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时代青年报评论文章

发布时间:

时代青年报评论文章

与《中国青年报》结缘于XXXX年。 《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既有机关报之厚重严谨,又不乏时尚新媒体报章的新锐鲜活。常常被它独特视角下解读当今各种时事资讯的朝气昂扬和犀利风格所吸引。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各种副刊、专栏的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大大的丰富多彩了我的生活。很喜欢每星期日出版的“星期刊”,网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书法、体育、讽刺小品、世界青年生活等各种综合性文化知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能有幸伴着油墨飘香悠悠然阅读有精准热点资讯的报纸,也是周末休闲的一大乐事。报纸设立的“青年信箱”“答读者问”等栏目,像一位“邻家大姐”又像一位知心好友一样,能够从我们青年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评论一些问题。文字间满满洋溢着专业平和的态度,睿智的思想,真诚的理念与读者交流沟通,为读者排忧解难。 中青报一直以来都是我阅读路上的良师益友,激励我成长。阅读每一篇文章,都能感受到编辑记者们都是“用心采访,用笔还原”秉持对新闻操守准则的坚守,对事实真相不竭的追寻和对社会正能量的热切呼唤,中青报是一份能沟通、善倾听、会呼吸的报纸。阅读每期报纸都是一个享受和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中青报不愧是一份纵览政经风云的权威大报;一份商界精英瞩目的案头大报;一份赢得学者专家信任的日报;一份受读者尊敬的严肃性报纸。

因为时代青年报现在已经不刊登了,所以你如果想要给他们写评论,你可以买一份这个报纸,然后在你喜欢的文章上面直接填写评论。

时代青年报评论文章摘抄

昆虫记》这篇著作是法国著名困中加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才完成的。这本书里介绍了毛虫、蝉、鞋子、蟑螂等几十种昆虫。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蝎子《白蝎自杀之谜》这一节。有人说,蝎子遇到危险就会自杀。于是,作者就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烧红的木炭围成一圈火墙,然后把一只白蝎子放进火墙里。热浪烤在蝎子身上,它倒退着卷成钩子,一会儿伸直,一会儿弯曲,动作快极了,使人看不清楚。突然,它一阵抽搐,接着,就一动不动了。作者用镊子把它夹到一块凉沙土上,过了一个多小时,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蝎子竟然奇迹般的活过来啦,和以前一样变得生气勃勃了!这个实验证明,根本就没有蝎子自杀的这种事情,无非是人们乱猜测而已! 读了这一节,我不禁思绪万千:世界上大概除了人以外,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不会自愿结束生命。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自杀都是一种胆怯的表现。大家都认为生命是一种很宝贵、美好的东西,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小小的生命,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苦难,珍惜生命,也回报他人。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人因为某种原因自杀了,著名艺人张国荣也在多年前跳楼了。我认为,这些人简直还没有一个小蝎子勇敢。由此,我曾还联想到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我就是一个例子。我经常会因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就生气,苦恼,有时候甚至干脆不做,去问同学答案,这应该也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吧!我们应该学习蝎子的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一个坚强而又勇敢的人! 啊!真没想到,我竟然被一本科普系列的书给吸引了。我认为,我读了这一本《昆虫记》,简直比读好几本童话书和小说书要强的多。以后,我要听老师的话,多读读历史名著,也许还会有一些不小的惊喜呢! 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四中,也怀着时刻紧张的态度走进四中,来参加此届的开学典礼和军训。 走进教室,就看到那一张张陌生或熟悉的脸孔和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着实让我把紧张化为轻松。上课后,老师给我们自我介绍了一下,她是教语文的,从她的话语中,我觉得她是一个好老师,让我非常喜欢,并且受益无穷。我相信,在今后我们一定会相处得很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下午,老师让我们午睡,而老师去开会了,有一位同学就不睡觉,玩手指,最后睡着了,等到老师让我们醒来时,他还在呼呼大睡,老师让人叫醒他,可是那位同学怎么也不醒。醒了后,那位同学用茫然的眼神望着老师,看到那副茫茫然的表情,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真所谓是睡的像“猪”一样啊。 接下来,就是军训了,我荣幸的被选仪仗队候选队员,什么正步啊,军姿啊都要练好,是很辛苦的,但是,我们的教官非常幽默,时常把大家逗笑,可是又不准我们笑,害的我们心里有一只烫坏的小蚂蚁在乱窜着,把笑容憋在心里头。虽然军训很辛苦,但是我们相处得比较融洽,偶尔休息一下是聊聊天,其实也不像其他人说得那样枯燥无味。今天,我们真是又累又开心啊!

热点评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关心时事热点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关心时事热点,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作出客观的评价,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最近网络上可谓是风起云涌,杭州富家子弟开车撞人事件,无论在网络还是在现实上都掀起了一场关于尊重生命的大讨论。胡斌,其父拥有一家纺织公司,家里颇有资产。胡平时的爱好就是喜欢与一帮兄弟飚车,就在几天前的晚上,浙江大学的学生谭卓看完电影回家时,被胡驾驶改装跑车撞起五米多高,落在地上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谭卓的父母赶来杭州。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前途似锦的儿子就这样突然与他们阴阳相隔。而胡及当地交通部门的态度则更令人愤怒,胡不但没有站出来承担责任,还买通相关官员,在交通责任认定上做手脚。这一举动引起了网民们的极大愤怒。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不准私自改装跑车,而就网友们在胡斌空间里发现的汽车照片也显示,这辆肇事三菱跑车经过多次改装,通过物理公式计算,能把人撞起五米多高,其行驶时速已经超过120,而当地交通部门给出的认定结果却是70,这怎能不令人怀疑?生命是无价的,没有什么比藐视生命的行为更为可恨。而胡撞死人后一味的逃避责任,即使逃脱的了法律的惩罚,也无法逃脱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这里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作为司法者,心中的道德天平倾向了金钱,则更为人说不容。杭州飙车事件将慢慢平息。对政府来说,公开透明的处理始终是对待此类事件的最佳解决方式,而对普通人来说,更多地了解事实,也许比更快地下结论更重要。

时代青年报评论文章大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发起来的,青年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引领时代先锋。<中国青年报>关注中国青年,引领思想进步。她关注模范、先进人物。应该是2003年吧,7月3日的报纸,发表了<自信、成功、快乐>,有针对性地谈了中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就是非常好的。当然好文章很多,但这样的有鲜明意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文章,报纸还应努力。 另外,她也应该关注农村青年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并且切实地指引新路,关注并解决落后的一面,切近生活。

因为时代青年报现在已经不刊登了,所以你如果想要给他们写评论,你可以买一份这个报纸,然后在你喜欢的文章上面直接填写评论。

如果是一个青年学者的话,应该把你所看到的学校里面的现象都写下来,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然后自己也要总结点评一下

时代青年报评论文章怎么写

除了原有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语、邀请语、读后感……这些新题型,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非常实用。它们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积累,拓展的是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的是学生的人文积淀,培养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闻点评,顾名思义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日常读报会发现,在重大新闻报道的最后往往有一个“编者按”,我想,那就应属于新闻点评的一种。既然是“点评”,我们就要针对新闻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拿出我们的态度意见。点评一定要是非分明,要画第二,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然后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地把我们或褒或贬的态度表述出来,那样评的导向也就十分明晰了:或引导人们向善,或劝戒人们警醒,或引起人们深思……切不可凭空漫说,言不及义,无理取闹。第四,点评要讲究艺术性。看准了问题后,我们还要选择表述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目一新,切忌陈旧、老套、死板。

作为时评编辑,常遇到如下情况:选题不好,也写不好;选题好,角度不好;选题好,写不好——以上三种情况的稿件占来稿量的大约90%以上,而这些稿件可以说都难以走上版面。新闻时评是新闻报道深化的需要,因“深化”故,其写作较消息、通讯显得复杂一些,写好需要一定的“笔力”。但,时评写作也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选题问题(小标题) 和写其他文章一样,时评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当然也就是“选什么题材来写”、“选什么事”来写。选题成功与否,是一篇文章走向成功的前提。但选题本身也有两个基本前提:如果不是亲历的新闻事件必须确保所引述的新闻是事实而不是之虚乌有;其次是不能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所述事实。不保证这两点,时评从源头上就立不住。(去年假新闻不少)在保证这两点的基础上,下一步如何走?选题如爬山,选择一座什么样的“山”来爬呢?首先,写时评要敢于冲着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写,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就会失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时评的使命,本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作者本身也将是个失败的创作者,难以在时评圈内立足。同时,“虎山”作为风险过大之“山”,也要慎爬。向“虎山”行,是感觉自己能打死“老虎”或者能绕过“老虎”轻松过山,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还是不要爬的好。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量力而行。一般来言,风险高的“山”,需要立意、角度、语言表达上有较多的闪转腾挪之功,爬上去颇费一番气力。有些题材,受时代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因素影响,是时代语境所避趋之的,这样的“山”,最后先不要触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有些限制的东西“融释”了,再写不迟。其次,忌爬平庸的无特点的“山”。平庸的无特点的“山”,难见新奇,时评作者要忌赶这样的“大流”。比如,前一段上海规范发展马路摊点,来了一批稿子大谈规范发展马路摊点的做法对于民生的意义——第一个大城市采取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一谈的;但过了一段,郑州又解禁马路市场,结果一批作者又蜂拥写之,而主题仍如昨,这样就没多少意思了。“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有些“小山”,别看不高,但很有特点,写起来也很有意思。苏轼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其实虎丘只有30多米,但“小山”人文底蕴丰厚,“爬”起来也很带劲!简言之,处理好“选题”问题,是时评写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行文角度(小标题)角度问题,属于“怎么写”的范畴了——是“怎么写”的第一步。角度问题,就是“从哪儿下手”或“如何看待一件新闻事实”的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视角不同,会完全得出相反的结论和观点。比如,泰山,你可以说它有地质科学价值——岩层比较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层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28亿年;可以说它有文化价值——从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书法和诗文;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筑,有佛经,有道士;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帝王之山,当你站在泰山之巅,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历代帝王为何那么喜欢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所以,你关注得角度不同,一座山就会有不同的注解。需要注意是:一座本来能爬得上去的“山”,如果角度选不好,仍然有爬不上去的可能。如果形象一点,我们也可以把写文章的角度,比喻为爬山的路径,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座“山”,有缓坡,有悬崖绝壁,也有虽险峻却仍可攀援之处。写时评,不是“条条道路都可通向山顶”。因为,选哪座山爬——即选题,有“高压线”问题,从哪条路爬到“山顶”——既选择哪个角度写文章仍然存在“高压线”问题。“悬崖绝壁”就是“高压线”,这样的路,从一开始“爬山”时就应该努力避开。如泰山,从红门到中天门到十八盘到山顶,可以;但后山是悬崖绝壁,不好爬。爬山,有大家习以为常的大路,也有偏僻奇崛的路,选择那条路呢?我以为,别人都走的路就不要再爬了,要选一条别人未走过的新路来爬——这条别人未走的新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角度”的问题。写时评要尽量找到这样一条新路来爬。这条“新路”,要保证“可走,能至山顶”。行文问题(小标题)如何行文,是“怎么写”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文章落实到纸面上的过程。俗语说“为人宜直,为文贵曲”。但我以为,写小说“曲”好,时评写作则不要“曲”。所谓“不曲”,是指观点直白、明确,论证上逻辑清晰: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没必要绕圈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了然。即多用演绎法,少用归纳法,这是由新闻时评的“新闻性”所决定的,也是快餐化的时代生活所需要的。举个例子来说,选择爬的山是一座光秃秃的山(是什么);你就得考虑这座山变秃的原因(为什么),是人为砍伐造成的?还是土质、岩层所致?还是植树方式不当造成的?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还是缺水造成的?不管那种原因,要找到;找到原因之后,你就针对原因,提出绿化良方(怎么办)。如果是一种原因造成的,你就针对这一种原因,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即可;如果是综合原因,那么有几种原因,你就得提出几种解决办法。写时评首先要掌握这样一种简单的结构——这样说,并不是拒绝其他结构逻辑,因为文无定法,风格越多样越好,但时评作者最好先掌握这个最简易的写作模式。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作者,不会走就想跑,结果文章写得云里雾沼,让人混沌难解。结构之外,行文中另一个问题是时评的语言表达问题。写时评,文章结构要“直白”,语言风格却要“曲”,委婉一些——起码要做到这么一点: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又要让人感觉没有一句过分的话。“曲”,并不是要故作深奥,让人搞不明白,语言还是要明白晓畅、简练。注意少用定语、形容词;多用短句、单句,少用长句、复句——汉语和英语不同,汉语用短句、单句显得漂亮、干净。时评整个文章的语气还要注意张驰有度,忌剑拔弩张。现在时评语言不理想是个全国性的问题,通讯员来稿中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拖泥带水、发泄多而理性语言少等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说,来稿中找到一个文笔流畅、风格稳健而不需改动的文稿很难——这可能和“重外语、轻汉语”及汉语整体教学方式不尽科学等整体环境有关。时代的语境问题(小标题)最后强调一下“时代语境”问题。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提到“时代语境”的概念,其实在时评写作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高度重视“时代语境”问题。所谓“时代语境”,就是时代舆论环境所能容许的语言表述自由度。时评语言表述必须准确、妥当。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语境”。“时代的语境”决定了题材的能否触及、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可行和语言表述的张弛度。稿子能够发出来才是硬道理。正因为“时代的语境”决定了写文章的三大问题,所以,如果“时代的语境”摸不清,便没法写文章;即使写了,也是白写,因为很难发出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社会需要的更多是理智的建设性的良言,而不是破坏性的冲动。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写时评,应把达到这样一种“老熟”境界作为毕生之追求。一篇稿子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容易,但经常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很困难——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间,有七情六欲,要永远做到理性、不动气,太难了。所以,写时评,谁也无法抱以取巧、侥幸的心理,而颇需要自沉其心的修炼。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著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评选题特点,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一纵两横”三个方面。选题过程:见微知著这是从纵向上描述时评家选题的价值判断过程。“见微知著”,即见事物于微端,然后知其显著意义。这包含两个动作:一个是“见微”,另一个是“知著”。作为时评家,“见微”就是要对新闻事件有高度的敏感,并且对生活中的变化富有洞察力。鄢烈山之所以能够做到“见微”,是因为他始终怀着“公民写作”的意识。鄢烈山着意“定位”了写作主体的“公民”性质,而关注的焦点,乃在“民生和民族进步”。既然是共和国公民一个,则高下尊卑、朝野平民,乃至异端、反对派,与他概无关涉:“是我所是,非我所非,思我所见,言我所想,无非是享有和略尽‘我’应有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罢了。”这样一来,思想势必自然自我松绑,进入自由境界。于是,他选题的角度十分广泛,可以从上级精神中选题,例如《日本的国与民关系》;可以从社会实践中选题,例如《狗恶酒酸说“剩女”》;可以从新闻报道中选题,例如《别总想树典型开路》;也可以从讨论争鸣中选题,例如《“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版权属于谁》。“知著”是“见微”的后续活动,需要在“见微”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合理思维而达到。因此,“见微”然后“知著”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在通过观察而获得丰富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获得推而广之的认识规律。然而,并非所有的事都可以以小见大。什么小事可以说明大道理?什么寻常事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纤夫的爱》、《小芳》红极一时,街头巷尾广泛传唱。而鄢烈山看出了前者的虚假和后者的虚伪与自私,于是有了《从〈小芳〉想到美国走兵》和《哪朝哪代的〈纤夫的爱〉》的质疑③。这两篇时评在千篇一律的媒体叫好声中,辩证地发现了隐藏在流行音乐背后的问题,实乃一语惊醒梦中人。选题内容:直言不讳“直言不讳”就是说要仗义执言,无所忌讳。这是实事求是的要求,也是时评新闻性增强的要求,更是寻找到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最佳契合点的要求。只有选题大胆,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客观地揭露时弊,才能充分体现时评的舆论监督功能。优秀评论员的言论往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令人振聋发聩。例如,《“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版权属于谁》一文,就是鄢烈山以自己单位领导讲话为题材写作的。此文极具辩证色彩,丝毫不避讳本单位领导的权威。类似的例子在鄢烈山的时评选题中还有很多。据统计,在鄢烈山的博客上,自2008年以来共有595篇时评,其中,直言时弊的选题就有480篇,占其总博文的81%。直言不讳、针砭时弊,已经不是存在于个别优秀评论员身上的个别现象。近年来,一些专家在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媒体在与评论员约稿中明确强调来稿必须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评论,而不能是以缺少新闻事实为前提的空议论。选题战略:剑走偏锋“剑走偏锋”,在这里强调的是评论员的时评选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媒体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解决评论选题同质化问题,寻找媒体与受众的契合点已成为评论员选题的新特点。怎样才能避免评论选题同质化呢?这需要战略化的眼光。有足够经验的评论员不外乎采用如下几种方式:其一,紧跟新闻动态,捕捉时评空白。例如,鄢烈山在2010年初发表的《别总想树典型开路》是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写出的讽刺树典型的时评;2010年7月发表的《〈蜗居〉映现的民怨》一文,则是根据禁播电视剧写出的时评。他所跟进的新闻动态常常不是时政要闻,不是当下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是焦点之外的冷门。然而,鄢烈山却从中发现了它们的价值。所以,他的选题来源广泛,不拘泥于热点,却又富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其二,察人之不愿察,写人之不敢写。什么事情人们不愿察,什么文章人们不敢写?毫无疑问,是那些打着政策“擦边球”的选题。其三,源于生活,取自见闻。鄢烈山认为,时评包括“新闻评论”,或者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⑤鄢烈山常常每到一处就对当地的事进行思考,找出当地存在的问题,例如他2011年初在云南写下《社会环境不是个体免责的理由》;他也会找出当地发展的新经验,例如,2010年他曾在访日后写下《日本的国与民关系》。结语好的选题是时评写作成功的一半。鄢烈山的时评选题大气雄浑、范围极广,堪称中国当代评论员时评选题的代表。通过上述对鄢烈山时评选题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时评新闻性的加强、时评舆论监督作用的彰显和媒体言论的竞争策略。

呵呵,我语文都忘的差不多了,说的不好别怪我啊先写你小时候是怎么样接触到书的,比如听爷爷讲故事不过瘾,就自己看之类的,之后就对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自己不断的长大,就开始看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世界名著,比如红楼梦引起了你钻研历史的兴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了你做人的道理等等,(你可以直接照抄书的前言,这样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了), 总共就350个字,应该是很快就凑够了,试试看,不行我再帮你

青年时代期刊点评文章

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25岁。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少年期走向成熟的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年,不论就生理成熟来说,还是就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特征及言语行为表现来说,都有其特点。

青年时代是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是阶段。这个时候,有深明大义的父母,有德高望重的恩师,有意气风发的朋友,有伉俪情深的爱人,那是最好的。反过来说,父母不能理解你,没有人指导你,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遇不见另一半,那是多么糟糕的人生状态。

如果是一个青年学者的话,应该把你所看到的学校里面的现象都写下来,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然后自己也要总结点评一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