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出土文献对中国当代汉语事业有着非常影响的意义,正因为出土的文献我们才能知道,中国历史原来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部分。

虞万里,男,浙江绍兴人,1956年5月生于上海。1980年底应聘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工作,被录取进汉大任编纂工作。1982年7月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词典进修班进修一年。1997年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辞室,修订《古汉语大词典》,主持99版《辞海》审音工作,并策划音序版编排。前后编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达二十年之久。2001年10月调入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院学术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主编,“经学与文献”特色学科带头人,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2013年7月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特聘教授。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去法国巴黎汉学研究所作学术交流。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湾静宜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古代注疏学。期间受邀至十余所大学、研究机构作演讲。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作特约访问学人。期间至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主持会议和演讲交流十多次。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湾及各地演讲四十余场次。 论著《榆枋斋学术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5万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3万字。《榆枋斋学林》,16开,上、下精装二册,120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古籍与近人著作整理:《南宋杂事诗》(22万字)清厉鹗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马一浮集》(承担第一册和第三册部分,约80万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经义述闻》(70万字,与傅杰等合作)清王引之著,传世藏书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癸巳存稿》(41万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古汉语语音学》(4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孙诒让全集》中《东欧金石志》整理,中华书局2014年版。词典编写与改编:《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人员),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多功能汉语大词典索引》(实际主持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700万字。《中华古代文化辞典》(语言部分撰写),齐鲁书社,1996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新版。《古汉语大词典》(实际主要改编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典故小词典》(第一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责编文史书籍:《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谢启昆《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论文目録:1、《清代的两部小尔雅义证》,《字词天地》创刊号,1983年,4千字。2、《〈尔雅义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3、《段玉裁〈诗经小学〉研究》,《辞书研究》1985年第5、第6期连载,5万字。4、《歌支韵部字探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1万字。5、《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万字。6、《“自诒伊戚”“自诒伊阻”考》,《语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7、《黄庭经新证》,《文史》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3万字。8、《官奴考辨》,《温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5千字。9、《王羲之与黄庭经帖》,《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5万字。10、《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1991年武汉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集》,1991年, 5万字。11、《金文对扬历史观》,《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4万字。12、《郝懿行评传》,《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13、《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出土毛诗残纸考释》,《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14、《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与杨蓉蓉合作),《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3万字。15、《唐写文选集注残本中陆善经行事考略》,《文献》1994年第1期,5千字。16、《正续清经解述略》,台湾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1994年,8万字。17、《经典释文单行单刊考略》,《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2万字。18、《从古方音看歌支关系及其演变》,《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4年, 5万字。19、《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5千字。20、《桃符风俗源流考》,《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1期,2万字。21、《春秋释例谥法篇辑说》,《学术集林》第八辑,1996年,5万。22、《敦煌摩尼教下部赞写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辑,1996年,1万字。23、《斯坦因黑城所获单疏本春秋正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敦煌学》第二十辑。1996年,3万字。24、《尹湾汉简神乌赋笺释》,台湾《第一届国际暨第三届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又《学术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4万字。25、《东汉肥致碑考释》,《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万字。26、《照子说略》,《辞书研究》1998年5期,3千字。27、《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语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 5万字。28、《美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刊《国际汉学》第五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6万字。29、《陆善经行历索隐》(增订稿),《中华文史论丛》六十四辑,1999年,1万字。30、《黑城出土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刊《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湾1999年,1万字。31、《先秦讳礼析论》,《文史》第四十九辑中华书局1999年,8万字。32、《先秦动态称谓发覆》,《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2万字。33、《从十驾斋说到钱大昕及其全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34、《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台湾《第十八届中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万字。35、《先秦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论略》,《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2000年,2万字。36、《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4万字。37、《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拾遗》,《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1万字。38、《上博简〈诗论〉“七歌绅而荡”臆解》《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辅仁大学文学院合编,2002年,5千字。39、《从汉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种问题》(与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40、《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史林》2002年第2期,1万字。41、《正续清经解编纂考》,《学术集林》第四卷,1995年。《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增订稿(5万字),《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为《正续清经解》影印本序言,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册前(全书共十三册)。42、《黑城文书〈新编待问〉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汉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8万字。43、《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中)》,《史林》,2003年3期,5万字。44、《吕祖谦与〈近思录〉》,《温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万字。45、《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异同疏证(下)》,《史林》2004年第1期,4万字46、《献古文尚书者梅颐名氏地望辨证》,《文史》2004年第四辑(总第69辑),5千字。47、《由〈诗论〉“常常者华”说到“常”字的隶定》,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2004年10月,5万字48、《桃和鬼》,刊《趣味考据》(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6万字。49、《天理本〈庄子音义〉与碧虚子所录景德本比较研究》,刊《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4万字。50、《〈缁衣〉正文与孔子关系》,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第二届儒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汉论文集》,2005年10月,2万字。51、《〈缁衣〉与先秦君臣、君民关系索隐》,上海《社会科学》2005年10期,1万字。52、《〈缁衣〉简本与传本章次文字错简异同考征》,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第一辑,2005年11月,4万字。53、《三礼郑注“字之误”类征》,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万字。54、《有关永乐大典几个问题的辨证》,《史林》2005年第6期,8万字。55、《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中华书局《文史》,2006年第四辑,总七十七辑,4万字。56、《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2006年,3万字。57、《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2006年,3万字。58、《从先秦礼制中的爵、服与德数字一体诠释〈缁衣〉有关章旨》,《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2万字。59、《上博〈诗论〉简“其歌绅而荡”臆解》,《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60、《〈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史林》2007年第1期,4万字。61、《黑城文书〈资治通鉴纲目〉残叶考释》,《欧亚学刊》第七辑,180页~202页,中华书局2007年6月。8万字。62、《马一浮与竺可桢》,刊中国艺术学院《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6万字。又载《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3、《从简本〈缁衣〉论〈都人士〉诗的缀合》,刊《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5万字。64、《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论文,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2008年,3万字。65、《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25万字。66、孙诒让《广韵姓氏刊误》推阐(卷上),《孙诒让研究论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7万字。67、《斯坦因三探所获吐峪沟文书字书残片考释》,《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2万字。68、《宋太宗旧名匡乂、匡义辨证》,北京大学《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万字。69、《明戴廷仁夫妇墓志释録补正》,《考古与文物》2008年3期,65万字。70、《孙诒让石刻学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9万字。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学术价值》,《文汇报》29《学林版》,5600字。72、《〈倭名类聚抄〉引〈方言〉参证》,载《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一书319-363页,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2008年12月。7万字73、《简本〈缁〉衣引〈诗〉考——兼论前贤以师承和异文区分四家诗之利弊》,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编《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5th论文集》,2009年5月版,6万字。74、《〈广韵〉姓氏来源与郡望音读研究》,《中国语言学》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1万字。75、《〈孔子诗论〉应定名为“孔门诗传”论》,《中国经学》第五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5万字。76、《石彦辞墓志》文句正读和史事索隐,8万字(有图),《史林》2009年第6期。77、《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文书〈春秋经传集解〉残片浅议》,6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78、《从熹平残石和竹简缁衣看清人四家诗研究》,2万字,《中国经学》第六辑,2010年6月。79、《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8万字,《史林》2010年第3期。80、《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9万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81、《马一浮与龙榆生》,5万字,《中国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号。82、《郭店简缁衣“人苟言之”之“人”旁点号解说——兼论古代涂抹符号之演变》,3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83、《佛典音义和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8万字,《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2010年6月。84、《追忆沈老凤笙先生》,8万字,《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12月。85、《尚书郑王比义序》,8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6、《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悳”解读》,1万字,《史林》2011年第2期。87、《别集流变论——〈王鸣盛、阮元、钱大昕三家遗文〉序》,5万字,《中国文化》2011年夏季号。88、《〈说文〉“姓”“氏”义重校新释》,6万字《中国经学》第八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6月89、《以丁晏〈尚书余论〉为中心看王肃伪造〈古文尚书传〉说——从肯定到否定后之思考》,2万字,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载《首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7万字,《史林》2011年第4期。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传踪迹与学术价值》,1万字,《庆祝许嘉璐从教五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92、《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9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历史学》2010年第12期。93、《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3万字,《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10年。94、《小学考弁言》,《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95、《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3万字,《佛经音义研究——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96、《姓氏起源新论》,4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1年第四辑。97、《上海图书馆藏稿本〈齐鲁韩三家诗释〉初探》,2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四期。98、《从夏小正传文体式推论其作者》,2万字,《中国经学》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11月。98、《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4万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中心编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99、《罗振玉熹平石经研究》,《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辑,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01、陈舜俞《庐山记》卷帙辨证,3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100、《〈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7万字,《中国经学》第十辑,2012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2、《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8万字,《辞书研究》,2012年第2期。103、《王国维东西土文字异同理论之创立与影响》,5万字,台湾第廿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榆枋斋学林》2012年版。104、《〈汉石经鲁诗残碑校史一则〉辨证并论〈辞通〉之误》,《史林》2012年第1期。105、《“邺架”补义》,《辞书研究》2012年第6期。106、《中华姓氏源流大典序》,7万字,台湾静宜大学《静宜大学学报》创刊号,2012年6月。《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前,中华书局2014年版。107、《王国维魏石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集刊》4、5、6辑,4万字。凤凰出版社2012年。108、《〈江阴东兴缪氏家集〉序》,1万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史林》2013年3期。109、《由简帛〈老子〉重论其书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万字,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三十七辑,2013年5月。110、《“夺情”补义》,《辞书研究》2013年第4期。111、《精神与学术的典范——〈裘锡圭学术文集〉读后》,6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4期。112、《六朝〈毛诗〉异文所见经师传承与历史层次──以陆德明〈毛诗音义〉为例》,5万字,《出土材料与新视野》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113、《王念孙读书杂志整理本序》,1万字,《史林》2014年第1期。114、《〈诗经〉异文与经师训诂文本探赜》,3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115、《“洛”、“雒”异文与汉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万字,《社会科学》2014年第六期。116、《郑玄所见〈三礼〉传本残阙错简衍夺考》,6万字,《中国经学》第十二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承担课题1、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书〈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的比较研究》,于2004年完成,30万字。2、原上海市课题(2002年BLS004)后续研究,后作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子项目,将出版专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约53万字。3、参与许嘉璐副委员长主编的教育部2002年规划课题《孙诒让全集》,任编委,承担《东瓯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记》等的整理与研究。30万字。中华书局已陆续出版。4、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石经鲁诗异文看清人四家诗研究》,预计2014年初完成。5、主编、整理点校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计划。2010-2020古籍出版规划。全书约500万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6、主编、整理点校《高邮王氏四种》,约300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经传释词》已于2013年出版,《读书杂志》预计2014年出书。7、扬州大学《尚书》研究中心国家重大课题《尚书文献研究集成》(2012)子课题负责人。8、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研究集成》(13&ZD063),预计线装300册,60函。汇集宋已来所有有关石经之拓片、专著、题跋、论文,为石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获奖情况☆1993年《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86~1993)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1999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一文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中、下)一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2007年,《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2009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一书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一书获清华大学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三等奖。☆2013年8月,《榆枋斋学林》获2012年度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二等奖。☆2013年12月,《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作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整套丛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整理图书获奖☆参与整理之《马一浮集》(负责学术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获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奖,华东地区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奖。☆参与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获第九届云南图书奖荣誉奖(整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等)☆参与编纂十七年之《汉语大词典》多次获奖,从略。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主题

这个协会好像停运了啊。可以看看国际易学联合会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

会长刘大钧教授、副会长张立文教授、及秘书长林忠军教授等于8月12 日至17 日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儒学会议。刘大钧教授代表中国周易学会在开幕式上发言,扩大了学会在海外的影响。10月8日至12日,刘大钧教授、林忠军教授、学会会员丁原明教授、颜炳罡教授、王新春教授、颜廷利教授等应国际儒学联合会之邀,前往北京参加“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提交论文并参加了研讨。11月13日至18日,会长刘大钧教授、学会秘书郝清英女士、常务理事李尚信教授、颜廷利教授及张文智教授应邀前往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易经研究会举办的“第十八届国际易学大会”,受到新加坡易经研究会及海内外学者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招待。刘大钧会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提交论文并在主题会议上发言。李尚信教授与张文智教授也分别提交了论文、在分组会议上发言、并主持小组会议。12月5日至7日,学会与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28篇。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主要围绕战国楚简、郭店竹简、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03年12月整理出版的上海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焦点,因为战国楚竹书《周易》的问世,解决了易学史上的许多难题。同时,大会还就商末西周数字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整个会议一直在一种激烈争辩的气氛中进行。在这种问辩中,不管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还是血气方刚的年青学者,都感到受益匪浅。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

出土文献对中国当代汉语事业有着非常影响的意义,正因为出土的文献我们才能知道,中国历史原来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部分。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报告

40.《从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看中西价值观的一致性》,张岂之等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走向》,香港东方红书社2001年出版。41.《儒学与中国文学》,《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43.《文学史与文学历史的复原---关于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1期。44.《〈孔子诗论〉与孔子的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北京)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7月)。45.《论学术规范的开放性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和规范化》,职大学报(内蒙古)2002年3期。 46.《诗志与诗经及古代文学的价值》,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47.《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4期。48.《孔子诗论与先秦诗学》,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1月20日。49.《文学史写作原则及评价体系——论还原文学历史对于文学史的重要性》,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7月23日。50.《先秦文人君子人格的丰富性探讨—以屈原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楚辞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2年7月出版。51.《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谈学术的尊严与当前学者的责任》,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2年9月17日。52.《从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的文献素养到维护学位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社会科学评论(西安)2003年1期。53.《劣质遗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2003年3月20日。54.《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青年报(北京)2003年5月29日第四版。55.《楚国地域文化流变的全景透视》,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化周刊·学术家园,2003年6月24日。 56.《林庚先生著作系年》,(合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7.《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58.《重视文化发展中的地域特性》,《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3年4期。59.《爱奇心态与战国政治及文化的关系》,职大学报(包头)2004年1期。60.《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4年2期。61.《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义疏》,中国教育报(北京)读书周刊·人文阅读,2004年5月20日。62.《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2004年1期。63.《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看大同为原始儒家的终极理想》,《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7月。64.《赋的内涵和外延》,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8月28日文学遗产。65.《屈原的放流问题》,光明日报(北京)2004年11月24日文学遗产。66.《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哈尔滨)2005年1期。67.《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江海学刊(南京)2005年1期。《现代性立场:从中西文学观念的发展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70.《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1.《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72.《楚辞文本研究对楚辞研究的重要性》,沧州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5年1期。73.《从史记研究到史记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5年1期。74.《林庚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合著)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编《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75.《林庚先生著作系年稿》(合著,增订本),见《林庚诗文集》第9卷,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2月。《战国巨变与欧洲浪漫主义的现象关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77.《游国恩先生的楚辞学研究》,《中国楚辞学》第七辑,学苑出版社(北京)2005年7月出版。78.《赋者古诗之流:诗经传统与汉赋的讽谏问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日本的楚辞研究史——评徐志啸〈日本楚辞研究论纲〉》,人民政协报(北京),2005年8月8日,文化周刊·学术家园 《屈原: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3期。81.《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的发展轨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期。《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6期。83.《立足于比较文学立场的日本楚辞学史研究》,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5期。84.《人格自觉与文化自觉》,见《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香港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出版。85. 《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心雕龙学刊第六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86.《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评张强〈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9日学术家园总第252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1期。《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5期。89.《我眼中的孟二冬》,光明日报2006年1月14日综合6版。该文收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品格:北大教授孟二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90.《以理性精神重新审视先秦文化发展的轨迹——评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第一卷、第二卷》,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27日学术家园总第254期。 《<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解》,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文学遗产。《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政治操守》,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1期。93.《孔子诗论第一简与诗序》,文艺研究2006年7期。94.《学术研究与文化责任》,《屈乡文化》2006年夏、秋合刊。《怀念林庚先生》,人民政协报2006年10月14日学术家园总第270期。该文又载《北京盟讯》2006年9月。96.《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中国文化报2006年12月28日风雅中国·守望传统。97.《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文学遗产。98.《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6期)99.《怀念恩师褚斌杰先生》,职大学报2007年1期。100.《褚斌杰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期。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期。《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国际言语文学会刊《国际言语文学》(韩国)第十五号,2007年6期。《屈原与溆浦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文心雕龙释名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又名《取精用宏〈文心〉津梁---评陈书良〈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1期。105《破解屈原溆浦之谜序》,东方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宋玉研究的新高度——评刘刚教授〈宋玉辞赋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107.《从秦博士与秦始皇的冲突认识儒家的迂远而阔于事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108.《2006年的楚辞研究》,云梦学刊2007年6期。109.《〈楚辞·九歌〉组成及主旨问题申论》,香港《新亚论丛》2007年卷,总第九期。110.《孔子诗论第一章文意解》,《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四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1月。111.《学术研究与学术责任—读谭家炳先生〈屈学问题综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112.《吴林伯先生学行述闻》,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总第305期。《2007年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08年5期。114.《楚辞·九歌主旨发微》,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3期。115.《走在路的中间》,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3期。116.《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7.《访日日记》, 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会报2008-12-12118.《屈原及楚辞学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出版119.《楚辞研究中的夜光珠——吴福助〈楚辞注译〉评介》,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出版。120.《共同研究-近年的出土文献和战国文学(中文、日文)》,日本教育实践研究纪要,第30卷, 2008年5月出版。 《楚辞原物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古典新韵传承华夏文明——大树集序》,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读书赋》,《书摘》2008年12期。《灵性诗性---诗性的中华文化序》,成都文艺,2008年5期。《汉乐府研究史论序》,同心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屈原天问解疑序》,学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公羊三世学说与孔子的政治智慧》,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4期。《左传具有现代叙事文学的文体特征》,《春秋左传研究---2008年春秋左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中国人为什么敬仰和推崇屈原》,北京日报,2009年6月1日。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1期转载。《王元化的文心雕龙研究》,《文学理论前沿》,第六辑,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左传的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9年2期。

我当代当中的很多的现代汉语研究生很有价值的我们把这些价值放到我们的古代文学当中去的话就能看出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区别

实物资料是反映历史事件的具体器物,如司母戊鼎,是第一手资料文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可能第一手如三国志,可能第二手如资治通鉴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侧重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等,中国古典文献学范畴更广,版本、目录、校勘等等都涵盖了。文学可以从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等谈论,文献学则更注重考证,考据了。后者更要功底。。。要不然论文也写不出来。。。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2、 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3、 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4、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5、 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6、 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7、 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8、 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30、汉代人将《左传》与《国语》看作《春秋》的内、外传,认为皆左丘明所作。31、古书注音方式有直音,反切,注解术语读若、读如、如字。编年体史书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东汉荀悦所编的《汉纪》全称《东观汉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国史,也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古书一般格式是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周南关雎古训传第一”是小题,列于上;毛诗是大题,列于此行之下。汉代人将《左传》《国语》看做是《春秋》的内外传,作者都是左丘明。38、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叫夺文、阙文。39、蜀本是指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颜体。40、杭本是指宋代浙江地区所刻的书,字体多使用柳体。二、名词解释1、十家九流:「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 (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做「家」。2、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3、祖本:即初刻本,是最早成书刻印的版本,为后来衍生的同一著作各种不同版本的来源和依据。4、善本:是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5、写本:又称手写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非经制版印刷而由手写成书的本子,狭义的写本是指人们约定俗成的唐以前的本子。6、九经正义:为了统一南北经学,解决“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之弊,唐太宗命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易》《诗》《书》《左传》《礼记》的义疏,书成名为《五经正义》。高宗时作为官府教材和考试取士的标准经说。后来又有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成九经正义。7、别集:是指汇集某一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如《陆放翁全集》《韩昌黎集》《文山先生集》《杜少陵集》等。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所以这就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为研究所涉及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对保存历史文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依据。8、《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9、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10、三体石经:魏正始年间在石头上刊刻的经书。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照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完的有《左传》。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大价值。11、蜀本:宋代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有刊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浙本相媲美。由于在宋末元军进攻四川时大肆焚毁抢掠,因而蜀本流传至今,比浙本、建本要少得多了。蜀本中又可分为成都本、眉山本。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现状学术研讨会述要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相同点:都离不开文献的整理与归纳不同点:文献综述更强调具体的内容、观点概括;不强调研究方法,是微观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从面上从方法上流派上,涉及研究方法,对流派进行评价,高度概括,是宏观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