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张永志,男,汉族,1961年出生,地质测量工程专家。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1984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系,获大地测量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在云南省地震局从事中美合作项目:激光地磁联测及有关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工作;1987年9月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学部,1988年9月在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从事重力场时空变化及地壳形变方面的理论研究,1990年7月获地壳形变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8月在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从事重力测量、GPS观测及其有关形变理论的研究工作;1991年任工程师,1996年任高级工程师,199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200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调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系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2002年任副教授, 2004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GPS、DInSAR、固体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五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完成国家及各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得各种奖励十余项。教学情况近三年来,为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主讲专业核心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周学时数为4学时,3届学生共200人;指导本科生控制测量实习,学生总人数300余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生人数共22人。同时为本科生主讲了《重力测量》、《测绘专业英语》、《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连续3年为本科生讲课、指导教学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年完成的平均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以上。学术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参与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科学基金;国家大型科学工程;“八五” 、 “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10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四等奖一项。在《地震学报》、《地壳形变与地震》、《西北地震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一篇论文获得中国地震学会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一篇论文获得陕西省测绘学会第九次综合性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张永志,崔笃信,王琪等 利用GPS资料研究区域应力场变化地震活动,地震学报,2000,22(4):449-456张永志,王双绪,河西地区地壳的垂直形变的小波分析结果与中强震关系研究,地震学报,1998, 20(2):150-157张永志,王文萍,梁伟锋,地壳损伤状态的重力频域反演研究 ,地震学报, 1998, 20 (3):322-326张永志,李辉,张伯宏,孕震过程中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地震,2002,22(2)35~42,第一作者张永志,梁伟锋,祝意青,丽江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西北地震学报,1999,21(2)149- 155张永志,朱桂芝,王琪等,新疆伽师地区地应力的GPS损伤模拟研究,西北地震学报, 2000,22(4):386-389,第一作者张永志、孙和平、王卫东,利用GPS观测研究新疆伽师地区的水平变形特征,地震研究,2004,27(2):179-183,第一作者张永志,王卫东,青臧高原东北缘断层活动变形的模拟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24(1):63-67张永志,张克实,地震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1):8-6张永志,王文萍,朱桂芝,损伤地壳中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 21(1):53-60,第一作者张永志等,河西重力变化的小波分解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V17,N 3,第一作者张永志,王庆良,朱桂芝,火山地区重力场变化的数值模拟,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69-73张永志,朱桂芝,祝意青,利用重复重力观测研究地震活动与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3)14-21张永志、胡斌、程宏宾,应用GPS观测研究青臧高原东北缘应力场变化,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25(4):80-84Yong-zhi Zha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tress field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 activities from GPS dat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V13,N5,pp483-490,Yong-zhi Zhang and Shuang-xu Wang,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let transform on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in Hexi region, Gansu,Provin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998,V11, N2 ,179-188Yong-zhi Zhang et The Inverse Study of Damage State in Earth Crust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 Strength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21st MHYU and SC FAN(E),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 1998,987-993,Yong-zhi Zhang et The Inverse Study of crustal Damage State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1998,V11, N3 ,381-385,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一作者祝意青,张永志,胡斌,永登5.8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图象特征研究,1999,V19, N1,地壳形变与地震,第三作者胡亚仙、施行觉、王庆良、张永志,腾冲火山区地表垂直形变分析,2003,V23, N2,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张永志,损伤裂纹对地壳形变的影响研究,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地震出版社(陈运泰主编),王卫东、张永志等,1995年临0级地震Q值的时间变化特征,2004,第3期,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王卫东,张永志等,渭河断裂盆地及临近地区地震活动的深部背景,2004,第3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王卫东,张永志等,陕西关中及邻区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2004,第3期,地震研究王卫东,张永志等,渭河断裂盆地及临近地区Q值速度场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性,2004,第3期,山西地震张永志,王卫东,祝意青,昆仑山口西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2003,第3期,地震学报,地震学报张永志,王卫东,李萍,INSAR图象的最小范数法相位解缠研究,2005,第1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祝意青等,Gravity variation before Kunlun mountain pass western Ms=1 earquake,2003,第3期,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六作者张永志,王卫东,祝意青,青藏高原东北侧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壳三维变形与重力场变化研究,2004,V25, N5,地球学报张永志,王文萍,牛安福,华北定点形式的小波分析与地震活动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 19 (3):48-54张永志,地震过程中地形变的Lyapunov指数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1993,V13 ,N3王双绪,张永志等,两次强震过程中垂直形变分维特征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3,V13 ,N4张永志,震前地壳的动力学超熵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1992,V12 ,N4张永志,有误差数据的最佳斯托克斯积分,地壳形变与地震,1991,V12 ,N4张永志,粘性力在地形变动力学模型演化中的作用,西北地震学报,1994,V16 ,N4张永志等,地震过程形变能的演化特征,地震研究,1994,V17 ,N2张永志,王双绪,河西地区几次强震前的垂直形变分维特征研究,内陆地震,1993,V 7 ,N3张永志,祝意青,孙伟利,北祁连地区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其动力学特征,高原地震,1992,V4 ,N3张永志等,九泉4级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特征及预报探讨,1992,流动重力通讯张永志等,垂直地壳运动的均衡失稳条件的探讨,内陆地震,1992,V6 ,N1张永志,利用空间张永志测地资料研究地壳应力场变化与损伤过程,2001,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卫东,张永志等,临猗0级地震前后Q值变化特征研究,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第1期:70-72张正涛、张永志,GPS观测研究青藏东北缘水平变形特征,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第三期:6-8张永志等(1)利用GPS资料反演祁连山断层的三维滑动速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6(2):31-35,2006张永志等(1)三轨法DInSAR 观测确定区域的垂直变形,地震研究,29(3):281-285,2006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1、1-12,断层错动的不均匀分布于地面变形的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2、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4214,利用空间测地技术研究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主持人3、5-5,地震联合科学基金96100,区域重力变化的小波分析与震源过程的时——频反演研究,主持人4、8-5,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13-07-03,伽师强震群区及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 主要参加者5、1996-1998,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13-04-01-03,重力场动态图象及其与强震关系的研究, 主要参加者6、1996-2001,国家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510,国家大型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中国地震局技术专家组成员7、5-5,地震联合科学基金197066,地震中短期前兆的力学特征与综合检测技术,主要参加者8、1996-1997,中国地震局第二第形变监测中心,小波分析在重力、形变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人9、 2003-2004,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测绘基础研究),DINSAR在垂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人10、2002-2004,陕西省交通厅,公路边坡灾害一机多天线GPS监测系统研究,参与11、2002-2004,陕西省计委,黑河引水工程库岸滑坡变形监测,参与12、2002-2004,长安大学, GPS定位原理及精品课程,主要参与13、2002-2004,教育部,基于地球动力学的地壳运动连续形变场研究与应变场,主要参与14、2002-2005,美国国家基金,GPS测定喜马拉雅山板块与地壳形变,主要参与15、2005-2008交通部西部交通项目,基于网络的GPS单点精密定位及一机多天线在交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参与获奖情况10 2002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13602),中国地震局利用空间测地技术研究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第一9 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中国地震学会利用GPS资料研究区域地壳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第一3 第九次综合性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陕西省测绘学会丽江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第一6 二○○一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3601),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区域重力变化的小波分析和震源过程的重力时——频域反演研究,第一4 二○○二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3601),第十四,1999-200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4 二○○二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3603),第一,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4 一九九八年度基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813602),第一, 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孕震过程中形变能的累积判据研究4 二○○三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 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观测、预报研究12 全国青年地震科技优秀论文二等奖,独著, 中国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均衡地壳运动的失稳条件探讨8 第四届西北地区地震工作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 独著,均衡地壳运动的失稳条件探讨, 第四届西北地区地震工作学术研讨会3 一九九五年度基层科技进步四等奖,(953602),第一, 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垂直地壳运动的均衡失稳条件探讨

依照研究目标,针对华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研究现状展开深入的调研,查阅了1988年以来的《地球物理学报》,1985年以来的《地震地质》,创刊(1979年)以来的《地震学报》和1983年以来的《华北地震科学》等刊物,搜集有关“华北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60余篇,并查阅与华北地壳结构有关的专著2部。调研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大多数是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完成的,因而所使用的野外数据采集设备、采集技术和室内数据处理方法、技术,以及资料的解释水平应该是比较相近的。相对而言,这给区内人工地震数据的融合提供了方便。此外,还考虑到人工地震资料远比天然地震资料的精度高,所以在构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时,主要选用人工地震资料。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使用原始的数据,只能利用已发表的文献,尽可能搜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的P波速度资料进行研究。选取人工地震剖面资料时,首先选择文献中介绍的人工地震P波速度结构断面图件清晰、可靠的剖面;其次,尽可能考虑所选择的剖面在区内分布较均匀,以便提高数据网格化处理的可靠性。根据这两条原则,我们选择了14条测线的资料(嘉世旭等,1991;张成科等,1997;刘昌铨等,1997;祝治平等,1995;祝治平等,1994;刘昌铨等,1996;祝治平等,1997;张建狮等,1997;王椿镛等,1994;任青芳等,1992;祝治平等,1999)(表1)及上述7条重新处理、反演过的剖面资料(表2),利用它们构建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这些人工地震测线的分布正如图1所示,它们主要集中在东经110°~120°,北纬35°~41 °之间;显然,利用这些剖面资料构建该区地壳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资料是较充分的。然而,这块面积大约只占华北研究区的1/3,不可能覆盖全区;若讨论全区性的规律,还需要借助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但这只能提供一些宏观的信息,可靠性不如人工地震方法的探测结果。表1 用于构建华北中部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人工地震剖面表2 重新进行数据处理的折射地震剖面图1 华北地区中部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位置我们根据人工地震资料构建的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覆盖区正位于华北地区中部,基本覆盖了华北裂谷盆地、山西断隆和鄂尔多斯东缘,既是华北最重要的构造区,又是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华北古大陆克拉通解体,岩石圈减薄深部过程的关键区域;同时,也是研究华北油气、矿产、地热资源深部成矿作用,以及研究地震灾害诱发机制的理想地区。因此,获得该区较可靠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对于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李四光预言的四大地震并不是指具体的城市,而是说的地震带,它们是: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但是也有以下的说法:“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就预测到了中国有四个地方会发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树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最近网上流传着不同版本的这种消息,日前,省地质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个谣言,李四光并未预测过所谓的四大地震”。李四光曾对中国几个大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过预测,但是没有预测过“四大地震”,以当时的水平,也不可能精确到能预测汶川和玉树地震。

发了,给分吧~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邮箱

100分不能算高分的 不过我会帮你找找 有消息就用百度消息发给你

引言 近几年来,华北地区中上地壳构造探测与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对地震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对1966年邢台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1695年临汾和1303年洪洞地震等大震区的研究表明:a)深浅构造是不连接的形态、产状、力学性质不同的两套断裂系统;b)直接的发震构造是地壳深部的高倾角断层;c) 浅层的铲形正断层消失在10km以内的地壳上部。这些观测事实和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浅层构造间的种种不协调现象都证明,不能简单地用地表断层代替地壳深处的发震构造。因此,研究地壳深断裂特征及其与浅层构造的对应关系是地震学的重要课题。然而现有多震层深断裂探测资料很少,短期内不可能编制出区域性深断裂展布图件,更难了解其活动性。目前最现实的思路是,采用以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为主要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研究现代活动的震源断层。 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发生在山西剪切拉张带北部的晋北拉张区内,是本世纪在山西断陷构造带内发生的最大地震,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在张性断陷构造条件下地震成因机制的良好机会。本文以地震地质思想为指导,采用地震活动图象�平面和剖面 和震源机制资料构造分析为主的方法,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地质构造资料,研究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讨论震源断层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 地震活动图象分析 傅承义院士(1963)在记述地震预报的地震地质方法时指出,用高灵敏度的高频地震仪可以划分出地下微弱震动的震中汇集带,这可能就是地下深处地震成因断裂在地面的痕迹,可以补地质方法之不足,对了解地震的地质条件大有帮助。本节以震中平面带状分布图象显示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在地面的投影图象,即震源断层的平面特征;以震源分布图象显示震源断层的剖面特征。大同—阳高地震序列位于大同遥测台网的最佳控制范围,台网记录了整个地震序列,并且有较高的震源定位精度,为分析地震活动图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使用山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序列目录分阶段进行地震活动图象分析。 a)第一阶段:1989年10月18日22时59分(7级地震)—10月19日00时52分(8级地震前)。这个阶段主要是7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震中分布如图1a所示。图中显示出NE25°和NW80°地震活动带的交叉图象。7级地震和10月18日23时15分1级、23时41分0级地震发生在NE25°带内。 b)第二阶段:10月19日01时01分(M8地震)至10月19日12时30分。这个阶段是8级主震和10月19日02时20分6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震中分布如图1b所示。图中显示出NE20°和NW60°地震活动带的交叉图象,若与图1a比较,NE20°地震活动带明显向SW方向延伸,8级和10月19日01时26分7级、10月19日05时02分8级地震发生在这个带内。6级地震发生在NW60°带内。图1a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1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1b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2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图1c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3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1d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第4阶段地震震中分布图图1e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地震震中分布图 c)第三阶段:10月19日18时29分(2级地震)至10月21日23时39分。本阶段表现为2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图1c是震中分布图,图中显示出十分清楚的NE25°地震活动带。2级地震和10月19日20时32分4级、21时59分2级、10月20日01时56分3级、19时41分2级地震都位于NE25°地震活动带内。 d)第四阶段:10月23日21时19分(3级地震)至10月29日09时34分。本阶段表现为3级地震及其余震活动,震中分布如图1d所示,由图可以看出,NE25°地震活动带仍有清楚的显示,10月24日01时07分2级、10月24日23时36分0级地震发生在这个带内。在该带东侧形成一条NW70°的分支地震活动带,3级地震位于这个带内。 与上个阶段相隔近17个月发生的8级地震子序列。由图1e震中分布图象可以看出,8级地震发生在NE25°地震活动带内。该带东侧出现一条NW45°地震活动带。此外,还在该带的ES方向上形成了另一条NE25°的地震活动带,两条NNE向带呈明显的斜列图象。 在图1a~图1e中,由震中密集程度勾划出来的地震活动带是十分明显的,若统计图中带外离散地震与地震总数比值,各阶段均小于2,说明这样的划分是可取的。 以地震活动条带表示震源断层,图1a~图1e所示的大同—阳高地震序列震源断层分布平面图象的特征是:1)全序列各阶段都是由NNE和NW—NWW向的共轭震源断层组合;2)全序列各阶段出现的NNE向震源断层是一条主干断层,长约20km,它自始至终贯穿于全序列的破裂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鲜明的稳定性。两次地震的主震都发生在这条断层上,成为主震震源断层。此外7级、2级地震和10次0级~8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断层面上;3)NNE向主干震源断层由两条断层斜列组成,以北面的一条为主,南面的一条是在序列破裂发展的最后阶段形成的。 为求得NNE向主震震源断层垂向剖面特征,作出了该断层的纵向和横向剖面图�由于1991年的震源定位精度不高,故未采用 ,由图2可以看出,两次地震的主震震源分布在10km和12km深度上。主震震源断层是近似垂直的高倾角断层,断层面埋深5km~17km,断面宽度为12km。图2a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横剖面图 图2b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纵剖面图 通过以上地震活动图象(平面与剖面)分析,我们得到了一条走向NNE向,长20多千米,埋深5km~17km,断面宽12km的高角度震源断层。 2 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 以上通过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得到了大同—阳高地震两个主震震源断层的静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主震震源断层的力学性质和受力状况,使用在NNE向地震活动带内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构造分析。 1 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以概率振幅模型利用初动符号计算得到NNE向地震活动带内发生的9个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列于第18页表1。按照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得到的地震活动带(见图1),取与震中所在震源断层一致的节面为断层面,将9个位于NNE向地震活动带内的地震断层标在图3上。由表1和图2a可以看出,在NE25°地震活动带上,各地震断层走向与带走向基本一致,两次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分别为25°和31°,与地震活动带一致或十分接近。大多数震源断层的倾角在60°以上,两个主震震源断层倾角为86°和85°,这与地震活动带横剖面所表示的接近直立的断层一致。各地震断层的滑动矢量与走向的夹角均小于15°,均为右旋以走滑为主的错动性质。再从P,T轴各参数来看,P轴仰角多数小于20°,平均值为9°;T轴仰角多数小于20°,平均值为6°。P,T轴的优势方位分别为NEE—SWW和NNW—SSE向,P轴平均方位为NE7°,T轴平均方位为NW3°。图3 NNE向活动带上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反映的破裂图象 2 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 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是一种汇集小地震震源信息的方法,常用来研究震源区应力场。李钦祖等最早提出利用单台小地震资料确定台站所在地区的地壳应力场。许忠淮等利用北京周围地区地震台站的地震P波初动资料,分区研究了综合断层面解得到区应力场方向。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反映的应力状态信息的可靠性可与一次强震相当。本文试图使用这个方法汇集由小地震带来的震源破裂信息,进一步论证由地震活动图象和单个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得到的大同—阳高地震NE25°地震活动带上的多个小震P波初动资料,求得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这个结果可以抑制震源断层破裂过程的局部复杂因素,取得由小地震反映的主震震源断层的主体特征。 使用均匀分布于NNE向地震活动带内的多个小地震的879个初动符号,得到综合断层面解,使矛盾符号比为15%,将这个结果也列于表1中。它汇集了由主震断层面上发生的众多小地震带来的震源破裂总体信息。取节面Ⅱ为断层面,走向NE29°,倾角89°,滑动矢量与走向的夹角9°,为右旋走滑断层,P和T轴仰角小于10°,方位分别为NE74°和NW16°。序号 时间年-月-日T时:分 震级Ms 震源深度h/km 震中位置 节面1 节面2 P轴 T轴 N轴 资料 φN(°)(′) λE(°)(′) 走向(°) 倾向 倾角(°) 滑动角(°) 走向(°) 倾向 倾角(°) 滑动角(°) (°) (°) (°) (°) (°) (°) 矛盾符号比 1 1989-10-18T22:57 7 10 39°9′ 113°0′ 7 NW 7 2 9 NE 6 4 4 9 3 2 4 6 30/120 25 2 1989-10-19T01:01 8 10 39°6′ 113°8′ 3 NE 9 7 9 NW 3 9 3 4 9 6 0 1 31/102 30 3 1989-10-19T01:26 7 11 39°9′ 113°8′ 5 NW 6 0 0 NE 5 6 2 4 4 7 6 3 8/37 22 4 1989-10-19T05:02 8 14 39°0′ 113°0′ 7 NW 8 -8 6 SW 8 -2 2 9 1 6 9 8 8/48 17 5 1989-10-19T13:29 2 10 39°3′ 113°3′ 3 SW 7 3 6 SE 8 6 7 1 2 7 4 3 24/90 27 6 1989-10-19T20:32 4 15 39°5′ 113°5′ 2 NW 1 -8 7 SW 0 -9 5 0 4 4 4 6 10/34 29 7 1989-10-19T21:59 2 13 39°1′ 113°1′ 3 NW 2 -4 0 SW 5 -8 4 3 9 5 2 2 6/33 18 8 1989-10-20T01:56 3 13 39°2′ 113°2′ 6 SE 6 -1 4 NE 2 -5 7 2 3 5 8 5 10/46 22 9 1991-03-26T02:02 8 12 39°6′ 113°6′ 0 SW 0 1 0 NW 0 9 0 0 0 0 0 0 10 综合断层面解 9 0 4 0 4 0 6 8 3 8 0 0 132/879 15 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众多小地震和9个0级以上较大地震的断层面解得到的震源破裂信息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与两次地震主震断层面解十分接(见图4、图5),并且与地震活动图象(平面和剖面)反映的震源断层特征也十分一致,它们共同揭示出大同-阳高主震震源破裂面是在近水平的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一条NNE向高倾角右旋走滑断层。图4a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综合断层面解图4b 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综合断层面解图4c 两次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断层综合断层面解图5 震源断层上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综合断层面解的比较 3 震源断层与地壳分层结构及等震线的相互验证 80年代以来对大陆地壳内的地震研究发现,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一个多震层层位内。大陆地壳热力学剖面研究指明,陆壳中、上部存在一个温压适中的介质高强度带;陆壳岩石学剖面表明多震层的岩石结构易于表现弹性行为;地壳地球物理环境的研究发现,多震层之下存在着低速层与高导层,这可以作为促使其上部岩石层易于断错的底部边界条件。于利民[4]等利用深源体波记录反演得到的大同一带的低速层深度为14km~19km,两次主震发生在12km和10km处,恰在地壳低速层之上,多震层位之中。 虽然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不甚规则,但长轴方向仍然显示出NNE向的优势方向,1991年8级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非常清楚地显示出与震源断层的走向[5]、长度等大体相当[6]。 以上所述表明我们得到的震源断层结果有着构造发生学的基础和地表破裂的解释,因此是可靠的。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分析,我们认为1989年与1991年大同—阳高地震发生在同一条地震断层上。1991年地震破裂面略向南有所扩展,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地震活动图象是震源断层在平面上的投影。平面上震源断层分布显示出为走向NE25°,长20多千米,剖面上为一陡立的断层,埋深在5km~17km范围内,宽度12km左右。由地震带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和两次地震主震及单个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它们得到的断层面解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一条NNE向右旋走滑的高角度断层。此震源断层与地壳分层结构及等震线等资料一致。 从区域地壳浅层地质构造环境看,大同—阳高地震序列发生在山西剪切拉张带北部的拉张区内。震区的主体构造是NEE向的大同断陷盆地,长130km的六棱山北麓断裂是控制大同盆地东南边界的主控性构造,该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强烈活动,表现为张性倾滑活动。然而大同—阳高地震序列震源断层与浅层主体构造有明显差异,以右旋走滑为主的NNE向震源断层在地下深处斜穿大同断陷盆地及六棱山北麓正断裂(见图6),表现出深浅断裂的不协调现象。图6 大同—阳高地震构造简图 苏宗正和程新原[7]根据野外调查、物探及钻探资料,发现斜切大同盆地的两条断裂,一条走向NE40°左右、长48km,称为大王村断裂,该断裂至少在晚更新世末有明显活动;另一条走向NW40°左右,长为47km,称为团堡断裂。大王村断裂与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的震源断层大体吻合,是地壳浅层与地壳深部相对应的发震构造。参考文献:[1]王椿镛,王贵美,林中洋,等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的地壳细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1993,36(4);410-[2]张家茹,邵学钟,殷秀华,等深部构造背景和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A],高学闻、马瑾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C]北京:地震出版社,58-[3]刘国栋山西临汾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裂谷模型和大地震震源结构[A],辽宁省地震局。发展中的地震科学研究——纪念海城地震成功预报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180-[4]于利民,刁桂苓,李钦祖,等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J]。华北地震科学,1995(3):11-[5]阎海歌,安卫平,王国强,等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和灾害评估[J]山西地震,1992(1):48-[6]王国强,安卫平,兰龙青,等1991年大同—阳高8级地震宏观烈度与地震构造[J]山西地震,1992(1):41-[7]苏宗正,程新原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J]山西地震,1992(1):19-

发了,给分吧~

能 罚金去了 看见了吗?

华北地震科学期刊投稿邮箱地址

最好是好一点的期刊,并且较好投稿的,核心期刊是最好的了。多谢!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什么是里氏震级呢?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0级,超过里氏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相比较通用的其他标准来说,更客观、更从量的基础上测定地震强度。它并不表明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地震仪能够精确给出以释放能量为标准的地震等级。

华南地震期刊投稿邮箱格式

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53 日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21 )或秋分日( 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22 达到最大, 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22 达到最大, 22 达到最小。 南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21 日及 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140:海派文化。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所有的断裂带,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不难发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被人们用作热能、动力的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人们根据这些物质的特性,进行人为的释放这些物质的能量,制造了机车,发电,发热,以及炸药,炮弹等等,都是根据物质的属性,让物质转变成能量。说到这里,难道这些物质的能量必须需要人为么?不是,只要人们能做到,大自然早就做好了,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做到让能量物质释放能量,那么,大自然也一样可以做到,那么,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就可以自然的释放能量,地球内部存在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能量物质,他们会按照大自然自身的释放过程释放能量,这个能量的自发式释放能量的现象怎没有了?这难道不是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的现象?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能做到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开采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能量释放,制造成热,电,动力,同样,大自然自身也可以完成这个能量的释放,也可以有地热,雷电,动力,这就需要思考了,大自然自身所做的这些,雷电看到了,地热发现了,但可是,大自然自发释放的“动力”,怎就没有了呢?假如说,地震是板块运动挤压能量形成的,那么,问题就来了, 注意看,地球内部能量矿物质自发释放的巨大动能去哪里了?巨大动能在地球表面产生的现象去哪了?肆无忌惮的宣传板块学说、板块挤压造成地震,被实锤,全部是。

中国的地震活动带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5个地区是主要的,分别是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西部地区的西藏,以及四川和云南西部地区。还有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的天山附近。太行山的两侧位置,山东以及渤海湾。最后还有台湾省地区。

能 罚金去了 看见了吗?

华南地震期刊官网投稿邮箱格式

重庆,四川,云南,河北这些地方都是地震的高发地区,他们发生地震的频率非常的高,我们一定要注意当地的一些警报。

当然会地震啦。广东省的河源市,堪称是广东省的“地震之乡”,几乎每年都会有地震。至于大地震的话,广东省的粤东地区(潮州、汕头),在历史上就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我很佩服一楼。。呵呵o(∩_∩)分儿给他吧~~楼主

广东不可能地震的,只会被别的地方影响。轻微抖动不超过三分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