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大学与学科期刊的关系

发布时间:

大学与学科期刊的关系

科学知识有两种: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高等教育把科学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编目,科学知识的这种分类单位称为学科。学科纵向分类为级别,最高级为“门”,次级为“一级”,再次级为“二级”,以下类推;学科横向分为12个“门”类,如“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军事”12个门类。比如“工”就是工学科,工学科下设有一级学科,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级学科下又分二级学科,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在二级学科中,本科教育设置专业、研究生教育设置学科。本科的专业教育与研究生的学科教育有所不同,不同之处是研究生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作为教学单位,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与职业教育作为教学单位;研究生教育更重视科学研究,本科生教育则注重职业教育。他们的相同处是有相同或相近学科相联系。换句话说,每一本科专业的学科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这就是本科生毕业可以考取研究生的桥梁,这也为我们指出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目录不完全对等的原因。人们常把有硕士生培养权的学科简称为“硕士点”,把有权培养博士生的学科简称“博士点”。还因为,专业与学科是相通的,如果该专业的主干二级学科有硕士点,人们就说这个专业有硕士点;如果该专业的主干二级学科有博士点,人们就说这个专业有博士点。因此,一般现在都是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本科一般不是专业,都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到考研的时候就可以自由选择方向了。当然也有的学校也会按二级学科来招生,但这种情况比较少。

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 Eugene Garfield( 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 1945 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 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 Key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 1963 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 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 年,ISI推出了SCI 的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和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 EI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 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3万至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的档次比大学学报高些,权威些,而且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强,学术期刊面对全国或者全世界。大学学报一般是发表本校的师生的论文文章,而且,什么学科的人都有。大学学报的主要作用是给本校师生的学术成果等等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论文

哲学也是一门科学,比起科学,哲学更加专业,范围更窄吧。

本来你在高中的时候,是会去学哲学的。但是国内的哲学课,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跟国外的哲学的教育,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国外的哲学的体系其实是希腊人建立起来的,主要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代人。但是,在他们之前,其实也有一些哲学家,但还不成体系,都是有哲学思考。你知道哲学跟科学的区别是什么吗?20世纪初的时候,这段时间的哲学杂志上面有大量的论文,其实都是心理学的。但是后来,哲学里面基本上就没有心理学这一块了,等于说心理学从哲学里分出来了。其实物理学也是这样,牛顿的第一本物理学著作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你看叫自然哲学,就是用数学原理来表示这个自然哲学,所以说一旦一个哲学如果能够用数学来精确地表示的时候,来表达来去推理、来演绎的时候,基本上它就变成科学了。其他的很多学科都是这样,刚开始它都是属于哲学。后面它慢慢地能够精确化了,像经济学也是这样,能够精确化的,能够用数学来表示了,那么它就变成科学了。但是大部分的社会科学,说老实话,都不精确。其实最典型的一个系统性完整的理论,最早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它就三条公理,然后演绎出整个一套体系。所以牛顿物理学也是这样的,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也是这样的一套东西。从最基本的几个公理,然后演绎出一套东西来。这样的话它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其实爸爸那时候不是给你推荐,让你读《数:科学的语言》。它就说所有的数学其实都是从自然数演化出来的,有加法后面就有乘法,那么它的运算其实也都是逻辑上很清晰的延伸出来的东西。然后反过来逆运算,然后加法的逆运算——减法,减法一减就出来负数了,所以数的概念就开始扩大。本来只有自然数,123456789这样一个正的,然后负的过来就变成负的,负1负2,这个数系就扩大。然后有了除法,小数这个概念又出来了,这个《数:科学的语言》就是讲这个。包括这个无理数怎么产生的,负数怎么产生的,实数、虚数这些概念怎么来的,这样的话数字的概念就逐步逐步扩大,然后数学也就这么发展出去了。非常了不得的就是笛卡尔,笛卡尔当时证明了几何跟自然数其实也是完全对称的,所以自然数是数学最基本的东西。包括几何学也完全可以跟自然数对应起来,你就可以看到自然数最基础的是什么呢,就是1+1,1+1=2,2+1=3。所以数学的这个真理基本上是可以认定绝对是真理的,因为它全都是从这个12345出来的,非常非常的牢靠。笛卡尔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1596年-1650年但是数学的演化呢,还需要有另外一套的系统,就是逻辑学。数学你看我们对差异做计算,1跟1的差异,12345这样的差异,而逻辑学是做什么计算呢?就是是否的计算。不管多复杂的逻辑,实际上无非就是是还是否,或者说真假。真假里面的运算,你看还有与或非这些的运算,你要学这个最基本的逻辑,你就会有这个东西。更上一个台阶呢,就是关于一个判断是真还是假。一个是这个判断可以也用与或非,比如说不同的判断之间用与或非这样的关系来看最终这个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组合复合的东西。另外,还有一种是把这个判断拆分开来,比如说“亚里士多德是人”这句话是一个判断,你看它就有亚里士多德、有人这两个判断。那么实际上,这个东西又跟集合论捆绑在一起了。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人”这个集合的具体的一个对象,或者是里面的一个元素,“人”这个集合里面的一个成员,所以它又跟集合的运算又捆在一起。所以逻辑学发展到后面就跟集合论其实是有关系的。然后这两个集合,比如说“人”这个集合,和“男人”这个集合,你看男人肯定是人的一个子集,完全包含在这个“人”的大的集合里,是一个子集。那么有的集合,是两个有交叉的,比如说中国人,和男人这两个集合,它交集的部分肯定是中国的男人,这个就是一个集合。所以通过这些东西就可以进行逻辑判断。那么哲学跟科学最大的区别在哪呢?哲学是有逻辑的,没有逻辑,不能称之为哲学。而科学,除了有逻辑以外,还有数学,就是它能够用数字来判断。有的科学不是理论科学,不是像物理学那样的是理论科学,它是一种科学实验的科学。那么科学实验它最终也要通过数字来表示,但是它没有办法用一套公理体系来演绎和推导。所以这就是哲学跟科学的区别。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哲学是所有的西方的学术理论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前科学。派系有很多,但是它们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是同样的一套体系。

哲学讲的是理,理是最近科学的东西。理生科学,理主导科学。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什么?论文,哲学是人生哲理,科学是科学,技术是研发类的,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医学与科学的关系论文

呵呵如果你系广药的,我就可以帮你

词典上对于科学这个词的解释如下: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杂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科技改变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技,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创造与灵感的激发。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生活,而科技的发展又促进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科技与生活有什么关系?电器知识(1)3D电视:三维立体影像电视的简称。它利用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这个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从而令用户无需借助立体眼镜即可裸眼体验立体感觉。3D液晶电视的立体显示效果,是通过在液晶面板上加上特殊的精密柱面透镜屏,将经过编码处理的3D视频影像独立送入人的左右眼,从而令用户无需借助立体眼镜即可裸眼体验立体感觉,同时能兼容2D画面。(2)LED:即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的心脏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使整个晶片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鉴于LED的自身优势,目前主要应用于显示屏、交通讯号、汽车工业、家用室内照明等。

科学在将人的视野和能力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的同时, 也在使人的生活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不断提升 所以,科学是生活的基础

科学与生活 是中国期刊网的一种综合期刊,基本可以说是全科收录,期刊质量一般

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从文化方面看,文化本身都具有实践性。文化问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关注对象,马克思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与文化的人化本质的论述构成其文化形而上的基础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自然界没有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9〕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与劳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猿人们进行的‘真正的劳动’,不仅使它们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也是人类开始创造文化的标志”〔10〕。人是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本,也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从而改变生存环境和条件提升人本身的。“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1〕两种历史都因为人的参与而相互有意义。人参与两种历史的创造过程是通过实践完成的,正是由于实践人类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成为两大文明的重要表征。? “人的本质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所以两种文化的统一是人性的要求,两种文化的对峙,则是人性的分裂。” 〔4〕329因此,科学与人文融合具有理论上的应然与实践中的必然。 三、实践超越:突破科学与人文对立关系的现实途径 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关系还要回到马克思。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住了人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社会及其历史这一人的真正现实,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12〕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科学”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过去的“人文”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的方面。由此而发生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人的实践,而“实践”这一联系人和自然、使主观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科学”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过去的“人文”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的方面。由此而发生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人的实践,而“实践”这一联系人和自然、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正是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关键。? 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分裂是19世纪以前科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则力图克服这种分裂,实现科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3〕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他们学说的过程中,自觉地从不断发展着的自然科学中吸收有益的成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在创立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了创立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研究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推动历史前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关注与他们同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他们自觉地把科学技术纳入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社会科学有其特殊性,但在确定其科学性时,在使其科学化时,总是要直接、间接地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系,总是要尽可能地借鉴、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科学实践观对人文关系进行考察、分析,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视为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同时揭示出科学与人文在本质上的统一性。 提问 500-600字 回答 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一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思潮之间的对立。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 主张“价值中立”。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 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 他文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 学。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 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它认为,科学仅仪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 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人文主义 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 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比如 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 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 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 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事 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这 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失败了。与比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 求”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 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是有局限的。 您好,用我最新给您发的这一段 提问 我想问的是如何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500-600字 回答 科学仅仪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 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人文主义 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 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比如 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 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 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 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事 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这 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失败了。与比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 求”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 生产力 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是有局限的。 更多27条 

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要论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必须要搞清楚何为文化、何为科学。首先,文化与科学都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词典解释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还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外国学者(E·B·T·YLOR)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学者(A·KROEBER和 C·KLUCKHOHN)指出:“文化是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行为的方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文化还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综上所述,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大同小异,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作为文化的特征,其意义是相通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者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在吸取利用旧文化成果而逐渐形成和成熟着。文化还有着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它的形态类别分为两类:第一类文化的范畴为:① 智能文化,包含科学、科学、技术、知识等;② 物质文化,包含房屋、器皿、工具等。第二类文化的范畴为:① 规范文化,包含社会组织制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教育、仪式等。② 精神文化,包含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那么,何为科学呢?词典解释说,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称之为科学。我们中国具有悠久的科学历史和灿烂的古文明,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都远比外国早得多,我国的古代科学文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观点一经提出,自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反响。但是,无论如何争论,文化与科学他们就好比光与电,犹如一对孪生子,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下面举例加以说明:在19世纪初期,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系统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着重社会伦理学的学习而轻视自然科学,极少会出现数学化的理性规范模式。中国旧式书院主要讲授人文知识和伦理知识,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吏或是学者,主要拥有人文知识、《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吟诗作画,缺乏科学修养、轻视技术实践。譬如:古代中国的建筑业由于缺乏几何、力学和微积分作为科学基础,只能靠工匠们的实际经验,虽然能造出美丽的楼厦庙宇,但能工巧匠的只具备建筑技巧、技术、造出的产品仍免不了千篇一律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西方大学则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训练,所以能够建造出像罗马圣彼德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科隆大教堂,那样依靠建筑科学理论造出的气势宏伟的建筑杰作。这就好比盖楼是一种文化,而盖好楼则需要有一张精密的图纸,这张图纸就是科学,由此可见文化理性对科学的影响之大!一百年前,在中国的黄海水域,清政府投资近400万两白银苦心营造的中国海军——北洋水师,被日本倭寇全军覆没,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腐败的文化所造成……当时就硬件装备方面来讲,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日本政府1868—1894年用了26年时间才投资260万两白银给海军,仅占清政府投资海军的60%多一点,但却战胜了清政府引以为自豪的——在当时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尤其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舰铁甲舰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因此,从武器装备、经费投入等方面来看,日本联合舰队要战胜中国北洋舰队是困难的,但结果却是,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这一切都为什么?是当时的科技不先进吗?不是,当时中国清政府从英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国家购买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舰上的装备也是一流的。但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海军却不经一战就全军覆没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先进的科技并不能左右腐败的文化,也就是说,科学必须要按照理性文化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有学者说,我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首先从自身内部开始。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封建昏君挪用了大量海军军费开资去造船舫,修颐和园,以供她吃喝玩乐、荒淫无度,而海军却无钱买炮弹,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而且由于她信神信鬼自作聪明;这还不由让我们想起,当时中国的铁路工程师为了国家利益修好了一段铁路引进了机车,只等“老佛爷”过目审批后即可大规模兴建我国自己的铁路,可当慈禧看到偌大的机车开动时的壮阔却吓得差点昏死过去,大呼“快杀黑狗以血喷之……”中国的铁路就这样被扼杀在这个头脑中封建腐败文化气味十足的老妖婆之手。北洋水师又何尝不如此呢。由于慈禧的昏庸,一味追求长命百岁,容颜不老,治国无方,刁蛮专制,自以为是,这一切必然带来政治和经济的腐败,从身居要位的历届海军大臣,到北洋舰队的普通一员,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个人的利益,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抵御这种腐败的侵蚀。随着满族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他们办洋务、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清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个人的资本。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舰队,限制北洋海军就要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户部尚书翁同和以太后修圆明园为借口连续两年停止发放海军装备购置费,以限制李鸿章,后来恭亲王失势,李鸿章失去台柱,更加势单力薄,他不得不与醇亲王以及各位满族朝臣和好,满足醇亲王挪用海军经费的要求(实际上削弱海军实力),李鸿章则凭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就是这样一批人掌握着北洋海军的命运。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而慈禧则明知其危险后果,可却还在为自己修圆明园和追求寻欢作乐寻求长生不死而为所欲为……就是这样一个昏庸群体,即使海军的科技再发达又能如何呢,这不就是先进的科技没能够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吗?可见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社会伦理学,轻自然科学的现象,所以有些甚至是大学者也很难有作为,更何况像慈禧这样的白痴呢?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推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先进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观点看:它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先进文化对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因此说;先进文化与先进科学固然是一对孪生子,必然要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在今后整个历史进程中他们将永远共存下去。

在传统文化中,鬼就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符号。鬼是否存在?毋庸置疑,科学暂时无法证明鬼存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鬼是‘迷信’,不是‘科学’,为何?因为科学是一种谨慎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证明不了自然就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