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1958年的中医杂志

发布时间:

1958年的中医杂志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华夏。他们不仅因为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为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民国的四大名医分别是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孔伯华(1885--1955),谱名繁棣。中医学家。山东曲阜人。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建国后,任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上,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有《孔伯华医集》。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施今墨(2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萧龙友(1870—1960年),四川三台县人。萧氏五代定居四川,诗书传家。萧龙友自幼熟读经史、诗赋,兼习书法。1890年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词章科学习。1897年,萧龙友27岁时中丁酉科拔贡,不久即入京担任八旗官学教习之职。辛亥革命之后,萧龙友曾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财政部经济调查局参事等职。到1928年,萧龙友深感于数十年宦海浮沉,无济国事,遂生隐退医林之念,不久即弃官行医,结束了自己的仕途生涯。萧龙友成为一代名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靠自学成才。幼年时的萧龙友就对医药很感兴趣,族中有人开了一家中药铺,他有空时常去识药。在成都尊经书院学习期间,他也抽空阅读中医书籍,每有心得即作笔记,日久后竟“积稿盈尺”。

1940年夏,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为甲级工程师,年仅21岁就成为延安时期我党高级技术专家之一。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性的就地取材,在解放区进行技术革新,为大生产运动开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延安四杰”之一,于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1956年,调至华东局和山东省工作,是原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南校区)的开创者。他工作务实,在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师资紧缺的情况下,竭尽所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必须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资料;同时又独具慧眼,积极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其中包括著名的力学专家刘先志教授。他注重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品德和创业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的新型高等教育事业和山东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5月在帅孟奇等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他被调到北京任一机部设计总局副局长,为苏联援建156项重大工程实施作出贡献。在任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主持研究并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8项获国家级奖励,发表论著100余篇。1964年机械院成立了张协和同志直属研究室,专门进行中央军委与国防工办直接下达的国防尖端项目的试验研究和常规武器及配套的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的研制,以及其他民用科研项目的技术研究。1963~1964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以独创性的发明,组织完成了“708”工程关键部件和不锈钢冷加工及其深孔套料成套工艺关键技术的攻关,为我国潜艇与原子能加工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1964年,他根据中国传统加工方法,结合现代材料特点,主持“947”工程研究取得成功,提高了我国原子能反应堆冷却器的加工质量及速度。1965年他主持承担提供两弹试验用大型离心机极其大蒙皮的研制工作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水平。1966年他根据中国古代曲拐的机械传动原理,主持研制曲拐传动半自动多头钻床获得成功,为我国原子能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机械加工设备,其设计思想现已被多种行业所运用。同期,他还主持与五机部合作完成了多种援越军械装备的研制及钛合金冷加工工艺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他在心脏病加重的情况下,仍坚持领导组织并亲自制定设计方案,突破技术难关,承担并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跨越音速柔壁喷管的研制任务,只用了500万元人民币(贷款),不仅全部实现了国有化,节约了1300万美元的外汇,而且填补了我国风洞技术的空白。从1954年开始,张协和同志就利用电子技术进行中医经络研究,独立发明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经络测定仪,证明了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58年在《健康报》、《中医杂志》全文发表并出版了《经络测定的疹病原理与使用方法》、《京I型经络测定仪使用方法与构造》等专著,并由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组织仪器生产与推广。当时,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和卫生部长李德全等领导同志都亲自作为试验对象,他们为挖掘祖国中医宝库和大力支持医学科研事业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张协和同志,使他在经络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受卫生部委托,在苏联、朝鲜、蒙古和国内培训了大量主治医师,为中医临床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他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经络研究专集《经络测定仪(之一)》,他50年代末、60年代初所组织此项研究的试验成果和论著至今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他精于中医,有不少研究成果及专著,十三岁即学习中医为人看病,后结合西医知识,坚持业余时间义务行医。他曾经周恩来总理推荐,兼任中央保健局医疗顾问,先后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许多领导同志及国内外十四万患者义务诊治。由于他在中医临床与疑难病治疗方面的医术高超,虽非专业医生却享有“半个御医”之美称。他提出了“以西医现代诊断结果及世界统一病名分类为基础,配合中医对症进行全面治疗”的中医诊治方法,并大力支持中药西制及单位中药主要成分药理研究等现代方式的中药学研究与成果推广,还将自己与同行的大量验方提供于世。他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当面指示,坚持利用经络原理对肿瘤的预测进行科学研究,并自费研制成测肿瘤等疾病的仪器,还编写了有关医学论著。为了给缺医少药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培训基层中医药人才,1984年,张协和同志参与创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同时义务兼任副校长。多年来,他为创立中西医结合的新中医而潜心研究,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中西医研究人体科学的新思想。他撰文说:“二十一世纪是研究人体科学的世纪。该世纪的医疗技术,一是世界医疗技术比较研究,二是中医整体诊疗观察与西医局部诊疗观察的对话与结合,将这两种体系的优点融合起来,医学将有可能取得飞跃发展,并产生新医学。因此,中西医医疗技术将得到适当转移。”怀着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热忱,他广泛结交戏剧、曲艺、电影、文学、美术等各界朋友,积极参与多种文化活动。1958年他成功地为人民大会堂的陕西厅和山东厅进行了全面装饰设计。1964~1966年,他还兼任中央工艺美院《装饰》杂志编委工作。他在考古、文物、古代建筑、古代科学技术史等知识领域均有造诣,并收藏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实物。1982年,他提出了“工业美术设计的十大要素”,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86年,在中日北京技术文明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重要科学论文《技术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合著),科学地阐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等科技政策和有关概念体系,该文被多种报刊转载、引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198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工作委员会根据他在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及预防工作中所作贡献,授予他特殊贡献奖。他还研究了多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如合作提出《采取措施防止家用液化石油气钢瓶严重质量问题可能造成爆炸危险的报告》,获中国科协首届优秀建议奖。1988年,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多次指出:“从历史上看,抛弃祖国传统文化,而一味主张所谓‘全盘西化’是不得人心的,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传统象破布一样扔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国的西化”。他还针对企图只靠引进技术买来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和盲目进口“买洋货、上洋当、受洋罪、出洋相”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他向多处纪念馆、博物馆和有关部门提供、捐赠自己收集保存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并于1992年,根据详实的史料合作主编了《杨虎城将军与西安事变补遗》(档案出版社出版),为研究杨虎城将军及“西安事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他还积极联络亲朋好友,为海峡两岸统一尽绵薄之力。张协和同志担任了机械部、机械院和多项全国性一、二级学会、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和高等院校客座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和科技骨干人才。半个世纪以来,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广泛的发明创造活动和有关管理工作,并积极投身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等教育事业。他从不计个人名利、努力拼搏,为我国的机械工业科研设计及管理与制造、军工科研、建筑、教育、中医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我国机械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科研事业的振兴,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8年的中医杂志有多少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中华医药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中医杂志》

中医针灸

不一定崔在只是给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的只要你相信那就是有联系不相信就额是没联系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只有自己知道才是真的

1958年的中医杂志值钱吗

官方定价。中华中医药杂志,退稿不是很快。因为任何杂志的退稿,都需要有一个审稿、退稿过程的。《中华中医药杂志》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重要学科杂志。期刊栏目主要设有。论著、临床经验、标准与规范、专题讲座、述评、研究报告、临床报道、信息窗等。一般的普刊大部分要求不高于25%或是30%。

《中医杂志》前身为1955年1月创刊的《北京中医》杂志。1955年1月更名为《中医杂志》,1960年8月~1961年6月、1966年8月~1972年6月停刊。1972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7月恢复《中医杂志》刊名。本刊刊名由郭沫若题写。《中医杂志》英文版 1981年创刊,是当时唯一用英文出版发行的中医学术期刊,1982年被medline收录,成为国内第一本被收录的中医期刊。2010年又被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版(SCI-E)收录。

1958年的中医杂志有哪些

中医针灸

中医杂志,时珍国药,北京中医药杂志等

中医类的杂志比较多,如果您想发表国家级刊物可以通过万方数据库查询一下:-aspx  发表周期比较快,年内都可以发表。

中医杂志1958年验方

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誉华夏。他们不仅因为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而且因为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元参、当归、金银花、生甘草四味。剂量根据症状添加。

1940年夏,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为甲级工程师,年仅21岁就成为延安时期我党高级技术专家之一。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性的就地取材,在解放区进行技术革新,为大生产运动开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延安四杰”之一,于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1956年,调至华东局和山东省工作,是原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南校区)的开创者。他工作务实,在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师资紧缺的情况下,竭尽所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必须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资料;同时又独具慧眼,积极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其中包括著名的力学专家刘先志教授。他注重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品德和创业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的新型高等教育事业和山东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5月在帅孟奇等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他被调到北京任一机部设计总局副局长,为苏联援建156项重大工程实施作出贡献。在任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主持研究并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8项获国家级奖励,发表论著100余篇。1964年机械院成立了张协和同志直属研究室,专门进行中央军委与国防工办直接下达的国防尖端项目的试验研究和常规武器及配套的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的研制,以及其他民用科研项目的技术研究。1963~1964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以独创性的发明,组织完成了“708”工程关键部件和不锈钢冷加工及其深孔套料成套工艺关键技术的攻关,为我国潜艇与原子能加工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1964年,他根据中国传统加工方法,结合现代材料特点,主持“947”工程研究取得成功,提高了我国原子能反应堆冷却器的加工质量及速度。1965年他主持承担提供两弹试验用大型离心机极其大蒙皮的研制工作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水平。1966年他根据中国古代曲拐的机械传动原理,主持研制曲拐传动半自动多头钻床获得成功,为我国原子能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机械加工设备,其设计思想现已被多种行业所运用。同期,他还主持与五机部合作完成了多种援越军械装备的研制及钛合金冷加工工艺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他在心脏病加重的情况下,仍坚持领导组织并亲自制定设计方案,突破技术难关,承担并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跨越音速柔壁喷管的研制任务,只用了500万元人民币(贷款),不仅全部实现了国有化,节约了1300万美元的外汇,而且填补了我国风洞技术的空白。从1954年开始,张协和同志就利用电子技术进行中医经络研究,独立发明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经络测定仪,证明了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58年在《健康报》、《中医杂志》全文发表并出版了《经络测定的疹病原理与使用方法》、《京I型经络测定仪使用方法与构造》等专著,并由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组织仪器生产与推广。当时,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和卫生部长李德全等领导同志都亲自作为试验对象,他们为挖掘祖国中医宝库和大力支持医学科研事业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张协和同志,使他在经络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受卫生部委托,在苏联、朝鲜、蒙古和国内培训了大量主治医师,为中医临床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他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经络研究专集《经络测定仪(之一)》,他50年代末、60年代初所组织此项研究的试验成果和论著至今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他精于中医,有不少研究成果及专著,十三岁即学习中医为人看病,后结合西医知识,坚持业余时间义务行医。他曾经周恩来总理推荐,兼任中央保健局医疗顾问,先后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许多领导同志及国内外十四万患者义务诊治。由于他在中医临床与疑难病治疗方面的医术高超,虽非专业医生却享有“半个御医”之美称。他提出了“以西医现代诊断结果及世界统一病名分类为基础,配合中医对症进行全面治疗”的中医诊治方法,并大力支持中药西制及单位中药主要成分药理研究等现代方式的中药学研究与成果推广,还将自己与同行的大量验方提供于世。他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当面指示,坚持利用经络原理对肿瘤的预测进行科学研究,并自费研制成测肿瘤等疾病的仪器,还编写了有关医学论著。为了给缺医少药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培训基层中医药人才,1984年,张协和同志参与创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同时义务兼任副校长。多年来,他为创立中西医结合的新中医而潜心研究,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中西医研究人体科学的新思想。他撰文说:“二十一世纪是研究人体科学的世纪。该世纪的医疗技术,一是世界医疗技术比较研究,二是中医整体诊疗观察与西医局部诊疗观察的对话与结合,将这两种体系的优点融合起来,医学将有可能取得飞跃发展,并产生新医学。因此,中西医医疗技术将得到适当转移。”怀着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热忱,他广泛结交戏剧、曲艺、电影、文学、美术等各界朋友,积极参与多种文化活动。1958年他成功地为人民大会堂的陕西厅和山东厅进行了全面装饰设计。1964~1966年,他还兼任中央工艺美院《装饰》杂志编委工作。他在考古、文物、古代建筑、古代科学技术史等知识领域均有造诣,并收藏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实物。1982年,他提出了“工业美术设计的十大要素”,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86年,在中日北京技术文明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重要科学论文《技术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合著),科学地阐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等科技政策和有关概念体系,该文被多种报刊转载、引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198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工作委员会根据他在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及预防工作中所作贡献,授予他特殊贡献奖。他还研究了多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如合作提出《采取措施防止家用液化石油气钢瓶严重质量问题可能造成爆炸危险的报告》,获中国科协首届优秀建议奖。1988年,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多次指出:“从历史上看,抛弃祖国传统文化,而一味主张所谓‘全盘西化’是不得人心的,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传统象破布一样扔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国的西化”。他还针对企图只靠引进技术买来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和盲目进口“买洋货、上洋当、受洋罪、出洋相”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他向多处纪念馆、博物馆和有关部门提供、捐赠自己收集保存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并于1992年,根据详实的史料合作主编了《杨虎城将军与西安事变补遗》(档案出版社出版),为研究杨虎城将军及“西安事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他还积极联络亲朋好友,为海峡两岸统一尽绵薄之力。张协和同志担任了机械部、机械院和多项全国性一、二级学会、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和高等院校客座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和科技骨干人才。半个世纪以来,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广泛的发明创造活动和有关管理工作,并积极投身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等教育事业。他从不计个人名利、努力拼搏,为我国的机械工业科研设计及管理与制造、军工科研、建筑、教育、中医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我国机械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科研事业的振兴,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