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学批评论文600字解释

发布时间:

文学批评论文600字解释

批判愚昧无知,不懂装懂,自命不凡,文学批判起来虽然会有些愤青的感觉,但还是比较客观,比较有教育意义的。。。仅是个人意见

生存的智慧 庄周的燕子是自由的,它在人类的居所里飞进飞出,无人阻挡。庄周的燕子又是聪明的,它的身上凝聚力着几千年来的生存之道。 信任。燕子总是把自己的巢筑在人居住的屋脊上,卵也产在里面,就像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人类,用这些来换取人类的信任,这上点正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通过去彼此间最珍贵的东西的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默契,一种感觉悟,那就是信任,它能够帮助你在交往中站稳脚根。 距离。燕子总是会适当地与人类保持距离,巧妙地利用人类情绪的起落安排生活,不像麻雀,成天聒噪缠人,令人烦不胜烦,人不能在交往中与别人靠得太近了,不能在生活中刻意去打乱他人的节奏,否则人就会像麻雀一样变得不可饶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有着自己的空间,这才是生存长久之道。 在信任中保持距离,在亲密中留有空间,一如庄周的燕子,快活逍遥了数千年,这就是生存的大智慧。生存智慧 ——简析《庄周的燕子》蕴含的哲理 庄周意识到了燕子生存处世的大智慧,却并没有真正完全领会。因为庄子想到的只是一味出世,而不是象燕子一样出神入化的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是有许多的弱点的。只要能够从众多的表象中抓住它的实质,便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将人类大卸八块,而燕子正是揣摩到了人类的弱点,所以得出了它处世的智慧核心——距离。 “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而燕子对多疑的人类的第一招便是“不疑”。它将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人类,却又适时的与人类保持距离,当人类开始厌烦,它又明智地搬走;等到人类想念它时,它又回来生活。人类是一种善变的动物,而燕子却总是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 嬉而不狎,远而不疏,近而不迫,这就是燕子生存的大智慧。而当人类掌握了这种智慧时,大概也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人际问题了。

这是我的文学概论作业, 你修修改改一下,可以凑合着冒充一下文学批评得了  《以文本层次分析<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杜牧的《江南春》的审美结构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即文学的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  意蕴层面三个方面。  一、言语层面。首先,它具有文学的言语内指性。这就涉及了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问题。诗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 “四百八十寺”所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它想表现的就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吗?当然不是,表层谚语潜在的指向是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一种现象。其次,中国诗歌大都“缘情而发”, 陆机在《文赋》里也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与境结合自然。从文学语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来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酒旗招摇,一派恬然,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怡然之情。但是后来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拿到平时看最平常不过,但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感情,面对佛教劳民伤财的现状,诗人饱含的忧虑便从这平常字句中漫溢而出,而这最后两句也恰恰是从全诗抓住诗人感情的关键。此诗语句通顺流畅,在文学语言的阻拒性上我们不作分析了。  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客观的自然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风”却是极富市井气息的主观物象。“烟雨”是客观物象,而“楼台”又是主观物象。绝妙的是,杜牧将市井的主观物象置于客观的自然环境中,使两者结合,主客观统一,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次,很多人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四百八十寺”说的不可靠,但这正是诗人将假定与真实统一来极言当世的寺庙之多,并非真是有这个数目的寺庙。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除此以外,整幅画面紧紧抓住题目“江南春”这三个字,杜牧用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入诗,塑造了一系列很具画意的意象——“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淡淡几笔扫过,一系列的江南春天里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形象。举重若轻,很好地达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以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这首绝句之所以为人格外看重,除了它娴熟的写景抒情的手法使诗句富有清新明丽的审美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具有特殊的历史内容层,诗人虽言“南朝”,实则为我们展现了晚唐一个鲜活的历史横截面,诗人通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这表层言语塑造形象,实则是想在最后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上位者的警醒。  整首《江南春》从言语、形象乃至意蕴方面都值得推敲,综观全诗,诗人以佳句绘美景,却能以美景道忧情,不得不让人叹服!

感谢你的敌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个心里暖暖的,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长的并不漂亮,没有一个好身材,也没有一个好工作。但我总觉得她是最美的。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埋怨母亲。因为她会花很多时间跟我在一起,时间长了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没什么可写的。现在回忆往事,突然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母亲的爱。妈妈,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我已10岁,在读5年级。那天我正玩的开心。您走过来用非常低沉的语气叫我去房间,给我说一些事。当时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有什么事没做好吗?好像没有吧。那会是什么事呢?我一路边走边想,低着头进了房间。您坐在书桌旁,我一下子瞄到书桌上。啊!口算本?!那可是被我藏得很好的。您怎么会找到。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当时身体打了一个寒噤。不好的感觉在我的身上蔓延。您拿着口算本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期中都过了,你才做几页。你为什么不做?很难吗?做不来吗?”我小声嘟囔了一声:“同学们都没有做。为什么我要做?”您当时站了起来怒气冲天的对我说:“同学们。他们父母有钱花几十万给他们读书,而我们没有钱给你读书,我们家跟他们家不一样。你觉得哪家好你去给他们当女儿。”顿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满是委屈。我瞪了你一眼。拿起“武器”在“敌人”口算本前“战斗”。我边做边想:哼!我一定要做完。让您“刮目相看”。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不能让您“瞧不起”就继续奋斗。在我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下终于把“敌人”打败了。我拿着口算本丢在您面前,毫不在乎得说了一句做完了,便出去玩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您有把我叫还来改错。改完错后你就叫我去买东西吃,让我去玩。期末将至,数学老师说期末考试完就检查口算本。同学们三五成群得做而我一个人在复习。当时我很高兴。

文学批评论文6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感谢你的敌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个心里暖暖的,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长的并不漂亮,没有一个好身材,也没有一个好工作。但我总觉得她是最美的。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埋怨母亲。因为她会花很多时间跟我在一起,时间长了觉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大事,也就没什么可写的。现在回忆往事,突然发现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母亲的爱。妈妈,您还记得三年前吗?那时我已10岁,在读5年级。那天我正玩的开心。您走过来用非常低沉的语气叫我去房间,给我说一些事。当时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我有什么事没做好吗?好像没有吧。那会是什么事呢?我一路边走边想,低着头进了房间。您坐在书桌旁,我一下子瞄到书桌上。啊!口算本?!那可是被我藏得很好的。您怎么会找到。我都忘了有这事了。当时身体打了一个寒噤。不好的感觉在我的身上蔓延。您拿着口算本心平气和的对我说:“期中都过了,你才做几页。你为什么不做?很难吗?做不来吗?”我小声嘟囔了一声:“同学们都没有做。为什么我要做?”您当时站了起来怒气冲天的对我说:“同学们。他们父母有钱花几十万给他们读书,而我们没有钱给你读书,我们家跟他们家不一样。你觉得哪家好你去给他们当女儿。”顿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满是委屈。我瞪了你一眼。拿起“武器”在“敌人”口算本前“战斗”。我边做边想:哼!我一定要做完。让您“刮目相看”。中途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但一想到不能让您“瞧不起”就继续奋斗。在我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下终于把“敌人”打败了。我拿着口算本丢在您面前,毫不在乎得说了一句做完了,便出去玩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您有把我叫还来改错。改完错后你就叫我去买东西吃,让我去玩。期末将至,数学老师说期末考试完就检查口算本。同学们三五成群得做而我一个人在复习。当时我很高兴。妈妈!感谢您,让我学会坚持;感谢您,让我学会做事要做在别人前面;感谢您,让我的生活五彩缤纷;感谢你,让我……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形容我对您的感谢。千言万语只有一句:妈妈,感谢您!

这是我的文学概论作业, 你修修改改一下,可以凑合着冒充一下文学批评得了  《以文本层次分析<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杜牧的《江南春》的审美结构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即文学的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  意蕴层面三个方面。  一、言语层面。首先,它具有文学的言语内指性。这就涉及了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问题。诗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 “四百八十寺”所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它想表现的就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吗?当然不是,表层谚语潜在的指向是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一种现象。其次,中国诗歌大都“缘情而发”, 陆机在《文赋》里也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与境结合自然。从文学语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来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酒旗招摇,一派恬然,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怡然之情。但是后来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拿到平时看最平常不过,但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感情,面对佛教劳民伤财的现状,诗人饱含的忧虑便从这平常字句中漫溢而出,而这最后两句也恰恰是从全诗抓住诗人感情的关键。此诗语句通顺流畅,在文学语言的阻拒性上我们不作分析了。  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客观的自然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风”却是极富市井气息的主观物象。“烟雨”是客观物象,而“楼台”又是主观物象。绝妙的是,杜牧将市井的主观物象置于客观的自然环境中,使两者结合,主客观统一,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次,很多人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四百八十寺”说的不可靠,但这正是诗人将假定与真实统一来极言当世的寺庙之多,并非真是有这个数目的寺庙。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除此以外,整幅画面紧紧抓住题目“江南春”这三个字,杜牧用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入诗,塑造了一系列很具画意的意象——“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淡淡几笔扫过,一系列的江南春天里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形象。举重若轻,很好地达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以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这首绝句之所以为人格外看重,除了它娴熟的写景抒情的手法使诗句富有清新明丽的审美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具有特殊的历史内容层,诗人虽言“南朝”,实则为我们展现了晚唐一个鲜活的历史横截面,诗人通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这表层言语塑造形象,实则是想在最后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上位者的警醒。  整首《江南春》从言语、形象乃至意蕴方面都值得推敲,综观全诗,诗人以佳句绘美景,却能以美景道忧情,不得不让人叹服!

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学术批评论文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  zhū zǐ bǎi jiā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解释】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  【例子】王西彦《古屋》第五部:“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  2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4<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需要帮忙联系同学原,创,查,重

用你的专业知识对看到的现象做出专业的解释 透过现象看本质

曹雪芹议论文600字解释

我眼中的曹雪芹 总是一度认为名家之作是深奥的,是难懂的,看起来是枯燥的,是乏味的,自从看了《红楼梦》后,我不说看透了曹雪芹,但至少他的品性或者是精神世界,我应该还是可以了解的。 曹雪芹,宇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著有伟大作品——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簇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的命运。曹雪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辈都在朝庭做官,因选择支持王子做皇帝时,选择王子不太正确,雍正当上皇帝后,对曹雪芹一家心存敌视,借助各种借口将曹雪芹一家贬官,从此,曹雪芹一家家落中道。 曹雪芹将自己一生的精力置身于《红楼梦》的创作当中,正如《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旧王朝某个形象的象征,贾宝玉的叛逆乖张,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薜宝钗的世故城府,王熙凤的泼辣干练…… 我爱上《红楼梦》,是因为我爱上了林黛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她就像一朵出水芙蓉,那么清纯,那么高傲地俯视于堕落的红尘俗世,她的才华无人可及,但我却为她鸣不平,在海棠社中,大家对菊作诗,她的诗可说是堪称绝作,但是可恶的李执竟以薜宝钗有大家闺秀风范,将第一的宝冠就那样轻易的带在了宝钗头上。 我悲叹黛玉可怜的结局,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满20岁便悄然离世;我愤慨,一朵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被封建王朝抹杀掉了;我哭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被掩埋在了一无名的山丘上!

曹雪芹本名曹沾 ,号雪芹、或芹圃,芹溪。为什么三个号都离不开一个“芹”字,这里有个民间传说。原来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时候,曾用野芹熬汤治好了一名茶馆伙计马青,从此医名大震,后来他用中草药治好许多人的病。为了进一步表明他的志向,他便特意给自已取了一个雪芹的号,意思是愿做一棵山乡的芹,既可给父老乡亲们充饥,又可为穷人治病。后来又取了芹圃、芹溪的号,他的正名倒不大有人提起了。为什么“芹”字之前冠以“雪”字,周汝昌以为怕是从苏东坡《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的意思中取来的。寒雪压芹,芹芽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破雪而出,迎接春天的到来。不是颇有深意吗?同时,他还有“梦阮”的号。“阮”即是以蔑视礼教、率性任性著称的魏晋名士阮籍。“梦阮”之号表达了他薄名利、鄙流俗、重性情的人生品格追求。曹雪芹的生年,研究者一般推测为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出生于江宁织造府。这时曹家不及先前那样兴盛,但曹雪芹赶上了家庭最后一段繁华时期。曹雪芹的先祖原是汉 人,被满人贵族掳为正白旗包衣,成为奴仆,入了旗籍,后来成为清皇室内务府的奴隶。曹家发迹是从上祖曹振彦开始。他随清兵入关,为清皇室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振彦儿子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的保姆,康熙即位第二年曹玺任命为江南织造第一任监督,掌管宫廷所需织物和采购,这是个财赋要职。曹玺去世,康熙又命其子曹寅袭了此职。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被称为“读书洞彻古今,负经济才,兼艺能”,他任职时期是曹家鼎盛时期。康熙6次南巡,就有五次以江南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在曹寅任上。曹寅死后,康熙又命其子 曹顒袭职,过两年, 曹顒去世,康熙又命曹寅之侄子曹 兆页 (可能是曹雪芹之父)过继给曹寅为子并袭职,直至雍正五年,因皇室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曹兆页 获罪 (据张书才先生考证:当时曹家亏空200万两银子以上,是获罪的重要原因),遭株连,后被革职抄家。曹家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之职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曹家又是“诗礼簪缨之族”,特别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当时有名的才子,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他能作诗、词、 曲,有《楝亭诗抄》等著作,同时又是著名的藏书家,家有藏书数万册。这样一个有极深文学修养的家庭,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准备了优良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在曹雪芹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家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最初安身之地是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十七间半房,我曾于200年夏去参观过这个地方,有两位老人(曹家后代)指着一间十多个平方的空房子说,曹雪芹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写《红楼梦》的。他可能在宗学里当过差,从好友敦诚的诗来分析推测,他在宗学里不是干粗活,而是“诗笔有奇气”“高谈雄辩”,以才子、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众多皇族子弟面前。曹雪芹大概在四十岁前后移居北京西郊傍近西山的一个荒村,敦诚的题为的《赠曹雪芹》的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前句写住地,后句写生活困窘之状。从他一些好友诗作零星记载中,我们仅能知道他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喜欢喝酒,对黑暗的社会抱着不屈的傲岸态度。张宜泉有首《题芹溪居士》一诗中说他:“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意思是他不羡慕慕李白(青莲居士)曾受到皇帝调羹赐食的宠幸,不忘画家阎立本应召到御前画画所留下的羞耻。看来,工诗善画的曹雪芹是有机会往高枝上爬的,但他连皇帝的恩赐也不希冀,这样傲世的性格决定了曹雪芹必定愈来愈贫困。曹雪芹在北京西郊荒村,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最后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一病不起,“泪尽而死”,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文学批评论文600字开头

这是我的文学概论作业, 你修修改改一下,可以凑合着冒充一下文学批评得了  《以文本层次分析<江南春>》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杜牧的《江南春》的审美结构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即文学的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  意蕴层面三个方面。  一、言语层面。首先,它具有文学的言语内指性。这就涉及了艺术真实和客观真实的问题。诗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 “四百八十寺”所说的是具体的事物,它想表现的就是南朝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吗?当然不是,表层谚语潜在的指向是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一种现象。其次,中国诗歌大都“缘情而发”, 陆机在《文赋》里也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情与境结合自然。从文学语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来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开头两句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酒旗招摇,一派恬然,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诗人此时的怡然之情。但是后来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拿到平时看最平常不过,但在特定的情境下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感情,面对佛教劳民伤财的现状,诗人饱含的忧虑便从这平常字句中漫溢而出,而这最后两句也恰恰是从全诗抓住诗人感情的关键。此诗语句通顺流畅,在文学语言的阻拒性上我们不作分析了。  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客观的自然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风”却是极富市井气息的主观物象。“烟雨”是客观物象,而“楼台”又是主观物象。绝妙的是,杜牧将市井的主观物象置于客观的自然环境中,使两者结合,主客观统一,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次,很多人初读这首诗会觉得“四百八十寺”说的不可靠,但这正是诗人将假定与真实统一来极言当世的寺庙之多,并非真是有这个数目的寺庙。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除此以外,整幅画面紧紧抓住题目“江南春”这三个字,杜牧用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入诗,塑造了一系列很具画意的意象——“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淡淡几笔扫过,一系列的江南春天里常见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形象。举重若轻,很好地达到了文学形象的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以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这首绝句之所以为人格外看重,除了它娴熟的写景抒情的手法使诗句富有清新明丽的审美意蕴,更为重要的是它背后具有特殊的历史内容层,诗人虽言“南朝”,实则为我们展现了晚唐一个鲜活的历史横截面,诗人通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这表层言语塑造形象,实则是想在最后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上位者的警醒。  整首《江南春》从言语、形象乃至意蕴方面都值得推敲,综观全诗,诗人以佳句绘美景,却能以美景道忧情,不得不让人叹服!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