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

发布时间: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

国家历史文史精华不建议看杂志,杂志毕竟是一种快餐式的东西,营养不高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一生独爱《文史知识》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部长

陆老前辈,是我们河南信阳息县小茴店人

史向生(1912年-2002),祖籍河南省濮阳甘露集,生于河南省济源县,曾用名史铸九。幼年入村塾,近10年。1931年考入济源县初级师范。1932年秋因原大寨“暴动”,学校被勒令停办。1933年春考入开封国学专修馆,1935年毕业。“一二九”前后,即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5月,史向生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中共济源县委组织部长兼杜八联区委书记,后任县委书记。济源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建立后任副团长,参加开创建立杜八联根据地,发动和组织第一批抗日武装上阳城山参加八路军。杜八联成为这一带黄河的“河防保垒”。1938年10月,任沁(阳)济(源)温(县)孟(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后任中共山西沁水县委书记、晋 城县委书记和晋(城)沁(水)阳(城)三县工委会书记。1940年5月,史向生调任中共太行区太南地委副书记,后又兼组织部长。1941年调任太行区五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42、1943年两次参加林县南部开辟新区工作,并任豫北工委会委员兼中共林县县委书记。1944年9月,史向生随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渡过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恢复建立豫西地方党组织和进行政权建设,吸收培养地方干部,建立与发展地方抗日武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史向生随军南下到中原军区,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干部教导团政委。1946年4月奉中原局命令同其他同志一起带领一千多名伤病员、家属,艰苦地通过蒋管区到达华北解放区。后任中共太岳区四地委常委,并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7年9月任中共伏牛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8年秋,任中共豫西区党委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49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史向生任省委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52年又先后调任中共陕州地委、洛阳地委书记。同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农村工作部部长、省人民政府农委主任。1954年9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兼农委主任。1962年8月,调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64年秋到陕西省西乡县李家沟大队参加“四清”工作,任工作组组长。1965年8月任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在“文化在革命”中,受到错误批斗。1970年调农林部工作,参与国务院《农村工作六十条》的修改工作。1978年史向生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第一副书记、第二副院长。1979年8月调水利部任副部长、党组成员。1983年离休。

1906年10月25日,许涤新出生于揭阳县的棉湖镇(今属揭西县)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20年在故乡兴道小学毕业。1921~1924年就读于揭阳榕江中学,在校时参加新学生社,开始受革命思想影响。毕业后在汕头市普宁旅汕小学任教。1925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6月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预科班,并参与校内社会科学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1927年,许涤新被中山大学开除,7月考上厦门大学,因无钱交学费,回故乡自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对政治经济学开始产生浓厚兴趣。1928~1932年,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和上海劳动大学,研究《资本论》。1931年冬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任研究部副部长、宣传部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后,主编《社会现象》周刊。同年夏,担任中国文化总同盟秘书,后参加“文总”机关刊物《正路》的编辑工作。7月转入国立上海商学院,于1933年毕业。5月,经杜国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社联”常委、党团书记,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部长,常在《东方杂志》、《新中华》等刊物发表有关经济和国际问题的文章。1935年2月19日晚,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第3次大破坏,许涤新被国民政府逮捕,关进苏州陆军监狱。直至1937年国共合作了《战时中国经济轮廓》、《中国经济的道路》、《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等著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组织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开展中共在经济界的统战工作。1946年5月,随中共代表团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工委财经委书记。同年秋,中共代表团撤离时,他被派往香港,任中共香港工委财经委书记,香港版《群众》周刊编委,创办香港《经济导报》,并组织了香港工商俱乐部,宣传中共的经济政策。撰写出版了《官僚资本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二卷。还创办了新侨公司、新联公司,以帮助解决驻港经费问题。1948年秋,兼任中共香港工委统战委员会书记,并以方潮声为名,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经济生活》主编。1949年4月许涤新从香港到北平。5月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参加接管工作,历任上海市军管会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工商处长(9月改市工商局,任局长),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0月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并教授政治经济学课程以培养财经干部,投入打击投机和平稳市场物价的斗争。1950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1951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1952年底调北京后,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副主任、工商局长兼中共党组书记。1955年12月许涤新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8年3月应对外文委邀请,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瑞士、苏联等国。1962年出版了《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1949~1957)》一书。1966~1976年间复读完了《资本论》,写下了45万字的笔记,又编写出《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一书(1979年出版)。1977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副院长。1979年2月,许涤新撰写批判文章《论穷过渡》。1979年编著《百年心声》一书。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为汕头大学首任校长(1986年改任名誉校长),并担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相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1983年4月被聘任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和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还先后出版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1986年8月~1987年,许涤新撰写了回忆录《风狂霜峭录》,并为上海党史资料写丁《马思南路的日日夜夜》一文。中共“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和全国人大第一、三、五、六届代表,全国人大第五、六届常委会委员,曾列席参加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和党的十三大开幕大会。1988年2月8日在北京医院病逝。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任

黎烈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湖南湘潭人,笔名李维克、林取、六曾、亦曾、朱露明等。黎烈文出生于湘潭县城一个没落的封建仕宦家庭。15岁初中毕业后去上海,考取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书记员,从事誉抄、整理和校对文稿的工作。1921年夏,任厦门大学校长秘书。翌年,回到商务印书馆,任古籍部助理编辑。他写了10多篇短篇小说,后集为《舟中》一书出版。1926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又去法国留学。1928年入巴黎大学研究院,专修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1932年春,与妻子严冰之学成回国。由巴黎老师的推荐,任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上海分社的法文编辑,同年12月,应《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之聘,任该报副刊《自由谈》主编。他锐意创新,大胆改革,将鸳鸯蝴蝶派所编的单纯追求“猎奇”、“消遣”的趣味性和颓废倾向的文学副刊,改革成为新文学的副刊,积极宣传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抨击腐败的时政,他渴望改革后的新《自由谈》能为中国的“进步与近代化”事业有所贡献,广收外稿。郁达夫、林语堂、赵家璧等相继加入了作者队伍。他的政治立场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得到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支持。鲁迅在《自由谈》上发表了不少杂文,《伪自由书》的绝大部分文章是经他之手先行在副刊上发表出来的。他和鲁迅成了忘年的莫逆之交;《自由谈》对时局的大胆干预,引起国民党上海市特别党部的忌恨。1934年5月,他被迫辞去《自由谈》主编职务,在鲁迅和茅盾的帮助下,他参加了《译文》的编辑工作。1936年,他创办了以发表杂文、散文为主的半月刊《中流》,继续全力以赴地投入编辑和翻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湖南湘潭;后应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之邀去福建任省教育厅中等学校国文科视导员;次年,福建省政府在战时省会永安创办改进出版社,任社长兼编辑部主任,并任省政府参议。他主持出版社先后创办了综合性的《改进》半月刊、《现代文艺》、《现代青年》和《现代儿童》月刊,以及《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等;还出版了“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刊”、“世界名著译丛”等丛书。一时之间,福建成了抗日时期文化工作搞得十分出色的地区之一。1946年春,应台湾省省长陈仪之邀,他赴台任《民生报》副社长兼总主笔。因在办报方向与宣传方针上与当局发生分歧,于同年夏秋之间辞职,改任台湾省训练租高级班国文讲师。1947年,任台湾大学文学院西洋文学系教授,执教20余年。1972年10月31日在台湾病逝,终年68岁。

郭小川 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从中共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转到文艺战线以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歌和战歌。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这首诗以他过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磅礴气势,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公民们!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种 都过得 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 每一块沙石 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富有的 人生。 随之,诗人的炽热诗情便一发而不可收,于一九五五、五六两年,陆续写下《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组诗,其诗作进入了爆发期。诗人在回忆这个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说过:“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就象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上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诗人达到了目的。他那政论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战鼓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主了热烈的反响。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他说:“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郭小川在政治上是个不断革命的战士,在艺术上则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诗人。一九五七至五九年间,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克服议论多于描绘的缺点,并从题村的开拓上、思想内容的深化上,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这个阶段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七年的三首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和一九五九年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叙事诗《严厉的爱》以及抒情诗《望星空》。这些诗作表明诗人已经不满足于用鼓动性的政治语言去激动读者,而力图发掘我们伟大人民和革命战士的心灵美,从人民生活中去提炼那种“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并通过巧妙而奇异的构思表现出来,使读者读了不止发生暂短的激动,而且能引起长久的深思。诗人的探索精神及其实践,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然而在五十年代末左倾思潮泛滥的时候,诗人却遭到了无端的指责,《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和《望星空》以及当时尚未出版的《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都被批评为“思想感情不健康”。历史是最公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诗篇不仅对诗人自己的创作而且对我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推进。 进入六十年代,郭小川的诗歌从思想到艺术都更成熟了。一九六○——六二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努力反映了这个严峻而风发的时代,写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和《秋歌》等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强烈战斗气息的诗篇。一九六二年十月,诗人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三年多,他西出阳关,东泛大海,钻森林,踏沙漠,足迹遍全国。诗人根据自己对战斗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我国人民的火热斗争生活的观察体验,以深切的感受,写下了《林区三唱》、《西出阳关》、《昆仑行》和《春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五十年代末,诗人对作家的独特风格问题谈了极其精湛的看法,他说:一个作家,“他的精神状态一定是非常崇高,他永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用共产主义的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作家的作品一定是服务于人民的,忠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可以大致猜中是他的。”六十年代,他的创作就达到了这种境地,他成了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地可以兼有战士和诗人这两种称号的人!”在十年动乱期间,郭小川经受了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林彪、“四人帮”对他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围攻、诬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苟安。在歌喉被紧紧扼住的时候,他还握着自己的笔,以刚直不阿的气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 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秋歌》 郭小川不傀为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真正的战士。不幸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摧残,正当盛年的诗人在刚刚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胜利就溘然长逝了。他的诗人兼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将置身于优秀诗人的行列,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1周年仪式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上午10时,仪式开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首都中学生代表集体诵读了抗战家书。首都志愿者合唱团表演了《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仪式结束后,各界群众参观了《伟大抗战 伟大精神》主题展览。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电话

确切的说应该是14年,自18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就开始了自发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只能说进入全民抗战时期。我们不能因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规模小就抹煞前人的功绩。

抗日战争的资料如下: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扩展资料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1、共分三个阶段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2、抗战简介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应该说是,抗战打个14年!侵略战争打了8年!1931年到1937年应该算抗战时期!因为日本当时只是进去中国没有爆发全面战争,1937年到1945年这就是侵略战争了!也可以算抗战!看你怎么定义!如果说抗战打了多少年,那就是14年!你要说侵略战争打了多少年那就是8年!(我说的侵略是指全面战争爆发!日本全面进军中国!)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在哪

国家历史文史精华不建议看杂志,杂志毕竟是一种快餐式的东西,营养不高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抗日战争习惯上指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止。事实上,中国战场的最后停战时间是1945年8月23日苏军占领旅顺港为止。共分为三个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从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扩展资料: 抗战时期,中国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还体现在国内各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为挽救民族救亡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各民族人民都参与到抗日洪流中,除汉族外,有40多个少数民族民众直接参加了抗战。东北抗联队伍中有朝鲜、满、蒙古等族的战士,回民支队是冀中著名的抗日队伍。 旅居海外侨胞,从人力、物力上支持祖国抗战,东南亚华侨除参加侨居地的抗日战争外,还通过募捐、回国参战等方式,支持抗战。 陈嘉庚、司徒美堂、李清泉等著名侨领带头捐款,仅1937年-1942年,海外华侨捐款就达到7亿元,侨汇55亿元,11亿救国公债。有4万多侨胞回国参战和参加战时服务工作。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长城,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国家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就是要缅怀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弘扬民族团结、维护和平正义的抗战精神,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而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