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点评意见

发布时间:

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点评意见

利:跨国公司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流动,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弊:跨国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它可能压制地区竞争,形成世界性垄断,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甚至可能对一个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作出影响。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不把奖励给我我告诉老师去,哈哈

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日益扩大

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点评意见书

就是对论文的平价,论文的好处,优点,有什么提升的地方都写出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联系使得资本、劳动力、货物、原材料、旅行者的活动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化的市场中。1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专业化,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协同和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2地区之间的“个性”越来越不明显,文化和社会相互渗透和影响。3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变得更为复杂,更易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城市,需要不同的规划功能,改革和创新永远是规划学科的一部分。城市规划需要适时变革加以回应,才能以基于压力的积极行动能力、弹性的空间安排和快速的治理应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以迎合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对立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

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点评意见汇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是一个牵动世界全局,影响长期发展,引发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实际是经济国际一体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商战日趋激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现代经济大背景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时人为限制逐步消除的过程与状态。即经济资源愈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世界经济愈加相互融合,各国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愈加相互影响和制约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与“10+1”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始步入体制化发展的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和相互关系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围内的“制度性安排”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便利,由于地区性安排较之多边安排协商范围较小,更易实践,也更易成功,所以区域经济合作广受欢迎,并得到加速发展。2.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特别是由政府间自由贸易协定推动的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在加强。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国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为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条件。地区内各国实施经济一体化措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使各有关国家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保持区域内各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3.显然,经济全球化是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强大的一种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趋势。因为,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能够造就吸引企业投资环境的基础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市场经济的主体一跨国公司的行为和意愿是决定市场走向和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响乃至可以成为改变许多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力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已经成为刺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目前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内部合作的趋势是区域内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战略调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要求的一种区域性体制安排。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后者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建立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的基础上。但是,尽管其发展动力和实施途径不同,最终都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为企业创造更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范围内的商务活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可以实现两种潮流互动,共同发展。5.目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在双边、地区和多边这三个层次上并行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单个国家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实施经济措施的效果减弱,需要新的应对力量,所以地区合作和多边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视。况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已成为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使区域内有关国家得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谋取利益,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因此,目前的区域经济合作异常活跃。对于国家而言,参加地区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是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对立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

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点评

如何理解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对经济地理格局造塑造的影响?对于这个经济格局的我组长是有影响的,经济在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强调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区域发展新战略。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来彰显国家战略,不仅是中国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9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建议,要以区域一体化机制来提高地方的供给能力,以全球一体化来扩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相容并相互促进,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空间,是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新常态下,我国也在不断强化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力度。一是在城市发展层面,单一的城市发展正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通过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间一体化,打破城市行政区边界;通过强化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道路。二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一些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规划正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引导要素资源流向。一方面,通过政府掌握的优质要素的流入和国家计划安排的大项目,使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服从国家战略的整体需要;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便于获得国家整合资源与引导资源流入的能力。同时,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实行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吸引国际要素的流入。从理论上讲,在新常态下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不仅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区域公平和区际福利补偿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以来,围绕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要求,各区域根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目前已初见成效。按照国土空间“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因此,新常态下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性生产力总体布局规划和经济空间布局战略规划,也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行动路线图。党的十八大之后特别是2014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阐述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流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区、东北—蒙东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为主要内容的新战略区域构想,力求实现内与外、东与西、沿海与内地、东北边境与东南沿海、工业与农业等多时空、多维度、多领域的无缝对接。总之,无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新区域战略,涉及的重要区域不仅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竞争战略据点,也是支撑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区域和新引擎区域。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分别从地理环境、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城市群产业空间集聚与分散、贸易自由与壁垒、区域竞争与协作、发展条件的平衡与协调、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以各种战略性区域规划来支撑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还从集聚经济与协同创新、要素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区际公平和福利补偿等方面,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关联机制和协调机制。首先,在理论层面上,一系列新战略构想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好实践,同时还纳入了时间和空间因素,体现了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便于决策者从区域空间动态经济关联视角,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事关民生的一些重要问题。其次,在战略层面上,针对新常态下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尤其是政府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时,以“一带一路”等为主体内容的战略性区域构想,便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布局战略统筹和协调。通过人才和产业、城镇化和产业化多维度交叉匹配,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动力不足问题,实现产业空间均衡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次,在保障措施上,围绕产业价值链、创新价值链、人才价值链、就业价值链的匹配与互动,带动城市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同时,结合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精神,对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制订相应的户籍管理和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引导和调整城市群的发展愿景,对不同地带的目标城市群优先排序,制定以城市群为基础的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在新常态下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区域发展新战略,还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理解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放到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和全球治理模式转变这一全新的国际背景当中来考察,通过重塑经济地理版图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的完善结合。二是准确理解全球治理模式变迁与中国第二波全球化改革红利之间的关系。要从全球治理模式变迁这一国际背景出发,探索新常态下中国如何通过第二波全球化获取改革红利。同时,要通过理论演绎来理解美国次贷危机如何引发全球治理模式的演变和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通过第二波全球化改革红利实现全球价值链(GVC)向全球创新链(GIC)的战略转变。三是准确理解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国内背景出发,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不仅要从理论上廓清如何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来选择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而且要客观评价这些区域在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四是准确理解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职能可分离下的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理论上讲,在大都市圈发展战略中,行政中心职能与经济中心职能应当是可以分离的。但是,在大都市圈的行政中心职能与经济中心职能相互分离之后,基于不同的公平标准和效率标准,应当有不同的福利补偿手段与之对应,并且功能定位及战略协调措施也应当是因地制宜的。五是准确理解战略性区域治理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机制。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的创新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双轮驱动的关系,关键是如何做好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联动与协调,包括新型城镇化与地区产业分布的协同与耦合。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0时代,为此做好产业公地对各个战略性区域的创新体系的支持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是一个牵动世界全局,影响长期发展,引发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实际是经济国际一体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商战日趋激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现代经济大背景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时人为限制逐步消除的过程与状态。即经济资源愈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世界经济愈加相互融合,各国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愈加相互影响和制约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与“10+1”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始步入体制化发展的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和相互关系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围内的“制度性安排”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便利,由于地区性安排较之多边安排协商范围较小,更易实践,也更易成功,所以区域经济合作广受欢迎,并得到加速发展。2.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并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特别是由政府间自由贸易协定推动的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在加强。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国对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分工,吸引更多的跨国投资为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条件。地区内各国实施经济一体化措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使各有关国家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保持区域内各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3.显然,经济全球化是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强大的一种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趋势。因为,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能够造就吸引企业投资环境的基础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市场经济的主体一跨国公司的行为和意愿是决定市场走向和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影响乃至可以成为改变许多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力量。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已经成为刺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目前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内部合作的趋势是区域内国家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战略调整,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要求的一种区域性体制安排。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后者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建立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的基础上。但是,尽管其发展动力和实施途径不同,最终都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为企业创造更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范围内的商务活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相辅相成,可以实现两种潮流互动,共同发展。5.目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在双边、地区和多边这三个层次上并行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单个国家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实施经济措施的效果减弱,需要新的应对力量,所以地区合作和多边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视。况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已成为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使区域内有关国家得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谋取利益,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因此,目前的区域经济合作异常活跃。对于国家而言,参加地区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点评稿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张晗  〔内容摘要〕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主要窗口,目前正进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该区域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形势,为其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策略主张,旨在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 键 词〕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贸易  〔作者简介〕 张晗,河北经济贸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的崛起,以及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割据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中心逐步北移。因此,推进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北方经济的腾飞乃至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渤海区域的界定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环渤海地区的生产总值达5万亿元,占全国的2%。可是说,环渤海区域有望发展为我国的巨型经济核心区,成为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国家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补充,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区域协作协调的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同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还把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丰富的自然资源。环渤海经济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这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并易于开发利用。本区域的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除现有的华北、胜利、大港、中原等几大油田以外,渤海湾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0%以上。本区域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渤海湾素有“天然鱼池”之称,鱼类资源丰富;海盐的年产量也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环渤海地区还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目光。  工业基础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伴随着中国近二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资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近年来,该经济圈生铁、钢、成品钢材、大型拖拉机、塑料、啤酒等产量均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电冰箱、洗衣机占全国产量的25%以上,电子计算机占全国产量的近一半。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机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也开始逐步形成。  城市联合初现端倪,经济互动迅速发展。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城市最为密集的三大区域之一,共有城市151个,占全国总数的1/3。这些城市构成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城市群体。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29个成员城市达成经济合作专案30个,合作金额6亿元。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使其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地区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环渤海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间分工和合作的不断深入,都为环渤海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为本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东北亚合作非常活跃。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中枢。在国际政治方面,随着这一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形势从对抗走向了联合。这种变化给环渤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在经济方面,由于这一地区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特别是日、韩等国,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国家转移,从而为环渤海地区产业重组和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奥运经济”引擎将为该区域注入强大发展动力。2008“奥运经济”正在为环渤海经济圈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的拉动每年在3%左右,而本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据报道,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和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四、环渤海区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打破行政区划束缚,联合建港用港。首先,在港口的分工协作方面,在抓好专业性港口发展的同时,重点确定枢纽港、特别是集装箱枢纽港的分工功能,使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国际化运输枢纽港的分工功能。其次,在港口腹地之间的关系上,应打破传统的地域观念,把港口从隶属于某一省市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形成港口与腹地一体化的现代化区域经济观念。要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腹地企业在港口自建、合建码头和港区,以带动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工业产品出口。首先,要结合国企改革,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结合资产重组、兼并,组成跨省市、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其次,要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优势,拉动出口增长。世界上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落户环渤海地区,其产品的名牌效应和国际营销网络,是本地区可以利用的一大优势。最后,建立区域性名牌产品出口展示中心,支持名牌产品招展海外市场。为了对外展示本地区名牌产品的整体优势,便于外商认识和集中选购国产出口名牌,此设想不妨一试。  建立区域银行,联合对外融资。环渤海地区经济要大发展,资金是个关键问题。区域内各地区资金供需的不平衡,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改造,都需要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做后盾。而在各省市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较大的投资、信贷规模,因而需要加强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协作,尽快成立区域性银行。这样,既可以调节各省市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聚集国内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又可加强与外商之间的融资合作,联合实施对外引资;还可利用区域银行的实力和中心城市的知名度,积极开招渠道,争取有实力的公司到国外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融得更多的资金,为区域经济服务。  联合举办“北交会”,挽手出国闯市场。针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地区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在环渤海地区某城市按照“广交会”的模式,每年也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对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联合在京举办招商会的模式,由国家经贸委或外经贸部出面组织,以便平衡各方利益。二是在各城市轮流举办。如果每年只在某地举办一次区域性大型活动,就可避免目前交易会过多过滥的现象,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对外商、腹地出口企业和举办者都有好处。三是把交易会办到国外去。如国内联合办会的地点协商不下来,或觉得轮换的周期太长也可选择某一市场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联合有关省市走出国门共同举办综合性商品交易会或某一门类商品的展销会。  参考文献:  刘芳:“建立环渤海区域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发展环境友好性区域经济”,载《港口经济》2006年第2期。  魏后凯:“加快环渤海地区开放与开发的建议”,载《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邵文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载《中国水运》2007年第4期。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因此,它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必然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奉行自由贸易原则,清除各种贸易壁垒。自由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各种好处将有助于成员国增强自由贸易意识,同时区域内部保护贸易的约束机制对于成员国内部贸易保护主张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示范效应。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效应。(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三)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多边贸易谈判提供经验和技巧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一)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实行对内自由贸易、对外保护贸易的贸易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明显背离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形成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外的国家造成损害,往往导致区域内外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使世界贸易组织经常处于“救急”状态。(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抑制了竞争,削弱了 WTO 体制的作用。(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把各国追求自由贸易的目标由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安排,不利于 WTO 体制发挥作用和进一步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