人的体温和使我迷醉的喁喁私语我还要沿着血液的河流在她苗条的身体上旅行我要和她拥抱得更紧让女孩子也散发出男性气息说吧,请告诉我那在黑暗中孤独地徘徊的是谁那由于痴情想奔向美丽星光的是谁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女的内心并且别忘记带上两把火炬让我们勇敢地走进去去发现外面的世界还没有的珍奇在这发源心脏的河畔我一定会拾到一本书这上面没有腐朽的教义它启发我怎样和未来去亲吻但愿我也有一颗女孩子的心让整整一代人走进少女的内心吧当我们再走出来一定会感到青春充满着活力

《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美] 乔治·索罗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nais     书名: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作者:[美] 乔治·索罗斯译者:欧阳卉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9-1页数:258内容简介:《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索罗斯给开放社会的建言》内容简介:索罗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学生,他的思想和世界观深受其哲学思想影响。他在《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索罗斯给开放社会的建言》一书中谈到了其对人类行为的易错性,思维与真相等问题的理解,认为“我们身处一个不完美的社会,人类行为具有彻底的易错性”,试图从认识论层面重新激发人们对当今世界的看法。索罗斯还在书中谈到了自己对911事件、反恐战争、以及美国民主自由世界观的看法,针砭时弊地指出这个时代缺陷———暴政、暴戾、无知以及傲慢;同时,也提出了他对开放世界的谏言。作者简介:许多人都梦想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是和大多数人相比,索罗斯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能比他们更好地实现这个梦想。作为对世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索罗斯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索罗斯被认为是“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也被指责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他是一个攫取巨额财富的金融大鳄,也是一个声名卓著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自1979年以来,索罗斯成了一名活跃的慈善家,开始帮助黑人学生进入种族隔离下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就读。他成立了一个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的慈善网络组织,致力于倡导民主和开放社会的价值观。该基金组织网络每年的支出约为5亿美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