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论文摘要

一代繁华兴旺一代民不聊生!繁华落尽留下沧桑!明君少,昏君多!忠臣少,奸臣多!古来今往春去也天上人间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的科技、思想进步确实有着巨大作用,二是谈一下西方文明发源于希腊文明,三是说一下自古至今西方文明创造出来的哲学、数学、科学等成就,可以结合我国的古科技来深入的谈。四是说一下如今西方文明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探索等。

df

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论文

那天,赛场内外的中国观众无比失落,大家没能看到中国小伙刘翔风驰电掣般的身影,也没能看到男子110米跨栏的篇章重新被铸写。人们焦急的心情顿时落空,他退赛的消息宣布以后,场内外地观众叹息声一片。顿时,关于刘翔退赛的消息如潮水般充斥着整个世界。在新闻发布会上,刘翔的教练失声痛哭的样子,我们全体中国人不禁为刘翔而感到担心,为他的病情,为他的退赛而给他带来的压力。我还清楚的记得,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情景,刘翔以闪电般的速度,跨越了一个个的栏架,跨越了终点线,跨越了黄种人在田径赛场上不可夺冠的定论。那时,国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国人的猜疑心和自尊心,足以将他淹死在各种评论,在过去的比赛中,李宁在奥运会上失利后曾收到国人寄来打刀片,国人的举动给运动员无所适从的压力。然而,在网上网友们对刘翔退赛的消息发出的评论后,除了少数的质疑,而大多的网友都表达了对刘翔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没有攻击和侮辱,只有祝福与掌声。在决赛当天,罗伯斯毫无悬念的夺得冠军,现场的每一个中国人,虽心有遗憾,却依旧鼓掌,为胜利者喝彩。眼前的一切,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的宽容,大度与文明。理解早已取代了谩骂。在北京奥运会上,刘翔没能成功跨越栏架,冲过终点。但这件事却使得我们国人跨越了一个文明的标杆,使一个民族跨越了成败之间的是非荣辱。刘翔的跨越让我们自豪,他的退赛让我们遗憾,也让我们成长。跨越成败,我懂得看轻结果,关心他人,跨越成败,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无限团结的力量,我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人,在跨越中成长,国,在跨越中进步。

推荐你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书侧重于文明史的视角,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叙述了世界古代诸文明及欧洲中世文明的兴衰历程,并揭示其主要特征。作者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并吸收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执教和研究心得,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阐述。是一般读者了解和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入门读物。

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位于南亚)和古华夏(中国)。

对世界古代文明的认识论文题目

推荐你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书侧重于文明史的视角,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叙述了世界古代诸文明及欧洲中世文明的兴衰历程,并揭示其主要特征。作者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并吸收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执教和研究心得,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进行了系统而简明的阐述。是一般读者了解和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入门读物。

这种大问题是不会有人回答的 面对现实自己写吧

你可以研究一下美国的建国史

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物质文明,也没有绝对独立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说法: /html/zhexueqita

世界古典文明论文摘要

古代西方文化的特征与传承  古代西方文化的特征  西方古典文化首先由希腊人开创,罗马人依据其民族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创造,在有选择地光采博收与融合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灌注以新的内容,从而使之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或文化体系。当然,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也各有其不同的特征。早在奥古斯都时代,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就已经道出了两者各自的旨趣。他认为,希腊人的天才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而罗马人则在于以威力统辖天下万民,在世界“推行和平”。也正如“希腊可称为光荣,人类精神自由创造,自由思索,自由信仰之光荣;罗马可称为伟大,权利、纪律和一致之伟大。”这是由各自的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但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一种一脉相承的同质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成了一种有其独特内涵和体系的文化传统。在此,下面将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特征进行大致的概括。  民主与法制精神  古希腊人所创设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典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成就之一。而雅典的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其中的楷模。在雅典,公民民主制达到了极致。一切官职均由选举和抽签产生,权力的世袭、垄断和特权制得以废除。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古代世界发展最充分、最完备、最典型的民主形式。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健全的法制,而法制则会保证民主政治得以顺利实施。希罗多德早就体会到了其真义。他借别人之口宣传民主政治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更具体阐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他讲道:“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公私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   罗马共和时代也曾实行过民主政治,虽然日后的罗马走向了帝制的道路,但民主体制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却一直贯穿其中。在帝国时代,帝国范围内罗马公民权的扩大和统一,以及遍及帝国境内的自治城市的繁荣不仅使民主政治得以延续,而且还对古典传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正如论者所言:“古典文化首先是城市的文化、公民社会的文化,只有奠定于这种更大范围的公民权与自治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古典文化的广延才不至于使其传统遭到削弱,反而有所加强。”更为重要的是,由古希腊人创始的古典法律精神在罗马人那里得到了光大。虽然罗马人在法理的探讨上不如希腊人,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却不断开拓进取,并最终使罗马法成为法理精深、系统完备的体系。可以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在罗马人那里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实现。   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民主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科学与理性精神  从泰勒斯开始,古希腊人终于摆脱了神话思维方式而走向理性思想发展的道路,于是他们也就开始从神话王国进入到自然王国的探索旅程。正是在对宇宙和自然以及人类社会本身的无穷探究中,古希腊和罗马人初步建立了其科学体系。而现代科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科学是愚昧和迷信的对立物。人类就是在克服愚昧和迷信的征途上不断进步的。因此人类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往往以科学的发展为先导。实际行,在泰勒斯时代,大多数希腊人仍然愚昧无知,并对科学心存蔑视。而泰勒斯也清楚的认识到他的责任就是让科学和智慧的光芒照亮全城,把愚昧完全赶走。也正是通过古希腊科学家的努力,希腊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了质疑,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才建立起来。也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问题的方法,并激发出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血多科学领域都有所发展,有所创建。   古希腊人所发现的这种理性就是通常所谓的自主的理性。它不是依赖于任何超自然的神和外在的权威,而是依靠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对事物的一种把握和理解。可以说,在古希腊,自主理性精神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他们在探究一切事物时都将之放到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考察。对此,古希腊人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就曾讲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判断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和做。而古罗马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并在实用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其还继承了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学界所谓的罗马文化质朴务实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在西塞罗的言论中,我们仍然体味到它的真义。他讲道:“我们所谓的人,是具有预见性、灵敏性、综合力、机智力,是富有记忆力、充分的理性和深谋远虑的动物。……因为人是如此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活的生命当中唯一获得一种理性和思维的生命,而且其余所有的 生命都为人所统治了。然而,我还认为不知是在人间,而且是在整个神的世界和整个宇宙,难道还有什么东西比理性更神圣的呢?理性只有它充分发展和尽善尽美的时候,才能真正称作为智慧。“即便是罗马帝国的一些皇帝也将其理想奠定在人性和理性的原则之上,如安敦尼王朝诸皇帝。可以说,在西方的古典时代,理性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该时代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还为古希腊哲人和科学家发展成为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和初步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并成为后世思想家和科学家进行科学和哲学探索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近代西方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人文主义精神  古典文化中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那么这种人文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西方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曾对此作过精彩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邦纳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安邦纳的这一概括也同样适用于古时代的罗马。或者说,它也是对整个古典时代人文主义特征的概括。   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体现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所谓的“神人同形同性论”。在古希腊人看来,神只不过是人的最完美的体现而已,神与人一样也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也具有诸如勇敢与懦弱、善良与残忍、宽容与嫉妒等人所具有的品格。因此,它与古代东方宗教那种把神看作不食人间烟火、威严无比、高不可攀的宗教观念相比是大相径庭的。古希腊人这种宗教观念意欲“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与美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神也只不过是人借以表现其理想的对象罢了。因此,古希腊宗教带有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而古罗马不仅接受了古希腊人的神,而且也完全接受了它的这种宗教精神及其渗透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不论是在希腊还是在罗马,僧侣并没有形成一个享有特权的阶层,因此在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他们也无法起权威的主宰作用。当然,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的宗教观念也是相当浓厚的,但与古代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其宗教思想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是其中一个突出特点。   西方古典时代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民本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大胆描绘和讴歌,艺术作品中对人体的着力刻画和赞美,古典建筑学中“维特鲁威人体”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如此等等。其中,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一段话“: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的一句台词:“天下奇事虽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都成为古典文化中著名的人文主义的格言。而古罗马诗人泰伦斯、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西塞罗等对人性的深入阐发和强调也为后人所服膺。可以说,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的一个主题。  庄重典雅,优美和谐的文艺风格  对于西方古典文艺风格,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温克勒曼曾作过精彩而恰当的概括,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朱龙华则进一步补充道“:古典风格以庄重典雅、优美和谐为重要特征,或如温克勒曼所说,那是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壮伟,它讲求形式与内容、现实与理想、规范与自由、纯净与丰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平衡以至最高度的和谐,这些关系的过度倾斜和破坏则是非古典的。”古希腊人则是西方古典风格的创立者。当然,这种风格是在他们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其形成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典盛期。而此种风格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追求自然与人之和谐的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它在雅典的神庙建筑和雕刻艺术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帕特农神庙则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古罗马人在模仿古希腊文艺方面达到了心领神会的程度。在奥古斯都时代,罗马艺术家在充分吸收希腊艺术成果(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派)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庄重肃穆的奥古斯都风格,就是在帝制的条件下对希腊古典风格的一种继承。这在奥古斯都广场和和平祭坛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而在帝国前期,古罗马艺术一方面延续了奥古斯都风格,另一方面则又糅合了希腊化派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新帝国艺术。这在帝国初期的建筑、艺术中都有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众所周知的“拉奥孔群像”。自文艺复兴一直到世纪的理性主义时代,它始终被崇奉古典传统的无数学者和艺术家视为体现古典艺术理想的典范之作。温克勒曼对古典艺术风格的那一高论就是以之为典型依据而做出的。不过,在世纪年代之前,学者们大都将这尊雕像错误地归入希腊艺术行列,但后来的考古事实表明,它恰恰是罗马帝国初期的作品,并体现了新帝国艺术的特点。这也充分说明,罗马人对古典艺术精神的理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古希腊和罗马有着一脉相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神。尤其在建筑艺术方面,古罗马人还将古典传统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从而创造了“作为世界统治者的世界建筑”。古典文艺风格和精神有赖于合理的形式去体现和表达它,因此古典时代的文学和艺术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并为人们所普遍遵循的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例如建筑中的柱式(多利亚、爱奥尼亚和科林斯)和拱柱的组合,艺术中的人体中心(“维特鲁威人体”)和人体比例,文学中的史诗和悲剧的规格(三一律)及各种诗词格律等等。可以说,这些形式或格式与其内容密不可分,从而使古典文艺风格独步于古代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古典艺术风格及其表现形式不仅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所追逐和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对18、19世纪的欧洲古典主义运动以极大的影响。  编辑本段西方古典文化 - 古典文化的传承  古罗马帝国后期,古典文化传统开始走向式微。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为了在精神和文化领域获得唯我独尊的地位,便加紧了对古典文化的破坏和毁灭过程。由于古典文化被教会斥为异教之物,所以许多古典建筑和艺术品遭到破坏,大学和图书馆被关闭,古典作家的著作成为禁书。当时的一位大主教洋洋得意地宣称:“古代作家的书已经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西塞罗、苏格拉底和荷马(更不必说那些被基督教徒恨之入骨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都被扔在顶楼和地窖里被忘却。”从此,古典文化也就逐渐被以神学和道统为主的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并随之而坠入黑暗的深渊。但是,在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作为古代人类智慧之结晶的古典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丧失。那么,它在日后的历史中是如何传承的呢?  古典文化知识的存留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两个世纪里,虽然古典文化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但仍有少数学者在孜孜以求地去挽救它。这些学者都是受古代文化教育培养的最后一代。如波埃修(480-525年)曾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翻译成为拉丁文并撰写了评注,他编写的几何、代数、音乐和逻辑著作则成为中世纪的教科书。卡西奥多勒斯(约477-约565年)不仅编写了《概览》一书(其中第二卷卷是有关“自由七艺”的概要),而且还开设了一个收藏古希腊著作译本的图书馆。伊西多(约560-636年)编写的《词源》则是一切古代和神学知识的汇集。他们的著译作品也就成为了中世纪初期学者们了解古典文化的一条通道,尽管这条通道极为狭窄。虽然基督教文化与古典文化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但实际上,基督教神学也没有完全割断它同古典文化的联系,基督教哲学就是在吸收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到了公元世纪,奥古斯丁吸收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而导致了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第一次大融合。因此,人们也将奥古斯丁主义称为柏拉图一奥古斯丁主义。整个中世纪的思想进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而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仍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在整个中世纪时代则成为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壁垒。它对于古典文化的保留和传承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也仍然有许多古典著作劫后余生,幸免于难。它们大都被尘封在各地的修道院或私人图书馆中。  古典文化在东西方的复苏  8-10世纪,古典文化开始在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和西方的加罗林王朝同时复苏。查理大帝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实现教育和文化的复兴。为此,他延聘欧洲各地著名学者加入这一行动,并多次颁布诏令,要求全国各教区和修道院设立学校。同时,与之相关联的书籍抄写和图书馆也随之兴起,一批拉丁古典书籍得以抢救和复制,如西塞罗、恺撒、维吉尔、塔西佗、李维、卢克莱修、贺拉西、奥维德等古典作家的著作。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拉丁古典作家的典籍都是依据这一时期的复制本印制而来的。也正是在抄写、复制古典拉丁著作的过程中,修道士们与古典文化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有些教士甚至因迷恋于古典拉丁作家的著作而不能自拔。“加洛林文化复兴”虽然并没有出现令人赞叹的学术创新,但它对于古典拉丁文化的传承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过,随着维金人的南下,这一复兴运动也告中断。   如果说,加罗林王朝在拉丁基督教世界主要致力于拉丁古典文化的复苏,那么阿拉伯帝国则着重致力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学习年的和研究。在约750-850的100年里,自阿拉伯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史称“百年翻译运动”。这是阿拉伯帝国全盛时代的大规模文化建设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人不仅翻译了大量古代波斯和印度的典籍,而且还翻译了大量古希腊人的著作。众所周知,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曾将希腊文化的种子播撒于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直到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之时,许多传播希腊文化的城市仍然存在,其中著名的有波斯的军迪沙浦尔、伊拉克的哈兰、叙利亚的埃德萨和安条克、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等。在这场翻译运动中,精通希腊文化的聂斯托里派基督徒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帝国的统治者成了这场翻译运动的倡导者和有力的支持者,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尤其是麦蒙,不仅他本人醉心于古希腊哲学,每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后,他总是先睹为快,而且为了将学术研究和翻译运动纳入正规,他还于830年在巴格达图书馆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智慧馆”。这是一个集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学术机构。同时,麦蒙还派人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等地去搜求古希腊典籍。于是,从各地运来的古籍不断充实到智慧馆。这样,在麦蒙的主持下,数百名学者和翻译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翻译活动,从而使“百年翻译运动”步入了鼎盛阶段。在这场翻译运动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都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阿拉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而且还对古希腊文化的传承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面,与大致同时代的“加洛林文化复兴”的成就相比,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更为辉煌,影响也更为深远。  古典文化在西方复兴的第一次浪潮  自11世纪开始,历经劫难的拉丁西方人终于走出了“黑暗时代”,步入复兴和扩张之路。在扩张过程中,他们重新回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中海世界,并与阿拉伯、拜占庭帝国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在西班牙、西西里和西亚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哨,拉丁西方人重又接触到久违的古典希腊文化。于世从11纪末到13世纪末,一场历时长久、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次翻译运动中,通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翻译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的古希腊典籍达200多部。而参与翻译运动的翻译家则多多达90多位,其中,有的在其一生中翻译作品达80余部。可以说,在这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中,几乎所有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著作都被译为拉丁文等西方文字。这不仅导致了各门学科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迅速复兴,而且古希腊文化中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也得以复活,从而导致普遍的理性在中世纪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确立。   与此同时,罗马法复兴的浪潮也从意大利蔓延到了法国、德意志、西班牙等欧洲大陆各国,罗马式建筑艺术也在拉丁基督教世界走向兴盛。无怪乎现代西方许多学者将世纪称为“文化复兴”的世纪了。可以说,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  古典文化在西方复兴的第二次浪潮  文艺复兴时代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在该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展开了对中世纪基督教会和神学的批判。于是,一股强劲的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再次蔓延西方世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以特殊的热情学习古希腊语,并积极投入到搜集、挖掘、整理和重新翻译古希腊原文典籍的运动中。他们在寺院和教堂图书馆里,耐心细致并满怀希望地从积满厚厚灰尘的故纸堆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结果,他们在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取得了重大收获,发现了一些古典著作的珍本甚至孤本。这些珍本大都已腐朽、脱落。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复这些“被野蛮的狱卒囚禁的文雅犯人”。不甘寂寞的美第奇家族和教皇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科西莫将巨资投入到古希腊典籍的搜集之中。教皇尼古拉五世还是教士时便因购买古典书籍而破产,做了教皇后依然故我。他自己曾毫不掩饰地说:“假我以资材,当成就两桩事业,即书籍与建筑,及后为教皇,两者都付诸实施。”直到去世时,他仍欠有债务。但是,他却将800册古希腊手稿留给了世人。许多人文主义者到希腊做学术旅行,当他们带着数以百计的古希腊典籍回到当意大利时,人们就像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军一样欢迎他们。而许多人文主义者则因购买古典稿本而负债累累。在1453年,当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人的围攻下陷落时,许多拜占庭学者带着抢救出来的古希腊手稿流亡到意大利。他们在各地教授希腊语,从而为古典文化在西方的复兴增添了一股活力。正是由于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古希腊典籍才得以传世。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希腊著作,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搜集、整理出来的。   同时,拉丁古典文化也对人文主义的文化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该时期,“人本主义史学家则把一切思想和一切叙述翻译成装扮成西塞罗体的拉丁文,至少是黄金时代的拉丁文”。与这种文学上的西塞罗主义相伴行的则是艺术领域内维特鲁威建筑艺术的复活以及古物搜求和收藏之风的盛行。人文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探寻古典艺术品,而古罗马城则成为了这一运动的中心。至文艺复兴时代末期,罗马已聚集了无数的古物,其中大多是古罗马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古希腊后期的原作。正是这些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源泉。   中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是一次有限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基督教徒翻译与研究的只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而且他们是在信仰至上的前提下,按照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古典文化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则完全冲破了这一局限,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古典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他们立足于人文主义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古典文化的真义,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之进行了新的阐释。正是在古典文化的启发下,他   们奏响了响亮的“人的颂歌”,而在这片颂歌声中,中世纪的幽灵退到了黑暗的角落里。   实际上,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并没有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结束而终结。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古典文化的继续复兴。在该世纪,古物搜求之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从罗马扩散到了意大利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于是,英、法、德等国家则代替罗马成为了这一运动的新的中心。这些国家的人们蜂拥到威尼斯、神秘的庞贝古城和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去凭吊、猎奇、探宝。尤其是在德国,一些艺术家还在理性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他们反对罗可可艺术的那种过分注重豪华和享受而缺乏思想的艺术风格,主张回到古典主义去,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的出现。该流派曾盛行于德国与法国,并在绘画和建筑、雕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温克尔曼便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注重从古典艺术中获取养分,所以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便从古典文化和艺术中寻求答案。如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达维德曾谈到,他鼓励学生去创作伟大题材的诀窍是:“快去翻翻普鲁塔克的书。”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高举理性的大旗对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时,古典文化再次成为他们赖以获取思想素材的宝库。所以,古典文化还成为理性主义运动的导师。  奥林匹亚城  19世纪以后,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古典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而导致古典文化更大规模的复现。在这一世纪,考古学的篝火在意大利、希腊本土、小亚细亚等地陆续点燃,著名的罗马城、庞贝古城、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等遗址纷纷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一些古典文物和书籍也时有发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至今天。这样,古典文化逐渐显露出它的全貌。同时,在西方各国,古典学也作为一   门学科而逐渐得以确立。

这个涉及的时间段很多,古代有那么多的朝代,在这里几句话也说不清楚。建议你还是找详细的资料综合一下,也可以参考历史书籍。

伽利略的故事,分析西方宗教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古希腊神话  摘要:西方文化来自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是它的土壤和武库。古希腊的戏剧、建筑、绘画、雕塑等都从古希腊神话中汲取养料。所以可以说,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百用而不厌其烦的素材,这已是人所共知的。本文重在试图探索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神话中汲取的两钟重要的精神血液即人本和理性,这两种精神恰是整个西方近代文化的两个主要精神。  关键词:西方近代文化 精神 源头 古希腊神话  一、神话与古希腊神话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说,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所以神话是人类对自然与自我以及自然与自我关系的探索。神话应该是氏族的、部落的、民族的,乃至某一人群团体原初的自然观、世界观真实的理性的表现。 神话反映人的思想和理念,而且“神话作为一个民族足迹的最早记录,因为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或当代文明的压抑,它直接的表现了人性中接近底层或本质的东西。” 古希腊神话作为有丰富体系的神话,当然也表现了古希腊人性中最本质的精神。  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古希腊神话的故事都来自《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和《工作与时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两部。《伊利亚特》记述的是古代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交战攻打伊利亚特的经过。《奥塞德》描写了希腊军返航途中的种种遭遇,荷马之后的赫西俄德写了《神谱》和《工作与时日》希腊诸神的渊源,历史的发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间,希腊三为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匹得斯的经典著作也极大的丰富了希腊神话的内容。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英雄传说。前者包括关于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的起源和神的活动等故事。古希腊神话里希腊有十二主神,他们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斯匹斯山上。他们是管雷电的天神宙斯、天后家空之神赫拉、海神波塞东、太阳神阿波罗、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阿弗洛狄特、战神阿瑞斯、火与工匠神赫尔斯托斯、众神使者赫尔墨斯、农神得墨忒耳、灶神赫斯提亚。此外还有小神仙爱神厄洛斯、学问和艺术女神缪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除诸神外还有英雄传说,主要反映的是遥远的古代社会生活及人类心智、物质发展之后与自然的斗争,还有许多是反映人们生产斗争知识的。对与中国神话零散、片段化、孤立、情节简单不同,希腊神话自成体系、完整、情节丰富曲折,具有非常大的魅力。  二、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及其影响  中国神话中的神多属兽形、半人半兽形或几种动物的合体,纯属人形的较少古希腊神话中也有人兽同体的遗迹,他们是诸神的祖先。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人物希腊 十二主神都是与人同形、与人同性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都有很强的世俗性。  (一)、人本精神的表现之一 ——神折射人  我们从古希腊神话的作品中关于神的肖像描写的内容和古希腊关于神的雕塑、绘画中可以分辨出希腊众神是人形化了的。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过高的崇高性,也不把神奉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神作为人的折射。希腊诸神除了长生不死于神通广大之外,于人类没有多少区别。纵览古希腊神话界多是赋予超能力但更富有人情味的的诸神。古希腊诸神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他们组织了一套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网络,他们像人一样思考行动,像人一样去恋爱、结婚、争风吃醋、养儿育女。希腊神的情绪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希腊创造神话,就是在关注自己。“神在古希腊人心中既不像罗马人心中那样表现为赤裸裸的法权关系和现实国家,也不像在基督教心中那样威严可怖和高不可及,也不像中国神话那种干瘪僵硬的道德偶像,而是呈现出一个亲切可爱更完善的人的形象,呈现一种美得理想”。 希腊神话正是人的体验和社会的故事。这正是一种人本精神的完全体现。  尊贵的天后赫拉同人间的女子一样,面对用情不专的丈夫宙斯,她嫉妒怨恨,一次次去针对宙斯的各个情人,了接丈夫的婚外情。她把卡利斯特变成了熊,她迫使宙斯把伊奥变成了一头牛。虽然是神,狄奥尼索斯却整天狂歌豪饮、浪迹天涯,他并不严肃而高贵。达芙妮为拒接对自己穷追不舍地追求自己的太阳神阿波罗不得不变成了一棵桂树,表明一种被自己不喜欢的人喜欢的烦恼。  (二)、人本精神表现之二 —— 揭露肯定人的各种欲望  古希腊神话既展示诸神的智慧、勇敢,表示出对智慧和勇敢的赞美和追求,也充分的揭露和肯定诸神对情欲、王位、财产的追求。论文网  古希腊人崇尚智慧、勇敢源于他们对大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和理解。面对环境恶劣的山地丛林和变幻莫测的大海,在强大的自然和人类的渺小面前,古希腊人只有凭着智慧勇敢才能求得生存。古希腊神话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神和英雄来体现对智勇敢的追求。宙斯当上主神,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普罗米修斯违反天神为人类盗取光明之火,靠的是智慧和勇敢;赫拉克勒斯为人类完成了12件事而成为神,靠的是智慧和勇敢;提修斯的一世英豪,伊阿宋寻取金羊毛之路,奥德赛的木马攻城等都在展示者智慧与勇敢,以及诸神对它们的追求。  古希腊神话也毫不回避诸神的情欲、地位、权力欲望。身为众神之首的宙斯,尽管拥有美丽的天后赫拉,但是还不断地和凡间女子偷情;爱神阿弗洛狄忒因被迫嫁给灶神赫菲斯托斯,对婚姻不满,于是她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战神阿瑞斯陷入热恋。网学网真垃圾到处抄论文为生,这都表现了个人意志主导,纵情追求个人爱情的特点。阿喀流斯离开战场,除了因为阿咖门农夺走了她喜欢的女俘虏外,更主要的是阿咖门农忽视了他作为希腊最高统帅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他对权力的追求和看重。  古希腊赞美宙斯用智慧和力量打败了克拉索斯,成为宇宙的统治者,也毫不留情地说到他有是如此花心地爱上每一个他所遇的人间美丽女子,并与她们偷情;灶神赫菲斯出于对妻子阿弗洛狄忒和战神阿瑞斯的怨恨,将阿弗洛狄忒和战神阿瑞斯网在床上并邀请众神来看,想以此来羞辱他们,但众神非但没有鄙视他们,赫尔莫斯还相当羡慕的表示即使使用三张网将他缠住,只要能同阿弗洛狄忒在一起他也愿意。古希腊神话揭露诸神的各种欲望,对智慧、勇敢的追求,对情欲、地位、权力的追求,古希腊神话传说正是以隐喻和象征的形式反映了古希腊人意识的真正觉醒,对自身的认识与肯定,这就是古希腊人尊重人性的人本精神。  (三)、人本精神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正如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所说,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古希腊是”这样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崇拜有限和自然,而不是超凡脱俗1168  希腊神话与西方传统伦理精神  神话的真谛是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神话就有多少答案,这缘于各个学科在神话的魔镜中所看到的仅仅是它们自己的面孔,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互异,但从诸多的论述中我们仍能窥见神话的真谛。表面看来,以其题材为神灵的故事而得名的神话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为,但神话的实质却是“人话”。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曾说过“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1](P245)。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神话记录的不是超人英雄的生活,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民族的生活,是原始人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卓越故事带进神的王国,在天上重演地上发生过的悲剧和喜剧。”[2](P123)神话是原始人类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和生活经历作出的设想,这种设想“人的因素”被排除的越多,他就变得越贫乏———因为神话说到底只能是一种“人话”。既然神话是对民族生活的反映,所以神话必定具有民族性。尽管神话产生发展于“人类的童年”,但对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如民族,部落,氏族等)来说,并不存在共同的童年经历,“有野蛮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有正常的儿童。”[3](P549)如果说中国人是“早熟的儿童”,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两者共同构成灿烂多样的世界文明。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接近现实生活,基本保持了产生时的原貌,并且可以从中考察出古希腊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它对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人本精神,整个希腊神话秩序中心的命运,扬男抑女的思想,以及其多元的评价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本精神  著名的瑞士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写道:“全部希腊神话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彼此摆在对立面的,相互代写论文映照的镜子。”[4](P64)普罗泰拉也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5](P86)这就是希腊人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神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古希腊神话就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人本意识。例如,赫拉克勒斯,他是唯一一个作为半人半神的英雄能在死后升上奥林匹斯山与青春女神赫柏永结连理,位居神列。传说奥林匹斯神祗与该亚,乌拉诺斯所生的巨人族有过一场恶战,有一则神谕说:如果没有一个凡人参加战争,那么众神将不能伤害前来侵犯的巨人族。赫拉克勒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挽救了奥林匹斯众神陷入的尴尬处境。这个故事是赫拉克勒斯十二项壮举之外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其中包含内容则意味着:战无不胜的神最终要一个凡人来解围,古希腊人寻求自我价值的愿望可见一般,这个故事同时体现出神在希腊人心中的地位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宙斯把参战的一律称做奥林匹斯人,借以表彰有功之神,赫拉克勒斯也获得了这项荣誉。神话的时代性在这里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神祗系统中,可以允许一个半人的出现,是因为神话的改造者需要这样的改变,是人类的意志高昂其头的时候了。  (一)强烈的个体意识。希腊神话崇尚个人荣誉,肯定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阿咯琉斯尽管知道自己的两种命运:或默默无闻而长寿,或在战场上光荣地牺牲,但他选择了同特洛伊人作战的战场。荣誉对他来说重过生命,而当阿伽门农抢走了他心爱的女奴后他拒绝出战,任凭他的同胞被特洛伊人追得四处逃窜,成批死于特洛伊人刀箭之下,即使阿伽门农登门谢罪,他也无动于衷。其实阿咯琉斯的愤怒来自他对个人尊严的捍卫,没有人可以玷污他的尊严,哪怕是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如果阿伽门农要以抢夺他的战利品来践踏这份尊严,那么他就有理由愤怒,忍看自己的军队被赫克托耳所杀,溃不成军。这足以见得希腊人的个人尊严是高于国家利益的,或者说希腊人的个人尊严与个体价值是高于国家利益的。直到后来阿咯琉斯的挚友被杀,才又激起了他的怒火,决意为挚友复仇。在这里阿咯琉斯顾及的是一己之私利,正体现了个人主义为本质特征的希腊文化精神,突出的是个体至上的价值理念。希腊人基于天人相分的观念,在人与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作为主体的人就处于自然和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的态势。  (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希腊人注重现实人生,崇尚个性自由,张扬独立精神,在他们看来,那些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清心寡欲的人尽管精神可敬,但他们是圣而非人,在生活中,与现实格格不入,终于要像耶稣一样,往往成为生活的受难者。例如在荷马的《奥德修斯》中,奥德修斯远征特洛伊归来途经地府,遇见了死去的阿咯琉斯又在地府中威武地统帅着鬼魂们,于是便赞赏他,而阿咯琉斯却回答:“我已经死了,你何必安慰我呢?我宁愿活在世上,那样也比统帅所有死人的灵魂要好。”[6](P238)这反映了希腊神话的神和英雄们有很强的世俗性,也可看出在西方人们对感性的现实世界极为热爱的感情与态度,他们认为彼岸生活是此岸生活的延伸,以及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感性的现实生活高于彼岸的灵魂世界所以倘若遭遇死亡,他们首先尽量将彼岸世界想象的如同现实,古希腊的哲人西比阿斯就坦言:“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人生最美好的莫如在希腊人中享有财富,健康,声望,一直活到老年。”无怪乎阿咯琉斯要说“光辉的奥德修斯,请不要安慰我亡灵。我宁愿为他人耕种田地,被雇受役使,纵使他无祖传家产,家财微薄度日难,也不想统治所有的故去者的亡灵。”[6](P238-239)希腊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留恋溢于言表。  (三)人化了的神。如果将希腊的神灵与普通凡人放在一起,绝对难辨人神,因为他们象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他们和人一样需要吃、喝、穿、住,他们也犯常人的过失,也常跟人类混在一起,参与人间的战争,与人间男女偷情约会。宙斯就是一个多情的神灵,常背着妻子赫拉与人间美女发生关系,不知撒播了多少风流种子。战神阿瑞斯与爱神私通被其丈夫工匠神发觉,于是把他们围在一张网里,送到众神那里引来哄堂大笑。而后爱神又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引起爱神的情人阿瑞斯的嫉妒,他用法力让野猪咬死了少年。在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传说中,希腊将领狄墨得斯的长枪刺得爱神失声喊叫,鲜血淋漓。她便逃到奥林匹斯山上伏在母亲的怀里痛哭流涕。这些都反映出希腊神话是从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的欲望、爱憎出发去想象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更加亲切动人,所以从神的本质中可以看到人的特点,可以看到人性的张扬与人性的异化。  二、命运  古希腊神话崇尚的是超人的,不可扼制的,扭转乾坤的力量。这种力是自然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他们相信的是“命运”,一切都被安排好的,一切人为的后天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不会改变已注定的命运。可以说整个希腊神话就是“命运”的展开与“神谕”的实现。希腊神话中“命运”的最佳演绎,最佳注脚莫过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俄狄浦斯王还没有出生就被命运女神决定弑父娶母的命运,尽管其父伊俄斯小心行事,尽管俄狄浦斯王放弃王位,永远离开养父养母及妻子,到处漫游,但还是逃不掉命运的安排,还是不能摆脱命运对他的惩罚而应验了“神谕”的安排,在“命运”面前,人束手无策!在“命运”的威吓下希腊的神、人被划定在一个轨道上,不得不各行其道,于是有了秩序。此时人感到了犹如自然、异己力量一样的不可理喻和无法解释的“宿命”。因而,在俄狄浦斯王身上,虽然多了一份行动的理性力量,同时也有“命运”之不可测而产生的精神痛苦与忧虑。俄狄浦斯的强烈的行动意识表明了此时人的主体上升到一个自我意识高度。但是,他的结局又让我们看到希腊人高扬自我,寻找自由的痛苦。他越是要摆脱命运的罗网,就越是投向罗网,他越是真诚地为民除害,就越是步步逼近自我的毁灭。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行动的结果是自我惩罚。这种悖谬现象隐喻了人与异己力量对立的必然性以及人无法克服异己力量的悲剧性命运。  如果说俄狄浦斯王的行动是在探索命运的真相,西绪福斯的行动更是在探询生命的意义。米兰·昆德拉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一样。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7](P6)生命的存在正是在不停重复的沉重负担中获得的。这个负担在古希腊神话中正是由西绪福斯担起的。他因为告知了埃索波斯他女儿的行踪而被罚在地狱推巨石,问题不在巨石有多重多大,而在于西绪福斯用尽全部的心力也将一事无成,因为等他把石头推上山顶后,石头就会顺着山势重新滚回平地。西绪福斯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荒诞的英雄,他不断印证着永劫回归。他从此在一个没有人的宇宙中生活,也许正是非如此不可的行动让他感知自我的存在。由此可见希腊人似乎更懂得行动的意义,更能理性地把握命运,可以说希腊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探索者。  三、扬男抑女的思想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为数众多的女性形象,一个由女神,半人半神的女英雄和女人组成的女性世界。但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是宙斯为惩罚男人而叫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给人间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和死亡。这样处理明显反映出扬男抑女的思想。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3](P113)妇女的这种被贬低的地位,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体现。为了打退围攻雅典城的敌人,玛卡里亚听从神谕作了祭品;为了顺利向特洛伊进发,阿伽门农的女儿献出了生命。被俘的特洛伊公主波吕克塞娜也倒在了阿咯琉斯的墓前。所有这些血的传说都以各种美丽外衣粉饰起来:有的是为了保卫部落,如阿伽门农的女儿,有的是忠于爱情,如阿尔刻提斯……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凄惨恳求,反映了多少无辜作了牺牲品的妇女的心声:“不要让我这么年轻就死去,大地的光辉是可爱的,不要逼我走进黑暗的地府里去……将你的心肠放软些,怜惜我吧!对于人,再没有比生命更可爱的了……”[6](P571)可是伊菲革涅亚仍旧倒在锋利雪亮的利刃下。  被送上祭坛的妇女可悲,活着的妇女也是不幸的,珀涅罗珀全部的生活内容就是指导妇女们干活和在房间里孤独地思念长久离别的丈夫,当她偶尔诉说自己的痛苦,她的儿子都要拿出主子的面孔来管教她:“你还是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做你的事情吧……讲话是男人们的事,首先是我的事,因为我是这家的主人。”[8](P280)于是她便被剥夺了讲话的权利,回到房间默默地哭泣。珀涅罗珀严守贞操二十年,但她的丈夫对她毫不信任,因为他记着阿伽门农关于千万不可相信女人的嘱托,这个嘱托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法律、道德、舆论对妇女的偏见。像珀涅罗珀这样的贵夫人尚且处于如此可怜的地位,其他女奴,女俘虏的境遇就更遭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以争夺女奴开始,最终以屠杀女奴结束。反映出女性地位演变根本原因是妇女在劳动生产中作用的相对降低。由母权制下光彩夺目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制相抗衡的“女人”,直至处于奴役压迫下的“女奴”的过程,是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生动体现。  四、多元的评价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英雄故事是主题之一,希腊神话崇拜英雄,对英雄倍加热爱与颂扬,但并不以其是否有高尚的德行为评价标准,也不要求其以拯救人类为己任。英雄都是英勇无畏的,多半具有半神半人的特点。他们喜欢探险、征服、以勇武自豪,尽管这些英雄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却仍然受到人们的赞美。他们认为,英雄就是英勇而值得敬佩的人,不应因英雄的个人缺陷或彼此敌对而褒奖一方,贬斥另一方,坚持的是一种审美化的多元价值评价标准,希腊神话对美的追求,一方面造就了西方人热爱生活,勇于冒险,追求个性,崇尚英雄气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另一方面,也以其恒久的艺术魅力催生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正如潜明兹先生所说:“由于神话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已成为现代人文科学,以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原点,也是文学艺术之母。越是文化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对人类幼年时期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越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种探讨并非什么猎奇,而是企图找到现代文明和远古文明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个氏族潜在的动力和惰性,并找出本民族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起源中的位置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应有的反思心理,以更冷静的科学态度规划未来。”[

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论文摘要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我看来,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何谓真实?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质的。第一,它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快。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第二,戏剧的真实还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通向善的。现代戏曲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快。因而第三,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曲就没有脊梁骨了。 真实不同于事实,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真实是一种感受,是来自客观又对于客观有认识意义的主观感受。真实不同于事实。历史学要靠事实,戏剧艺术要靠真实。戏剧所以要写“事实”(故事)只是为了让观众感受真实,并非为了“事实”本身;而这个“事实”一般也不必是现实中的事实(或称实事)来支持的。鲁迅论讽刺艺术时说:“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艺术离不开虚构,允许幻想,甚至可以出神出鬼。写历史剧,在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之间,艺术家可以自由摆动。摆动的自由,服从于能表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的可能性”(莱辛语),并且,它是和艺术家的意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达到情与理的相互渗透和自由转换。我们似乎有一种重事实、轻真实的倾向,如所谓重大题材,以为找到了它就可以获得巨大的真实了,客观效果常常并非如此,因为受实事的束缚较多,就难以在真实的开掘上获得充分自由。在过去传媒不发达的年代,写时事新闻的戏很有号召力,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对于观众来说,戏中的“事实”在时间上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贴近。心灵的贴近对艺术家和观众都很重要。而且还应看到,时间距离恰恰是创作上拥有较大自由度的有利条件,京剧《曹操与杨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就是很好的例子。 真实靠正确的形式支撑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艺术家要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或者说,能被观众感受的真实,都是经过形式中介的。艺术家是用形式同观众打交道的。所谓“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也可以叫做正确地进行形式化,进行形式创造。联系到戏剧,这个形式怎样才是“正确的”呢?有几个基本观点可说。 首先,在戏剧中,形式化就是动作化。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来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它有两个基本品质:(一)“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志”;(二)“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黑格尔语)。戏剧动作不等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对于后者,必须经过选择、提炼,被赋予以上两个品质,才成为戏剧动作。而意志和冲突,产生于过去又直接指向未来,其当下的感性过程就是戏剧情节,就是性格的历史。因为动作是实现意志、引起冲突的,就会“导致动作和反动作”,就有了戏剧性。我们看戏,觉得“平”、“冷”,觉得“没戏”,多半是由于缺少真正具有戏剧意义的动作。没有动作化的真实,不是戏剧的真实。 其次,戏剧动作是有不同形式的。对于演员来说,动作不是单指形体动作(表情、姿态),而是语言、心理、形体的总和。其感性呈现就是角色形象。戏剧所以会有不同的样式,如话剧、歌剧、芭蕾舞剧、戏曲(要说“剧种”,这才是真正的剧种分类,我们戏曲中的所谓“剧种”,有许多是地方性因素,并不都具备样式类别的意义),归根到底,在于动作有不同的形式。话剧的动作是接近生活本来形态的,它的重点是语言,是口语化的台词。歌剧的重点是歌唱和音乐,舞剧的重点是舞蹈和音乐。歌剧不以舞作为动作形式,舞剧不以歌作为动作形式。而戏曲的动作是一种有歌有舞的综合形式,通常称之为唱念做打。不管是哪一种戏剧样式的动作,包括写实主义的话剧在内,都是“第二自然”,是人工的自然,都是经过了精心处理的艺术形式。所以,要“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时,有个先在的条件,只能“放在”特定戏剧样式的动作形式里,因而动作化时,有没有样式意识,是能否“正确”的一个重要关键。观众看有些戏曲常要批评它是“话剧加唱”,多半是在整体的形式化中缺乏样式意识。有明确的样式意识,是创作上的一种本体自觉。 其三,动作形式既有继承性也有变易性。以戏曲而言,无论唱念做打,都具有历史地积累下来的形式技巧,其规范化形态通常叫做程式。形式既然是艺术家和观众的特殊关系的体现,因而在形式化过程中,重视剧种的样式特征,充分运用固有的程式技巧,是同尊重观众的欣赏需要相一致的。然而这种继承性又是相对的,它会随时由于表现真实的需要,作出某种幅度的变易。所以形式化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程式化。形式化大于程式化,形式化中可以吸纳、融入非程式的因素。说得再大胆一点,在现代戏曲的创造中,形式化乃是程式化和反程式化的多样统一。现代戏曲的形式化,还包含一个新的任务:要实行形式上的更广泛的新的综合。有了这种更广泛的新综合,才能在同一种戏剧样式中,实现演出样式的多样化。演出样式的核心是演员的动作,是动作的样式特征,但光有这个核心还不够,还要有它的外延部分,包括听觉方面的音乐、音响和视觉方面的化装、服装、布景、灯光。另外,还可以在观演关系上作特殊的空间处理。有了这些因素的积极而又“正确”的介入,演出样式才能获得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这方面的经验,戏曲自身较少,要靠借鉴外来经验,这是戏曲现代化中不能跳开的过程。引进外来经验,常常会产生不协调,吸纳容易消化难呀,却又不能因噎废食。艺术上的现代化,有创新和破坏的两面性,要尽量保护创新,减少破坏。这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出一批艺术大家,才能逐渐减少混乱和痛苦。真实的形式化一旦获得整体性成功,会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到了这儿,真又通向了美。观众看戏,既要由真带来感动,又要由善带来心灵的净化、升华,还要由美带来反复的品味,持久的陶醉。但满足于感动以至心灵的震撼,还不是戏剧审美经验的全部,能够达到朱光潜说的“内容沉没下去,形式浮现出来”(沉没不是消失,浮现出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时候,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是把戏曲当艺术品来欣赏了,才能深入体会戏曲艺术的无穷

1)中国古代戏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艺术写意的方式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形态及社会构成中的人生百态;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统治阶层、文人墨客、人民大众的情感特征和心理需要;寄予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和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下的道德准则、人生理想与生存智慧;其多元复合的文化艺术形式及民族特色鲜明的虚拟性、程式化的表演技术手段,其表现力之强烈、时空维度之远大,是古代各国剧种中首屈一指的。在语言、歌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及结构形态上;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表现上;在戏曲内涵的气韵与意境上;在脸谱服饰、舞台美术色彩的呈现上,全面系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制导下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审美风尚、审美形态、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显示出它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形成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以及在世界历史文明成果中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本书作者站在今天的角度和经济社会形态条件下,看到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流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势不可挡而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古代戏曲的失落现象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文化艺术的审美思想、审美风尚、审美形态、审美情趣,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艺术形式来作为载体和支撑,从而推进具有时代性的戏剧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所以深入探究古代戏曲审美传统,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时代认识价值和意义。(2)中国古代戏曲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唯一还存活的戏曲,在目前世界文化艺术领域,虽然以其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还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是也因其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艺术审美活动中,戏曲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体会,强烈领悟到文化使者的责任,为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基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帮助大学生艺术地感悟,从而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精神品位和人格魅力。提高艺术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用前人创造的文学艺术之美来完善自我,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自觉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所以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戏曲审美教育资源,是本专著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具有实用价值意义的成果。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若干年来,戏曲理论界对戏曲本体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创获。许多论著不仅提示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征,而且进一阐释传统戏曲的深一层的特征,如综合性、节奏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这些认识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