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训诂学文献整理的体会与感受

发布时间:

训诂学文献整理的体会与感受

当代训诂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新编训诂学纲要》宽的收一读《新编训诂学纲要》?济南大学文学院李继义内容摘要:《新编训诂学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纲目清晰,简 明切要;重点突出,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关键词:训诂学直训境训反训《新编训诂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 书社出版,该书是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阚景忠两位教授在1996年 的《训沽学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集中反映了他们近十年来 在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该书梳理了 训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初 步建立T~Jil诂学的理论体系,使读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传统学科 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实用 价值本书表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且把金针度与人"的良苦 用心总体来说,《纲要》一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 为鲜明的特点一,纲目清晰,简明切要训诂学是一门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我国古代 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魏晋,隋 唐,宋元,明清数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 中,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和着作学者们以自已的训诂实践1/8页既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造了许多的 训诂理论《纲要》一书纲目清晰,简明切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章节的设 置上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当 代的任务,功用和学科地位第二章训诂方法,主要介绍了解释字词 的基本训诂方法:形训,声训,直训和境训第三章为文献训诂,第四 章为训诂专书《纲要》认为"中国传统训诂学存在着两条发展主线 一条主线是解读文献,属于语文学范畴的研究,古人留下的训诂资 料就是数量浩繁的文献注释和一些文献考证着作另一条主线是对 训诂资料的纂集整理,已经进入了语言学领域,属于语言学范畴的 研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训诂专书训诂学就应该主要以这两个方 面为基点结合训诂学发展的历史加以阐述"ll_第三章介绍了文献 训诂的简史,并按照从形式到内容的顺序,介绍了文献训诂使用的 名称及体式,术语和内容第四章根据内容和编写体例的不同,编着 者把训诂专传分为辞书,字书,韵书和类书予以介绍,并重点介绍了 汉代产生的,后人研究整理用力最多,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影响巨大 的四部着作:《}兑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从这两章的编排 顺序,我们也可以看出编着者的匠心因为"从文献训诂与训诂专书 的关系上看,文献训诂是训诂专书产生的基础许多训诂专书都是 汇集前代的文献训诂资料编纂起来形成的",所以《纲要》把文献训 诰的内容排在训诂专书之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训诂发展的历史 与常见的洲诂学概论性着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编着者对现代和当代 的训诂学内容进行了较多的介绍,使我们能够了解训诂学这门古老,学科定位,专题研究方面所取得 学科适应新时代要求,在理论研究的成就以及发生的可喜变化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不仅可以清晰 地把握训诂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而且能够对训诂学在文献 训诂和训诂专书两条主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从训诂史的角度给以准 确定位另外,章节的标题设计简短明了,既有形式的美感,又凸显2/8页了内容的层次如书中谈NiJi[诂的方法时,把"不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的联系分析而直接阐释意义的方法"命名为"直训",把"依据相关的 语境因素探求或解说被释字词的含义"的方法命名为"境训",这就 与传统的形训和声训的训诂方法在名称上都采取了双音节的形式, 而且也更能突出这两种方法的特点二,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纲要》一书既有训诂发展史的介绍,又有训沽理论方法的分 析,内容如此丰富,涉及NiJil诂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让人感觉 到是面面俱到,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恰恰相反,本书在论述时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阐释深入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点,着名学 者郭在贻也认为:"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河,凶此所谓训诂的方法, 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12t《纲要》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传统训 诂学中常用的形训和声训,同时根据当前学术发展的实际指出,一 般训诂学着作中沿袭使用的"义训"法的"名称过于宽泛,其涵义实 际上涵盖了形训,声训和其他方法,把它与形训,声训并列起来时不 妥的"因为"形训和声训方法也都是用来释义的",义训作为学科术 语,没有突出其训释方法的特点,所以《纲要》把传统训诂学上的义 训方法分为直训和境训进行阐述因为不同的训诂方法是基于其在 具体的训沽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创造总结出来的,所以其形成 的理论依据也就不同对这几种方法的理据,作用和使用时应注意 的问题,《纲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突出了训诂学的理论重点 在论述直训的类型时,必然要谈到学术界对之争议较大的反训 问题《纲要》认为反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书中的反训,本质上还 是同义相训,称之为"反训",是只注意到了被释词与训释词意义相 反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意义相同的一面如《尔雅?释诂》:"乱,治 也""乱"的本义是"治理乱丝",后来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意义"混 乱",词性也由动词变为了形容词"治"的本义是"治理水患",后来 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治理","安定"等间义从后世常用义来看,"混 乱"和"安定"意义相反,以"治"释"乱"成了反训但从本义看,"理3/8页丝"和"治水"都有"治理"的意思,意义上有共同点,可以相通而且 "乱"在古代文献中本来就有"治理"的意思如《尚书?泰誓》:"予有 乱臣十人"唐孔颖达正义:"治理之臣有十人也"不难看出,《尚书》 此句中的"乱",也是治理的意思南此看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看 "乱,治也"是所谓反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不是反训了在具体 分析了古汉语中某些词所以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亦即反训的成 因之后,《纲要》认为"真正的用反义词来洲释词义,是不存在的"这 样,就解除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迷惑当然,编着者的观点是否就是 真理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训诂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纲要》在对训诂学的具体内 容进行阐述时,也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如训诂方法是本书的重点,也 是初学者难以掌握的难点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纲要》借助大量 的训诂名家的典型实例来分析各种训沽方法的作用及局限又如第 五章叙述训诂发展简史时,《纲要》没有采用一股圳诂着作中常见的 分期力法,而是使用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按朝代分期的做法,分为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现代和当代九1,时 期,分别就不同时期的训诂的原因,成就,特点,I{J现的重要学者予 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就很容易让初学者把握训诂发展的历史同时, 《纲要》对现代和当代的训诂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较多的补充,不但使 训诂学的发展历史更加完整,也向读者表明训诂学不仪是古代的, 浅议如何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山东省成武县供电公司王忠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 在要求,也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企业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活动中准确 定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积极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显得尤 为重要笔者认为工会可以从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切实履行维权职 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等五4/8页个方面着手,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一,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 条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职工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主 力军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 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恰好是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效 载体作为企业工会组织要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完善机构,注 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 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全 员参与为基础,广泛组织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新设备,新 材料,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从 组织建设,管理运行,资金保障,检查考核,评比表彰,总结推广等方 面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以安全生 产,强化管理,技术改革,节约降耗为重点,抓住各环节的难点,关键 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创新工程"的主攻方向,采取得力措施,发动职 工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建学习型 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和"精一招,会两招,学i招"活动,努力引导 和帮助职T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推进职工知识转化进程同 时大力营造学习,关爱,崇尚,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发挥劳动模范, 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 改革发展进程,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二,切实履行维权职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制衡作用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把 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 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职工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训诂学文献整理的体会与感悟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训诂学文献整理的体会和感悟

训诂学是主要从词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的对象是词义系统,首要任务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详见:

当代训诂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新编训诂学纲要》宽的收一读《新编训诂学纲要》?济南大学文学院李继义内容摘要:《新编训诂学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纲目清晰,简 明切要;重点突出,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关键词:训诂学直训境训反训《新编训诂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 书社出版,该书是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阚景忠两位教授在1996年 的《训沽学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集中反映了他们近十年来 在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该书梳理了 训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初 步建立T~Jil诂学的理论体系,使读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传统学科 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实用 价值本书表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且把金针度与人"的良苦 用心总体来说,《纲要》一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 为鲜明的特点一,纲目清晰,简明切要训诂学是一门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我国古代 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魏晋,隋 唐,宋元,明清数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 中,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和着作学者们以自已的训诂实践1/8页既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造了许多的 训诂理论《纲要》一书纲目清晰,简明切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章节的设 置上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当 代的任务,功用和学科地位第二章训诂方法,主要介绍了解释字词 的基本训诂方法:形训,声训,直训和境训第三章为文献训诂,第四 章为训诂专书《纲要》认为"中国传统训诂学存在着两条发展主线 一条主线是解读文献,属于语文学范畴的研究,古人留下的训诂资 料就是数量浩繁的文献注释和一些文献考证着作另一条主线是对 训诂资料的纂集整理,已经进入了语言学领域,属于语言学范畴的 研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训诂专书训诂学就应该主要以这两个方 面为基点结合训诂学发展的历史加以阐述"ll_第三章介绍了文献 训诂的简史,并按照从形式到内容的顺序,介绍了文献训诂使用的 名称及体式,术语和内容第四章根据内容和编写体例的不同,编着 者把训诂专传分为辞书,字书,韵书和类书予以介绍,并重点介绍了 汉代产生的,后人研究整理用力最多,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影响巨大 的四部着作:《}兑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从这两章的编排 顺序,我们也可以看出编着者的匠心因为"从文献训诂与训诂专书 的关系上看,文献训诂是训诂专书产生的基础许多训诂专书都是 汇集前代的文献训诂资料编纂起来形成的",所以《纲要》把文献训 诰的内容排在训诂专书之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训诂发展的历史 与常见的洲诂学概论性着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编着者对现代和当代 的训诂学内容进行了较多的介绍,使我们能够了解训诂学这门古老,学科定位,专题研究方面所取得 学科适应新时代要求,在理论研究的成就以及发生的可喜变化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不仅可以清晰 地把握训诂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而且能够对训诂学在文献 训诂和训诂专书两条主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从训诂史的角度给以准 确定位另外,章节的标题设计简短明了,既有形式的美感,又凸显2/8页了内容的层次如书中谈NiJi[诂的方法时,把"不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的联系分析而直接阐释意义的方法"命名为"直训",把"依据相关的 语境因素探求或解说被释字词的含义"的方法命名为"境训",这就 与传统的形训和声训的训诂方法在名称上都采取了双音节的形式, 而且也更能突出这两种方法的特点二,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纲要》一书既有训诂发展史的介绍,又有训沽理论方法的分 析,内容如此丰富,涉及NiJil诂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让人感觉 到是面面俱到,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恰恰相反,本书在论述时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阐释深入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点,着名学 者郭在贻也认为:"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河,凶此所谓训诂的方法, 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12t《纲要》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传统训 诂学中常用的形训和声训,同时根据当前学术发展的实际指出,一 般训诂学着作中沿袭使用的"义训"法的"名称过于宽泛,其涵义实 际上涵盖了形训,声训和其他方法,把它与形训,声训并列起来时不 妥的"因为"形训和声训方法也都是用来释义的",义训作为学科术 语,没有突出其训释方法的特点,所以《纲要》把传统训诂学上的义 训方法分为直训和境训进行阐述因为不同的训诂方法是基于其在 具体的训沽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创造总结出来的,所以其形成 的理论依据也就不同对这几种方法的理据,作用和使用时应注意 的问题,《纲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突出了训诂学的理论重点 在论述直训的类型时,必然要谈到学术界对之争议较大的反训 问题《纲要》认为反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书中的反训,本质上还 是同义相训,称之为"反训",是只注意到了被释词与训释词意义相 反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意义相同的一面如《尔雅?释诂》:"乱,治 也""乱"的本义是"治理乱丝",后来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意义"混 乱",词性也由动词变为了形容词"治"的本义是"治理水患",后来 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治理","安定"等间义从后世常用义来看,"混 乱"和"安定"意义相反,以"治"释"乱"成了反训但从本义看,"理3/8页丝"和"治水"都有"治理"的意思,意义上有共同点,可以相通而且 "乱"在古代文献中本来就有"治理"的意思如《尚书?泰誓》:"予有 乱臣十人"唐孔颖达正义:"治理之臣有十人也"不难看出,《尚书》 此句中的"乱",也是治理的意思南此看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看 "乱,治也"是所谓反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不是反训了在具体 分析了古汉语中某些词所以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亦即反训的成 因之后,《纲要》认为"真正的用反义词来洲释词义,是不存在的"这 样,就解除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迷惑当然,编着者的观点是否就是 真理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训诂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纲要》在对训诂学的具体内 容进行阐述时,也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如训诂方法是本书的重点,也 是初学者难以掌握的难点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纲要》借助大量 的训诂名家的典型实例来分析各种训沽方法的作用及局限又如第 五章叙述训诂发展简史时,《纲要》没有采用一股圳诂着作中常见的 分期力法,而是使用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按朝代分期的做法,分为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现代和当代九1,时 期,分别就不同时期的训诂的原因,成就,特点,I{J现的重要学者予 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就很容易让初学者把握训诂发展的历史同时, 《纲要》对现代和当代的训诂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较多的补充,不但使 训诂学的发展历史更加完整,也向读者表明训诂学不仪是古代的, 浅议如何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山东省成武县供电公司王忠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 在要求,也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企业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活动中准确 定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积极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显得尤 为重要笔者认为工会可以从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切实履行维权职 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等五4/8页个方面着手,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一,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 条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职工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主 力军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 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恰好是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效 载体作为企业工会组织要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完善机构,注 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 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全 员参与为基础,广泛组织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新设备,新 材料,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从 组织建设,管理运行,资金保障,检查考核,评比表彰,总结推广等方 面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以安全生 产,强化管理,技术改革,节约降耗为重点,抓住各环节的难点,关键 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创新工程"的主攻方向,采取得力措施,发动职 工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建学习型 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和"精一招,会两招,学i招"活动,努力引导 和帮助职T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推进职工知识转化进程同 时大力营造学习,关爱,崇尚,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发挥劳动模范, 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 改革发展进程,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二,切实履行维权职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制衡作用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把 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 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职工

训诂学文献整理的体会

当代训诂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新编训诂学纲要》宽的收一读《新编训诂学纲要》?济南大学文学院李继义内容摘要:《新编训诂学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纲目清晰,简 明切要;重点突出,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关键词:训诂学直训境训反训《新编训诂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 书社出版,该书是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阚景忠两位教授在1996年 的《训沽学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集中反映了他们近十年来 在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该书梳理了 训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初 步建立T~Jil诂学的理论体系,使读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传统学科 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实用 价值本书表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且把金针度与人"的良苦 用心总体来说,《纲要》一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着作,具有以下较 为鲜明的特点一,纲目清晰,简明切要训诂学是一门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我国古代 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魏晋,隋 唐,宋元,明清数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 中,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和着作学者们以自已的训诂实践1/8页既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造了许多的 训诂理论《纲要》一书纲目清晰,简明切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章节的设 置上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当 代的任务,功用和学科地位第二章训诂方法,主要介绍了解释字词 的基本训诂方法:形训,声训,直训和境训第三章为文献训诂,第四 章为训诂专书《纲要》认为"中国传统训诂学存在着两条发展主线 一条主线是解读文献,属于语文学范畴的研究,古人留下的训诂资 料就是数量浩繁的文献注释和一些文献考证着作另一条主线是对 训诂资料的纂集整理,已经进入了语言学领域,属于语言学范畴的 研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训诂专书训诂学就应该主要以这两个方 面为基点结合训诂学发展的历史加以阐述"ll_第三章介绍了文献 训诂的简史,并按照从形式到内容的顺序,介绍了文献训诂使用的 名称及体式,术语和内容第四章根据内容和编写体例的不同,编着 者把训诂专传分为辞书,字书,韵书和类书予以介绍,并重点介绍了 汉代产生的,后人研究整理用力最多,对中国传统语言学影响巨大 的四部着作:《}兑文解字》,《尔雅》,《释名》,《方言》从这两章的编排 顺序,我们也可以看出编着者的匠心因为"从文献训诂与训诂专书 的关系上看,文献训诂是训诂专书产生的基础许多训诂专书都是 汇集前代的文献训诂资料编纂起来形成的",所以《纲要》把文献训 诰的内容排在训诂专书之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训诂发展的历史 与常见的洲诂学概论性着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编着者对现代和当代 的训诂学内容进行了较多的介绍,使我们能够了解训诂学这门古老,学科定位,专题研究方面所取得 学科适应新时代要求,在理论研究的成就以及发生的可喜变化通过这样的安排,我们不仅可以清晰 地把握训诂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而且能够对训诂学在文献 训诂和训诂专书两条主线上所取得的成就从训诂史的角度给以准 确定位另外,章节的标题设计简短明了,既有形式的美感,又凸显2/8页了内容的层次如书中谈NiJi[诂的方法时,把"不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的联系分析而直接阐释意义的方法"命名为"直训",把"依据相关的 语境因素探求或解说被释字词的含义"的方法命名为"境训",这就 与传统的形训和声训的训诂方法在名称上都采取了双音节的形式, 而且也更能突出这两种方法的特点二,重点突出,有所创新《纲要》一书既有训诂发展史的介绍,又有训沽理论方法的分 析,内容如此丰富,涉及NiJil诂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让人感觉 到是面面俱到,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恰恰相反,本书在论述时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阐释深入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点,着名学 者郭在贻也认为:"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河,凶此所谓训诂的方法, 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12t《纲要》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传统训 诂学中常用的形训和声训,同时根据当前学术发展的实际指出,一 般训诂学着作中沿袭使用的"义训"法的"名称过于宽泛,其涵义实 际上涵盖了形训,声训和其他方法,把它与形训,声训并列起来时不 妥的"因为"形训和声训方法也都是用来释义的",义训作为学科术 语,没有突出其训释方法的特点,所以《纲要》把传统训诂学上的义 训方法分为直训和境训进行阐述因为不同的训诂方法是基于其在 具体的训沽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创造总结出来的,所以其形成 的理论依据也就不同对这几种方法的理据,作用和使用时应注意 的问题,《纲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突出了训诂学的理论重点 在论述直训的类型时,必然要谈到学术界对之争议较大的反训 问题《纲要》认为反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古书中的反训,本质上还 是同义相训,称之为"反训",是只注意到了被释词与训释词意义相 反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意义相同的一面如《尔雅?释诂》:"乱,治 也""乱"的本义是"治理乱丝",后来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意义"混 乱",词性也由动词变为了形容词"治"的本义是"治理水患",后来 引申出现代常用的"治理","安定"等间义从后世常用义来看,"混 乱"和"安定"意义相反,以"治"释"乱"成了反训但从本义看,"理3/8页丝"和"治水"都有"治理"的意思,意义上有共同点,可以相通而且 "乱"在古代文献中本来就有"治理"的意思如《尚书?泰誓》:"予有 乱臣十人"唐孔颖达正义:"治理之臣有十人也"不难看出,《尚书》 此句中的"乱",也是治理的意思南此看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看 "乱,治也"是所谓反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不是反训了在具体 分析了古汉语中某些词所以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亦即反训的成 因之后,《纲要》认为"真正的用反义词来洲释词义,是不存在的"这 样,就解除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迷惑当然,编着者的观点是否就是 真理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训诂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纲要》在对训诂学的具体内 容进行阐述时,也同样以实用为目的如训诂方法是本书的重点,也 是初学者难以掌握的难点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纲要》借助大量 的训诂名家的典型实例来分析各种训沽方法的作用及局限又如第 五章叙述训诂发展简史时,《纲要》没有采用一股圳诂着作中常见的 分期力法,而是使用了为一般人所熟悉的按朝代分期的做法,分为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现代和当代九1,时 期,分别就不同时期的训诂的原因,成就,特点,I{J现的重要学者予 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就很容易让初学者把握训诂发展的历史同时, 《纲要》对现代和当代的训诂学的发展情况做了较多的补充,不但使 训诂学的发展历史更加完整,也向读者表明训诂学不仪是古代的, 浅议如何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山东省成武县供电公司王忠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 在要求,也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企业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活动中准确 定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积极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显得尤 为重要笔者认为工会可以从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切实履行维权职 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等五4/8页个方面着手,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一,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 条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现实需要职工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主 力军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而 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恰好是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效 载体作为企业工会组织要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完善机构,注 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机制,采取 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全 员参与为基础,广泛组织职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新设备,新 材料,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从 组织建设,管理运行,资金保障,检查考核,评比表彰,总结推广等方 面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以安全生 产,强化管理,技术改革,节约降耗为重点,抓住各环节的难点,关键 点和薄弱环节,确定"创新工程"的主攻方向,采取得力措施,发动职 工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建学习型 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和"精一招,会两招,学i招"活动,努力引导 和帮助职T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推进职工知识转化进程同 时大力营造学习,关爱,崇尚,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发挥劳动模范, 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 改革发展进程,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二,切实履行维权职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制衡作用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企业工会组织要坚持把 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重视职工群众最现实,最 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职工

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 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4、帮助纠正误注。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 诂知识、1、训诂与校勘 通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2、训诂与标点 正确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4、训诂与翻译 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三、指导辞书编纂 1、参照体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2、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了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字典辞书在释义上的个别失误。3、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训诂学是研究字、词义的学问,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辞书编纂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辞书不致将应列的义项漏略掉;已经漏略掉的,还可以在重新订时加以补充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1、注疏的名称:(1)传: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集传、补传之分。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例如《毛传》。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例如《韩诗外传》。大传是撰其大义。例如《尚书大传》。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例如《七经小传》。集传与集注相同,补传与补注相同。(2)解: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3)笺: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训释叫注,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注是训诂中最通行的名称。(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7)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8)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在于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2.注疏的类别:(1)注和疏:从训诂的对象来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从训诂的作者来说,有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两类。他注起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章学诚说自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经有自注的书,如果后人再加以注解,那么其自注便称为本注或者原注。自注又名子注或者注中注。(3)集注和补注:从注解之间的关系来说。集注,又称集解。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补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二、训诂的术语要掌握: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于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的后面。2、谓:和“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有时,它也用于串讲句意。3、貌:被释词往往是解释表示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的形容词。4、“之言”、“之为言”:是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说明通假字。5、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往往是用本字用来说明通假字,“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6、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7、声:用来指明象声词。8、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9、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11、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为“散文”。“对言”,就是相对地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中求异。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训诂学之于文献整理的体会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完全没用!

“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 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 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